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创新谈本科教育

2022-09-11

不创新, 就死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在此新环境下, 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得到良好的发展, 逐渐趋于大众化。2004~2006年, 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每年在500万人左右, 高等学校在校人数达2300万人, 按这样的发展规模, 到2020年, 普通高校将向社会输送近1个亿的大学毕业生[1]。大学生是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优秀的栋梁之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 不仅意味着量的扩张, 更意味着质的跃迁。尽管新的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和管理方式不断催生, 但高校教学工作仍面临许多新问题, 在教育领域所遇到的问题比任何其他领域更显突出。创新教育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 而课程创新也成为教学改革中的热门话题。

1 当前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过度强调课程体系内容的系统性, 忽略了课程教学的创新性[2]

知识是创新的基础, 本科培养是一种学科层次的人才培养, 因此, 要求本科生掌握好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系统的基础理论是完全必要的。但是, 根据目前我国本科生学制一般为4年的实际情况, 能够用于课程教学的时间总是有限的, 因此, 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 并不是也不应该是只靠本科生课程教学来解决, 而应该把重点放在以课程教学为切入点, 引导本科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掌握。由于我国中学教学体制的特点, 对于大一的新生来说, 更应该注重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其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列入本科生培养方案的课程教学, 在引导本科生完善学科基础知识进而奠定较全面的学科理论基础的同时, 更主要的应是通过创新的课程教育, 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2 课程内容的滞后性与教学方法的单一性

我国的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另一问题即是课程内容的滞后性与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与国外很多大学相比, 我国本科生课程的内容的更新相对滞后于学科前沿的发展速度。虽然本科低年级阶段以学科基础为主, 但到高年级的学习中, 必要的专业选修课的课程内容很难跟上学科前沿, 教材往往几年更新一次, 这在高度数字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 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在教学方法上, 教师往往形成自己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 而无创新突破, 这在任何事物都高速发展的21世纪, 显然不合适。相比其他发达国家, 我国本科教学方法的改革显然是落后的。

2 课程创新的目的及意义

2.1 培养本科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 导致质的下降, 而经过小学, 中学等的“填鸭”式学习, 新生大都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自学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前提, 本科教育另一重要使命便是培养自学能力, 从而为进一步创新打好基础。魏书生先生就曾说过:“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 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 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他所指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 独立生活的能力。

创新能力解释为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 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 开展能动思维活动, 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智力产品。创新就是一种标新立异的过程, 是一种求异性思维。没有求异, 就不可能有对事物的独到见解, 就不可能有独到的发现, 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标新。“没有办法, 那就创造一个。”这就是创新。课程创新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知识经济发展战略的关键是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建设创新体制的核心。大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探索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 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创造是人的本质属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 创造也是人类的天赋。每个人都具有创造的欲望和创造的潜能, 每个人都可以被培养成为创新人才。影响发明创造的因素很多, 也很复杂, 由于人与人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 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会存在着差异, 但这种差异不是本质上的。学校的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对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课程创新应立足于每一个人创新潜能的开发。

2.2 培养本科生学术态度

课程创新的另一目的是培养本科生的学术态度。陶行知先生曾有言:“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求学的过程就是求真的过程。不断的掌握知识, 探索世界的过程, 就是不断的接近真理的过程。哈佛大学[3]第19任校长曾着重指出:“大学最根本的任务即是追求真, 而不是去追随任何派别、时代或局部的利益。”如他所言, 哈佛就是以其一贯的宗旨——求是崇真影响着一代代的哈佛人。“追求真理, 从细微处做起”, 这就是本科课程创新所要给本科生带来的最直接的思想上的影响。学术态度直接影响学生日后的深造以及科研态度, 故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树立严谨治学, 追求真理, 学术容不下造假等思想显然是至关重要的, 而在现在的本科教育中, 这种效果却很难达到。

据报道[4],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化学教授由于一位研究生所作的试验无法重复, 最近撤销了两篇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会刊》 (简称JACS) 上的论文。JACS的编辑Peter J.Stang认为, 很难将这一撤销行为等同于韩国干细胞研究人员黄禹锡伪造数据的丑闻事件。他说, 是Sames博士 (课题组负责人) 而不是其他人向期刊提出了对论文的担心, “这是科学界自我纠错的一个完美例子”, Stang说, 他并不知道撤销论文的具体原因, 以及其中是否有不端科学行为, “我所知道的是作者在补充和更正声明中说, 他们不能重复自己的数据, 因此撤销这些论文。”本科课程创新期望能让学生通过课堂, 通过老师建立起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

2.3 从学习中培养世界观

大学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 是品德、个性、信念的形成时期, 更是思想活跃、创造力上升的阶段。除了传授给大学生知识之外, 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 大学本科教育必须把“人格本位”的素质教育渗透到培养目标中去。这里的“人格”即指人格、人品、道德, 包括自信、信人、宽容、理智、好学、勤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未来等因素, 人格要素是成才的内动力, 能帮助学生实现人格、智能、身心之要素的综合平衡与和谐统一。它应是素质教育的第一目标和终极目标。比如, 积极帮助学生转变择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科学正确地定位, 调整过高的就业期望值, 从自身条件出发, 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天地[5]。

3 课程创新的几点建议

3.1 课程体系的创新

大学生创新能力来源于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素质, 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做到的。因此, 加强大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 更新和拓展、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 要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 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 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学科发展前沿, 了解科技发展的趋势, 掌握未来变化的规律。还需开设创造学等课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增加选修课比重, 这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为在某个专业深造做好准备, 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殊兴趣, 使之能学有所长, 以提高创新的积极性。高校的考试可以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 理论与实践结合, 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在考试形式上, 可以采取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 做到既考知识, 又考能力和综合素质, 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3.2 教学内容的创新

除基本书本知识外, 可以将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 跟踪学科前沿, 丰富教学内容。教学与科研是推动高校发展的两翼, 教学必须有科研的支持, 科研也必须服务于教学。高校教师既是教学的主体, 又是科研的主体, 承载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 而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师可将科研成果及时写进教材、融入课堂, 渗透到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之中, 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可将自己在科研活动中获得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成就随时引入到教学中, 以不断充实和修正教学内容。科研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科研是教师展示其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科研, 从课堂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以探索、研究、发现为基础的主动学习, 能够有机会涉足学科前沿领域, 切身从事科学研究, 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程。跨年级、跨专业地进行指导, 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以外得到更多的启发与引导。

3.3 教学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弊端是极为明显的, 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6]着手:第一, 要采用启发式教学, 加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 任何人对知识的学习都有一个接受预期, 在课堂教学可以中采用导入法教学。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力求生动、形式多样, 使用精妙语言巧妙地导入新课, 使学生处于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从课堂开始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 在学习中逐渐加强学生的主体性。第二, 探究式教学。选择一些经验丰富的教授作为大学低年级段的研讨课的任课教师, 通过整合课程内容, 引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 养成批判性思维方式, 从而开阔学科知识视野;在大学高年级, 将学生的课内教学与研究、实习和校内外社区服务结合起来, 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师和研究生的项目研究, 使知识和研究技能在实践中得以充分表现与运用, 着重培养研究与社会工作所必须的团队合作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 采用双语教学。例如我校本专业所设的《物理化学》课程就采用原版麻省理工大学所用物化教材进行教学, 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物化教材之一。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的同时, 英语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当然为了能够理解老师上课所讲内容, 学生必学做到课前预习, 课后复习, 这样由生疏到熟练渐渐有所体会。在课堂上亦采用国外授课方式, 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问题的思考能力。笔者认为, 双语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即创新的第一步, 只有善于质疑, 才能发现“新大陆”。第四, 现代化教学。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表现形式, 促进教学互动。

3.4 重视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

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 主要形式有校园问题艺术类活动、学识科技和创业性活动, 大学生暑期实践以及各类竞赛如“挑战杯”全国竞赛、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演讲和辩论赛等[7]。形式多样,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强化创新意识, 挖掘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潜能, 训练和开发创新思维, 提高创新技能, 塑造创新人格。例如, 在学生参加“挑战杯”比赛的过程中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与挑战, 如专业知识不足, 经验缺乏, 思路狭窄等等, 学生在克服困难的同时, 创新能力亦会得到提高。

4 结语

随着我国本科生教育的稳步发展, 如何通过课程创新来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已是一个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以及从事本科生教育工作的广大教师必须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本科生培养中的课程创新, 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改进, 而应该是一种全新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的建立。

大学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关键的作用。青年学生成长具有相当的自觉性, 教育者在考虑培养目标时, 不能单纯把受教育者简单地视为“教育对象”, 而应当把受教育者当作发展主体。教育工作应该从单纯的教育、管理向引导、咨询、服务转变, 从垂直、直线的管理体制向复杂的网络化方向发展。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精心设计, 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主动性。针对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 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通过组织分级教学和开展各种学术性社团活动, 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这有利于在整体环境熏陶下, 让个性健康发展, 使学生在活动中长见识、增才干, 培养创新精神。学校要在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 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 并将其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大系统之中。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本科生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名师出高徒, 要想提高研究生的教育水平, 必须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以保证教师在进行本科生创新指导中始终站在学术的前沿。

摘要:分析了当前本科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指出本科课程创新的目的及意义, 提出从课程设置, 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等途径进行创新。

关键词:课程创新,创新能力,自学能力,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 关慧.扩招中的高等教育亟须协调发展[N].人民政报, 2006-06-07.

[2] 王忠伟, 陈鹤梅.论研究生培养中的课程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 (9) :14~17.

[3] 杨立军.从十大名校看美国式精英教育[M].北京:雪林出版社, 2007, 1.

[4] 王丹红.美科学家主动撤销有争议的论文[N].科学时报, 2006-03-22.

[5] 王汝发.中国高等教育:存在问题与救治之方[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5) :33~35.

[6] 申伟, 李颖楠.论高校本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89~91.

[7] 罗晓志, 龚成开.浅谈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与创新素质的培养[J].人才开发, 2008 (6) :25~26.

上一篇:施工图预算与工程量清单计价相结合法在工程中的应用下一篇:山岭区高等级公路路堑边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