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024-04-08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用10篇)

篇1: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以就业为导向,激发数控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杨校可

来源:《职业·下旬》2011年第04期

针对中职数控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做了一份问卷调查,并随机抽取学校2007、2008、2009级三个年级的500名学生,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真实想法填写调查问卷,问卷采用四级评定。在该次调查中,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71份,回收率为94.2%。经审核后,得到有效问卷465份,有效率98.73。笔者根据问卷,得出以下结论:认为就业需要产生了学习兴趣的学生占33.98%;认为被他人认可、被群体尊重与重视,体现个人价值是学习动力来源的学生占42.36%;认为教师的引导带来学习兴趣的占15.70%,不清楚学习兴趣来源的有7.96%。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就业。笔者仅就业方面来探讨一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从思想根源着手,让学生对就业有正确认识

当今社会,不管是电视广告还是各类报纸杂志,甚至是各个技校,对数控专业的宣传都是不遗余力的夸大其词。这让人们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学习数控专业不但就业容易,而且工资很高。数控专业的招生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使得家长和学生对数控专业的就业认识过于乐观。当学生进入学校后,发现数控专业的就业不像想象中那样就业容易且工资很高,而是很多企业根本就不招收数控专业的学生,或者说是招收数控专业的学生做的不是数控方面的工作,所学的专业知识可以说是好无用武之地。数控专业的就业明显不如其他如钳工焊工等专业。学生对于数控专业的就业认识过于悲观。针对这样的现实,应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学生入校的时候,就告诉他们所选择的数控专业面临的具体就业情况,打消他们对就业过于乐观或过于悲观的心态。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的迅速发展,对制造装备提出了大量需求。2004年,我国机床消费跃居世界第一位,数控机床生产量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高速发展,但机床数控化率只约2%。与此同时,世界发达国家已超过20%。机床数控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需要4万台数控机床,每台机床按2~3人配备,如果要实现国家提出的到2010年前数控化率达到10%以上的目标,平均每年约需增加24万数控技术人才。通过调研,59.6%的数控技术人才为中专学历,31.4%为大专学历,仅有8.9%为本科学历,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1%。从中可以看出,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大有可为。虽然就业总体走向良好,但现实情况是,很多企业不招收数控专业,或者说是招收数控专业的工种干的是其他工种的活。这其中的原因什么呢?笔者根据具体案例说明:在2008年,某校数控专业的学生毕业。平顶山高压开关厂来校招收数控专业的学生,但不到三个月,这些学生都从数控岗位转为普通岗位。因为这些人在技校关于数控知识的积累是不够的,需要学习更多知识。据不完全统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计,92%的人所学与所做是不一样的,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否则,只能失之交臂。如何成为准备好的人呢?这就需要努力学习、勤于动手,全面锻炼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际动手能力。

二、从实际例子着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很多学生通过已就业的学生得到如下的信息:学与不学是一样的。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工委等部门认为,我国蓝领层数控技术人才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机床具体操作的技术工人,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70.2%,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数控技术工人。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部分企业已经大规模引进了高职毕业生从事数控机床的操作。可以预见,企业对蓝领层的数控技术工人有很大的需求,而对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灰领层”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这类人员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25%。其中,数控编程工艺人员占12.6%,数控机床维护维人员占

12.4%。随着企业进口大量的设备,“灰领层”数控人才需求明显增加。“金领层”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设计和数控系统的电气设计,掌握数控机床的机电联调。能自行完成数控系统的选型、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维修和精度优化;能独立完成机床的数控化改造。这类数控技术人才一般需有多年的企业实际工作经验,职业院校难以直接培养。就目前就业形势来看,大家做的都是蓝领工作,学与不学也没有什么区别;但就个人长期发展来看,学与不学是不一样的,学好与学不好是不一样的。学好才有可能成为灰领、金领,才有可能拿到更好的工资待遇。

(作者单位:河北平顶山高级技校)

篇2: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广西柳州市景行路小学

○王丽○

小学生课业负担太重,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质量。如何变“苦学”为“乐学”,已成为当前小学教育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变“苦学”为“乐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词典上把它解释为“喜好的情绪”。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喜好的感情就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对问题的理解变得比较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丰富,情绪高涨,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随之增强。我国古代一些教育家早已看到了兴趣的这种作用。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也认为“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如何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见其意趣,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把爱心带入课堂,创造和谐融洽、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同时也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感情交流活动。老师那充满爱意的眼神和微笑,热情洋溢的鼓励、赞扬的话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到了一种“润滑剂”的作用。它能促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例如对问题回答得十分完满的学生赞一声:“你说得真好!”对以往不敢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说一句:“今天你真行!”对问题回答得不够完满的学生说:“你说的虽不完全正确。但只要再想一想你一定能回答得更好。”让孩子们在老师的赞扬声中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会成功的喜悦。一个风趣的比方或反诘,引起一阵笑声之后留下的将是难以磨灭的印象。如教《桂林山水》解释“无瑕翡翠”的“瑕”,一个学生说“瑕就是班点。”老师指自己身上洁白的衬衣说:“如此说来,我今天就穿着一件无瑕的白衬衣,这样说对吗?”课堂上爆发出一阵大笑。预习时查了字典的同学立即举手纠正。预习时没查字典的学生也瞪大眼睛想了解个究竟。已知词义的经这一笑加深了印象。跟着傻笑的听了正确的解答茅塞顿开。今后再也不会用“无瑕”来修饰衬衣或其他除玉以外的任何物件了。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以问激趣。①设置悬念。所提问题不要求立即解答。让学生带着悬念精读课文,待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后“悬念”不解自明。如教《赤壁之战》设置这样一个悬念:黄盖给曹操写信,取得曹操的信任是他整个作战计划的第一步。计划的第二步是什么?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突出了东南风在这场战斗中的决定作用。②从课文的有趣之处入手。如《小英雄雨来》中写雨来游泳本领高一段很有儿童情趣,孩子们读到这里常常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设计问题从这部分入手: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雨来游泳本领高?为什么要这样突出地描写他的游泳本领?③变换问题的角度。如教《景阳冈》问:武松这位打虎英雄怕老虎吗?何以见得?请在课文中找出依据来说明。这样的问题很能激起学生探讨和争论的积极性。

三、充分利用插图,以图激趣。课文中的插图一般都能概括地表现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文字描写的内容形象地表现出来。对孩子的吸引力较大,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如《景阳冈》教打虎一段之前先引导学生看图,观察思考:武松站在什么位置上打虎?他为什么不避开老虎的血盆大口骑到虎背上去,而是面对面的和老虎搏斗?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打虎一段,通过武松以“三闪”躲过老虎的掀、扑、剪一节体会武松的机智勇敢。抓住武松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等句子,了解武松力大无穷的特点。以图激趣使学生兴趣盎然。

四、抓好朗读训练,以读激趣。①古诗、新诗在小学课本中占有一定的篇幅。在诗歌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音韵规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受到感染和教育。②以演课本剧的形式分角色进行朗读训练。③通过表情朗读把学生带入角色,引入情境。如教《我的自白书》,让孩子们一边朗读一边体会革命先烈藐视敌人的英雄气概和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孩子们用冷笑的口气朗读“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接着一气呵出:“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以无比自豪的语气朗读:“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学生在感情上和作者产生了共鸣,仿佛一个个都成了不屈不挠的共产党人,不仅百读不厌,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

五、唱一唱,做一做,画一画,以玩激趣。课本中一些诗歌已作为歌词谱了曲,如《长征》,《保卫黄河》,这些课文可以唱代背。《地道战》、《鸡毛信》可以配合看电景。《小站》一文景物的方位描写十分明晰,让学生按课文的描写画一幅小站的平面图,让学生体会这种写作方法的好处。《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人民大会堂》这类课文,可让学生当导游员,训练复述课文的能力。用抢答、比赛的方式上复习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思维、记忆等能力。

六、设计少而精、多功能、趣味性强的作业。严格控制作业数量,尽量减少机械重复的抄写。变换练习的角度,可设计矫正性的练习,补充性的练习,取舍性的练习,条理性的练习,概括性的练习,以适应小学生喜欢多变的特征。作业题思考的容量要大,答案的字数要少。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若学”为“乐学”,不仅能提高学习质量,对学生目前的学习活动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学业和事业的成功也有着“默默准备”的作用。

《詹天佑》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一、通读课文,说说詹天佑是个什么人?(略)

二、课文什么地方表现了詹天佑爱国的精神?(略)

三、课文中用了哪几个事例说明詹天佑杰出的才能?

生:课文中举了勘测线路,打居庸关隧道,八达岭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四个例子表现詹天佑杰出的才能。

师:打隧道的常规施工方法是--------詹天佑是用怎样的方法打开居庸关隧道的?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在本子上画出施工示意图。

(学生认真读课文,画图)。

哪位同学来把这个工程的施工示意图画在黑板上,并说说你这样画的依据是什么?

生:居庸关隧道的施工示意图我是这样画的----。因为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我理解“两端”就是山的两边。“同时向中间凿进”就是我画的两个箭头所表示的工作面同时开工。我根据课文中的这句话画出了这个施工示意图。

师:画得很好。同学们同用样的方法再想想,开凿八达岭隧道的施工示意图又应该怎样画?

(学生对照课文,画图)

师: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图,并对照课文进行讲解。

生:我画的示意图是这样的----(学生纷纷举手,有的按捺不住叫了起来:错了!老师,他画错了。)

师:同学们请不要着急,先让他说说为什么这样画。

生:课文中说: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从山顶往下打直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我画的.↓箭头就是打直井。←→就是同时分别向两头开凿。

生:他的理解是对的。但他没有读懂后面一句话:“这样一来,几个工作面可以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一半。”他画的图和居庸关的施工方法一样,只有两个工作面,那何苦要打直井呢?实际上詹天佑是在居庸关隧道的“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施工方案中加上“中部凿井法”。图应这样画----。

〔读读、画画、议议,学生兴趣盎然〕

师:画得好,说得更好!课文中写几个工作面。你们刚才说的也是“几个工作面”,确切下个结论,究竟是多少个工作面?

〔以问激趣,学生认真思考〕

生:前头画的都是工作面,共是五个。

生:不对,是四个工作面同时开工。因为要先打直井,人才能进入井中,从里向外的两个工作面才能开工。

生:课文中还说用这样的方法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生:两个工作面,变成了四个工作面,工期就缩短了一半。

师:理解得真好!我们怎样从这两个事例中领会詹天佑杰出的才干呢?

生:他打破了常规的施工方法,他采的方法十分巧妙,缩短了工期,表现了他超人的才干。

生:他超人的才干不仅表现在采用的方法巧妙,更重要的是采用这种巧妙的方法必须勘测计算得十分准确。否则隧道接不通,打成了支离破碎的几段,工程无法进行,还会出现塌方之类的严重事故。詹天佑勘测计算得如此准确,表现了他超人的才能。

师:体会得太好了!那么火车是怎样过“人”字形铁路的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对照插图,然后在本子上画一个“人”字形线路,用你的钢笔做火车,假设有笔套的一头的火车头先拉,笔尾一端的火车头先推。然后如何倒过来拉的变推,推的变拉呢?

〔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看插图,用笔演示〕

师:(在黑板上画出“人”字形线路图)不少技术高明的小司机已经把火车开过了“人”字形线路,并调转了车头。老师这支铅笔就是一列火车,红绿两个铅笔刨就算是两个火车头,分别挂在“火车”的两端。哪位司机上来演示一下?

生: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来拉的火车头就在后面推。

师:这位司机顺利地完成了操作任务,解说也十分清楚。我们对他表示热烈的祝贺(大家为他鼓掌)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人”字形线路能使火车上山容易得多?

〔以问激趣〕

生:人字的两条斜线实际上是把这个陡坡的坡度分成了两半。火车分两次上坡,一次爬一半的坡度,因此就容易得多了。

生:我们骑车上坡,如果坡太陡了,想从坡底一直冲上去是不可能的。我们就斜着走,从右边斜到左边,再从左边斜回右边,这样来回斜着走,上坡就容易得多了。我想这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是同样道理的。

师:说得不错。为什么说京张铁路提前竣工是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外宾们看到詹天佑留下的工程,都赞叹不已。他们赞叹什么?(略)

以玩激趣寓学于乐

--《詹天佑》课堂教学评析

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宋家东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两处记叙,很有代表性。然而,对修筑铁路知之不多的广大城乡小学生,理解表现詹天佑突出才能的事例有一定难度。采用讲解加提问的方法,单调枯燥,效果当然不佳。王丽老师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成功地运用了“以玩激趣,寓学于乐”的方法,让学生读一读,画一画,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学中有乐,乐而好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寓学于乐”,是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思想。王老师把阅读训练与儿童喜爱的游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其教学有三个特点。

首先,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游戏,寓阅读教学于游戏之中。开凿居庸关隧道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开凿八达岭隧道采用“中部凿井法”,学生不易理解,就让他们细读课文后画施工示意图,以图示意,交流心得,订正错误。设计“人”字形铁路,课文配有插图,让学生画示意图并不难,而对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了‘人’字形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这段话学生不易理解。为此,王老师设计了画图和演示相结合的形式。而这些,都紧扣“领会詹天佑杰出的才干”进行。

其次,游戏活动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步进行,融阅读、思维、表达于一体。画了即说,演示后即解说。

第三,创造了形式新颖、风格独特、寓读说能力培养于丰富多彩的情境之中的教学方法。画凿井等三个图形,激发思维、想象,而图形简单、有趣;以钢笔、铅笔作火车,游戏的内容抓住了孩子们的心,在童心驱使下,他们跃跃欲试。游戏的形式恰到好处,表现了教学上的创造精神。在画图、操作之后,以问激趣:谁能说说为什么“人”字形线路能使火车上山容易得多?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答,说得生动、形象,加深了对詹天佑创造才能的理解。

篇3: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数学,兴趣,主体,探索

高效课堂的推行与实施,更新了教育观念,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和体现现代教学思想,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用提问形式代替了单纯的讲授。通过设问、解答、帮助、指导等多元教学行为的综合利用,促使课堂教学信息由单向活动,即教师向学生传授,变成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也会增多,从而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合作互补的团队精神。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不断地让学生接触新知识,通过他们自己熟悉的已知认识来学习新知识,这样的效果是最好的。

数学教育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一门学科,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加工理想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兴趣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它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是激发创造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不仅要准确地、艺术地传授知识,而且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向集中到“知识王国”里来。兴趣的发展有三个层次,从“有趣”开始,产生“乐趣”,然后向“志趣”发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本性活泼、好动,对新奇事物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利用游戏等活动,设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完表内乘除法后,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目:在黑板上不出声地写出几个数:12、6、4、8、2、3、18,这些看似漫无主题的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会想:咦!这些数有什么用处?老师写这些数干什么?问号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然后老师告诉学生:用这些数组成乘法或除法算式,要求积和商也必须是所给的数,你能组成多少道算式?比一比,看谁想得最多?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动脑,人人都想争第一,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譬如在教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后问学生: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的面积也相等吗?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一提出,就在学生中引起激烈的争论。众说纷纭,各尽所能,方法各不相同。有的从画图、测量、计算的方法入手;有的先假设数据然后计算,利用假设法来计算。大家各显“神通”,最后得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大”的结论。学生在学习中自我发现,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精神,学习兴趣也就更浓了。

三、自我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关于图形的分类,可以分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会让学生毫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我拿出正方形和正方体、长方形和长方体、圆形和球体让他们给每组图形作对比,从面的个数上区分,发现正方形、长方形、圆形都有一个面,正方体、长方体、球体不止一个面。这时我趁热打铁,就此引出,只有一个面的图形是平面图形,有多个面的是立体图形。孩子们经历了自我探索的过程,就会产生对图形的系统的认识,从而会更加积极地探索后来的关于图形的知识。这样做,使学生把自己的认识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即使有错误认识,也会在群体学习中及时纠正过来。

数学是联系其他学科的桥梁。我们应在广阔的知识领域带领学生不断发现数学知识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从而使学生有更大的兴趣,自我去探索数学的奥秘。除此之外,教师教学语言的形象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手段的新颖性,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要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数学联系起来。教学中的素材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课堂提问是讨论型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活动以思考讨论分析为主。应注重一些有生活经验的学生,往往他们的一些生活知识能让问题迎刃而解,或者提供更宽更广泛的素材,这样课堂会更加活跃,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到一定的知识,获得一定的能力。

篇4: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学习兴趣 数学课堂教学

“要我学”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它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意愿与决心都不够,有“要我学”心态的学生常常抱怨自己的学习会与“教”产生矛盾。而“我要学”体现了学生迫切的求知欲望,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式。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形成“我要学”,才能将被动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教师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创设问题情境

相对于其他学科,数学课比较枯燥无味,许多学生对数学课不感兴趣,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学习负担。在数学课堂教学时,笔者想方设法为学生设计有趣味性的数学问题,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与思考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融洽师生关系

学生从家到学校来,教师就成了他们最亲近的人。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教师面前,会更主动地表现自己,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那么,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教师的爱呢?笔者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数学教师要主动地关心学生,因为数学教师一般不是班主任,和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少,所以数学教师需要主动地创造一些机会,从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关心学生。尤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帮助他们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亲切的眼神、微笑的面孔、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和热情的称赞都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如笔者班上有一名学生小明,他生活在单亲家庭,缺少母爱,在校不愿和同学打成一片,学习情绪十分低落。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多次找他谈心,上课经常让他回答问题,一旦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就给予表扬,发现困难就给予帮助。有一天中午,他跑到食堂进餐,却丢失了餐票,只好无奈地在食堂等候。当笔者得知情况后,立刻赶到食堂,帮他买了饭菜。第二天,他给笔者送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谢谢老师关心,我爱你。”从那以后,他与笔者无话不谈,成了知心朋友,学习情绪也不断高涨,学习兴趣大大提升,学习态度自然而然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三、活跃课堂氛围

及时地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能立竿见影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应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机会给予学生评价。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从答题的准确性、计算的快速性、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等方面评价学生;在批改作业时,教师可以写上“你真棒!”“你一定能行!”等评语,这也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肯定和激励。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惑,改变以往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形式。如在教学“比的性质”时,笔者进行了课外延伸,引导学生质疑:“比的性质与我们以前学的什么性质相似?”学生讨论后都积极举手回答,一位学生说:“我想起分数的基本性质。”另一个学生说:“我想起商不变的性质。”第三个学生说:“我不明白为什么商不变的性质中用‘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而不用‘同时乘以或同时除以相同的数的说法?”还有的学生说:“小数的性质与分数的性质有什么联系呢?”……这时,学生的质疑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笔者逐一帮助学生释疑,解除他们心中的疑惑,解除他们的思维障碍,使学生懂得除法、分数和比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了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

只有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高涨的学习热情,学生才能转变为“我要学”,才能学得愉快,才能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决心和毅力,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篇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发展还不完善,具有很大的向师性。教师的情感的投入可以使学生产生间接的学习兴趣。“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因此,根据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1、教师本身要对数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兴趣有一定的感染力,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只要能够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与钦佩,那么教师的正确引导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教师应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感染学生兴趣

作为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语言,精心设计的板书,博学的知识,更要有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揭示数学的“阳刚”之美, 数学公式、几何图形的对称、和谐的形象之美,直线给人的豪放爽直之美,勾股数给人的奇妙数据之美,几何证明的简洁明快,数学题的一题多解,无处不体现数学的美。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数学美的特点,让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和发现数学美,体验数学美,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并通过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枯燥无味中解放出来,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

3、教师能利用多种手段教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由于学生的思维从直观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阶段,单靠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想象,很难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更别说理解与掌握数学规律。动手操作、直观感知是学生形成数学概念、掌握数学规律的有效途径。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从“疑”开始,而好奇、质疑正好是学生的天性。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与习惯并非是轻而易举就能形成的。是教师按“引疑-质疑-解疑”精心设计问题的程序,逐步地引导。

1、以导引趣

导入新课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头,可以给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情境,把学生带进学习的氛围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每节课的“开场白”(导入新课)说得好,对整堂课的教学有一定的影响。

2、以疑引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智慧的窗口,善于提问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金钥匙。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疑则诱发探索,探索则发现真理。

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当设置疑问,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以动引趣

数学本身是枯燥乏味的,但它也存在至高的美。只要我们精心设置,用心安排,我们可通过不同的教具、多媒体以及不同的教学场地使教学动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充满乐趣,充满活力的乐园。

三、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的教学也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拉近学生和数学知识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亲近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1、从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

学生每天生活在现实中,我们可以让他从身边找出数学问题。家里一年的水电费,温度与负数,一个月的开支等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帮助他们学习数学,我们一定要注意引导。这样一来,把数学知识融入到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感,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

2、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

篇6: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研讨活动方案

从新课程改革实验进行到今天,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受到广大研究者和教者的关注。我们教研组也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研究课题,开展了研究活动,以提高了师生素质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参加学习人员:全体综合组教师

一、学习内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探讨

二、时间安排

5月18日:下发学习材料,集中讨论学习。

5月19日——5月24日:自主学习

5月25日:上交感悟或反思,组长做活动总结。

篇7: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市中区君山路小学周海燕2012年7月27日 10:27 指导教师 王培培于12-7-27 11:20推荐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老师能利用身边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教学效果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省专家 李秋焕于12-7-27 15:21推荐猜一猜、做一做、比一比是小学数学课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好做法,本文观点明确、案例恰当。推荐分享。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为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提供了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教材编排了一些数学游戏:如一年级上册第13页的“比长短”,第19页的“猜数”,一年级下册第44页的“估一估,猜一猜”,等等。

一年级上册第13页的“比长短”,通过猜铅笔的长短,使学生明白在比长短时,要注意各种不同的情况。教学第19页的“猜数”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个玻璃球,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在教材的启发下,我多次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的提高。如教学“猜数”,我先在卡片上写上45,然后告诉大家:“我写的数个位上是6前面的数,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少1,猜猜我写的数是几?”这样的游戏丰富多彩,使学生获得了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二、在动手动脑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利用数学学具进行操作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等,感知学习内容,动中促思,玩中长知,乐中成材,使学习内容在有趣的实验中牢牢记住。一年级下册第27页“图形的拼组”中就有一个做风车的手工活动。活动开始时,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或自己通过活动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做出一个风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又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惊奇地发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圆形拼组中,学生在各种操作、探索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受空间方位的含义及其相对性,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课本就有意引进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一年级上册中第13页“谁摸得高,谁摆得高”,第113页“用相同的时间,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一年级下册中第26页“夺红旗”等游戏都适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当然,教师在组织比赛时,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如果比赛完就了事,那么长才干的只是少数学生,大多数学生仍得不到提高,易产生自卑感。

我们也可以利用学具来帮助学习。学具袋中的小卡片、小棒棒等都可以在学知识的同时为我们的课堂增添趣味。在一年级下册配套的学具袋中有一副扑克牌。为了发挥这副扑克牌的最大作用,让这副扑克牌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我主要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形式,两人比赛,一人做裁判,一人记录。比赛的学生每人抽两张或三张牌做加、减法或连加、连减,看看谁的数据大。学完“100以内的数的认识”后做抽牌比大小游戏,我们常常活动一节课,课中,学生不知道做了多少口算题,练了多少比大小,这比让他们单纯做题有趣也有效得多。

篇8: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课前预习设问, 激起学生求知欲, 使学生产生兴趣

中学生具有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的特点, 好好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 能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在结束一段知识内容时, 除了总结前面的知识, 也要布置预习即将学习的新知识。这时候, 提出一些与新知识内容有关的问题, 一方面激起学生求知欲,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也能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如:在学习光的折射现象之前, 教师问学生“海市蜃楼”现象是怎么一回事, 这现象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跑向它的人永远也到不了?又如:在讲动能的时候, 教师问, 古装片的攻城战中, 士兵扛着大树干为什么要跑起来去撞门?原地撞门效果为什么不好?这些现象学生都或见过, 或听过, 也很感兴趣, 但可能平时没有去细想, 或者想过了也不能正确解释。这时, 告诉他, 答案就在要学的知识中。那么, 他肯定就会想知道, 想知道就会认真去预习, 这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他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为我们即将开始的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准备。

二、课堂共同探索, 加强实践体验, 诱导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对预习设问的解释, 点明教学内容后, 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小实验来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重力加速度概念后, 让学生用刻度尺去测量一下自己的反应时间。请两位同学上讲台, 甲同学胳臂放在讲台上, 手在讲台外。乙学生用手捏住尺的顶部, 让尺自然竖直, 并使尺的底部位于甲同学的食指和拇指之间, 记下这时甲手指对应的刻度。在甲不知道的情况下, 突然放手, 而让甲看到尺下落就用手去捏住尺, 再记下手指捏住尺的刻度, 通过两次的数据, 就能粗测出人的反应时间。这样的小实验既诱导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取和巩固了知识, 还让学生从中掌握了自由落体运动的处理方法。再如:学习平抛运动规律的时候, 可做这样一个小实验:将一粉笔头讲台边缘上, 然后用直尺沿水平敲击一下粉笔头, 使它沿水平方向飞出, 并在水平地面上留下一痕迹。此时可问:只允许使用一把米尺, 怎样才能求出粉笔头沿讲台平面飞出时的速度?此实验能很好地诱导学生探究平抛运动规律的兴趣, 并且使学生对这个知识点产生深刻的印象。同时, 也体现了研究平抛运动的一般方法, 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分析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各种先进的教学煤体走进了课堂, 这既为教师的教学创造了条件, 又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煤体, 以更生动直观的表现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课后思考问题, 强调创新应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知识的学习, 最终是以应用为目的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物理学科特点, 引导学生注意物理学科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 提出自己的看法, 能创新思维,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学习重力势能时, 可以简单介绍水力发电站的原理;学习磁场知识时, 可以介绍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课后要求学生去查阅资料, 更详细地去了解这些物理知识是如何在各方面加以应用的, 并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使人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全神贯注地学习, 不以学习为负担, 而以学习为享受。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 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 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作为学生, 一旦对物理产生了兴趣, 就能使他由被动自觉学习转化为主动自主学习,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因而, 作为教师, 应该在教学过程中, 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由“知之”到“好之”, 再到“乐之”, 这样就能事半功倍, 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为学生将来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9: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开始就给学生们一个化学学科的神秘感

刚学化学时先做一个有颜色变化的实验,在无色的水里先滴几滴氢氧化钠溶液,同学们不觉奇怪,因为都是无色,混合后还是无色。在向里面滴几滴酚酞,震荡变红了,同学们的兴趣立刻产生了,但我不回答原因。然后再做几个实验,如向一张事先用酚酞画上小猫的白纸上洒氢氧化钠溶液等。这样我就问同学们化学好玩吗?想知道原因吗?以后学了化学就会知道的。使学生对化学有一种神秘感,也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学生对化学实验比较喜欢,主要是觉得化学变化的现象新奇好看,但是喜欢并不等于观察。只有当他们真正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具备了良好的观察能力,学生的观察兴趣才能培养起来,并继续下去,学习上才有主动性。

教材中的许多实验现象对学生来说相当有趣,如点燃镁带,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金属钾钠与水反应、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等。兴趣是学习的巨大源动力,但有的学生只是满足于感知这些化学现象,而未产生探究这种化学现象原因的要求,这种兴趣不会持久,此时应该适时地引导学生去提示本质和规律,甚至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创造性的实验,把观察兴趣引导到更高层次,这样的兴趣才是稳定的。

三、创设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兴趣

根据学校现有的状态,经费不足的条件下,在教学中以课堂上教师的演示实验更为重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操作和发生的现象,它可以引起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才能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点,对于刚接触到化学课的九年级学生尤为突出。

四、在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提高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保持兴趣持久,必须做深入的研究,采用适合的方法,让学生的兴奋点长时间保持。例如:好表现是当代青少年学生突出的心理特点之一。因此,我尽量通过课堂上的演示实验,积极为学生搭建表现的舞台,让讲台变“舞台”,让自己变“导演”,让学生变“演员”,让学生可参与课堂教学,并不是让学生只做观众。这样一来,不单有利于实验能力的培养,又可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给与学生成就感,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对保持其学习的兴趣是很有帮助的。

五、开发家庭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共设置了13个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当我第一次向学生布置绪言课的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并与课本第5页习题3配合作为家庭作业时,学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实验——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第7页演示实验1-1的改进),学生开始产生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

篇10: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对感兴趣的内容听得津津有味,甚至出神入化;而对那些自认为兴趣索然的东西,则心不在焉,甚至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觉得语文课没意思,老师教得不好,课堂上枯燥乏味。对于这种沉闷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期能够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大家共同商榷。

一、课堂是丰富多彩的“亲其师,信其道”。要有点激活学生的绝招,你要有东西吸引学生。语文博大精深、包罗万象,那么传授语文知识的课堂也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热情永贮。上课始若入能得法,导有趣味,就可激发同学们听课情绪,甚至对这堂课的成功,乃至整个语文教学效果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如在讲议论文时,我让学生举办辩论会。结合辩论让学生领悟关于议论文的一些知识,体会如何证明自己的论点,如何反驳对方论点。学生热情很高,轻松地学到了知识。初一时,学生们刚接触文言文,感觉有一定的难度。我让学生排课本剧,表演课文中的故事,学生们很感兴趣,对文言文的畏惧感消失了,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从课本到实际

语文教师要从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受用的角度,从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实现自己理想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的角度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就会认为这些知识技能是值得学习的,学生有了这种动机,学习兴趣就会大增,变被动为主动。

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引导学生说:“在生活中,你们发现没有,同样一个道理,有的人说了对方会欣然接受,有的人说了会大动肝火,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说:“有的人会说话,有的人不会说话。”教师乘势利导:“会说对每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古代有„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说法。如今市场竞争激烈,要想成功就必须要具备会推销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会说。同学们,你想让别人欣然接受你的建议和请求吗?那么请认真研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一讲学生对课文就比较重视了。

三、灵活教学,因材施教。

上一篇:转正申请书物业员工下一篇:到华为学习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