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权力寻租与司法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2023-01-20

一、司法权力寻租与司法腐败概述

(一) 司法权力寻租、司法腐败概念

寻租是指在没有从事生产的情况下, 为垄断社会资源、或维持垄断地位, 从而得到垄断利润 (亦即经济租) 所从事的一种非生产性寻利活动。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管制, 妨碍了市场竞争的作用, 从而创造了少数有特权者取得超额收入的机会。司法权力寻租, 即是利用司法权力寻求超额收入。司法权力寻租不同于行政权力寻租的根本点在于, 司法权力寻租是运用国家司法权力来进行寻租, 而司法权力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权力寻租危害极大。腐败是指运用公权力谋取个人利益。司法腐败是司法系统的工作人员滥用国家赋予的司法权力谋取个人利益。腐败与权力直接联系, 没有权力则没有腐败。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司法腐败是运用司法权力谋取个人利益, 是司法权力滥用的直接后果。司法权力受到监督, 那么司法腐败是可以避免的。

司法权力寻租与司法腐败关系密切, 司法腐败是司法权力寻租的过程和结果, 即运用司法权力为个人谋取利益。司法权力寻租则是司法腐败的最终目的, 最终获得超额的收入。可以说司法权力寻租与司法腐败是司法工作者利用司法权力为个人谋取私利的行为, 在经济学上的一种概念反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司法权力寻租与司法腐败的意思是一致的, 只不过是对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的概念表达。

(二) 司法寻租与司法腐败的危害

司法权力寻租与司法腐败对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危害后果严重。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 是社会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 司法寻租与司法腐败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严重摧残。

首先, 司法权力寻租与司法腐败极大损害了司法的公信力。当民众通过行贿等寻租手段来影响司法判决时, 社会就会认为司法的公信力不再可靠。司法丧失公信力, 将会使得各种社会矛盾无法在司法裁判的轨道中解决, 社会秩序陷于不稳定的状态中。现实中, 某个地方的司法不公现象严重的话, 那么必定产生各种各样的上访, 影响社会稳定。

其次, 司法权力寻租与司法腐败极大影响了社会的法治信仰, 加重了司法系统的工作负担, 降低了司法效率。当大家都认为司法裁判存在腐败, 能够通过关系、财物进行活动时, 社会对司法丧失了信心, 对法律丧失了信心, 那么对法院所作出的裁判都不会信服, 各类上诉、申诉加重了司法系统的工作负担, 而法院司法权力寻租的话, 更是加重了整个司法系统的工作负担, 低效率不可避免。

最后, 司法权力寻租和司法腐败所产生的外部性由全社会承担。一方当事人通过行贿等寻租手段与司法机关勾结, 从己方角度来看是获得有利的司法裁决, 但是对方基于司法腐败而丧失了获得一个公平公正的司法裁决机会, 承受了非公正的待遇, 其利益必然受到损害。此种损害产生外溢效益, 不仅仅是对单个的个体产生影响, 还会产生连锁反应和示范效应。最后使得全社会承受了此不经济性。

二、司法权力寻租与司法腐败的经济学分析的工具

(一) 理性经济人假设

理性经济人假设指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智的, 既不会感情用事, 也不会盲从, 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 其行为是理性的。在经济活动中, 主体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司法权力与司法腐败中, 司法工作人员和当事人思维的出发点是理性经济人假设, 即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作出理性的行为。

(二) 供求关系分析

供求关系是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商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它同时也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在市场上的反映。在目前司法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 而民众对司法资源的需求确实旺盛的, 特别是法律制度和实际的法律实施。从法律市场的供求关系来看, 任何一方的稀缺都会造成市场上“价格”的波动。

(三) 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的逻辑前提是理性经济人假设。对司法权力寻租与司法腐败原因的经济学分析, 离不开成本效益的分析。无论是司法工作人员还是当事人采取寻租活动的根本动机在于对自己成本效益的切身思考, 只有效益明显大于成本时司法权力寻租和司法腐败才真正实现。

三、司法权力寻租与司法腐败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一) 司法权力垄断了争端解决机制

在法律市场中, 司法权力垄断了所有的争端解决机制。这个是由司法权力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司法权力是国家法律赋予司法机关以司法裁量权, 并且国家通过暴力手段保证司法裁量的最终执行。从效率的角度来看, 撇开司法机关由当事人自己协商解决争端的私力救济效率最高, 成本最低。争端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 且程序漫长。而现实中绝大部分当事人在遇到争端时, 会选择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依靠司法权力来解决争端。其核心在于, 私人救济依靠当事人的诚实守信, 而当前社会特别是在一个陌生人社会中诚信成本巨大, 私人契约的约束力有限。因此不得不依靠国家的强制力来解决争端, 即司法权力。毫无疑问, 司法权力垄断了争端的解决机制。当整个争端解决市场只有司法权力一家时, 司法权力的寻租和腐败就有了现实的基础。

(二) 司法制度存在缺陷为司法权力寻租腐败提供了客观环境

无论是司法权力的寻租还是司法腐败, 都需要有滥用权力的空间, 即在具体的制度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果司法制度完善, 那么司法权力寻租与司法腐败是没有容身之处的。毋庸讳言, 当前我国的司法制度存在缺陷, 为司法权力的寻租和司法腐败提供了滋生的空间。首先, 司法机关行政化严重, 司法难以独立, 法官无法独立办案, 外来干预过多。司法权力无法抗拒行政权力的干预, 地方党委政府插手司法审判的事情时有发生。其次, 在具体的法律制度上, 司法程序设计不合理为某些法官的寻租和腐败提供了制度空间。我国立法遵循宜粗不宜细的潜规则, 结果在实践中为法官留下了足够的自由裁量空间, 这为某些法官的寻租和腐败提供了空间。最后, 法官没有职业化、专业化, 仍然是以公务员的标准来要求法官, 在身份、薪酬待遇、职务等方面没有体现出法官的价值, 在主观动机上为司法权力的寻租和腐败创造了空间。

(三) 司法人员、当事人成本效益的考虑

法官、当事人包括律师都是理性的经济人, 在行动时都会通过成本—收益的模型进行理性的思考, 从而做出采取何种行为的决策。当法官没有外界过多的束缚时, 往往会以理性人的角度来决定行为。根据理性人的决策, 如果收益明显超过成本, 理所当然的会采取行动;如果成本明显超过收益, 毫无疑问是不会采取行动的。司法人员寻租和腐败的成本明显偏低的情况下, 利用司法权力寻租和腐败的概率大大提升。当事人在争端解决中为寻求额外的利益, 有足够的动机去寻租, 通过行贿等手段实现获得超额利益的目的。一旦, 外界的限制和束缚减少, 使得行为的成本远远少于收益, 那么司法权力的寻租和腐败将不可避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司法腐败盛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官、当事人通过成本效益的衡量发觉成本低而收益高, 这司法腐败不可避免。

四、司法权力寻租与司法腐败的解决对策

(一) 加强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多渠道的争端解决机制

司法体制改革已经如火如荼的开展, 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确保法官能够独立审判, 让法官成为案件的裁判者。在司法腐败中往往是司法权受到行政权力的干涉, 办案法官无法依照法律来独立审判。其次, 在司法制度上着力打造高效率的司法体制。司法腐败的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于司法制度上的缺陷为司法腐败提供了温床, 低效率的司法运行体制造成了当事人行贿的重要动机, 建立一整套高效的司法体制, 能够大大降低当事人行贿的行为动机。目前制度背景下, 司法权垄断争端解决机制造成了法律资源的供求不平衡, 除公力救济外, 还应当多渠道晚上争端解决机制, 大力发展私力救济, 如民间调解、仲裁等。作为司法供给的一方, 限于目前的实际情况司法资源是有限的, 不可能解决全部的争端, 因此应当在法律的框架内完善多渠道的争端解决机制。

(二) 提高司法人员的待遇实行司法人员专业化

在目前司法人员管理体制下, 司法人员的职位、薪酬是与公务员一致的, 但是司法工作与行政工作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对职业的认同感和技术性是司法人员工作所必备的基本要求。因此职业化、专业化是司法工作人员的必然发展方向。法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 必然要求提高法官的待遇,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 法官、检察官等司法专业人员的薪金待遇明显超过行政公务员人员的待遇, 遏制司法权力寻租和腐败提高司法人员的待遇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同时要注意到“高薪养廉”的局限性, 从行为动机上来看, 只要司法人员没有足够的束缚你, 收益超过成本, 所谓高薪养廉是无法起到遏制司法腐败的目的的。

(三) 加大违法成本加强司法监督

遏制司法权力寻租和司法腐败的根本还是“制度反腐”, 通过构建缜密的制度体系, 防止出现司法寻租和司法腐败的温床, 让司法权力在正确的道路上运行。首先加强调整相关立法, 对立法的模糊地带予以明确。其次, 对司法权力的运行加强监督, 实现权力的制衡。切实做到, 权力监督做到环环相扣, 让司法人员切身感受到违法成本的高昂, 而不敢以身犯法, 只要违法则付出高昂的代价。

摘要:司法权力寻租和司法腐败是危害司法公平公正的毒瘤。司法权力寻租与司法腐败的逻辑起点是理性经济人假设、供求关系理论和成本效益理论。从经济学角度来看, 司法权力寻租与司法腐败的原因在于司法权力垄断了争端解决机制、司法制度存在缺陷为司法权力寻租腐败提供了客观环境和司法人员、当事人从成本效益的考虑进行寻租。解决司法权力寻租和司法腐败的对策是加强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多渠道的解决解决机制、提高司法人员的待遇实行司法人员专业化和加大违法成本加强司法监督。

关键词:司法,寻租,腐败,经济学,分析

参考文献

[1] 刘娜.司法腐败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07 (10) .

[2] [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王业宇, 陈琪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3] 钱弘道.经济分析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4] 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 (第二版·上、下卷) [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9.

[5] 刘洋.理性犯罪人假设的法经济学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 2010 (09) .

[6] 曾凯.腐败与反腐败的收益成本博弈及对策研究[J].理论导刊, 2006 (09) .

[7] 周云波.寻租理论与我国体制转轨过程中的非法寻租问题[J].南开经济研究, 2004 (03) .

[8] 刘洋.司法权力寻租与司法腐败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 2011.

[9] 预防和治理司法腐败的经济学视角.[EB/OL].北方网.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1/06/29/006835836.shtml.

[10] 郭晓飞.“司法腐败”之辨.[EB/OL].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100223/1848596.shtml.

[11] 以公开促公正, 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5-03/02/c_1114492731.htm.

上一篇:高职院校法律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下一篇: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特点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