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隐网络私权的法律保障浅析——以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为例

2022-11-04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 各种电子产品层出不穷, 网络也日益普及, 因特网给我国人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但是硬币总有两面, 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也对公民个人的隐私权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来, 网上购物在我国获得了爆炸式的发展, 但经常出现公民的网络隐私权被侵犯的事情, 比如快递单上的个人信息被随意买卖、快递人员、淘宝卖家通过买家在网上填写的个人信息得到买家的地址后, 亲自上门报复对自己的商品和服务给予差评的买家, 而一些快递公司人员在网上公开叫卖快递单, 俨然成为法律边缘管制的灰色产业链, 凡此种种都极大地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隐私权, 一言以意之, 即是在最少的干涉下顺应自己意愿而生活的权利。现代社会, 人格权被普遍认为公民最重要的个人权利之一, 因而对人格权保护的程度亦成为现代国家民法先进程度的标尺, 而隐私权在民法意义上从属于人格权。与传统隐私权的研究方向不同, 网络隐私权是随着近年来网络兴起所带来的新问题, 也表现出种种不同于传统状态下隐私权的新特征: ( 一) 内涵复杂化, 外延扩大化。 ( 二) 存在形式更为广泛。 ( 三) 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侵权责任更难追究。 ( 四) 跨地域性和国际性的特征。 ( 五) 主体不确定性。

我国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多体现在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中。自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 我国逐渐将肖像权、名誉权等与隐私权有关的一系列公民个人权利规定在如《宪法》、《民法通则》和《刑法》等的相关法律内, 一些行政法规中也有针对公民网络隐私权的部分规定, 但始终没有将公民个人网络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将其固定下来, 而现有的法律又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再加上无相关的司法解释, 凡此种种都为我国的司法实践带来障碍, 而这与我国当前网络产业发展现状和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需求不匹配。

现在已经有超过90多个国家都已经制定了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法, 而在我国, 个人维权的成本过高、行政执法的体制和方式滞后和刑法的执法可操作性差导致了公民个人隐私权的频频被侵犯。早在08年, 《个人信息保护法 ( 草案) 》被国务院立项审查, 但此后的法律出台却处于停滞状态。

笔者认为, 我国正在制定的顺应信息时代要求的“隐私权保护法”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保密原则。公民对个人信息有权隐瞒和保密, 使其不为别人所知晓, 不管这些信息是对自己有利还是有害, 正面还是负面, 或者是中性的个人隐私, 除法律法规规定必须公开的以外 ( 比如官员财产公示制度) , 公民亦有权禁止任何机关和个人非法公开、披露和使用自己的个人隐私信息。2、衡平原则。现代社会, 政府和有关机构由于管理和追诉犯罪的需要经常查询公民的个人信息, 如何在政府机关对公民信息的查询需求和公民个人的隐私权之间做出平衡是《个人信息保护法》需要做出回答的, 毕竟法律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平衡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因此在制定个人隐私权保护法的同时, 笔者认为应当遵循“信息的自由流动与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并重”的前提, 兼顾国会安全与个人权利, 最终达到各方利益的动态平衡。3、告知原则。数据主体应当享有对其个人数据资料的知情权。数据收集者对公民个人数据的收集须征得公民本人的同意; 收集未成年公民的个人数据则须取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公民个人对自己是否提供信息有决定权、对信息的使用目标和信息的使用方式有知情权和监督权。

总之, 从仅靠行业协会的自律到国家立法的他律, 从片面化的规定到制度化的安排, 我们显然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 在国家立法的宏观层面, 需要出台一部《个人信息保护法》, 在相关国务院法规的中观层面, 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反垃圾信息方面的相关法律、实名信息登记制度的相关法规, 均应成体系的出台; 在各个机关内部的微观层面, 涉及公民个人信息管理和使用的工商部门、银行、司法部门、民政部门等部门亦均应及时出台自己的相关细化规定, 唯有如此, 才能全方位无缝隙的对公民的网络隐私权加以保护。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我国已步入日常生活信息化、个人信息商品化、网络人格虚拟化的潮流, 但随之而来的纠纷也层出不穷, 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公民的网络隐私权加以法律规制

关键词:隐私权,个人信息保护法 (草案)

参考文献

[1] 王传丽.私生活的权利与法律保护:民商法纵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197.

[2] 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4:12.

[3] 李德成.网络隐私权保护制度初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1:168.

上一篇:水利水电工程设备安装与土建施工质量控制分析下一篇:化工企业危险性场所雷击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