创新体系下农业科技论文

2022-04-20

摘要:十二五期间沈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益实现了同步增长,为沈阳市转方式、调结构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为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顺利实现,沈阳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互动创新体系建设,本文为对沈阳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互动创新体系建设产生系统的认识,针对其建设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对其现状展开研究。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创新体系下农业科技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创新体系下农业科技论文 篇1:

宁夏创新政策体系研究

摘要: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区域创新体系,主要就是通过以企业发展为主,产业技术创新为重点的创新体系。区域创新的体系建设的好坏情况会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益。文章通过分析宁夏创新政策的体系内容,了解在创新政策之下宁夏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创新;政策体系

一、宁夏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

(一)区域产业优势

通过多年的努力,现在宁夏已经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及生产能力。在农业领域,宁夏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马铃薯淀粉生产基地。除此之外,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等产业也在快速发展,形成了牛羊肉、清真乳制品、马铃薯淀粉等特色产业群,发展前途光明。

在工业领域也形成了优势产业,包括以高耗能原材料工业为主的加工型产业,还有以轴承、铸造、自动化仪器为主的传统密集型产业,还有以医药、节能环保材料为主的新技术产业。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框架基本形成

首先,宁夏地区组建了一大批国家级、自治区级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从2003年开始以企业为主的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一直呈上升的增长趋势。其次,产学研联合开发日见成效,宁夏和很多的大学建成了产学研合作渠道,包括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很多企业也和这些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民营科技企业也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2014年,宁夏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2752.1亿元;宁夏全民年人均收入达到15907元,农村常住居民年收入达到8410元,城镇常住居民年收入达到23285元。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环境和应用环境都在不断优化。

(三)以科研院体制改革为主的改革已经完成

根据国家的要求,宁夏2000年就完成了科研院所的企业转型,改革转制期间,一直都在稳步发展,在改革中改变了传统的观念,吸引了更多的人才,职工的收入也日益增加。

(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快速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宁夏也在迅速发展,目前宁夏已经成立了众多科技机构和科技人才交流中心等。

(五)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正在实施

现在宁夏已经成为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最重要的地区之一,2017年宁夏把电子商务脱贫行动计划列入脱贫规划,重点培养宽带网络连接建设项目和电子商务项目。宁夏的科技特派员行动主要以创业为主,是宁夏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

(六)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日见成效

现在效益型农业产业的示范园就是农业科技园区,“十五”以来,宁夏地区在園区建设中发展得越来越好,在建设园区时一直把科技兴园摆在重要的位置,力求把最好的品种都放在科技园区,把最先进的技术传授给群众,进而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宁夏创新政策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能力不强、缺少创新性人才

宁夏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企业也不多,专利结构也有不合理的现象,每年专利申请数量和发达国家及国内先进的省区相比都有非常大的差距,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创新性人才。

(二)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缺少创新融资的渠道

科技研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政府支持力度不够,除此之外,企业投入也不足,宁夏只有少数几家企业超过全区的平均水平,这一水平远远低于国家标准。现在宁夏还没有真正的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同时金融部门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贷款也没有优惠政策,资金没有落实就没有办法落实项目,最终导致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资金变得更加短缺。

(三)科技投入基金使用率不高

科技基金在使用中没有科学、合理地规划,有时还会出现同类项目重复建设,这样就会造成科技资金的浪费。

(四)科技基础条件薄弱,不能满足创新的要求

宁夏科技基础设备比较落后,主要因为公共科技基础支持不够,不能真正实现社会科技人员共享,造成了自治区科技资金缺乏,科研力量严重不足,影响自治区竞争能力。

(五)产学研联合深入不够

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不够,经常会受到资金和交流渠道的制约,还有一部分企业对产学研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没有把自己的优势真正的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

(六)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只有少部分企业能够很好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效果。

(七)科技中介体系不健全导致服务质量不高

宁夏大部分企业都是国有企业,民营科技中介在整个行业里面所起的作用比较弱,科技企业还没有形成网络渠道,这样会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还会影响科技成果的推广。科技服务一般都会受从业人员素质的影响,非专业人员满足不了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要求。政府对此支持不够,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不能满足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要求。

(八)缺乏统一领导

宁夏全区没有统一的规划,所有的管理部门都相对独立,每个部门都没有明确的责任和义务,对于资源也没有明确的调配制度,很多部门都出现职责重复,降低了工作效率。

三、宁夏创新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

宁夏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与宁夏创新体系结合下的产物,和国家创新体系有很多的不同。国家创新体系主要以企业、大学、公共管理部门为主,宁夏创新体系,虽然也是以这些为主,但是有一个特定的区域,在这个特定区域内还缺乏一些专属的资源和人才。国家创新体系主要有以下作用:首先,资金杠杆作用,主要包括企业的专项基金和国家财政拔款;其次,政策法律杠杆作用,主要包括知识产权和技术等;再次,市场杠杆作用,主要包括市场压力和市场导向等;最后,社会杠杆作用,主要指人员的流动。因为这些杠杆都是围绕着创新出现的,所以在宁夏核心区都是非常重要的。

宁夏创新政策体系更多强调的是民间的创新动力,主要包括创业者的精神、有创业能力的企业及一些研究机构,这些要素缺一不可。在创新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传导机制,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四、宁夏创新政策体系的确立

在创新政策体系确立时最先要明白的就是所有和理论有关的知识。在国内现有理论中,不能够满足国家创新体系的要求。我国一般借鉴的都是国外的一些成功的经验和理论,但中国自身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都和国外的差距比较大,有些适合外国的方法,在国内却不适用,国家创新体制对每个地区都有着不同的影响,所以在对宁夏地区实施创新政策时要先考虑在宁夏地区有哪些条件适合发展经济贸易,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问题,在创新中还需要考虑教育条件,一个地区要想真正创新,首先要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其次在创新中还需要把科技和市场有效结合在一起,从以上的分析得出宁夏要想建立自己的创新政策体系,首先要从根本上解决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人才不足、教育落后、市场化程度低等,只有解决上述问题才能真正推动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宁夏区域发展中间有一个过渡带,这个过渡带能够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中会存在不同的问题,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些问题,才有可能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宁夏创新政策体系和国家创新政策体系之间存在不同,就是制度的不同,国家体系里面会汇集大量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对于一个地方政府来说资源就不会这么充足。还有经济制度,主要包括经济立法和社会制度等,还包括习俗文化,这些都是国家和地方之间的差别。地方经济发展在创新时会出现制度的多样性。通过制度反应出来的技术创新在创新体系里面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五、宁夏创新政策体系的完善对策

(一)努力创建人才队伍

要加强培养专业人才,并建立健全的选拔人才的机制,重视人才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同时加大对人才资源的投资力度,重视教育,并且把人才资源的预算也列入财政预算中,这样就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资金不会受到其他因素影响。

(二)通过提升服务能力来建设创新体系

加强科技服务的建设,鼓励一些高新技术公司或企业做好新兴科技服务工作。

(三)培养创新型人才

鼓励高校发挥自己的特色,培养出一批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人才。

(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鼓励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多组建一些新的技术开发中心,形成一个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提高企業的创新能力和改造传统技术的能力。

六、结语

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

参考文献:

[1]刘燕华,李孟刚.创新方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宁夏科技厅.宁夏“十二五”创新方法工作规划[Z].宁夏科技厅,2013.

[3]韩博,赵功强,俞鸿燕.加强宁夏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的思考和建议[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03):192-195.

作者:孔昕 易静华 刘俭

创新体系下农业科技论文 篇2:

沈阳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互动创新体系建设现状研究

摘 要:十二五期间沈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益实现了同步增长,为沈阳市转方式、调结构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为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顺利实现,沈阳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互动创新体系建设,本文为对沈阳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互动创新体系建设产生系统的认识,针对其建设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对其现状展开研究。

关键词:沈阳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互动创新体系;建设现状

一、前言

产学研互动创新体系是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类技术创新主体,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进行技术创新、投资研发等系列活动,使科研、产品、市场三者之间可以良性循环,以此推动科技技术融合发展的创新体系,沈阳市在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建设长新型城市的工作部署的过程中,积极建设沈阳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互动创新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目前沈阳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互动创新体系建设的成果

(一)推动各类科技资源在高新技术产业的聚合

沈阳在建设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互动创新体系的过程中积极建立“请进来、走出去”“院校行,企业行”等定期式的互访机制,积极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搭建技术合作平台,例如2014年沈阳市在调动近500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深入近100家企业和近300家农村专业合作社,解决了近200项技术问题,将近百项科技成果实现了转化,而且开发出近70项新产品,对近700项新技术进行了推广[1]。另外,沈阳积极建设以技术联盟、示范基地等为主要形式的产学研机制,仅2015年形成创新联盟24家、创新技术平台近400个,合作示范基地26家,共吸引58家高校、近40家科研院所和近500家企业参与产学研建设,为企业上下游产品创新,形成沈阳高新技术产业价值链等具有积极作用。除此之外,沈阳政府为推动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颁布了《沈阳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这均推动了各类科技资源在沈阳高新技术产业的聚合[2]。

(二)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相关合作

沈阳市在创新合作模式、开拓合作载体,将产学研合作做大做深做事,集聚更多资源为沈阳市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的思路下,以政府为推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内容,积极进行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使政府对相关科技创新的投入、企业对其投入等均大幅提升,强化了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例如2011年沈阳东北制药集团公司就投入科技资金8648万元,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7项,合作项目总合同额2142万元,当年项目即可创造近1500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3]。

(三)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动力

高新技术产业是沈阳“产学研”互动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建设的过程中东北老工业相关企业得到快速的发展,例如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在与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和中科院原子能所等多家院校、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后,其科技成果得到快速的转化,大量关键技术性问题得到解决,使新产品收入占年销售总收入的60%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了动力。

三、沈阳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互动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优化途径

虽然现阶段沈阳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互动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问题,需要针对性的优化。

(一)外部环境未得到全面优化

首先,沈阳市现阶段虽然形成了推动产学研创新体系构建的相关政策,但针对其具体落实的引导政策相对较少,相关的管理部门、高校、企业、科研院校之间的关系和行为未通过法律法规进行明确的规范,我国在此方面规定的《专利法》等法规,受沈阳市地域性的影响,可操作性受到冲击,所以沈阳市应加大针对产学研创新体系具体落实过程中的相关主体和行为制定全面有效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和指导[4]。其次,沈阳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创新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忽视相关的风险分析、市场调研、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和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学研创新体系成果的转化和相关合作的开展,所以沈阳市应在推动产学研体系建设的同时,结合实际需要对相关中介服务机构建设进行引导或政策扶持。再次,沈阳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忽视了信息交流平台的建设,使相关技术创新主体之间的信息存在不对称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开展,所以沈阳市应结合产学研创新体系的实际需要加大信息沟通平台的建设。

(二)未形成全面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产学研创新体系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特别是合作的利益或风险逐渐显现的情况下,产学研的相关主体往往会针对利益分配、成果归属权、知识产权等方面产生矛盾,所以应积极建设利益分配机制,但目前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在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并未形成统一应用的利益分配机制,使产学研相关主体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而且缺失有效的解决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产学研相关技术创新主体的合作积极性,所以沈阳市应结合自身在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积累的经验,积极构建利益分配机制,在推动相关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的同时,保证研究成果的顺利转化和合作关系的长期稳定。

(三)财政投入不足、投资风险存在

虽然今年来沈阳市政府对产学研合作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多,但产学研资金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企业自主融资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企业参与产学研的积极性,而且产学研自身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通过企业融资方式的资金筹集会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特别是我国风险防范机制的缺失,使投资风险问题更加严重,所以现阶段国家应加大区域性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的投资力度,弥补地方政府在政府投资方面的缺陷,而且要加大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推动产学研创新体系的深化发展。

(四)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之间脱节

企业作为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主体,其在参与产学研创新的体系的过程中,虽然在市场动态掌握、现有技术应用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但其创新体系的缺失、先进技术和理论的不足,导致其在技术创新方面相比高校和科研院所存在明显的弱势,这导致其对创新研究的投入不断缩减,创新能力进一步削弱,甚至陷入恶性循环。而高校和科研院所虽然在技术创新方面优势明显,但其对具体的市场需求了解相对较少,科技创新成果与企业的实际需求难以对应,所以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在建设产学研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应有意识的结合企业需求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方向进行引导。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沈阳市已经认识到高新技术产业建设“产学研”互动创新体系对城市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现阶段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问题,需要针对性的改善,这是沈阳市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具体表现,应用发展的视角看待沈阳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互动创新体系建设。

(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大学)

注:2016沈阳社科联项目

参考文献:

[1] 胡冬雪,陈强.促进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法律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02:154-174.

[2] 胡雪婷.高新技術产业资讯[J].硅谷,2013,16:8-35.

[3] 宋锡坤,邹华,刘俐,姜明,李三喜.沈阳高新区“一区多园”的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J].辽宁经济,2012,10:11-15.

[4] 汪洋.沈阳高新区企业集群创新系统创新效绩评价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4,06:79-82.

作者:石沂哲

创新体系下农业科技论文 篇3:

科技创新体系引领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合作研究

摘 要:近年来,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亚欧国家的国际贸易增长迅速。以陕西省为例,论其产业合作的发展领域,并提出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挑战和结构转型升级的压力,亟需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合作中,调整产业合作结构,从原来的依靠制造业、重工业等产业转向依靠先进的科技技术产业,并分析陕西省科技创新体系引领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合作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丝绸之路;产业合作

近年来,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迅速,2013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概念被提出,促进了亚欧国家产业的合作,经过5年多的建设、深化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格局已逐渐形成,西部地区逐渐崛起,贸易增长迅速,陕西省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枢纽地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其中,科技创新体系引领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合作发展迅速,科技创新不断催生新的产业,成为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合作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合作的现状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增长迅速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首先带来的是贸易的迅速增长,据统计,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亚欧国家的国际贸易总额超过5万亿美元,2015年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是62204亿元,到2018年已达到83657亿元,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7.4%,尤其是2017年,實现了大的跨越式发展,同比增长17.8%,比2016年多出11228亿元,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6.5%(如表1),增速明显高于同期我国对外贸易总体年均增速,我国已经成为许多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主要投资来源地。

如图1所示,整体上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贸易进出口不断增长,无论是我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贸易的进口总额还是出口总额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存在着很大的贸易顺差,尤其是近年来,2016年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出口38319亿元,增长0.5%,进口24198亿元,增长0.4%,贸易顺差14121亿元;2017年对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出口43045亿元,增长12.1%,进口30700亿元,增长26.8%,贸易顺差12345亿元;2018年对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出口46478亿元,增长7.9%,进口37179亿元,增长20.9%,贸易顺差9299亿元,已经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众多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如哈萨克斯坦的服装、食品、电器、医药等轻工产品,其中约有20%来自我国,有效促进了双方经济的发展。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合作水平逐年提高

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与我国的产业合作水平呈现逐年提高的态势,产业合作逐步加强,吸引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和企业逐年增多,投资额逐步增长,而我国对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投资额规模也逐步扩大,如表2。

如上表所示,仅2015-2018年4年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对我国的投资总额就超过270亿美元,而我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投资总额为593亿美元,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为3194亿美元,新设立企业(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下同)代表的是产业合作的主体,在2015年-2018年间,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直接在我国投资新设立企业由2015年的2164家增长至2018年的4479家,平均年增长率为25.3%,发展态势基本平稳。

在产业合作上,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发展至今,涉及到农业、矿业、机械、轻纺、节能环保、信息处理、生物制药、商贸物流等产业领域,重点包括以能源、交通、电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以石油、天然气、新能源为代表的能源开发产业;以铁矿、铜矿为代表的矿产资源开采产业;以纺织服装、食品医药等为主的消费品工业产业等。其中,采矿业和制造业是主要产业,目前吉尔吉斯坦和我国合作矿业企业达194家,占吉尔吉斯坦市场份额的74%,合作领域涵盖金银矿、煤矿、石油等;最具有综合优势的相关铁路及轨道交通技术和产品,据统计,中国在境外铁路项目已超过20个,项目投资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其次我国与沿线各国共建设经贸合作区82个,累计投资289亿美元,入区企业3995家,创造24.4万个就业岗位;服务贸易合作方面也是持续推进,仅2017年,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服务贸易总额达6603.4亿元,同比增长18.4%。

二、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升陕西省发展空间

(一)区位融合,共享发展红利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范围主要包括我国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重庆、四川、云南、广西和中亚国家,陕西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是向西拓展的重要区域和关键点,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起到支撑和联通枢纽作用,陕西省借助于区位优势,突出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三大经济”,通过区位融合,依托其历史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合作,全面融入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大格局建设。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也给陕西省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近年来,陕西省积极融入到丝绸之路建设中,共享发展红利,据统计2017年陕西对沿线国家出口额排名在我国西部地区中排名第四,截止到2018年,陕西与34个国家建立了86对友好城市关系,吸引丝路沿线国家400多家企业来陕投资兴业,陕西也有近300家企业在丝路沿线投资,投资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累计对外投资11.4亿美元,占境外投资总额的25%,高标准自贸区、欧亚经济论坛、丝博会、丝路金融能源贸易中心等众多丝绸之路经济带交流合作项目落户陕西西安,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省区和城市交流合作的中心。

(二)产业融合,拓展发展空间

陕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合作主要集中在产业合作上,陕西省产业资源丰富,尤其是工业基础比较扎实,陕西是能源石化产品大省,多为原料型、燃料型初级产品,而中亚地区油气资源储量丰富;在装备制造业上,陕西本身在西北地区占据极大的优势,而中亚地区的装备制造业比较落后,这些都为陕西与中亚展开产业合作提供了经济基础和产业基础,促使陕西和中亚地区通过产业互补,开展产业合作,通过产业融合促进双方经济的发展。

在陕西融入丝绸之路建设的过程中,在陕西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产业合作的实践中,陕西逐步加大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发展空间,不仅仅局限于工业方面的合作,产业还逐渐拓展至现代农业、纺织服装、有色冶金、建材等行业,并不断深化行业领域的合作,如在农业方面,充分利用中亚地区的农业优势,拓宽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促进了陕西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动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

(三)经贸融合,直面挑战

经过不断的发展,陕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在能源合作、经贸往来方面的联动合作逐步深化,经贸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业领域仍以能源、矿产、农产品等资源型产品为主,贸易结构不平衡,高新技术服务、知识密集型服务产品、计算机、金融等在总体规模中所占比重较小,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较多,据统计,陕西向中亚国家出口的纺织服装、鞋帽玩具、食品医药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较高,曾经一度超过60%,高新技术产品缺乏,产业合作深化和扩张难度大。

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陕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合作的发展的过程中,积极转变合作理念,在产业合作中,逐步调整产业合作结构,调整贸易结构,从原来的依靠制造业、重工业等产业转向依靠先进的科技技术产业,依托科技创新体系,进行转型升级,开拓新的合作市场,驱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商贸往来和合作在发展上有更广阔的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科技创新体系引领陕西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合作之路

(一)科技创新引领传统行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主要不仅仅是在新的行业领域进行了突破,还有传统行业领域的创新发展,传统行业引进科技创新可以是产业要素进行创新,或者是生產方式进行创新,也可以是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创新,陕西省在这一方面的应用一直走在前列,通过将这些科技创新结果进行实际应用和转化,形成科技创新体系,不仅是农业产业合作上、在工业产业合作或者是建筑业、服务业、旅游业等产业合作中,都充分引进了科技创新,引领传统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陕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产业合作质量,拓宽了合作领域。

近年来,陕西省在现代农业研究和发展中,针对农业技术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尤其是在育种、节水灌溉、农资农机等方面,通过科技创新,农业得以进一步高质量的发展,构建了较先进的科技创新体系,因此,在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合作中,陕西省充分运用这一优势,将这一科技创新体系运用到与丝路沿线国家开展的产业合作中,如陕西省的杨凌高新技术产业,依托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国家研究中心、高效用水国家协同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国际农业科技成果交易示范区建设,推动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在中亚国家和地区实现了转化,如与哈萨克斯坦在科技产业的合作中,借鉴了杨凌示范区的科技成果建设了阿拉木图现代农业示范园、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农业科技示范园,提高了当地的农业产量,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了科技创新体系的引领作用。

(二)科教优势夯实科技创新的根基

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高校和科教优势是另一主力军,陕西省高校总数95所,位居全国第9位,科教资源富集,这为陕西省的科技创新奠定了根基。近年来陕西省依托自身丰富的科教资源,形成了产学研平台,并依托这一平台的科技创新,以及高校在工业科技以及农业科技方面的技术优势,构建了自身独特的科技创新体系,并将之积极地应用到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产业合作之中,成为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科教合作的主力军,促进了其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体系的形成。

在科技创新体系的应用上,近年来陕西省加强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合作,如陕西依托西北工业大学航空航天方面的专业优势,与国外高校合作,形成了一批航空航天方面的国家重大成果,西安交通大学通过与俄罗斯合作伙伴的合作,在单晶器件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高科技的成果,及时有效地被应用到产业合作中,科技创新成效凸显。

(三)搭建融汇各方优势的高科技合作示范区

在科技创新体系的应用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家或地区都有自身的科技优势,如何有效利用各方优势,促进产业融合和科技合作,是产业合作方式的创新,其中兴建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是另一个科技创新体系引领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合作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陕西省积极开拓思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家合作,搭建融汇各方优势的高科技合作示范区,有力地促进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产业合作。

陕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的合作示范区建设涉及的行业较广,包括农业、生物医药、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等领域,而在合作示范区合作模式探索上,陕西省也积极采取了多种形式,如进行科教交流、投资兴建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等。截止到2018年,陕西省已建和在建的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4个,建设国际合作园区超过15个,其中海外园区超过7个,2018年4月,中俄丝路创新园开园,我国重点发展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检验检测、生物医药大健康等产业,俄国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商贸物流、跨境电商等产业。

四、科技创新体系引领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重点培育高科技产业,优化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合作结构

在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合作中,科技创新体系起着引领经济发展和产业合作新格局的作用,高新技术的研发、利用、应用可以创造更多价值,通过科技创新的力度,可以有效提高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在产业合作中,我们要大力培育高科技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在产业选择方面,加强科技创新产业合作,结合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产业发展需求,确定重点培育的高科技产业,从原来的依靠制造业、重工业等产业转向依靠先进的技术推动产业合作、投资布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大对产业技术的研发投入和资金支持,大力发展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和新型材料为核心的新兴高科技产业,引导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二)扩大科技创新产业合作,探索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合作模式

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与我国在产業结构、资源禀赋、发展水平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合作中,要逐步扩大科技创新的规模、范围和领域,积极探讨科技创新视角下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合作模式,开展科技创新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合作,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家的科技创新优势互补,并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产业合作领域也是不断的调整和变动的,合作各国家会根据自己的产业需求调整产业合作领域,在合作方式方面,要根据当地的具体产业特点、国际贸易特点、经济发展特点等,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产业合作方式,如可以进行科研交流或者是工程承包,或者是服务贸易合作等,也可以不断的进行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和转化等。

参考文献:

[1] 刘夏;武靖凯.“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实现经贸“精准合作”探讨[J].对外经贸实务,2018(9):85-88.

[2] 罗文标.中国-中亚五国双边经贸合作深化的阻碍因素与对策——基于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背景视角[J].对外经贸实务,2018(2):33-36.

[3] 张建军;李扬.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与中亚产业合作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7(13):144-147.

[4] 汪晓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产业合作研究[J].经济问题,2015(5):1-5.

作者:哈乐群

上一篇:旅游地形象营销探究论文下一篇:经验主义传播学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