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保险法律制度利弊分析论文

2022-04-29

【摘要】鼓励自贸区内民营资本参股设立银行符合当今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在自贸区试点民营资本参股设立银行,能够丰富我国银行结构体系,补位金融产品短板,在上海自贸区内民营资本参股设立银行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文章在分析自贸区民营资本参股设立银行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可供选择的模式及相应的立法对策。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存款保险法律制度利弊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存款保险法律制度利弊分析论文 篇1:

关于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浅析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对全球的金融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导致金融机构倒闭的事件不断出现,通过美国次贷危机的启示,从中国金融经济环境的需求、银行业运行、建立金融机构破产和退出机制、高速增长的居民储蓄需要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次贷危机;存款保险;退出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

迄今,美国次贷危机对美国及全球金融市场的负面影响仍在扩散和深化,银行金融机构的倒闭事件不断涌现。美国次贷危机提醒我们,监管当局需从中吸取教训,应加快建设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以维护中国的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

二、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一)中国金融经济环境的需求

1.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提高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如果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当实行该制度的银行资金周转不灵或破产倒闭而不能支付存款人的存款时,按照保险合同条款,投保银行可从存款保险机构那里获取赔偿或取得资金援助,或被接收,兼并,存款人的存款损失就会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有效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存款保险制度虽然是一种事后补救措施,但它的作用却在事前也有体现,当公众知道银行已实行了该制度,即使银行真的出现问题时,也会得到相应的赔偿,这从心理上给了他们以安全感,从而可有效降低那种极富传染性的恐慌感,进而减少了对银行体系的挤兑[1]。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中,正因为有存款保险制度,所以美国银行并没有出现挤兑的现象。

2.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频频发生金融风波。如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5年的英国巴林银行倒闭事件,1996年的日本阪和银行倒闭事件,1997年席卷东南亚和日韩的亚洲金融风暴,2007年的美国的次贷危机等,不仅严重影响了本国经济的正常运转和社会安定,还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这些国家为解决这些金融问题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中国目前虽然没有发生大规模系统性的金融风波,但随着金融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创新产品逐渐增多,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纷纷成立,在商业银行内控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自身风险在逐渐增加。要防范风险,稳定金融,只能“防患于未然”,国际经验表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失为防范金融风险的可行选择之一[2]。比如“美国此轮危机导致了19家银行的倒闭,但健全的存款保险制度有力地防范了风险的扩大,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金融恐慌和社会不稳定。

3.促进银行业适度竞争,为公众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大银行由于其规模和实力往往在吸收存款方面处于优势,而中小银行则处于劣势地位,这就容易形成大银行垄断经营的局面。而垄断是不利于消费者利益的,社会公众获得的利益就会小于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利益。存款保险制度是保护中小银行,促进公平竞争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可使存款者形成一种共识,将存款无论存入大银行还是小银行,该制度对其保护程度都是相同的,因此提供服务的优劣,将成为客户选择存款银行的主要因素。

4.存款保险制度有利用稳定货币制度。存款保险基金是一笔事先提取、长期积累的防范风险补偿损失的专用基金,因此一旦发生信用危机,不会导致中央银行为了承担最后贷款人救助者的责任而采取增发基础货币措施, 从而影响币值的稳定。存款保险制度使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压力得到缓解,从而有利于货币政策实施的独立性、有效性。

(二)金融机构破产和退出机制的需要

中国的商业银行改革就是市场化改革,而市场化的银行业必须要有竞争退出机制。没有存款保险制度,政府为了金融稳定,难以让该破产的金融机构尽快破产,易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而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机构对有问题金融机构的尽早介入,可以有效控制问题银行的风险,降低处置成本。在银行破产时,对存款人进行赔付,稳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同时对破产银行进行专业化的清算,建立起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从而建立完整的金融制度,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三)高速增长的居民储蓄的需要

中国居民对未来的判断多是负面的,把钱存在银行一直是大多数人防病、养老、子女教育等的首选方式,到2008年10月,全国居民储蓄存款已达到20万亿元,而且上涨势头不减[3]。储蓄存款是中国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也是银行对亿万储户的硬负债,到期必须足额还本付息。存款人一般并不知道在银行在从事什么经营活动、风险是大还是小,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存款人的利益有可能得不到保护。存款保险制度就是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特别是中小储户的利益,中国估计对于存款保险的限额赔偿规定在20万元,将有98%的储户利益得到保障。这样,在遇到某个银行机构发生经营困难时,存款人就不会轻易大量提款,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才能比较稳定,银行业务活动才能不间断的开展。

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已经酝酿长达十年之久,从当前环境来看,危机下需要建立对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改制金融机构的存款保证制度来提振信心,保护存款人利益。此外,国外经验也表明,在金融危机不断深化升级情况下,美国存款保险制度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国内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环境已基本成熟。

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议

(一)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设步伐

由于大量具有高风险的中小金融机构及与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等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原因,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研究了十年却仍迟迟无法出台,致使中国的金融安全网仍存在着严重缺陷。当前,我们应当利用流动性过剩、中央财力相对充裕、金融机构运行平稳等历史上难得的有利条件与时机,加快推进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设进程[4]。另外,鉴于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尚不乐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将有助于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对当前经济的影响,增强经济决策者的信心,有利于增强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有利于尽快处置现有的和即将产生的金融风险,并对经济下行时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及早做好应对准备。

(二)改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透明度

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准确、及时、充分地披露银行的信息,扩大银行经营的透明度,一方面为存款人的选择银行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银行的经营制造压力,鼓励其稳健经营。首先中国的信息披露要真实,可由存款保险公司负责检查其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并将视弄虚作假的程度给予相应的惩罚。其次,应该由监管部门明文规定必须披露的信息范围,如银行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银行经营中诸如合并、收购等的重大事件。此外,要明确信息披露的时限,对于每月、每季、每半年或每年所披露的常规信息要规定严格的时间范围,同时规定重大事件须及时披露的时限,逾期给予惩罚。这就要求必须加快中国金融业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使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5]。

(三)存款保险体系的设计应兼顾地方利益

由美国次贷危机显示,不仅金融体系存在着脆弱性,同样市场投资者也是相当脆弱的。正因为如此,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可以瞬间逆转,并迅速在信贷市场、债券市场以及各国市场间传导,因此要充分估量制度变化所带来的风险。

(四)存款保险制度设计要有前瞻性

在存款保险体系的设计上,我们应充分考虑中国国情、金融体系现状及其未来改革需要,如在存款保险机构架构设计上,既要考虑存款保险机构市场融资等市场化运作的需要,也要兼顾存款保险管理职责的发挥而应具备的行政资源[6]。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即意味着对各类存款实施了显性的有限度的存款保护。虽然现在建立存款保险的环境已基本成熟,但如果处理不当,将有可能造成高风险、低信誉的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向稳健的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转移,从而会加剧现存的金融风险。

所以,在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初期,要像实施外汇体制改革那样进行风险预警监测,以便尽早识别银行财务状况的恶化和有问题的银行,维持金融的稳定。

参考文献:

[1]葛艳.中国现阶段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J].湘潮,2008,(8).

[2]迟美华.对中国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思考[J].世纪桥,2006,(12).

[3]李宏,杜熠飞.关于建立中国存款保险法律制度及利弊分析[J].金融与法,2006,(9).

[4]钱小安.存款保险的道德风险、约束条件与制度设计[J].金融研究,2004,(8).

[5]何利娟.存款保险制度及其在中国的构建模式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6]王敏.次贷危机启示:中国应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N].上海证券报,2008-09-12.

作者:孙 磊

存款保险法律制度利弊分析论文 篇2:

自贸区民营资本参股设立银行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鼓励自贸区内民营资本参股设立银行符合当今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在自贸区试点民营资本参股设立银行,能够丰富我国银行结构体系,补位金融产品短板,在上海自贸区内民营资本参股设立银行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文章在分析自贸区民营资本参股设立银行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可供选择的模式及相应的立法对策。

【关键词】民营资本 银行 问题 模式 对策

中国经济正处于重要转型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际间经济合作深度展开,加速资源与要素的流通势在必行。从国际角度而言,鼓励自贸区内民营资本参股设立银行符合当今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也深刻影响着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态势与格局。根据《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银行业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国银监会将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区内银行业。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在区内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参股,与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区内设立中外合资银行。鼓励股权合作,通过外资参股中资银行以及中资参股外资银行,实现战略合作。

自贸区民营资本参股设立银行相关问题

持牌类型问题。比较分析国外相关立法规定可见,银行类机构的准入,可以根据定位与业务等的差异实行三类牌照管理制度:全牌照银行、有限牌照银行和特殊牌照银行。一般允许全牌照银行进行所有银行业务,包括吸收储蓄存款;而有限牌照银行则指非吸储类银行机构,可以开展部分银行业务;特殊牌照银行则大多指自有资金放贷机构,比如小额贷款公司等。我国对民营资本参股设立银行问题暂时引用的概念称“有限牌照银行”。在自贸区内设立有限牌照银行,不仅可以积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分类监管经验,而且有助于吸引更多的非吸储类金融机构落户自贸区。我国目前在银行准入方面实施单一牌照发放制度,不对银行申请设立的等级与种类进行细分与识别,因此难以定位银行层级,从服务客体而言,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尤其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从立法与监管技术而言,建立银行牌照分类发放制度切实可行并必要,可根据申请银行牌照的级别设置差异化的准入条件,具体可以体现为机构、业务以及人员配置的差异化准入标准,更有利于促进民营资本在自贸区内参股设立银行。

设立监管问题。取得牌照后民营银行的发展格局具有数量多、分布广与普遍扎根基层的特点。民间资本犹如冰层暗流频繁涌动,因此,民间借贷长盛不衰。一旦破冰,民营银行的设立可能进入爆发时代,且很可能设立在金融资源稀缺、监管相对较弱的基层。由此对现行银监会与央行直接监管、地方监管机构辅助监管的银行监管体制提出挑战,容易引发监管效率低下、地方监管护短的问题。对此,除了资本充足率、拨备等关键监管指标外,银监会可以安排设置风险触发标准,一旦触发临界值,应立即启动风险对冲、资本补充以及机构重组等措施,落实风险处置安排。

特权集团介入与内部人控制问题。在印尼民营银行业发展过程中,曾出现特权集团介入而引发特权寻租甚至金融系统崩溃的问题。开放民营银行初期,特权集团的介入易导致两种情况:其一,大企业或利益集团利用特权开办银行,从而产生家族式银行,构成金融系统隐患;其二,民营银行的设立审批权若过于集中,容易导致权力寻租,有悖于理性风险控制要求。而且,民营资本设立的银行在股权分配上也容易出现两种极端情况:股权异常集中或者股权过于分散,这两种情况会导致少数人控制银行或造成内部人控制问题。

配套制度缺位难题。现阶段,我国银行业机构市场化退出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化制度等联动机制都严重缺位。民营银行担保资源有限,必须建立存款保险、合理退出等相关制度以防止银行风险转嫁政府或储户。

股东资质的审查问题。民营银行的监管重点是要依据现行的法律和法规,监管银行和股东的关联交易,以及股东对银行的持续注资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谨防民营银行成为股东融资工具。

风险控制的主要问题。对自身利益的无限追求是民营银行的本质属性,而银行业务的安全性与盈利性总是相对冲突的,从而导致民营银行风险防范意识相对匮乏。因而必须强化民营银行风险管理意识,优化风险防范与风险处置制度,强调股东接受延伸监管义务,要求股东各方做到强化风险意识、自愿承担风险、承诺接受监管、合理安排制度并积极充实风险承担实力。

自贸区民营资本参股设立银行的模式

首先,对于民营资本参与设立银行的路径选择,理论上曾出现增量扩张模式、存量改革模式、混合发展模式以及互联网金融改造模式。增量扩张模式提倡在实行大型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同时,推动民营银行的设立与发展。允许设立民营银行不仅可以为更多的企业类型提供金融服务,而且这种制度创新方式可以加强金融市场的竞争,促进国有银行的改革。而存量改革模式则倡导以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民营化改革替代民营银行,这种方式风险较小,而且可操作性较强。而混合发展模式则认为对现有银行实行民营化改造的同时应该在条件成熟时设立完全由民营资本控制的民营银行。而互联网金融改造模式则是民营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有效结合。无论是增量扩张模式、存量改革模式、混合发展模式抑或互联网金融改造模式都各有利弊。民营资本参股设立银行的模式选择应该遵循由小而大、循序渐进、体现经济发展规律的原则,注重自生能力与自我扩张,坚持适度性、有序性和渐进性。

其次,在我国探索设立民营银行的实践中,首批试点设立的民营银行是完全由民营资本参股并控股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其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小存小贷”模式、“大存小贷”模式、“公存公贷”模式与特定区域模式。首批试点民营银行中所谓“小存小贷”经营模式是指限定存款上限与贷款上限的银行业务模式,该模式的业务对象主要是小企业和个人,相对而言利差较大,具体试点银行由浙江阿里巴巴集团与万向中国控股有限公司组建,阿里巴巴提出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银行业务的预案,预示该民营银行客户中将涵括较多电商企业;所谓“大存小贷”经营模式是指限定存款下限与贷款上限的银行业务模式,具体试点银行由广东腾讯控股有限公司与百业源投资有限公司组建;所谓“公存公贷”经营模式是指业务开展对象只针对法人不针对个人的银行业务模式,具体试点银行由天津商汇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与华北集团组建;所谓特定区域经营模式是指限定业务和区域范围、以服务当地为主的民营银行业务模式,具体由上海的均瑶集团与复星集团、浙江的正泰集团与华峰集团分别组建两家试点银行。要继续加大银行业对内开放力度,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组改制,让投资入股的民营资本具有更多的话语权,引入更灵活的民营机制;另一方面试办由纯民营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银行业金融机构。①

今后自贸区内民营资本参股设立银行具体模式的选择与发展,将不再是计划模式下的试点对象指标分配或者行政管理下的区域划分,也不是自由任意选择,而是对试点经验的总结与试点方案的优化选择。

自贸区民营资本参股设立银行的对策

世界各国关于民营银行的设立立法都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监管张力和监管方式的过程。例如,美国《社区再投资法》规定,持有限牌照的银行,新增贷款60%以上应用于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而香港地区则实行银行三级牌照制。根据香港《银行业条例》,三类机构的主要区别如下:持牌银行可以开展全面银行业务,客户为各阶层及所有企业单位且无最低存款额限制;有限牌照银行,进行商人银行或批发银行业务,客户为较大规模企业和大额投资;第三类则命名为接受存款公司,开展一般零售性贷款业务。三级牌照制在当时香港利率尚未完全放开的历史背景下为确保银行业的合理竞争和稳健发展作出了贡献。再如,在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方面,我国台湾地区在1989年的《银行法》修订后立法倾向于“放松”,取消准入限制,使得民营银行数量暴增。市场准入的过度放松只能导致银行业拉开无序竞争序幕,并伴随出现不良资产增多、盈利能力下降等问题。

借鉴美国、我国香港与台湾地区在银行业市场准入方面的法治路程,可得出如下经验与对策:

立法先行原则。无论是美国的社区银行、香港的有限牌照银行还是台湾的中小企业银行,立法在其机构准入或业务定位各方面均承担了重要功能。所以,以立法方式安排、设计与矫正民营银行的各项制度,能够保障民营资本更好地参股设立民营银行,同时提高银行业监管效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循序渐进原则。金融自由化是必然趋势,但金融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自由化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对银行民营化问题,应该保持积极谨慎的态度。在监管体制有待完善、相关联动制度尚未健全的情形下,民营银行参股设立门槛的过度开放不符合审慎监管理念,其结果不仅不利于创新银行业务品种,深化银行服务竞争,甚至可能诱发新的系统风险,破坏金融稳定。

牌照发放对策。2013年6月29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陆家嘴论坛表示,将优化分类监管机制,积极健全牌照分类管理制度,对不同类型银行机构在经营地域和业务范围上实行差异化管理,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和评价体系,降低同质化竞争带来的风险。②尝试设立有限牌照民营银行,可以在有效控制经营风险的同时,为银行业分类牌照管理积累经验。我国银行业的准入相关限制较多,银行业务的开展以获得相应牌照即金融许可证为前提。准入牌照种类丰富,但未进行大类区分监管。美国的银行牌照管理奉行“双重体制”,即联邦政府或各州政府均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授予申请人银行牌照。其牌照管理制度经历了由自由银行设立阶段过渡到建立完整而科学的银行准入制度的过程。我国也应对不同种类持牌机构进行区别监管。

设立运营对策。包括在设计监管制度、防范银行风险、保障存款来源、开发业务产品、探索运营方向等方面设计相应的合理性对策,并建立完全取决于资本的公司治理机制。良好的治理结构是所有民营银行应予遵循的基本规则。银行治理结构是各项银行制度的核心,抗风险能力弱的治理结构只能增加引发金融危机的概率,而结构良好的公司治理方式则能给民营银行带来良好收益。民营银行设立筛选标准主要有五条:一是有自担剩余风险的制度安排。二是有办好银行的股东资质条件和抗风险能力。三是有股东接受监管的具体条款。四是有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和特定战略。五是有合法可行的风险处置和恢复计划,即“生前遗嘱”,③明确经营失败后的风险化解、债务清算和机构处置等安排。具体参股设立民营银行与其运营对策的设立需要落实该五项标准。

坚持小微金融市场定位的对策。突出特色化业务、差异化经营,重点是服务小微企业、服务社区功能,实行有限牌照,积极进行业务创新,适应互联网金融需要,以完善多层次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目前民营企业一哄而上抢滩民营银行的行为,主要与银行业近年的盈利示范和财富扩散效应有关,是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体现。但是,在试点民营银行的初级阶段,监管规则以小而精为目标。在银行经营严重同质化的大环境中,民营银行必须坚持服务于中小企业、互联网金融及社区的市场定位,这也是监管层所认可的定位模式。

统一监管加属地监管的对策。首先,对民营银行适用同等国民待遇,接受相同的监督管理;其次,按属地原则加以监管。自贸区内民营资本参股银行行为由上海银监局负试点责任。民营银行在发展初期往往与地方发展规划关联紧密,难以实现大范围跨地域经营,此种情形下完全由银监会来监管、采取标准化的管理方式较不合理,若由当地监管部门使用当地的法规管理会更见成效,同时,银监会在资本业务方面加以统一监管,避免民营银行当地特性和银监会全国管理特性发生错位。

建立民营银行的准入和退出对策。金融业有别于普通工商企业,对民营银行的设立,需要设置合理门槛,以此防范民营银行的“先天性”风险与爆炸式增长。同时,必须建立配套、规范的银行退出机制。民营银行的产生与淘汰都是金融市场自然选择的结局。早期民营银行往往催生于市场经济发展活跃的地区,主要为区域性的中小企业服务。与准入对策相呼应的是合理的退出机制,它能够保障资源的优化配置,防止风险转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策。全世界上百个国家都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通过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人利益得以保护,银行信用得以维护,金融秩序得以稳定。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3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它是我国金融改革的必要一环,是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金融防护网,不仅可防止民营银行将风险转嫁给政府,而且是民营银行实行市场化“退出”的必要配套措施。

建立股东延伸监管对策。建立股东延伸监管机制后,监管机构将更加注重民营银行的风险承担能力,侧重防范股东及内部人关联交易风险。一旦股东经营情况出现问题,监管机构必须立刻采取措施,强迫股东进行股份转让,以保证银行的持续风险承担能力。

健全信用评级体系对策。信用制度与法律制度是民营银行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建立公平公开、统一高效、准确及时的企业及个人信用评级制度与评估体系是银行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性条件。

结语

民营资本在银行业的突围,摆脱了其长期作为财务投资者的属性,同时,民营资本参股设立银行也为深化金融改革、加速金融机构破产条例与存款保险制度等配套制度的出台垫定了基础。“产业+金融”模式已悄然成为民营资本未来战略的优化选择。民营资本参股设立银行是我国金融与法律实务的重要课题,它促进了金融业产权结构的深化改革,我国金融产业的运营效率借此提升,相关法律体系借此完善。建立和完善民营资本和民营银行的法律制度的需求,决定着我国金融市场未来的走向。在自贸区试点民营资本参股设立银行,能够丰富我国银行结构体系,补位金融产品短板,为银行业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上海金融学院)

【注释】

①《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谈民营银行试点工作》,中国银监会网站,http://www.cbrc.gov.cn/chinese/home/docView/0D1BF9561CE54D2087F2F00AC889405F.html。

②魏域涛:《探索不同类牌照管理制度,民营银行欲突围》,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8/

12/c_125152175.htm。

③“深化金融改革第一单落地 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方案确定”,《人民日报》,2014年3月11日。

责编/张蕾

作者:傅玲娜

存款保险法律制度利弊分析论文 篇3:

透过温州事件看中国民间资本借贷的发展

摘要:文章从温州的民间资本借贷市场出发,分析了民间资本借贷生存的社会基础、特殊原因和必要性,对民间资本借贷的存在和发展进行利弊分析,承认其存在价值,也指出了其自身存在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中国民间资本借贷发展需要政府的规范和引导,表明民间资本借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给予其合法的地位,并为民间资本借贷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关键词:民间资本借贷;问题;建议

2011年9月27日温州市鹿城区双屿鞋都正得利鞋业的老板从顺锦大厦22楼跳下,他欠了4个亿的债。从2011年年初开始,温州老板跑路、企业倒闭事件频频出现,9月28日温州规范民间金融秩序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成立。2011年上半年,央行温州中心支行调查显示,温州民间借贷规模达到了1100亿元。而据统计,温州市中级法院审理的案子里,涉及非法融资的金额已从过去的每天1000多万元,增长到现在的每天4000多万元。温州民间借贷的风险正在加剧。温州是我国民间资本借贷的晴雨表,其暴露出来的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也意味着,我国的民间资本借贷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一、民间资本借贷存在的原因

(一)金融抑制和金融歧视的存在

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金融抑制和金融歧视。在政府的干预之下,银行把绝大多数的资金分配给了国有和国有控股的企业,非国有企业所能得到的资金却少得可怜。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非国有企业所占份额越来越大,但是从银行获得的信贷支持却没有明显增长。为了生存和发展,大量非国有企业不得不通过民间资本借贷的方式筹集资金。

(二)能有效减少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在金融市场上,借贷双方通常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极易引起道德风险和民事纠纷。而民间资本借贷一般是以“地缘”和“血缘”为基础的,借贷双方接触频繁,当事人彼此熟悉,与融资相关的信息容易获得,并且透明度高,因而能够有效减少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庞大的民间资本为其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

近几年,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处于持续增长的态势,城乡居民普遍资金比较富余,而我国现有的投资渠道少,范围窄,股市持续低迷,而银行存款利率又不高。尤其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投资渠道相对单一,多数村民不具备投资股票的条件,市县以下国债发行量少,农村又基本不发行,使得多数具有风险偏好、手头又有较多盈余资金的富裕村民,在市场供需两种力量的推动下,采取发放高利率的民间借贷行为来谋取较高的利息收益。

二、民间资本借贷存在的问题

民间资本借贷尽管对于缓解银行的借贷资金不足的矛盾、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其带来的各种风险亦不可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地位不明确

作为我国信用体系中的一种非正规的信用形式,民间资本借贷一直以来都处于法律地位不明确的尴尬境地。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用来规范民间的资本借贷行为,目前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等若干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不够具体,涉及面也较窄,不能适应民间资本借贷快速发展的需要。又由于行政监管和刑事规制的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不够,既可能打击正当的“民间资本借贷”活动,使企业和个人正常的融通资金的诉求受到压制,也有可能放纵以“民间资本借贷”为掩护的非法金融活动,导致引发一系列的民事和刑事纠纷,从而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严重的会影响到当地的社会稳定。

(二)缺乏合理监管

由于民间资本借贷的法律地位一直不明确,导致国家一直无法将其纳入正规的监管体系中来。银监会负责监管国家颁发了正式牌照的金融机构,没有牌照的民间借贷机构理论上银监会并不负责,而不负责的这些领域一旦出现问题,很有可能影响正规金融机构的稳定,这样就出现了民间借贷的监管缺失。一方面,民间资本借贷所分流出来的资金在体制外循环,不能被货币当局统计、观测和监控;另一方面,民间资本借贷的利率是借贷双方根据资金的市场供求关系而自发制定的,这些问题都很容易导致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减弱,导致货币政策效果下降。

(三)资金投向具有盲目性

在法律地位不明确和合理监管缺失的情况下,民间资本借贷行为不受国家产业政策和货币信贷政策的制约,导致资金投向非常盲目,很难抵制高利率的诱惑,而使资金流入到国家限制或禁止的一些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宏观经济调控的效果。

(四)易引发资金恶性循环

民间资本借贷的利率往往高于银行的贷款利率。在利率接连攀高的情况下,民间资本借贷极容易陷入借新还旧、越滚越大的恶性循环里,而一旦资金链断裂了,出借人就会面临巨额资金无法收回的局面。而在民间利率高、“全民放贷”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民间借贷市场就会形成泡沫,只有在利率不断攀升的预期下才能保持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后果不堪设想。从企业本身来看,从民间借贷市场以高息融入的资金,虽然可解一时的燃眉之急,但无可避免地也加重了其自身的债务负担,导致得不偿失。有的企业难以偿还到期债务,往往通过吸收新的高息本金来偿还到期的高息负债,拆东墙补西墙,形成恶性循环,无异于饮鸩止渴,严重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民间资本借贷规范发展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民间资本借贷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全国人大及国务院相关行政部门应加快制定有关法律法规,修订和完善部门现有管理制度中的滞后条款,尽快出台适应民间借贷规范发展的法规和管理办法,保证民间借贷有其合理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为民间借贷市场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制度环境。一是尽快制定“民间借贷法”,赋予民间资本借贷合法的法律地位,从法律上明确界定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高利贷和正常民间借贷之间的界限,推动民间资本借贷走出灰色地带,允许中小企业和其他类型的经济组织以吸收股本金、职工内部集资等方式进行融资。二是打击违法的金融活动,保障民间资本借贷的合法权益。坚决打击和取缔地下钱庄、金融诈骗和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行为,维护民间资本借贷发展的良好市场秩序。三是发挥税收的调控功能,引导民间资本借贷健康发展。要通过完善个人所得税来加强对民间借贷活动的调节和管理,要加大税法宣传力度,集中开展民间借贷税收和发票知识的宣传,增强出借人依法纳税的意识;税务部门要借助制度规范和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税网络支持,增强税收管控能力。

(二)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督和管理,将其纳入金融宏观调控体系

在监管的内容上,要改变原先只注重业务范围、市场准入、经营行为的监管,转向突出民间借贷的风险监管,强化资本质量、资产充足性和流动性的监管;在监管的法律、法规方面,要更具体和可操作性。同时监管机构应该督促民间借贷机构建立与正规金融机构相适应的风险内控制度和内部管理机构,形成有效的风险监督机制;建立民间借贷监测通报制度,各民间借贷机构应定期披露和上报有关资金借贷的基本情况,方便监管部门进行监测与管理;建立民间借贷风险预警机制,设计一套既合理又可行的风险预警指标,对接近或进入预警区域的金融机构,立即发出预警信号,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化解;建立民间借贷风险处置机制,对有问题的民间借贷机构,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通过采取兼并或收购等方式进行重组。再次,建立多元化的民间借贷监管机制,如建立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存款保险制度、信息披露制度,贷款担保制度、破产清算制度等。民间借贷机构的监管体系应体现以央行为核心,实施分业监管,地方政府与金融监管部门共同参与,自律与外部监管相结合的原则。最终形成银监会、财政部门、民营审计组织以及存款保险公司多元化的金融监管体系,形成一种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又相互竞争的关系,提高监管的质量和效率,维护民间借贷的安全发展和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

(三)合理引导民间借贷资金的流向,使中小企业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

政府部门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打破行业垄断,完善市场公平准入机制,放开一批领域的经营权,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对已建成的市政设施、基础设施,采取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办法,打破部门间的垄断,采取政企分开、取消特殊优惠等措施推向市场,民营企业通过公平竞争,获得经营权;积极推进民营企业参与航空航天、军事工业等领域的产品开发和生产。同时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加大对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投入力度,尤其是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领域,加快推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等贷款,继续安排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推广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要的各种贷款抵押产品,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的融资负担。

(四)建立利率定价机制,抑制民间借贷中的“高息”投机行为

要发挥民间借贷的积极效应,就必须建立民间借贷利率定价机制,确定民间借贷合理的利润空间。高风险并不意味着高收益,民间借贷的利息回报要与其承担的资金风险相对等。要结合民间借贷的风险分布和利率市场化,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和个人经营的盈利空间来确定民间资本借贷合理的利率范围。让资金供求双方以官方利率为基准,实行风险和交易费用加成定价的方法,即根据借款的主体、借款的用途、借款的时间长短、借款的缓急程度来确定不同贷款对象的风险和收益差别,自行设定贷款利率,以充分发挥利率的资金配置作用,使资源配置更有效率。 就当前来说,应在努力缓解资金供求失衡状况的前提下,采取措施改变资金价格扭曲现状,把民间借贷利率打下来,从而扭转一些企业“重投机轻经营”的行为。

参考文献:

[1]任森春非正式融资:理论、现实与对策[J]财贸经济,2005年第8期

[2]张兆熠我国非正规金融发展的治理对策[J]现代农业,2008年11期

[3]陈睿关于非正规金融发展方向的思考[J]经济,2011年第5期

作者:崔澜

上一篇:房地产档案信息化应用研究论文下一篇:证券公司内部控制分析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