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会计造假现象的剖析

2024-05-01

对会计造假现象的剖析(精选6篇)

篇1:对会计造假现象的剖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会计信息在各种领域所发挥的作用也日益重要,但是会计造假事件的不断出现,严重扰乱了我国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资本所有权和资本运作权的分离,监督机构的不完善,监督力量的不足,经济政治利益的驱动,合计人员的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了会计造假的一系列问题。本文对上述造假的原因进行了仔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加强会计法制建设,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社会外部的监督审计,改进会计人员等一系列管理体制,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使会计造假真正消失,促进我国经济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会计的作用越来越大,会计信息在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已日益成为企业管理者、政府管理部门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但同时,会计造假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从1720年英国的南海公司事件,1929年美国的股市大崩溃再到近几年美国安然、世通的造假事件,我国的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厦造假案件,造成了严重的会计诚信危机。会计造假已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会计造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法制观念淡薄,违法干预会计工作。

2、授意、指使、强令篡改会计数据,造假凭证、帐表进行假审计、假评估。

3、帐外设帐。

4、转移国有资产、偷逃税收、粉饰业绩。

5、会计人员执法环境差,会计监督严重弱化,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薄弱。

6、违法违纪手段隐蔽,做假技术不断发展。

7、会计工作中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严重。

会计造假这个会计领域的突出问题,已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找出会计造假的原因,并研究行之有效的治假措施已成为当前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会计造假的原因

(一)两权分离是会计造假产生的根本原因

两权分离是指资本所有权和资本运作权的分离,也就是说,所有者拥有的资产不是自己管理运作,而是委托他人完成管理运作任务。在两权分离的过程中,资本所有权与资本运作权应该是一个统一体,无论是资本的所有者还是资本的运作者,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即实现最大化的盈余。但是,在实现这个最大化盈余的过程中,必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对盈余分配比例问题,资本所有者总是希望凭借对财产的最终拥有权分享全部盈余,而资本运作者却希望保留一定比例盈余扩大生产经营,甚至还要考虑自身的回报(表现为薪水、福

利等)。再比如,资本所有者对资本运作的信用程度不同,总是会采取必要手段实施对资本运作的监督,而资本运作者则会采用反侦察手段逃避资本所有者的监督。如此等等,必然会出现资本所有者与资本运作者的矛盾,矛盾的最终结果是:资本运作者虚列成本:虚计收入,虚报盈余,会计造假也就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

(二)监督乏力,是会计造假产生的重要原因

监督乏力,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分析:一是会计监督乏力,二是审计监督乏力,三是综合监督乏力,四是执法监督乏力。(1)从会计监督来看:因会计受聘于单位,使得其本身所具有会计监督功能因种种原因而被严重削弱,对单位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无法进行监督。(2)从审计监督来看,首先是内部审计监督乏力,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因种种原因形同虚设。其次是外部审计监督乏力,外部监督主要体现在民间审计上,有些民间审计单位为了争取“回头客”,就对“顾客”提供优质“服务”,有的还承诺保证委托人不出问题,以至出现了虚假的审计报告。(3)从综合监督来看,各监督部门如财税、审计、物价等部门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全力,影响综合监督的效果。(4)从执法监督来看,虽然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执法检查,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会计造假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执法不严,对查出的问题没有严肃处理,导致会计造假事件的不断出现。

(三)利益驱动是会计造假的直接原因

2001年,被中国证监会查处和被沪深证交所公开谴责、批评的100多家上市公司中,绝大部分公司有会计造假行为。造成会计造假的直接原因是利益的驱动。“利益”会驱动人们守法经营,取得合法的利益,也会驱动人们铤而走险,劫取非法的利益。会计造假这种非法手段所劫取的有:

1、政治利益。一些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企业,由于市场的变化,激烈的竞争,从而失去了以往的优势,为了保住昔日殊荣,维护企业领导形象,企业负责人不惜一切代价虚报产值,虚报利润。而有些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为维护地方或部门形象,也有意识的引导企业会计造假。

2、经济利益。经济利益驱动会计造假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为了筹措资金。由于《公司法》对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有着严格的规定,比如上市前三年连续盈利等。为此,有些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公司为了能上市,大肆玩弄财务数据,玩弄数字游戏,蒙混过关,以合法身份“获得”上市资格。二是偷逃税款。有些公司为了达到偷税漏税目的,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瞒天过海、浑水摸鱼、移花接木,从而达到“隐瞒销售收入、虚增销售成本、多提多摊费用、截留利润、偷逃税款”的目的。

(四)会计人员职业的从属性,造成会计人员的被动造假

在目前的经济社会中,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在地位上是从属关系,也就是说单位负责人对他们的工作完全拥有领导权和管理权。有了这种天然的从属关系,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在单位会计工作中,能否发挥作用,和发挥作用的大小,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从属性。单位负责人为了达到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往往会向会计人员施压,致使会计人员违背现有会

计法规,在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因为这种从属性往往不以会计人员的主观愿望为转移,所以,要恪守职业道德,不少会计人员是很难做到的。如国内闻名的“银广厦”案、“蓝田股份”案等等,都是企业负责人直接指使和策划下造假的。这些安全从表面上看是会计人员不良职业道德的表现,其它是单位负责人意志的体现,是单位负责人不良道德的直接结果。

二、会计造假的对策

(一)加强会计法制建设,发挥法律对会计行为的规范。

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一系列法律法规,要加强我国法律体系的建设,建立和完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的执法职责和权限,实施清晰明了的监督职能。并应当进一步做好会计法规的宣传工作,要在全社会普及会计法规知识,尤其要加强对会计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使他们了解会计信息形成的来龙去脉,深刻认识虚假会计信息给企业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和影响,以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对于违反会计法规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会计法》首次将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的第一责任人,明确了责任,在会计造假事实与损失清楚的情况下,对相关人员要进行经济处罚或追究刑事责任,并予以公开曝光。

(二)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它主要体现在:参与经济业务事项所有过程的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要明确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明确财产清查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这些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的关键就是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做好内部控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好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内部审计部门承担着两项任务:一是规划、设计内部控制的具体制度、方法和程序,并负责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后的不断整合、提升、完善、修正。二是对内控制度执行过程的监督、检查及其有效的评价。我们在强调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同时,有必要强化内部审计机构建设,赋予它一定的地位,树立其足够的权威,保证它的独方性,并尽一切可能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准和适应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能力。使内部控制真正的落实到位。

(三)加强外部监督即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拥有了更,广泛、更全面的自主权。权力,没有监督和制约就会产生腐败,权力越大,就更需要制约和监督。因此,强化会计监督,有效地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是对当前经济领域中出现的造假现象的有力挑战,也是预防会计造假产生的有力措施。在会计监督中单纯强调内部监督是不够的,也必须强化对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督,也就是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社会审计监督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根据有关规定,以独立的第三者身份对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对依法公开披露的单位会计报告的真实性负法律责任。目前狠多注册会计师没有确实履行其监督职能,“银广厦”案件给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警示就在于注册会计师对现有准则的执行存在重大疏忽与不力。因此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是提高会计监督力度的外部基础之一。政府监督主要是指财政部门对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我国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督、保险监督等

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会计监督检查,进行宏观调控。这样在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基础上,规定单位外部监督层次,将专业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使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配合协调一致,为会计人员创造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为确保会计监督的有效性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四)改进会计管理体制。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便是如何改变会计人员的工作,落实会计人员的监督权,保护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针对这一关键问题,有如下设想:

1、会计委派制

会计委派制即会计人员及会计机构直接由国家行政机关领导,会计人员由国家委派,统一管理,作为国家利益的代表,代表国家监督企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具有单一身份。这一管理模式在上海浦东新区实施后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其具体作法就是设立具有法人性质的会计服务所,隶属政府直接领导,服务所人员实行招聘,经过考核择优录用,被录用人员的人事关系、工资关系由服务所统一管理。企事业单位需要会计人员,一律向服务所申清,由服务所派出会计人员,提供有偿服务。

笔者认为,实行会计委派制有效的摆脱了会计人员与单位之间的依附关系,变过去的会计人员属单位所有为属全社会所有,从而使会计人员相对独立起来,会计人员能够排除干扰,依法办事,正确行使会计职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在会计委派制的实行中,为防止会计的核算与监督职能脱节,可以在企业内部设置理财部门,受命于企业内部,专司理则职能,利用会计人员反映的信息和根据资金市场,证券市场等信息,为企业理财,在做到即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的同时,又不妨碍企业搞活。

2、财务总监制

财务总监制是由一具有特定人员执行的,为保护所有者利益,通过直接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组织,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的外部会计监督系统。财务总监制的基本特征是:①财务总监由所有者委派,代表所有者监督经营者行为,其报酬大小由所有者根据其监督是否尽职及效果而定。②财务总监的选拔非常严格,通常招聘具有较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的人担任,并采取定期考核和轮岗制度。③财务总监的主要职能是财务监督,并参与财务计划的制定,对重大经济决策和财务收支,须与厂长(经理)联签批准。近年来,深圳、上海等地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相继对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实行了财务总监制度,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财务总监制度完善了会计管理体制,使会计的双重监督职能得以真正落实。原有会计体制只落实了一种监督职能,即受厂长(经理)委托监督其他部门经理及职员的行为,却削弱甚至放弃了会计对厂长(经理)的监督权。财务总监制中的“联签制”形成了财务总监与厂长(经理)相互制约、相互牵制、共担责任的内部权力制衡机制,抑制了任何一方权力的过分膨胀。富监督于日常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之中,具有及时性、经常性、有效性、自觉性的特点。财务总监制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有力举措。

3、会计人员申诉制度和会计主管任免审批制度

财政部门在会计管理上应发挥其重要作用,可考虑建设和完善会计人员申诉制度和会计主管任免审批制度,并以法令形式颁布。会计人员因抵制违返《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的行为而被解顾或受降职、撤职等处分的,可向财政部门申诉,财政部门调查核实后,下达会计争议裁决书,对有关人员进行处罚、保护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企业任免会计主管须向财政部门提交任免意见书,说明原因。会计主管如有不同意见,同样可以申诉。不服会计争议裁决的,可以向上一级财政部门申诉。

(五)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由于会计人员出具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的输出结果。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这样才能在国家会计法律体系下真正履行会计人员的职责;其次是要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用行为规范来自我约束,遵守公共道德,保持良好的信誉。这样的会计人员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会计职业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再次,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的高低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所以要注意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继续提高,提供机会给他们进行继续教育。最后会计人员还要有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会计人员面临的经济事项会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在保持职业的谨慎性和规范性的同时,能从整体的角度,用科学的分析方法,用明确的理解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找出解决的办法和思路。

会计造假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在未来的时间里将会长期存在,我们唯有在工作和实践中不断地发现症结所在,不断地完善法律法规,加大监督力度,完善监督体系,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马永辉、马毅《对会计核算真实性原则的若干思考》,浙江财税与会计,2002年8月

2、唐宴春《会计制度、道德、法制的理性思考》,金融会计:2003年9月

3、吕学典《会计造假原因的理性思考》,会计之友

4、浙江省则政厅编著《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新会计法规简明教程,2002年6月

5、龚杰《内部控制召唤内部审计》。浙江财税与会计,2002年7月

6、李军《从“不做假帐”谈会计监督》,财会研究,2001年10月

7、全国人大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99年10月31日修订

8、刘明辉、孙坤、徐平《审训—》,2004年1月

9、浙江省财政厅编著《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1997年8月

10、李海波《经济改革实用手册》,1997年2月

篇2:对会计造假现象的剖析

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一些会计从业人员违背职业道德,违反法律,篡改数据,管理层暗箱操作、故意违法经营等。

本文分析会计信息造假的原因,积极寻求应对会计信息造假的对策,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关键词:造假 现状 原因 应对

这几年来,在我国会计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会计信息造假的现象,并且造假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危害之大,引起了社会的极度关注,会计信息造假现象已经对国家经济秩序构成了严重威胁。

一、会计信息造假的现状

通常说会计信息造假,是指信息提供者通过非法手段或利用会计方法本身的缺陷而有意识地提供误导性的财务报告,使投资者和债仅人等信息利用者受到损害的行为。

信息提供者利用其信息优势,采取欺诈手段不合法地调整企业的赢利,其有些手段貌似合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但是突破了一定的限度,已成为违法的操纵行为。

因会计信息造假导致经济管理和宏观决策失误而造成的间接损失远比其造成的直接损失要大得多。

而这巨大的信息造假大都源于弄虚作假,出自会计人员之手。

现在,造假已不局限于企业和某些职能部门,以“独立、客观、公正”为生存之道的中介机构也身陷其中。

国家审计署曾组织对16家具有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检查,结果表明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质量令人担忧。

在检查中,共抽查了上述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32份审计报告,并对21份审计报告所涉及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审计调查,检查发现有14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23份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造成财务会计信息虚假71.43亿元,涉及41名注册会计师。

会计信息的严重造假,不仅直接侵害国家利益,扰乱国家经济秩序,导致宏观经济决策信息紊乱,而且加剧了整个社会的诚信危机,甚至动摇了广大群众对我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

会计信息造假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正引起越来越多人们的广泛关注。

二、会计信息造假的原因

会计信息造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地说有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下面就此分别予以剖析:

(一)造成会计信息造假的人为因素

会计信息造假的人为因素主要是在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为了个人利益,事前经过周密的安排,故意以欺诈、隐瞒、舞弊等手段,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济活动,或制造虚假的会计事项。

1、上级主管部门干预。

有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领导为突出政绩,给企业下达硬指标,强行压任务。

当企业完不成目标任务时,又有意识地引导企业虚报利润、隐瞒亏损。

结果造成某些人受益,企业职工遭殃,国家利益受损。

2、单位领导伪造成果。

某些企业为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或者当企业遇到困难、或经营不善、或经济效益不理想时,弄虚作假有利于争取贷款、吸引外资,壮大自身实力。

3、财会人员的素质不高。

可以说,所有会计信息造假都与财会人员有关。

但就其主观原因而论,又可大致分为故意行为和过失行为两种。

故意行为是财务人员道德素质低,名利思想严重,提供虚假信息来欺上瞒下,以谋求个人利益。

过失行为则是由于企业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理论水平低,对法规政策理解不透,对实际情况不甚明了以及具体操作能力差、责任心不强造成的,这也是我们会计基础工作差的具体表现。

(二)会计信息造假的非人为原因

上面所述无论外部原因还是内部原因,都是人为干扰造成了会计信息的造假。

实际上,由于会计核算本身的客观局限性也会导致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造假,主要表现在:

1.现实环境变化与会计方法变化的不同步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运动环境是瞬息万变的,如物价变化和随机事件的发生等,都会对价值运动的流量、流向发生影响。

而会计核算的规定,原则上又是相对稳定的,加之会计本身是反应性的,导致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况存在“时滞”现象,这就必然产生会计信息反映的误差和造假,市场越是不稳,竞争越是激烈,这种误差和造假度就越大。

2.领导、会计确认计量的假定和估计性。

在会计核算中,存在许多不可确知和难以准确计量的因素,因此,会计确认和计量工作有时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计方法。

因而,会计信息不可能绝对精确地与客观价值运动相符合。

3.对未来事项认识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未来事项由于受现在和未来各种必然和偶然因素的影响,其发展变化总是模糊的和不确定的。

虽然人们努力探讨各种预测方法,试图尽可能准确地预测,但只要我们将会计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其准确性很多都是不怎么可靠的。

从理论上来说,实际结果同预测结果出现差异也是必然的。

综上所述,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共同导致了会计信息的造假,其中人为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应对的主要对象。

三、对于会计信息造假的应对对策

(一)企业内部应对是关键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股东等财务信息需求者参与监控的动机和能力,比如健全董事会、建立审计委员会、建立股东对经营管理者的强力约束、建立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基于合约的委托代理关系等措施。

2、强调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

要想从根本上扭转我国会计信息造假的严重局面,关键是要对单位负责人实施有效的控制,要明确、加重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

新《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新《会计法》的这些规定强化了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抓住了会计信息造假的本质,从而能够有效地应对我国会计信息严重的局面。

一旦造假事实被发现,单位负责人难辞其咎;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人员颐指气使、把会计人员当挡箭牌的局面也会大大改观。

3、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法》除明确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外,也规定会计人员做假帐,属于明知故犯,不论何种原因,一律处罚。

会计人员对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单位负责人共同承担责任。

所以会计人员应该透彻理解《会计法》,坚持依法进行会计行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在社会中,如形成崇尚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会促使会计人员在主观上注意加强行使会计监督的义务;反之如果会计职业道德败坏成为一种风气,会计人员协助造假不仅不会受到社会指责还会成为一门值得夸耀的技巧,那么可想而知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能有多少。

(二)联合相关部门,加强外部监督

外部监督是防止会计信息造假的必要手段。

会计行为的内容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和充实,会计信息、的使用范围也日趋扩大,渗透至社会的各个方面。

要使会计信息具有公允性,得到社会的承认,必须有外部的有力监督。

《会计法》中规定: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应依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检查后应出具检查结论,进行鉴定评价,从而使会计信息获得社会的公认。

另一方面,应加强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作用,因为专业的监督来得更有效果。

目前,我国有数十万的注册会计师,且数量还在不断扩大,应当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并推行报表审计签证制度,对会计信息造假现象起事后控制的作用。

通过这些外部监督措施,维护财政纪律和经济秩序,防止会计信息的造假。

同时也有利于单位筹资和扩大发展。

四、结论

篇3:对会计造假问题的研究

21世纪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 是充满广阔的经济前景与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然而, 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经济犯罪行为。会计造假, 是其中较为严重的一项。

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为迫切需要解救的会计行业问题指明了道路。针对会计行业法律法规不完善、企业内部监管不力、社会舆论监管不力和会计人员素质低下等问题, 国家相关经济部门和高级会计行业的工作人员, 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理方案。这不仅需要国家、社会的法律舆论协助, 同时对相关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更是必不可少。

尽管会计造假行为猖獗一时, 但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法律法规的制约, 道德素质的要求等一系列有效的治理与防范措施下, 会计行业将在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一、会计造假原因分析

(一) 国家相关会计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现行的《会计法》, 虽然对会计造假行为有相关的规定, 但是这些规定相对于日新月异的会计市场来说, 显得有些薄弱。在《会计法》的一系列规定中, 并没有对会计造假行为做出相应的责任归属与行为处罚的规定, 从而使得熟谙《会计法》的会计人员堂而皇之地钻了法律制度的空子, 享受非法盈利带来的收益。具体奖惩措施的缺失是致使《会计法》没有起到相应法律效力的重要原因;给予拒绝和举报会计造假行为的相关人员适当的奖励, 是鼓励这种行为和树立行业榜样所必需的;而严厉的惩罚措施, 是给处在违法行为边缘的人敲响警钟, 是遏制造假行为最为有效和最为直接的手段。正是由于《会计法》这些方面的不足, 致使违法会计人员对自己的造假会计行为还抱有一丝幻想。

(二) 社会关于会计造假信息披露程度不够。

会计造假信息的披露程度不够, 严重的影响了国家宏观调控, 虚假的信息造成泡沫繁荣, 误导国家经济决策, 直接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对股东的利益影响可谓是最直接的, 虚报资产、虚报利润直接左右着股东的决策。财务报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是股东进行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 不能保证这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决策失误是要股东承受最大的经济损失。社会的公开力度不够同样是造成会计造假信息披露程度不高的原因。会计造假行为是危害整个社会的行为, 没有超高的曝光度, 不足以引起全民的危机意识, 这样就大大削弱了国民的监督力度, 减小了会计造假的阻力。

没有专门的进行会计造假信息披露的机构, 专业的会计信息核查、专业的税务稽查、专门的执行机构, 这些都是现在社会所缺少的, 但也是披露会计造假信息所不可缺少的。形式化的核查, 滋养了会计造假这个危害人民、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蛀虫。

(三) 企业内部监管制度不完善。

在我国, 现代的产权结构还没有适用于所有的企业, 大部分企业中, 产权结构仍然是传统的少数股东和企业内部人员控制结构, 在进入国家经济集体转型的时期, 国有资产股权比例的逐渐下降, 企业的高层管理出现了无人监管的真空地段, 缺少国有控股的制约, “大股东专权”的现象屡见不鲜, 流通的股份越来越少, 越来越分散, 很难对公司管理层进行有效的制约, 会计造假人员为所欲为, 逃避监管, 牟取私利, 对小投资者的利益弃之不顾。

企业内部权责不明, 内部制度不完善, 这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没有对会计工作出纳、财务会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存在一人任多职的情况, 或会计工作出现了无人管理的局面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些给会计造假者制造了可乘之机。相应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序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为会计行为提供了很大的造假空间。

(四) 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

会计职业道德在进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时就开始有诚信的要求, 这是最为基本的要求, 然而恰恰这最基本的要求被会计人员遗忘了, 可见会计人员低下的道德素质是会计造假屡禁不止的症结所在, 是经济犯罪屡见不鲜的源头所在, 是经济社会中最为不安定的因素。

企业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需求仅仅停留在其能带来的经济效益方面, 职业道德的要求已经被企业遗忘。这就使得会计人员只是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忽略了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 这是当代职场畸形发展的产物。

会计人员自身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不高, 也是他们职业道德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会计人没有意识到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使其发挥专业水平的基础。

二、治理会计造假的对策建议

(一) 建立健全会计法律法规, 杜绝会计造假。

会计法律法规的建设为会计工作指明方向, 为会计行为提供法律的准绳, 为会计行业提供共同的制约条件。健全的法律法规, 可以避免会计造假的发生, 可以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 为杜绝会计造假的方法提供法律保证。在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同时, 奖惩明确的制度是会计法律所必需的, 用以鼓励抵制会计造假的行为, 惩处参与会计造假的人员。首先, 就会计行业的基本大法《会计法》来说, 增强法律规定的明确性;其次, 对税务行为的法律依据《税法》改良, 加大对虚报企业经营资产, 制作虚假财务报表行为的惩罚力度;再次,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是建立在会计人员工作环境之中的约束性规章制度, 需要明确的说明会计在日常工作中, 在处理经济业务时, 在编制财务报表时, 哪些工作是要独立完成的、哪些工作是要协作进行的, 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这就为会计人员的工作规定了详尽的职权范围, 从而有效地防范会计造假发生。

(二) 大量披露会计违法行为, 遏制会计造假。

首先, 以有力的法律制度为基准, 会计人员的道德标准为准绳, 有效地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对国家的宏观调控、企业的经济决策、投资者的投资决断以及企业员工的权益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其次, 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对会计造假信息的披露过程中来, 这包括国家财政机关、社会舆论力量、企业管理层和企业全体工作人员;最后, 组建一个专门对会计造假信息进行披露的部门, 这个部门工作是进行专业的会计信息核查, 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进行不定期、不定点的抽查, 发现企业的会计造假信息, 并及时进行披露和处罚。可见, 专门的机关是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的有效保障。

(三) 完善企业内部监管制度, 避免会计造假。

首先, 完善企业的管理结构, 各个企业要尽快适应现代企业的产权结构, 在管理层里采取股东分权而治的制度, 遏制住企业内管理人员相互勾结, 组织策划会计造假行为;其次, 明确各会计人员的工作种类, 避免一人担任多项会计职务, 重大经济业务要有除会计人员以外的管理人员共同处理, 对独立处理经济业务的会计人员进行严格的控制, 加大监管力度, 防止会计违法行为的发生;最后, 普及法律知识, 组织会计人员及企业领导人员认真学习以《会计法》为基础的会计行为法律法规。从思想上引起重视, 进一步推进企业内部对会计造假行为的防范与治理, 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是要有强大的法律法规为依托。

(四) 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根治会计造假。

首先, 始终坚持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学习与研究是对从事会计工作人员的内在要求。目前, 应试教育的模式决定会计人员在职业测试时忽略了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单纯地追求技能的提升。在日常工作中, 加强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学习与研究是每个会计人员应该做的, 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与会计职业道德进行完美的融合, 对自己的不足加快改进, 与此同时也可以对会计职业道德的不足之处提出补充, 使其能更好地发挥对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其次, 企业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要求不高是纵容会计造假行为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严重阻碍了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的步伐。职业道德水平同样是会计人员专业技能的一部分, 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 只有拥有高尚的、道德过硬的专业水平, 这才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这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最后, 由于企业的忽视, 必然导致会计人员的不重视。职业道德不是为应聘职位才学习的, 而是要与我们的职业生活息息相关的, 我们不是为了别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而是为了我们自己能够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臧晓菁.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J].企业技术开发, 2009.11.

[2]冷翠珠.浅析会计造假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半旬) , 2009.1.

[3]李敏.会计伦理学构建方法[J].会计之友, 2010.7.

[4]黄友兰, 朱丽娟.会计规范有效性分析[J].财会通讯 (综合版) , 201.11.

篇4:对会计造假现象的剖析

关键词:企业;会计造假;危害;防范对策

由于全球范围内所爆发的大规模的会计造假案,使得会计人员本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操守——诚信受到了质疑。从目前的发展现状分析来看,目前我国会计造假现象十分严峻,各企业依然存在着偷逃税金、粉饰业绩以及人为性地调节利润等不良行为,严重影响了会计工作的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的诚信,因此重塑会计诚信行为、防范会计造假现象称为首当其冲的任务。以下内容将在浅谈会计造假危害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治理与防范会计造假问题。

一、现代企业会计造假的危害

(一)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会计资料是在具体的会计核算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和记录经济实体运行进程中的经济事项的相关资料,是记录会计核算结果与过程的重要载体,是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在推行宏观调控、改革与完善经济管理与债权人、投资人和防范经营风险、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从整个社会层面分析来看,会计资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错误、虚假的会计信息将误导信息的使用者,从而导致市场行为主体以及相关部门因误导会计信息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容易引发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滋生腐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不安定性因素;同时,会计造假也侵犯了国家、债权人、股东、雇员以及客户的合法权益,使其蒙受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加剧了市场波动与市场投机,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秩序以及社会安定。

(二)破坏了会计行业的诚信现象。诚实守信是每个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社会公德的基本性要求,对于社会的安定团结、稳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而作为经常和钱财接触的会计工作人员,更应当时刻严格遵守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操守,客观真实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事实。会计信息失真助长了权钱交易、行贿受贿、贪污腐败等违法行为与不正之风的滋生,若是长时间得不到改善,将会导致非常严重的社会价值危机与信任危机,破坏了会计行业的诚信现象,阻碍了会计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会计造假阻碍了市场体制的完善。首先,会计造假导致了市场主体的不平等,使得市场竞争主体所获取到的数据信息不全面、不对称、不公平,造成了市场竞争主体所得到的利益是不均等的;其次,会计造假必然会使得会计市场信息不真实、不客观,影响了将市场信息当作重要决策依据的会计主体的切实利益,使其所应当获取的利益受损;再者,会计造假使得市场竞争呈现出日益不公平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场机制的负效应,违背了市场运行的本质性规律。

二、治理与防范现代企业会计造假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为财务人员提供更多的参与教育与培训的机会,通过专题会议、主题性的拓展训练活动、推荐优秀财务人员外出深造、邀请外界专家来企指导等多种有效的手段,全方位地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技能与职业素养,帮助他们更自如地应对工作中的新挑战与新任务;其次,要十分重视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对财务人员进行必要的再教育,利用定期分批轮训等形式,促进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政治觉悟水平的提升,并且企业要结合实际发展情况,经常组织带领企业员工深入社区、深入社会开展各种有效的会计诚信宣传活动,使得财务人员在活动中领悟到只有做到诚实守信,才能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与支持,才能开展更高效率的会计工作;再者,要注重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考核,考核的内容要包括职业道德水平、会计工作业绩、日常工作态度、他人评价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并将考核的结果与他们所获得的福利待遇、薪酬相挂钩,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热情与主动积极性,也夯实了财务人员对于会计造假防范以及企业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时刻在会计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

(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科学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有效的防范会计造假以及增强会计工作质量的基础性保障,近些年来我国修订、完善了多项会计条例、法规以及法律等,良好地改变了无法可依的情况,并获得了不少卓越的成效。但从目前的发展现状分析来看,某些会计工作中仍然存在着法律上的漏洞,使得不法分子借机谋取私利,损害了公共利益。因此,应当制定与每一项会计工作细节都配套的法律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与规定违法《会计法》的相应处罚标准,使得会计法规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从而逐步地完善以《会计法》为核心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督促会计工作严格按照法律规范的要求开展相关工作;与此同时,执法者要时刻以《会计法》及其他会计准则为工作标准,加大会计执法的范围与力度,对财务造假者给予严厉的惩罚,在执法的进程中要时刻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权威性,逐步纠正各种“人治”的倾向,对于弄虚作假的企业单位的处罚要结合实际从重、从严,使得会计造假者所要付出的造价成本远远地高出其所获得的利益,有效地减少与杜绝会计造价行为的发生;再有,作为企业单位,更应当在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企业内部的各项会计工作规定作出明确、科学的说明,针对企业会计准则、员工工作守则、会计考核标准等内容进行更具体的完善与补充,确保各项会计工作能够在一个健康、有序的轨道中运转,在防范会计造假的同时获得事半功倍的工作成效。

(三)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功能。结合我国当前的税务、审计、财政等监督部门的实际情况,要尽快地完善会计审计法制的体系,强化审计监督功能,将会计造价的源头遏制在摇篮里。一是要强化社会审计,紧紧围绕着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这一核心问题,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以及行业自律机制的构建放在首当其冲的重要位置,保证注册会计师审计程序的合理、科学、规范,从而在会计审计与监督等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与价值;二是政府审计部门要加大对企业会计造假的打击,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提出解决的方案和对策,加大对造假企业负责人的责任,只有企业负责人认识到会计造假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才能不断地强化管理,带领企业全员一起为会计信息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以及科学性作出更多的探索和努力;三是要强化企业的内部审计,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逐步构建与完善审计监督机构,并且配备高素质的专业型审计人才,定期或者不定期地针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必要的审核与检查,及时发现会计制度在具体的运行中所出现的不足与漏洞,防范舞弊和差错行为的出现,为会计造假行为的减少与杜绝提供更好的帮助,进一步增加企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结语:由于受到利益驱使以及市场经济、财税制度建设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会计造假现象还相当普遍的存在,这给企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尽管如此,仍有许多企业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对会计造假的问题的防范,甚至纵容这一行为的发生,严重的干扰了市场经济秩序的运行,必须发挥审计等监管部门的作用,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严加防范,使企业财务工作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

参考文献:

[1] 何淼.《企业会计造假分析与防范》.时代金融.2014(01)

篇5:干部档案造假问题典型案例剖析

党员领导干部档案造假绝非小事,这是对党纪的漠视,对党的极度不忠诚,违反的是党的组织纪律,拷问的是党性原则,检验的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合格性。

本期摘选一些省、市、县关于“违反组织人事纪律,档案造假”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以案释纪,敲响警钟。

入党材料造假,组织程序形同虚设

2015年3月,辽宁省通报盘锦市大洼临港经济区管委会原副主任夏野伪造入党材料案。2011年初,时任大洼临港经济区招商部副部长的夏野向时任大洼临港经济区党工委书记刘吉广、副书记魏晓东提出入党要求。魏晓东安排时任大洼临港经济区招商部工作人员夏玲艳(当时夏玲艳尚未入党)具体负责夏野入党相关工作。夏玲艳以不熟悉党务工作为由,请托时任大洼县荣兴镇党委委员刘秋菊为夏野填写《要求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和《入党志愿书》等相关入党材料。经夏野提供其在大洼县王家镇工作期间虚假培养人和党支部书记信息后,刘秋菊在夏野入党材料中伪造培养人和党支部书记意见及签字,将夏野入党材料交给夏艳玲,并告知需要夏野在大洼临港经济区工作期间的入党介绍人和党支部书记签字。夏玲艳将此事交由时任大洼临港经济区招商部工作人员周路春代为办理。周路春擅自在夏野入党材料中填写李斌等人的名字,伪造入党介绍人和党支部书记签字。大洼县委组织部相关人员在对夏野进行任职考察时,没有认真审查其档案,未能发现夏野入党材料存在的造假问题。根据调查结果,盘锦市和大洼县有关部门决定:对夏野的党员身份不予承认,免去其大洼临港经济区管委会副主任职务,按照一般工作人员安排工作;对负主要责任的魏晓东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免去大洼县副县长职务;对其他7名责任人分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分析:填写入党志愿书、介绍人介绍入党、支部大会通过、上级党组织批准、预备期考察……一系列入党程序神圣而严肃。正因为党员是经过了严格检验和考核的先锋战士,所以组织才放心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交给党员,一些特殊的岗位也只限定招收党员。然而,这却使得一些人入党动机不纯,他们抱着的不是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而是出于方便找工作、有利于升迁的功利思想,与党章要求相悖。加之当前一些党组织对党员审查把关不严,于是便出现了入党走过场甚至堂而皇之地伪造入党材料的行为。上述案例便是典型。试问,如若让这样弄虚作假之人混入党员队伍,队伍的纯洁性如何保证?防止滥竽充数者混入党员队伍,必须把好党员入口关,加大组织审查力度,上级党组织要经常对下级党组织的党员情况进行抽查核实,对不实情况要及时纠正、教育、惩处。

年龄变戏法,大小随意改

2015年3月,黑龙江省查处双城市招商局副局长孟德勇档案造假案。孟德勇,1996年11月参加工作,历任双城市周家镇政府办事员、双城镇政府科员,双城市招商局科长,2012年3月任双城市招商局副局长(副科级)。经查,1996年11月,孟德勇在未满18周岁的情况下,为了符合吸收录干年龄,将出生年月由1979年3月改为1976年3月,并虚构了黑龙江大学行政管理大专班学历。从双城镇调到双城市招商局工作后,2007年至2012年初,孟的档案一直由其本人私自保存,直到双城市委组织部调档时才交到双城市人社局。2012年3月,市委组织部在没有对孟的档案进行严格审核的情况下,将其提任为招商局副局长,导致用人失察失误。

根据查核结果,黑龙江省有关部门责成双城市委对此案作出严肃处理:撤销孟德勇市招商局副局长的任职决定,取消干部身份,给予留党察看一年处分;对分管干部和档案工作的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魏某某进行诫勉谈话,调离组织人事岗位;对干部档案管理混乱的市人社局现任局长李某某进行诫勉谈话,责成限期整改;对市人社局时任档案管理人员李某某,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

分析:个别党员干部给年龄“整容”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可大可小的“弹性年龄”动机不纯,影响恶劣,成因复杂。这一顽疾充分暴露出个别党员干部的诚信缺失,党的纪律观念淡薄,对党的忠诚度低下等问题。更为深层次的是,暴露出党员干部档案管理及相关制度的不严格、不规范、不透明。年龄造假非小事,治理“弹性年龄”这个顽疾,必须加强党员干部的诚信体系建设,强化纪律意识,严格档案管理,严肃处理违纪行为等多管齐下。让“弹性年龄”失去弹力,回归真实。

凭空造履历,多人来帮忙

2014年7月,中组部发布山西查处太原市质量检验协会原秘书长王红英档案造假案。王红英,2013年4月任太原市质量检验协会秘书长。经查,2003年12月,王分别请托时任太原市商贸委员会组织部部长、人事处处长(副调研员)王秋兰和太原市财贸综合开发中心主任李某某,伪造自己担任太原市财贸综合开发中心副主任(正科级)的《干部任免呈报表》并加盖公章。同时,王实际出生日期为1976年3月14日,1991年以来先后3次进行涂改,最后将出生日期改为1978年12月15日。此后,王先后被违规任用为临汾市洪洞县广胜寺镇副镇长,太原市质监局监督处副处长、处长,违规办理了公务员登记手续。

根据查核结果,山西省和太原市有关部门对此案做出严肃处理:责成省质监局取消王红英公务员身份,撤销其太原市质量检验协会秘书长职务;给予王秋兰留党察看一年、行政撤职处分,从副调研员降为正科级;给予李某某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免去其现任职务;鉴于省质监局党组书记兼局长常某某、太原市质监局原党组书记兼局长王某某、临汾市政协副主席(时任洪洞县委书记)柴某某等9人,在此案中负有把关不严、用人失察失误等责任,分别给予党内警告或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分析:档案必须符合前后逻辑。因此,档案造假并不是简单的某一环节的造假,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只要是造假者工作过的单位和涉及档案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全部打通。在造假过程中,可恶的不仅仅是造假者,还有那些拿着公权谋私利、行方便的组工干部,若非他们与造假者沆瀣一气,造假者想要在档案中加塞或撤销某些材料,或者伪造相关证明材料,并把虚假的年龄、工作经历等通过组织认定合法化,恐怕也难以实现。防止档案造假盛行,必须加大惩戒和问责力度,既追究当事人责任,还追究档案管理者以及授意或参与篡改、造假的相关人员的责任,加大其违纪违规成本。

处分一笔销,职级自己定

2015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查处了自治区林业厅林业社会保险事业中心副主任柳铁建档案造假案。柳铁建,2010年4月任河南省禹州市苌庄乡党委书记,2010年11月因煤矿偷生产事件受到撤销党内职务处分,2011年,受到处分后的柳铁建为了谋求到外地发展,伙同他人先后伪造学历、工作经历、入党材料等一整套虚假干部档案,并将出生年月从1970年7月改为1976年7月,职级由副科级改为正处级,将妻子和儿子的姓名、年龄、工作和学习单位也进行了更改。2011年3月,柳铁建经中国青少年音像出版社社长助理兼出版中心主任胡某某推荐,被聘至音像社兼职。2014年3月,经中国国际人才开发中心人才研究部负责人马某某推荐,柳以伪造身份调入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管理的林业社会保险事业中心任副主任。在对柳进行考察时,林业厅人事教育处有关人员未与中国青少年音像出版社联系,而是由柳本人安排到了出版社的一个参股企业,与10名员工进行了个别谈话了解,考察后对柳的基本档案材料缺失等严重问题,既没有向有关单位和部门查证,也没有向林业厅党组汇报。

根据查核结果,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关部门对此案作出严肃处理:给予柳铁建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给予自治区林业厅人事教育处处长韦某某、考察组成员杨某某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大过处分,并调离人事工作岗位;给予考察组成员蓝某党内警告、行政记过处分,并调离人事工作岗位;责成自治区林业厅党组向自治区党委作出书面检讨。中国青少年音像出版社社长助理兼出版中心主任胡某某已被撤职,并被辞退。此案涉及的其他相关责任人也受到处理。

分析:人事档案记载着当事人从出生年月、家庭成员到学历、职务、职称、工资级别、奖惩等情况,是用人单位全面考察和使用人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个人档案由人事单位封闭保管,个人不得擅自持有。然而,一些人却利用档案管理中的漏洞,在利益驱动下,不惜铤而走险对个人档案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而上述案例中的柳铁建,更是一不做二不休,利用档案在自己手中保管的空当期和异地求职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对个人经历来了个彻底“翻新”。而柳铁建华丽包装过的档案之所以可以蒙混过关,还在于一些别有用心者的推荐和一些用人单位毫无责任心的考察。档案都是假的,选准用好干部从何谈起?要从源头上遏制干部档案造假现象,要探索实施数据化管理,减少档案管理过程中人为接触原始纸质档案的环节和可能。同时,需进一步改进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提高决策透明度,严格执行公示制度,对“异常提拔”的干部要重点监控,避免关起门来选人、用人,为暗箱操作提供可乘之机。(钟继鲍)

●链接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六十条 违反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的规定,采取弄虚作假或者其他手段把不符合党员条件的人发展为党员,或者为非党员出具党员身份证明的,对主要责任者,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

违反有关规定程序发展党员的,对主要责任者,依照前款规定处理。

第六十六条 在干部、职工的录用、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和征兵、安置复转军人等工作中,隐瞒、歪曲事实真相或者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违反规定为本人或者其他人谋取利益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第一百二十七条 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在工作中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给党、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公共财产造成较大损失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造成重大损失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本条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第一百七十四条 有其他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二十二条 弄虚作假,误导、欺骗领导和公众,造成不良后果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党员领导干部档案造假绝非小事,这是对党纪的漠视,对党的极度不忠诚,违反的是党的组织纪律,拷问的是党性原则,检验的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合格性。

本期摘选一些省、市、县关于“违反组织人事纪律,档案造假”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以案释纪,敲响警钟。

入党材料造假,组织程序形同虚设

2015年3月,辽宁省通报盘锦市大洼临港经济区管委会原副主任夏野伪造入党材料案。2011年初,时任大洼临港经济区招商部副部长的夏野向时任大洼临港经济区党工委书记刘吉广、副书记魏晓东提出入党要求。魏晓东安排时任大洼临港经济区招商部工作人员夏玲艳(当时夏玲艳尚未入党)具体负责夏野入党相关工作。夏玲艳以不熟悉党务工作为由,请托时任大洼县荣兴镇党委委员刘秋菊为夏野填写《要求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和《入党志愿书》等相关入党材料。经夏野提供其在大洼县王家镇工作期间虚假培养人和党支部书记信息后,刘秋菊在夏野入党材料中伪造培养人和党支部书记意见及签字,将夏野入党材料交给夏艳玲,并告知需要夏野在大洼临港经济区工作期间的入党介绍人和党支部书记签字。夏玲艳将此事交由时任大洼临港经济区招商部工作人员周路春代为办理。周路春擅自在夏野入党材料中填写李斌等人的名字,伪造入党介绍人和党支部书记签字。大洼县委组织部相关人员在对夏野进行任职考察时,没有认真审查其档案,未能发现夏野入党材料存在的造假问题。根据调查结果,盘锦市和大洼县有关部门决定:对夏野的党员身份不予承认,免去其大洼临港经济区管委会副主任职务,按照一般工作人员安排工作;对负主要责任的魏晓东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免去大洼县副县长职务;对其他7名责任人分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分析:填写入党志愿书、介绍人介绍入党、支部大会通过、上级党组织批准、预备期考察……一系列入党程序神圣而严肃。正因为党员是经过了严格检验和考核的先锋战士,所以组织才放心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交给党员,一些特殊的岗位也只限定招收党员。然而,这却使得一些人入党动机不纯,他们抱着的不是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而是出于方便找工作、有利于升迁的功利思想,与党章要求相悖。加之当前一些党组织对党员审查把关不严,于是便出现了入党走过场甚至堂而皇之地伪造入党材料的行为。上述案例便是典型。试问,如若让这样弄虚作假之人混入党员队伍,队伍的纯洁性如何保证?防止滥竽充数者混入党员队伍,必须把好党员入口关,加大组织审查力度,上级党组织要经常对下级党组织的党员情况进行抽查核实,对不实情况要及时纠正、教育、惩处。

年龄变戏法,大小随意改

2015年3月,黑龙江省查处双城市招商局副局长孟德勇档案造假案。孟德勇,1996年11月参加工作,历任双城市周家镇政府办事员、双城镇政府科员,双城市招商局科长,2012年3月任双城市招商局副局长(副科级)。经查,1996年11月,孟德勇在未满18周岁的情况下,为了符合吸收录干年龄,将出生年月由1979年3月改为1976年3月,并虚构了黑龙江大学行政管理大专班学历。从双城镇调到双城市招商局工作后,2007年至2012年初,孟的档案一直由其本人私自保存,直到双城市委组织部调档时才交到双城市人社局。2012年3月,市委组织部在没有对孟的档案进行严格审核的情况下,将其提任为招商局副局长,导致用人失察失误。

根据查核结果,黑龙江省有关部门责成双城市委对此案作出严肃处理:撤销孟德勇市招商局副局长的任职决定,取消干部身份,给予留党察看一年处分;对分管干部和档案工作的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魏某某进行诫勉谈话,调离组织人事岗位;对干部档案管理混乱的市人社局现任局长李某某进行诫勉谈话,责成限期整改;对市人社局时任档案管理人员李某某,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

分析:个别党员干部给年龄“整容”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可大可小的“弹性年龄”动机不纯,影响恶劣,成因复杂。这一顽疾充分暴露出个别党员干部的诚信缺失,党的纪律观念淡薄,对党的忠诚度低下等问题。更为深层次的是,暴露出党员干部档案管理及相关制度的不严格、不规范、不透明。年龄造假非小事,治理“弹性年龄”这个顽疾,必须加强党员干部的诚信体系建设,强化纪律意识,严格档案管理,严肃处理违纪行为等多管齐下。让“弹性年龄”失去弹力,回归真实。

凭空造履历,多人来帮忙

2014年7月,中组部发布山西查处太原市质量检验协会原秘书长王红英档案造假案。王红英,2013年4月任太原市质量检验协会秘书长。经查,2003年12月,王分别请托时任太原市商贸委员会组织部部长、人事处处长(副调研员)王秋兰和太原市财贸综合开发中心主任李某某,伪造自己担任太原市财贸综合开发中心副主任(正科级)的《干部任免呈报表》并加盖公章。同时,王实际出生日期为1976年3月14日,1991年以来先后3次进行涂改,最后将出生日期改为1978年12月15日。此后,王先后被违规任用为临汾市洪洞县广胜寺镇副镇长,太原市质监局监督处副处长、处长,违规办理了公务员登记手续。

根据查核结果,山西省和太原市有关部门对此案做出严肃处理:责成省质监局取消王红英公务员身份,撤销其太原市质量检验协会秘书长职务;给予王秋兰留党察看一年、行政撤职处分,从副调研员降为正科级;给予李某某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免去其现任职务;鉴于省质监局党组书记兼局长常某某、太原市质监局原党组书记兼局长王某某、临汾市政协副主席(时任洪洞县委书记)柴某某等9人,在此案中负有把关不严、用人失察失误等责任,分别给予党内警告或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分析:档案必须符合前后逻辑。因此,档案造假并不是简单的某一环节的造假,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只要是造假者工作过的单位和涉及档案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全部打通。在造假过程中,可恶的不仅仅是造假者,还有那些拿着公权谋私利、行方便的组工干部,若非他们与造假者沆瀣一气,造假者想要在档案中加塞或撤销某些材料,或者伪造相关证明材料,并把虚假的年龄、工作经历等通过组织认定合法化,恐怕也难以实现。防止档案造假盛行,必须加大惩戒和问责力度,既追究当事人责任,还追究档案管理者以及授意或参与篡改、造假的相关人员的责任,加大其违纪违规成本。

处分一笔销,职级自己定

2015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查处了自治区林业厅林业社会保险事业中心副主任柳铁建档案造假案。柳铁建,2010年4月任河南省禹州市苌庄乡党委书记,2010年11月因煤矿偷生产事件受到撤销党内职务处分,2011年,受到处分后的柳铁建为了谋求到外地发展,伙同他人先后伪造学历、工作经历、入党材料等一整套虚假干部档案,并将出生年月从1970年7月改为1976年7月,职级由副科级改为正处级,将妻子和儿子的姓名、年龄、工作和学习单位也进行了更改。2011年3月,柳铁建经中国青少年音像出版社社长助理兼出版中心主任胡某某推荐,被聘至音像社兼职。2014年3月,经中国国际人才开发中心人才研究部负责人马某某推荐,柳以伪造身份调入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管理的林业社会保险事业中心任副主任。在对柳进行考察时,林业厅人事教育处有关人员未与中国青少年音像出版社联系,而是由柳本人安排到了出版社的一个参股企业,与10名员工进行了个别谈话了解,考察后对柳的基本档案材料缺失等严重问题,既没有向有关单位和部门查证,也没有向林业厅党组汇报。

根据查核结果,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关部门对此案作出严肃处理:给予柳铁建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给予自治区林业厅人事教育处处长韦某某、考察组成员杨某某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大过处分,并调离人事工作岗位;给予考察组成员蓝某党内警告、行政记过处分,并调离人事工作岗位;责成自治区林业厅党组向自治区党委作出书面检讨。中国青少年音像出版社社长助理兼出版中心主任胡某某已被撤职,并被辞退。此案涉及的其他相关责任人也受到处理。

分析:人事档案记载着当事人从出生年月、家庭成员到学历、职务、职称、工资级别、奖惩等情况,是用人单位全面考察和使用人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个人档案由人事单位封闭保管,个人不得擅自持有。然而,一些人却利用档案管理中的漏洞,在利益驱动下,不惜铤而走险对个人档案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而上述案例中的柳铁建,更是一不做二不休,利用档案在自己手中保管的空当期和异地求职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对个人经历来了个彻底“翻新”。而柳铁建华丽包装过的档案之所以可以蒙混过关,还在于一些别有用心者的推荐和一些用人单位毫无责任心的考察。档案都是假的,选准用好干部从何谈起?要从源头上遏制干部档案造假现象,要探索实施数据化管理,减少档案管理过程中人为接触原始纸质档案的环节和可能。同时,需进一步改进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提高决策透明度,严格执行公示制度,对“异常提拔”的干部要重点监控,避免关起门来选人、用人,为暗箱操作提供可乘之机。(钟继鲍)

●链接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六十条 违反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的规定,采取弄虚作假或者其他手段把不符合党员条件的人发展为党员,或者为非党员出具党员身份证明的,对主要责任者,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

违反有关规定程序发展党员的,对主要责任者,依照前款规定处理。

第六十六条 在干部、职工的录用、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和征兵、安置复转军人等工作中,隐瞒、歪曲事实真相或者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违反规定为本人或者其他人谋取利益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第一百二十七条 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在工作中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给党、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公共财产造成较大损失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造成重大损失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本条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第一百七十四条 有其他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二十二条 弄虚作假,误导、欺骗领导和公众,造成不良后果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第十七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篇6:统计数字造假现象之我见

孟 庆 栋

【导言】:《中国青年报》报道,自1985年国家和地方层面分别核算GDP数据以来,地方统计总和一直高于全国的GDP总量,不仅呈现出 “1+1>2”的局面,而且有递增的趋势。2009年各省GDP之和超出全国2.68万亿元;2010年各省GDP之和超出全国3.2万亿元;2010年31省区市GDP超出全国总量3.5万亿元;2011年31省区市GDP总和超出全 国总量4.6万亿元,而2012年地方GDP之和竟然超出全国5.76万亿元之多。地方GDP总和高于全国数据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已经持续多年,可谓“中国特色”。针对统计数字造假现象,笔者进行了粗浅的分析与思考,仅供借鉴。

一、原因分析

1.相关法规缺失。现行《统计法》基本上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不适应多种所有制共存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是法律缺少约束性。现行《统计法》没有规定“向国家统计机关提供相关数据、接受统计机关的调查是每个公民、法人及其他单位的义务”,“国家统计机关必须保护公民的隐私和企事业单位的商业秘密”。由于缺乏法律保障,有些公民、法 人不愿意提供相关数据或者提供不真实的数据。二是管理体制不合理。《统计法》规定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人领导和监督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执行本法和统计制度。而在现实生活中,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干部本人或者授意属下搞数字造假。三是违法行为处罚轻。《统计法》对统计对象的违法行为只有罚款,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只有行政处分和通报批评。数字造假的成本很低、风险很小,回报却很大,实事求是吃亏,弄虚作假得利。

2.体制存在弊端。目前,我国现行的体制机制存在一定的弊端,造成数字虚报现象数见不鲜。一是唯上负责的干部体制。由于领导干部的任命主要由上级决定,普通干部决定不了领导干部的命运。导致领导干部只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下级必须服从上级,按照授意造假成为必然。二是干部考核评价制度不合理。目前,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主要以GDP指标为主,“唯GDP论”,把乌纱帽与数字挂钩,实行末位淘汰制。导致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不得不采取造假、虚增、空报等手段玩“数字游戏”,统计数字注水,GDP层层加码。三是官本位体制的存在。领导必然考虑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考虑自己的政绩需要。官员自己统计自己的成绩,自己填写自己的政绩单,造成统计数据失真。

3.领导好大喜功。由于政绩考核导向,与GDP有关的统 计数据成为衡量党政干部优劣的“政绩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某些领导干部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数量增长是硬道理”,把“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简单归结为GDP的增长。中央定9%的发展速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就会定15—20%的发展速度,各地级市、县就会定20—25%的发展速度,各乡镇就敢定25—30%的发展速度。可谓“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级骗上级,层层掺水,水到渠成。”

4.缺少舆论监督。目前,相关部门统计的数据主要是为上级、为各级领导服务的,除部分数据公开外,大部分是不对百姓公开的,平民百姓无法监督数据造假问题。新闻舆论监督在揭露官员违法乱纪、贪污腐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党内规定,批评和揭露党政干部的新闻必须经过领导批准,同时新闻媒体对官员的监督缺乏法律保障。因此,很难对统计数据违法行为进行有效监督。

二、具体表现

1.造假指标数额较大。西部某区公布的GDP增长20%,是全国的2倍多。某乡镇企业实际产值400万元,上报6,061万元(注水15倍);实际营业收入600万元,上报5964万元(注水9.8倍);实际纳税30余万元,上报88万元(注水2.9倍);亏损近百万元,却上报盈利365万元。2.互相攀比之风较重。各地之间、各部门之间、同行业各企业之间在上报统计数字时左邻右舍、左顾右盼、相互比照,进行横向对比,搜肠刮肚想办法把指标赶上去,唯恐指标下滑,影响县域经济考核等级。“注水”少了吃亏,“注水”太多了出格。

3.虚报与瞒报并存。既有“注水”虚报,也有缩水“瞒报”。数字造假并非都是“注水”,也有“缩水”的,体现政绩、成绩的数字“注水”的多,诸如GDP、发展速度、产值产量、税收、利润等;反映问题的数字“缩水”的多,类似生产伤亡事故、环境污染、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企业亏损等。

4.根据需要变换数字。有的地方和部门,同一件事情预备多种数字和版本,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局部利益和官员政绩的需要,就用哪个数据。有些地方政府在统计GDP时搞“双轨制”:向有关方面摆政绩时一个数字,向国家要补贴的时候则是另一个数字,所以就出现同一个县既是“百强县”又是“贫困县”的怪相。

三、造成危害

1.宏观决策失误。统计的目的是为政府决策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基层提供的统计数据是全国统计数据的基础,如果基础数据不准确,怎么保证全国统计数据的准确?全国统计数据失真,势必造成国家宏观决策失误,造成人力、物 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

2.造假风气盛行。数据造假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成为某些官员“升迁寻租”的手段。虚报浮夸者大行其道,不但得不到应有的惩治,反而飞黄腾达,必然促使众多官员仿效。弄虚作假的小人得势,坚持原则的人孤立,败坏了党风,加重了腐败。

3.群众利益受损。虚报浮夸的数字、官员的政绩都是通过加重人民负担来完成的。有的地方靠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有的地方挪用扶贫款、救济款、救灾款,有的地方提前征税,有的地方从银行贷款缴税。总之,官员的政绩最终由百姓买单,群众幸福感不升反降。

四、对策之道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统计人员从事统计业务必须忠于事实,只对法律负责,不受党政领导的干预;各级政府要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保证统计机构的正常业务开展和行政执法;公民、法人及其他单位有依法上报相关数据和配合统计机关的义务;统计机构及其统计人员有保护公民隐私和企事业单位商业秘密的义务。

2.改革政绩考核体系。领导干部考核内容,由单纯GDP、发展速度、税收、利润等内容扩展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就业率、失业率、物价水平、居住条件、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科技投入、扶贫、文化建设等社会的全面进步;改革干 部考评方式。由官考官、官评官改为民考官、民评官,充分发挥各级人大在考评干部工作中的主要作用。

3.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制定出台政务公开条例,明确要求政府决策、统计数据应当依法公开,便于接受群众监督,让统计数据在阳光下运行。同时,实行科学民主的决策,集思广益,建立专家独立论证、公众听证、人大会议辩论与审批等周密的制度安排,保证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上一篇:区委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座谈会汇报下一篇:听陈默教授讲座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