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绿色农业推广论文

2022-04-18

摘要: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是实现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关键,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加速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创新绿色农业推广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创新绿色农业推广论文 篇1:

加快绿色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摘要]发展绿色农业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必须转变传统农业发展观念,走绿色农业发展道路。分析现阶段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应采取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树立绿色农业理念;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绿色农产品市场建设;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对绿色农业的投入;建好绿色农业示范区、培育优质品牌和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化发展等措施,加快绿色农业发展步伐。

[关键词]绿色农业;绿色农产品;绿色发展;生态环境

绿色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指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基本理念之一。绿色发展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有限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坚持绿色发展,是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这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农业肩负的使命尤为重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农业发展来说,必须加快转变传统发展观念,用“绿色发展”谋划现代农业,走绿色农业发展道路。为此,研究探索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有效举措,加快实现资源利用高效、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的现代绿色农业有着重要意义。

一、发展绿色农业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人类社会的农业发展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三个阶段。原始农业非常粗放,主要利用人力,使用石器和木质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传统农业广泛使用金属农具,畜力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采用沿袭下来逐步形成的成套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表现低能耗、低污染特点。现代农业始于19世纪中叶,随着内燃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的产生发展,农药、化肥的问世及逐渐广泛使用,动植物育种和科学种养技术的进步,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人类进入到现代农业阶段。伴随现代农业的发展,其机械化、化学化、社会化和高投入、高产出特征日益凸显,促进农业发展为一个产、供、销密切联系的社会化生产体系,为人们提供大量种类丰富的产品。但同时这种工业化式的石油农业由于对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带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及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为此,20世纪下半叶以来,许多国家都在寻求新的强调回归自然、追求产品安全性、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也就是走现代农业与绿色发展有机结合道路的绿色农业模式。绿色农业是以维护和建设产地优良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产绿色食品为核心,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重点,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理念,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合理利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农业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绿色农业将市场、资源、生态等约束变量内生化到农业体系,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化全程控制,注重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多功能性,实现生态、生产、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其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农业目标被广泛接受的一种新模式,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2.绿色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随着人们收入增长和恩格尔系数降低以及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高品质、安全性好的绿色食品需求量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一些产品国内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现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下,绿色食品产业已成为国际市场农业竞争焦点,许多国家对进口食品的安全性要求严格,尤其重视药残等检测指标,检测手段已从单纯的产品绿色检测发展到验收生产基地。国内外市场对绿色农产品的迫切需求、销量大、售价高,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生产“绿色”水平的农产品,增强产品的“绿色屏障”免疫力,可有效增强市场竞争力,体现绿色农业的增值性,使农民获得高于传统农产品的“价酬”。绿色农业对生产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要求,合理使用投入品,可节约资源,提高投入产出比,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绿色农业是农工贸一体化产业,在生产、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可有效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和增收渠道。绿色农业的终端产品包括绿色食用农产品、绿色非食用农产品和绿色休闲产品。绿色农业与“休闲”相结合,可推动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假日旅游农业等现代新型农业形态的发展,扩大农民致富领域。

3.发展绿色农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的绿色农业,是以生态观点指导农业发展,使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辅相成。石油农业虽然对农业生产有极大促进作用,但其带来的弊端也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我国工业化农业发展时间不很长,但生态问题已接踵而来。全国现有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8%,90%草原不同程度退化,水、土、气环境污染严重。从农业视角看,无节制过量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化学品的使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我国是世界第一化肥、农药消费国,每公顷耕地化肥用量接近世界均值的4倍,而化肥的当季利用率只有30%多,普遍低于发达国家50%水平,流失污染严重;化学农药亩均用量约1公斤,高出发达国家一倍以上,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为50%—60%,且不易降解,同时,由于大多化学农药不仅杀灭害虫,还杀灭害虫的天敌,过量使用化学品的结果,使农业生产的生态要素品质下降,一些有毒性化学物质通过空气、水、土壤等潜入农作物,残留在粮食、蔬菜中,直接威胁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在国际市场,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已成为最主要的非关税壁垒,我国以往出口的大蒜、香梨等也都曾因农药残留而被大量退货,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在生态环境意识觉醒的全球背景下,我国农业需应对自身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挑战,只有走绿色农业道路,才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我国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可以追溯到1990年农业部启动绿色食品工作、2003年我国正式提出绿色农业概念开始,历经十几年,成效明显,绿色食品标志证明商标也已“走出国门”,绿色食品已成为中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代表性品牌,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支持,但也存在一些影响其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

1.相当部分民众对发展绿色农业认识不足,观念更新滞后

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首先面临的就是人们的观念问题。只有建立行之有效、从上到下、一体化绿色农业观念,绿色农业才能拓展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当前,绿色农业在推进中仍显现出多重困难,绿色农业观念尚未广泛形成。一是生产者观念滞后,发展绿色农业的意义在向基层农民的传播时没有到位。相当数量的农村干部、群众对绿色农业效益所知甚少,农民接受绿色农业的程度,通常表现出从短期经济利益考虑,重眼前收入;有的并不清楚究竟怎样才算得上绿色农业,仍在大量使用化学品来增产量,造成产品残留有毒物质并污染环境及破坏食物链,而且许多类别农产品在实现增产的同时,暴露出滞销问题,结果增产不增收。二是由于绿色消费理念尚未完全深入根植于公众心中。部分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较淡,往往未将绿色农产品纳入消费预算中,消费随意性较大;有的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辨析不清,也妨碍着对绿色农产品的消费。

2.绿色农业标准不健全,管理机制欠完善

绿色农业是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通过特定机构认证认可进行规范化管理和组织协调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绿色农业是生产绿色食品的基础。生产安全、无污染的健康绿色食品,需要建立一整套绿色农业标准体系,确保生产、加工、销售整个链条无污染,安全优质。监管的范围不仅限于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而是包含对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控。目前,在绿色农业相关领域,我国制定AA级绿色食品标准和A级绿色食品标准、有机食品标准及一批无公害食品标准。但总体来说,我国绿色农业还缺乏完善的标准,更没有形成自身的标准体系。另外,绿色食品现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全国的统一认证和最终认证审批,各省、市、区绿色食品机构协助认证,全国采用唯一标志,但由于存在检测、监管不到位情况,管理中有时也出现一些问题。而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因有多家认证机构,存在各自为政现象,管理较为杂乱。管理机制不健全,以致一些普通农产品也打着绿色农业的旗号进行宣传,对绿色农产品声誉造成影响。

3.绿色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和市场体系不够健全

市场的需求规模是影响绿色农业生产能力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我国绿色农产品的市场开发力度不够,市场占有率偏小。一是绿色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发展滞后,尚未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由于相当大部分绿色农业分布在环境污染少、农业生态资源较为丰富的农村和边远地区,而绿色农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则集中在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消两地远离,许多生鲜产品由于运输、储藏、包装等手段跟不上,时常出现产销脱节现象。虽然我国大中城市相继加快组建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和流通渠道,但整体上市场体系仍显薄弱,一些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的销售渠道仍以传统商业渠道为主,缺少完善高效的绿色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二是绿色农产品促销力度薄弱。相当部分企业对开拓绿色产品市场重视不够,缺少特别的营销策划;绿色农产品营销主体多元化明显不足,批发零售环节不完善,弱化消费者的便捷消费,在一定程度上致使绿色食品成为大众餐桌上的点缀品、稀罕品。三是绿色农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市场运作不规范。相当部分绿色农产品企业缺乏绿色营销观念和品牌意识,不注重维护提升自身绿色产品信誉,产品质量存在良莠不齐现象;绿色农产品全程质量监控也由于管理体制、检测体系、执法体系等存在不到位问题,假冒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信心。

4.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绿色农业发展步伐

发展绿色农业、生产绿色产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绿色农产品生产链条的各环节,还是从绿色农产品基地规划建设、标准化技术推广,再到绿色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及龙头企业的壮大方面,都需要有相当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表现出资本密集型的内在特点。当前,我国绿色农业仍在起步阶段,很多绿色农业生产基地也还处于建设发展的初期,绿色农业的内生性资金供应还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仍然需要包含财政投入和信贷资金的外部性资金扶持。现有绿色农业的外部性资金供应模式还未摆脱农业外部资金供应严重不足困境,虽然一直以来国家对农业财政投入规模基本保持逐年递增态势,但财政支农总量仍然有限,尤其是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地方财政投入较少,加上财政政策在推进绿色农业发展上还存在倾向性不明显问题,资金使用分散,使得许多绿色农业建设未能全面展开。此外,由于绿色农业认证体系及绿色农业生产者信用管理机制的相对缺失,绿色农业从金融机构获得的信贷资金极其匮乏,农业经营者的信贷困境与绿色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

5.绿色农业发展规模偏小,产业化经营滞后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时间短,产业体系不够完善,无论在发展规模、专业化、产业化水平方面都还比较低,对传统农业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还不强。2014年,全国绿色食品环境监测面积3.4亿亩,其中农作物种植面积1.9亿亩,仅为全国耕地面积的10%,绝大部分土地还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而且绿色农产品的种植基地过于分散,规模小、专业化不强。我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有8000多家,龙头企业虽然占有一定的比重,但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占绿色食品企业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我国绿色食品产品数量2.1万个,初级产品占获证产品总数的54%,绿色食品中大米、水果和茶叶产量仅分别占总产量的10.8%、6.8%和3.7%。总体看,我国绿色农产品规模效应还不足,产品深加工能力发展滞后,产业发展层次偏低,产业化的中介组织不够发达,龙头企业和基地以及农户之间衔接不紧密,缺少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

三、加快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步伐的对策

1.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牢固树立绿色农业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要旨是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应与生态承载力相协调,这也是绿色农业的立足点。绿色农业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它的目标是确保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宣传和引导,提高全社会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认识,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增强绿色消费思想意识,使大众自觉参与、共同承担以绿色消费推动绿色农业发展的责任和义务。二是要树立正确的绿色生产观。各级干部需从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高度,认清发展绿色农业既是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也是迎接国际挑战的战略举措,以加快市场化国际化为目标,把发展绿色农业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同时要利用科普宣传、思想教育和示范引导等形式帮助广大农民充分了解绿色农业及其前景,认识绿色农业是增加劳动收入的根本途径,增强市场竞争意识,自觉走上绿色农业发展道路。三是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努力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并掌握绿色农业知识和技术的新型农民,增强绿色农业发展的活力。要通过加强资源保护及农业资源综合立法工作,实现对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实现生态保护、资源利用与发展绿色农业的有机结合,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2.加快建立健全绿色农业标准化体系

绿色农业的基础是标准化。制定和推行绿色农业标准是实施绿色农业的基础。目前,欧盟、美、日、澳等工业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建立绿色农产品标准及相关管理体系,制定配套的绿色农业发展政策。其中,发达国家普遍以立法形式支持绿色农业发展,把绿色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相关认证的详细规定上升到法律高度,并形成以政府农业主管部门牵头,认可机构和海关等其他部门配合的组织管理体系。2000年《欧盟有机农业条例》正式生效,所有要进入欧盟市场的绿色农产品必须达到欧盟的有机农业标准;日本的绿色农业标准95%与欧盟标准相似,于2001年实行;美国有机农业标准以欧盟为范本,于2002年10月正式执行,所有在美国市场出售有机产品者由美国农业部认可的认证机构检查和认证。这些地区绿色农业生产以高度标准化为基础,农产品进入市场按相应标准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分级。我国要依靠科技进步并紧跟国际发展脚步,推进绿色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要着眼于市场变化,在对自身发展总结的同时,借鉴国际绿色农业标准化的成功经验,充分吸收现代先进科技成果,注重农业科技通用成果的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将适合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做法、各项先进技术规范化为绿色农业的相关标准,通过立法手段,以法律法规形式构建完善的绿色农业标准化体系,进而实现对绿色农业生产全链条的科学管控,提升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效益与竞争力。

3.加强绿色农产品市场建设

加快建立和培育绿色农产品市场,形成生产流通与消费的紧密结合,既是经营者获取消费需求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绿色食品价值的关键。不断拓展的绿色农产品市场必然会对绿色农业发展产生巨大推动力。绿色农产品产地由于大多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其市场受限。因此,必须着力增强绿色农产品的市场开发力度,使农业小规模生产与农产品大市场更有效衔接。可以采用展示展销、专家论坛、新闻媒介以及利用美食、采摘、观光等体验活动多方式宣传推介绿色农产品;推进现代流通方式,利用物流配送、超市服务、连锁经营、建立绿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网络销售等现代营销手段,使绿色农产品便捷进入消费市场;鼓励工商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等多形式参与绿色产品营销,发挥好规模性营销企业功能和小规模经营户的流通渠道,促进营销主体多元化;不同地区可依据实际分层次建设绿色食品专营市场网络,实行标准化认证挂牌管理。同时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贸易与绿色营销培训,培养相关专门人才,提升绿色农产品整合营销能力。要进一步加强绿色农产品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完善绿色认证体系、认证管理办法及市场监管机制,防止认证机构寻租,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防控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提升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认同度,提高绿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通过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共同参与,必能有效扩大绿色农产品市场容量,加快绿色农业发展步伐。

4.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对绿色农业的投入

增加扶持绿色农业的资金投入,是加快绿色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解决绿色农业发展的资金困境,需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一是要加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建设,加快解决绿色农业认证体系和信用管理机制缺失问题,使绿色农业这一新型农业模式的具体内涵具有认证依据,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将绿色农业经营主体纳入客户信用评定范围和发展信用合作具有相应参考条件,对绿色农业发展和投融资机制的运行具有约束力、执行力和保障力。二是要多层次、多方式拓宽投融资渠道。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要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角度出发,加大对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资金支持力度,财政部门对农业的资金支持,应明确对绿色农业发展有专项资金安排,把对农业的支持与环境保护相挂钩,实现优化政府财政投入,增强杠杆性导向带动作用;要善于运用财政贴息、税收等手段,调动和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到绿色农业发展中来。创新投融资模式,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主渠道作用;设立绿色农业发展基金,解决绿色农业发展中产业开发与资本服务的“断桥”问题;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积极开发适应绿色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鼓励和扶持一批规模经济效益好、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科技绿色农产品企业上市;同时利用对外招商引资,多方式开发绿色食品产业。通过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有效保障绿色农业项目的开展。

5.建好绿色农业示范区、培育优质品牌和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化发展

绿色农业作为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在我国仍处于发展初期,急需通过大量实验来总结成功的经验以指导实践,推动发展。应依据我国的地理生态分布、区位优势,结合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县、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绿色食品标准化示范基地等建设,建好富有地域特色的绿色农业示范区,通过项目示范、经验总结和技术推广,为绿色农业普及推广奠定基础。绿色食品是绿色农业终端产品,要重视培育绿色食品优质品牌建设工作,加大对品牌基地建设的政策扶持,利用品牌效应扩大市场、带动产业发展,树立绿色农业的精品农业形象。加强培育绿色农业经济龙头企业,发挥其开拓市场、带动力强、深化加工、提供服务的综合功能。一方面,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促进生产要素向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集中,做大做强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使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向“深”而“精”发展,提高绿色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推广“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把分散的各种要素资源整合起来,提高集约化程度,促进形成绿色农业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提高绿色农业产业化水平。

[责任编辑 冒洁生]

作者:周红民

创新绿色农业推广论文 篇2:

产业融合视角下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对策研究

摘 要: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是实现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关键,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加速器。基于产业融合视角,对绿色农业产业链和城乡产业协同的概念进行界定,以贵州省为例,指出贵州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促进贵州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六点对策建议:一是创新绿色农业高层次人才引进模式,二是创新乡村绿色农业科研生产经营人才供给机制,三是创新乡村绿色产业振兴的科企协同攻关模式,四是创新绿色农业发展投融资机制,五是创新农作物生产完全成本保险机制,六是创新小农户与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相衔接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产业融合;城乡融合;绿色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乡村产业振兴;贵州

引言

农业产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是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指出,绿色农业是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按照经济学分工理论,农业产业链分工遵循先内后外的区域经济运动规律和技术路径进行,分工后的农业产业链是农村农业产业链向城市市场延伸的区域空间展现,它延展于城市、城郊(县域城镇)和农村三个区域单元[1]。从绿色农业产业链的角度看,城市、城郊和乡村的产业链,分别表现为相对“断链”或“短链”的形态,这样,在农业产业链城乡要素流动和乡村振兴双重动力因素的作用下,绿色农业产业链在城乡区域间形成协同发展成为可能。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进程中,如何调整城乡利益,打破城乡涉农产业之间的封闭和分割状态,通过“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实现城乡绿色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是中国当前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推动绿色农业产业链城乡协同发展,实现城乡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联动与融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基于产业融合视角,探索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述评与概念界定

(一)文献述评

通过梳理文献可知,当前国内外对农业产业链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农业产业链的概念、运行模式与发展路径三个方面。在农业产业链概念研究方面,已有文献认為,农业产业链是现代农业与互联网深度交汇、有机融合的一项系统化工程[2],产业链增值是指产业价值链的提升[3],产业链发展的关键在于让产业链成为价值链,并形成合作、多赢、共享的联盟关系[4],随着农业分工的深化,在需求、供给和技术因素的作用下,具有短链或断链形态的农业产业链在城乡之间延伸,以分享分工带来的经济利益[1]。在农业产业链运行模式研究方面,李宇和杨敬基于产业融合视角构建了面向开放式创新的新型产业链整合模式[5]。唐润等认为,构建农业产业链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新型农业产业链协同模式,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6]。寇光涛和卢凤君认为,当前“互联网+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合作社主导模式、龙头企业主导模式、产业联盟主导模式和电商平台主导模式[7]。韩江波则认为,农业产业融合产业链运作模式可分为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中介组织带动型模式、专业市场带动型模式、科技带动型模式[8]。在农业产业链发展路径研究方面,Boehlje提出农业自身发展所产生的结构变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需要平台战略与其相互适应[3]。Higgins等认为,未来农业产业链的增值发展与转型升级,将从原来的单一目标转变为多目标运筹优化,从原来的单个要素、单个环节、单个主体的专业化分工转变到多要素匹配、多环节协同、多主体融合的体系化发展[9]。周月书等认为,政府应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鼓励建立和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符合当地农业产业特色的农业产业链[10]。程华等则认为,种植养殖生产、加工、营销等不同类型的龙头企业,应与农业全产业链各环节主体形成紧密的结合,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是农业产业链增值发展的关键[11]。

虽有文献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但现有研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有研究把城镇和乡村看成两大独立板块,忽视了城乡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与协同发展,对绿色农业产业链发展问题一直未引起足够重视,而关于“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的研究,当前尚处于绿色农业发展研究攻关的前沿课题,鲜有能查到的文献。绿色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问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性产物,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途径,是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和推广应用,需要深入挖掘和探讨。基于此,本文的贡献在于:基于产业融合视角,对绿色农业产业链和城乡产业协同的概念进行界定。以贵州省为例,指出贵州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促进贵州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概念界定

1.绿色农业产业链。梳理关于绿色农业产业链内涵的相关文献发现,现有研究更多地关注农业产业链内涵定义而较少拓展研究绿色农业产业链的内涵。究其原因,可能是绿色农业是新时代乡村振兴对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所致。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常有必要对绿色农业产业链的内涵进行新的界定。现有研究更多地把农业产业链界定为种养加、产供销环节以及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运输、销售环节,而忽视了科研、三品认证、储藏、物流、消费、市场监管和电子商务环节,与现有研究对农业产业链内涵界定不同的是,本研究进一步向前向后拓展和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把科研、三品认证、储藏、物流、消费、市场监管和电子商务纳入绿色农业产业链环节,因此,本研究所指的绿色农业产业链分布于大中小城市、特色农业小城镇和具有特色农业产业基础的广大乡村。为此,本文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对绿色农业产业链的内涵进行新的界定,认为绿色农业产业链是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以满足人们对“无污染、安全、高产、优质、生态农产品”的需要,实现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在增加主要农产品绿色供给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包括科研、三品认证、生产、加工、储藏、物流、销售、消费、市场监管和电子商务全产业链各环节从农田到餐桌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

2.城乡产业协同。梳理城乡产业发展相关文献发现,现有对城乡产业协同的研究较少,而更多地关注城乡产业融合,对城乡产业协同与城乡产业融合的内在区别和联系缺乏科学的诠释,导致二者经常混为一谈,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城乡产业协同的内涵进行新的界定。本研究认为,城乡产业协同是指城乡生产要素和优势资源在政府宏观主导下,通过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合理配置城乡优势资源要素,使得生产要素和优势资源能够在城乡关联产业之间双向自由无障碍流动,实现城乡六次产业融合共生的过程。

二、贵州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研究基于贵州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采用2011—2019年贵州统计年鉴与城乡融合相关的统计数据,结合专家访谈和实地调查,发现当前贵州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存在如下六个主要问题。

(一)城乡制度供给不协调制约了绿色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深度融合

2011—2019年贵州统计年鉴与城乡融合相关的统计数据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城乡绿色农业产业融合度较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制度供给不协调制约了绿色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深度融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贵州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尚未实现协同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脱节,过于强调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大数据发展对GDP增速的推动作用,忽视了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衔接和同步发展,导致城乡产业融合度低、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造成农业边缘化、农村空心化和农民老龄化的“新三农问题”,城乡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导致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断链和短链。

2.贵州城乡产业经济发展不协调,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很大,农业户籍人口非农就业倾向在经济宽裕地区依然很大,而贵州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导致许多小乡镇被合并为大乡镇或变为街道,城市日益膨胀。

3.贵州近年来的大扶贫战略,导致许多贫困乡村撤村并点,异地搬迁,从而造成村委会近年来大量减少,乡村开始出现萎缩。

4.贵州省城镇常住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无论从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还是从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来看,都表现为持续正增长态势,且增长的幅度较大,说明贵州省城乡产业发展极度不协调,城市产业集中度高、乡村产业集中度低,必然导致城市产业膨胀,结果造成贵州乡村产业凋敝。

5.贵州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年度增長率呈现出波浪型的增长特征,且有持续下降的趋势,农村居民生产经营收入较低,增收效应不明显,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低,说明大多数农民尚未选择绿色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农业产业链从城镇延伸到乡村的产业偏少,城乡绿色农业产业尚未真正实现深度融合发展。

6.贵州省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表现为持续正增长态势,且增长的幅度较大,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幅度正日益加大,说明乡村产业振兴的制度供给明显不足,导致乡村产业发展滞后,不能有效吸纳当地农民就近就业,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二)优势资源要素不能在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之间双向自由流动

2011—2019年《贵州统计年鉴》与城乡融合相关的统计数据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城乡绿色农业产业融合度较低的关键原因在于优势资源要素不能在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之间双向自由流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贵州省农村常住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自种植业、渔业、林业、财产性收入和第二产业的比例较低,而来自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第三产业收入、牧业收入的比例较大,说明贵州省城乡产业发展极度不协调,城市产业集中度高、乡村产业集中度低,绿色农业增收效果不显著,影响了农民的务农积极性,必然导致乡村农民转向非农就业,直接导致农村土地撂荒和农业边缘化的出现,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农村户籍的乡土人才和农村资本单向流入城市,支持了大中小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形成新的城市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而大中小城市的知识、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管理、市场、政策等优势资源要素却存在自由流向乡村的障碍,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效果不显著,导致城乡优势资源分配不均等,结果造成贵州乡村产业日益凋敝,导致城乡产业融合度低,农业增收效应不明显,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急需加快乡村产业振兴进程。

2.贵州绿色农业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弱,尚未形成有效的、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导致农业科研单位和涉农高校的农业科研成果未能有效转变为生产力推动农业技术创新,而涉农企业大都不具有科研的职能部门,由于长期缺乏农业科技领军人才或农业科学家的加盟,与农业科研单位和涉农高校的合作深度较浅,使得大多数涉农企业科研能力弱,不具备科技竞争优势,直接影响到绿色农产品的加工质量和销路,进而形成城乡绿色农业产业各自为阵的格局,城乡要素尚未实现双向自由流动,农业科研单位和涉农高校的高端人才和绿色农业技术不能自由进入涉农企业,而涉农企业的市场、管理和资金等优势资源等也不能自由进入农业科研单位和涉农高校。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优势要素资源不能在城乡之间得到优化配置,导致市场失灵,而市场不能真正发挥对城乡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结果必然导致城乡产业融合度较低,进而导致贵州绿色农业产业链在城乡间出现断链和短链现象。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小农户农业绿色生产参与度较低,仍然存在为了提高农作物单产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和塑料薄膜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贵州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在科研、生产、加工、储藏、物流、销售、市场、消费等关键环节存在断链和短链的客观情况,表明贵州的绿色农业发展刚刚起步,城乡优势资源要素分配不均,城乡产业融合尚有一个创新发展的过程,优势要素资源不能在城乡之间得到优化配置,导致市场失灵,而市场不能真正发挥对城乡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结果必然导致城乡产业融合度较低,进而导致贵州绿色农业产业链在城乡间出现断链和短链现象。

(三)城乡产业布局不合理制约了绿色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与深度融合

2011—2019年《贵州统计年鉴》与城乡融合相关的统计数据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城乡绿色农业产业融合度较低的重要原因在于城乡产业布局不合理制约了绿色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与深度融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持续递减的企业主要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这三类企业大多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优势逐渐消退,传统的经营模式已不适应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而股份合作企业也面临小型企业、微型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的冲击,市场逐渐萎缩,这就造成贵州乡镇经济和农村集体经济举步维艰,其结果必然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城乡产业融合度低。

2.贵州省农村常住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自种植业、渔业、林业、财产性收入和第二产业的比例较低,而来自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第三产业收入、牧业收入的比例较大,说明贵州省城乡产业发展极度不协调,城市产业集中度高、乡村产业集中度低,必然导致城市产业膨胀,结果造成贵州乡村产业凋敝,绿色农业增收效果不显著,影响了农民的务农积极性,必然导致乡村农民转向非农就业,直接导致农村土地撂荒和农业边缘化的出现。

3.城乡三次产业融合度低,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效果不显著,导致村级集体经济衰退,乡村产业凋敝,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单向流入城市依然是贵州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表现形式,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单向流入城市,直接造成乡村产业劳动力供给不足,从而导致城乡产业融合度低。

4.当前城乡农业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城乡创新要素分配不均等,生产要素从农村单向流向城市的趋势仍然在加剧,乡村对城里人吸引力较小,而城市对农村人依然具有较大吸引力,城乡绿色农业产业存在各自为阵的格局,城乡要素尚未实现双向自由流动,优势资源要素不能在城乡之间得到优化配置,导致市场失灵,而市场不能真正发挥对城乡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结果必然导致城乡产业融合度较低,进而导致贵州绿色农业产业链在城乡间出现断链和短链现象。

5.当前贵州城乡产业经济发展不协调,乡村产业不兴旺,农业户籍人口非农就业倾向在经济宽裕地区依然很大,许多边远贫困乡村缺乏产业的支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乡村出现空心化和老龄化,导致边远贫困乡村被合并,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很大。

6.贵州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处于初级阶段,农副食品加工业的附加值较低,除茶叶外,大多数绿色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均不具有竞争优势,绿色食品竞争力最弱,说明绿色农产品在科研、生产和加工环节存在严重脱节,这就必然导致贵州绿色农业产业链在城乡间出现断链和短链现象。

(四)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制约了绿色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与深度融合

2011—2019年《贵州统计年鉴》与城乡融合相关的统计数据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城乡绿色农业产业融合度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制约了绿色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与深度融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贵州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有力拉动了GDP高速增长,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当前贵州处于投资驱动引领GDP高速增长时期,尚未进入创新驱动引领GDP高速增长时期,由于投资乘数的增长效应,使得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劳动力价格大大提高,而城乡劳动力价格的巨大差异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在大中小城市的非农就业加剧了农村空心化和农民老龄化,导致乡村劳动力流失,农村土地撂荒现象在贵州许多乡村频繁出现。

2.贵州大中小城市社会保障体系较健全,吸引了乡村精英和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支持城市产业发展,但广大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却不能吸引城市农科教人才和管理精英进入乡村产业就业,从而造成乡村绿色农业发展缺乏农科教精英人才和农村劳动力的支撑,导致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在科研与生产环节的断链现象。

(五)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绿色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与深度融合

2011—2019年贵州统计年鉴与城乡融合相关的统计数据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城乡绿色农业产业融合度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绿色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与深度融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城镇化建设占用了大量良田耕地,导致高产田比例下降,中低产田比例上升,绿色农产品单产和品质受到较大影响,导致农产品价格低迷,由于农业生产同时存在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传统农业经營主体抗风险能力弱,大多不愿意投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农产品供给明显不足,导致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在生产环节的短链,制约了绿色农业产业链在城乡之间的双向延伸。

2.由于乡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配套,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从事非农工作不具有吸引力,且乡镇企业早已不是异军突起,乡镇企业规模持续萎缩,直接导致乡村产业的凋敝和城市产业的相对兴旺,制约了绿色农业产业链在城乡之间的双向延伸。

3. 2016年是贵州石油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型升级的1个标志性拐点,表明贵州的绿色农业产业自2016年开始取得了明显进展,但目前贵州绿色农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绿色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大多数农产品属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供给明显不足,制约了绿色农业产业链在城乡之间的双向延伸,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已成为推动贵州绿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必然选择。

(六)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衔接不紧密制约了绿色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与深度融合

2011—2019年《贵州统计年鉴》与城乡融合相关的统计数据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城乡绿色农业产业融合度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衔接不紧密制约了绿色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与深度融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贵州小农户与绿色农业发展脱节,大多数小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尚未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标准,导致小农户生产经营水平低下,农产品绿色供给能力不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依然存在。

2.绿色农业产业在贵州许多乡村发展滞后,由于农业生产同时存在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而小农户的抗风险能力较弱,这直接影响到小农户绿色农产品的生产积极性,一些小农户仍然选择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产值低、经济效益差、务农机会成本高,导致小农户对绿色农业产业的认识模糊,看不到绿色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所带来的高收益,导致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在生产环节的短链和在科研加工环节的断链。

3.绿色农产品生产成本高,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生产标准要求严,限制农药和化肥施用量,使得绿色农产品产量受到很大影响,导致乡村许多小农户不愿意采用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仍然选择靠施用大量农药和化肥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农产品品质达不到绿色农产品要求,销路受到很大影响,很多农产品低价出售,谷贱伤农影响了农民的务农积极性,制约了绿色农业产业链在城乡间的双向延伸与深度融合。

三、促进贵州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对策

基于上述贵州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存在的六大主要问题,本文从城乡产业融合的角度,提出如下六点对策建议。

第一,创新绿色农业高层次人才引进模式,在乡村建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工作站,全职或兼职引进农业科学家、农学博士(博士后)和农业经济管理博士(博士后)到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工作站进行一线科研教学工作,支持农业科学家组建新型绿色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培训地方农业科技人员、涉农企业管理人员和小农户,提升乡村绿色农业产业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绿色科技创新意识。

第二,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乡情乡愁为纽带,鼓励社会各界精英到乡村投资经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绿色农业产业发展,允许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创新乡村绿色农业科研生产经营人才供给机制,培养新兴绿色职业农民,提升绿色农业科技人才对城乡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第三,创新乡村绿色产业振兴的科企协同攻关模式,引导农业科学家与农业企业家进行长期稳定的深度合作,延长绿色农业产业链和技术链,提升绿色农业价值链,为实现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资金支持。

第四,创新绿色农业发展投融资机制,建立财政资金、企业资金与民间资金融合的绿色农业产业资金融合发展长效机制,采用财政投入资金引导,涉农企业投入资金为主,民间筹集资金为辅的筹资模式,保障城乡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加大对绿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绿色农业生产小农户的财政支持力度。

第五,明确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在绿色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优先支持绿色农业发展金融贷款,加大对乡村绿色农业产业发展贷款优惠幅度,以低利率贷款支持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创新农作物生产完善成本保险机制,开发绿色农业科研生产加工物流保险品种,加大乡村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度,改善绿色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绿色农业抗风险能力,保障绿色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第六,创新小农户与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相衔接的机制,探索开展绿色农产品生产收入保险试点,加快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调动绿色农业经营主体和绿色农业生产小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对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内部协同起到了巨大的推力作用,是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外部协同的关键指导理论,发挥着战略导向作用,而城乡融合是实现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内部动力,是乡村振兴的本质所在。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系统是一个网状协同的非线性复杂系统,城乡创新要素的互补性和双向流动性是实现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根本路径。制度供给已成为推动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公共服务是实现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重要环节,而外部创新环境则是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实现的外在推动力,对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全过程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杰义.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的机理及政策建议[J].中州学刊,2009,(3):65-68.

[2]  施威,曹成铭.“互联网+农业产业链”创新机制与路径研究[J].理论探讨,2017,(6):110-114.

[3]  Boehlje.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es:How do we Measure,Analyze and Understand them?[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9,(5):1028-1041.

[4]  程华,谢莉娇,卢凤君,等.农业产业链的增值体系、演化机理及升级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20,(3):126-134.

[5]  李宇,杨敬.创新型农业产业价值链整合模式研究——產业融合视角的案例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7,(3):27-36.

[6]  唐润,关雪妍,于荣.“互联网+农业”产业链协同平台建设[J].中国科技论坛,2018,(9):121-127.

[7]  寇光涛,卢凤君.“互联网+农业产业链”的实践总结与创新路径[J].农村经济,2016,(8):30-34.

[8]  韩江波.“环-链-层”:农业产业链运作模式及其价值集成治理创新——基于农业产业融合的视角[J].经济学家,2018,(10):97-104.

[9]  Higgins A.J.,Miller C.J.,Archer A.A.,et al.Challenge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practice in agricultural value chains[J].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2010,(6):964-973.

[10]  周月书,王雨露,彭媛媛.农业产业链组织、信贷交易成本与规模农户信贷可得性[J].中国农村经济,2019,(4):41-54.

[11]  程华,卢凤君,谢莉娇.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内涵、演化与发展方向[J].农业经济问题,2019,(12):118-128.

[责任编辑 毛 羽]

作者:熊肖雷 张慧芳

创新绿色农业推广论文 篇3:

绿色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 要 为促进绿色农业技术推广,针对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立足于问题提出更好的绿色农业技术推广路径,具体包括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动优化广告宣传、强化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合理把控农药利用。

关键词 绿色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满足,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对农业生产方面的技术要求也在提高,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转变,给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而在绿色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做好绿色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研究,并探索更好的问题解决策略,才能真正实现绿色农业技术的更好应用。

1 概述

绿色农业技术在食品安全、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绿色农业技术下生产的农产品具有天然无公害的特点,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在传统种植模式下,人们常使用各种农药化肥来实现农作物高产,不可难免地会在农产品上残留一些有害物质,长期食用会危害人体健康。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能改变上述情况,有效提升农产品食用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地去除农药残留;还能通过绿色农业技术的转化,为地方农业发展作出贡献,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壮大[1]。

2 重要性

2.1 减少环境污染

绿色农业技术是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宗旨,采用先进的多样化技术来应对病虫害对农作物的不利影响,有效降低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的使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农业环境的保护,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积极贡献。农业生产通常具有大范围、长周期的特点,同时农作物的生长历程也是复杂多变的,各种农药化肥被应用到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给周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绿色农业技术推广将环保概念推广到农作物生长全过程当中,使环境污染危害降到最低[2]。

2.2 保证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一直是民生工程中的重要内容,绿色农业技术推广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人们的食品安全提供保证,让健康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尤其是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及各种生活压力,使得很多人都出现亚健康的身体状态。绿色农业技术专注农作物生长的各个阶段,采用绿色科学的除虫除草方式,从源头上为人们的食品安全把好质量关。绿色农业技术推广是确保人们食品安全的主要方式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3]。

2.3 推动经济发展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农业技术是适应时代需求的,其推广的深度和广度也促进了各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下,人们只重视眼前利益,忽视了资源浪费所造成的额外成本,为经济的长效发展埋下了隐患。而绿色农业技术则有效改善了这些问题,绿色农业技术下所种植的农作物因其天然无公害的优势受到人们喜爱,产品格外畅销,有效推动了经济发展[4]。绿色农业技术推广在促进技术行业不断进步的同时,推动了将技术向生产力方面的转变,使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推动地方经济的长效可持续发展。

3 存在的问题

3.1 政府扶持需要加大

调查显示,我国部分地区由于主管部门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缺乏对农民需求的调研与当地实际情况的了解,以及对绿色农业技术的推行及推行效果重视度不够,且没有明确的政策扶持,人们更加习惯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近年来,政府在推广绿色农业技术方面加大了宣传力度,但因为很多农民的农业专业知识薄弱,绿色农业技术推广效果差强人意,很多新型绿色农业技术无法真正应用到实际的农业种植过程中来。因此,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是绿色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5]。

3.2 宣传推广需要推动

要想让农民真正了解种植技术,乐于应用新型的绿色农业技术,并让农业技术在研发完成之后能够真正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农业种植产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就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宣传手段来提升该技术在种植户中间的影响力,让他们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绿色农业技术的具体情况来提升农产品产量的绿色农业技术。然而在我国的很多地区,由于在绿色农业技术宣传推广的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宣传力度或者推广方式过于单一,都使得种植户们难以获得了解绿色农业技术的渠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6]。在很多地方,人们只是将绿色农业技术的宣传推广当作一项工作任务,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不利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影响了给绿色农业技术的推行。

3.3 人才培养待强化

专业化的技术人员是绿色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力量。在我国很多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使得很多年轻的技术人员不愿意在乡村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任职,甚至很多农村已经鲜少见到年轻人。而一些已经在职的老技术推广员则因为年龄及观念的原因,学习新的绿色农业技术的能力有所欠缺。因此,做好人才培养及专业化人才的体系化构建也是绿色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3.4 先进技术待引进

我国一直在大力推广各种先进的农业技术,但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比较辽阔,很多地区因为气候或地形地貌的原因使得信息十分闭塞,而且很多新型的农业技术无法真正在种植户中间得到推广,甚至很多地区都还在使用粗放型农业种植技术,不仅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而且也使得种植户长期都处于低收入的状态。

3.5 随意使用农药

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再加上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我国很多地区在农产品种植过程中随意使用各种农药的情况普遍存在,尤其是一些农业种植大省或者偏远地区,种植户们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帮助农产品抵抗病虫害,往往会使用大量的农药。这不仅导致了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而且过量使用农药也会对土壤和环境造成破坏,甚至会造成农作物的产量降低。

4 策略

4.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1)可通过宣传或技能培训等方式,让更多的种植户了解到绿色农业技术对提升农产品产量、增加种植户收入的重要作用。在开展培训和宣讲工作之前要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真正掌握不同的绿色农业技术,并能结合该地区农业种植的实际情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对种植户进行宣讲。

2)可适当降低农业材料投入。很多农业种植户不愿意应用绿色农业技术,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当前使用绿色农业技术成本会较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收入。为进一步鼓励种植户使用绿色农业技术,相关部门不仅要加大对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宣传,还要出台一些专门针对使用了绿色农业技术种植户的优惠政策。通过降低农业材料投入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利润空间,这样他们才能主动学习绿色农业技术。

3)可适当给予财政补助。这主要针对的是使用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农户,适当地为其增加资金方面的支持和技术及种子方面的扶持。

4.2 推动优化广告宣传

由于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地理位置比较偏僻,造成了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受众群体的局限性,再加上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渠道较少,也就使得许多新的绿色农业技术研发之后无法得到及时推广。主管部门可结合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创新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拓宽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渠道。让更多先进的绿色农业技术能够被种植户所了解,并且在技术员的帮助下得以广泛的应用。在推广的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等途径外,还可以结合互联网、短视频平台及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化的手段,将绿色农业技术制作成简单易懂的广告宣传资料在互联网上进行推广。还可以结合农村文化站打造绿色农业技术图书馆,购置关于绿色农业技术的书籍让农业种植户阅读,开展多样化的绿色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拓展绿色农业技术推广渠道,以趣味化的形式将绿色农业技术传递给农业种植户。

4.3 强化技术人才培养

强化技术人才培养可以从以下2个角度来开展。1)高等院校可以结合我国当前对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缺口,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和绿色农业技术有关的专业,而通过职业院校专业化的培养来为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2)科研院所及地方政府也应该加强同高校的联系构建起一条可持续的、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通道。通过定向委培或者提前签约等方式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化的人才开展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此外,对于已经在职的技术人员,工作单位也可以定期为他们提供专业化的继续教育机会,能让他们通过不断的进修和学习来掌握最先进的绿色农业技术,并且应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来。

4.4 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

让农业种植户真正感受到绿色农业技术的优势,才能有越来越多农业种植户使用绿色农业技术进行农业发展,这就需要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将更为先进的绿色农业技术渗透到农业种植户思想之中。例如,以色列滴灌节水、精准施肥、农业信息化、高产种养、设施栽培和特种肥料生产等农业技术均处于世界前列,都是值得被广泛推广学习的绿色农业技术。甘肃省农业领域注重结合地理优势,积极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并在河西走廊新建近6 667 hm2戈壁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同时与以色列建立“中-以绿色农业交流示范项目”,将引进以色列水肥一体化和日光温室环境调控等设备和技术,结合中国西部地域优势,形成日光温室设施生产的成套技术,这都进一步推动了绿色农业技术的发展。甘肃省农业在绿色农业先进技术引进方面的探索值得学习,而这也是进行绿色农业推广与宣传、提升绿色农业技术水平的重要路径。

4.5 合理把控农药利用

农药残留会给人们的身体带来很大危害,而在我国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过程中,农药的随意使用一直都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所以要想进一步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就必须合理把控农药的利用。例如,在平时的农业种植过程中,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强对于农药使用方法的宣传,倡导人们合理使用农药产品。同时进一步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加大对一些低残留高活性低污染的新型农药的推广力度,针对性地研发出能抵抗病虫害的新型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农药的合理利用效果,还需要定期对种植户进行农药的安全用药方面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环保意识,让更多人意识到只有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合理把控农药利用,打造绿色农业发展之路,才是农业發展的未来趋势。

5 结语

对绿色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分析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一项研究,是农业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相关部门及人员需要深刻认识绿色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作用,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因此,应从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动优化广告宣传,强化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合理把控农药利用5个方面进一步推进绿色农业技术发展,促进绿色农业技术的价值实现最大化,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付朝志,唐一为,于德才,等.面向绿色农业的农业技术推广策略探究[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1(12):79.

[2] 宋珂.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优势及推广对策关键要点[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10):105-106.

[3] 宋国芳,朱宗光.浅析现代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10):150-151.

[4] 张浩伟.绿色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0(13):47-48.

[5] 叶宏金.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浅析[J].花卉,2020(24):277-278.

[6] 文全.绿色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科学实验,2020(11):36-37.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张华

上一篇:财产保险实务应用论文下一篇:环境保护铁路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