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阅读与写作

2022-09-17

众所周知, 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就是阅读与写作, 对于阅读写作关系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新课标本着“面向21世纪, 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的指导思想, 进行了较大修改, 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在教材编写作体例上, 将过去阅读与写作混合编排的格局分编, 使其成为课本中两个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两者相辅相成的交互性关系并将其有机地结合, 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就必须注重阅读与写作的交互性。

在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中,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信息论告诉我们, 阅读过程是一个信息获取过程, 而写作过程则是一个信息输出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阅读与写作, 吸收和表达, 一个是进, 从外到内, 一个是出, 从内到外, 当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 “阅读得其方, 写作能力亦即随而增长”。朱自清先生也说“写作的训练, 还是要从阅读说起。虽然文章不等于生活, 是‘流’不是‘源’, 但同样可以影响写作”。由此可见, 阅读对于写作具有多么重要作用。在阅读作品文字时, 要能够充分调动自身的积累, 在脑海中再现作品场景, 如人物的样子、神情、动作等。这些不单单是对作品描述内容的一个简单重复, 其中还包括了阅读者的许多创造。小学语文课本, 特别是文学作品, 都具有这样的精神语言的创造者, 阅读是课文语言学习, 是信息的接受过程, 是情绪体验过程, 更是形象的再创造过程, 也是认识的升华过程。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没有大量的阅读作基础, 要写作出好文章是难以想象的。所以, 阅读对写作有促进作用, 怎样利用写作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呢?

首先, 写作能让学生对各类情感有一种亲身的体验, 在阅读相关的文章时, 更能激发其与作者的共鸣, 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文章是凝固的思想, 阅读文章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 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如果没有亲身写作的实践作为基础, 没有对文章的逻辑机制的真切了解, 就无法破译文章中通往心灵的密码, 那么, 这种阅读也往往不可能是心领神会, 很多情况下则可能是人云亦云, 偏听偏信。也就是说, 写作能将阅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缩短, 更能去体会作者的心情及其借助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等, 更能激发其与作者的共鸣。

其次, 写作有助于语言能力的提高, 有了较强的语言能力之后, 在进行阅读训练时, 就能更好地把握文意, 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妙处。语言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表现, 是心理结构的外化。把握了课文语言, 同时也就把握了课文的内容、中心或主题。若撇开语言, 其内容的分析就没有了着落, 甚至会人云亦云, 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语感与思维的形成。在学生进行写作时能充分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 并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使自己的语言更趋于成熟, 精练。在锤炼作文语言的同时, 也使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这种对字、词、句的感悟实践, 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直接的、敏锐的感受能力, 提高其对文章的文旨文脉文风的感受力, 提高对文章的感情倾向、感情色彩的感受力。再次进行阅读时, 就更容易从文章的语言中了解文章的内容及其运用的特点, 从而更能够体会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一切。

再次, 写作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对阅读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从心理上来说, 思维具有缜密性、敏捷性和清晰性的特质。而这“三性”都可以通过写作来培养。平时考虑的东西在头脑中的都是一些片断, 而一旦将它写作下来时就会想到更多相关的内容, 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因为写作是一个人的内在思想的外化行为, 要把飘忽不定的思想通过语词形式定型化, 这本身就是梳理思想和修正完善思想的过程, 在这一个过程中, 不清晰会变得清晰, 不严密会变得严密。在写作的过程中, 还会由此及彼, 由点而及面, 由浅而趋深, 由单一而多元, 不断闪现灵感的火花, 使思想在外化的过程中具有活性, 触角灵敏, 提高应变场合的思维敏捷性。因此, 在写作教学中, 我们要训练学生进行多种方式思维, 如横向思维、纵向思维、逆向思维等。在进行阅读时, 就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问题, 体会作者的用意。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 学生一旦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后, 便会自觉地去加强阅读, 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怎样去做, 才能让写作与阅读相互促进呢?

阅读的根本, 就是汲取文章的思想内容、遣词造句、写作素材并同时训练作文审题、立意、谋篇及同类文体的写作, 即直接地把阅读所得迁移到作文之中去。为了更好地进行写作, 我们将阅读进行分解。把阅读材料分解成:课题解析, 重点事例分析, 精彩语句研阅读, 人物形象分析, 结构顺序与写作特点分析。“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内容可写, 除了让其直接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或自身经历的事获取素材之外, 更多的还是从书本上获得。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有关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与写作思维相对应。通过课题分析, 掌握拟题技巧, 学会多种方法, 自觉运用于写作之中。通过对课文重点语段的分析, 培养学生向阅读材料索取素材的习惯, 明确选材的标准, 并能将阅读写作沟通, 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通过精彩语句的分析, 让学生准确生动地进行遣词造句。通过人物形象分析, 挖掘人物性格来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 构思情节能力, 积累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通过文章层次和写作顺序的分析, 进行合理拟写作文提纲的训练, 使文章言之有序。

书是人类打开智慧的金钥匙, 阅读能让孩子们辨别真假恶丑, 领悟人生的真谛, 插上理想的翅膀, 获取奋斗的力量。怎样才能使学生从“作文难”的困境中走出来, 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 我认为让学生大量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阅读与写作是紧密联系的。古人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大量的阅读, 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 开发学生的智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丰富学生读物。为保证学生能有大量的读物, 我发动学生每周两次语文活动课从家带一本好书, 让同桌互看, 前后桌交换看, 同学之间传看, 这样一人带一本书就等于一人有几十本书读, 既不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 又保证了每个人有大量的书读, 加之老师在课堂上辅导, 所以学生读得认真, 思想集中, 效果事半功倍。

2.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时间, 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我要求学生掌握“浏览”、“博览”、“速读”、“精读”四种方法。“浏览”即在读书时, 对文章的次要部分了解其大概内容, 不需细嚼慢咽、品滋品味;“博览”则指读的范围要广, 即博览群书, 不仅要读作文书, 还要读科学书、童话书、故事书等, 而且要掌握书中文章的主要内容;而“速读”是指默读与思考同步进行的快速阅读, 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默读, 做到眼到、心到, 读与思相结合;“精读”则需对文中描写精彩、含义深刻的重点部分做到细读、深思, 理解其义, 晓之其理。

3.读记结合为强化读书效果。让学生专备读书摘抄本。在读的同时, 随读随摘抄文中的优美词句、段落、警句格言等, 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可根据自己的文章选用, 变为自己写作的语言。

4.读写结合, 及时评展读书笔记。每次阅读课后, 我都留有作业, 让学生写读书心得体会, 在班上进行交流展评, 对写得好的或差的地方都当场给予评价。这样不仅对读文章的个别同学给予了指导, 同时对全班也起到了指导作用, 收到互帮互补的效果。

5.定期举行“一会”、“两赛”为确保读书效果。我在班上定期举行“故事会”、“朗读赛”和“作文赛”。通过“一会”、“两赛”不仅展示了学生的读书效果, 而且也促进了学生进一步阅读的积极性, 使大量阅读课外书活动深入开展, 常新不衰。

6.把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为了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彻、知识学得更扎实, 我经常结合课文教学, 把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课外阅读材料引进课堂, 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这种“内外结合”、“内外统一”的教学方法, 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了教学效果。

7.强化读书效益与智力效益。学生博览群书犹如蜜蜂, 采的花粉多自然酿的蜜就纯甜。由于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了大量的读书笔记, 学到许多可以借鉴的写作方法和范例。因此, 在写作文时就能得心应手。解决了学生对作文的“烦”、“愁”、“恼”。这可称之为读书效益。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所谓后进生之所以后进的原因是因为思维能力低弱。事实证明:转化后进生的最佳办法就是扩大课外阅读的范围, 培养其思维能力, 开发其智力, 而大量的优秀读物正是催开其智力之花的阳光, 水分和养料。

总之,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写作又反过来促进阅读质量的提高。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

摘要:在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中,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信息论告诉我们, 阅读过程是一个信息获取过程, 而写作过程则是一个信息输出过程。叶圣陶老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阅读与写作, 吸收和表达, 一个是进, 从外到内, 一个是出, 从内到外, 当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朱自清先生也说“写作的训练, 还是要从阅读说起。虽然文章不等于生活, 是‘流’不是‘源’, 但同样可以影响写作”。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写作

上一篇:提高教学艺术让学生爱上物理下一篇:创新教育指导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