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运用教材插图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2024-05-08

灵活运用教材插图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共8篇)

篇1:灵活运用教材插图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灵活运用教材插图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廖琢佳

翻开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几乎每一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一幅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插图其实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挖掘教材,真正发挥插图的教学效用,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看图写话,是学生习作的基础,从低年级的看图说话发展到中高年级的看图作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6至12岁的儿童思维发展规律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因此,形象生动、充满张力的课文插图符合孩子认知规律。教学中,可以将其作为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很好素材。具体操作中,可根据插图画面的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看图说话、口语交际或者课堂练笔等形式,描述插图中的情景。学生有了学过的课文作为基础,表达的时候自然会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这种课文插图描述对学生语言积累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目前许多低年级的课文配了多幅插图,就像连环画一样,展现了故事发展的情节,学生们兴味盎然。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年级上册《青蛙看海》课文篇幅长,人物对话多,孩子们完整地复述课文有一定难度。如果学完课文后,老师可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带领孩子仔细看图,借助课文弄懂每幅图的大意:青蛙生活在湖边——青蛙与苍鹰的对话——松鼠引导青蛙一级一级跳台阶——登上山顶看到大海。孩子们根据插图讲述课文故事,难度降低了,有助培养他们的兴趣,其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提高了。

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主题。新课程强调学生在阅读中要有所感悟,形成独特的见解与情感体验。当前,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插图都是表现故事高潮或主人公形象的“经典镜头”。这些形象直观的插图充满质感和神韵,不仅恰到好处地表情达意,而且能引起学生的遐想。教学中,可将这样的插图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支点,带领学生反复品味画面。

例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孩子们知道了斯杰潘老人把猎枪挂在墙上,再也没动过,是因为被天鹅破冰的场面深深地打动了。我让他们仔细观察文中插图,并试着给插图起个名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有的学生起的是“破冰勇士”,因为这是课文中出现的词语。还有学生起的名字是“老天鹅”,因为老天鹅带领大家破冰、捕食,是天鹅队伍的灵魂。常常是一个学生话音刚落,就有另一个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团结的天鹅”,也有的说“天鹅勇士”„„

一石击起千层浪,孩子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各自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对文本的理解。从学生所起的名字中,我感觉到他们对天鹅精神的理解变得更具体、更深刻了。天鹅的形象在他们的心中也更“高大”了,学生的情操也由此得到了陶冶。培养学生思维深度。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来自于对课文的感知、消化、吸收和创造。这个过程需要学生仔细阅读深入思考。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由于时间久远、空间遥远,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有些课文在情节的推进或人物对话、场面描写中留有空白。这类课文往往都配有发人深思的插图,为了弥补这些空白,教学中就要巧妙地借助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发学生深度思维。

开发学生想象空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章节中指出:“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

想象力有助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所以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想象力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教师充分挖掘课文和插图,给学生创设一个想象的空间,让思维自由翱翔。

类似的插图在每个年级的语文教材中都有编排,只要我们善于利用教材,创设情境,孩子们的求异求新思维就能得到培养。

插图作为语文教材显性结构的组成部分,需要教师在备课文的同时,还要备插图,挖掘插图内涵,并善于把插图教学与课堂教学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插图教学像其他教学环节一样出彩。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篇2:灵活运用教材插图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对二级语言技能目标的要求是“能听懂简单的配图小故事;能在教师的帮助和图片的提示下描述或讲述简单的小故事;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 写出简短的语句”。这一围绕“故事”设计的听、说、读、写的目标充分表明了插图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那么, 如何有效借助教材中的插图提升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呢?笔者仅以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故事”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把握主插图, 明确故事情境

故事中的插图大多由一组图画组成, 其中第一幅插图往往提供了故事发生的具体情境。因此, 教师要充分研究这一主插图,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中的人物、场所以及所做的事情来明确故事的大致背景, 这样学生就不难猜想到故事的大概内容。有了这样的心理暗示, 学生们在学习中就比较容易把握学习重点。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How Much?中的第一幅插图提供了这样一个情境 (见图1) :Ken、A n n和Mo cky站在一个市场的玩具摊位前高兴地谈论着什么, 摊位后面站着一位面带微笑的售货员, 而在不远处的服装摊位旁则有一个相貌怪异、形迹可疑的男子。如果教师能够带领学生观察到这些细节, 学生就很容易想到这个故事以及要学习的语言一定与“购物”这个话题有关。实际上这则故事就是提供了与购物有关的询问价钱等功能句的情景, 而那个形迹可疑的男人果真是一个小偷, 最终被Mocky机智拦截。当然有些故事因为情节的发展也会有一些场景上的改变, 但是一般来讲, 主要功能句还是在最初提供的大背景下体现的。因此, 教师必须重视“大背景图”的作用, 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重点上来。

二、分析子插图, 理解故事内容

教材中的故事插图一般都在8~10幅, 有的甚至更多, 特别是到了高年级, 除了图画中的人物语言外, 还配有相应的语篇说明, 故事篇幅较长, 情节较复杂, 内容较丰富。对于不同年级的小学生来讲, 完全理解故事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如果能够引领学生观察故事插图, 就会减少学生在语言理解上的难度。例如三年级Big Bird中的第一幅图 (见图2) 便给出了句子This is a beautiful forest.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理解beautiful的含义, 直接给出中文是不可取的, 用太多的英文加以解释也是不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如果教师能够引领学生观察到画面上郁郁葱葱的树木、五颜六色的花朵、翩翩起舞的彩蝶, 学生就会自然感觉到树林的美丽, 对b e a utiful的理解也就无障碍可言了。同样, 其他故事中含有brave、excited这类词汇的句子也应该借助一幅或几幅图来帮助学生感悟其含义。画面与文字内容有机结合进入学生大脑, 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的引领多了, 时间久了, 学生就会掌握借助插图在故事情节中推测词义、句义的策略。

三、找准个别插图, 体验故事情感

程, 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 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 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针对这一理念, 故事学习中最好的体验和理解语言的方法就是通过观察图画中人物的表情, 揣摩人物的心理, 进而尝试表达人物的语言, 体验他们不同的心境以及在此心境下所表达语言的内涵。四年级O u r Town最后一幅插图 (见图3) :Ken、Ann走进动物园, 演, Mocky却躲在动物园大门外, 面色愁苦, 一句“I don’t like th z o o.”道出了难受的心情。这既是契机。学生只有在充分观察图画, 特别是Mocky的表情后才能体会到他当时的无奈与恐惧, 这样模仿Mocky说出的话才会更具有真实性。至于其他故事插图中人物兴奋、沮丧、痛苦、生气、疑惑、得意时的种种表情, 教师都应该洞察到, 并指导学生加以体会。长此以往, 学生的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 就会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正如“Oh, no!”“Well done!”“Wonderful”“You are a good girl.”这些故事中的人物语言早已成为孩子们在适当场景中脱口而出的真实表达了。

四、借助相关插图, 复述故事情节

教材中提供的故事及其插图是最专业、最有效的资源。教师要在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并进行充分的朗读后, 借助插图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确定几幅体现故事重要情节的画面, 并给出相应的关键词, 再引着学生借助画面中的人物、场所等信息进行大致情节的复述。复述的方式可以由教师伴随全班逐渐到小组合作, 最后到个体复述。以五年级的School Sports Day的复述为例。笔者曾挑选了5个画面 (见图4) 引导学生借助画面以及yesterday, first race, second race, high jump, win a prize等关键词进行故事复述。在这样的提示下, 许多学生都可以流畅地对故事进行复述。当然那些具有更多语言知识和语言天赋的孩子还有更多令人惊喜的表述。尽管有些年级的教材中也有与故事相配的语篇描述, 但如果没有插图的帮助, 学生就很难从原有的语篇中脱离出来而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故事的讲述。

篇3:灵活运用教材插图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关键词:生活实际;地理思维;欠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222-02

一、引言

对许多刚进入高三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地理之难,许多同学会一致推举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和区域地理分析这部分。为什么许多同学会学不好这部分的内容呢。经过连续三年的高三地理教学,本人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二、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記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 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 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 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 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3、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 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又比如在一幅经纬网的地图上,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和判断某地点准确的经纬度。

三、运用生活实际 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三学生而言,由于直接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1、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 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2、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进入高三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 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高三的最后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因为 教材的编排往往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

3、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 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如对时间问题的分析,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 对时间计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花太 多的精力,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很多的难题,本人以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思考时间的定义,如地方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缺陷以及补救措施,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思维脉络。又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地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地理学习的成败在于地理思维能力的养成的好坏。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生原有的地理水平和生活实际,不仅可以有利于降低许多地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而且还可以避免许多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误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对高三学生来说,可以降低他们对地理恐惧的心理,增强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从而更有利于高三整个阶段地理复习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4:灵活运用教材插图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在地理学习中, 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地理学不好,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 综合性, 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 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 但长期以来, 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 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 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 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 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 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 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 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 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 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 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 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 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二、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 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 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 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 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 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 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 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 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三、思维的逻辑性不强, 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 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 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 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 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 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 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 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 特别对高三学生而言, 由于直接面临高考, 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 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 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 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 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一、加强启发诱导, 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 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 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 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 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 一步一步深入挖掘, 有利于学生的思考。

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进入高三复习, 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 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 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 甚至要动用集体的力量来思考, 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 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 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 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

三、运用生活实际, 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 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 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 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 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如对时间问题的分析, 在高三地理教学中,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对时间计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 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花太多的精力, 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很多的难题, 本人以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思考时间的定义, 如地方时, 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 缺陷以及补救措施, 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思维脉络。又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 属于地理地原因又有哪些, 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 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 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 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篇5:灵活运用教材插图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一、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3.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又比如在一幅经纬网的地图上,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和判断某地点准确的经纬度。

二、运用生活实际, 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別对高中文科生而言,由于终将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1 .加强诱导启发,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2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进入高三复习阶段,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些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

3.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地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篇6:灵活运用教材插图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一、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学生在进行地理学习时, 由于学习方法运用不当, 考虑和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不活跃, 导致学生在接受地理知识时效率较低。学生在学习地理时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 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 地域性。地理学科的这两种特性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运用的思维方式和学习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不同。在学习地理时, 需要对地理知识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考虑。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地理时仅仅认为这门学科是文科, 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不全面, 在分析和解决地理知识时就不能用全面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这在解决问题时就会使问题获得片面性的结论。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 很多学生都采取了死记硬背的方式, 这样掌握的地理知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能及时从脑海中提取出来, 不能及时有效地使问题获得解决。学生在进行地理学习时只注重地理结论, 但是不会对地理结论进行本质的探索。例如, 在进行地方时的学习时, 教材中对地方时的规定不明确, 只是说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 但没有涉及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 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

2. 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在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运用具有宽度和广度的思维进行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看得全面, 理解得更深刻。但是由于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广度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 他们在分析问题时仅仅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 从这个方面着手解决问题, 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是片面的、不合理的。例如, 学生在学习光和热的概念时就常常混淆, 认为有光的地方一定存在热量, 但是热量如何体现呢, 学生又不知如何回答, 这就是由于学生的地理思维没有达到一定的宽度和广度, 在分析问题时也不能深入, 不能探究出地理知识的本质。

3. 思维的逻辑性不强, 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学生在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中, 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对待一个比较简单的地理问题时, 学生本来可以解决出来, 但是由于学生的思维逻辑性不强, 分析问题的思路不清, 最后导致可以解决的问题得到错误的答案。例如, 在对热力环流进行分析时, 有些学生没有掌握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顺序, 从而在分析高低气压时不能正确解决有关气压的问题。

二、联系生活实际, 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为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地理思维, 教师在进行地理问题的分析时, 可以设置几个有意义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 使他们掌握分析地理问题的环节和方法。在提高学生地理思维的强度和深度时, 教师需要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行分析, 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促进他们地理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地理思维的培养。

1. 加强启发诱导, 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 要注重学生地理思维的发展, 学生地理思维发展的快慢, 学习地理知识的成败教师具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在学生遇到地理难题时, 要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对问题分层次进行分析解决, 通过引导让学生把学过的地理知识在脑海中重现, 学生具有了分析问题时需要用什么观点进行支持的能力。例如, 在分析地貌的时候, 学生对全球地貌的知识掌握得不全面, 只是有一些了解, 这对他们在解决地貌知识的问题时很不利。所以教师在进行问题指导时, 要引导学生把握问题的实质, 能根据事物的本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不断地在现实问题中运用地理知识, 学生对解决问题时的思考点和入手点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独立解决问题时就不会再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

2.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学生经过高一高二对地理的学习, 在进行高三复习阶段对地理知识已经有了一些积累, 形成了一定的地理思维。教师在进行教学中, 还要注意发展学生在地理方面的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的思维和从反向思考问题的思维。通过对学生进行地理思维的训练, 在他们遇到地理问题时, 就能达到独立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为了完善和系统整理学生的地理知识, 教师可以让学生把高一到高三地理教材中的标题进行重点记忆, 使他们脑海中的地理知识从零散的记忆变成为体统的知识体系, 在解决地理问题时能及时调出有用的知识, 快速准确地完成问题的解决。

3. 运用生活实际, 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在生活中观察地理, 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是地理学习的最终目标。学生通过对地理知识的整合重组, 在脑海中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地理知识体系,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 如何分析和看待这些问题, 学生都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对问题的看法。所以, 教师不要忽视在地理课堂中融入生活现象, 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问题看待地理知识的本质。通过结合生活实际, 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轻松完成课堂目标, 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如在学习时间问题时, 由于学生对时间的理解和掌握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了, 教师就可以点到为止, 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题目进行练习来巩固有关时间的知识。

篇7:灵活运用教材插图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一、 教材知识解读

海水性质主要有海水的温度、盐度和洋流。温度和盐度是海水的静态特性,洋流是海水的动态特性。海水温度和盐度是表示海水性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区分不同性质洋流的重要标志,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其分布规律是学习的重点。

1.海水温度

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有很多,如太阳辐射、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但海水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海水热量收支的对比关系,即取决于海水的热量平衡。海洋热量的收入,主要是来自太阳辐射的热量;海洋热量的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海水温度具有水平和垂直变化规律,如下表:

2.海水盐度

海水盐度是海水的化学特征,用来表示海水中盐类物质(主要是氯化镁、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主要有气候(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洋流(寒、暖流导致的蒸发强弱)、径流(有无径流的稀释作用)。表层海水盐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低纬递减。海水盐度的季节变化:径流季节变化的河流入海口附近盐度受河川径流的影响具有季节变化——在河流汛期盐度偏低,枯水期盐度偏高。受洋流影响,暖流经过的海区海水盐度增高,寒流经过的海区海水盐度降低。世界盐度极值分布区:盐度最高海区——红海(原因:位于副热带,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两岸为热带沙漠地区,注入河川径流少);盐度最低海区——波罗的海(原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两岸汇入河川径流多,起到稀释作用)。

3.洋流

洋流是指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按照成因可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按照性质可以分为寒流和暖流。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是:(1)在中低纬海区,形成了以副热带(3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2)在中高纬海区,形成了以副极地(6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为逆时针,南半球不存在)。(3)在南纬40°即南极大陆的外围,由于缺少陆地阻挡,在中纬西风作用下形成了西风漂流(寒流)。(4)在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形成了季风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二、 试题命题指向

1.建立在地理空间定位基础上的海水温度、盐度比较

这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考查形式,难度不大,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与分析。由于存在地理空间定位问题,因此注重对读图能力的考查,我们除了要掌握全球海陆分布状况外,还要关注一些重要海区的特殊地理位置特征,如红海、波罗的海、刚果河河口处等。

2.以海水温度、盐度的时空变化为基础的等值线考查

等值线一直是高考图像考查的核心内容,从近几年试题来看,对等温线考查的几率要高一些,主要关注等值线的数值特征,如温差计算;关注数值分析,如季节或洋流性质的确定。

3.以经纬线为背景的区域陆海环境特征的考查

能够正确提取经纬线和海陆轮廓等图的有效信息来作为空间定位、区域认定的依据。根据洋流在世界中的位置以确定洋流名称、洋流性质、洋流成因以及洋流影响。根据临海位置以确定陆地空间位置、气候类型、河流水文、资源状况以及环境问题等。

三、灵活综合运用

试题考查的出发点是灵活运用学科主干知识,考查考生对知识理解的程度。

【例1】读某海域2月和8月水温(℃)分布图,完成1~3题。

1.图中甲半岛是()

A.山东半岛 B.辽东半岛 C.雷州半岛 D.朝鲜半岛

2.下列与图示信息相符的是()

A.2月表层海水南北温差小于8月

B.2月与8月60米以下海水温度变化不大

C.8月表层与深层海水温差小于2月

D.8月与2月表层海水东西温差均在10℃以上

3.图示的乙海峡2月与8月的表层海水温度差值为 ()

A.10℃B.15℃C.20℃D.23℃

参考答案:1.A2.B3.D

解法探究:试题呈现出两幅立体图,标识了同一海域范围不同月份或季节表层海水和深层海水温度的分布状况。要求同学们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注意区分平面图与立体图。图中的数据信息有很多,如水温、深度、月份、经纬度,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图像信息的处理能力。

第1题:根据甲半岛所处的经纬度位置及半岛轮廓可确定该半岛为山东半岛。第2题:可利用图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解题时要结合两幅图作答。2月表层海水南北温差大于8月份,排除A;读图观察垂直方向的海水深度坐标,可以发现60米以下等温线非常稀疏,说明这一深度以下温度随深度变化不大,选B;8月表层与深层海水温差约为15℃,2月表层与深层海水温差约为6℃,故排除C;8月与2月表层海水东西温差均在10℃以下,不选。第3题:图示的乙海峡8月的水温为25℃,2月的水温为2℃,故温差为23℃。

【例2】读某海域2月表层海水等温线图,完成4~5题。

4.下图4条洋流(海流)中,性质基本一致的是()

A.L1和L3B.L2和L4

C.L3和L4D.L4和L1

5.此时期,该海域()

A.多盛行东南风B.飓风时有发生

C.黑夜长于白昼D.与陆地温差小

参考答案:4.C5.C

解法探究:试题呈现的是我国局部海域(渤海、黄海)2月份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状况。给定4条洋流分布,要求根据等温线与洋流流向的关系确定洋流的冷暖性质;根据所给的时间信息,考查地理事象特定时间的空间分布规律。

第4题:洋流按性质分为寒流和暖流。暖流会使所流过海区的水温升高,寒流会使所流过海区的水温降低。根据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相同,因此可判断L1与L2都是暖流,L3为寒流;另外根据L4的位置可确定L4为黄河沿岸流,为寒流。第5题:此题已给定上图为2月份的季节信息,可推判出此时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此时该海域多盛行西北风,北半球昼短夜长,该海域与陆地温差在该季节最大;飓风一般发生在夏秋季节的太平洋海域。

【例3】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6~8题。

6.右图中L1、L2洋流对所经过海区海水盐度的影响是()

① L1洋流会使海水盐度增高②L1洋流会使海水盐度降低③ L2洋流会使海水盐度增高④ L2洋流会使海水盐度降低

A.①③B.①④C.②③ D.②④

7.甲、乙两地间的距离约为()

A.550千米B.837 千米

C.1 110千米 D.1 670 千米

8.丙半岛西海岸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海浪侵蚀B.冰川侵蚀

C.岩浆活动D.板块碰撞

参考答案:6.C7.C8.B

解法探究:本题以局部极地图的方式提供经纬线信息和海域轮廓信息,通过让考生识别洋流名称以考查洋流对海水盐度的影响,以经纬网为背景考查经线长度的计算与估算,以区域特征为基点考查地貌类型及成因分析。

篇8:灵活运用语言 提高表达能力

一、讲究简洁明快,做到高雅幽默

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切忌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一个劲儿地讲。要简洁、明快、有实效。教师对难点内容要一语道破,使学生能迅速捕捉知识的主干部分,要给学生感觉“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教师的语言也切忌呆板、枯燥、冷漠、照本宣科,提倡生动、热情、高雅、有感染力。教师的语言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不但要清楚地传授知识,而且要富于情趣、富于理性,教师通过高雅的、理性化的语言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一种人性的光辉、人格的力量。从容的讲课风度、娓娓动听的陈述、析理明了的讲演,往往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学生,使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充实。同时,高雅、理性化的课堂语言少不了幽默的调和。幽默也是教学语言的一种艺术手法,它能反映出教师的乐观、豁达、和蔼可亲。幽默的教学语言更能产生一种向心力,把学生吸引团结在教师的身边,一个浅浅的幽默微笑,一个简单的幽默动作,都会营造出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注意巧妙引导,做到仁爱宽容

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什么“小聪明”、“笨猪猡”、“榆木疙瘩”、“没出息”、“真笨”等。这类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堕落,破罐子破摔。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和情感的转化要抱以宽容的态度。学生毕竟还只是孩子,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言语,评价学生的行为。应该是平等、仁爱、宽容,平易近人,要善于学会引导,化解矛盾。如:有一次,我看到班级一个学生进网吧,在我的追问下,他又检举出了班上的另外几位同学。可被检举的其中三名学生却在课下扬言要收拾这位据实相告的同学。我听到这一消息后非常生气,小小年纪竟威胁恐吓别人,这还了得!非得杀杀这股子歪风邪气。我沉着脸把那三名学生叫到讲台前,准备严厉地批评。可当我看到他们低垂着的脑袋,慢吞吞的脚步时,忽然觉着我所谓的严厉批评他们早就猜到了,也做好了心理准备。想到这里,我马上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将三名学生叫到教室外,用平和的语气说道:“你们认为XX同学说真话不对吗?应该包庇你们的错误行为蒙骗老师,是吗?在老师的眼里,你们就像是一棵棵小树苗,经不住暴风雨的打击,已经长歪了,老师的本分就是让你们一个个长成参天大树,所以我必须帮你们纠正错误,向着正确的轨迹前进,不是要定你们的罪。”三名学生听了,一个劲儿向我道歉。下午到校后,我发现桌子上放着三封信,仔细一看,原来是那三名学生写给我的,信里面写了自己进网吧不能自制的那种感觉以及今后彻底悔改的决心,我读了之后非常感动,随即提笔写了回信。在信里,我以一个朋友的身份,用真诚的语言表示了对他们的理解,同时也委婉地指出了这种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我对他们的殷切希望。最后,我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讲了这个故事,并且将信给了三名学生。此时我看到了他们脸上所洋溢的自豪与羞涩,心里又涌起一股难言的幸福感。之后的几天时间里,这三名学生与我的距离明显拉近了,他们不再畏惧,不再忌恨,而是主动和我谈关于网上的事情。教师巧妙的引导点化犹如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学生的心结,彼此的心灵对话让我们的心贴得更紧。

三、掌握随机应变,及时激发兴趣

著名的小语专家于永正老师这样阐述他的优课观:“课堂的精彩来自学生的精彩,学生的精彩来自老师的精彩”。只有善于把握学情,随机应变,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精彩。如:于老师在“写对话”作文教学中,发现学生有很大的畏难情绪,显得不太感兴趣。他就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这个对话可是写作文的法宝啊,大家不是最怕写作,最头疼把作文写长吗?我就经常告诉我的学生‘字不够,对话凑’,今天把这个秘密告诉你们了,可不要告诉别人啊……”噱头十足的一席话,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使得他们作文兴趣陡增。当孩子完成之后,于老师翘起大拇指夸奖他们:“到底是双语的学生,写对话对你们是轻而易举的事。”孩子害怕什么,孩子需要什么,他都了如指掌,并且善于“哄孩子”,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比如特级教师王崧舟教《两小儿辩日》中的“辩斗”,先是同桌辩斗,接着是指名辩斗,然后是师生辩斗,最后是全班辩斗。无论是辩斗的水平、情感,还是辩斗的味道,每一次都有提高、升华。尤其是师生辩斗时,王老师通过语速变化、增加词语等不断煽情,学生的情绪高涨,师生辩论达到忘我的境界,博得阵阵掌声。教师的水平炉火纯青,学生在王老师的点拨、激发、感染下,也辩得有声有色,绝不亚于教师的水平。有效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潜能,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王老师的这一辩,辩出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辩出了他高明的教育智慧,辩出了他有效的教学手段。

上一篇:美术德育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汽车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