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教材和地方资源引导学生快乐作文的体会

2022-09-12

近年来,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教材资源和本地人文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快乐作文,取得了明显效果。下面, 谨粗略介绍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全面培育学生作文素养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的载体, 是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基础。语文教学“认知智能”、“情感品德”、“动作技能”三个领域的教学目标,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的可靠保证,是体现在教学中“授知”、“育能”、“育德”、“益心”的有机整体,可以说,语文教材资源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最直接、最基础的载体。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在阅读中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寻找有利于农村孩子写作的内容,进行说话训练及仿写。现行的人教版教材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编排上给我们的语文老师以正确的导航,如课文中的小泡泡、课后的习题、语文园地及课后所设置的一些小练笔,都是为学生更好地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服务的。阅读课上的小练笔作为促进语言积累、运用的重要实践形式之一,以其耗时少,篇幅短小精悍,形式灵活多样,注重吸收表达而受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所青睐。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就十分注重这些凭借阅读教材所进行的写作训练。在教学《猫》一文时, 学生初读后都体会到猫很可爱, 特别是在读到描写小猫这一部分时, 很多学生都不由得会心地笑了, 他们都体会到了小猫的可爱。我相机引导学生说:你从那些句子体会到了小猫的可爱?学生有的说从鸡毛, 线团, 没完没了, 体会到小猫的贪玩;从再跑再跌体会到小猫的勇敢;从在花枝上打秋千体会到小猫的顽皮。然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家的小猫是怎样的, 自己想想办法要怎样才能把小猫的特点说具体, 生动。刘璐就说:“我家的小猫很害羞,我们想去捉它来抱着玩,它就喵喵地走开了。我家的小猫很顽皮, 妈妈织毛衣时, 一不小心线团掉在了地上, 小猫看见了就马上跑过去, 用爪子去扑线团。线团勾在了它的爪子上, 它就抬起爪子往地上甩, 甩下线团后又去抓。”而且有许多学生都乐于说自己家的小动物。课后我让学生把自己说的内容记下来, 学生笔下的动物格外生动, 活灵活现。又如我在教学《颐和园》一文时就抓住文本的特点 (按照游览顺序移步换景的介绍颐和园,抓住每一处景点的特点进行描写) 进行教学。在教学后,我组织了学生进行了小练笔:你能像作者那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的特点”介绍一下我们曾经去过的一处美丽的地方吗?很多学生就介绍了自己登山的感受,大多数的学生都按照“在山脚看见了什么,在山腰看见了什么,在山顶看见了什么”的顺序进行介绍。学生对“如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也有一定的收获。比如有的学生就说到“我来到山脚看见了一座大山耸立在了眼前” (文中用“耸立”一次体现了佛香阁的高) ”。有的孩子说到“半山腰上有许多小树,上面结满了红色的小豆豆,在阳光的照耀下,就像无数的红玛瑙闪闪发光。在地上还有一片片黄色的野菊花竞相开放,巴茅草的絮在微风下翩翩起舞。”还有的学生说到“我站在山顶看见县城里的房子密密麻麻的,山下的游人好像蚂蚁一样”。从这个小练笔可以看出《颐和园》一文的学习对学生写游记有较大的启发性。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将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让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而且提高了写作兴趣。

二、充分利用活动资源,切实培养学生作文兴趣

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是每个学生都感兴趣的事情,也是作文训练、教会学生善于表现生活的重要资源。每开展一项活动,教师在追求活动目标的同时,要积极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有意识地要求和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活动,用笔去表现活动。这样,就能潜默移化地训练学生发现活动中、乃至生活之中的可写内容。经常坚持,就能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审美情感”。新课程强调大语文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学校是一所村小,可供学生活动的设施设备十分有限,我就把活动延伸到课外和校外,例如,对学生喜欢看的电视,要求和指导学生看后写观后感;利用课间和体育课,与学生一同做游戏,一同锻炼,要求学生说说游戏的过程和乐趣,然后写成作文;组织学生参加春游、秋游,活动后要求写出过程和感受,在指导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忆春游、秋游时看见的美景及秋游的过程,或展示春游、秋游时的照片等,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展现活动的乐趣,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和表现美。农村孩子常常在家里做家务,有的甚至做的很好,就可以让他们来当小老师,教教不会做的人,要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好,传一传自己的绝招。这样,就能逐渐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会作文的快乐。

三、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指导学生学会表现生活

常言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这里也可以说: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学生有了积极的、丰富的生活体验,就会开阔视野,激发灵感,产生思想。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帮助他们养成观察、留心身边的景、物、人、事的习惯,指导他们把课题学习与生活观察和生活再现结合起来,做到有目的的训练。比如,我在教学《路旁的橡树》一文时,把文中高大的橡树与校园内的两棵香樟树作比较,课文把橡树比作哨兵,启发学生思考:哨兵有什么特征?有的说威武,有的说高大,有的说有一种高大的美……,讨论得非常热烈。然后,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两棵香樟树,启发学生:把这两棵香樟树比作什么最恰当?有的同学说像一把绿色大伞,有的说像一朵绿色蘑菇……,通过这种有意识地训练,激发了学生审美的灵感,点燃了学生思想的火花。记得有一次带领学生去秋游,当时天空一丝云彩也没有,我就对同学们说:“你们能用哪些词语形容现在的天空呀?”学生能说出:“一碧如洗、湛蓝、秋高气爽、碧空万里、浩浩长空、万里无云”等。这样既能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把平时积累的词语用于生活中,加深印象,学以致用,还能克服写作时受方言影响的问题。留心观察,每天便都能有许多新的发现,上学路上,观察路边的杂草、树木,会发现它们的颜色跟随季节而变化;经过这样的引导后,学生的作文就有了生活的厚度和情感的深度了。再要求他们将自己的感受转换成书面语言,将自己的心理话写出来,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动笔积累的好习惯。手里也掌握了一定的写作素材,再让他们作文时,就能找到写的东西,也能写出一些可读的作品来了。学生从生活中积累写作材料,对生活产生了感悟,所写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但绝不脱离生活,因此,这样的作文就真实、可信,生动、感人。

上一篇:面向和谐教育的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下一篇:简论教育的实然发展与应然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