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要巧施“情感”连环计

2022-09-12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本质上是一种态度的体验,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其功能主要是动力作用,体现在对意向的调节、维持和定位上,它与认识一起,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过程施加重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语文曾一度极力追求科学化,追求客观性、确定性、抽象性的目标,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自然科学靠拢的过程中,醉心于数量化和标准化,过度地进行理性分析,从根本上说,追求这一方向的许多做法背离了语文教育的特点,不但降低了语文教育的效率,而且也伤害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怎样把语文课从知识块状累积的误区,回复它原本文学的面貌?怎么让语文课焕发它独有的魅力,从而吸引学生爱学、善学,在学习过程中有不竭的动力呢?笔者认为,在语文课上巧施“情感”连环计是一种较好方法。

1“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情绪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如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

长期以来,许多老师孜孜探求,创设了好多导入方法:如插图导入、对联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赏物导入、音乐歌曲导入、对比导入、创设情境导入、设制悬念导入等等,举不胜举。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只要能刺激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行。笔者教《口技》时为学生表演了鸟叫,有的同学自告奋勇仿火车声,仿马蹄声,又有人说这些都没洛桑表演得好,他大鼓、小鼓、大号、小号能一起发出。这时笔者说洛桑不过三五种声音同时模拟而已,明朝林嗣环写的《口技》更妙,能几十种、几百种声音一起发出,老师话还没讲完,学生就迫不及待地翻书了。再如在教学张晓风的《行道树》时,当学生自由朗读结束后,教师便设置一个问题:“行道树是一种的树。”这样的问题一出,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答案层出不穷,因为它体现了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其实这个问题解决了,课文内容也基本上一目了然。

2“万紫千红总是春”——巩固热情

如教《七根火柴》,在卢进勇与无名战士谁是主人公的问题上发生了争议,教师便组织学生辩论,学生兴致很高,拼命看书,钻研教材,寻找论据,教师适时点拨,最后,问题辩清了,教学目标也达到了。《一碗阳春面》所描述的是母子三人面对艰难生活而不屈的故事。生活的拮据与艰难并没有压垮他们,大年夜里他们“头碰头”同吃一碗阳春面。母子三人以赤诚热烈的心胸去拥抱生活,迎接生活的挑战,这种顽强不屈的崇高美不正给人以无限的启迪和无尽的鼓舞吗?

3“众里寻她千百度”——积淀情感

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和语言材料,包含的内容不尽相同,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但其蕴含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外在形式都是丰富而统一的。

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学到了童真的欢乐与对自由的渴望;从《珍珠鸟》我们学到了善良与关爱;从《最后一课》我们学到了震撼人心的爱国情怀。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郁郁报国情怀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气慨,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寒士俱欢颜”的深情呼唤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沉痛呐喊,无不通过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

每一篇课文都从不同角度激荡着我们的心怀,让这些人间至美至雅的情感默默渗透于学生的心灵,欣赏、感悟,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神圣的职责,也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必然收获。

4“小荷才露尖尖角”——渲泄情感

读是为了写,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应用。写作是衡量语文学习的最重要的标准。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是学习做真人的一种历练。在写作这块天地里,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它既是思想、情感、文笔的综合测试,又是情感之花绽放的最美的瞬间。

(1)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

(2) 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作文要“运用联想和想像”,要“写想像中的事物”,要写“想象作文”。

总之,让学生带着情感去感悟语言,悟其意,赏其韵,品其味。可以相信,当我们的语文课上到处都有情感的绿洲时,学生们的情感发育必将也是果实累累。“能如是,则语文再也不是白开水,学语文也就不是痛苦的差事,倒真像《红楼梦》中香菱所言,‘如嚼一个几千斤的橄榄’——享受语文了。”

摘要:要正确处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者关系, 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1。为达到上述目标, 笔者认为在语文课上充分利用“情感”这个杠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关键词:巧施,情感,不竭,动力,达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3, 2.

[2] [苏]苏霍姆林斯基.蔡汀, 王义高, 祖晶 (译)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1, 8.

上一篇:艺术设计类课程中中国传统元素的导入下一篇:城市地铁车站的防水施工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