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药传承草原文化——以阿巴嘎旗志为例

2022-09-11

一、蒙医药与草原文化概述

1、蒙医的起源与蒙医疗法

在我国北方,从古至今,一直生活着一个蒙古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人民过着逐水草而游牧的生活,人们的生活与疾病和北方高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蒙古族人民特殊的生活习俗等息息相关。马背上的民族难免会发生摔伤,所以,医学也就应运而生,出现了蒙医药学。

1962年以前,“蒙医”并不是如此称呼,而是叫做“喇嘛医”。坐落在锡林郭勒盟的中北部的阿巴嘎旗,是由一个古老部落演变而来的,在阿巴嘎旗的一个角落还保留着一座古老建筑,人们一直将它称为喇嘛庙。历史上,在喇嘛庙中,设有“曼巴扎仓”,其功能是培养蒙医,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同时还是牧区仅有的医疗机构。这就是“喇嘛医”名称之由来,1962年将“喇嘛医”称呼改为“蒙医”。[1]

从13世纪到17世纪初,广阔的蒙古草原就已经出现了不少民间医疗方法及方药,如饮食疗法(包含酸马奶疗法),浸浴疗法,灸疗法,拔火罐疗法,骨伤疗法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在《阿巴嘎旗志》中简要的介绍三种蒙医疗法:第一,饮食疗法:羊心、肝、肺、肚、肠和奶食品,以及生长在大草原的野菜,如沙葱(胡木里)和荨麻(哈拉海)可以治疗坏血病,酸马奶也有此功效。第二,浸浴疗法:包括天然矿泉和五花药浴两种,阿巴嘎旗境内矿泉为冷泉(25℃以下),可饮用,也可浸浴,同时,矿泉泥还可涂抹于患处做泥疗。第三,骨伤疗法:蒙古族由于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们经常从事狩猎、放牧、征战等活动,而且在狩猎、放牧、征战过程中,经常发生骨折、脱白、脑震荡等创伤,从而创造出具有独特技巧的骨伤疗法。

2、草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2]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草原为表征符号的地域文化,体现了草原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蒙古族的民族性格以及艺术形式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

草原文化中包含着三种典型的文化:第一,天人合一的游牧文化。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之中,从古至今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民族,他们依赖于草原的自然环境,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千百年来,他们怀着对草原和生命的敬畏与热爱,即使游牧的生活方式辛苦,牧民始终遵从这样的规律,因为这样可以减轻草场压力,草场得以休养生息,一两年以后,草木春风一吹再次生长。这种天人一脉的游牧文化已深深融入蒙古族人民的血液。第二,以奶食品及肉类为主的饮食文化和马奶酒为主的酒文化,提及草原文化,蒙古民族的手把肉,奶酪,马奶酒是必不可少的,蒙古民族畜牧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主要以肉食和奶食为主,马奶酒更成为牧民们钟爱的招待客人的最佳选择。第三,蒙古族的马文化,马文化是指驯马人的民俗,更多的表现了蒙古民族的生活习惯,游牧的生活方式以及畜牧的生产方式是马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源头。

草原文化是以游牧文化为主线的一种复合型的文化,是在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特殊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多民族文化要素相互交融的文化,其主要特征有三个:第一,草原文化传承悠久历史。草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北方草原地区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秦汉时期的匈奴族文化,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鲜卑族文化,隋唐时期的突厥族文化,宋金元时期的契丹、女真和党项族文化,到元清时期的蒙古族与藏、汉融合的文化。这样的历史沿革不仅仅体现了草原文化的创造者的多元化,同时,也突显了草原文化的悠久历史。第二,草原文化体现天人一脉,道法自然。草原文化包含着深厚的生态伦理,草原儿女敬畏自然,珍爱生命,与草原和谐共生的观念是草原民族的价值目标,可以说草原民族的社会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和生动的自然生态保护史。[3] 第三,草原文化凝聚三个统一。首先,草原文化是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统一,草原文化区别于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我国共分为六个草原文化区,各个区域文化都是该地区以草原民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以及历史上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先民所共问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称,[3] 具有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草原文化也是多民族融合,共同创造的文化,民族色彩浓厚;其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统一,草原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上从秦汉时期的匈奴族到元清时期蒙古族的统一,草原文化经历了社会形态的变迁,同时,草原文化也为中华文明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草原文化的传统生态理念彰显出了新的生命力,诠释了和谐社会的内涵;再次,游牧文化与其他类型文化的统一,在草原自然生态环境中,相继产生了采集、狩猎、农耕、游牧等多种文化形态,所以草原文化并非单一的游牧文化,而是游牧为主,多种文化并存的集合体。[5]

二、蒙医药与草原文化的关系

第一,蒙医药起源于草原文化。浩瀚的大漠,辽阔的草原,养育了淳朴、剽悍的蒙古民族,萌生了神奇、精妙的蒙古医药学,蒙古族人民过着逐水草的游牧生活,形成了特殊的风俗习惯和习惯秉性,加之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条件,春秋两季风大,夏季温暖短促,冬季寒冷漫长,这样典型的草原气候,是疾病生长的有利环境,所以蒙古族人民的疾病多与气候和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人们为了应对寒冷的气候以及生活中遇到的疾病,蒙医药的产生就是在同疾病进行长期斗争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是科学与人文的融合,随着蒙医药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序列,其承担了一个使者的角色,进一步弘扬了历史悠久的草原文化。

第二,蒙医药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医药学是草原上诞生并发展起来的医学,蒙医药是草原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自然科学的内涵,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2008年蒙医药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在解析草原文化时,常常会涉及蒙医药方面的内容,譬如蒙古族谚语所言:“无债富裕,无病幸福”这是蒙古民族追求健康的幸福观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体现,蒙医药学彰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三,蒙医药与草原文化有着相同的文化内涵。蒙医理论充满着浓浓的草原气息,其理论的精髓中蕴含着草原文化理念:草原文化是一种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蒙医治病讲求顺应自然,顺应人体结构的规律,蒙医所讲的“九结合”也正是和谐理念的精髓之所在;草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蒙医的医德之本就是以“治病救人”为根本;同时,草原文化践行开放,蒙医也是开放的,以传统医术为根,对世界先进的现代科技持接受的态度,这也正是蒙医与草原文化共同体现的包容并蓄的文化内涵。

三、草原文化视野中的蒙医药的传承

蒙医药是治病救人的一种手段,但如何又与草原文化密切联系呢?

首先,蒙医药的传承是草原民族历史的延续,在历史长河中,蒙医药的萌芽与草原上的蒙古民族起源密切相关,从公元前5世纪到3世纪统一大漠南北的匈奴族到元清时期的蒙古族,蒙医药与草原文化同是在时代的不断变迭中传承下来的,蒙医药不仅是科学的,同时充满了人文色彩,草原文化视野中的蒙医药是一种文化的“代言人”,从匈奴族的文化形态到元清的蒙古族的文化形态,蒙医药的发展是草原民族历史的“见证者”。

其次,蒙医药源于草原,用于草原儿女。蒙医药大多就地取材,来自辽阔的大草原,是自然赋予草原儿女的珍贵礼物,蒙古民族“天人合一”的逐水草游牧生活,让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合规律地生长存在,在冥冥之中,蒙古民族为自己和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治病良方,蒙医药是一种顺应自然,顺应规律而产生发展的科学,同时,蒙医药不可避免地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草原文化,所以,可以说蒙医药是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再次,草原的游牧文化与饮食文化促进蒙医独特疗法的形成与发展。蒙古民族过着游牧生活,自秦汉时期开始,他们就从事畜牧业和狩猎业,除了部落间的战争,在骑马、射箭、摔跤中也经常发生跌伤、骨折、脱臼、脑震荡等创伤。因此,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治伤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医疗方法。在《阿巴嘎旗志》提及的放血疗法以及以震治震疗法等。蒙古民族的饮食文化促成了蒙医药中著名的饮食疗法,在阿巴嘎旗生长着一种植物,叫“沙葱”,蒙语称为“胡木里”,是治疗败血病(巴木乌布钦)的食材,饮食疗法多取材于羊肉,如羊肉汤,羊的内脏都可以治病。

四、蒙医药如何传承草原文化

第一,依靠蒙医药中的“药浴”,发展草原旅游业,传播草原文化。“药浴”又称为浸浴疗法,在蒙语中被称为“阿尔善”疗法,“阿尔善”蒙语意为“甘露”或“圣水”。通过浸浴对人体起到温度,压力、浮力和药物化学等综合作用。[6] 浸浴疗法有别于南方一些地区的药浴,因为在《阿巴嘎旗志》中记载,浸浴疗法中所用之水来源于冷矿泉,将煎煮后的药汁倒入洗浴水中,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胃壮腰的功效。地方草原旅游业可以将蒙医药的浸浴疗法纳入旅游发展的项目,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深入了解蒙医药,加深对草原文化的理解。

第二,加大对蒙医药的保护和宣传力度,传承草原文化。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大力开展传统蒙医蒙药研究,整理挖掘出一大批珍贵的蒙医疗法和蒙药药方,为蒙医药走向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蒙医药学是我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世纪以来,蒙古民族发明坏人运用适合于游牧生产、生活的医疗方法,并在预防、保健、康复、抗衰老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蒙医药有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蒙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也加大了对蒙医药的扶持力度,在国家与自治区的共同努力下,对蒙医药的保护与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双重效应之下,草原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第三,加大教育投入,培养蒙医药人才作为草原文化的传播使者。蒙医高等教育最早始于16世纪,随着喇嘛黄教的传布,蒙古民族在寺庙里设立“曼巴扎仓”,开始了有组织、有系统的医学教育。新中国成立之后,内蒙古医学院于1958年成立了中蒙医系,这是当代蒙医进入高等教育的开端。随着蒙医药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和自治区高度重视蒙医药的发展,加大了教育投入,培养蒙医药方面的人才,同时,他们也是作为草原文化的传播使者,传播历史悠久的草原文化。

摘要:蒙医药学是草原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医学,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医药与草原文化有着相同的文化内涵,讲求“天人合一”,注重“以人为本”,践行“开放”原则。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怎样创新发展蒙医药来传承草原文化,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作为草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蒙医药,在传承草原文化中需要依托旅游业的发展,加大保护与宣传力度,同时,要依托教育培养传承蒙医药人才,作为传承草原文化的使者。

关键词:蒙医药,草原文化,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 阿巴嘎旗志,阿巴嘎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3

[2]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第2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3] [4]宝力格,草原文化概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07

[5] 关于草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吴团英,内蒙古社会科学,第34卷,第一期,2013.1

[6] 阿巴嘎旗志,阿巴嘎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3

上一篇:更新办学理念发展职业教育下一篇:关于大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