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4X步骤和思维导图的运用

2024-04-28

作文的4X步骤和思维导图的运用(精选8篇)

篇1:作文的4X步骤和思维导图的运用

作文的4X步骤和思维导图的运用1

本方法长期坚持可以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一、从一门高考状元的作文经历说起 2001年高考作文试题:

“诚信”被丢掉了,引发你想到了什么?请以“诚信”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是自己的经验、体会、经历,或信念、看法,也可以编寓言、故事。

要求是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当年青海省高考状元沈建回忆了高考作文时构思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审题定位

当时审完题之后,我感觉到这篇文章的背景其实是中国目前普遍缺乏的诚信危机,为了其他那几样东西,不惜抛弃做人的立身之本。象征的是传统道德遭遇物质欲望的巨大冲击,表达的是对这种潮流的担心。所以,一定要密切结合生活实际,而且最好古今中外都有。第二步:辐射联想

我事后回忆当时想到的东西有: 季羡林老先生帮学生看行李的故事。浏览云南时的传说。《岳飞传》中的一首诗。你母从小的教育。一位法国留学生的经历。美国的信用局。

一位哲人的话:“要使一个民族所有人都有信用,那未免过于天真;而若连守信用的人都找不出,那又未免过于堕落。”

尾生的故事:“尾生与女子约,女子三日不至,遇大水,尾生抱柱而死。” 余秋雨先生《道士塔》中的王圆篆。1999年日本东芝笔记本电脑的事情。第三步:模式选优

当时,有限的时间内也就想起了那些材料,涌现了几个思路:

1、写成一篇记叙文,叙述几个诚信的故事,把他们连起来。就用日本东芝、季羡林先生、尾生、法国留学生那几个故事。

2、写成一篇议论文,谈诚信的由来,分析诚信的意义,再分析没有诚信的危害,最后谈如何在现在树立诚信。

3、写成一篇散文,夹叙夹议,从古到今,从个人到民族来谈诚信。

比较中发现,第一种思路,大家容易想到,是很安全的思路,但是,沈建并不擅长叙事,恐怕文章会被淹没在大海里,而且事情比较杂乱,也不好说能不能突出中心。

第二种思路,自己比较擅长,因为思路比较清晰,主题集中。所以,应该比第一种好一点,但是,难以出类拔萃,因为议论文毕竟是中学训练最多的,而题目给出的范围比较宽,如果单纯议论恐怕跳不出固有的圈子。

那么,怎么样能在这么宽泛但主题又集中的题目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呢?

看来,最好的方案是第三个。能从古到今地谈,又能写得集中而深刻。第四步,创新亮点

1、自己想到的比较有文采的地方是一首诗,一句哲人的话,可以考虑摆在开头和结尾。

2、那句话刚好和民族相联系,可以体现这是一个民族的问题,而将意义拓展开。

3、夹叙夹议本身就是散文的形式,所以,形式是新颖的。

4、内容充实,分析全面,逐步深入。尾生的故事,王圆,云南传说是古代的,日本、美国、法国的事情是外国的,季羡林先生的事情是近代的,加上父母从小的教育,刚好可以按照从古到今,从内到外的顺序来写。

这些东西就足够出彩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把握住世间诚信这个必须始终贯彻的主题。

于是大致的思路就形成了。当然,最后写的时候还想到了其他一些东西,有的加进来,有的简略了,有的详尽了,不过大体的思路并没有改变。

从沈建的构思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首先是要将写作的对象进行充分综合,把与写作对象相关的材料“全部”搜罗到一起,有了大量的材料才有可能选出有新意的材料,个性化的材料来。其次是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全面”的分析,动笔之前进行布局谋篇,这是作文的准备工作。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这些准备工作其实是写好作文的前提,许多学生并不重视这些,所以作文水平老是提不上去。有些学生,一拿到题目就动笔,肯定会跑题;或者在没有把所需要的材料罗齐就开始搭文章的架子,当然不会是最佳作文结构与材料。

因此,写作是一个“发散思维--聚敛思维--线性思维”的双重转化过程。即从写作目标出发,充分发挥观察、感受能力,从生活和头脑中联系各种知识、事物等写作内容是“发散思维”;选材、炼意、构思、谋篇,是连续不断地对已有材料与观点进行整理的“聚敛思维”过程;作者心里的东西变成文字,语言的“线性”特点(不同的字和话不能同时表达)就体现出来了。

所以,语文新课程标准有句话:“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这些步骤有些是不能颠倒的。

二、什么是思维导图?

脑图又称思维导图,被人称为七大思维工具之一,是由英国托尼·巴赞博士开发出来的一种全新思维方法。画脑图被笔者引为最核心的思维工具,是4X积木思维作文法的核心内容和特色方法。

画脑图的要点是:①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圆形,把题旨(或主题词)写在中心;②在中心点引出分支,把任何有关这一题旨的论点写上;③有不同类别的资料时,便另开新的分支;④ 将字写在线上并不断连接下去,不要让思维流程被打断!

如一位小学生所画的“一只小猪”的思维导图:

托尼·巴赞博士说:思维导图使我能够分清主次,更快而且更清楚地看出一些主要思想如何彼此关联;它给了我一个中间平台,使我在思维过程与实际写作之间平稳过渡;它使我有了把思想组织起来并加以深化提炼的能力,而不再重复耗时费力的起草再起草过程;由于把思维和写作分开来了,我可以更清楚地想问题,思路也广泛多了;开始写作时,我已有了一个清楚的结构,这使写作更容易,更快,也更愉快。

学习将脑图成功地运用到写作过程,从此,凭脑袋空想来列作文提纲的时代从此不复返。

思维是作文过程的核心,只有抓住思维这一条主轴,作文才能有深度、有广度。旧的作文教学实践也很重视思维的培养,但并没有教学生具体可操作的思维方法。脑图的引入解决了这一个问题。“展画脑图”的过程实质是发散性思维,联想是发散思维的工具,通过联想的展开,由一事物作为触发点,向四面八方想象熟悉的生活和知识领域。具体写作文章时要做到联想丰富而且合理,这样,还需要掌握联想的展开与选择,也就是我所说的“完善脑图”。但在一篇作文中只能有一个立意,这就关系到联想的选择(或称定位),也就是选择什么联想点,选择什么立意的问题。脑图的引入还避免了原来所列作文提纲的线性笔记的缺

点,能直观地看出各内容之间的关系,各内容之间的中心立意点„„更符合个人思维习惯。

二、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写作的方法。

4X积木式思维作文法的基本写作步骤是:

◆想(xiang):确定中心词,为中心,发散、连续思维,并画脑图。

◆选(xuan):考虑写作内容:①写与不写,把不写的划去,②详写与略写,分别标上“详”字与“略”字,③先写与后写,依序标上序号。

要求①合题意要求,②正确或合理,③独到而新颖,④利于发挥优势。

◆写(xie):写作过程要一气呵成,不可因其他事情(比如字不会写)而中断思路。

◆修(xiu)。修改是写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整个过程类似搭积木。想(xiang)-选(xuan)-写(xie)-修(xiu)→4X。

高尔基在谈到自己的写作经验时说过:“假如一个作家能从二十个到五十个,以至几百个小店铺老板、官吏、工人中每个人的身上,把他们最有代表性的阶级特点,习惯、嗜好、姿势、信仰和谈吐等抽取出来,再把它们综合在一个小店铺老板、官吏、工人的身上,那么这个作家就能用这种手法创造出‘典型’来——而这才是艺术”(《谈谈我怎样学习写作》)。我们写作文时也是这样,4X中,“想”的过程就是把那“二十个至五十个,以至几百个小店铺老板、官吏、工人”摆出来,“选”的过程就是“把他们最有代表性的阶级特点,习惯、嗜好、姿势、信仰和谈吐等抽取出来,再把它们综合在一个小店铺老板、官吏、工人的身上”。通过这两个步骤,你的选材是最典型的,主题是具有高度的,布局谋篇是最优化的,这样的文章才是真正创新的、个性的。

4X作文法与其他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作文训练的教学法有着根本的区别:在4X积木式思维作文法中,由于在通过“想”画出脑图过程后加入了一个“选”的过程,所以克服了香港学生所认为的“写作时反而更凌乱(不知道先写哪些内容)”的毛病。至于“脑图成了写作的一种束缚,不必用思维导图写作”一说,就一般的学生来说是做不到的,但对于少部分上等学生来说确实有可能(新加坡的研究结果表明了这一点),但4X积木式思维作文法即便对帮助上等学生思维意义不大(通过后期思维模型的建构还是有帮助的),但对于引导学生遵循正确的作文步骤来说是有好处的(这一点是“4X”法与香港教学研究的根本区别)。新《课程标准》指出:“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4X积木式思维作文法强调了“修改”过程的重要性,把作文的整个环节牢牢把握住了。

4X作文的四个步骤应当是作文训练不可以逆的四个步骤。很多学生作文出现问题就是由于某个步骤没有落实到位或者颠倒了秩序。比如,“想”不充分,则学生很难找出新颖、有个性的材料或观点,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千篇一律;“选”不充分,则写出来的文章可能头重脚轻、详略不当,内在的逻辑先后顺序混乱;或者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要如何去“想”,造成没有话可写,脑海里一片空白;如果“想”的过程没有抓住中心词,文章就会跑题。

以上这些,只是帮助大家理解4X的具体操作步骤。大家即使不明白其中的原理与好处,也没有关系,关键是要大胆地去做。

三、作文示例:

[2005湖南省衡阳市中考作文题]

张艺谋来到一个小山村,问当地村民:“你们想不想演电影?谁想,请站出来!”一连问了好几遍,村民都不敢吱声。这个时候,一个长得并不漂亮的女孩站出来:“我想演!”张艺谋让她唱歌,她当场就唱,边唱边扭,村里人都大笑——她唱得实在不怎么好听。然而,张艺谋却选择了她,因为她是唯一一个敢于站出来的人。

她就是魏敏芝,《一个都不能少》的女主角。

这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自信。其实,事业的成功即需要勇气,也需要自信。请以“勇气”或“自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体不限,题目自拟。700字左右,诗歌不少于20行。

2、文中不得涉及真实人名、校名,否则扣分。

第一步:展画脑图。通过对记忆中能够体现“自信”的事例进行搜索,逐步定位:学骑自行车的故事。

第二步:通过对所画脑图进行:取舍、详略、先后三个方面的整理,形成作文思维图:

第三步:根据所画思维导图进行写作。第四步进行修改。形成文章如下:

做人,从自信开始

自信是成功的基础,一个人如果没有“我会干”、“我能干好”的自信,就将一事无成。

我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的情景,如今还在眼前浮现。

第一次把住自行车的车把子,往前推了一段,却下不了决心一步跨上车。我的心在砰砰直跳,脑子里始终在想,卡倒了怎么办,胳膊、腿碰出血怎么办……爸爸看我不敢上车,从后面为我把住了车子,并鼓励我说,“爸爸为你把好了,不会卡倒的,直视前方,大胆地往前开”。因为后面有了爸爸,我再也不害怕了,坐到车座上我就开始蹬下去了。我虽然看不见在后面的爸爸,还听得见他把着车子跟在后面跑的声音,我很放心,也很开心。开了一会,听不见爸爸跟着跑的声音,我便慌张起来,手忙脚乱,倒下去了。

爸爸看我倒下去,忙跑过来说:“学骑自行车,首先要勇敢,要对自己有信心。你骑得已经很好了,刚开始我虽然跟着你的后面跑,实际上并没有把着你的自行车,只是让你感到一个支撑你的力量。这时你非常稳当地开下去了,而当你听不到我的声音,失去对自己的信心时,却倒下去了。即使没有做好失败了,这也没有关系,重新站起来,勇敢地做下去,肯定有成功的机会。这就说明,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失去信心,连自己能做的事情也做不好,更不要说向困难挑战。学骑自行车是这样,做其他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听了爸爸的一席话,我感到懂得了很多道理。我鼓起勇气,一步跨上了自行车。这次自行车好象是一个乖孩子,很听我的话,我让它走快就快,让它到哪里,它就到哪里。我第一次尝到了胜利者的喜悦,征服困难的快乐,并且深深地感受到了自信对做事有多么重要。

从那时以后,我常常提醒自己 “我做得到”和“我要去做”。

作文的4X步骤和思维导图的运用(4)(三、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写作要注意的几点:

◆运用联想三法则:

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的思维是从与正在寻求的事物相类似的事物、相反的事物,或者与它相接近的事物开始进行的,以后,便追寻与它相关联的事物,由此产生联想”。后人归纳为联想三法则:

①相似联想:想起与刺激或环境相似的经验。②对比联想:想起与刺激完全相反的经验。③接近联想:想起时空上与刺激有关的经验。例如:山→河

→鱼

→虾

对比联想

接近联想

相似联想

想的过程要引导学生从以上三个角度对事物进行联想,想的内容才能全面、丰富。

比如,以讲桌为例进行发散思维,可能的联想方向是:

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讲桌与粉笔,与坐凳是相近关系,讲桌与办公桌是相似关系,由平凡而普通的讲桌想到知识是神圣的,由坐凳想到老师上课站着,等等,都具有相对关系。通过这一番联想之后,我们会发现,描写讲桌,实质是要歌颂老师。进而可以由此四点入手,扩充成一篇抒情散文。

以下是一名学生的真实的思维导图,不妨分析一下其联想的方法。

大家要注意,其中想到沙尘暴这个意象也许写抒情诗可以用,而谈到贫困山区需要社会捐资助学也许可以构思成一个故事,谈到教师清贫也许可以描写成抒情散文,等等。我们需要理解的是,文章的构思过程正是在这种思维导图的扩充过程中一点一点的积绽思想和灵感的火花,这样才能写出最有个性的好文章来。

◆发散思维与连续思维兼顾:

为了使写作的内容丰富化/充分作/深刻化,在画脑图中,要掌握一些思维技巧,如两种思维形态,一是连续思维,由A到B,由B到C,由C到D,……;要注意在不跑题的范围内联想与想象。二是发散(聚敛)思维,由A到B/C/D……。

如:

◆我不觉对着茶花沉吟起来。茶花是美啊。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是谁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像抚育自己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终于培养出这样绝色的好花?应该感谢那为我们美化生活的人。(杨塑《茶花赋》)

其思维路径是:茶花→一切美的事物→劳动创造→用劳动来美化生活的人。再如顶真的修辞手法:

塔脚下是湖,湖边有柳,柳正萌着细芽。

由塔想到湖,由湖想到柳,由柳想到芽。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作者运用串联式联想引导人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本质,了解深刻含义,领悟生活哲理。

◆我仿佛一会儿漫步在古城长安,看到你那古老的风貌;一会儿又来到翠绿的田野,清澈的小河唱着歌流过身边;一会儿又进入云涌雾绕的山峦,欣赏着那云海神奇的变幻;一会儿又步入书廊,诵读那些动人的诗篇。(刘湛秋《碑林漫步》)其思维路径是: 碑林→古城→古老风貌

→田野→小河流歌 →山峦→云海变幻 →书廊→诗篇动人

这是典型的发散思维。我们学习的修辞手法中的排比,大多具有发散思维的特征。如: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又如博喻,由于它是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也具有发散的特征。如:

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发散思维使意象丰富,连续思维使内容深刻。

◆学会归类

由一只小动物,我们会直接想到它“白色的”、“胖”、“耳朵大”、“脖子长”„„,这都可以归入“样子”一大类,但在最初思维时往往不会直接想到先关于它的样子,而只会想到一些直观印想。所以画出脑图之后,还要注意对内容进行归类,这样,想的内容才能更加条理清晰,写出来的文章内容与结构的线索很完美。其实质是“聚敛思维”。如附图中的“联类”。

◆注意多次构思

在展画脑图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只选择其中的一支作为文章的构架。这时候,我们需要对这一支构架进行再一次发散与连续思维,以充实内容,使思维缜密。因此,“想”与“选”两个步骤有可能是交替进行的。如葡藤的发散思维,可能在第一轮“想”时只有第一层内容,经过“选”时,决定以从“盛变衰由衰变盛”入手进行立意,则需要对这个角度进行第二次“想”。

篇2:作文的4X步骤和思维导图的运用

1.从一张白纸的中心开始绘制,周围留出空白。

为什么?因为从中心开始,可以使你的思维向各个方向自由发散能更自由、更自然地表达你自己。

2.用一幅图像或图画表达你的中心思想。

为什么?因为一幅图画抵得上1 000个词汇它能帮助你运用想象力。图画越有趣越能使你精神贯注.也越能使大脑兴奋!

3.在绘制过程中使用颜色。

为什么?因为颜色和图像一样能让你的大脑兴奋。颜色能够给你的思维 导图增添跳跃感和生命力.为你的创造性思维增添巨大的能量。而且,它很有趣!

4.将中心图像和主要分支连接起来,然后把主要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再把三级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依此类推。

为什么?因为,如你所知,你的大脑是通过联想来思维的。如果你把分支连接起来,你会更容易地理解和记住许多东西。把主要分支连接起来,同时也创建了你思维的基本结构。这和自然界中大树的形状极为相似树枝从主干生出,向四面八方发散。假如大树的主干和主要分支、或主要分支和更小的分支以及分支末梢之间有断裂那么它就会出现问题!如果你的没有连线一切(特别是你的记忆和学习过程)都会崩溃。连接起来!

5.让的分支自然弯曲而不是像一条直线。

为什么?因为你的大脑会对直线感到厌烦。曲线和分支.就像大树的枝权一样更能吸引你的眼球。

6.在每条线上使用一个关键词。

为什么?因为单个的词汇使更具有力量和灵活性。每一个词汇和图形都像一个母体.繁殖出与它自己相关的、互相联系的一系列“子代”。当你使用单个关键词时,每一个词都更加自由,因此也更有助于新想法的产生。而短语和句子却容易扼杀这种火花。标明关键词的就像有灵活关节的手,而写满短语或句子的,就像手被固定在僵硬的木板上一样!

7.自始至终使用图形。

篇3:高中英语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 综合了左、右脑概念的思维理念, 将人类左脑的词汇、逻辑、数字、次序、分析等功能以及右脑的节奏、空间知觉、维度、想象、色彩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将思维导图运用到高中英语教学中, 有利于集中注意力, 更好地记忆, 更高效、快速地学习;有利于学生看到“全景”并对思想进行梳理并使之逐渐淸晰;更有利于优化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也成为心智图, 由英国的东尼·博赞先生提出的一种创造性的和有效的记录的方法。思维导图呈现出的是一种图像和网络般的立体可视化的思维结构, 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 从中心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 使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 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形。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课堂导入环节。英语教学中, 每个单元的学习都需要一定的导入来保证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在导入环节中, 教师应该在思维导图的制作上体现其衔接性, 温故而知新, 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完成过渡, 激活学生的思维, 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 在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Unit3 Computers课程内容的学习中, 教师如果依然采用传统填鸭式的方式进行教学, 传递出本节课的中心思想内容, 对于熟悉现代网络媒体、追求创新独特的学生而言, 就会显得索然无趣, 因而丧失学习兴致。此时, 教师可以发挥思维导图的优势, 点亮课程的导入环节。在课程开始时, 教师可以这样的方式开场:“同学们,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有关电脑的知识内容, 大家对电脑已然相当熟悉, 可是对电脑的发展历程又了解多少呢?”进而, 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讨论小组, 把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次数与正确率作为每个小组的得分依据。教师在黑板中间位置写下computers, 然后, 向学生询问由此可以联想到哪些内容。教师就可以在黑板上以computers为中心, 根据学生们的不同回答, 画出思维导图。由于学生对电脑技术较为熟悉, 经过短时间的讨论, 黑板上就会出现如下图形:

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导入,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效增加课堂教学的色彩性和活跃性, 同时还有助于增强师生间的互动, 它以生动的思维图形代替了机械性记忆, 在提升学生记忆效果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有利于教学下一环节的顺利进行。

2.英文写作。英语写作可以说是词汇、语句和语法的综合运用, 而且对于写作条理性有较高的要求, 文章脉络清晰。写作的思维导图在整理要点和理清思路方面具有引导作用。对于不同写作题材, 我们可以清楚知道如何开头、过渡、结尾。有思维导图的引导, 学生的写作能力将会有大幅提升。

比如, 在高中英语写作中有这样一个写作话题, “学校是否应该对老师进行民主测评, 经过讨论后, 大约有60%的人认为不应该测评, 有40%的人赞同测评, 双方各执己见, 请你思考过后, 针对此问题, 给报社写一封信, 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作文题目, 尽管已经给出了写作思路, 但是对于部分学生而言, 还是存在一定难度, 学生需要构思出意见双方的各自理由, 而且要使用对比的手法。针对这正反两面的写作难点, 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将相关信息罗列出来, 构建写作框架。

通过思维导图中列出的关键信息, 学生能够理清写作思路, 丰富材料内容, 进而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3.话题讨论。高中英语教学中, 话题讨论的应用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和知识应用。能力均得以提升。在讨论中灵活的应用思维导图教学, 将英语的听说读写有机融入思维导图结构中, 能够使学生在听和读的基础上更好地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具体的应用中, 教师可以通过头脑风暴法等对思维导图的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设计, 使其更多地体现学生的想法, 从而实现最佳的输出效果。

篇4:作文的4X步骤和思维导图的运用

一、概念图与思维导图的概念

概念图是一种表现知识的方法,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其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由康奈尔大学教授约瑟夫·D·诺瓦克提出。概念图是一种用图表来表示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图表表示方法,其概念通常用节点来表示,而概念之间的关系通常用连线来表示。概念图有助于将复杂的知识体系清晰明了地展现出来,形成一个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概念网络,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思维导图是一种辅助人类思考、学习、记忆的思维工具,它用图形的模式来表达人类大脑的发散思维,在图形的中央表示问题的焦点,然后根据焦点问题发散出来的次级问题用图形的分支来表示,以此类推,最后形成一个以焦点问题为核心,发散联想出的知识点为分支的庞大知识网络体系。思维导图能够突出知识的中心,理顺知识的形成脉络,清楚呈现出知识的结构网络。思维导图能充分激发人的思维和想象能力。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运用能有效地帮助老师梳理知识脉络,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知识,显著地提升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概念图和思维导图都是通过图形方式直观地表达知识要点,是辅助人类学习的工具。

二、概念图与语文教学设计

概念图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设计当中,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应用概念图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概念图的作用是将所有的知识凝练总结,用抽象的图形表示出来。因此,在初中的语文教学设计中,老师可以将要讲授的内容用概念图表示出来,一篇文章的教学可以设计多个概念图。对于课文的整体结构可以设置一个概念图,将课文的情节、背景、中心思想、重难点等放入到一个概念图中,让课文的整体结构、老师的教学步骤清晰地展现在同学面前,使学生有思考和学习的方向,掌握语文课程学习的思路。对于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老师可以设置单独的概念图,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分解,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度。概念图的应用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语文课文的逻辑,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部分知识在文章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加深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进而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

在语文写作的教学设计中,概念图也有重要的作用。写作是思维发散、语言表达、逻辑整理的综合过程。很多同学在写作过程中会产生逻辑结构矛盾,语言组织混乱,辞不达意等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因素主要是因为学生写作前思绪混乱、思考不充分所致。在写作之前应先进行逻辑梳理,构造好文章的整体结构。概念图的应用能帮助学生梳理好思维逻辑、做好文章整体结构的布局,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对生活的观察力,并形成逻辑严密的个人观点,能提高学生对复杂现象或事物的解构能力,这些都能从语言表达、文章思想深度、逻辑结构等方面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在复习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概念图的应用能帮助学生和老师明确重点、难点,确定复习的要点,明白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知识之间的关联加深印象和理解,提高复习效果。

三、思维导图与语文教学设计

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应用广泛,包括新课教学、作业讲解、课程复习、阅读、写作在内的各个语文教学板块。思维导图是引导学生思考的手段,教师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来呈现出知识点的中心,以及和中心知识点有关的分支知识点,展示出由它们共同构成的知识网络体系。从这个知识网络体系中,可以简单直观地明白整个知识体系的结构特点,和每个知识点在这个知识网络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及作用,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有助于学生迅速准确地抓住问题的中心,找到思考问题的思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还能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运用。

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应用在教学中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老师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设计中,老师要充分利用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优点,提高教学质量。

篇5:物理教学思维导图的运用论文

1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最先是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托尼巴赞(TonyBuzan)于20世纪70年代初,作为一种新的做笔记的方法创设,创设的依据是人类大脑的发散性思维特征,理论基础是现代大脑的研究和学习心理学,所以,它将人类的发散性思维特征直观地显示在可视化的图像上,更好地建立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将事物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地显示出来,可以加深人们对这些事物的认识.托尼巴赞认为思维导图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2)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3)分支由一个关键图像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的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4)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的[1].思维导图最初被用于训练一批所谓的具有学习障碍的学生,结果这批差点被放弃的学生的成绩具有很明显的进步,其中一部分甚至在同年级中成为佼佼者.可见,思维导图对于学生的学习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相关研究显示,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物理发散性思维[2],而发散性思维能力却是各种思维品质中最重要的一种.思维导图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3]、物理习题教学[4],也有相应的促进作用.

2思维导图应用于物理教学

本研究主要是将思维导图应用于物理教学中的备课环节,最终目的是服务于课堂教学.下面以《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为例来阐述具体的绘制过程.2.1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绘制思维导图之前的重要工作即是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对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后,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案例中“知识与技能”维度的教学目标为:(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并能判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说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3)说出重力的概念,知道它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4)会用公式进行物体所受重力的计算,且知道物体的重力由其质量m和当地加速度g决定;(5)知道重心的概念;(6)知道物体重心受其形状和质量分布影响.2.2选定中心主题中心主题即是教学内容的中心主题,其余的内容都是以中心主题展开的或延伸出去的.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确定了“力”为中心主题.2.3按知识点确定一级主题“力”这一中心主题,主要学习的是它的概念、性质、作用效果,并且知道它是一个矢量,会画力的图示和示意图,知道自然界中的4种基本相互作用.据此确定将“概念”、“性质”、“作用效果”、“矢量”、“三要素”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作为一级主题,且按这一顺序确定6个分支的顺序,并从中心主题的右上方开始,按顺时针方向编排,如图1所示.2.4确定二级主题并对分支进行延伸在确定一级主题后,确定相应的二级主题,即“概念”中主要包含的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两个重要的知识点,“性质”对应的是3个性质,分别是“物质性”、“相互性”和“矢量性”,而“作用效果”对应的.是“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矢量”包括了“大小”和“方向”,“三要素”包括了“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最后,介绍“4种基本相互作用”,分别对应4个分支.如图2所示.2.5确定三级主题在确定了二级主题后,对二级主题进行分支,即确定三级主题.三级主题也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确定.如此一级一级往下分支、延伸,绘制了本节课知识点的一张思维导图,如图3所示.在对“力”学习的基础上,重点学习“重力”的概念,同样的方法,确定一级、二级等主题,绘制的思维导图如图4所示.

3思维导图应用于物理教学的优势

3.1形成教学内容的全景图

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有利于我们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分清主次关系,确定一级主题、二级主题后,按教学设计中的顺序进行编排并制作思维导图,形成教学内容的全景图,从而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序展开.新课教学内容相对来说知识点较少,但如果在章复习或期中、期末复习的时候,其就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在总复习时,总是有大量的概念和规律,往往这些概念或规律又是相互递进或相互关联的,这时可以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将相关的知识点都呈现在一张图上,其联系就可以很明显地展现出来.

3.2有效防止漏讲某些知识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涌现出一些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没有预想到的问题,这些小插曲可能会打断上课的思路,以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遗漏了某个知识点,如果在备课的过程中,能够以本节课的中心概念为主题,然后,将相关的知识点以树枝状的形式围绕在主题的周围,制作一张思维导图,则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按照制作思维导图的思路进行教学,即便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状况,教师还是可以根据所绘制的思维导图顺着前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或者也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调整,最后,还可以根据备课过程中绘制好的思维导图,检查是否遗漏了某个知识点,并及时予以补充.

3.3对传统板书的改革

篇6:作文的4X步骤和思维导图的运用

设计理念:依据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的独特感知为本,尊重学生正常的阅读思维及其阅读感受。小学生理解与感悟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需要借助鲜明而生动的艺术形象,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语文教学应该引领学生将课文描述的文字转化为个性化的语言,关注言语学习及学生学习言语的客观规律,促使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悟文章。学习目标:1.初步运用“思维导图”的读书笔记形式,对课文有自已的独特感知。2.结合关键词句表达自己的细腻感受。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桂花花瓣设计课时:一课时课前赏花聊花同学们,课前,我们来赏花。(课件出示花的图片)美吧?(课件停在荷花上)看到荷花,你想到了哪个词?(出淤泥而不染、你读懂了荷花的语言、荷花在告诉你她的自然脱俗)这是(梅花),你又想到了哪个词?它告诉你它具有这样的品性;能读懂它的这个语言,真了不起;你也懂梅花的品性。接着看,那桂花呢?(这是你心目中的桂花语;你了解桂花的这种语言;你传递着温馨的桂花语)每一种花都有它自已的语言(板书“花语”),每个人也有自已心中的花语。刚才我们在赏花中了解了不少花语,有收获!好了,我们开始上课吧。(上课)

一、独特感知刚才,我们聊到了桂花,聊到了你们心中的桂花的语言。(板书“桂”)那么,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女士心中的桂花语又是什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桂花雨》这篇课文,到课文里去读懂她心中的“桂花语”。一起读课文(手指课文,让学生读)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自由朗读,待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自己的独特感知。(点击课件)2.学生读课文3.交流汇报同学们都读了课文,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说自已读出了什么,你会用哪个字?(指名交流)学生说——生1“乐”:摇花乐,乐无穷呀!生2“香”:香气迷人,读懂了它的香味!生3“美”:读出了姿态美!生4“情”:是呀,情在心中!生5“多”:纷纷扬扬,这么多的桂花,难怪作者摇起来那么快乐!生6“甜”:甜甜的桂花糕,让人唇齿留香啊!4.推荐并运用“思维导图”的读书笔记形式同学们读了课文,就能有这么多自已独特的感知,真了不起。我们可以归纳成这四个字“香、乐、美、情”。来,和我一起写下来吧。(先写字,再画大边框和圆圈、连线)同学们记笔记真是又快又好。你从课文中的哪个句子读出了“香”呢?同学们找到了表现香的句子,老师在你们的基础上提炼出表现香的关键词,请看,板书“浸”。(补充圈及连线)。我把这个关键词记录下来了,老师这就是在做读书笔记,这种读书笔记的形式,我们称为“思维导图”。它可以帮助我们理清阅读思路,而且非常省时。那其他的这几个独特感知,同学们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提炼出关键词呢?现在,请你们浏览课文,小组同学合作完成你们的“思维导图”。(学生完成思维导图,教师巡视了解,发现有学生先完成的,让他上来补充板书。)5.同学们都有了自已的阅读收获,现在我们请刚才上台板书的三位代表汇报他们的收获。从哪个句子读出了“乐”?(这是你读出来的乐)又是从哪读出了“美”呢?(同一段文字能读出不同的感知)还有这“情”你从哪读出来的呢?(从母亲的话中读出了情)6.小结:从大家完成的思维导图来看,同学们可以从文中读出这么多的内容:它香气迷人,摇花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桂花纷纷扬扬落下来多美啊,难怪母亲总是说还是家乡的桂花好。【设计意图:第一个板块教学,主要是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既了解到一种新的读书笔记的形式,又能从中灵活运用到读懂课文的目的之中。“独特感知”就是让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能读出自已与众不同之处。学生将自已从文中读到的不同感知能从相应的句子中提炼出关键词,引导同学们知道这种读书笔记的形式可以帮助我们理清阅读思路,而且非常省时。并根据教师示范小组合作完成“思维导图”。这篇文章是琦君女士的一篇较有代表性的散文,其特点是“形散神聚”。通过这样的表现方式,将散文的“形散”恰当地展示在教学中,板书也有体现,让学生更直观体会。】

二、细腻感受过渡:到现在为止,可以说同学们大概读懂了课文。不过,一个真正会读书的人,还可以读出深藏在字里行间的桂花语,那就需要到文章里细细品味。胡老师特别喜欢这篇散文,我认真地读了好多遍,很多片段,我都能背诵下来了!想听吗?请看这一段文字——1.教师举例,出示课件:

(1)同学们猜猜,老师觉得哪个字用得特别好?就是这个“浸”。这个字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桂花的香味浓到深处。(于是,我在“浸”字这里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几个字,读“香得浓,浸得透”。)(2)就这么简单的六个字的批注,你们满意吗?我想听听不满意的理由。生:不满意,香浓得怎么样?怎样的透?还不够形象。师:那么你对这个字有什么样的感受?你能具体地说说吗?——学生的表达已经将“浸”充分形象地表现出来。师:你的建议非常好,你的表达启发了我,我们的感受,还可以联系前后的句子,然后透过这个字去想象,把桂花的香转化为更形象的表达。看来我得改写这个批注了。你们比我更会读书。——学生的表达只是触及到了形象具体性的内容。师:非常好,你的表达启发了我,我们的感受,还可以联系前后的句子,然后透过这个字去想象,把桂花的香转化为更形象的表达。来,联系前面的内容,带着想象,和我一起来重新好好地读这句话,先自已读。桂花的香味飘到了 ________________,(怎么样啦)想象丰富,香得还不够浓呢。桂花的香味钻进了

_____________,(怎么样啦)透得还不够深呢。桂花的香味 ________________,(怎么样啦)嗯,这下足可以说明桂花香得浓,浸得透啦。和同学们细腻感受之后,看来,我得把批注改一改了,谁愿意读?(课件上重现具体形象的批注:从“浸”这个字可以感受到桂花“香得浓、浸得透”。小花、小草闻到了桂花香,翩翩起舞;小猫、小狗闻到了桂花香,四处撒欢。十几家邻居的房顶上、屋里面全都是香味,桂花的香气是无处不在的,它已经浸入了村里每一户人家的角角落落,也浸入了村里每一个人的心中。)难怪作者说,请你读: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桂花进入到家家户户,为人们酿造美好的生活,我们再一起读——“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真美啊!难怪作者在原文中这样写道: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学生读。)师:在同学们的启发下,让我的感受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桂花“香得浓、浸得透”就表达得更具体了。好,接下来,就是同学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请同学们找到自已最有感受的地方,然后抓住关键词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课件出示:【设计意图:示范的目的:其一,让学生学习批注的方式;其二,通过教师简单批注,鼓励学生具有批判精神,引导学生想象及联系前后的句子来表达感受,并及时进行补充;其三,层层深入,帮助学生在下面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方法。】2.学生自学、批注

过渡:现在我们来分享一下你的感受。3.交流汇报(1)摇花乐第一层次:初步感受读一个学生汇报师:看来,作者的快乐感染到了你。同学们看,这位同学分享的是摇桂花这个片段,(课件出示),还有哪些同学在这部分也有自已的感受?举手。看来你有很多知已啊。你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想说什么?评价1:你从摇花的动作来感受作者的快乐。评价2:人逢喜事精神爽,你是从语言上来感受的。评价3:作者的快乐感染到了你。评价4:又摇又喊,兴奋激动,我也有同感。评价5:你也感受到了她的快乐。小结:带着这种快乐、高兴、愉悦的心情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第二层次:进入想象读是啊,摇花对作者来说是件大事,成为她童年最美好的记忆。“孩子们,可以摇桂花啰。”我抱着桂花树使劲摇,桂花轻轻悄悄地飘落了下来。一朵,两朵,三朵……呀,桂花落在你的头发上,你有什么感觉?(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咦,桂花从你的脸上滑过了,感觉怎么样?(像亲吻我的脸颊。)哟,桂花落在你的脖子上,痒吗?你想说什么?(痒痒的、酥酥的感觉。)哈哈,好多桂花落在你的手上,你又想说什么?看哦,桂花从你的鼻子上滑下来了,闻到了什么?哇!桂花落得你们满身都是,你想说什么?你来读。(把桂花撒在小组四个学生之中,一个说,四个读)(我就像天宫里的花仙子,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第三层次:化为现实喊同学们高兴吗,想摇吗?来,站起来,把手伸出来,抓住桂花树,一、二、三,摇!使劲、再使劲!(撒桂花)喊起来!(师开始撒桂花,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觉。)同学们太开心了,小心不要把桂花树摇断了。坐下来,看来同学们还不过瘾,带着你的理解、带着想象、带着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把整段读读。第四层次:拓展升华师:哈哈,你们这些孩子,真是调皮!知道吗?作者摇桂花时,她的父亲也在场哦,看到此情此景,顿时诗性大发!请听——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看来同学都很喜欢,我们一起读。(真好听,你也在享受着这份乐、这份喜。)现在少看一眼,只看两眼,看你们能不能背下来。有些同学一眼都没看哦,好多同学快背下来。你们真了不起!师:不仅是儿童解得摇花乐,看来大人也乐在其中了。接着汇报。【设计意图:通过“初步感受读”、“ 进入想象读”、“ 化为现实喊”、“ 拓展升华读”四个层次的坡度设计,让学生将感受、想象化为身临其境的感觉。真正将摇花的快乐化为简单的动作与语言。】(2)“带桂花”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生汇报。看大屏幕,他找到的是这部分的内容。请他读感受。)还有哪些同学也是写了自已的感受。师评价:1.母亲这句朴素的话,看出桂花已充盈了她生活的全部空间。2.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一的,是母亲生活的一部分。3.桂花是没有区别的,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4.院子里的桂花树,浸透了她的心血和汗水,可见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5.道出了真正的原因。让我想起了李白这首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啊,母亲也在表达:此花唯有家乡好,何人不起故园情。孩子们你们说得多好啊,本来我还想用作者的一段散文启发大家的,看来现在只能将这段文字呈现,因为我们的情感已经与母亲的情感融为一体了。请一个同学读读。课件出示——我们从大陆移植来的,生活上尽管早已能适应,而心情上又何能一日忘怀故乡的一事一物。水果蔬菜是家乡的甜,鸡鸭鱼肉是故乡的鲜……内心总像缺少一样什么,总像盼待一样什么。尤其是情怀落寞之时,那一缕乡愁,诚然难以排遣。师:读得真好啊!听你朗读,让我想起了杜甫写过的一首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其实作者也在告诉我们:桂花院中香,月是故乡明。思乡情是难以排遣的,浓浓的乡情就会变成乡愁。拿起笔来,在母亲的这句话中写上两个字“乡愁”。这就是琦君心中的桂花语。她在原文中这样写道:故乡,真叫我魂牵梦萦。(一起读。)让我魂牵梦萦的故乡,盛满了童年的回忆,还记得你们刚才陶醉在摇花的快乐中,这种童趣童乐,老师还想再感受一次,我们一起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如果,现在你就是作者,是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你会怎样喊呢——“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是啊,这香,浸透了整个童年,浸透了琦君的心,浸透了你、我、每个人的心。【设计意图:通过拓展课外资料,让学生更深入地读懂母亲的话,并引出“乡愁”。将散文的“神”聚拢在此。通过两次对比朗读,升华思乡之情。】

篇7:关于思维导图的原理和应用

“给你的思维画一幅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革命性的简单有效的思维工具。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思维导图专家东尼·博赞于19世纪60年代发明了思维导图这一思维工具。

篇8:高中地理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

一、根据学情科学选择是否运用思维导图

不管是思维导图还是其他教学模式,都不可一味肯定或是一味否定。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运用,能否更有效地突出教学内容,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有效展开。在运用思维导图开展地理教学时也是如此,如果无视具体的学情与教情,只是以教师的主观臆断来展开,那么,思维导图的运用同样是失败的。为此,教师在教学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具体教学内容的适用程度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思维导图是对纷繁复杂抽象的地理知识点进行再加工与重组合,以将这些难以深刻理解的知识直观而浅显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水平。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选取那些较为复杂的内容来运用思维导图展开教学,如农业和工业的区位,主要农业区和工业区的形成,这里包含着众多的知识点,较为复杂,此时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众多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将众多的知识点图文并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更能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落,加深对抽象深奥的知识点的深刻理解。

二、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

以往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当作消极的接收者,只是单纯地重视对书本知识的讲解与分析,学生往往只是机械记忆,而并不能将众多的地理事物、现象联系起来,并不能深入本质的理解,说到底并不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不利于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与发展。思维导图可以将图画、关键词、数字等关键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从新的角度、新的形式将纷繁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深入本质地来分析与理解,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原本抽象深奥的知识点,同时也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将知识点连成线,连成网络。这样学生在遇到相关的题目时就可以从思维导图中找到切入点,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如农业这一节教学可以采用如下思维导图:

三、让学生学会自主构建思维导图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构建思维导图,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掌握思维方法,学会自主探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阶按照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将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绘制思维导图。由于处在绘制的初级阶段,许多学生并不能独立完成,为此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展现思维的个性差异,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达成共识,来绘制专属于学生的思维导图。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教师所绘制的思维导图与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展开深入的分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理解相关的知识点,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查漏补缺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与内化,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敏捷性,进而让学生学会自主构建思维导图。

四、创建思维导图信息库

1. 与教师共享,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与新课改同步,这样才能为学生打造富有活力与魅力的地理课堂。为此,教师要加强与其他教师的沟通与联系,发挥群体的优势,将教学中所用到的思维导图上传至网络平台,与广大教师共建共享,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这样更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 与学生共享,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

学生可以在家中借助网络来查阅地理资源库中的信息,进而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展开富有个性化的学习,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来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并根据自己的实际学情来选择学习的次数与进度。这样的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能引导学生展开富有个性化的学习,促进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

摘要:思维导图是基于建构主义学说之上以放射性思考模式为基础的一种思维工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这正是推进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高中地理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具体运用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中地理,思维导图,地理思维,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尹建兵.高中地理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分析.未来英才,2013,(24).

[2]蒋连飞.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的运用.地理教学,2013,(02).

上一篇:大学军训心得演讲稿下一篇:培训与开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