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模式分析——以金华古子城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2022-09-10

1 导言

历史文化代表着某一地域所特有的传统文化印迹和地方民族特色, 对于文化传承以及美学的研究和发展存在着较为重要的影响。历史街区是历史文化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 是城市传统生活、历史风貌等最为核心的体现。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我国逐步建立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制度, 经过近30年的历史街区保护实践工作, 很多城市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模式分析

2.1 美国的历史街区保护模式分析

美国的历史街区重点通过城市规划主导、城市更新劳动、社会组织推动、保护基金带动等方式推动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

1931年查尔斯顿市通过街区的保护条例将城市规划与历史街区有效结合, 积极的去引导街区的发展, 并根据市场经济导向探索城市中心的复兴与历史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的整治模式。波士顿比肯山通过社会组织积极的参与、监督比肯山的保护条例制定和实施, 提高居民保护意识, 使民间和政府的力量有效结合。通过保护资金的筹措和有效运作, 使人们认识到历史街区所存在着的价值, 提高保护信心, 更好的促进历史街区保护工作。

2.2 欧洲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模式分析

欧洲国家的历史街区更新模式经历了由历史街区的立面化改造、适度再利用等静态保护模式逐步向功能混合的动态保护模式转变的过程。

采用立面化模式的历史街区, 通过有效保护有特色的建筑立面, 对建筑内部进行完全现代化改造, 使其符合现代使用功能, 由建筑开发商与保护者、研究人员等之间共同参与保护更新方案及实施过程;适当再利用模式主要对原有建筑和残破街道立面进行保护性修复, 对内部结构进行更新, 符合现代化使用功能的需求, 由历史保护者与开发商之间共同参与保护更新方案及实施过程;功能混合模式是将历史街区与其周围的原有居住、商业、工业和办公等用途相结合的动态整治模式, 由政府和开发商共同主导、居民参与配合的平衡模式。功能混合的动态模式注重保持本地传统产业与人口多样性, 保持居住和产业之间的协调关系。

2.3 我国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模式分析

我国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实践主要分为整体更新模式和小规模渐进性更新两种模式。大规模整体更新模式 (以上海的“新天地’、苏州的“桐芳巷”为代表) 对历史街区活力、周边土地价值及改造效率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 但是对历史街区原真性的社区网络、地方传统风貌特色等方面有着较大破坏;小规模渐进式保护更新模式 (以桐乡的“乌镇”、北京的“南池子”为代表)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民众参与及街区的非商业性大规模开发的方式对于社区网络结构的稳定性、历史街区原真性、地道的地方特色等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且效果良好, 但是实施难度大、效率较低。

3 金华古子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模式分析

3.1 基本情况概述

古子城是金华古城双城格局中的“内城”, 是金华古代的政治文化中心。古子城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现有文物保护单位及登记在册的历史建筑共计54处, 其中文物保护单位11处, 文物保护点3处, 登记在册的历史建筑40处。

3.2 保护更新规划基本原则与设计内容

古子城保护更新规划重点考虑金华本地的实际情况, 突出地方特色, 坚持历史街区保护是规划的最终目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谨慎对待旅游开发, 杜绝功利性做法;坚持政府主导, 民众参与原则等基本规划原则。

古子城历史文化街区整体定位为历史文化综合展示片区、城市休闲生活中心、城市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规划风貌特色以明清时期的传统民居建筑为主的包含传统、商业、官署、宗教等多种建筑类型的复合型历史街区。规划提出扩展保护视野, 促进古城与古子城历史街区保护的整体保护理念;挖掘文化内涵、打造金华城市文化名片并通过博物馆片区集中展示历史文化;通过多元文化展示模式顺应发展趋势, 实现遗产保护与城市生活的和谐共生。

3.3 保护更新模式分析

因古子城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包含文保单位、多条历史街巷和多个功能片区, 在更新模式上根据不同片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更新模式, 综合运用整治·更新·改造模式。

针对历史街区内市政公用空间 (如城市道路与城市公共绿地) 、文物古迹与文化事业、社区公共及公益性设施, 坚持由政府主导实施和非商业性开发原则, 采取遗产保护与环境整治模式;针对传统街巷两侧自有产权住宅和单位产权住宅 (公房) , 由政府引导社区居民自主实施, 采取传统民居群落有机更新模式;针对历史街区外围较大面积的待改造区域和规划功能调整地块等具备改造条件的根据市场需求适度引入商业机构, 采取集中更新模式。同时要求核心保护区范围以内应坚持政府主导或居民自主更新的模式, 禁止商业性开发。

4 结论

由于发展阶段的不同, 国外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相对较为成熟, 我国历史遗产保护制度多数以行政管理为主要手段, 历史街区保护多数采用“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推动, 虽然部分历史街区在政府强力推动下较快的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是大规模的改造、大量的功能置换对历史街区传统文化氛围、历史风貌、文化延续性以及原真性等方面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历史街区保护工作应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 采取多种更新模式相结合的方式, 杜绝急功近利的做法,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民众参与原则, 逐步向的“自下而上”的多种途径推动的更新模式转变。

摘要:历史街区作为承载传统历史文化的载体, 是城市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历史街区保护与现代化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部分城市不当的更新整治模式对历史街区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在本文之中, 对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模式进行分析研究, 并提出我国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模式的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城市规划,历史街区,金华古子城,更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黄勇, 石亚灵.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与实践评述及启示[J].规划师, 2015, 04:98-104.

[2] 李和平, 王敏.美国历史街区保护的推动模式[J].新建筑, 2009, 02:31-35.

[3] 阮仪三, 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 2001, 10:25-32.

上一篇:食用胶对人体有害吗?下一篇:建筑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及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