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教学论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基础教育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多数学生在硬件基础教学这一块认识的不够。由于计算机硬件不断更新,更新换代的速度迅猛,对于硬件基础的教学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对于书本的上的硬件知识往往落后于现实情况,这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去准备这一部分的课程讲解。

第一篇:基础教育教学论文

课程改革,勿让基础教育远离了基础

唐建新,1982年西南师大毕业,从事教育工作近50年,从事教育研究工作30余年。曾任四川省乐山市教科所副所长,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现任广东省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深圳大学师范学院硕士生导师,某高科技企业教育顾问及少儿校外教育集团教科院院长。

本世纪开始的课程改革15年的实践,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反思。

近30年来,我们的社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巨变时代。电脑让我们迎战了知识的爆炸,互联网让我们体验了时空的拉近,大数据云计算更让我们感受了科技的巨大魅力。我们的通信、交通、医疗,包括餐饮服饰等,一年一个样,五年一换代,令人应接不暇,手忙脚乱,难以却步而又不得不紧跟。

在世纪之交,酝酿了几年的课程改革自然也迫不及待地顺应社会潮流自上而下蓬蓬勃勃地依靠上上下下的行政力量坚定不移地推行开来。

我们不应忘记课程改革的初衷: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我们心急如焚地改革,凭当初感觉到的改革动作幅度相对较小的教育弊端,响亮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具有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追赶世界教育的先进水平,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但是,因为急于求成,本次课程改革一开始就引起了不少非议。如对1949年以来的前七次课程改革的否定,对北欧小国教育模式的生搬硬套,对传统教育经验的漠视,对东方教育的文化背景以及我们穷国办大教育的实际国情的脱离,对知识在基础教育中应有地位的蔑视,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运作惯性的漠视,对考试改革难度与招生制度改革难度的忽略等。以上种种,给我国的第八次即本次课程改革带来了厚厚的始终修复不了的丑陋胎记。

如果再进一步面对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以及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所谓的多样化的实验教科书,就更加容易发现本次课程改革顶层设计的仓促与苍白。课程改革顶层设计专家的学科构成基本上只局限于课程论领域,没有教育史、教学论、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行家参与。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也自然地比照北欧小国及北美发达国家的提法,在淡化知识、淡化学科、淡化教学的理论背景下,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际上成为课程纲要的传声筒,缺乏对各自学科适应21世纪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式的深入认识与研究。各学科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缺乏学科个性与特点,不看年龄阶段不分青红皂白不管学科内容一律整齐划一地推行完全相同的学习方式。

依据如此前卫粗糙的课程标准,在地方经济利益驱动下实行的多本教材编写出版的制度改革,也给基础教育带来了很多的无奈。社会上的工程承包制度渗透进了课程改革之后的教材编写。有钱就能中标编教材、请人编教材、转包编教材。只要在关键位置上的人进了编写组,就能打通发行渠道,扩大市场份额。如此一来,人人都具有了编写教材的可能,校校都有了出版教材的资格。学生手里的各种各样的课改实验教材以及所谓的校本教材,粗制滥造,错谬颇多。学校多年来向有关部门、向相应出版社反映,却得不到更正与修改,有些出版社甚至振振有词地答曰,我们这类出版社没有学科教育编辑室,更没有专业的学科编写人员,没有办法处理学校提出的各种具体问题。

课堂教学,更让一线教师无奈。15年前开始的培训,首先就没有以人为本,所进行的是赤裸裸的洗脑。其次就是形式上要求彻底改变秧田式的学生课桌摆放方式,天天乃至堂堂课实行小组学习,高中则实行走班制。课桌摆放方式以及走班制的实施,成了是否实行课程改革的分水岭。从高中到小学甚至幼儿园,都要求学生以自学为主,小组学习为主,探究式学习为主。撤销讲台,教师基本不讲课的就是符合课改精神的,就是先进的、模范的、现代化的教学。虽然没有以此划线搞成政治运动,但是,与过去的政治运动所达到的效果相差无几。因为在培训、调动、晋级、提干、评优、比赛中,不符合所谓课改要求的则被打入冷宫。这样一来,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力争批量培养大师的旗帜下,以学生为主角的课堂教学演绎出一幕幕兵教兵的滑稽与荒诞,教师被迫待在一边,大多数成了课堂教学的看客与裁判。

随着奢侈品在我国的行销,奢侈教育也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越来越走红。拼投入、拼规模、拼设备、拼口号、拼出国,最后是迎合传媒界行政界拼标题党的取名,拼花样翻新的概念,拼一些难以兑现的虚幻数字。国家要求基础教育均衡化,一些地方就在课程改革旗帜下高调保持奢侈教育品质不变,坚持小学升初中的择优选拔考试面试,反正课程改革需要特色,自己学校不这样招生就难保特色。你引进5位10位特级教师,我就引进80位博士,哪管其专业适合不适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几千人的学校,只要有一位学生获得了某一个奖项,全校的课程改革特色就借此有了津津乐道的冠名机会。教育市场的最醒目的奢侈教育自然占据最耀眼的新闻天地,成为各地教育行政长官自鸣得意的既可以炫耀政绩又可以权力寻租的要害点,何乐而不继续打造更加超级豪华的奢侈教育呢?然而,当我们走进普罗大众的家庭,走进一般学校的课堂,走进学习困难的学生之中,就会大吃一惊:在经济发达的沿海特区,多年来中考人均标准分稳定在500分上下波动的学校,也就是说考试成绩处于几百所学校最中间状态的学校,初三的一个普通班级里,居然有9名学生即占百分之二十几的学生不能够背出九九表!这样的学生绝对不在少数,他们的数理化成绩常常在二十几分至四十几分之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做作业做习题。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即悟性和记性,从来没有人负责任地指导过、要求过他们,从小到大听到的全是要学会批判思维,要具有创新精神。人类五千年的文明成果,没有人负责任地告诉和传递给他们,懵懵懂懂的幼小心灵只知道国家需要诺贝尔奖获得者,需要创新人才。这些孩子知道,他们不是家庭幸福的期盼所在,不是教师心血付出后的快乐皈依,不是学校悉心关注的对象,更不是社会所欢迎、所肯定、所接纳的人。

因为理论构成的单一,模仿借鉴对象主要为北欧小国,课程标准的粗疏仓促,市场经济利益驱动下的教材编写的无序,课堂教学脱离实际的生搬硬套,无人负责的学习效果免检制度,新闻传媒的利益驱动,基础教育在课程改革膨化剂的催生与发酵下,已经演变成了上世纪80年代的农贸市场,成了滋生各种丑恶的充满着坑蒙拐骗的竞技场。各打各的旗,各吹各的调,各喊各的价,各演各的戏。在所谓的课程改革、在所谓的个性培养、在所谓的探索创新的旗号下,有的扯着自己的头发要完全回到两千年前的小国寡民式的农耕社会中去寻找教育精髓,有的要全盘西化直接照搬工业化已经历时两百年的欧美的当下学校教育。越古越金贵,《三字经》《弟子规》充斥,不分精华、糟粕,要孩子穿上几千年前的衣服式样死记硬背;越洋越时髦,每一学期末甚至学期中组织忽悠学生出国旅游。学校之间比拼的是为国外境外输出人数的多少,以此来炫耀自己从事基础教育的成功。各种学会协会各种联盟各种诸如名校中心等,为了赚取眼球,也为了赚取金钱,每年公开举办的成千上万的会议,都是高峰论坛、精英对决、超霸比赛,再也没有了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忧虑,再也没有了基础论坛、基层问题诊断、教育问题会诊、补救教育、现实教育等主题的会议与比赛了。给人的感觉是这些新奇刺激的会议组织者和参与者,似乎已经站在了宇宙发射场,马上就要带上自己的教育冲出地球冲出宇宙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师不再是基础教育中教书育人的从业者,而仅仅只是牧师式的学生的人生的规划师。在反对学科专业化、反对分科教学的口号下,教师的学科专业背景也被大大淡化。

此轮课程改革这15年来,基础教育在追求高大上、追求前卫时髦的同时,严重地背离了基础教育的目标,严重地脱离了基础教育要面向大众化的社会需求,尤其是我们高调宣称高等教育于2008年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我们的基础教育还昂着精英教育的高傲头颅,继续着诸如领袖班、火箭班、超强班之类的所谓课程改革试验,将普罗大众的基础教育演变为只为极少数人服务的卓越教育、精英教育、天才教育的玫瑰色幻觉。国家表彰的,媒体肯定的,都是充满金钱、富有特权的贵族学校中的奢侈教育。不少家长将此种教育称为烧钱的教育,远离普通人的权贵教育。

毋庸讳言,我们的社会需要天才,我们的时代应该出大师。但是,天才和大师,是可遇不可求的,绝对不是单靠基础教育的培养批量生产,更不应该是每一所学校追逐的目标。这样,只会给基础教育带来一人成功千人陪读的可悲结局,给国家民族带来难以弥补的教育灾难。

不可否认,我们的社会在飞速发展,我们的时代在不断进步,无论科学技术还是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都需要大批的与时俱进的符合时代发展社会需求的人才。我国的人才发展战略规划中,表述得很清楚,即我国应该由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各个领域的优秀的领军人才,上千万的优秀的专业人才,以及数以亿万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的劳动者大军。就人口数量分布来看,前者是且只能够是极少数,中者是千万人的队伍,后者是普罗大众,是社会最基本的劳动大军。

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都属于基础教育,都应该是对准这一最基本最广大的群体来进行。何况,我们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14年已经达到34%,我们的基础教育还有什么理由继续着精英教育的轨道一厢情愿地孤傲地前行?

强调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国家的教育水平落后,就一定出不了大师呢?实际上,基础教育的基础铺设得越坚实越宽广,出现拔尖人才的可能性就越大,几率就越高。反之,如果急功近利地忽略基础直奔高精尖,反而会因为基础薄弱缺失而造成人才知识结构的断裂,致使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来。强调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绝不反对拔尖人才的出现与涌现,强调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只是一种面对全体国民的基础性公益性的教育,与其中出现的极少数拔尖教育、天才教育毫不矛盾,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这其间体现着因材施教的以人为本的传统教育中卓有成效的根本性教育原则。

今天的基础教育不可能推行反对教育现代化的仿古教育,更不可能推行闭关锁国的封闭教育,我们推行的基础教育,应该是具有时代烙印和社会印记,符合发展需求的现代化教育和国际化教育。但是,基础教育中的现代化教育绝对不应该是以现代化手段为唯一目标、唯一形式的教育,而主要是现代社会所需求的公民教育,内容至上的现代社会基础知识、基本规则的教育。没有这一点,无论硬件上怎样投入,都只是一种表面的皮毛般的装点。同理,基础教育中的国际化教育,并非只是出国次数、国际兄弟姊妹学校数量增多的教育,或者片面地追求交换生的教育与为国外输出人才数量多的教育,而主要应该是以我为主所进行的国际视野国际认同的教育,并不是按照西方中心西方标准西方观念所进行的教育。

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应该形成关于基础的共识。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很多知识一直在不断更新,但是,作为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社会发展选择人类文明中最基础最根本最有再生性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规则进行教学,应该面对绝大多数人乃至于每一位社会成员进行教学,而不应该按照精英教育天才成长的要求来进行教育。要有最低量的教学要求,而不应该因为对精英出现的期盼而无限提高对一般学生的教学要求。现在的教学现实是,教学时没有质量要求,谁也不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负一丁点儿责任,学与不学,学多学少,学深学浅,都无人问津。我们学习美国教育,就学不来“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良知与教育制度,学不来教育的最低限考试要求,仍然满足于一俊遮百丑,满足于用极少数的偶然成功来遮掩千百万陪读者的血淋淋的失败。

课程改革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下回归到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来,彻底摈弃人力财力匮乏时代的精英教育的思想观念,真正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孩子的人格发展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在基础教育阶段,做到社会与时代所要求的基础性,以立法的形式强制实施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及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教育测量以及教育评价的基础性,让义务教育阶段以及高中教育阶段的教育体现出国家在国民教育上面向绝大多数并进一步发展到面向每一个孩子,真正实施教育均衡、教学均衡,真正告别贵族教育、奢侈教育、精英教育、权贵教育,我们的社会才能有高素质的国民,社会的发展才有广大的坚实根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可靠的人力保障。

作者:唐建新

第二篇:计算机基础之硬件基础部分教学思考

摘要: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多数学生在硬件基础教学这一块认识的不够。由于计算机硬件不断更新,更新换代的速度迅猛,对于硬件基础的教学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对于书本的上的硬件知识往往落后于现实情况,这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去准备这一部分的课程讲解。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硬件基础;教学思考

Hardware Basic Part Teaching Thinking of Computer Basis

He Qin

(Jiangxi Chemical Industry Technical School,Nanchang330039,China)

计算机基础是学校各个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是各个专业以后一系列软件和硬件课程的一门基础课。对于基础课程是学生必须充分掌握的。在计算机基础课中的硬件基础部分是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难教的知识点。

一、计算机硬件基础部分的课程存在的问题

对于计算机硬件基础部分,存在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全理论性教学,学生对此乏味。计算机硬件基础部分的教学主要有计算机的性能指标、CPU、内存、硬盘等,以及计算机外设的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等的一些基础知识介绍。而这些都是纯理论性的讲解,枯燥乏味,学生无法整体地了解各个硬件设备,而同时学生对硬件课程却了解甚少。通过学生的走访可以了解到,很多学生在学完整个计算机基础课后,对于计算机的最基本设备都不认识,比如:CPU、内存、硬盘、显卡等硬件设备,在打开电脑主机箱之后无法正确指出硬件的所在位置。

(二)内容无法紧跟时代,比较落后。这是跟客观因素有关,首先计算机硬件技术飞速发展,更新迅速。学生所接触到的硬件,与课本上介绍的硬件知识不是同一时期的设备。其次由于最新的硬件知识往往包含许多较复杂的技术,没有相关的实验条件,在学生毫无知识积累的情况下根本无法让他们理解和运用。所以,对于教师来讲往往只能采用较早的硬件来讲解这一部分的硬件基础知识。以CPU为例,课堂上讲解的往往是INTEL的586、686、奔腾系列CPU,而学生所用的往往是INTEL酷睿双核、i3、i5以及AMD的双核、三核的CPU,这就造成理论与实际无法衔接,学生也就对此失去兴趣。

(三)硬件设备跟不上时代。学校的硬件设备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设备相对落后,而对于硬件基础部分知识基本没有实践教学时间。这就更加让学生仅限于书面或图片的教学,根本无法通过实践了解硬件,也是造成学生不认识计算机最基本硬件的现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提高硬件基础部分教学质量的对策

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老师如何解决硬件基础教学部分的现状,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研究,给出以下方面供参考。

(一)重视硬件基础部分实践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实践教学是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对于硬件基础部分往往没有实践,这是本课程实践教学的一个缺失。对计算机硬件教学其实践性很强,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更多地接触硬件,让学生有足够的兴趣去学习,这是一个很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这一部分教学不应该没有实践,而应该合理地安排时间实践,让学生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去参与到硬件基本教学中。

(二)更新教学内容,与时代紧密相连。在选择教材时应尽量选用能反映目前计算机领域内硬件新技术、新成就,同时也比较系统的教材,以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时能了解到先进的硬件知识。不过由于出版、印刷等各方面的原因,教材是无法做到与硬件设备的知识同步的,但是老师教学可以做到。教师应充分准备好当今最新的硬件知识,特别贴进学生正在使用的主流硬件,让学生通过自己使用的设备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硬件。

(三)加强学校硬件实验室的建设。在学校的经费的允许情况下,应该充分考虑到教学的需要,及时更新设备,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转。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实验室的实践,在学校的硬件实验中,还在存在大量的相当落后的硬件设备,比如:486电脑,586电脑,而现今的硬件设备完全发生变化,学生无法接触到最新的设备。这对于硬件基础学习是很不利的。学校在这方面的建设上要充分征求教师的意见,这样才可以建设好硬件实验室,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四)走向社会实践。对于大多数学校,实验室无法保有最新的硬件设备供学生实践,这样的成本相对较高。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走出去学习。在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电脑城,所有的电脑城内都有最新的硬件设备,以及当前最流行的硬件。为了更好的与现实结合,找到相应的电脑销售公司,与其联合,利用公司的资源,让学生走出去,学到更新的硬件知识。这也让学生更加有兴趣去学习。

三、总结

以上是在从事计算机基础中硬件基础部分教学的一些体会和见解,同时也应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所教的学生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后,都能很准确地指出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并能大概讲解中计算机的硬件史。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的学习也有了比较大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吴德富.计算机硬件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信息系统工程,2009,12

[2]邹逢兴.关于创新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4,2

[3]陈为国.关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硬件教学活动开展的分析[J].职教资讯,2009,12

[4]黄剑玲,廖剑华.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9,3

[5]樊友洪,邓韧,张敏.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高教论坛,2009,2

作者:何琴

第三篇:高校教学与地方基础教育结合模式下基础舞蹈师资培养探究

【摘 要】本文分析基礎舞蹈师资培养的重要性以及高校教学与地方基础教育结合进行基础舞蹈师资培训的意义,阐述高校教学与地方基础教育结合进行基础舞蹈师资培训中国家开展的区域教师舞蹈课程培训、区市教育系统开展的中小学教师舞蹈培训两种方式,提出高校教学与地方基础教育结合开展基础舞蹈师资培养要加强舞蹈教育专业内涵建设;因材施教,因人而授,循序渐进。

【关键词】高校教学 地方基础教育 结合 基础舞蹈师资 培养

培养基础师资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高校教学与地方基础教育紧密协作是强化基础艺术师资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的有力途径,是实现基础教育教师在教学中“一专多能”的理想范式。高校教学与地方基础教育结合模式,可以即时更新教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推进地方基础师资培养与高校舞蹈课程内容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校地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础舞蹈师资培养的重要性

时代发展中个人“多才多艺”在当代教育格局中已不是个体行为,而成为普遍现象。中共中央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正式把舞蹈教育列为美育的范畴,作为幼儿园、中小学等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下发标志着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进入全面发展、创新时期。《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从中共中央、教育部、省教育厅下发的文件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舞蹈教育的重要性。舞蹈师资培养是顺利实施舞蹈教育的关键。校外舞蹈师资培训是提升现有师资专业水平,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技能为导向的教学观点,展开校内与校外之间紧密合作。培训过程中不仅注重培养教师教学工作能力,且将舞蹈视为教师掌握音乐教学技能的重要模块。

二、高校教学与地方基础教育结合进行基础舞蹈师资培训的意义

高校舞蹈教育专业是培养合格舞蹈教育师资的有力保障,高校舞蹈教学参与基础师资培养的理念及其实施,能提高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基础师资教学技能改革,督促教师不断学习与研究,提高自身全面技能。

(一)体现全科教师的应用人才培养目标。2015年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着手推动师范院校深化教师培养机制、课程、教学、师资、质量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分别提出卓越中学、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重点和目标要求。全科教师是指师德高尚、知识面广、能文能武、能画能唱的百科全书式教师,不仅需要胜任主科教学,也要熟练掌握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技术技能。校外基础师资的舞蹈培训课程,直接关系到教师课堂教学应用与学校实施美育,高校舞蹈教师对基础教育师资进行培养能从教育的实用出发,实现培养全科教师的应用人才培养目标。

(二)提高音乐教师的舞蹈教学质量,更新高校教学理念与培养计划。高校舞蹈教学与基础舞蹈师资培训相结合,能够提高教师全面艺术技能,提高教师教学能力。高校深入地方基础教育学校,在调查研究中更新高校教学理念与培养计划,促进教学改革,推动学科建设,而基础师资也可近距离接触高校前沿课堂与之交流,提出问题,解决需求,两者相辅相成,解决地方基础师资实际需求,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教学互动,推动基础教育艺术课程体系良性循环。

(三)营造教师能力成长环境,提升教师素质。高校舞蹈教学融入基础师资培训的教学模式是师资力量的保障,因此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都必须及时更新专业知识,通过进修、集训来提高授课能力,促进自我成长。在校外的培训中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通过试教、试讲来推动教师的素质提高,有利于中小学舞蹈课程的顺利开展。

(四)提高教师学习与教学能力。高校舞蹈教师对基础舞蹈师资的培训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主讲教师将日常教学任务渗透到培训课程中,使理论与实践结合,不仅加深培训教师对技术技能的熟练掌握,而且对他们的教学与实践都有帮助,让教师把兴趣转为动力,动力转化为能力,能力吸收知识,培养教师的学习能力以及回归课堂的应用与应变能力。

三、高校教学与地方基础教育结合进行基础舞蹈师资培训的方式

(一)国家开展的区域教师舞蹈课程培训。教育部、财政部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的“国培计划”,全称为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计划启动五年之中,培训教师700多万人次,农村教师占96.4%。2013年和2015年桂林师专音乐系分别承担“国培计划”—— 村小紧缺薄弱学科专、兼职教师音乐方向的培训项目,前后两个项目共有近百位音教方面的教师进行学习。在注重课程现代化和实用性基础上,“儿童舞蹈编排”被列入规定课程之中。“儿童舞蹈编排”是舞蹈分支课程,该课程采用科学的方法,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生理成长特点和生活乐趣,结合幼儿舞蹈的种类和形式,通过学习提高教师的艺术学识,基本达到在教学中传授孩子舞蹈知识能力。

(二)区市教育系统开展的中小学教师舞蹈培训。以广西桂林市为例,2015年桂林市教育局主办桂林市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中心艺术骨干教师培训活动,来自5城12县的60多名艺术骨干教师集中学习舞蹈课程。笔者负责身韵、广西民族民间舞、少儿舞蹈创编三门课程教授。这次培训活动特色是一对一课程,也就是一位培训人员只能选择一门课程进行专项学习,避免学习内容繁杂,形式走马观花,实事求是地学习与提高。不同学校、不同年龄的教育者在5天时间内高强度训练,掌握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组合和技法。校外基础舞蹈师资培训,不仅使中小学教师更新了舞蹈专业知识储备,而且使其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促进地方基础师资艺术技能的全面发展,提高其对地方艺术教育工作的发展与创新,对教师、学生、地方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

四、高校教學与地方基础教育结合开展基础舞蹈师资培养的策略

(一)加强舞蹈教育专业内涵建设。舞蹈教学活动历来是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中小学舞蹈教学主要以音乐教师为主,随着《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全面开展,我国中小学校将需要大量的专职舞蹈教师。这就需要加强舞蹈教育专业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其舞蹈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使学生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创新精神,培养其适应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舞蹈教育能力。对此,在人才培养中不仅要重视舞蹈主要课程、专业方向性课程的学习,而且要开设“桂北民族民间舞蹈”特色课程,增加艺术团、舞蹈团、桂北民族舞蹈组合、广西民间舞蹈与采风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课程模块设置、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技能与理论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具备“模、跳、编、演、讲、写、唱、弹”八位一体的综合能力,以满足新形势下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和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对舞蹈教育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全面提升舞蹈教育专业的内涵层次建设。

(二)因材施教,因人而授,循序渐进。课堂教学中,应采用由浅入深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辅导。首先进行舞蹈基础课程身韵训练,将古典身韵在直立空间状态下进行组合教授,从提沉至旁移再到舞姿逐一讲解分析,对学员的气息、线条、造型进行纠正。其次是广西民族民间舞蹈课程,采用广西壮族地方舞蹈采茶(也称壮采茶),从基本动律、单一动作、手脚互配、流动形态等方面进行教授,让学生在慢板与快板中体会壮族采茶的律动。最后是少儿舞蹈编创训练。由于编导课程是一门专业较深的理论实践课程,训练中短时间内全面掌握技法不太现实,所以应抓住学习对象特点及在今后工作中的实用性,采用少儿歌舞编排,就是给出原型动作,让学员在第二段进行动作再造。层次变化和情感注入的课堂作业,让教师明白教学,学员熟悉教学。

【参考文献】

[1]黄小明.高师音乐舞蹈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黄小明.音乐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郭孝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探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6(8)

[4]祁林.艺术跨境传播:形态、机制和当代中国语境下的使命[J].现代传播,2014(1)

[5]周悰.优化舞蹈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23)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法研究基地校级专项课题“西部地区中小学校外舞蹈活动师资培训与再教育研究——以桂林地区为例”(JXA201606);2015年度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法研究基地校级专项课题“校地合作机制下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XA201605)

【作者简介】李 涛(1986— ),男,河北邯郸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教育、舞蹈编创。

作者:李涛

上一篇:自动焊接技术论文下一篇:家居产品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