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个人学习总结

2024-05-01

阅读与写作个人学习总结(共9篇)

篇1:阅读与写作个人学习总结

经过了这个学期这门课的学习之后,让我可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明白许多,具体总结如下:

一、搞好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阅读是小学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识字的重要途径,也是写作的必备前提。课文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作文教学则是课文阅读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语文书上的阅读课文,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可以称得上篇篇是美文,我把它们当作教学的重中之重,精讲细品。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渗透写作方法,同时让学生谈这篇阅读为什么感人、或生动?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独特的构思、巧妙的开头、新颖的题目、意味深长的结尾……把作文教学融入阅读教学中去。这样一来,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自然就合二为一了。学生循序渐进对怎样写好作文有了初步认识,渐渐明白了怎样去写好作文。

二、明确写作是一种技能,需指导和练习

写作文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但写文章也有它自身的规律,每篇文章都具有题目、结构、中心意思、材料、语言等,写作文就是这些能力的综合训练,在日常教学中,我把作文教学分解开来,进行每一个单项的训练,从易到难,逐步推进,如可以单项训练开头、结尾,练审题、练立意,进行人物外貌、动作、心理的刻画等等。而这样的优美片断往往散见于课文,让学生仿着课文去写,经常这样练习,再进行整篇文章写作就会水到渠成。

(一)开头、结尾的指导

一篇好作文,通常包括凤头(开头)、猪肚(主要内容)、豹尾(结尾)三个大的部分。作文合格与否,通常是看“猪肚”是否实在;作文美观与否,则通常是看“凤头”是否美观直接、“豹尾”是否有力、简练。风头、豹尾,是作文的脸面,尤其重要。通常的作文要求是“凤头”要美观直接、“豹尾”要有力、简练。那么这时的流水帐作文中开头和结尾可能只是一个词语、一个短句,或者一句很平淡的句子。如何让他们美化呢?我们自己的经验就是 : 开头的时候,在内容上就尽量开门见山交代事情(如同交代一篇作文的中心内容),在句式上就尽量用一两个好词语;结尾的时候,在内容上就尽量交代一下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如同总结一篇作文的中心思想),在句式上就尽量用抒情感叹、排比、反问等有力、简练的句子。

( 二 ) 审题和立意的指导

凡是作文都有题目,根据题目作文必须符合题意。我常常与学生讨论我们的课题,如前两日学习的《青山处处埋忠骨》,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谈用此诗句来做课题的好处。学生不仅查出了此句的出处,还谈到古时战场上将士们为国尽忠,无白布裹尸而用战马的皮来包裹英雄的遗体。他们谈到:用此诗句为题说明了毛岸英是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英雄,只有青山才配埋忠骨。英雄不论死在哪里,只要是为祖国而死,英魂和忠骨于青山同在。在写读后感前,我要求学生的作文题要有大标题与小标题,大标题要凝聚自己的强烈感受,小标题要明确读于哪篇文章。有了要求,学生写《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的大标题饱含激情:《大义凛然英雄绝唱》、《人民的英雄与骄傲》…写《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大标题有《落后就要挨打》、《中华不能再受辱》等题。

我班有个别学生总是跑题,我告诉学生,审题就是要抠字眼,要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的分析,看它对写作有哪些暗示、要求和限制。审题是为了切题,只有把握准了,才能使作文不偏题。还引导学生学会立意,立意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意思。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立意、构思、表达都必须为主题服务,围绕主题来选择、确定。它有时跟审题同步进行,有时则是审题而来,即所谓先审题而后立意,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形,立意都是十分重要的。立意要做到正确、深刻、新颖、真实、集中。有些题目本身就规定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时立意应着重考虑选哪些材料来表现中心,这些材料怎样安排。有些题目只暗示了写作对象、选材范围和文体类型,这时立意就应自定中心。

(三)人物外貌、动作、心理刻画的指导

我时常告诉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往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人物外貌是指人的外部模样,包括身材、长相、姿态、穿着打扮等。成功的外貌描写不仅使人物的形象更鲜明、性格更突出,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充分,而且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会结合课文去谈,如《尊严》课后及时让学生习作,首先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写。其次,指导学生抓住特征写,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求学生抓住人物最主要的特点,观察出这个人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及习惯的表情、神态。要选取人物最有特征的地方来写,只有这样,人物的外貌才能描写得准确、形象,给读者鲜明深刻的印象。

我还对学生讲要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就要通过这个人的动作行为来表现。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中多处写主席的动作,我让学生体会那些动作词语,从中能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主席失去儿子的无比悲痛。告诉学生只有写好人物的行动,才能使人物的思想得到具体表现。行动能把人物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具体化、形象化。动作描写就是这么有神奇效力。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一般指的是描写人物的心情、想法等。在描写人物的文章中,常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这有助于揭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中,主席想我的儿子死了可以运回来,百姓的儿子不是儿子吗 ?... 从中写出主席的心理活动,使读者将心比心地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三、如何利用阅读指导作文写作

我利用阅读教学来指导写作,将读和写结合起来,读是写的基础,阅读为写作铺路,这样不仅会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更会带来阅读、写作教学的双丰收。我在日常教学中常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一)课文补白。给有些意犹未尽的课文进行想象补白。如学了《小摄影师》一文,想象这个故事后来怎样,学生想象丰富,续写的生动。

(二)仿写。让学生用心的去品味,然后去具体仿写一段,往往会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学习了《翠鸟》第一自然段后,孩子们能感受到作者如何描述翠鸟颜色非常鲜艳,知道了是按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这时我便引导孩子们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鸟,仿照这一自然段描写的方法按先总后分的段式写一写鸟的外形孩子们个个争先恐后从他们手中写出了各种和样美丽的鸟儿。

(三 ) 拓展式练习法

把阅读与扩写结合起来就是对学生创造思维的一种培养过程。需要学生利用阅读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或运用拟人、比喻、夸张、排比等阅读中学习到写作技法,生动、形象、具体地描绘对象。也可摘抄优美句段,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不管是扩写还是续写、改写,都是在阅读基础上的一种创造和发挥。如教学完《慈母情深》一课后,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写有关母亲的诗,学生写得很精彩。

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有机融合,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合二为一,使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必将会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既省时省力,又能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全面提高,写出优秀的习作。作文教学还有很多好的方法,我今天所谈只是我教学中的点点滴滴,相信也是老师们教学中常用做法,不到之处敬请指出。当然,习作教学立足课本,立足课堂,与课堂阅读教学相结合,仍是我当前的选择,也希望今后能在这方面做到更好。

篇2:阅读与写作个人学习总结

经过了这个学期这门课的学习之后,让我可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明白许多,具体总结如下:

一、搞好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阅读是小学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识字的重要途径,也是写作的必备前提。课文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作文教学则是课文阅读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语文书上的阅读课文,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可以称得上篇篇是美文,我把它们当作教学的重中之重,精讲细品。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渗透写作方法,同时让学生谈这篇阅读为什么感人、或生动?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独特的构思、巧妙的开头、新颖的题目、意味深长的结尾……把作文教学融入阅读教学中去。这样一来,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自然就合二为一了。学生循序渐进对怎样写好作文有了初步认识,渐渐明白了怎样去写好作文。

二、明确写作是一种技能,需指导和练习

写作文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但写文章也有它自身的规律,每篇文章都具有题目、结构、中心意思、材料、语言等,写作文就是这些能力的综合训练,在日常教学中,我把作文教学分解开来,进行每一个单项的训练,从易到难,逐步推进,如可以单项训练开头、结尾,练审题、练立意,进行人物外貌、动作、心理的刻画等等。而这样的优美片断往往散见于课文,让学生仿着课文去写,经常这样练习,再进行整篇文章写作就会水到渠成。

(一)开头、结尾的指导

一篇好作文,通常包括凤头(开头)、猪肚(主要内容)、豹尾(结尾)三个大的部分。作文合格与否,通常是看“猪肚”是否实在;作文美观与否,则通常是看“凤头”是否美观直接、“豹尾”是否有力、简练。风头、豹尾,是作文的脸面,尤其重要。通常的作文要求是“凤头”要美观直接、“豹尾”要有力、简练。那么这时的流水帐作文中开头和结尾可能只是一个词语、一个短句,或者一句很平淡的句子。如何让他们美化呢?我们自己的经验就是 : 开头的时候,在内容上就尽量开门见山交代事情(如同交代一篇作文的中心内容),在句式上就尽量用一两个好词语;结尾的时候,在内容上就尽量交代一下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如同总结一篇作文的中心思想),在句式上就尽量用抒情感叹、排比、反问等有力、简练的句子。

( 二 ) 审题和立意的指导

凡是作文都有题目,根据题目作文必须符合题意。我常常与学生讨论我们的课题,如前两日学习的《青山处处埋忠骨》,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谈用此诗句来做课题的好处。学生不仅查出了此句的出处,还谈到古时战场上将士们为国尽忠,无白布裹尸而用战马的皮来包裹英雄的遗体。他们谈到:用此诗句为题说明了毛岸英是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英雄,只有青山才配埋忠骨。英雄不论死在哪里,只要是为祖国而死,英魂和忠骨于青山同在。在写读后感前,我要求学生的作文题要有大标题与小标题,大标题要凝聚自己的强烈感受,小标题要明确读于哪篇文章。有了要求,学生写《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的大标题饱含激情:《大义凛然英雄绝唱》、《人民的英雄与骄傲》…写《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大标题有《落后就要挨打》、《中华不能再受辱》等题。我班有个别学生总是跑题,我告诉学生,审题就是要抠字眼,要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的分析,看它对写作有哪些暗示、要求和限制。审题是为了切题,只有把握准了,才能使作文不偏题。还引导学生学会立意,立意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意思。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立意、构思、表达都必须为主题服务,围绕主题来选择、确定。它有时跟审题同步进行,有时则是审题而来,即所谓先审题而后立意,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形,立意都是十分重要的。立意要做到正确、深刻、新颖、真实、集中。有些题目本身就规定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时立意应着重考虑选哪些材料来表现中心,这些材料怎样安排。有些题目只暗示了写作对象、选材范围和文体类型,这时立意就应自定中心。

(三)人物外貌、动作、心理刻画的指导

我时常告诉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往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人物外貌是指人的外部模样,包括身材、长相、姿态、穿着打扮等。成功的外貌描写不仅使人物的形象更鲜明、性格更突出,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充分,而且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会结合课文去谈。如《尊严》课后及时让学生习作,首先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写。其次,指导学生抓住特征写,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求学生抓住人物最主要的特点,观察出这个人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及习惯的表情、神态。要选取人物最有特征的地方来写,只有这样,人物的外貌才能描写得准确、形象,给读者鲜明深刻的印象。我还对学生讲要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就要通过这个人的动作行为来表现。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中多处写主席的动作,我让学生体会那些动作词语,从中能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主席失去儿子的无比悲痛。告诉学生只有写好人物的行动,才能使人物的思想得到具体表现。行动能把人物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具体化、形象化。动作描写就是这么有神奇效力。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一般指的是描写人物的心情、想法等。在描写人物的文章中,常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这有助于揭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中,主席想我的儿子死了可以运回来,百姓的儿子不是儿子吗 ?... 从中写出主席的心理活动,使读者将心比心地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三、如何利用阅读指导作文写作

我利用阅读教学来指导写作,将读和写结合起来,读是写的基础,阅读为写作铺路,这样不仅会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更会带来阅读、写作教学的双丰收。我在日常教学中常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一)课文补白。给有些意犹未尽的课文进行想象补白。如学了《小摄影师》一文,想象这个故事后来怎样,学生想象丰富,续写的生动。

(二)仿写。让学生用心的去品味,然后去具体仿写一段,往往会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学习了《翠鸟》第一自然段后,孩子们能感受到作者如何描述翠鸟颜色非常鲜艳,知道了是按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这时我便引导孩子们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鸟,仿照这一自然段描写的方法按先总后分的段式写一写鸟的外形孩子们个个争先恐后从他们手中写出了各种和样美丽的鸟儿。如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就可写《我爱故乡的 》。

( 三 ) 、拓展式练习法

把阅读与扩写结合起来就是对学生创造思维的一种培养过程。需要学生利用阅读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或运用拟人、比喻、夸张、排比等阅读中学习到写作技法,生动、形象、具体地描绘对象。也可摘抄优美句段,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不管是扩写还是续写、改写,都是在阅读基础上的一种创造和发挥。如教学完《慈母情深》一课后,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写有关母亲的诗,学生写得很精彩。

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有机融合,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合二为一,使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必将会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既省时省力,又能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全面提高,写出优秀的习作。作文教学还有很多好的方法,我今天所谈只是我教学中的点点滴滴,相信也是老师们教学中常用做法,不到之处敬请指出。当然,习作教学立足课本,立足课堂,与课堂阅读教学相结合,仍是我当前的选择,也希望今后能在这方面做到更好。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有动力。”在实际工作中我是用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心扉的。具体做法是:①选用一些趣味性、故事性的文章,用生动的、情趣的语言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复述故事内容,在学生兴趣很高的时候,让学生自读文章,研读短文内容,并结合短文内容写一些自己的想法、感受。②结合短文内容开展有趣的活动。以表演的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短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指导学生阅读,掌握阅读的技巧。

首先让学生初步领悟短文的内容,读出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情感。②范读,让学生从老师的范读中感受文章的音韵。优美的音韵就像溪水一样不知不觉流入学生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③导读。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品味文章的优美与绝妙。首先感知文字内容,扫除生字词障碍,接着展开想象,把文字变成“图画”,以“图画”品味语言,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使学生融入其中。

三、鼓励学生习作,提高写作的能力。

篇3:阅读与写作个人学习总结

近年来, 教师对学生英语阅读课程所推荐的学习方法不同, 学生根据不同学习方法所达到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英语阅读贯穿在英语学习的各个阶段。 因此, 探究小组学习与个人学习在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提高方面的作用成为当前英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小组学习的含义及其对个人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作用

顾名思义, 小组学习指的是在老师下达具体阅读任务后, 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对英文短篇小说的分析、总结与反思。 由于英文短篇小说的角色分配与情节较复杂, 小组成员可以互相弥补各自对角色的遗漏, 以及对小说情节细节的遗漏, 从而使小组成员通过团队的力量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加强对小说角色与情节的分析。

在小组学习过程中, 各个组员向团队贡献自己的想法, 又从其他小组成员那里借鉴了自己所没有的认识, 从而丰富了自身的思想与见识, 意识到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不足及自己仍有许多进步的空间, 从而激发各组员的上进心与学习兴趣来寻找合适的方法提高自己。 小组学习的方法着重培养个人的团队合作能力, 使每个小组成员都意识到团队合作及与他人之间分享学习成果的重要性。 而且每个人在小组中发挥的作用使其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与个人满足感, 因而有利于促进个人对自身英语阅读兴趣的提高与渴望得到集体重视的希望。

二、个人学习的含义及其对个人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作用

个人学习, 指的是在老师下达具体的阅读任务后, 由个人独立完成对英文短篇小说的分析、总结与反思。 由于英文短篇小说具有一定的发展情节, 内容上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因此对其内容与主题的理解与分析的难度系数并不太高。 无论是浅析还是深剖小说, 每个人均需要将小说的人物找全, 弄清楚各人物间的关系, 将各个情节按一定的线索串联起来, 使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而不是一些零零碎碎的片段。 笔者建议, 个人在阅读英文短篇小说过程中, 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与小说的六要素 (即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有关的关键词, 并且在阅读过程中, 在纸上同步标出逐渐明朗的人物关系及逐渐清晰的故事情节, 使自己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也便于后来对小说主题的分析。

个人学习是一种完全依赖自身的学习方法。 如果自己不仔细阅读, 就意味着你将上交一份不尽如人意的答卷。 因此, 在英语阅读中, 个人学习对自身的挑战是很大的。 首先, 就英语而言, 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第二语言, 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无法避免地遇到生词, 通过单词的构成, 我们在生活中所积累的常识与联系上下文的理解猜出其大致含义, 这本身对我们就是一项挑战。 其次, 我们和欧美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环境与写作习惯, 所以, 往往我们在阅读英文小说之前需要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与动机, 以便我们深入剖析文章主题, 这对我们阅读能力及知识面范围的要求就比较高。 因此, 个人学习的英语阅读方法能充分锻炼个人的英语语言学习能力, 对阅读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及对小说主题的深入理解的能力, 从而有利于个人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小组学习与个人学习各自的弱点与缺陷与适用对象

在小组学习中, 组长针对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 根据各组员的英语阅读能力与水平, 分配给每个小组成员阅读任务, 由大家共同完成, 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但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 以小组为单位时, 总会有些自制力差的同学把希望寄托在同组其他人身上, 逃避阅读任务, 这必然影响其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若长此以往, 必将影响其英语阅读兴趣, 甚至影响其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兴趣。 英语阅读能力是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 如果不坚持练习, 反复钻研, 很难真正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因此, 小组学习适用于在阅读任务难度较大的情况下, 学习上有上进心并且自制力强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可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并在小组成员间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相比的存在的优越性或不足, 进一步通过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

个人学习重点放在对个人阅读能力的锻炼, 完全独立自主的自由式学习对于阅读基础好、 阅读能力强的同学自然是小菜一碟, 而对于那些阅读基础差, 能力弱的同学来说, 这将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阅读能力差的同学, 面对复杂的阅读任务往往无从下手, 仅仅是理清文章脉络就将耗费他们许多时间与精力, 在此期间, 他们的阅读兴趣极易磨没, 往往倾向于将阅读当做一项不可推卸的任务, 而不是因为阅读兴趣而产生的提高阅读能力的训练。 这样不但英语阅读能力难以提高, 就连阅读兴趣也没有, 并且容易导致消极的学习态度。 因此, 个人学习适用于在阅读任务的难度适中的条件下, 英语阅读基础好、能力较高的学生, 他们能在个人学习中体会自己的能力与家人, 能在独立完成阅读任务后体验满足感与自豪感, 从而激励他们继续努力下去, 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 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结语

篇4:阅读与写作个人学习总结

【关键词】阅读与写作课 学习者 语言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101-02\

2007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比较1999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关于教学目标的描述,“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音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我们不难发现“应用能力”的培养被提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首位。本文探讨如何通过阅读与写作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藉此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从而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 语言应用能力理论梳理

本文作者认为,语言应用能力的理论发展路径始于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海姆斯(Dell Hymes,1927-2009)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理论,经由加拿大学者卡纳尔(Michael Canale)和斯温(Merrill Swain)进一步补充和推进,最终由巴克曼(Lyle Bachman)扩展为语言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理论模型。

1972年,海姆斯提出交际能力理论,包含语法(合法性)、心理(适合性)、社会文化(得体性)及概率(实际操作性)等四个部分。80年代初,加拿大学者卡纳尔和斯温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针对第二语言/外语教学与测试的交际能力模式,将交际能力描述为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和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90年代初,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巴克曼则将卡纳尔和斯温的交际能力模式扩展为语言交际能力理论模式,内含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和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并纳入心理生理机制(psyc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

二 阅读与写作课简介

《阅读与写作》课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为我校非英语专业二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为期一学年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基础性与实用性并重,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融入写作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利用已储备的信息进行创造性发挥,在阅读、积累、思考、表达等相互联系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该课程既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同时重视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尤其突出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探索外语学习中输入能力与输出能力的无缝对接,不断提高学生语言应用的准确性、灵活性与得体性,以及表达思想的准确性、条理性,锻造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

三 阅读与写作课教学实例

本文作者将从阅读与写作课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学习三方面具体说明如何通過该课程培养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

(一)课前准备

教师将导入问题发布至校园网络教学平台阅读与写作课网络教学平台的“课前预习”版块或课程邮箱。问题需经过精心设计、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在阅读层面、写作层面及思想层面深入理解材料,并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英文资料。学生通过准备口头报告预习上课内容,同时锻炼学生从事初步研究的实际能力。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始于学生的口头报告,该部分由事先指定的两位同学配合完成,其中一位同学演示,另一位同学回答教师及其他同学就报告提出的问题,大约持续15分钟。口头报告结束后,教师结合文章对本课的教学要点“叙事角度”进行深入讲解。常见的叙事角度有第一人称叙述人(叙述者就是人物)以及第三人称叙述人(处于故事外的叙述者用自己的眼光来叙事或叙述者用故事中主要人物的眼光来叙事)。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多丽丝·莱辛的短文《草原日出》(A sunrise on the Veld)为例,文章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人,通过主人公小男孩的眼光,叙述他的一段经历。这种叙事角度的特点是客观,不带作者的感情色彩。在叙述男孩的内心活动时,作者使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人,目的是生动地勾勒出小男孩的内心活动,此处的视角转换可谓恰到好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辅以更多范例,进一步讲述英语文章中的“叙事角度”。并进行视角转换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主要教学内容。

(三)学生课外自主学习。

在校园网如此普及的当下,构建阅读与写作网络教学平台(如图一)将充分引导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网络课外学习的内容应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着手于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教师通过网络平台检查学生学习进度,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批改学生提交的作业和作文。教师利用作文批改网的管理平台对学生自主学习行为进行完整的记录,为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和进行教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教师还可上传多媒体视听资源,使学生全方位了解目的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图一

此外,教师每学期还可布置一次读书报告和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主旨的小组作业,如创意写作或团队英文调研报告等。同时,教师可在课余时间组织写作比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四 结语

阅读与写作课是在原有的阅读、写作单项语言技能课程基础上改革而来的新型课程。通过探索外语学习中输入能力与输出能力的无缝对接,不断提高学生语言应用的准确性、灵活性与得体性,以及表达思想的准确性、条理性,锻造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课程注重语言知识传授、应用能力与跨文化能力培养三者协调统一,相得益彰。将语言知识传授、语言应用能力与跨文化能力培养这三者置于同一个框架中思考,实现三者在教学活动中的合理化构成,充分发挥其在学生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个体优势及系统性潜力。阅读与写作课全方位的训练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磨练了学生的观察分析与逻辑思考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思考、表达与交流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

参考文献:

[1] Bachman, Lyle.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2] Canale, M. & M. Swain.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Applied Linguistics, 1980.

篇5:应用写作个人学习总结

一、学习内容

根据7月1日开始实施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行政公文种类包括以下15种:命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纪要、公报、决议。事务公文包括:计划、总结、调查报告、领导讲话稿、典型材料等。

本学期在姬老师的教导及霍刚老师的辅导下,我们主要学习了通知、请示、简报、会议纪要等几种文体。并且在每种文体教学过程中,在老师讲解、导师指导下,进行了4次实训练习,分别完成了汇报。

在学习《应用写作》这门课程时,《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是一座我们无法绕过的大山。《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严格规定了中国共产党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在适应工作需要时,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书写公文的格式。在实训过程中,霍刚老师多次向我们强调其重要性,并向我们小组成员展示已有的公文模板,以作为参考。

二、个人表现

在本学期《应用写作》课程学习中,我与二班6名同学组成讨论小组,共同分析讨论每轮实训的内容,一起分享经验,共同进步。

每次实训,我都会按照教学流程,通过在课上聆听姬老师的教导,拟写大纲。在课下自己揣摩,向实训导师寻求指导。经过五轮实训,与小组内经验交流,我深刻明白了应用写作也是写作能力的体现,每个人写出的公文风格也大相径庭。

在课余时间我会积极学习身边现有材料。包括《国务院公报》、《半月谈》,乃至政府官方微博上的讲话总结、计划、汇报、体会、祝酒词、主持词、欢迎词等等。这些材料经过了层层把关,反复修改,高度提炼,领导审阅,凝聚了多人的心血、汗水、智慧和共识,具有相当的理论高度和思想深度,思想深刻,结构严谨,语言精练,文风鲜活,规划合理,剖析到位,紧扣实际,是学习应用写作时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要把这些高质量的活化石,高标准的范文。通过学习这些先辈语言凝练的结晶,与自己的思维成功对接,融为一体,能够快速高效地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在一次次的“临摹”过程中,我也逐渐形成了自己撰写公文简明扼要的文风,姬老师的教导也为我今后的公文写作思路点亮了一盏明灯。

三、收获体会

一般文体的写作往往是站在个人的角度,表达自己,或者抒发自己的感想心绪,或者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说明,即使新闻、纪实文学之类的文体,也往往是以作者自己的视野,去所观、所思、所感,再进而付诸笔端。

但应用文写作一般站在某一群体、某一组织、某一集团的位置上,它所传达的是被代表的单位的发出的信息,接受者也往往是单位性质的或者众多个体的。所以在写作时不要总想着自己,而要多考虑单位以及领导的立场,因为表达的是“非我”,而非“自我”。

姬老师在讲课时,反复告诫我们拟写公文时,应当具有客观性。不能一味的追求文辞华丽、词句优美,而应该以内容为重。《党政机关公文写作能力知道与训练》中指出,公文是机关、团体、企业单位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书面文件,是依法进行行政管理的重要工具。在撰写每一份公文时,都需要对执笔者严格要求。应用写作追求一个“实”字,应用文不是供人们把玩鉴赏的艺术品,它和人们的社会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它是一种应用文体,是为了实际工作、实际生活而使用,是传递交流信息、商洽处理问题的一种工具。

因此,写应用文时一定要避免那种不合适的文风而作为机要密码事业的.接班人,我们更应当脚踏实地。

在进行公文写作时,给领导草拟文件的频率很高。一定要努力体会领导的意图,并且不要畏惧多次“返工”,因为你是给领导写的,而领导又是从单位和自己的行政思想出发来共同完成这份文件。因此,作为公文拟写者,在传达领导意图、普及文件精神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四、个人心得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时要躬行。”经历过这学期的实训经历,我明白了只有经过毫不懈怠的努力练习,反复修改,才能够逐渐完善自己的公文写作能力。

为了实现党政机关管理体系内部以及社会组织之间公务信息沟通的重要基础作用,辅助领导决策,公文写作能力就成为了公务员无法忽视的一项重要能力。在学习公文写作的同时,我们同样在学习着如何理解决策精神,学习如何与领导沟通交流。另一方面而言,机关对外发制的公文也代表着机关的形象!提高撰写公文的水平,能够展现机关办事严谨、注重时效、精简务实、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

篇6:个人学习《应用文写作》的总结

班级:姓名:学号:

在本学期学校为我们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这门课。而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习,我有了不菲的收获和感悟。通过这篇总结,希望可以在看到自己的成绩的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予以改正以获得更大的进步。现将本学期学习应用文写作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新的收获

(一)掌握基本知识

要写好一种文体,首先要掌握它的基本知识和特点。从宏观来说,应用文主要用于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处理公私事物;具有实用性强、规范性高、针对性强、平易性鲜明以及时效性强等特点。从微观来说,例如应用文写作的语言要求严格辨别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使用规范的、标准的、模式化的句型。

(二)掌握公文类型

公文类型众多,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共有14种公文种类。所以在进行应用文写作时,要针对写作的不同情况,正确选择对应的公文种类。例如通知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以及批转、转发公文;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和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互相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三)掌握写作格式

应用文写作格式要求严格,目前网络上许多的公文写作模本都具有格式不正确的特点,所以要根据已正式发表的文件《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条例》第三章第九条中共18项公文写作的格式标准,努力掌握正确的行政公文的写作格式。

二、新的经验

(一)阅读逻辑学作,使用标准语法 大学一年中,通过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深入的专业化学习,我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在语法知识上的缺乏。使用标准语法,应该是一个文字工作者的基本功。此外,在表证为语法正确外,还需要注意语句间的逻辑关系。可以从通过老师推荐的书目当中选择《逻辑学》等书籍来进行学习。

(二)学习分析方法,剖析深刻含义 大学生除了从大学获取专业知识外,更多的应该是学习一种思考的方式或者说分析问题的方法。另外,大一新生之所以现在写不出比较具有深刻内涵的文章,就是因为缺少全面地、深入地分析方法。例如老师推荐我们去看得文章《当前文学创作症候分析》,在这篇文章中至少使用了4种分析方法:

1.运用因果分析法,通过分析主观的作家生活、语言、知识积累贫乏和客观的市场要求出手快与创作要求慢和精发生了剧烈的冲突

来论述作家不可脱离他身处其间的时代空气的原因。

2.运用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从前的书和现在的书、以及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文学创作状况和上世纪90时代以来的人群精神状态趋于物质化和实利化,从而得出这个时代缺乏肯定和弘扬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力。

3.运用发展分析法,评估当前的创作现状,例如现今文章的自我重复问题,来预测将来的文学创作走向应该是提升宝贵的原创能力。

4.运用典型分析法,以如何表现新农村的问题为创作典型,来说明时代的变化,说明原创需要长期观察、体验和深切、紧张地思考。

(三)了解时事信息,把握最新资讯 在这一学期的上课过程中,还暴露出了我这个班的学生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对时事和一些与己相关重要的资料了解甚少。比如说,如果你问我我的家乡(湖南)衣食住行的特色,我肯定能侃侃而谈,如果你问我有哪些重要的当代作家,那我肯定哑口无言。这说明包括我在内的青年群体其实并没有很深的知识储备,能写文章,但不能写专业性的文章。又比如说我知道湖南的土地面积约有21.1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119.34万人,但是这些资料是我刚刚通过网络才得知,不是自己早已知晓。另外,时事信息了解得少,也就意味着公文写作不能按照时代的主旋律而来,这是硬伤。

(四)补充专业知识,规范用词用语

我还注意到的是,一方面我不太了解一些专业知识,譬如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这就无法支撑应用文的写作。所以学习应用文写作必须加强各种文章的理论知识学习,开阔视野,积累知识,从理论上提高对应用文章的认识,为将来写作应用文章打下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因为之前极少进行公文写作,所以受文学性写作的影响极深,而这与应用文主旨单一,集中,明确;材料多样,真实,有力;结构合理、严谨、固定;语言准确、简明、平易、庄重的特性相冲突。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例文阅读、分析内容,多读作品,多分析作品并要求自己运用所学过的知识,阅读分析,力求写出分析文字。通过这个环节培养阅读与分析能力,对各类应用文章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分析,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好途径。

从以上来说,多阅读报刊,例如《求实》,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篇7:阅读与写作个人学习总结

近日,有幸参加了江西省教师远程教育网的“语文阅读和写作”方面培训学习,感触颇深,收获颇丰。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能力训练占有重要地位。相应在初中语文学科评价体系中,阅读与写作的能力考查占有极大比例。而且阅读与写作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是写作的积累,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把握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与此同时,“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从此也可以充分说明,它们之间是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它们都是学生思维发展过程的直接体现,从阅读出发,农村的学生和城里的学生不同,通过比较,我认为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放不开手脚,腼腆害羞,知识面窄,语言表达能力差,这对学习语文来说,有很大的困难,对语文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何从实际情况出发,体现教学个性呢?在学习了关于阅读与写作的有效教学理念后我充分认识到以下问题。

首先,认识到有效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需求是重要核心,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交往中的素质要求,是诚信、关爱、协作等品质的形成基础。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这也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没有尊重学生,课改无从进行。

古人常说的“师道尊严”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解释,即有尊严的是知识,而不仅仅是早一点掌握知识的人,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阳光下最灿烂的事业”这一光环下沾沾自喜,而是要平和心态,平等尊重,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切实地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情商,才能真正的接近学生,使每一个教学环节能够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

其次,认识到语文是一门交际工具的学科,是人类语言的基础,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字词句的积累,这是学生理解说话写作的基石。针对那些放不开手脚,腼腆害羞,知识面窄,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加强诵读,特别是现代文的诵读,优美的语段的背诵,古诗文的背诵等;加强造句练习;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特别是课前5分钟演讲,既锻炼了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实施了有效教学。学生敢说了,逐渐会说了,也提高了作文能力。

再次,认识到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当前,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一是观念旧,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二有惰性,常有“拿来主义”,鲜有创新精神。

鉴于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我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所以多次参加新课程培训,更新观念。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外对教材的理解挖掘深度,拓宽广度,我知道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陈老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为了开阔眼界,丰富自己的知识,学习别人的长处,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从而在一堂课上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灌输”为“乐学”。而这一切需要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正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最后,认识到实施有效教学,教师应该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吸引学生参与,因此,在课堂上,要经常设置一些“小演讲”、“辩论会”、“课本剧”、“朗诵比赛”等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竞赛”、“我说名著”、“读书汇报会”,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锻炼学生的能力,有效提高语文成绩。

在进行作文的训练中,老师应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注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选材。作文的选材是从联系学生生活密切的大自然事物入手,启发学生观察想象,放谈感受和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他们语言表达的创造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是无拘无束的,学生愿怎么想就怎么想,愿怎么说就怎么说,愿怎么做就怎么做。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是开放的。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如,在情境对话中,在角色表演中,在讨论探究中,教师把学生看成是伙伴的关系,积极的参与活动,一下子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教师的引导和调控,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如每个环节的进行,教师都是有意设计的,教师的要带学生走入情境,启发思考和创新,同时针对学生发表的言论,要进行评价,促进他们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这样做,既培养了孩子的写作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远程培训的内容,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指出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探究方法逐步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质疑、分析和判断是它的基本方式,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设计比较是问题的生成灵活,探究性阅读教学课堂上有“无法预约的精彩”,很大程度上是问题生成的无法预知性,由此也产生出了解决问题方式的多样化。而且探究方式灵活,学生学习的探究方式以“自主”与“合作”为主线,可以是“自主探究”中的合作,也可以是“合作探究”中的个体自主精读,可以是“读”,可以是“写”,可以是“画”,可以是“演”,可以是“说”等等。

篇8:阅读与写作个人学习总结

大学生语言能力是指大学生汉语听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对这些能力进行训练并落实到具体课程就是文学作品阅读赏析课、写作课、口语交际与普通话课, 大学生语言能力训练课程研究性学习就是在以上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大学生语言能力训练课程研究性学习是通过类属化阅读、社会化写作和情境化口语训练途径实现的。

一、类属化阅读——文学作品阅读赏析课研究性学习

对类属化阅读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

1. 将阅读活动中获得的案例文本信息归入到一定的“类属”之中

大学语文教学以文学作品为重点, 并不是就篇论篇, 而是要发散开来, 带领学生进入广阔的社会历史、思想文化之中, 为学生提供更自由的思维空间, 引导学生深入探求作品的精神境界、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比如, 学习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百家时, 一定不能忽视其思想文化内涵。教学中, 还可以和学生讨论:“在当今时代, 如何批判地继承这些传统文化, 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而学习《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历史散文, 就应让学生懂得以史为鉴, 并从中引发对社会历史、人生价值以至哲学命题的深入思考。

以古今优秀文学作品为重点, 在学习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成就的同时, 更应领略作者的情操与人格魅力。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杜甫……他们或具有深哲的思想, 或具有高超的文学造诣, 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典型体现。只有认真解读他们的人格精神与内涵, 才能真正解读出他们作品艺术性的真谛。

2. 将若干案例文本信息进行归并, 形成新的类及类属关系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研究, 寻找出比较对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相似点和相异点, 以及形成这些异同的原因, 从而获得对作品的新认识, 这是研究性学习初始阶段的一种比较实用、易于操作的研究内容。比较阅读内容极为广泛, 可以是同一时代的同类作品的比较, 也可以是同一时代不同作品的比较;可以是题材类似而表现形式不同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题材不同而表现形式类似的作品的比较;可以是同一时代不同作家作品的比较, 也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时代的作品比较……总之, 只要是有可比性的作品都可以进行比较阅读。这里所谓的可比性, 其实就是一个类属关系问题, 是指进行比较的作品在某一个类上。

作为研究性学习载体, 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就看怎么运用。在教学过程中, 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单篇课文可供研究的要素不够, 或者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开阔的视野, 得到更大的锻炼,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把一篇课文放到一个更大的参照系中, 通过比较, 分析其异同, 领会相互特点, 探讨普遍规律。比较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有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如儒、道、佛文化精神的比较, 文人之间的比较;纵向比较如不同时代的爱情观等。

3. 节外生枝——由教材引申出研究课题

前面所讲的两种学习方法, 都是用研究的眼光和意识研究教材本身, 即主要通过研究手段更好地理解教材, 提高学科素养。大学教育注重学生的发展性, 仅有课文文本的研究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我们要由课内向课外扩展, 由课文理解向课题研究延伸。

学习了司马迁的《史记》, 可以研究“司马迁的审美追求”、“《史记》叙事对经学霸权话语的突破”、“《史记》精彩对白赏析”, 也可以研究“先秦人关于国家、忠诚的概念与今天有何异同”、“先秦的人才观”等。当然, 一篇文章中可以引申的研究课题是丰富多样的, 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选择。有的可以在课堂三言两语带过, 有的可略加讨论, 有的可写成小论文并进行交流展示, 目的是引起兴趣, 激发思维, 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和深入分析的思维习惯。

二、社会化写作——写作课程研究性学习

社会化写作学习是大学生写作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要进行社会化的写作, 必须经过社会学习、形式学习和内容学习。

1. 社会学习是基础

社会化写作学习的对象、途径、评价都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 要认识到社会是写作的首要任务。这里所说的社会是指学生周围的人文构成, 主要指人际关系。了解社会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让学生懂得社会对他们提出了何种写作学习要求。认识这些要求有助于学生形成写作学习的驱动力、目标指向、内容反映以及价值评判。社会学习可以通过调查社会文本、关注社会热点、感受社会生活等几个方面实现。

一是调查社会文本。帮助学生对社会常用文本形成定向认识, 即社会需要哪些文本类别与表达素养。二是关注社会热点。处于社会中的人大都关注社会的变化, 因为社会的变化与个体生活质量、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把握社会脉动, 不仅提高了学生写作的迫切性、必要性, 而且为学生书面文本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三是感受社会生活。感受家庭亲情, 关心他人, 参与社会活动, 这些都是直接感受。充分体现自身价值的社会生活, 能够加快个体的社会化进程, 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样写作不仅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还促使学生产生了写作的冲动。

2. 形式学习是关键

文本的外在形式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与重视, 通过感知不同的文本形式, 学生们可以对其进行模仿。形式学习包括认识类型特征, 配置相关内容, 调整表达方式和体现个性特色, 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写作学习。

一是认识类型特征。各种文本, 通过阅读、比较、概括, 把握各类文本的形式特征, 对学生写作予以形式上的约束与调整, 使之合乎文本形式的特征。二是配置相关内容。对文本形式的特征有了一定认知之后, 就要选择适当的社会生活内容组织文本写作, 这里的关键是配置相关内容。可以由教师给出相当量的内容, 也可以让学生自行配置。这样, 在进一步强化文本形式特征的同时, 培养学生根据形式筛选、配置内容的写作技能。三是调整表达方式和体现个性特色。文本写作学习并不是孤立、绝对化的, 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对象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懂得表达方式不仅要体现“为我所用”、“适情应景”、“综合运用”, 还要根据人们阅读的欣赏习惯与口味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达到美与动人的境界。

3. 内容学习是核心

学生感知社会生活并具有文本形式认识, 是不是就能写出符合要求的书面文本呢?生活信息是随机的、纷乱的、多元的, 而写作学习的文本所表达的信息则是有序的、单一的, 关键是作者“摄取”的主旨与方式。

一是叙写生活体验。写作学习文本的内容最好是根据学生实际生活状况, 让学生对同一生活的文本写作进行不同的比较, 看哪种文本表达更好, 而不是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加工。二是驾驭各种材料。内容充实的文章需要各类材料的支撑, 否则就可能是毫无感召力和社会价值的东西。学生要通过大量阅读积累材料, 因为只有通过自身研究、自己感悟所得到的材料, 才能成为学生自如驾驭的材料, 这样写作的文本才会有独特的发现, 才会形成个性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写作文本。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 社会化写作是一种独具个性的研究性学习材料。写作学习无论从哪一个角度都离不开研究, 对社会的了解、研究, 对生活的研究, 对文本表达方式的比较、调整, 对文本材料积累中的研究, 处处充满个性化的研究。

三、情境化口语训练——实用社交口才课程研究性学习

口语交际是指为了交际而倾听, 为了交际而表达。口语是手段, 交际是目的、是核心。在教学中, 要创设一种参与情境, 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 鼓励他们自主、合作、探究, 不迷信权威, 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 学生对教材不再是被动地接受, 而是积极地探究, 勇敢地超越。

1. 设置情境

学习情景是指为学生提供的一个完整的、真实的活动情景, 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同时, 支撑物的表征、视觉特质又促进了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与交流, 即产生合作学习, 并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 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

学习情境主要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学习情境的来龙去脉或背景, 二是学习情境的表述及模拟, 三是学习情境的操作空间。在情境化的口语训练中, 情景就是口语学习的空间, 分为真实情境和虚拟情境。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需要模拟生活中的情境来增强身身临其境的感觉, 促使情境认知与学习的发生。

2. 分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模式的学习就是将学习者置于具体的认知情境之中, 并让他们扮演情境中的某一个角色, 从而让他们更真实地融入情境任务中, 实现从局外人到剧中人的角色换位并能够进入角色状态进行思考, 切身体会情境任务的性质, 亲身体验任务完成和目标实现的全过程, 从而构建起个性化的知识与能力。在角色扮演学习过程中, 教师始终扮演着一个促进者的角色, 通过为学生演示以假设为前提的情境而辅助学习过程的进行, 并通过鼓励学生进行反思, 从而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篇9:阅读与写作个人学习总结

【摘要】“高效课堂下‘微经典阅读与写作训练实验教程探究与实践”课题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阅读经典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本文就该课题记叙文部分学生通过初次写作发现问题和改进的方向,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微经典阅读后进行片段练习,最后进行完整的二次写作的情况进行探索,形成较为成功的“阅读提升写作”经验。

【关键词】微经典;阅读;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自课题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在大家的努力下已经完成了《“微经典”导读》的编辑以及《高一作文训练教程》的编写,按照课题预设,本学期前半期进行了记叙文训练,包括记人与记事两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写作训练都是按照“摸底写作——问题诊断——‘微经典阅读——写作指导——片段训练——二次提高写作”的顺序来进行的,现将“记人”部分写作训练的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摸底写作

先让学生在没有老师的引导和微经典的阅读经验的情况下进行写作,题目如下: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个性鲜明、富有特色的人。他们或幽默风趣,或踏实勤奋,或珍视友情……他们或是你的亲人,或是你的师长、同学、朋友,或者只是短暂闯进你人生的路人甲……但是,总有些人,他的外貌言语,或是举手投足,曾让你的人生之路铺满阳光,甚至把你的记忆装点得五彩斑斓……请选取你认识的一个人,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符合写人记叙文的特点,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二、出现的问题

1.文体不明:议论文、抒情散文、记一件小事、青春派小说,名人传记……

2.无结构意识:结构意识淡薄,表现为段落太长,一逗到底,结构散乱。尤其开头,无关紧要的话太多,开篇就是一大堆关于环境、议论、抒情的话(首段或是题记);

3.对象选择不当:对象选择不合适,明星、科学家、不熟悉的人、小说里的主人公;

4.描写切入点不当:写人作文用第三人称会更加客观、容易,很多同学用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这样容易使文章走向单纯抒情;

5.塑造人物手段单一:人物外貌描写太大众化,没有特点;缺乏全面的语言、心理、动作等的描写;大多数只有事件的罗列,没有对性格的提炼,更像在记事;

6.挑选事例不典型或不能证明其性格:带着逛逛校园、一起吃个早餐排个队就“生命不可或缺”;父母送伞、老师送宵夜、送医院等老套事件;开篇说“严格”,事例却是“关爱”等;

7.总体语言很平庸:朴实得不像是作文,有的同学方言化严重:头天、不会理钱、她背后到医院……低俗化语言也大有人在,如2B青年、屌丝、逗比等;

8.其他问题:残卷现象严重,甚至漏写标题,文面涂抹修改的现象严重(态度能力都有问题,文面差的扣了三分)

三、阅读经典(见《“微经典”导读》)

组织学生阅读了梁实秋的《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老舍的《我的母亲》,杨绛的《老王》以及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等名篇。

(一)从《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中学习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

作者在第三段这样写道:“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这是梁任公先生的出场,作者是用肖像描写和神态描写写出了梁任公的潇洒自信与沉着睿智。第四段的开场白运用典型的语言和传神的动作写出了梁任公的风趣幽默与自信自负。第七段中的动作描写——“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梁任公的博闻强记与学识渊博。第八段写梁任公的表演式演讲时,更是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两种方法写出了梁任公演讲时的自由洒脱、生动有趣与真情投入。由此可见,作者的确是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生动逼真地刻画了梁任公这一主人公的形象。

(二)从《老王》中学习通过典型的事件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通过“三送”事件(送冰、送人、送香油和鸡蛋)刻画了老王作为劳动人民热心助人、忠厚善良的品质。也学习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平通的“不幸者”的命运,可以窥见当时的时代背景,写我们一家人与老王的交往,可以看出作者对良知、对人道主义的呼唤。

(三)从《阿长与〈山海经〉》学到了以下方法

1.善抓细节。写人物最怕把人物的鲜明性格淹没在一般性的叙述之中,俗话说,于细微处见精神。为了表现长妈妈爱啰嗦,爱说闲话,作者写她“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为了表现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作者写她“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2.详略得当。写人的散文既忌琐碎,又忌粗疏。鲁迅在写长妈妈时就既有简笔,又有繁笔。1—12段写“厌”长妈妈时,略写了她的啰嗦和对“我”的管制,而详写了她的睡相;写“烦”长妈妈时略写了长妈妈所教的生活中的一般“道理”,而详写了过年的“规矩”;13—29段写“敬”长妈妈时,虽两件事都用了繁笔,但第二件“《山海经》事件”写得更为详尽。由于详略得当,文章就显得错落有致,人物也显得血肉丰满。3.欲扬先抑。这是本文构思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文章从一开始就表达出作者对长妈妈的厌烦和不满,厌她啰嗦,厌她限制“我”的自由,厌她睡相不好;烦她规矩太多,烦她道理太多。就在读者似乎感到长妈妈一无是处时,作者笔锋一转,详细叙写了两件令他敬重的事。由于前面“抑”得太多了,后面的“扬”就给人以奇峰突起的感觉,人物形象霎时间就高大起来。

四、片段训练(见《教程》)

在精读了经典以后,我们又组织了学生进行了分块训练: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正侧结合描写等。每一块都是先有方法指导和示例,然后再让学生练习,如外貌描写:先有“方法点拨”,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是从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然后是示例:

微经典片段1: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段肖像描写,抓着黛玉的眉眼,面容,身姿,眼神来写,不但刻画出林黛玉容貌娇美,体弱多病的柔弱女子的形象,也显示出林黛玉孤独、苦闷、深沉、阴郁的气质和多愁善感的性格。)

微经典片段2: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穿着体现读书人身份,但是青白脸色,皱纹夹着伤痕,乱蓬蓬的胡子又可看出他是个落魄穷酸的书生)

微经典片段3: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抓住主要的特征来写,并且还和以前做了比较,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让学生“牛刀小试”:请抓住一个人的外貌特征写100字左右的文字 :

示例:李云是一个机灵、淘气的孩子。他胖乎乎的脸上,长着一对调皮的大眼睛,眼帘忽闪忽闪的,那两颗像黑宝石似的大眼珠只要一转,鬼点子就来了。在他那黝黑的脸上,不论是那鼓鼓的腮帮,还是那薄薄的嘴唇,或者那微微翘起的小鼻尖,都使你感到滑稽逗人。

五、二次写作

通过教师的讲评,学生知道了自己第一次作文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微经典”篇目,有知识获得的情况下在进行有针对性的片段练习,最后进行二次写作,题目如下: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他(她)的个性和优缺点,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人的闪光点或是让人思索的东西。请选取一个你认识或熟悉的人,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符合写人记叙文的特点,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还是要求写人,让学生在学习了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进行了片段训练的基础上来进行二次写作,以达到整体水平提升的效果。

六、情况反馈

得分情况,以高一(17)(18)班为例,17班总人数有55人,有27位学生分数提高,进步最大的是黎展同学,提高了13分;18班有54人,有36人分数提高,进步最大的是汪世修同学,提高了9分。

本次作文是在上次讲评之后对上次作文的改正和巩固练习,因而大部分同学都避免了上次作文中出现的一些明显问题,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如:

1.大多数同学会对人物的外貌、衣着、动作、心理进行着力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的不多),描写更细腻生动。优秀例文如《隔壁老王》,通过细腻的外貌、神态和动作描写,刻画出一个空巢老人深切的孤独,形神兼备。

2.只有少数学生文体不清,大多数学生能分清写人记叙文的重点在刻画人物形象而不是叙事。(侧重记一件事或者抒情的文章明显减少了,但是也还有)

3.标题和开头有明显进步。标题能点明写作对象、简洁明了,有的还包括了人物的特点或者对人物的情感,很少有学生写议论、抒情的标题。开头大多简洁明了,不重议论抒情,不绕山绕水。开头直接入题,大段议论或抒情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也少有绕弯子的情况。标题和开头就能体现人物的特点,如《“鬼才”先生》《难忘笑面虎》《最熟悉的陌生人》《最佳挚友》《班上的“黑乌鸦”》《小胖子》《花一样的姑娘》《田埂上的舞者》。

4.能抓住人物的鲜明特征来表现,如“她很认真”“她很善良”“她很开朗”(出自《母亲》);“他很严厉”“他很慈祥”(出自《老谭》);“她是个很诚实的人” “她是个很善良的人”“她是个很幽默的人”《“大妈”传记》。有的文章还将特点表现得很有文采,很生动形象,如:优秀例文《我的好姑娘》:“她像一只小精灵”“她是一个辣妹子”“她是一朵小白莲”。层次清晰、内容充实,刻画到位。

5.有同学学习了名篇《老王》的谋篇布局,通过三怕事件:怕女生,怕鬼,怕黑来刻画同学的胆小,呼应题目“胆小鬼”。

6.描写好的片段。

(1)小时候,父亲总是把我扛在脖子上,让我看得更高更远,我注意到的,是路边的风景;长大后,父亲拉着我的手,诉说着年轻时的往事,让我充满欢乐;后来啊,父亲是用眼神嘱托着对我的担心,害怕我受到一点儿委屈,我关注的是他那稀稀落落的头发;而现在,变成了我不断叮嘱他,要多休息,那时,我注意到了他并不灵活的脖颈,注意到了他宽厚又粗糙的大手,注意到了饱含深情的双眸边的皱纹,注意到了再也藏不住的白发。岁月啊,你慢慢些走吧,别把父亲甩在后头。

(2)父亲的手显得很粗大,但是编竹子是如此的熟练,丝毫没有输给母亲那双织布的手。我这才发现父亲总是穿着前年母亲给他买的短袖,现在已经很旧了,上面还烂了几个洞露出黝黑的皮肤。

(3)那夜,他醉酒。我又因为一些小事与他争辩了几句,他的情绪便如瓶中满溢的水,一下子爆发。他斜倚在床头,木讷地看着我,看着四周,似乎在寻找丢失了什么。他蠕动着嘴唇,似乎要说什么,最后却什么也没有说。而他那略显苍白的面庞上,泪水一串串淌落,一如他手中杯里的水,一滴滴滚落,划出一道道透明的轨迹,接着,“嗒”的一声落到地上,不知砸在了谁的心里。

(4)其实老花本身并不是一个严厉的人,他很幽默,但有时又十分古板。他的双鬓斑白,但永远充满活力。他拥有一对大耳朵,长有耳垂,再加上他胖胖的身体和常常挂在脸上的微笑,活脱脱一个弥勒佛。他爱笑,像个老顽童一样,要是他不开心,满脸都是阴云,他从不隐藏自己的情绪,正因如此,今天我格外不安,因为他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和不满。

(5)他竟如此的瘦弱和单薄,犹如一根筷子般弱不禁风,流年在他脸上留下了痕,岁月抹白了他的双鬓,在他的手上,刻下了道道“年轮”,深陷眼眶的两枚浑浊的眼珠,干燥着的脸庞混着他喑哑的音调,还有他浑身简陋附带黄泥的穿着。感觉年龄并不太大的人竟会如此沧桑。

(6)他五官端正,鼻梁凸起,也算得上是眉目清秀,他头顶平平的,每时每刻都有着一张十分严肃的面孔,走路时挺着个大肚子。别看他肚子大,可也是满腹经纶,学识渊博。虽然他表面上显得严肃,但是他骨子里却是一位和蔼慈祥的老师。——《我记忆中的语文老师》

存在的问题:

1.有的学生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单一,不够立体,全面。写老师要么是管教严厉,要么是关爱学生,要么是幽默风趣,写学生要么乐观开朗,要么乐于助人,要么异常文静,要么异常调皮,只有一面,显得单一不真实。甚至有的为了突出人物某个性格特点,描写过于夸张,有失真的感觉。

2.所写事件不够典型或不能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如老师上课,老师看学生上晚自习,妈妈做早餐,爸爸洗衣服,同学安慰我,同学与我相伴学习,这些都是作文老师、父母、同学应该或者常常出现的行为,不能体现一个特别的形象,加上写的同学又多,所以这样的文章并不突出。

3.语言不够精准凝练,往往干瘪平实,生动的不多。

会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生活圈子不大,对生活的观察不够仔细,写作的体验也不多,这也提醒了我们,学习经典是在形式上和方法上的学习,真正能写出好文章最主要的是学生要有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生活情感的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写作注重方法的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情感,否则学生有了“炊具”,没有“食材”,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七、关于课题

针对学生第一次作文中最主要的问题——文体不清,不能提炼人物形象特点,不懂得运用方法对人物进行刻画,没有谋篇布局等,我们精心选择了《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老王》《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等微经典,进行了批注式导读,学生通过精读,学习到了“以小见大”“在事件中凸显人物形象”“正侧面结合”“外貌、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手法”等记人的常见手法,在获得阅读体验以后又依照《高一作文训练教程》的指导进行了片段式训练,然后进行二次写作,得到了全面的写作体验和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从写作情况反馈来看,学生们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本组课题预设目标——“微经典”阅读提高写作的目的初见成效。

上一篇:暗香清凉散文下一篇:排水管更换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