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情感教学探究

2024-04-21

初中语文情感教学探究(共9篇)

篇1:初中语文情感教学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探究论文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没感情”,在这句社会性口头禅中,我们将解读到多少信息?作为语文教师,我把焦点集中在学生的情感倾向上,孩子的这种消极情感向我们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课标更是明确地把“情感”作为课程的目标之一。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文学作品饱含情感和人文性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适时有效地对学生谈情说爱,让学生自由地表情达爱,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安然、快乐地度过这个花季。

一、亲其师而安其学,让学生热爱语文

1、以爱获取学生的心。爱你的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理解学生的心理。不因他们过激或错误的行为而鄙视、讥讽;宽待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友,让学生在爱的芳香里不知不觉地喜欢你,亲近你。

2、以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你的课堂轻松活泼,幽默风趣,笑声不断;你的声音如鸟语莺歌,举手投足是风情韵味;你的讲解热情生动,深入浅出……在知识的海洋里,你是一盏明亮的指航灯,你智慧的.光芒不可阻挡的吸引了学生。

3、以美丽的人格折服学生。你以身作则,处处为学生着想。你正直、善良、坚强、诚恳、高尚的人格在点点小事中熠熠生辉。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学生,也许将潜移默化他的一生。学生喜爱,亲近这样的老师;打心底里佩服,爱戴这样的老师。师生情意相投,彼此亲近,对语文的热爱也就油然而生了。

二、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唤醒学生的情感

现实生活诸多的复杂因素导致了孩子的消极情感占了上风,甚至形成习惯自然,积极的情感却日益静默、沉睡。因此,情感教育的第一步便是唤醒情感、激发情感。

从教学实际出发,营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具体场景氛围,以触动、引起或唤醒学生的某种情感。如教学《观舞记》,学生找出有关印度舞特点的语句后,我和着音乐做了几个与文本吻合的舞蹈动作,课堂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不少同学也跟着扭腰、送臀,课后还意犹未尽。我把抽象的语言文学还原成声音语言和肢体语言,把两者有机结合呈现在学生面前,为他们创设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场景,提供了可感可知的表象。在视觉、听觉上给他们以强烈而新鲜的刺激,触发他们对异国舞蹈的喜爱,对身体美、神态美、音乐美的赞叹。

情境的创设有多种,其目的在于感染、铺陈后把学生带入与文本相应的特定情境,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暗示和启迪,从而唤起学生自身潜在的生活经验,唤醒心中沉睡的情感。如果说情感是深埋的种子,情境就是随处可入的春风。当春风吹拂时,种子自然舒醒,破土而出。要想成就一片生命的绿色,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充分利用教材,而且要拓展教材(如古今中外名著,报刊杂志的优秀文章等),通过作品开启学生心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从中获得勇敢和坚强,感激和宽容……

三、以身体之,以心验之,陶冶学生情感

情感的小苗要茁壮成长,必有一块沃土,取之不尽的文学作品便是情感肥沃的土地。“文章不是无情物”,一个文本就是一个情感世界,从作品中吸取并体验情感,以情陶情,以情养情。

要想真正进入文本的情感,需“读书百遍”并“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即情感体验)方可行。熟读文章后就自然了声音上的抑扬顿挫,语气、语调的变化,即做到了有感情地朗读。能有情感的朗读,就是体验到了文本的情感。著名的语言大师索绪尔曾说:“词语的声音变化本质是属于心理的,心理的变化是由情感引起的。”《礼记乐记》也说:“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蝉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教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这就告诉我们,声音的不同来自内心情感的变化。如朱自清的《春》,用较快的语速朗读“盼望着,盼望着”,那是学生体验到作者对春天的引颈张望;用亲切的语气朗读“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那是体验到了作者对春来临的狂喜;用渐趋高昂的声调朗读第二自然段“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那是体验到了放眼拥抱自然后的心潮起伏;用轻柔的声音读“春草图”,那是用纯真自然的眼光感受到春的新鲜烂漫。在有情的朗读声中,陶养学生对春天、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当然,没有深切的内心体验,学生是无法用这样的声音来展现作者的情感世界,而这样的声音就来自“读书百遍”。

四、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让学生抒发情感

情感之树郁郁葱葱了,我们便期望它开花结果,满身满心的花香、果香,悦人悦已。当心中的情感涌动、澎湃时,借助语言、文字、形为等,使学生的情感言语化、实践化,即使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迁移外化。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借助口头言语抒发读者体验的内心情感,简而言之,就是谈情说爱。说,是情的输出,是情感的物化,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转换为外部有声语言,是一种明显的情感活动。作为情感表达方式之一,主要是学生在理解文章后整体性的交流评述。主要形式有:诵读,独白,对谈,论辨。如《斑羚飞渡》想象老年斑羚、小斑羚、镰刀头羊的心理各自发表见解。讨论:人充当的是怎样的角色?你是狩猎队员,你会如何做?朗读感人的语句、段落等等,通过多种口头表达形式表现斑羚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团队协作精神,可歌可泣的牺牲精神。阅读中形成涌动的内心情感,借助“谈、说”使内在的情感得以外显和释放,没有饱满的热情,那来生动的语言。被情感浸润的语言一经表达,学生的情感就得以记忆、巩固和深化,还在同学间得以交流、补充、印证和丰富。这种表达其理性色彩、个性色彩更加浓郁。

篇2:初中语文情感教学探究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

新课程强调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情感还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意识的渗透,使之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和灵魂。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有思想情感、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而且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劳动对象---学生的主动性。情感是沟通教与学的纽带,教师如能很好地挖掘教学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实施情感诱导,并在教学表达形式上触及学生的情绪和精神领域,使学生产生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渴求知识,善于探索,不断进取的带有浓厚色彩的意向活动。反之,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就不能提高教学效率。

一、培养师生情感,优化课堂教学

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一呼百应的知识权威形象,要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要充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监督者。

2、注重自身的情绪。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最佳心理状态,教师就要先有良好的心境,用饱满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即使心中有烦恼和不快,只要一进课堂,就要千方百计排除杂念,集中精力,调节情绪,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

3、身教诱导。“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教师应努力使自已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如经常与学生进行英语朗读、背诵比赛,或比学生朗读背诵的好一点,偶尔“让让”学生,让他们萌发与老师一比高低的愿望,自觉地去听去读英语,把英语学习变为自己的事情。学生都有渴求进步及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因此,教师尤其要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命令,教师身体力行,学生也会把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

二、灵活变换教学方法和手段

1、挖掘教材内容,重新整合教材。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是师生双方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也是师生传递、加工、转化信息的主要来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随着教材市场的开放,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材。教师在教学时,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从情感角度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加工和组织,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课程编排,做到循序渐进,使其在向学生呈现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情感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采用多种教学法,寓教于乐。英语教学中,单词教学是最基础的,但许多学生也最怕记单词,觉得记忆单词太枯燥,那么在进行单词教学时,可采用新旧单词相结合的方法,如at―cat―fat―hat―that,is Chis―this,u―us―bus,又如cook―book―look―took。同时,还可通过教一些简单的英语歌曲来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如关于颜色的歌曲《I can sing a rainbow》,关于数字的歌曲《Ten little Indian boys》。在学习人体部位的单词时,可用图片或洋娃娃,也可请学生做模特,一边学,一边指出各部位,这样既增加了学习单词的趣味性,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3、设置情景,寓教于演。利用情景、动作、表情等进行表演,使抽象的.语言形象化。创设逼真的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使课堂生活化。如学习现在进行时,可先请部分学生表演各种动作(打篮球,游泳,读书,跑步等),教师板书动词现在分词在黑板上:playing basketball,reading a book, swimming,,running,etc.然后再教陈述句:I am playing basketball.You’re reading a book.He is swimming.当学生逐渐掌握后,教师可给出指令,请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再问:What are you doing? What is he /she doing?重复几次后,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明白问题的意思,教师也不必用汉语解释。这样学生在做做玩玩中轻松地掌握了现在进行时的表达法,而不是抽象的语法规则,让他们在玩中学,体会寓教于演的乐趣。使学生不再羞于开口,畏缩不前,而是积极表演,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学英语。英语课文中的对话如问路、看病等,都可安排学生扮演角色,一方面可以熟悉句型,另一方面也可体验角色情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注重语音、语调,更好地学会用英语表达情感。

三、开展情感评价,提高学习积极性

1、激励学生的自信心。信心是人的心灵内部迸发出来的一种力量。它能驱动人奔向光明的前途,激励人去唤醒沉睡的潜能,并能发挥无穷的才干和活力。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表扬。譬如,在学生参与和完成课堂活动时,使用“Good/Very good/Well done/Wonderful”等激励性语言。在学生出现错误时,不要马上说“No,you are wrong”,而应说:“Please think it over”或“Who can help her/him?”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了学生的互助精神,更重要的是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可让一些程度较好的同学领读或当“小老师”,让他们有自豪感,同时又能带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做到“以点带面”,增强学习效果。

篇3: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思路探究

一、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剖析

1. 对情感教育的不重视

即使我国对素质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等方法正在大力提倡,不过初中教学仍不能逃脱应试教育的牢笼。虽说高考不再只看重那一次考试,提出了“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方式,但初中的使命就是让学生进入理想的高中,所以说升学率还是学校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评分准则,考试分数也依然是选拔学生的唯一标准。学校为了升学率,老师为了分数标准,不论语文老师对快乐教育以及情感教育多么认可,还是不可避免地采取题海战术,强迫学生牢牢记住教委所制定的标准答案。在此种情形之下,语文老师也就只能强行灌输学生正确的答案,因为这是最为行之有效的。语文之于老师就是所有考试题目的一个堆积,故而语文教学彻底陷入此种境地———重智育,轻情育。所以,为了让初中生能够免去应试考试的压力,除了改革,还应该对高中人才选拔的方式进行改变,进而让老师重视情感的教育。

2. 老师的情感素养需要加强

在中国,语文课程教学可谓是历史悠久,而语文老师采用的教育模式都非常陈旧,对主旨进行解说时都是“照本宣科”、分析也毫无特点、肢解文章结构以及大量的练习着有唯一标准答案的题目,这使得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没有任何兴趣。课堂中,学生大体上是根据课文来寻章摘句以及抄教案,而老师在对文章进行肢解时,总按照背景介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模式进行,总能把一篇好好的文章分解的枯燥乏味,等老师将其分析完,学生也基本麻木。这样的教学方式怎会有美感? 学生又怎会有兴趣? 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又怎会有益处? 但随着教育部出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大大支持了情感教育的实施,且获取了较大的成绩。不过同时也要注意到: 大体而言,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不是那么完善,仍旧存在大量问题。课程教学中重知轻情的现象仍有发生,老师对于自身情感素质的培养还较为薄弱。

3. 情感教育方式有待改进

语文教学中实施的情感教育,应需要注意情感过度的问题。只有适当的情感教育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引发学生的关注力,从而教学效果才会有所成效。若情感投入过量则会与之相悖,像某些老师在对文章讲解时,声音、动作太过夸张,音调也较高,这会让人觉得矫揉造作、夸大事实,引起学生的反感,对学习没有好感。这都和语文教学背道而驰,有待改进。

二、关于实施情感教育的思路探索

1. 提升老师本身的情感素质

初中语文老师为了提高自身的情感素质,需做到这样几点: 1对于语文教学工作,老师必须要真心的喜爱且要有深厚的情感。因为只有对语文、教学工作的热爱,老师才能认真的对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刻苦研究,对课本中隐藏的情感有所体会,才能感染到学生,让学生可以了解到文章中的情理。2老师对于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 喜爱、关注、尊重、理解,以及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加以了解,只有如此,老师才能有教无类的教学,对每个学生的价值有足够的认识,在教学工作中投以十分的热情。3语文老师对于自身的能力要注重加强。在人际交往中,语文不仅是一项工具,也具有情意表达的作用,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具备较高的理解力、表达力,要与文章中的情感产生共识,与学生的沟通不能有障碍。语文老师只有自己理解了文章意境,且能很好地表现出来,才能呈现较好的课堂效果。

2. 把握教材内容,实现情感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时常发生老师不能掌握教材内容,导致教学活动的重点得不到开展。这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所以老师对自己的专业素质一定要加强,对教材的核心内容要有所把握,要合理的安排教材内容,与此同时,将情感教育结合着教材能有效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在对课程教学进行准备时,老师只有真实体会到了教学内容,再将自己饱满的热情放入教学中,且对语文课本进行研究时一定要采取丰富的感情语言以及教学方式,之后加上自己对情感的一个理解,保留下作者的情感,将其传授给学生,从而让情感教学得以实现。

3. 多媒体的应用,强化情感教学

文学作品为了表现社会生活,一般是通过描绘生动的形象来展示。故老师为了在学生心中产生意境,可利用多媒体,将画面较为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进入到特定的作品气氛当中。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取播放幻灯片、图画、动画等形式,活跃课堂氛围,深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这类立体的教学方式可以直观地表达作品的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堂的美好。

4. 学生要探求自身的情感素质

学生对自身情感素质的挖掘需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学生要提升自身的情感素质。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会采用许多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尽力激发出学生与作者写的文章中的相似情感,以达到情感默契。不过,这些情感素材可能较为隐秘,藏在字里行间,若情感素质不高是不能感受到的,这就要求学生对自身的潜能进行发掘,以提高对文章的领悟力。第二,朗读文章时,语音、语调没有变化的朗读,也是不能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思想的,因为有感情的朗读可以让学生处于浓厚的情感之中,让学生体会到一种较为美好的情感。第三,学生要尝试从作者的角度出发,考虑其问题,在思考之时注入情感,才可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加以体会。学生只有对自身的情感素质加以挖掘,根据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从文中人物的角度思考,方可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

篇4:初中语文情感教学探究

1、情感教育要做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语文的学习,学生情感态度不同,产生的学习效果就不一样。学生学习时带有积极地情感,那么他们就会积极地思考,思维比较活跃;如果他们带有消极的情感,学生学习的热情就会大大降低,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中学生的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以及相应的内心体会,当语文作品中的某些场景与自己身边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时候,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比较积极地情感。学生带着依据实际生活得来的感悟去学习语文,更加深刻的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情感教育要做到提高学生鉴赏文学的能力,鉴赏文学需要一种比较活跃的思维,是读者在深入了解一个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对该文学作品进行评判的过程。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在学习某一篇课文的时候,加入学生觉得这个文章写得特别好,而要他们说明写的好在哪里呢?学生又说不出来,这就说明学生的鉴赏文学的能力有待提高。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具有初步鑒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作品,理解作品中的人生真谛,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与内涵。因此,情感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鉴赏文学的能,教师需要高度重视。例如,在学习《包身工》这篇课文的时候,文章的主题是旧社会压榨童工的丑陋罪行。教师在讲解时候,需要先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学生具有初步的体会。然后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的生活与包身工的生活,突出包身工恶劣的生存条件,学生情感上受到极大的触动。

3、情感教育要做到加深学生的语文认知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显示,教育过程是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相统一的过程。同时情感过程对认知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任何内容、手段与方法都要注意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和态度,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内心感受,如果在教学中忽略学生的情感因素,那么学生只是单纯的获得了知识与技能,但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可能是消极的,学习兴趣也比较低迷,语文学习的认知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如在讲解《奇妙的克隆》这篇文章的时候,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说明文的方法与技巧,如果从开始就一直强调这些说明文的特点与方法,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展示现实中克隆的实际例子,感受克隆这件事的奇妙之处,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会被调动起来,然后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掌握说明文的方法与技巧,加深学生的语文认知。

4、情感教育要做到寓情于理,化抽象为形象。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都蕴含着一定的道理。其中的景与情,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文字表达,借助想象,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直接感受作品传达出的风物美、人情美。但是文章中蕴含的“理”往往比较抽象,很难读出来。如陆放翁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能读出“景”来,当然也不难品味其中的“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但其中的理趣呢?如果直接告诉学生: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时,不能灰心,要坚定信念,然后举几个例子,就算完事,而不设法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读书明“理”,学生很有可能过目就忘,更不会“学以致用”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理”,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另一途径. 以教学《岳阳楼记》为例,去年“五一”期间,我给学生安排了一项活动——去附近的板桥沟水库一带观光赏景,但要求学生兵分两路,而且要选择不同的天气和时间:一组去时选在阴雨霏霏的下午,另一组要在天放晴后的上午去。每组成员观景后,要立即记下各自的见闻与感受,尤其要突出当时的心境,返校后在班上交流。听说有活动,同学们乐得鼓起掌来。在我强调注意安全,不准擅自行动等事项后,他们便回家准备了。可见情感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很重要的。

篇5:初中语文情感教学探究

李 琴

(广西桂林宝贤中学)

摘 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诗作于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春,安史之乱结束。欣喜若狂的心情让诗人快速写作的一首充满快意的诗,这首诗处处洋溢着“喜”气。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关键词:情感;探究;喜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是沉郁顿挫,而这首诗处处洋溢着“喜”气,可谓是喜气贯通,水到渠成。历史评价说,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在公元762年(宝应元年),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以及郑、汴等州,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到此算是结束。正流寓梓州,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首句“剑外忽传收蓟北”,紧接标题,直接言明背景。既点明了闻喜讯时的地点,道出喜讯得来出乎意料,又揭示了写作此诗的缘由。“剑外”“蓟北”本相隔千里,却因诗人渴盼已久的喜讯把两地连接起来。一个“忽”字,流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全诗的喜兴便由此,随诗人心情,便顺势生发开来。

“初闻涕泪满衣裳”,写出一听到让年过半百的诗人不禁老泪纵横,百感交集。一个“满”字,让人想见了当时诗人百感交集、喜泪纵横的状貌。涕泪满衣裳,“裳”古时指下身衣裙,“衣裳”是全身衣服;“涕”“泪”都意为眼泪,“满”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面对这一喜讯时,竟立刻眼泪夺眶而出,止不住地涌淌,连衣服都给浸透了,可见诗人激动之情。

“却看妻子愁何在”,“却”再看,当得知这一喜讯,诗人除了自身的喜极而泣,同时也迫不及待地与妻儿分享。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平日的愁容哪里去了呢?而他们早已愁云消散,喜气满面,沉浸在欢乐之中了。

“漫卷诗书喜欲狂”,诗人已经着手收拾起诗书,似乎马上要收起行囊准备还乡。这里的“喜欲狂”不仅仅是喜悦的泪花飞溅,而是喜近乎于狂。颠沛流离,饱尝艰辛,使诗人忧国忧民,于是诗人急切渴盼战争结束,当突然听到官军收复中原的消息,怎不令人喜极而泣,喜极欲狂呢?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总给人感觉是在乱世中的现实哀伤的老人。而在这首诗中,诗人因听到喜讯而喜欲狂。高兴到竟让这位老人忍不住放声高歌,不加节制地喝酒。肆意地喝酒更像李白的风格,而这时的杜甫一洗平日的愁容,借酒助兴。诗人喝着酒唱着歌,不禁开始了美好的憧憬,晴朗的日子伴着一家人还乡,其喜洋洋。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后四句可以看作诗人情感发展的第二阶段。后两句中“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两两相对,非常工整。其间又以“即从”“便下”“穿”“向”等词语串联,真是令人觉得犹如急流直下,只有在诗人急切的想象中才能做到。诗人恨不得一步跨上故土,喜悦的抒发也达到了高潮。

全诗只八句,只有首句叙事,其余皆抒情。炽热的感情如火山一般迸发出来,一泻千里,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喜近乎于狂的神态。

多年颠沛流离,奔波漂泊,积郁在心底深处的.复杂炽烈的情感,在听到喜讯传来时如火山爆发般地喷迸出来。欣喜欲狂的心情让诗人快速写作得一首充满快意的诗,处处洋溢着作者的喜,喜得让作者眼中的景色都变得“青春”美好起来,喜得想象快速经过遥远的路途瞬间回到家乡。

篇6: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六顺中学

段云生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其中的情感教育则是一个主要的目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感教育 教师的角色

语文学科既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心理学家指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由此提出了“情感智力说”。充分认知自己的情感,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感知他人的情感等,这些恰好是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培养的情感品质。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

一、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只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对于初中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操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位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起来说,都是融铸着真、善、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欣赏皇帝裸体游行的丑态;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自然会事半而功倍。

三、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缺,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篇7: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新课改的推行,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切实践行“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必须杜绝传统的“告诉”型模式,必须重视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探究,使其学会感悟。初中阶段的学生,表现欲望都比较强,如果教师能加以正确引导,让他们在课内与课外尽情表现,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势必能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比如,教学《我有一个梦想》一课,在课前我要求学生和我一起,利用网络和图书资料查找关于本文作者的资料和故事,做好记录。待到上课时,我以“谈谈你的梦想”为话题,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梦想,与此同时让学生交流他们课前搜集整理的资料,说说作者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这样的课堂,不但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利于融洽的情感氛围的构建。

二、对教材进行情感处理,充分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

既然我们倡导以情施教,重视情感教育,就必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传播思想和观点,还要以积极的情感,突出语文教学的魅力。而要顺利开展情感教育,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处理。并在教学过程中,带着饱满的情感去讲解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得到充分的展示,使学生们不仅仅是接受和认知信息,同时也受到相应的情感影响,进而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指导学生开展品读感悟,以教师的内心情感感染学生

首先,教师应该正确指导学生开展品读和感悟。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丰富的情感体现,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地品读课文,引导其学会揣摩作者的心境,从而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指导学生的品读,激活学生的思绪,让学生在读中学会感悟,在读中升华其情感。为此,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读,大声读”,同时,我也加强语音语调、动作、神情等方面的指导示范。比如,在教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我先播放了一段示范朗读的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语音、语调、语速等,逐渐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优美意境,进而引导学生享受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以教师的内心情感感染学生。为此,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值得信任;同时,教师应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用自己热烈高涨的情绪影响学生。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通过自身的健康、真实的情感,结合蕴含在课文中的高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师生与课文三者共鸣,这样的教学势必更具魅力!

四、鼓励学生表达,抒发他们的情感

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当情感涌动、澎湃时,就需借助语言、文字、行为等表达出来。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将情感言语化、实践化,也就是要教学生将其内在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转换为有声的语言。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在学生理解文章掌握主旨之后,开展交流评述。我在课堂上就经常与学生开展诵读、独白、对谈以及论辩等活动。比如,教学《斑羚飞渡》一课,在学生初步把握文章主旨之后,我要求学生对文中的老年斑羚、小斑羚、镰刀头羊等的心理展开想象,然后各自发表见解。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踊跃发言,表达出了他们对斑羚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团队协作精神的敬佩,说明这种可歌可泣的牺牲精神已深深感染了学生。通过师生之间、同学间的交流、补充、印证和丰富,学生内心积极的情感得以记忆、巩固和深化,有力地促进了情感教育。

篇8:初中语文情感教学探究

一、情感教育的主要内涵

情感是人们对待客观存在事物的心理认知,主要表现在人们情绪的释放以及感情的流露两个方面。情感教育就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逐渐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积极情感的释放,以此达到高效的学习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初中阶段是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时期,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养成的重要阶段。所以,在对初中生进行语文科目教学时,必须要着重于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初中时期是学生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个非常时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对今后的人生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首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表达情感,同时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以及健全的人格。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真情实感的小故事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在感同身受的同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又可以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因此,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充分利用情感教育因素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入性的开展学生的情感教育,从而不断增强情感教育的质量以及教学效果。

三、优化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方法及实践

引导学生与作者在精神上达成共鸣来培养学生情感

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不但要锻炼学生的写作阅读等表达能力,还要着重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审美情操,让学生不断地在生活中享受美好,发现美好,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初中教材内容丰富且富有内涵,课文不仅在朗读中被学生们充分理解吸收,更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精髓,慢慢品味就能够感受其美好所在。教师要指引学生身心合一地投入文章阅读当中去,从而实现与作者精神上的情感共鸣,也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深刻认识。

例如,针对初中语文课本中《木兰诗》这篇文言文,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前对学生进行资料阅读任务的布置,使学生可以对花木兰这一人物有所了解。其次,在课堂学习中,要求学生对人物特点及情怀进行自我阐述,了解学生对该人物的自我认知。再者,教师进行文言文内容的详细讲解,使学生可以更为深刻地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那种女子善良勇敢的品质以及保家卫国的热情和大无畏的奉献精神。最后,要求学生进行感想的表达。该篇文章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凭借朗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

朗读在培养学生情感的过程中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应该将朗读提到重要的培养教程上来,比如大多数的教师善于运用早上这段时间进行晨读,从而鼓励学生大声并且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热爱朗读,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进而在每天的晨读中累积自己内心的感悟,加强自身领悟的能力。教师在晨读时间要积极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带动学生的情感,在朗朗上口的读书中实现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达成共鸣,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品质。

例如:初中文言课文《出师表》。教师可以针对段落要求学生进行相关的背诵和朗读,学生在一遍遍朗读的过程更能深层次的体会诸葛亮对先帝刘备的感激之情以及兴复汉室的伟大决心。这些传奇人物的丰功伟绩和爱国情怀被作者或慷慨激昂或发自肺腑的文字所描述出来,凭借朗读这一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感与韵律,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最终达到情感培养的目的。还比如初中的现代文朱自清的《春》,在朗读的过程中便可以感受到对春的赞美与抒情,感受到作者仿佛踏着春天的脚步怡然自得的安逸状态,着重凸显出情感思想的表达。

五、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情感

语文是一门发散思维较强的学科,教学方式理应以一种开放式教程并且多元化的形态。如果教学过程比较死板,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自己的教学方式并且要注意自己的情感投入,利用生动形象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情感投入。学生与教师共同构建了学习课堂的氛围,他们都有丰富的情感,只要教师适当的引领,就可以帮助学生在知识天地中自由地翱翔。教师在授课中,要积极创新方法,积极寻找与课文相近的情境,注意调整语言技巧与表达方式。

以《皇帝的新装》这一篇课文为例。该篇文章属于童话故事,中心突出且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而且人物特点鲜明生动,学生理解起来更为容易。教师可以此篇文章为例子,通过多媒体软件进行情境展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然后组织学生角色扮演,积极参与进来,在演绎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涵,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情感的目的。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科目教育中,要想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就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情感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开展情感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审美情操。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教书育人的本能,在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情感表达。

摘要:在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对学生基本教育只停留在书本上,不注重情感思维教育。现阶段,我国对人才要求变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还需拥有良好情感素质。初中阶段是学生情感逐渐成熟时期,因此,对情感思维的教育要重视起来。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在实现基础教学目标前提下,需注意情感部分的教育,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姜玉敏.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考试周刊,2014(27).

篇9:探究初中语文如何加强情感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感教学 语文教学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在学习路上的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参与,进行思想情感的探索,最终令学生掌握自主探索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行更好的课堂教学。

一、借助课文内容设置情景

在进行课文最初的学习的时候,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能够对于课文梗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因此可以要求学生们进行粗略的阅读,然后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相应的音乐、视频、图片等,创造相应的情景,并且引导带领学生们进入情景。从而让学生们收到感官上的感染,进而引发共鸣,因此快速的进入课文中创设的场景当中,帮助学生们进行更好的理解。比如我在教学《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会首先播放一些冬天的场景,还有济南的名胜古迹以及济南的老照片。帮助学生进行情景的带入。同时会播放介绍老舍的一些相应的资料,让学生们能够对于作者的写作背景能够有一定的了解。或者在网上查找课文的音频,让学生们闭上眼睛,一边听取音频,一边在脑海里创设场景,从而将书面的文字抽象转变为图像与场景,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好的带有情感的去学习此片文章。在这些有趣的过程中,学生们的课堂兴趣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并且刺激了学生们更加积极的去思考与探索。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设置悬念、吸引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通常可以用设置悬念的方式,用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教师应当自习洞察了解学生的心理,从而巧妙的设置悬念,进而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可以不用提前告知学生本堂课所学,然后对进行复述,在讲到关键时刻的时候,可以做适当的停顿,然后引导学生开始对接下来的情节进行猜想,此时学生们由于注意力与好奇心的吸引,也会积极的投入到课堂中去,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在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打开书本,自主的去阅读本节课将要学习到的课文,从而找到答案。此时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升,并且学生们的阅读效率也大大地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成果能够得到保障。

三、设立疑问,发散思维

在开始新的一篇课文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在做课堂导入时,可以结合本课的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们进行探索与思考。带着问题去阅读,不仅使得阅读效率得到了提高,而且令学生们的课堂注意力变得更加的集中起来。学生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也会变得更加的积极。比如在学习课文《皇帝的新装》的时候,我便会针对课文内容与课文的思想进行提问。比如为皇帝做了新装的裁缝们是如何骗皇帝的?大臣与百姓们见到了皇帝的新装后又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本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从本篇文章你学到了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粗读文章之初,学生们可能无法全部回答出所有的问题,此时教师们可以与同学们一起解决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对于中心思想以及人生启迪等问题,教师可以放到文章学习的最后进行解答,并且选取学生们进行发言,听取学生们的想法,对于学生们回答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与思考,并且在此过程中更加了解到学生。在对于文章的理解中,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更加的有层次感,更加容易的进行理解。

四、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有很多的时候,学生已经提前看过课文或者理解了课文的梗概,就会对于文章失去兴趣,进而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也会降低。因此教师可以从其他的方式下手,用新颖的教学手段或者妙趣横生的故事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从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入手进行教学。结合教学内容,选取一些新颖的故事进行课文导入。在上课前,教师选取与本节课文相关的小故事在课前进行讲解,在活跃了课堂的气氛的同时,也使得师生之间能够有更好的交流与沟通。比如在学习《故乡》的节选课文的时候,我也会选取另一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进行对比。通过将《故乡》中作者与的闰土童年生活与《阿长与〈山海经〉》的童年生活进行对比。同时还会把作者在文章中提到的一些童年活动进行介绍,比如在瓜地里捉猹,或者养小动物等,与学生们当下的童年生活进行对比与探讨,进而在交流中加深了学生们对于文章的印象,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好的理解课文,同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们的感情,令学生们带着感情的去阅读文章、学习文章,都是教师们应当不断的追寻与探究的。情感教学不仅能够使得学生们的语文理解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更能够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健康的心理状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当进行相应的手段进行教学,并且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在高效的学习环境中,得到身心的成长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范晓明. 初中语文的情感教学[J]. 新疆教育,2013(13):90-90.

[2] 刘涛. 语文情感教学的思考[J]. 华东师范大学,2001(2):14-21.

上一篇:故都的秋学生用学案下一篇:承诺书(2013版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