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2024-04-18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精选6篇)

篇1: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1、保险对象及参保年龄

《基本方案》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对象为不由国家供应商品粮的农村人口、乡镇企业职工、民办教师、乡镇招聘的干部职工。外来劳务人员原则上在其户口所在地参加养老保险。参保年龄在20周岁至60周岁。

2、保险资金的筹集

《基本方案》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筹集坚持以个人交纳 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个人交纳要占一定比例;集体补助主要从乡镇企业利润和集体积累中支付;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主要是通过对乡镇 企业支付集体补助予以税前列支体现。实行个人帐户储备积累制,农民个人缴纳的保险费和集体补助,记在个人名下。

3、交费标准及支付

交费标准多档次,由投保人自由选择。每月交费标准设置2元至20元十个档次,供不同地区及乡镇、村、企业和投保人选择。保险对象达到60周岁时,根据其个人帐户基金积累总额计发养老金。

4、基金管理及保值增值

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保值增值主要是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不直接用于投资。

全法网法律咨询

本文链接: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以下简称《基本方案》,是我们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依据,有必要对其主要内容进行说明:

篇2: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如题,我国现行的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我国现行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篇3: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1、《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首先,一九九二年实行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下简称《基本方案》)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的扶持。”国家几乎不承担任何责任,而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对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实质就是农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来源全部依靠农民个人缴费,使得《基本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社会保障制度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其次,《基本方案》第三章第1条规定保险资金的筹集办法“可由县或乡(镇)、村、企业制定”。因此,在实践中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的,主要体现为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以及一些规范性法律文件,这些办法普遍缺乏法律效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差。再次,《基本方案》确定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月缴费标准为:2、4、……20元等十个档次,供投保人选择。按每月2元投保,在缴费10年后开始领取养老金,每月可领取4.7元,15年后每月可领取9.9元,这点钱对农民养老来说,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即使是选择最高10元标准投保,也仍然难以起到养老保障的作用,制度保障水平过低。

2、现阶段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碎片化”趋势严重

近年来,按照国家“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我国许多地区开始积极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最初只有北京大兴、广东东莞、安徽邱县等个别试点,到目前全国一片“争前恐后、遍地开花”的局面。由于没有统一的指导性文件,各地在制度上和标准上都不统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碎片化”趋势严重。这些互不相同的制度都是各地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财力而设计的,精神值得鼓励,而且不用从全国的范围内整体设计,制度建立比较容易,执行起来也比较顺利。但从长期看,由于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制度安排,各地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制订时各行其是,方式五花八门,标准差异极大,也会带来诸如制度的整合成本巨大等新的严重的社会问题,严重时还会引发社会动荡。

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率,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已明显影响农业效率的提高,在这一制度下,由于土地使用权难以有效流转,大批进城务工人员不愿种地,但又不愿放弃承包权,使得一些种植能手又无法获得足够的土地,究其原因,就是整个农村社会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位。如果国家通过财政支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就有可能实现社会保障替代土地保障,有利于农村土地的流转,有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有利于启动农民消费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巨大压力,实现“保增长”的目标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刺激内需是解决保增长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消费需求巨大,但由于受传统的家庭自我保障为主的养老观念的影响,促使多数农民将部分收入储蓄起来,以防遭遇年老、伤残、疾病等风险,这就进一步制约了农村居民的即期消费。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稳定农民的心理预期,从而激发农村潜在的购买力,扩大内需,促进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调节城乡收入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保稳定”也是当前我国社会的头等大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调节器,在坚持公平效率的前提下,通过对不同阶层、企业和劳动者按不同的比例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在其覆盖范围内对国民经济收入进行再分配,间接调节其收入水平,同时对丧失劳动能力者及收入不能维持基本生活者提供物质保障,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市场分配不公,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协调的发展。

三、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具体设计

1、覆盖范围与适用对象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坚持广覆盖的要求,因此,覆盖范围与适用对象看,应包括农村各类人员,以期最终实现农村各类人员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方向。所谓一体化,是指凡非城镇户口的公民,不论是务工、务农、经商或当干部,都实行同一制度,统一管理。

2、参保方式

由政府组织引导,个人、集体、政府三方筹资建立个人账户,储蓄积累与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规定农民原则上不允许退保,但允许其在发生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绝症难以支付医疗费、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遇到其他突发意外事件,造成家庭生活严重困难的,提供有效证明材料,经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审核,可以借支部分或全部保险费积累余额。

3、筹资方式及保险待遇给付条件

(1)筹集方式。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改变《基本方案》中规定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的扶持”的政策,实行个人账户与基础养老金相结合制度,资金通过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方式筹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由基础养老金(即统筹部分)和农民本人账户养老金构成。基础养老金由统筹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来确定,经济发展水平高、生活水平高的地区基础养老金标准应高一些,但同一统筹区内标准应是统一的。

(2)保险待遇给付条件。

首先是年龄条件,农民享受养老金待遇的年龄不应低于60周岁,并且男女都应相同。其次是缴费条件,缴费年限可参照城镇人口参加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统一规定为15年。缴费标准可以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左右确定。

4、保险待遇

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在年满60周岁以后,可根据交费的标准、年限,按月或按季领取养老金。养老金给付直至领取人身亡为止,领取保证期为十年,不满领取养老金年龄或领取不足10年去世的,由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一次性领取个人账户余额。同时建立弹性待遇调整机制,如增强领取年龄的伸缩性,特殊情况下经批准,可提前1-5年领取养老金,每提前一年减发1%-2%的养老金,鼓励推迟领取,每推迟一年增发1%-2%的养老金。

5、机构设置

设中央、省、县三级经办机构。中央政府负责全国范围内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立法工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是中央政府主管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职能部门;省级劳动保障部门负责根据基本政策规定制定基金管理实施细则,实施基金监督,集中管理并负责投资运营全省农保基金并对基金运营收益进行分配;市、县级劳动保障局根据基金管理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履行日常基金收支各项管理职能,组织实施本级及乡镇基金稽核工作,办理社会保险关系建立、中止、转移和终止,审核、发放社会保险金,提供查询服务等。另外设置相应的保险基金监督部门,以实现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有效监督。此外,应明确规定各级机构工作所需经费从财政中列支,不得从基金中提取。

6、制度衔接

(1)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账户的转换。

参加“农保”的人员因职业变动纳入“城保”范围时,个人账户随同转移,将个人和集体的缴费全部划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将政府缴费部分划入相应的统筹账户,从而实现账户从农村向城市的转化;参加“城保”的人员因职业变动从事农业生产的,即可保留“城保”关系并继续缴费也可选择参加“农保”,当“城保”转入“农保”时,其个人账户资金全部转入个人账户,而统筹账户资金的一定比例进入个人账户,实现从城市到农村的转化。

(2)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折算和缴费年限的确定。

保险费折算时,应该以迁入地的保险费标准或缴费比例为依据折算后入账。如果是“农保”转“城保”的则以迁入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标准进行计算缴费年限;相反,则以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标准进行计算缴费年限。统筹账户不予计算缴费年限。

(3)城乡基本养老保险金待遇的调整。

对于保险关系转移的参保对象,养老金待遇的发放应该以迁入地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为标准。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后,基本养老保险金自基本养老保险帐户转换之日起按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执行,按照相应的待遇标准发放;相反,基本养老保险金待遇应该按照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的规定进行发放。

7、争议的处理及法律责任

(1)争议的处理

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纠纷主要有两种基本类型:第一大类纠纷是缴费人与经办机构之间的纠纷,如参保对象的资格、身份确认、养老金待遇问题以及相关程序权利纠纷等。这类纠纷从性质上是属于行政纠纷,可以通过行政复议制度及行政诉讼来解决。第二大类纠纷是缴费人与基金管理人之间的纠纷,如基金管理人侵占、挪用,未尽合理注意义务以及基金运营执行人的不法行为等。这类纠纷属于民事纠纷,可采用一般的民事纠纷解决方式来解决,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民事诉讼等方式。

(2)法律责任

所谓法律责任是指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关系中各法律关系主体违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应依法承担的责任,主要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

第一,以伪造有关证件或者其他手段多领、冒领养老金的,由经办机构追回多领、冒领的养老金;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轻微,不构成犯罪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基金管理人违反保险金保值增值相关规定违规投资,或者进行非法拆借、担保,或者贪污、挪用养老保险基金造成重大损失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员或基金管理人的刑事责任;情节轻微,不构成犯罪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因上述行为造成参保人损失的,由基金管理人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造成基金损失的,给予行政处分;造成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故意拖欠发放养老金,情节较轻的,由上一级机关责令其更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处分。

摘要:中国的养老最主要和最突出的是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我国现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许多弊端, 已严重影响我国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十分紧迫。文章从法律制度层面提出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 以期促进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更加完善。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法律制度,制度设计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6.

[2]米红: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理论、方法与制度设计[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3]王国军:社会保障法学[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

[4]张新民:养老金法律制度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07.

[5]牟放: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5 (5) .

[6]赵建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反思与创新[J].法学杂志, 2004 (7) .

篇4: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农村 社会养老 法律制度 制度设计

一、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1、《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首先,一九九二年实行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下简称《基本方案》)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的扶持。”国家几乎不承担任何责任,而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对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实质就是农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来源全部依靠农民个人缴费,使得《基本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社会保障制度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其次,《基本方案》第三章第1条规定保险资金的筹集办法“可由县或乡(镇)、村、企业制定”。因此,在实践中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的,主要体现为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以及一些规范性法律文件,这些办法普遍缺乏法律效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差。再次,《基本方案》确定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月缴费标准为:2、4、……20元等十个档次,供投保人选择。按每月2元投保,在缴费10年后开始领取养老金,每月可领取4.7元,15年后每月可领取9.9元,这点钱对农民养老来说,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即使是选择最高10元标准投保,也仍然难以起到养老保障的作用,制度保障水平过低。

2、现阶段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碎片化”趋势严重

近年来,按照国家“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我国许多地区开始积极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最初只有北京大兴、广东东莞、安徽邱县等个别试点,到目前全国一片“争前恐后、遍地开花”的局面。由于没有统一的指导性文件,各地在制度上和标准上都不统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碎片化”趋势严重。这些互不相同的制度都是各地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财力而设计的,精神值得鼓励,而且不用从全国的范围内整体设计,制度建立比较容易,执行起来也比较顺利。但从长期看,由于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制度安排,各地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制订时各行其是,方式五花八门,标准差异极大,也会带来诸如制度的整合成本巨大等新的严重的社会问题,严重时还会引发社会动荡。

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率,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已明显影响农业效率的提高,在这一制度下,由于土地使用权难以有效流转,大批进城务工人员不愿种地,但又不愿放弃承包权,使得一些种植能手又无法获得足够的土地,究其原因,就是整个农村社会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位。如果国家通过财政支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就有可能实现社会保障替代土地保障,有利于农村土地的流转,有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有利于启动农民消费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巨大压力,实现“保增长”的目标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刺激内需是解决保增长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消费需求巨大,但由于受传统的家庭自我保障为主的养老观念的影响,促使多数农民将部分收入储蓄起来,以防遭遇年老、伤残、疾病等风险,这就进一步制约了农村居民的即期消费。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稳定农民的心理预期,从而激发农村潜在的购买力,扩大内需,促进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调节城乡收入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保稳定”也是当前我国社会的头等大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调节器,在坚持公平效率的前提下,通过对不同阶层、企业和劳动者按不同的比例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在其覆盖范围内对国民经济收入进行再分配,间接调节其收入水平,同时对丧失劳动能力者及收入不能维持基本生活者提供物质保障,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市场分配不公,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协调的发展。

三、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具体设计

1、覆盖范围与适用对象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坚持广覆盖的要求,因此,覆盖范围与适用对象看,应包括农村各类人员,以期最终实现农村各类人员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方向。所谓一体化,是指凡非城镇户口的公民,不论是务工、务农、经商或当干部,都实行同一制度,统一管理。

2、参保方式

由政府组织引导,个人、集体、政府三方筹资建立个人账户,储蓄积累与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规定农民原则上不允许退保,但允许其在发生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绝症难以支付医疗费、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遇到其他突发意外事件,造成家庭生活严重困难的,提供有效证明材料,经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审核,可以借支部分或全部保险费积累余额。

3、筹资方式及保险待遇给付条件

(1)筹集方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改变《基本方案》中规定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的扶持” 的政策,实行个人账户与基础养老金相结合制度,资金通过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方式筹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由基础养老金(即统筹部分)和农民本人账户养老金构成。 基础养老金由统筹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来确定,经济发展水平高、生活水平高的地区基础养老金标准应高一些,但同一统筹区内标准应是统一的。

(2)保险待遇给付条件。首先是年龄条件,农民享受养老金待遇的年龄不应低于60周岁,并且男女都应相同。其次是缴费条件,缴费年限可参照城镇人口参加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统一规定为15年。缴费标准可以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左右确定。

4、保险待遇

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在年满60周岁以后,可根据交费的标准、年限,按月或按季领取养老金。养老金给付直至领取人身亡为止,领取保证期为十年,不满领取养老金年龄或领取不足10年去世的,由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一次性领取个人账户余额。同时建立弹性待遇调整机制,如增强领取年龄的伸缩性,特殊情况下经批准,可提前1-5年领取养老金,每提前一年减发1%-2%的养老金,鼓励推迟领取,每推迟一年增发 1%-2%的养老金。

5、机构设置

设中央、省、县三级经办机构。中央政府负责全国范围内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立法工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是中央政府主管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职能部门;省级劳动保障部门负责根据基本政策规定制定基金管理实施细则,实施基金监督,集中管理并负责投资运营全省农保基金并对基金运营收益进行分配;市、县级劳动保障局根据基金管理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履行日常基金收支各项管理职能,组织实施本级及乡镇基金稽核工作,办理社会保险关系建立、中止、转移和终止,审核、发放社会保险金,提供查询服务等。另外设置相应的保险基金监督部门,以实现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有效监督。此外,应明确规定各级机构工作所需经费从财政中列支,不得从基金中提取。

6、制度衔接

(1)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账户的转换。参加“农保”的人员因职业变动纳入“城保”范围时,个人账户随同转移,将个人和集体的缴费全部划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将政府缴费部分划入相应的统筹账户,从而实现账户从农村向城市的转化;参加“城保”的人员因职业变动从事农业生产的,即可保留“城保”关系并继续缴费也可选择参加“农保”,当“城保”转入“农保”时,其个人账户资金全部转入个人账户,而统筹账户资金的一定比例进入个人账户,实现从城市到农村的转化。

(2)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折算和缴费年限的确定。保险费折算时,应该以迁入地的保险费标准或缴费比例为依据折算后入账。如果是“农保”转“城保”的则以迁入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标准进行计算缴费年限;相反,则以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标准进行计算缴费年限。统筹账户不予计算缴费年限。

(3)城乡基本养老保险金待遇的调整。对于保险关系转移的参保对象,养老金待遇的发放应该以迁入地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为标准。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后,基本养老保险金自基本养老保险帐户转换之日起按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执行,按照相应的待遇标准发放;相反,基本养老保险金待遇应该按照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的规定进行发放。

7、争议的处理及法律责任

(1)争议的处理

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纠纷主要有两种基本类型:第一大类纠纷是缴费人与经办机构之间的纠纷,如参保对象的资格、身份确认、养老金待遇问题以及相关程序权利纠纷等。这类纠纷从性质上是属于行政纠纷,可以通过行政复议制度及行政诉讼来解决。第二大类纠纷是缴费人与基金管理人之间的纠纷,如基金管理人侵占、挪用,未尽合理注意义务以及基金运营执行人的不法行为等。这类纠纷属于民事纠纷,可采用一般的民事纠纷解决方式来解决,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民事诉讼等方式。

(2)法律责任

所谓法律责任是指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关系中各法律关系主体违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应依法承担的责任,主要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

第一,以伪造有关证件或者其他手段多领、冒领养老金的,由经办机构追回多领、冒领的养老金;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轻微,不构成犯罪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基金管理人违反保险金保值增值相关规定违规投资,或者进行非法拆借、担保,或者贪污、挪用养老保险基金造成重大损失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员或基金管理人的刑事责任;情节轻微,不构成犯罪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因上述行为造成参保人损失的,由基金管理人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造成基金损失的,给予行政处分;造成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故意拖欠发放养老金,情节较轻的,由上一级机关责令其更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处分。

【参考文献】

[1] 郑功成:社会保障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2] 米红: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理论、方法与制度设计[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 王国军:社会保障法学[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4] 张新民:养老金法律制度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

[5] 牟放: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5).

[6] 赵建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反思与创新[J].法学杂志,2004(7).

篇5: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摘要: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进步,农村养老保险面临着不可避免的改革。于是,在2007年,农村养老保险迎来了新的篇章。2009年9月4日,“新农保”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拉开试点大幕。与“旧农保”制度相比,“新农保”制度不论是在制度设计还是待遇水平上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随着试点的深入,“新农保”制度在筹资机制、待遇发放、统筹层次以及基金保值增值等方面还是暴露出一些问题。

关键词: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农保” Abstract Since the founding of China,the rural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in our country has undergone a long process of development.With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and economy, it faced with the inevitable reform.Thus, in 2007, the rural pension insurance ushered in a new chapter.On September 4, 2009, the New Rural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nationwide pilot starts.Compared with the Old Rural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 not only in the excogitation of the system but also in the standards of treatment ,the new one has incomparable superiority.However,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experiment, the New Rural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exposed some problems in financing mechanism, treatment issuance, the overall level and the increasing of the value of the fund and other aspects.Keywords: pension insurance、rural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New Rural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1、关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的国外文献

国外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因而研究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的文献相对较少。从现有的研究文献资料来看,国外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主要是以下特点: 1)从福利公平角度着手

这方面的研究者比较普遍地认为农民同城市职工享有同样的福利待遇,主张将农民纳入国民社会保障制度;比如英国、丹麦、澳大利亚等国家将农民养老纳入非缴费性的国民养老保障制度中,而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则专门为农民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其制度要求农民缴纳养老保险费,另外公共财政在筹资上给予资助。

2)从制度建设时间角度着手

许多研究表明:有关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普遍滞后于城市职工;例如德国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时间差距为74年,美国为55年,加拿大为63年,日本为30年。

3)从建立制度的条件来看

研究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国家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从建立农村社会保 障制度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看,人均GDP大都在2000美元以上。除此之外,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国情及社会政策也有关。欧洲的一些国家如丹麦,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但是却成功地建立了农村居民社会保险制度。

4)从财政补贴的角度来看

农民与职工的社会保险不管是统在一个制度框架下安排,还是分别建立两种制度,其做法基本相同,政府都不同程度地给予财政补贴,但农民保障水平普遍比城市职工低。

5)从筹资模式角度入手

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主要是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例如德国采用现收现付模式,智利采用个人帐户基金积累制模式。经济学界大都借助于Samuelson引进的迭代模型来分析和论证。此后Aaron在迭代模型中引进生产和投资,得出养老金的增长取决于人口的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世界银行认为现收现付制具有代际转移支付的性质,随着老龄化的发展,社会保险费支付的负担会日益沉重,从而导致政府财政赤字膨胀,引发养老金支付危机。大部分学者认为个人储蓄账户与工资增长率和利率有更直接的关系,因此在现收现付模式下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制度所带来的冲击将缩小。

6)从覆盖面角度来研究

Holzmannetc提出五个阻碍扩大覆盖面(特别是扩大第二支柱即强制缴款积累支柱的覆盖面)的因素,分别是贫困、自雇、交易成本、制度设计、制度可信度。从现有研究文献资料看,主要基于产业结构变动、福利公平、财产权等理论出发。

2、关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的国内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存在的看法有:第一种认为家庭养老作为中国的一种优秀传统,应该继续保持下去,使其共同发挥最大效用,起到保障农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第二种观点是认为社会养老终究会取代家庭养老,这是社会发展的方向。还有一种观点是将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养老相结合才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理性选择。从学者们的观点可以看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已经是一种社会发展趋势,并且在农村养老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国内关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以下几方面: 1)关于农村养老保险模式

国内学者关于农村养老保险模式的研究,目前主要呈现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针对我国的特殊国情: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农村养老保险应当根据不同的人群,分层次,分类别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第二种观点则认为中国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应当借鉴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的经验,提出建立全国统一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主要包括建立非缴费型的基础养老金制度(国民年金)+个人自愿缴费型基本养老金制度+个人储蓄型或者商业保险。

2)关于政府责任

目前国内学者对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政府责任的研究基本上达成一致的观点,认为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中应该承担立法责任、财政责任以及监督责任。部分学者认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种公共物品或者准公共物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无法充分有效提供,必须通过政府对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的方式提供;但对于政府有没有能力提供补贴,部分学者认为政府目前不可能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提供巨额的财政补贴;部分学者则从技术层 面,运用人口数理学,保险精算学等方法对未来农村人口以及财政补贴能力做出预测,对我国有限财政责任条件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政策仿真与预测分析。

3)关于资金筹集问题

第一种观点则从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的具体差异的角度出发,提出实物换保障的创新模式,即:以特定方式将其拥有的农产品、土地和股权等实物转换为保险费,分别设计现实可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方案,年轻农民实行产品换保障;老年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实行土地换保障;进城农民工实行产品换保障+土地换保障的双轨制;乡镇企业职工实行股权换保障+产品换保障+土地换保障。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坚持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共同出资的前提下,政府还应该根据农村农民的不同分类,承担不同的作用,利用公共财政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补贴。

4)关于基金保值增值问题

国内部分学者认为,应该设置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专营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养老保险基金,在养老保险增值率高于银行同期利率的地方,允许养老基金进行适当的投资组合,适当放宽投资领域;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提高基金统筹层次,才是保证基金保值增值的关键。

3、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老农保)在我国已有近20年的实践探索,可是到目前为止,该制度尚未在全国推行和普遍实施,其中关键的制约因素是老农保制度设计存在缺陷及农保资金筹资来源不足。然而,在一个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占多数、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大、人口年龄结构失衡、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偏高、抚养系数增大、城乡区域发展差异显著增大的老年型国家里,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十分迫切。

我国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探索性地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老农保)。到目前为止,老农保制度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实践历史。部分学者研究认为,老农保制度至今没有在全国范围推行和普遍实施,究其原因最关键的是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以及农保资金筹集不足;另外一些学者研究认为,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国家只给政策不替个人分担缴费,多数集体经济功能丧失,无力替农民分担缴费,老农保制度演变成鼓励农民个人储蓄,缺乏吸引力;还有部分学者从养老保险基金角度研究分析认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和保值增值问题面临巨大的挑战,基金的安全性难以保障,提取管理费过多,基金投资渠道单一,导致老农保制度保障水平极低。

二、我国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农保)下的现状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继续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曾在多次重要的会议和文件中强调要探索建立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但是目前由于新农保的实施还在逐步进行中,制度还不够成熟,因此仍存在一些问题:

1、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的财政投入过低,覆盖面低

城乡经济发展结构的不平衡,城镇经济在工业产业结构的带动下高速发展,而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弱,农村资金的匮乏,则对农村养老保险的财政投入就少。

农村养老保险缴纳的方式主要是以农民自己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但是由于集体和国家的责任不受法律的约束,这样农村养老保险金只能由个人全部缴纳,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或个人自我储 蓄积累保障。造成农村养老保险投保人数少,覆盖面小,总体缴费水平偏低,养老待遇计发办法不合理,每人平均月养老金只有十几元,甚至几元,这样的待遇水平远远不能使养老人员安度晚年。由此可见,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低,社会互济性差,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

2、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稳定,缺乏法制规范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制度上的不稳定性。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民政部1992年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的,这些办法普遍缺乏法律效力,因此各地对这一政策的建立、撤消,保险金的筹集、运用以及养老金的发放都只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甚至是某些长官的意愿执行的,不是农民与政府的一种持久性契约,缺乏稳定性。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民政部门移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这个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困难,一些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甚至陷入停顿状态,导致了本来就心存疑虑的农民更加不愿投保,这也是缺乏法律保障的结果。

经历了改革后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虽然在很大的程度上严厉规范了农村养老保险的执行和实施,并制定了有效的程序,但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仍然主要是根据政府部门的政策性规定来展开,缺乏法律支撑,这样可能会出现各个地方、各个部门认识不一致的情况,地方政府又往往无章可循,因此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政府补贴标准、基金投资管理等缺乏同意的规范和操作规程,农保工作的管理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有时甚至表现为长官意志,这样容易造成各地农保模式不一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没有法律的强制性规范,农村居民不能够正确的认识到养老保险的法律效益,原本按月缴纳的养老保险金,部分农村居民可能会欠款,偶尔不交,有时甚至是恶意的拖欠,这种缺乏法律约束力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农村居民自身的利益,也损害了国家的利益。而对于相关的政府部门来说,没有法律的支撑,许多的养老保险行为只是根据当地政府的政策性来实施,这样很容易造成各个地区间养老保险政策不一致,各个地区间的政府津贴,政府补助不一致,造成各个不同地区间的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引起农村居民的不满。

3、个人缴费额度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根据《指导意见》,“新农保”个人缴费分为100元~500元五个档次,一方面,这几个缴费档次的确定缺乏具体的经济基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尽管农村居民不同于城镇职工,可以方便的根据工资收入确定养老保险的缴费率,但“新农保”个人缴费额度的确定也应当以农村居民的收入作为缴费基数,确定适度的缴费率,这样既考虑到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保证了个人缴费额度随经济发展的自然增长率;另一方面,将个人缴费设置为高低不等的5个档次,看似考虑了不同收入水平农村居民的承受能力,增加了个人缴费选择的弹性,实际上由于个人缴费额度的最终选择权掌握在参保人手中,大部分参保人可能只会选择最低的缴费档次,使多档次的弹性个人缴费额度蜕变成单一缴费额度。这又使得新农保的的实施遇到了不小的挑战。

4、基础养老金保障水平较低,公平性不高

从旧农保每月3元的养老金到新农保每月仅基础养老金就55元,这不可以不说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里程碑式的飞跃。但是,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20%的替代率相 比,“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替代率明显偏低,仅为12.8%。考虑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地区差异,经济水平较高地区的基础养老金替代率还要低。另一方面,基础养老金发放过程中的“捆绑政策”降低了新农保的公平性。《指导意见》规定,实施新农保时已年满60岁的老年人不缴费就可以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条件的子女必须参加新农保,这个条件看似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保意识,实际上却剥夺了许多老年人享受公共财政阳光的权利,降低了新农保政策的公平性,对于那些由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子女没有能力参保的老年人来说,新农保的“捆绑政策”所带来的逆向选择,无疑是加剧了他们同家庭经济状况较好老年人之间的差距。

5、国家的财政补贴不到位,而集体的补助又缺乏落实

在改革试点开展以前,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以自己的缴费为主,集体给予相应的补助”,因为农村居民人口基数巨大,而政府的财政收入能给与居民相应的补助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岂能起到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则农村地区养老保险主要的费用仍由农村居民自己承担。农民主要以种植农作物为主要收入,收入极不稳定,并且大部分小家庭种植的农民收入较低,以自己交费的养老保险则意味着用自己的钱养自己,而集体给予的补助微不足道,所以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很低,推广起来就很困难,很多农民宁愿把钱存入银行,也不愿参加养老保险,则农村地区的参保率非常低。

2008年出台了新型养老保险之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最大的创新点就是弥补了老农村养老保险财政无补贴状况,体现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性。及现在的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模式是由“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共同筹资,政府给予补贴,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极大的提高了农民参加新型养老的积极性,以前是政府要求农民参保,而现在变为农民自己主动要参加保险。

但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实施已经有近两年的时间了,直到目前为止,只有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市、县财政给予了参保农民补贴,而政府的财政补贴并没有到位,这同时也间接说明了制度的制定仍需进一步的完善,政府应该积极支持,并切实做出行动,老加强农民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信心,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而对于大多数的集体而言,在农村新型养老保险的基本方案只是要求集体根据自身的条件随参保农民给予适当补助,而并无强制性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的集体无力或者不愿意对参保的农民给予补助,除非是集体企业特别发达的地区,因此目前绝大部分地区参保农民的集体补助是无法落实的。

6、农保基金的安全性差,保值增值能力差

自开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始终是按照国家规定存入国有银行或者用于认购国家发行的高利率债券。虽然进行了新型的农保试点,但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仍然是通过这种单一的渠道投资,虽然这种投资方式比较稳妥,相对能够避免因投资失误而造成的基金损失,但是在低风险的同时基金保值增值的空间也不大,并且在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大部分都由农民自己缴纳的现实情况下,基金无法保值增值将直接影响到农民对农保制度的信任。在某些偏远的市级地区,因为缺乏专业的人才,造成农保基金的管理工作混乱,同时财务工作内控制度不完善等等原因,使得基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无法保证。并且农保基金的运营主体主要是各个县级农保经办机构,在对农保基金的管理过程中,政府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基金运营的经营者,因此受地方政府行政的干预较多,可能有时还会 出现挤占基金的现象。

三、优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1、加强地方财政投入,提高基础养老金的待遇标准

尽管《指导意见》规定,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的水平,但对于提高到什么水平并没有具体的规定,新农保最低基础养老金替代率较低的省份,在中央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加强地方财政的投入,提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替代率,并不会对地方财政形成大的压力,在地方财政新农保基础养老金补贴水平最高的浙江省,其财政用于补贴“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支出也仅占财政总支出的很少一部分。因此,在保持中央财政补贴的基础养老金替代率不变的基础上,增加地方财政的投入,提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替代率,不但不会对地方财政形成压力,还能提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保障水平,有助于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接轨。

2、尽快实现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对全国适龄人群的全覆盖

根据《指导意见》规定,新农保目前仅在全国10%的县(市)试点,到2020年才能实现对农村适龄人群的全覆盖,这就在试点地区和未试点地区人为地制造了新的不公平。假设2009年“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实现对农村适龄人群的全覆盖,且基础养老金的替代率为20%,则中央财政在现行补贴标准下用于补贴新农保的支出仅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3.5%,各省(市)地方财政用于补贴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支出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大部分都很低,各级财政新农保基础养老金补助水平都在财政的承受范围支持内,目前,各级财政都已经具备了对农村适龄人群实行全覆盖的能力。因此,政府应尽快结束新农保制度的试点工作,将其推向全国,使全体农村适龄人群公平地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

3、适当延长参保人的最低缴费年限

对于最低缴费年限,新农保采取了同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相同的做法,即不少于15年,但与城镇从业人员相比,农村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较短,进入劳动领域的时间较早,对于以个人账户为主体的“新农保”来说,参保人越早参保,个人账户积累的资金就越多,年老后领取的养老金就越多,保障水平就越高。因此,为了提高新农保个人账户的保障作用,可以延长最低缴费年限,将男性参保人的最低缴费年限设为30年,女性设为25年。

4、提高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收益率 与其它参数相比,投资收益率对新农保个人账户养老金实际收入替代率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投资收益率每变动1个百分点,实际收入替代率的变动超过2个百分点。因此,投资收益率的提高可以显著的降低参保人的缴费率和财政补贴水平,减轻参保人的缴费负担和各级财政的补助支出。然而,根据《指导意见》规定,“新农保”个人账户基金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尽管近几年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有所上升,但基本维持在3%左右,这样的收益率不要说是增值,就是保值也很困难。因此,提高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收益率是今后政府新农保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米红.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进的若干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 [2]Robert M.Ball.Social Security: Today and Tomorrow.[J].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8 [3] World Bank.Averting the Old Age Crisis[R].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4] Roger Axelsson ,Olle Westerlund.A panel study of migration, self-selection and household real income [J].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1998.[5]Samuelson PA.An Exact Consumption loan Model of Interest with or without the Social Contrivance of Money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67.1958.[6]Aaron HJ.The Social Insurance Paradox [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 vol.32,1996.[7]Robert Holzmann , Truman Packard , and Jose Cuesta.Extending Coveragein Multipillar Pension Systems : Constraints and Hypotheses , Preliminary Evidence ,and Future Research Agendain New Ideas about Old Age Security [J] The World Bank,2001.[8] Jan Ekberg.Immigration and the Public Sector: Income Effects for the Native Population in Sweden.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 August 17,1999.[9]张仕平.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研究[J].人口学刊,1999(5)。[10]刘芳.农村养老问题探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2(6)。

[11]张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J].调研世界,2003(4)。

[12]王晓龙,董登新.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构建与展望 [J].上海农村经济,2008(2)。[13]袁春瑛,薛兴利,范毅.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理性选择: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养老相结合[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6)。

[14]郑功成.专家把脉未来就业和社保[J].中国劳动保障,2002(3)。

[15]陈志国.发展中国家农村养老保障构架与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选择[J].改革,2005(1)。

[16]廖煜娟,潘怀明.建立多支柱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J].理论探索,2006(6)。[17]闫艾茹.对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J].理论探索,2003(5)。

[18]孙洁.城乡统筹: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支点[J].甘肃理论学刊,2004(2)。[19]米红,项洁雯.有限财政下的农保制度及仿真研究 [J].中国社会保障,2008(10)。[20]卢海元.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条件分析[J].经济学家,2003(5)。[21]涂余华.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渠道探讨[J].前沿.2006(06)。

[22]邹德新,曹旭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完善[J].农业经济.2006(11)。

[23]米红,周仲高.理论创新与方法抉择-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研究的反思与前瞻[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24]秦中春.农村养老保险建设的紧迫性、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EB/OL].2007.[25]邢宝华,窦尔翔,何小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金融创新[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4)。

[26]左青.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河北法学,2007(4)。

[27]米红,朱晓晓,方锐帆.警惕农村社会保障碎片化及大跃进现象[J].中国社会保障,2008(4)。

篇6: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摘要: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体制,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关键是要根据我国农村的现状建立适合国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体制。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 法律制度 思考

Thinking On Designing Countryside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GUO Yue-ju

(Department of Law, Heze University, Shandong Heze 274015)

Abstract: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multiple economic form countryside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suitable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for construct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Establishing rural social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should be according to our rural current situation and suitable for situation of China.Key words:countryside endowment insurance;law system;thinking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指农民为使年老不能再从事劳动时的生活有保障,在法律规定的劳动时间内缴纳部分保险金,在他们达到一定年龄后,有权向国家或有关保险机构申请养老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一、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存在问题

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适用的仍然是根据1992年由民政部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经过十多年的运行,现行农村养老保险方案在制度设计方面的缺陷也已逐渐显露出来,具体而言,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养老保险建设缺乏法律的有力支撑

实践中的主要依据,一是1992年颁布实施的《方案》和1995年颁布实施的《通知》,以及一些相关法律中关于应该重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原则性条款。二是相关文件内容:如200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要积极探索适合小城镇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十六大报告中的要“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等。三是有关领导关于重视“三农”问题和农村保障问题的讲话。由于没有关于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专门法规,在实践中存在许多困惑,各地在制定本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时找不到比较有力的立法依据,只好各自为政,把办法确定为暂行办法,大大降低了地方立法的规范性和长期性、稳定性[1]。另外,由于农村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法律保障,基金的流失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基金的正常运转。

2.农村养老保险资金来源结构错位

农村养老保险运行多年的实践表明:资金来源问题是养老保险的核心问题,缺乏政府财政支持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只规定了国家应对保险资金的筹集给予政策扶持,而没有明确规定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立和运行过程中应承担相应的财政责任,在集体经济日益薄弱的情况下,这样的“软约束”必然导致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村参保者缴费负担重,保障水平低且参保人数不断下降。据测算,在1990?1999年期间,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参保者人均累计农村养老保险费仅230元,月均养老金仅3.5元,根本无法保证农村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农村养老保险资金来源结构错位是导致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的根本性制度原因,我国应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多渠道筹资机制[2]。

3.管理体制不顺,监管不力,流失严重

其一是管理体制不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存在条块分割的现实:民政部门管一块、卫生部门管一块、社保部门管一块、这种条块分割的现实造成了政策协调、资源共享等诸方面的人为矛盾,不利于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推动和开展。其二是养老保障基金管理和增值问题较多。按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社会保障基金应该遵循征缴、管理和使用三分离的原则,互相制衡,从而保障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即保值增值)。在中国,大多数地方的养老保险基金是由当地的民政部门独立管理的征缴、管理和使用三权集于一身,缺乏有效的监控监督,而地方的民政部门又受当地政府的管理,所以,当地民政部门或政府挤占、挪用甚至贪污、挥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情况便时有发生,使农民的养老钱失去了保障。

二、重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津制度的设想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关键是要根据我国农村的现状建立适合国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体制。

1.合理构建农村养老保险法律体系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农民社会保险事业的保障,是农民社会保险制度的核心。同时,有没有完备的法律规范,也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发展来看,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最重要的特征是以国家立法为基本前提,并依靠法治来保证实施。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农民的社会保险法律框架应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修改宪法。列宁说“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宪法对农民这一弱势群体负有义不容辞的保护责任。虽然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但也只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纵观宪法条文的规定,涉及社会保障方面的只有退休制度和公民获得物质保障的制度,但退休制度将农民排除在外,而物质保障是针对全体公中的困难群体。鉴于农民的生存状况和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应当通过修改宪法,增加保护包括农民在内的弱势群体的根本性原则,使宪法真正成为农民的“权利保障法”,使宪法成为农民社会保险的母法,从而使农民的社会保险制度有较高的法律起点,通过加强农民社会保险上位法的保护,使农民社会保险立法有足够的法律权威。

其次,尽快出台《社会保险法》。对于社会保险问题,我国现在已经有了初步的法律框架,包括国务院的决定和省一级落实国务院决定的法律,但还没有出台国家层次的专门法律。在我国农民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立法者必须提供适当的制度保证,宏观上应尽快出台一部专门的法律,对该制度的实施作出明确规定和统一筹划,使之有法可依,规范操作,克服随意性,使城乡社会保险在宏观上达到统一。

第三,制定保护农民权益的综合性法律。我国在立法实践中一直非常重视和强调对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如全国人大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残疾人保障法》、《妇女权益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多部特殊保护的法律。但由于城乡差距的存在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农民在就业竞争、基本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问题,明显处于弱者的位置。因此,要尽快制定和出台保护我国全体农民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权益保护法》,用法律确定农民的基本权利,规定包括社会保险在内的农民社会保障问题。

最后,制定专门的《农民社会保险法》。西方发达国家的农村保障都是通过国家立法形式实行的一种强制性社会保险。如德国在19世纪80年代就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并在1957年扩大到全体农民。日本在1971年,丹麦、芬兰在1977年,美国在1990年也都建立了农民社会保险制度,并以立法的形式予以确定。而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基本上是本着自愿、量力的原则,并不具备法律上的强制性。所以应当就农民的社会保险专门立法制定有针对性的《农民社会保险法》,从法律上确认保险制度在农村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其性质、对象和标准,规范权利义务和责任,使农民的社会保险工作开展有法可依[3]。

2.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多渠道筹资机制

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上,我国走的是一条“城乡分割保障”的道路,国家承担了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大部分建制成本,却忽略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资金需要。有学者说得好,“国有资产是全国人民所有的资产,不是城里人独有的资产,更不是国有企业职工独有的资产”。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政府虽不可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为农民提供全面的、高标准的养老保险待遇,但国家应从公平的角度为广大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养老保险待遇,建立起“低水平、广覆盖”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从世界已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国家和地区看,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险涵盖农村地区,其保障对象包括全部农村人口,其中有相当数量是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另一方面,相对于城镇居民,我国农村居民的收人水平普遍较低,所以政府理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尤其是中央政府不仅应该制定各项法规和政策,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加以规范和引导,更应该承担必要的财政责任,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障的资金投人。实际上,从世界各国社会保障运行的情况来看,各国中央财政通常会投人很大比例的社会保障资金。据资料显示,1991年瑞典、英国、加拿大、美国的社会保障总支出中,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占到56.4%、31.8%、36.4%、28.7%;1994年欧盟国家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有36%来自国家财政,而我国2000年即使在中央大幅度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的情况下,这一比重还只有4.5%,而且其中大部分还投到了城镇,对于农村养老保险的扶持很少。政府可采用各级政府财政按比例分担的方式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的财政扶持。

3.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

其一,出台基金运营优惠政策,拓宽基金运营渠道。如中央发行国债明确一定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优惠量,银行设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储蓄补贴利率,政府特许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一些风险小、收益高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其二,加大基金的监管力度。可设立由缴费人、受益人以及社会公益组织共同组成的非官方监督机构相结合的政府、社会、事业经办机构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全面监督的养老保险监督的机构。此外,要完善审计、监察、财政等有关部门联合组成的外部监督制度,以保证基金安全。其三,提高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投资本身就是一门相当复杂的学问,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推行投资代理制,将部分养老保险基金交由专业投资公司进行投资,以提高积累资金的增值率;也可以规定,不能保证适当增值率的投资主体,要在一定期限内放弃投资权,将养老保险基金全部或部分上缴,由省级部门负责保值增值并承担责任。省级部门不能实现保值增值的,可以将基金交由国家有关机构管理。

参考文献:

[1] 姜伟权锡鉴: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问题和解决思路[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6,(4): 77-85

[2] 左菁:中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河北

法学,2007,25(4): 70-78

[3] 涂富秀:构建农民社会保险法律制度[J].发展研究,2006,(12):

上一篇:保安主管工作述职报告下一篇:高速公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