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造假的防范和治理

2023-01-19

众所周知, 会计工作的质量是反应企业经营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 同时在现代经济活动中, 会计报告也是投资者、银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重要参考材料。然而现实中, 会计造假行为屡见不鲜, 特别是大型企业会计造假, 不仅扰乱了经济活动而且对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 有的甚至带来严重社会影响。近日, A股上市企业康美药业涉嫌会计造假, 300亿元货币资金突然消失, 上交所闪电发出监管函, 这给投资者和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 会计造假行为是严重违法行为, 对企业的不利影响是多方面且深层次的, 因此在企业活动中, 管理人员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 防范治理会计造假行为, 规范自身经营活动, 实现企业长远发展。

一、会计造假现状、趋势及危害

随着会计工作的不断演进, 造假现象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特别是随着经济活动复杂程度的加深, 造假问题愈演愈烈, 造假行为不仅影响了本企业的经营, 甚至对审计、投融资等领域也产生了恶性影响。特别是大型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 严重影响了金融市场秩序。另外, 随着造假行为的曝光, 会计行业的职业形象在社会上也失去了原有的口碑和威信, 人们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信任程度低, 会计报告的质量也屡遭质疑。虽然诸多会计造假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被了解, 但是许多隐秘性的会计造假行为, 依然游离于法律法规之外,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严重隐患。

因为没有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行为, 违法违规思想始终给从业人员和企业管理者带来了可乘之机, 特别是在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管理和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 会计造假行为将会继续存在。虽然我国在会计领域的法律和相关政策不断完善, 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不断跟进, 但是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原有经济体系下固有思想的束缚等不利因素依然存在, 彻底遏制造假现象依然需要多方面人员的合力推进。

会计造假行为首先会对企业经营产生破坏性影响。类似康美药业的行为, 不仅影响了企业自身经营, 而且波及了A股市场, 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 企业信誉在短时间内也难以挽回。会计资料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 对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都有重要意义, 如果会计资料造假, 不仅影响企业管理者的经营决策, 甚至破坏行业秩序, 更进一步造假行为也为经济犯罪提供了机会, 扰乱资本市场和市场经济秩序。其次, 会计造假是违法违规行为。造假之风盛行严重拉低了社会整体诚信水平, 会计人员诚信影响企业诚信, 企业诚信影响社会诚信。会计造假行为违背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虚假会计资料为经济犯罪大开方便之门, 一旦造假行为被公之于众, 企业相关负责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再次, 会计造假行为扰乱资本市场秩序, 影响投资者决策。虚假会计资料会冲击资本市场, 违背市场规律, 加剧资本市场波动, 给投资者造成大量损失, 甚至会影响社会安定。

二、会计造假的表现形式

会计造假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具体而言,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最为明显的是利用法律漏洞偷税漏税。许多企业为了偷逃税款要求会计人员改动付款存根, 将往年存根替代当年的付款存根作为抵扣付款的凭证。个别企业收到欠款后将款项计提为坏账损失, 而真正的企业收入没有体现在账目上。还有企业私自截留还款记录并将其记录为还账损失, 通过费用管理截留资金。这些造假行为严重影响了国家税收, 是税法明令禁止的会计行为。其次, 个别企业通过虚构业务内容和凭证获取非法收益。通过虚列支出, 比如私自增加工资金额和其他费用, 减少企业正常利润, 另外在预算过程中, 为非法获取资金, 故意算错账单余额, 进而将这笔资金记录为己用或者购买其他商品, 使得资金游离于账外。在管理银行存款项目中的月末费用管理中, 部分会计人员通过余额差额项隐蔽贪污资金, 在同一会计年度内, 除非二次审核本年度财务事项, 否则这种造假行为难以发现。再次,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 存在虚报损失隐瞒合理收入的情况, 比如企业购买完相关货物或材料后, 因为某些原因将货物退回, 在此过程中企业相继去的蓝色和红色发票, 如果财务人员没有将红色发票如实记录, 则很容易为会计造假行为提供空间, 财务人员将蓝色发票记录在册, 同时销毁红色发票可以获得大量利益。有的财务人员通过虚报账单、故意夸大损失等方式将相关物资进行转移, 获取非法收益。最后, 私设小金库也是财务作假常用手段之一。对外投资收益在企业经营中应该被记为投资收益, 但是个别企业会对此部分收益进行隐瞒, 进而形成账外资金。

三、会计造假的原因

造成会计造假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 执法部门执法不严, 大大降低了财务造假的成本, 在实际业务中, 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考虑到其他因素, 暗示、要求甚至施压, 逼迫会计人员进行造假行为, 从直接原因上看, 造假行为是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和违法行为, 但是根本上与执法部门和企业管理人员的不作为也息息相关。其次, 在会计造假行为的过程中, 监管缺位也是重要原因。财务人员受聘于企业, 自身而言对于会计账目的监督力量不够, 财务收支上只有记录权, 没有监督权, 另外企业审计过程中暴露的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制度漏洞多等问题, 也使得审计的监督作用变弱, 个人外部审计单位会因为审计费用等利益问题对企业财务造假行为视而不见, 综合下来, 审计的监督作用大打折扣。再次, 在社会监督力度较弱。我国审计部门和财税部门的职能是分离的, 监督、监察会计作假的部门相互独立, 没有形成立体的监督网络, 使得造假行为有监管漏洞可钻, 再加上个别监管部门的腐败问题, 无法全面有效完成对造假行为的监督, 大部分会计造假行为都是在问题爆发后才被社会各界所熟知。最后, 会计造假行为的根源还是在于个别企业经营者和财务人员的不当利益诉求。虽然企业经营的目标是利益最大化, 但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为会计造假提供了机会, 比如从投资者的角度讲, 资本盈余分配应该按照投资资金分红, 而经营者更关心盈余资本继续转化为企业发展资金, 进而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另外, 投资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天然的信任成本, 前者会通过一些举措来监督后者, 后者也会采取措施脱离监控, 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就是两者博弈的结果, 这会使得会计核算不能实际反映真实的经营情况。除了企业内部人员的不当利益诉求之外, 个别地方政府会考虑地方局部利益, 要求企业修改会计资料, 虚报资产和经营利润, 这种违法行为, 短期内虽然维护了地方形象, 长期来看, 增加了社会信用成本, 反而不利于地方经济增长。

四、会计造假的防范及治理

根治会计造假行为是一项长期综合的工程, 对于社会信用体系搭建和国家经营发展的作用巨大。防范和治理会计造假行为,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进行:

(一) 会计法律和职业道德并行

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 根治会计造行为无从谈起。为了治理上述造假行为, 会计相关法律应该细化相关制度, 明确会计责任主体和相关法律责任, 从法律上规范会计行为, 杜绝会计从业人员被迫做假账行为, 对于敢于违反法律的相关人员, 从严从重处罚提高法律的威慑作用。在完善法律的基础上, 参考其他行业规范, 约束审计行业和企业财务行为, 同时还要根据相关行业和实际经济情况, 完善相关细则, 引入赔偿制度, 约束企业和审计单位的行为, 做好会计职业教育, 提升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法律水平。

(二) 强化监督水平

企业要健全会计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的相关制度, 同时启动三大监督模块。会计监督方面, 企业完善自身内部制度建设, 建立会计内控制度体制, 实现岗位分离, 有效控制财务流程。审计监督方面, 保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定期审查企业账目, 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 若有违法违规行为, 要坚决追究负责人的相关责任。充分利用好社会监督, 鼓励大众和舆论参与企业监督中来, 对不涉密的经营报表尽量透明化, 奖励举报会计作假的行动, 鼓励员工参与本企业的会计监督活动。

(三) 健全企业内部框架

除了依靠法律法规和各方面的监督外, 长远看企业搭建完善的内部框架, 包括管理制度、内控制度等。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缺乏健全的内部经营框架, 内控流程相对不完善, 因此制定可操作性强且有效性高的内部监督体系十分必要, 此体系将企业管理者、财务负责人、相关责任人都纳入到监督体制中来, 同时要完善此体系的评价指标, 及时对内部流程进行评估, 保证监督体系高效有序进行。除此之外, 制度建设必须和人力建设相匹配, 企业应该有意识地打造综合素质高的会计从业队伍, 及时针对会计业务和职业道德进行培训, 增强从业人员的企业归属感、文化认同感, 保证财务队伍的高专业素质、高职业责任感, 这是防范财务作假的根本之策。

摘要:市场经济发展越成熟, 会计工作越重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 各个经济主体对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但是鉴于法律法规相对于经济活动的滞后性, 会计造假现象依然得不到有效遏制, 这不仅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增加信用成本, 而且给政府、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 应该对会计造假有深刻认识, 并及时防范造假行为。本文通过对会计造假行为的现状、趋势、危害等方面入手, 全面分析造假行为出现的原因, 并针对此提出相关防范治理措施, 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会计造假,防范治理

参考文献

[1] 张兆侠.会计信息失真与企业债务融资相关性研究——基于内部控制的调节效应.[J].财会通讯, 2018 (33) :3-8.

[2] 任艳.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及治理.[J].山西财税, 2018 (09) :58-59.

上一篇: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民增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下一篇: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管理工作要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