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的模式与设计思路

2022-09-10

一、公司法的制度模式

家族本位的公司法模式、国家本位的公司法模式和公司本位的公司法模式是世界上现存的三种公司法模式。

因为历史的原因和家族企业的传统, 在东亚法系和一些欧洲国家, 为了适应家族企业的产生、经营和发展诞生了以家族本位的公司法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家族中个人的价值, 在公司的治理结构上突出了个人的决策意志对公司行为的影响, 家族企业的成功与否往往集中于个人一身。并且这种模式的公司法对家族内部的行为持宽松甚至鼓励的态度, 其虽能够起到团结家族成员的作用, 但是将公司的经营发展过多的寄望于一个独断专行的家族权威成员身上必然会因其个人命运的起伏严重影响到公司的命运。公司权利过多的集中在家族内部也容易滋生腐败, 侵害其他股东权益, 从而带来严重的公司治理灾害。

在以德国和北欧国家为代表的大陆法系中, 是国家本位的公司法的制度模式。其对公司有着相对严格的规范, 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 政府行驶的主要是监督责任, 公司是被监督对象。公司的行为一旦有伪公序良德便会受到相应处罚。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缺陷, 这样容易造成政府对公司的“监督过渡”, 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到公司的正常运转, 对公司产生有害干预, 把公司管的过死, 致使公司不敢为, 丧失了其创新的能力。

而在英美法系的美国, 联邦美国有一个由全美律师协会起草的全国性的《模范公司法》, 其允许各州在这个法基础上根据各州特点制定自己的公司法。《模范公司法》不具备法律效率, 它只是一个各州公司法的参照摹本。这种公司法认为在市场经济的参与主体中, 公司是最活跃最基本的单元, 其充分肯定公司作为市场主体的重要作用, 给予了公司相对较少的约束和较多的权利。美国的公司法作为一种非全国范围的地方法分为法规和判例两部分, 主要是界定股东、董事与公司的基本权利和责任, 规范其行为, 公司法的立法核心理念是处理合同关系和侵权关系, 以调整市场上民事主体私人之间的行为关系。

随着全球资本流动的加速、经济竞争的加剧、跨国贸易更加频繁的全球化进程中, 这三种公司法模式相互影响、互相学习、相互渗透, 结合各自国家的文化理念和民族精神互相融合。不过这种融合也有着明确的指向, 其都是想着公司本位的公司法进行融合, 相对来讲, 以美国为代表的公司本位的公司法对其他两种公司法模式影响更大, 这与美国作为全球经济主导的地位相符合, 各国纷纷效仿其公司制度中强调的公司的自由和自治。

二、公司法的设计思路

( 一) 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制度的产生依靠其背后的公司法德设计思路, 不同的立法理念设计和设计思路自然会制定不同的公司法模式。比如在分别以公司本位和国家本位的两种公司法立法框架下, 前者为公司提供了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供公司自主选择使用, 而后者则要求公司按照法定模式, 在国家管制的前提下遵循单一的公司治理结构。

实现对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经理的监控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世界上现存流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分别是以英美法系为代表和以大陆法系为代表的公司治理结构。英美法系的公司法中规定股东有权设立董事会, 董事代表股东行使公司权力, 另外为了达到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督目的, 在董事会内部设立独立董事一职以行使监督职权。而以大陆法系为根据设立的公司法治理结构则在股东会下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分别行使对公司的管理和监督职责, 在这种模式之下, 不同国家对这一治理结构下关于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公司地位有着不同设定, 比如日本就规定董事会和监事会遵循平行设立原则, 而德国则规定监事会高于董事会。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 为了体现公司的公开理念, 及时准确的披露公司经营信息, 独立董事制度可能是更优的选择。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披露公司信息。一般的英美法系公司法中都对公司中独立董事人数有着清晰的限定, 对于独立董事和非独立董事比例作出合理规定, 包括对独立董事的产生、选任制度、责任机制、薪酬和激励机制都有指导性规定。

( 二) 投资者的权益保护

保护投资者和所有股东的合法权利是公司本位的公司法的重要理念和根本原则。然而在公司运行的实践操作中, 常常出现一股独大的情况, 大股东对公司前途和决策有着决定性作用, 这样的股东有时会为了自身利益甚至制定不合理的政策, 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这种不合理的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典型矛盾, 一方面强调保护股东利益, 一方面又会损害不同股东的利益。

对比我国现行的《公司法》中有关规定, 有些制度设计并不是以公司股东利益为考量基础, 比如在对于公司财产制度规定上所采取的限制措施上, 我国规定设立公司必须有严格的法定资本, 增大了公司设立的难度, 提高了门槛。当然这对于公司的经营能力是一种考量, 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公司后期公司运营风险和市场风险, 但是这种较高门槛的准入制度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人们新设公司的积极性。收到几十年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 现行公司法的一些制度上存在着计划经济的烙印。比如在政府对公司的管控上, 采用了资本信用的模式, 即将公司现存的固定资本作为其公司信用的考量标准, 但是在实际的经营中, 只有公司流动的资本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所以固定的资本信用模式并不能够维护其公司信用。然而虽然固定资本信用模式逐渐被人摒弃, 但随之诞生的一种资产信用模式也并不能够代表公司信用。资产信用强调公司以其现有的固定资产作为其信用的担保, 这种思维方式也存在一定问题。真正的信用不是建立在资本和资产之上的, 而应根据公司所属行业、社会口碑、贡献价值以及当下的商业治恶环境机制而定, 应该是从多重角度综合整体考量公司状况和市场环境对公司信用作出评价。

保护投资者利益必须依靠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 其中包括与公司法有关的破产法, 担保法等系列法律, 只有塑造出完善的法律环境才能充分保障投资者的自益权和他益权。自益权是指股东仅以个人利益为目的而行使的权利, 如股利分配请求权、剩余财产分配权、新股认购优先权、股份质押权和股份转让权等。自益权是投资收益的保障, 属于财产权; 他益权又称共益权, 是指股东基于公司利益同时兼顾个人利益而行使的权利, 如股东大会参加权、提案权、质询权、在股东大会上的表决权、累积投票权、股东大会召集请求权和自行召集权、查阅公司账簿权、提起诉讼权等。所以完善的法律体系涉及公司治理结构、股东权益保护等各个方面。

( 三) 《公司法》规制的主体问题

《公司法》第二十条中对责任承担主体有着清晰的限定, 在排除了公司董事、经理、以及实际控制人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有限责任时, 将滥用法人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股东作为责任主体。部分学者认为董事、经理以及高级管理人员是承担着经营公司的角色, 其对公司的决策有着重大影响, 甚至左右公司的发展, 他们实际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公司的大部分权力, 其难免不会受到利益的驱动而滥用权力, 损害债权人的利益。所以他们认为《公司法》第20条第3款应将这部分公司高层人员也列入责任主体。但是笔者认为, 《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中规定只有在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的情况下才实施法人人格否认, 上述条件缺一不可。所以, 不具有股东身份的董事、经理以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即使滥用了法人独立人格侵害了债权人利益, 依据本法本条款其也不能追究非股东的连带责任, 而只能依据相应的公司章程或公司法的其他规定追究其责任。

摘要:公司法在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规范运行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法律法规, 它的具体综述表现了普遍的经济运行规律。通过良好的立法理念和制度设计对市场活动主体进行规制约束和引导, 对公司的形成、财产保护、资本交易运作方式等起到根本性的构建作用。

关键词:公司法,公司自治,公司法模式

参考文献

[1] 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

[2] 沈四宝.西方国家公司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3] 王保树, 崔勤之.中国公司法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4] 李飞, 王学政.中国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释义[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5.

上一篇:金融企业社会责任与大学生就业倾向的关系研究下一篇:《健康上网》教学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