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乐于表达

2022-07-05

第一篇:激发兴趣乐于表达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的学生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中大部分觉得学校生活不快乐,厌烦,没有信心;有的学生则消极、被动、麻木;也有个别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刻苦用功,但因为学不得法,成绩止步不前,因而苦闷烦恼。没有展示自我的欲望,没有主动学习的兴趣,更没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最主要的是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作为普通话老师,我在普通话课堂教学中做了一点尝试。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普通话教学中来,体味到学习的乐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树立自信心,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为了让在学业上屡受打击的学生树立自信心,我给新生或新班级上的第一堂课,首先是送给学生一个见面礼,即一句励志的诗。11级新生的第一节课,我就问:“同学们今天我要送给大家一个礼物,知道是什么吗?”这时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大家纷纷猜测,然后告诉袁枚的诗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又问:“同学们有没有见过苔花呢?”大家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我说,其实大家都见过,只是它太渺小,像你像我像我们大家。苔花那么弱小,既不起眼更不绚烂,但仍要学着牡丹的样子,认真地装点春天,乐观地开放出生命的尊严!我们应像苔花那样乐观自信,努力进取。没有精神上的自尊,生命只能是一片沼泽。美国电影《出水芙蓉》,证明自信的女孩最美丽。让同学们把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自信旗帜:“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句话抄写在普通话书的扉页上,并大声朗读,以此来鼓励自己。并且用世界吉斯尼汽车销售冠军,乔·吉拉德的故事——放手去做,一切皆有可能!唤醒同学们的自信心。三十五岁以前,乔·吉拉德是个全盘的失败者,他患有相当严重的口吃,换过四十个工作仍一事无成,甚至曾经当过小偷,开过赌场;然而,谁能想象得到,象这样一个谁都不看好,而且是背了一身债务几乎走投无路的人,竞然能够在短短三年内爬上世界第一,并被吉尼斯世界纪录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由此可以推断,如果你的出身比乔·吉拉德强,没有偷过东西,如果你不口吃,那你没有理由不成功,除非你对自己没有信心,除非你真的没有努力过,奋斗过!第一堂课,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重新树立起同学们的自信心,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中我们可相机引入“技术工人也是人才”“职专生也能擎大梁”“挑战人生的极限”等话题,以澄清学生头脑中模糊的人才观念,清除他们的自卑心理,让他们清楚认识到上职专生也是有出息、有前途的,每一个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干得轰轰烈烈,都可以发出光和热,得到社会的尊重。

让学生重新找回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手段。如爱大声喧闹的同学让他朗读,喜欢埋头涂鸦的同学让他上台板演,常看课外书让他欣赏作品,看报的同学让他畅谈时事等,然后及时评价他们的长处,对学困生哪怕他作出一个简单的回答都给予表扬,使他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俗话说“奖子一功, 胜过数子十过。”不要过多去谈他们在学习方面的不足,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长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善于表达,有的善于朗读,有的思维活跃,这些都需要我们潜心观察,总能找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我们把它放大,不失时机地肯定和鼓励,激活其思维,激发其兴趣。课堂的奖励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教师的微笑、口头表扬、师生的掌声等。其核心是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这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来说意义十分重大,由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这部分学生大多存在一些自卑心理,在课堂上则表现为沉默寡言,或自暴自弃的态度,甚至对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产生一种事不关己的不良心态。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即使心里想说,也不敢在在课堂上大胆发言——怕说错话后让人笑话,怕教师不问自己而难堪等。而奖励则能把学生从这些不良心态中解脱出来。

二、增强趣味性,让课堂变得更加快乐

记得有位伟人说过:“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但你却无法迫使它饮水。”学生人在教室,但并不等于注意力在教室。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必须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为此,教师应通过变换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的“求新求变” 的心理诉求,增强课堂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变得更加快乐。

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朗诵水平,我从新浪UC朗诵天地下载了当下年轻人最喜爱的朗诵作品《认识你真好》《我的南方和北方》,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在10级幼师

1、2班举行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全班同学都报了名,同学们参加的积极性很高,每班选出十名优秀选手最后进行表演赛。表演赛场选在11幼师2班,赛前同学们布置了教室,我给参赛同学化了淡妆,全程录像,拍照,“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由于学生兴致高情趣浓准备充分,学生很快进入到朗诵天地中,气氛十分活跃,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即使平时不喜欢朗诵或朗诵基础比较差的同学,也会发现原来自己不是一点朗诵能力也没有,只要有机会就可以表现自己的才能,一旦这种能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自然就会产生对朗诵的兴趣。对于本来就对朗诵感兴趣的同学来说,这些活动更为他们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朗诵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分组讨论,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形式,是活跃学生思维、开拓思路的好方法。它体现了“主动学习”的原则,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悦环境中接受知识,由过去被动式的“要我学”变为现在主动式的“我要学”了,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和需要,甚至是一种享受。要让学生开口,关键在于教师要选好问题。《普通话水平测试》“说话”是普通话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命题说话很重要的一点体现在谋篇布局上。比如审题是否准确,选材是否得当,结构是否完整等。而我们的学生最怕做作文,我在对命题说话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职专生活进行综合和扩展的课堂讨论。如《谈谈社会公德》首先明确什么是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一种行为规范,表达了人们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它要求社会全体成员都要遵守。结合我校的《行为习惯三字经》谈谈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如何具体贯彻执行社会公德,同学们按照我校的《行为习惯三字经》的内容分组讨论,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命题说话口头作文就完成了,然后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做汇报,都能按要求完成四分钟的口头作文。课堂讨论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不断提高道德修养。

三、拓宽视野,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教育是流线型的,教师、学生与作者应形成一种对话关系,彼此倾听和分享对方的认识成果,从而加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在讲授普通话朗诵作品时,作品中不乏一些让人回味隽永的游记散文,每堂课拿出五分钟把内容延伸到课外,扩展内容,拓宽视野,从山东省内的名胜古迹引入齐鲁文化,从泉城广场的齐鲁文化名人塑像说起,讲舜耕于历山的故事,落井下石的故事,讲孔子的贤弟子子贡殖货,孝子闵子骞“鞭打芦花的故事”;讲“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讲历城名人终军弃繻的故事、门神秦叔宝的故事;讲泰山封禅、泰山石敢当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知识。

我校坐落在华山脚下,位于黄河以南,小清河以北。古时称“华不(fū夫)注”,为历史名山。华山之所以著名,还因为它是春秋时代的古战场,齐晋“鞍之战”即发生于此。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述;唐代时四周水域亦称“莲子湖”,浅水稻溪,沼泽芦荡,水村渔舍,胜似江南。北宋以前,华不注山周围全为水域,称“鹊山湖”,远远望去,此山像在水中含苞欲放的一支荷花骨朵。“鹊华烟雨”,列为旧时济南八景之一。“齐烟九点”,之一。山下有集道家儒家佛教一体的华阳宫。通过对华山名胜的介绍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华山的诗文、故事和传说,在课堂上交流。并号召学生星期天爬华山。把游览中的所见所闻告诉大家,再让大家说“难忘的旅行”“我的假日生活”“我熟悉的地方”这一类普通话水平测试说话题目,同学们不再是无话可说,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青年人是最能跟上时代步伐的,新事物的出现,最早的感知者和接受者往往是青年人,所以我把微博引入课堂,“三言两语,现场记录,发发感慨,晒晒心情。”介绍著名的Twitter Facebook微博网站,介绍粉丝最多的Ladygaga(近700万)、2010年10月刘翔腾讯微博(800万)。把从网络上了解到的教育理念拿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虎妈”的十不准,“狼爸”把三个孩子打进北大,鹰爸让四岁孩子在雪天穿短裤跑步,令人瞠目结舌的日本幼儿园,新西兰孩子的书包。教师应该更多地注重这方面的情况,并把这些内容适当的引入课堂,既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之关心社会的发展。

四、突出专业特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教学担负着文化基础和专业技术的双重教学任务,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有积极的意义 。

近几年来,以学校技能大赛为载体,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热情,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校技能大赛每年都要评选“讲故事明星” “讲故事金星” “讲故事银星”。借11年学校技能大赛之机, 11级幼师各班人人争当“讲故事明星”,首先引导学生选择生动有趣的故事,并加以改编,全员参加讲故事活动,每班选拔十名同学参加校级比赛,在校技能大赛讲故事比赛现场,参赛选手生动流畅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形象夸张的肢体语言,赢得了一致的好评。为了提高幼师专业学生的讲故事水平,组织技能大赛讲故事比赛中的26名优胜者,利用晚自习时间在幼师专业各班进行讲故事巡回演出,各班班委积极配合,活动前学生主动布置教室,精心撰写主持词,活动开始首先置词欢迎各班参赛选手,活动中还加入了其他歌舞节目,气氛十分热烈。活动历时一周,深受各班同学的欢迎,此次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学习普通话的热情,提高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水平和职业素质。

五、加强口语训练,提高就业能力

职业中专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融入社会,其口头表达能力是左右着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说比写更重要、更难,语言表达的教学在职业中专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①每节课前五分钟演讲,每节课三——五人。

②开学初进行说话训练,向同学做自我介绍;以打电话的形式向自己的家人或朋友介绍自己学校的方位,环境、校容校貌、同学、老师、及所学专业。面对不同身份、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熟悉程度、不同目的的谈话对象有得体的提问、回答能力和应变能力;

③课下让学生收集所学专业成功知名人士的资料,如:孔子、叶圣陶、伏特、比尔盖茨、丁磊、皮尔卡丹、夏奈尔、张肇元等。在课堂上交流,一方面了解了本专业的最新动态,同时还能激励学生的创业精神。

④结合职业学校的生活进行演讲比赛。如:我的职校生活、我爱我的专业、敬业与乐业;

⑤ 课余时间练习绕口令; ⑥毕业前自我介绍、自我推荐等。

能力化是普通话教学的系统工程,要强调的是职业学校普通话训练内容的安排要以能力培养为归宿。

总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一定要立足于自己的学生,运用各种方法,全面地“吃透”学生的情况,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认知倾向出发进行教学,积极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普通话,让学生爱上普通话课。逐步提高语言表达水平,从而提高职业能力。

第二篇:作文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一提到写作文,大多数小学生往往是唉声叹气,不爱写。为什么?因为不会写。作文难,难在哪里?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作文方法公式化地塞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的模式。这种僵化的训练,在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体化体现,无视课堂教学资源,致使老师、学生都成了单独的个体,只会闭门造车,造成了学生厌写,教师厌教的不良局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一教学理念的提出为解决作文难题找到了出路,指明了方向。什么是贴近学生实际?顾名思义,就是写作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衰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作文与现实的关系。

那么作文教学究竟怎样才能贴近学生实际呢?

一、作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生活,少写或不写那些让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的命题作文。提倡学生多写些日记,多写些练笔。因为日记和练笔是学生生活的直接反应,学生写起来束缚少,自然就容易动笔,乐于动笔,不愁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了。

在我执教的班里有一个叫黎逸的学生,他平时写书上要求训练的作文时,写出的作文总是支离破碎,东一耙子,西一扫帚的,他很怕写作文。但自从我要求写日记写练笔以后,他的写作热情高涨。为什么呢?因为日记和练笔不受内容和形式的约束,可以写自己感兴趣、自己熟识的事物来写。这个同学爱好打网球,假期里他参加了去英国的网球夏令营。他把他参加夏令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都生动形象地描述下来,使我这个没去参加网球夏令营的人读了之后,如身临其境。我批改了他的日记之后,马上在作文课上把他写的这篇日记读给全班同学听。同学们听了之后都啧啧称赞,仿佛他们自己也参加了这次网球夏令营。从此之后,黎逸同学的写作热情一发而不可收拾,就连学习态度都比以前认真了。

所以,我们如果能这样长期以往地训练下去,学生的写作兴趣势必被激发起来。

二、要使学生善于和注意及时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因为小学生受生理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他们的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阶段,往往缺乏主动性的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许多闪观点就如流水一般在他们身边悄悄流走。为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主动意识,老师首先要做捕捉素材的能手,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

我在教学完《荔枝》这篇课文之后,根据课后选做题的要求,布置学生回家帮妈妈做些家务活或用自己的零用钱给妈妈买一件小礼物,然后仔细观察妈妈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写一次练笔。学生因为有了有意注意,所以观察得比较仔细、具体,感受自然也就深刻了,写出的练笔内容更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我们班里有一个叫马侠江的同学,他在练笔中写到,自己为了完成这次练笔,星期日的早上7点钟就起床帮妈妈做家务。虽然很累,但一想到妈妈会夸自己是她的小帮手,心里还是美滋滋的,便迫不及待的等妈妈起床。谁知妈妈起床后,看到地面不干净,桌椅也不整齐时,便皱着眉头问保姆是怎么搞的卫生,要重新做一遍。 当他怯生生地告诉妈妈这些活是自己做的之后,妈妈又是安慰儿子等这一系列的动作、神态、语言,被马侠江同学描写得淋漓尽致,最后这个同学发出一声感叹:“知子莫如母”啊!

学生因为及时捕捉到了生活中的闪光点,从而发现了生活之美,生活之乐,生活之味。笔下自然也就流淌出潺潺的清泉。

三、老师要做作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开发学校生活,联系家庭生活,抓住社会生活等来设计写作练习。如在班级内开展“迎十

一、办小报、评小报”的活动,然后让学生动笔;“非典”时期,不但要让学生懂得如何预防“非典”,还要让学生多看报,了解“非典”与人与大自然的链条关系,然后让学生动笔;多看电视新闻,开展“美伊大战”的评点,然后让学生动笔;结合深圳市读书月活动,畅谈“神舟”载着我的梦飞翔,然后让学生动笔等等。要先让学生“心动”,再让学生“笔动”,这样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

因此,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能够贴近学生实际,学生自然就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了。

第三篇: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论文: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总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然而,有的小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叫苦不迭。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快乐作文呢?下面我就谈一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拉近作文与生活的距离,培养写作兴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单凭空想像是写不出好作文来的。我们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身临其境才能获取和积累写作素材,写出的作文才有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尽可能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参观、课外实践活动、文体竞赛、游戏等,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金秋十月,学校组织了一次去农场采摘活动。到了果园,满眼都是红的绿的苹果、枣子,这可是他们头一次见到啊!学生兴奋得不得了,飞也般得冲进林子。他们几人一组,想尽一切办法地抢摘着,提着沉甸甸的“战利品”,个个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回来后,他们以《快乐的采摘》为题记录下了这次活动。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兴奋、快乐的感受,这篇作文当然写得是前所未有的生动。

当然,还可以在作文课中现场组织一次活动或比赛,如拔河比赛、老鹰捉小鸡,打龙头。这样学生既是活动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观察者,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和感受,同时又有教师的引导观察,使学生既乐在其中,倾情投入,又能置身事外,冷静观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描述生动,充满情趣,写作兴趣也会自然而然有了。

二、写“下水文”,激发写作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和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这话是极有见地的经验之谈。老师如果坚持“下水”练笔,不仅能使自己得到提高,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从而大面积地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向师性经常写“下水”文,确实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一次,我指导学生写《我熟悉的一个人》。在部分学生写孩子的习作草稿中,几乎个个都是一样的描述。其实,人各有各的长相,各有各的特点。小孩子的长相绝对不会彼此相同。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细致地观察,想当然地写。针对这一具体共性的问题,我首先从学生的习作中抄录几个片段让大家“认领”,由此让学生认识到要抓住人物的特点写的重要性。接着我朗读“下水”文,让学生猜猜老师写的是谁,并说出根据什么猜出来

的。我写的学生是这样的:“个子很高,身体消瘦。他留着短短的平头,浓黑的眉毛下有一对不大的眼睛,一笑起来就成了一条缝儿。鼓鼻梁,尖下颏儿。也许是身上没有力气吧,他总是弓着背,下巴搭在课桌上,显出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你再看他那一身黑乎乎的校服,可想而知定是个淘气包。”我读了之后,学生们马上猜出我写的是谁。这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举手练习说话——说特点猜人物。

三、利用多媒体,激发写作欲望

实践证明:靠大谈写作意义、重要性之类的抽象道理并不能奏效,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新颖的事物激活思维,才能使学生智力活动呈现最佳状态。叶圣陶先生亦云:“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运用多媒体教学作文,可突破时空的限制,把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事、物搬进课堂,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

四、展示写作成果,激发写作动力

强烈的成就感会给人于前进的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又爱表现,教学中我利用他们这一特点,为学生习作创造展示的机会,共同分享他们的成果,使他们感受到写作的乐趣。例如,我利用黑板报不大的一块地方,开辟出一片“作文小

天地”,让学生中一些优秀习作都有机会在园地中得到展示,满足小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同时又做到定期更换,这样既调动了学生们的写作积极性,有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做到人人有机会。每一期作文展示后,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评比,评选出“班级小作家”。被选上的学生喜形于色,深受鼓舞,没有被选上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个人作品收藏,把自己满意的作品集结成册,这样既能留下美好的回忆,又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的积累。这些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也乐此不疲地积极参与。写作对他们来说,再不是一件苦差,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了。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只有努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使他们热爱写作、乐于写作。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在其中。

第四篇:激发兴趣

一、

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登过山吗?有什么感受?登过高高的塔吗?今天我们要读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在登塔远眺的时候,获得了什么启示呢?

二、

初读扫清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课文,至少读三遍。第一遍,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在不好读的地方停下来多读两遍;第二遍,一边读,一边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并结合句子体会体会;第三遍,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在不懂之处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相机纠正字音,理解词语。

星罗棋布:⑴结合句子理解“星罗棋布的村庄”就是说村庄怎么样?像什么一样多?⑵幻灯片显示:星罗棋布的村庄环抱着罗马,如蛛网般交叉的街道,一条条通往城市广场。引导观察后齐读文中相应的句子。

念头:哪个词跟它意思相近?为什么文中说这个念头是大胆的?

大喜过望:⑴幻灯片出示“望”在字典里的意思:向远处看;探望;希望;有名望。学生根据词语选择义项。⑵“大喜过望”形容什么?⑶齐读含有这个成语的句子。⑷“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能结合作者当时的经历谈谈吗?

心灵手巧:⑴这个成语是形容心思怎么样?(灵敏)手艺怎么样?(精巧)⑵你了解还有什么人也堪称“心灵手巧”?

挑拨:⑴结合句子想象另一家时装店会怎样挑拨我店里的缝纫姑娘们?而这一切是真的吗?那家时装店为什么要这么做?⑵像这样搬弄是非、引起我和工人纠纷的行为就叫——挑拨。

络绎不绝:“络绎”就是“接连不断”,“ 络绎不绝”呢?文中是指什么?

3、检查巩固生字词:

⑴维黛安太太

午宴

缝纫

络绎 (含生字的词语)

⑵星罗棋布 大喜过望 垂头丧气 心灵手巧 源源不断 络绎不绝 受用不尽(成语)

⑶目的地

挑拨

(含多音字的词语)

三、

整体感知理线索

1、默读全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从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中发现文章写作的顺序了吗?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呢?

3 、文章先描述了父亲带我登塔的场景(板书:一个场景),然后用两件事印证父亲的教导对我的帮助(板书:两件事情),最后用一句话总结(板书:一段结语)。请根据这条线索给文章分段。

四、理解感悟中心句

1、父亲教导我的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在哪些地方?勾画出来。

2 、老师引读反复出现的中心句。

在课题中,作者写道——

在课文的开头,父亲带着我登上教堂高高的塔等,他和蔼地说——

在课文的结尾,作者深情地感叹——

3、父亲的教导对我到底有怎样的影响?默读4——11自然段,思考:我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4、你能联系这一件事,谈谈对“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的理解吗?(板书: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种)

5、默读12——13自然段,回答:我再一次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

6、联系这件事情再谈对“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理解。(板书: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

7、刚才我们是联系本文理解的这句话,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别人的故事来理解这句话吗?

(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仿照课题概括,如: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不止一把、到达目的地的途径不止一条、通往知识城堡的方式不止一种)

8、齐读板书,思考:而要获得成功,达到目的地,解决问题,这一切都需要什么?(乐观的态度、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智慧……)

9、是啊,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一种使你通向成功的思维方式。齐读屏幕上的诗句: 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 千万别灰心, 要有去走另一条路的信心和勇气。 这是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也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 而且完全有可能找到

比原先更快的到达目的地的捷径。

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 千万别灰心,

人就是在此路不通走彼路, 彼路不通,

再走另一条的不断探索中 逐步接近目标, 走向成功!

五、感悟写法小练笔

1、快速浏览,交流一下文章有哪些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如:首尾照应、选材恰当

2、练笔:平时你搜集了哪些名言警句?哪句话对你启发最大?仿照本文的构篇方式,学习文章的写法,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一两件事写一写这句话对自己的帮助和影响。

板书: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种

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

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不止一把

到达目的地的途径不止一条

通往知识城堡的路不止一条、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一次钓鱼的经历,给作者留下了永久的记忆,也使同学们受到了很深的启发。生活中还有许多感悟,那要靠细心的人去体验。当我们面对理想目标前进时,总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挫折,是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14课,让我们在学习这篇有哲理的文章中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 检查生字

师:课前布置了同学们回去预习课文,相信同学们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老师相信同学们的课文生字一定能读好。开火车读、齐读。

2、 理解词语

师:同学们的生字读得真准。课文中的词语通过查字典,同学们也能做的很好。谁想来和同学们分享你所得到的成果。

生1:我查到了“星罗棋布”这个词语的意思。在字典中是指像天空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形容数量很多,分布很广。在课文中指村庄像星星一样多。

生2:我查到了“大喜过望”这个词。在字典中是指所得超过了原来的期望,因而特别高兴。在课文中指作者第一次设计服装,就有人向他下定单,所以作者很高兴。

生3:我查到了“络绎不绝”这个词语。在字典中形容过往的人或车辆连接不断。在课文中指订购服装的人很多。

生4:我查到了“挑拨”这个词语。在字典中是指搬弄是非,引起纠纷。在课文中指缝纫姑娘受到别的时装店老板的欺骗,和我引起了矛盾,走了。

…… 师:同学们的预习做的可真不错!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学习一篇课文一定要对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现在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先轻声读课文,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读课文,思考。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是认真。谁愿意来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1:课文主要写“我”小时候,随父亲登上高高的塔顶,看着广场的街道,父亲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告诉我“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我以此为教育,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获得灵感和勇气,最后走出困境取得成功。

生2:小时候在登塔时父亲教导我“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我从生活中经历的两次困难中深刻的体会到父亲对我的教诲是对的。

生3:童年时,父亲带我登塔顶,俯看广场,告诉我: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此后,在我人生道路上的两次身陷困境,面临挑战时,想起父亲的教诲,使我走出困境获得了成功。

师:真不错,大家都懂得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抓住重点,品读感悟。

1、学法引路

师:要深入学习课文,都有它的学习方法。大家还记得本单元的学习方法吗?

生回忆,指名回答。(出示学法)

生齐读学法 。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两种学法细读课文。

2、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属于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要围绕阅读提示的要求来学习,请同学们看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老师请一位同学读阅读提示,其他同学认真听,提示要求我们什么?

生:提示要求的是:“我”是怎样克服遇到困难的,再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的含义。(师出示课件)

3、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师:现在同学们带着阅读提示的要求用心读课文,小组合作,多读读自己喜欢的或感悟最深的句段,画一画、写一写,体会课文中词句的含义。(生读、思考、交流)

师:看刚才各小组同学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可真高,老师相信同学们把课文读懂了,谁愿意来交流。

生1:我最喜欢这句话:“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从这句话中我知道了作者得到了订单。

生2: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第一次设计服装就有人向我订购,所以我“大喜”

师:看看这句话怎么读?谁愿意来读?(生读)

师:读的很流利,但不大高兴。大家也想想我们平时高兴的事。那你来试试。(生读)

师:读得真好,大家一起来读(生齐读)

师:谁还知道了什么?

生:我从第10自然段中明白了作者所遇到了问题。在两星期内不可能完成订单。

师:从课文的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此时的表情?

生:“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

师:“我”垂头丧气地走了,完不成任务了,梦想就不能实现。我感到很懊恼,谁愿意来读这句话?(生读)

师:他读得如何?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生:灰心、失望

师:体会真深刻,你来读一读。(生读)

师:他读得如何?

生:读出了那种失望。

师:他读得真好,有点山穷水尽的意味,我们一齐用这种口吻读。 师:面对这一问题,作者放弃了吗?

生:没有。找了二十个心灵手巧的妇女来织,两个星期后如期交货。“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

师:“时装的河流”在这里指什么?

生1:生产的时装像河里的水一样多,源源不断。

生2:可以看出订时装的人很多。

师:理解的真透彻。作者通过努力想尽办法,最终如期交货,梦想实现了,真是“柳岸花明又一村”。我们该怎样读?

生:高兴、自信。(生齐读)

师:谁还知道了什么?

生:在

12、13自然段中,我明白了作者遇到了另一个问题。在离时装展还剩十三天的时候,缝纫姑娘们在另一家时装店老板的挑拨下跑光了。

师:这可严重了,缝纫姑娘跑光了,时装展就办不了了。

生:不是,作者办了一个不是成衣的时装展。有的衣服没有袖子,有的只有一只袖子,有的还只是一片布样。结果激发了顾客的兴趣,前来订货的人络绎不绝。

师:从“络绎不绝”这个词中可以看出什么?

生:订货的人很多。

师:看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就知道,大家读得真是认真,都理解了课文。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困难,作者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面对,想着怎样摆脱困难,这条路走不通,就从另一条路试一试,结果获得了成功。这就印证了父亲说的那句话“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板书)

五、联系实际,体会含义

师:“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有了这样一种生活理念,就能保持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心态。尽管我们年纪还小,但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说说自己在平时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生1:一次我在做手抄报的时候,不小心把一滴墨汁滴在了纸上,心想,扔掉吧,可又做了这么多,心血就白费了,该怎么办呢?突然,灵光一闪,何不对这滴墨汁进行加工,给它配上颜色和小条纹,使它变成手抄报上的一幅小插图。画完之后,拿起来一看,效果挺好。

生2:在今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时,看到他们那悲惨的遭遇,学校发动捐款,可爸爸妈妈不在家,奶奶又没钱,我又想献爱心,急得我团团转。躺在床上,心想,何不向叔叔借钱,我马上起来向叔叔家跑,叔叔听完我的话,二话不说马上就把钱给了我,原先的担忧此时变成了多余的了。

生3:在今年北京“残奥会“上,看到残疾人取得辉煌的成绩,真是震撼人心,那是他们身残志坚的表现,是坚持不懈取得的,是他们不断努力,克服万难,才走向成功。 ……

师: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还有很多很多,面对自己所遇到的困难,我们也是想尽办法积极应对,我们也是一群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挑战困难的少先队员。有了这样的精神,相信我们的梦想也会实现的!

六、课堂总结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的确是一句至理名言。今天所学的知识同学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点启示。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顽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克服许多困难,当再一次冲破艰难险阻之后,经历了苦难之后,通往广场的路就会又多了一条。

七、运用学法、拓展阅读

1、读选读课文的第四课《鞋匠的儿子》,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读后有什么启发?

2、(选做题)读了课文,你心中一定有许多话要说,请把它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14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生活也是这样 把握主要内容领会启示 学法: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含义

教学反思: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篇富有哲理、引导人生、让人终身受益的文章。

课文介绍了“我”小时候随父亲登上高高的塔顶,俯瞰广场的街道,父亲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告诉我“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我以此为人生哲理教育自己。在“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获的了灵感和勇气,最后走出困境取得成功。让人从中感悟:达到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有勇气,就会离成功越近。

在教学时主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 重视预习

“不上不预习的课”,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布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条条大道通罗马”、“广场”、“巴黎”等相关知识,通过查字典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为学习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 大胆放手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熟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结合本单元的学习专题,用精读课文学到的学习方法:把握主要内容领会启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含义。根据阅读提示所提出的要求,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作者是如何面对困难;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感悟,使学生领悟到要有面对困难、挑战困难的勇气。

三 、 拓展阅读

课后,我引导学生读选读课文的第四课《鞋匠的儿子》,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读后有什么启发?还设置选做题:读了课文,你心中一定有许多话要说,请把它写下来。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举一反三,拓展学习空间,提高阅读能力。

但在教学时,由于紧张,导致教学环节变的生硬、呆板,教态不自然,不能自如地处理好课堂上的教学动态。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学习,多实践。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来自费尔教育。 点这里回到顶部 上一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反思 多篇 下一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设计

第五篇:激发阅读兴趣

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读书习惯

新《大纲》明确提出:必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而多数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对读书缺乏主动性。我认为,教学中只要多想办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一旦读书成了一种需要,学生就会找书读,看到书就想读,知识海洋就可任其遨游,何愁学生的阅读量不能扩大呢?怎样激发阅读兴趣 培养读书习惯呢?

一、导阅读

1、树立名人形象,营造求知氛围

在教育教学中,名人效应是不能忽视的。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心中塑造名人高大、朴实、博学、勤奋、刻苦的形象,激发起学生对名人的敬佩之情,营造出想迫切了解名人的气氛,为学生的阅读搭建起桥梁。

2、指导阅读,搜集名人信息

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我就抓住时机,向学生推荐班级书架里的《名人故事——周恩来》一书,让学生在父母帮助下阅读,鼓励学生留心周围的各种信息,搜集周总理的名言,了解他的兴趣、爱好等,学生阅读的兴趣极高。由于校学生知识面狭窄,对所需信息的内容及获得的途径有待于老师加以指导,如可以通过动手查找图书、看电影、电视、询问、平日积累等多种方式了解名人一生的生活、工作、学习情况、名人名言、格言、杰出成就与贡献,甚至名人的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在已有兴趣的引导下进行大量的阅读。

3、以活动促读、悟理

为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巩固和提高,还需开展以洗练活动让学生享受读书的乐趣,增强情调。如“听说式”——讲名人故事、“表演式”——演名人故事、“竞赛式”——竞赛名人名言、“展览式”——展名人成果等。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介绍生物学家、天文学家、文学家、发明家、画家、歌唱家、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及革命领袖等各个研究领域的名人故事,许多学校在校园里张贴有名人画像,教师不妨抓住这些名人引导学生来个名人大荟萃,要求学生搜集每一研究领域的名人,利用活动促进学生更多更广地读书、寻找,久而久之,名人行动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促阅读

课外同步阅读既是教学的一种补充,也是阅读练习向纵深发展的过程,更可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除抓好同步阅读教材外,在课堂中只要教师时时以课文为例适时点、引,学生会寻着路子去如饥似渴的,以满足求知的欲望。譬如,在教学完《黄山奇石》、《瀑布》、《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

写景课文后,在学生还沉浸于祖国山水的美妙情境之中时,用充满激情的话语告诉学生我国的名山大川、风景优美之地不计其数,描绘赞美他们的文章更是多不胜数,顺势推荐《五彩池》、《桂林山水》、《镜泊湖奇观》等富有奇趣 的文章,并鼓励学生自己选择一些写景的文章阅读,学生就会因大量地感受到优美词句、物、景的美丽而陶醉于祖国的山山水水之中,并会为祖国拥有这么多奇妙之地而深感自豪,若再来个“带我游”,让学生做导游,将自己读到的美景介绍给同学,学生读书兴趣就会大增,为能做好导游而奋力。再如:学生在学完谜语之后,布置学生搜集谜语,在组织活动“谜语大赛”,学完写植物的文章后,鼓励学生阅读有关描写植物的文章,了解家乡名贵植物等,来个“植物展览会”。学完古诗,选读《唐诗三百首》,学习《丑小鸭》可推荐读系列童话,学完《太阳》、《新型玻璃》等推荐读科普读物。学生有一定阅读习惯后,还得帮助学生选文学性、趣味性较强的课外儿童诗、歌、谣、故事及儿童报刊、优秀作文等,读完后适当组织开展能起到既检查,又促读作用的活动。

总之,教学中始终以课文为范例,以单元训练为线,坚持学完一类导、引学生去阅读一类,再组织活动去促读,学生将会在不断的收获中、成功中把阅读变成一种习惯。“书中自有黄金屋”,天长地久,学生也会被书吸引,读书的兴趣会逐渐浓厚起来。

三、养习惯

学生阅读的热情有了,如果漫无目的,所得也就有限了,甚至这种热情也会变得荡然无存,兴趣也会大打折扣,因此,点引方法培养习惯是不断加温,培养兴趣经久不衰的重要一环。教师可在课内阅读中有意识地培养语感,传授学法,以课本为范例,引导边读边想,注意段落的联系,文道的结合,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引导掌握写作技巧,同时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记录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名人名言、歇后语、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宝库不仅不断得到充实,还领悟到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吴的表达的真谛,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将不会是件难事了!

四、创环境

处于农村的许多家长受自身学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有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成功的个例介绍往往比简单的说教更具有吸引力。教师可利用家长会、家访的时机向家长们介绍某些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收获,也可让成功家长介绍自己是怎样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让周围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打动广大家长,引导他们自觉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或根据孩子的需要、兴趣挑选读物,督促孩子阅读,配合老师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激起学生探索了解未知的欲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正是这个目的的体现,只要适时点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处处于成功,读书兴趣就会经久不衰,读书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这对学生的一生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上一篇:机房布线施工规范下一篇:机关考勤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