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保险制度范文

2022-06-01

制度本身是一种行为的规范,就是为了形成和建构社会秩序。怎样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失业保险制度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失业保险制度范文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要:中国失业保险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已相对完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调整,已呈现出诸多问题。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经过几次改革,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与我国庞大的劳动力市场规模和失业人数相比,现有的失业保险制度比照西方先进的制度,仍然是有一定的差距,表现为失业保险覆盖面窄、参与率低和缴费困难等等。本文将就其现状及存在问题作简要剖析。

关键词:失业;保险制度;问题分析

一、失业保险的概念及现状

(一)失业保险的概念及特点

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障制度。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之一。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安置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等方面,其中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个项目。失业保险制度,通过建立失业保险基金的办法,使职工在失业期间获得必要的经济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并通过转业训练、职业介绍等手段为他们重新实现就业创造条件。其核心内容是社会集中建立失业保障资金,分散失业风险,保障暂时处于失业状态的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并通过失业培训,促进失业者尽快再就业。这种制度有两大功能,一是保障生活,二是促进就业。

失业保险制度作为一项通过国家立法强制实行、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为因中断就业而失去工资收入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险制度,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它与社会经济联系紧密,是培育完备的劳动力市场的必要条件,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前提,是促进就业和社会稳定的必要措施,故具有直接性、强制性;失业保险待遇不是每个缴费人都必然享受的,不失业者将终生不能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因而具有互济性;与失业救济不同,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人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符合资格条件,所以失业保险更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应性。

失业保险的上述特点,正是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完善的基础。因为失业保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具有直接性,因此失业保险的制度创新应该是以政府为创新主体的。在制度创新中要确定政府对资金筹集的最后调节者的责任,要开拓新的筹资渠道;要根据失业保险互济性强的特点,建立起资金筹集的激励机制;要根据失业保险权利与义务对应的特点,重新界定失业保险的责任。为了保证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改革的顺利进行,体现失业保险强制性的特点,还必须在管理体制上进行创新,尤其要加强法制建设。

(二)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过去的变迁及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改革的力度加大,国有企业富余人员问题浮出水面。为了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1993年国务院又颁发

了《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以代替1986年的《暂行规定》。但是与《暂行规定》相比,《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的不同之处仅仅表现在:(1)享受对象增加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被撤消、解散的企业的职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停产整顿企业被精减的职工两类。(2)重新规定失业救济金按当地民政部门确定的社会救济金的120%-150%发放。(3)规定失业保险基金实行市县统筹,省可集中部分基金调剂使用。可见,《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并没有对《暂行规定》有大的突破和超越。失业保险原有的问题依然存在,在新的形势下有些问题甚至更加尖锐和突出,从而导致了失业保险在经济改革中没有担当起应有的责任,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改革的进程。

具体地说,90年代中后期,我国经济改革迫切要求失业保险能担当起保障国有企业富余职工进入市场以后的基本生活的重任。但是,由于《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是从失业救济的角度来设计失业保险制度的,不要求个人缴费,不要求失业者履行相应的义务,而作为失业保险金主要来源,企业缴纳的失业保险费总额最多也不得超过职工工资总额的1%,因此,导致失业保险的保障功能十分脆弱。单一的资金来源渠道和有限的保险基金根本无法满足国有企业富余职工进入市场以后的基本生活需要,于是,国家只能通过限制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失业保险机构只能通过严格失业保险的享受条件来控制领取失业保险救济的人数,保证失业保险基金的平衡,客观上使得企业的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无法到位。1997年,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已成为国企改革的关键,但作为配套措施的失业保险制度又不够健全。所以,再就业工程便成为我国经济转轨时期一项过渡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通过建立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即“三条保障线”来保障下岗、失业职工的生活。

但是,将下岗职工分流到再就业服务中心,与让他们直接进人劳动力市场,由劳动力市场调节就业毕竟不同。“下岗”是一种“准显性失业”,在规范劳动关系、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等方面还显得不彻底。再就业工程也只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过渡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是通往市场就业的桥梁,存在着一些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比如,由于下岗再就业这种调节方式本身的局限性,导致在再就业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隐性就业”与下岗职工“生活保障权利虚置”两种不正常现象。因此,抓住国有企业调整经济结构的有利时机,有步骤地、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劳动就业机制的完全转换势在必行。于是,深化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又提上了议事日程。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克服失业保险制度建立以来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改变失业保险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而无法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局面,1999年1月22日,国务院发布了《失业保险条例》。

与1993年的《规定》相比,1999年国务院发布的《失业保险条例》,在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强化失业保险的保障功能、强调失业保险权利与义务的对应、体现失业保险的性质、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方面无疑有很大的进步。这主要表现在:(1)确立了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和促进再就业的基本宗旨。(2)将失业保险的实施范围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3)建立了国家、单位、职工三方负担的筹资机制。用人单位的缴费比例提高到了工资总额的2%,职工个人按本人工资的1%缴纳;(4)确定了失业保险待遇的享受条件、申领程序。《条例》规定领取失业保险金必须同时符合三个条件:一是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履行缴费义务满一年;二是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三是已办理失业保险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5)重新调整了支出项目和支付标准。在支出项目安排上,强调了失业保险金及其相关支出,增加了职业介绍补贴的开支项目,取消了生产自救费和管理费。失业保险金的标准按照高于当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原则制定。累计缴费1-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最长期间为12个月,缴费5-10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最长期间为18个月,缴费10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最长期间为24个月。

(6)提高了统筹层次,实行了市级统筹。(7)加强了基金管理,规定失业保险基金必须存

入银行的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应该说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从建立至今,在对社会失业人员发放失业救济和促进再就业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已在很多方面显露出不足,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失业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

一方面,尽管各国都规定了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但并非参加失业保险的人都可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由于失业保险制度担负着促进就业的责任,因此各国对失业保险的资格条件都很严格,中国也不例外。《条例》中规定,失业人员要领取失业保险金,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1.依法参加了失业保险,所在用人单位和本人履行缴费义务满一年。此条件规定了劳动者的义务,充分体现了社会保险的特性。但在现实中,某些用人单位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参保或拖欠保费,缴费期限不足一年,那么失业人员是否可以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呢?有的省份规定:“用人单位拖欠保费的,职工失业后,按累计实际缴费年限发放待遇,所欠保费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继续清缴。”但仍然未明确说明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而使缴费期限不足一年应如何处理。

2.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非本人意愿”一般指“终止劳动合同的,被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被用人单位开除,除名和辞退的”等。但其中规定并不明确,如职工违反有关规章制度,甚至故意制造事端,影响正常工作,危害他人利益而被开除也能享受失业保险的话,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对“非本人意愿失业”应详加规定。

3.依法办理了失业保险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按照《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办法》规定,“失业人员应在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之日起60日内,到经办机构申领失业保险金。如果超过这一期限,算自动放弃享受失业保险权利,以前所累计的缴费年限在下次失业时不再计算”。此条规定过于苛刻,如果失业人员发生一些特殊情况,不能在规定的60日内(有些省份规定为30日)办理申领手续,却因此不能享受相应待遇,显然其今后生活难以保障。可否条件放宽,减额发放保险金或保留其以前所累计的缴费年限在下次失业时计算。

另一方面,失业社会保险是对遭受失业风险,暂时丧失工资收入的失业者设计的,因而失业保险覆盖范围主要应是劳动者。由于条件限制,我国最初的失业保险只适用于国有企业职工,这就忽视了对非国有企业职工的保障。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保障能力的提高,我国在1999年《失业保险条例》中将适用范围界定为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城镇企业是指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以及其他城镇企业。这就使得更多的劳动者能够参加失业保险,保障自己的权利,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未将乡镇企业纳入失业保险范围。乡镇企业职工以农民职工为主,乡镇企业经营状况极不稳定,一旦这部分农民职工失去工作,使生活难以维持,还会给社会造成不稳定。还有一批非农民职工在乡镇企业工作,由于乡镇企业不参加失业保险,使这部分人群的权利也难以得到保障;二是个体工商户的雇员也未纳入保险范围;三是农民合同制工人不能享受完整的失业保险待遇;四是“职工”范围法律界定不明。目前许多企业为了逃避责任,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视职工为“临时工”,拒绝为其办理失业保险。而实际上国家对临时工的相关问题早有定论:“用人单位如在临时性岗位上用工也应当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并依法为其建立各种社会保险。”但在条例中对职工的界定不明,使得一些企业钻漏洞,职工权

益得不到保障;五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这其中一部分人进入城镇工作,而大部分仍留在农村,基本上处于失业状态,但目前却并未纳入失业保险;六是即使是《条例》中明确规定的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应参保,但到目前为止参加保险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其他性质的企业及事业单位参保率不高

(二)失业保险资金的筹措和利用

如何改进失业保险资金的筹措并提高其使用效率,是目前我国失业保险制度面临的一大问题。

《条例》中对缴费基数及比率作了相应规定,但缴费基数并不规范。《条例》中规定:“应参保的城镇企业事业单位的缴费基数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费职工按本人工资的1%缴费”。而对工资总额时间界定不明,是以上一单位工资总额平摊到本年各个月份作为基数,还是以上月单位工资总额为基数,各地目前做法并不统一。而且在基金筹集中,欠费现象比较严重,分析其原因:一是一些企业经营不善甚至无力付薪,更不用说缴纳失业保险费了;二是有些效益的企业主观上不愿缴费,觉得本企业职工失业不多,如果缴费,是在背别人的包袱;三是强制性不够。对某些企业拒不参保,拖欠保费的现象,相关机构更无有效措施解决,导致应收未收,基金筹集困难。

失业保险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待提高,与失业保险的两大功能相对应,失业保险资金的使用方向主要有两个:失业救济和促进再就业。1995年全年全国共支出失业保险资金18.9亿元,其中用于失业救济、促进再就业的有15.1亿元,其它3.8亿并未用于正常的使用方向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失业保险资金的收支管用由劳动部门单独承担,缺乏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导致失业保险资金流失严重,挪用、挤占多提管理费等现象十分普遍。即使是一些看似被用于失业救济的资金,是否真正用到了应该享受失业救济金的失业人员身上也未可知。

(三)失业保险待遇给付与再就业

我国对失业保险待遇的给付,项目规定较为详细,除了按累计缴费年限的长短领取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金外,还规定了失业人员可享受的其它待遇,如:医疗补助、生育补助,丧葬补助和抚恤补贴,以及减免职业技能培训费和职业介绍服务费等,但这一规定尚不完善。由于失业保险制度作用不仅在于保障失业人员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更重要的是承担了促进就业的这一重任。因此,应对失业人员的就业提供更多措施。前面提到失业保险有两大功能,生活保障和促进再就业,这两大功能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前者为后者提供基础和保障,而没有后者,前者也就失去了意义,而且我国的国情和财力状况也决定了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不可能搞单纯的失业救济。只有强化失业保险制度的促进再就业功能,适当加大转业训练、生产自救、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的投入,才能降低失业救济的成本。庞大的富余人员是我国企业改革的最大障碍,一些企业为解脱包袱轻装上阵,将大量的富余人员推向社会。这无疑大大加重了社会失业保险制度的负担,而为了确保数以千万计的失业者的基本生活,将不得不提高失业保险费率,这样反过来又将包袱推给了企业,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失业保险进制度一步发展的分析

(一)积极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

劳动者一旦失去收入,失业保险就要对其基本生活起到保障作用,但我国目前的失业保险制度保障范围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社会保障是所有劳动者应当享有的权利,而且象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等是重要的就业渠道,不把其纳入社会失业保险保障范围中来,不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也不利于保持社会安定。因此,拓宽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建立不分所有制、不分用工形式全体职工共同参加的失业保险是当务之急。上海市于1992年便将失业保险的保障范围扩展到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企业的职工,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一方面政府应当积极制定相关政策,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可向西方先进国家进行借鉴,制定有利于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发展的政策制度。另一面,针对有些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应集结提高他们的参保率,变相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

(二)实行失业保险筹资制度创新,积极提高资金使用率

1.筹资渠道的创新。由于目前我国失业保险尚处于初级阶段,保险基金没有太多的积累,保障功能还比较弱,但与此同时,由于几十年计划经济造成的企业内部的富余人员又要在短时间进入市场,因此,要解决企业劳动力存量进入市场的问题,必须突出政府在失业保险基金筹集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的这种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体现:第一,规定政府是失业保险的“最后调节者”,并且明确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失业保险筹资中的责任。当失业保险出现收不抵支时,各级政府应按规定通过财政拨款加以弥补。第二,寻求新的资金来源。从目前情况来看,以下来源是值得考虑的。比如可将部分国有企业的股权划归失业保险基金会,以后用股权收益作为部分资金来源。另外,可把部分国家财政对企业的亏损补贴变为失业保险金。对频临破产的企业,国家财政不断注入资金加以扶持是我国的一贯做法。由于国家财政对企业财务缺乏约束力,因此,这样做的结果是,企业就象一个无底洞,资金越丢越多,效益却怎么也上不去,白白浪费了大量资金。如果能从国家财政的企业亏损补贴费中拿出部分资金补充到失业保险基金中去,失业保险基金的保障功能将大大增强。

2.筹资机制的创新。建立资金筹集的激励机制,充分重视经济手段在失业保险基金筹集中的应用。由于失业保险不是人人都可享受的,有些人和企业可能纯粹是在作贡献。因此,在我国经济还是不太发达的情况下,物质刺激在资金筹集中的作用是很大的。激励机制既应包括对缴费者的激励,也应包括对征收者的激励。在对缴费者的激励时主要采取通过一定的方式对按时缴费、并且缴费数量大的企业给予一定程度的返还;对个人也可考虑建立个人帐户,将个人交纳的失业保险金全部记人到个人帐户上,个人帐户的资金只能在失业和退休期间才可以动用。上述做法旨在减轻每一个缴费单位和个人的经济压力,调动缴费者的积极性。同时还将失业保险与养老保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应对即将到来的人口老化浪潮。不管是采用失业保险税,还是按照现在的管理办法由劳动部门来征收,都应当调动征收者的积极性。为了保证失业保险基金的完整、安全,现在已经割断了征收单位的管理经费与征收数额之间的联系,从而征收积极性受到了影响。因此可考虑财政每年在核定经费时,拿出一块与征收数额挂钩。由于失业保险金共济性强,征收难度也就自然加大,因此这一措施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3.提高资金使用率的措施。面对失业保险资金使用率低的原因,建议政府行政管理和保

险资金运营要分开,充分发挥审计、监察部门的作用,加强行政监督检查,社会监督方面,应建立由人大、政协、工会、主管部门负责人和公众代表组成的监事会,对资金的收支运营进行监督。在发放救济金的过程中,对领取者的资格要作详细的调查,防止从事“地下经济活动”的失业者领取救济金。减少失业保险机构的费用开支,使救济金真正起到“救济”的作用。

另外,应设法提高失业保险资金的自身增值能力,可运用暂时闲置的资金,投资于一些风险小、收益稳定的项目,变单纯靠外界“输血”为“输血”与自我“造血”相结合,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强化失业保险制度的促进再就业功能

一方面企业应多从自身挖掘潜力,尽量减少失业,另一方面政府要对接受失业人员的企业实行一些优惠政策,而失业保险机构也可以采取一些资助措施,充分发挥失业保险的促进再就业功能。失业保险机构可资助就业压力大的企业挖掘潜力,尽量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资助企业多接受就业困难的群体,如高龄劳动者、残疾人等。鼓励企业对职工进行内部专业培训,失业保险机构可提供部分资金。1998年国务院规定,凡是有下岗职工的国有企业,都要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或类似机构,负责组织本企业下岗职工参加职业指导和再就业培训,引导和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失业保险机构就可直接资助这些机构。这样从外部劳动力市场与内部劳动力市场两方面加强人力投资,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减少失业风险。总之,用积极的促进再就业来代替单纯发放失业救济,是我国失业保险改革的趋势。

最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失业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当前存在的以上种种问题也与相关法规不尽健全和完善大有关系,而且原有的两部失业保险法规早已无法满足客观现实的需要,为确保失业保障的强制性和统一性,确保失业保险工作的顺利进行,充分保障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制定我国的失业保险法已是当务之急。

第二篇:意外伤害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有关文件的指示精神,为了使从事建设工程施工的职工因遭受工伤事故后,能够获得及时的救治和经济上的保障,解除广大职工及项目部的后顾之忧,促使项目部改善安全生产管理,促进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特制定本制度。

一、凡公司承建的工程,各项目部必须为本项目部职工集体投保。

二、保险范围是指职工在本岗位劳动,或虽不在本岗位劳动,但由于设备和设施不安全、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不良、管理不善,以及项目部指派到施工现场以外从事有关活动而导致的意外伤害事故。

三、保额按保险合同执行。

四、保险期间根据施工项目期限的长短确定。自保险公司同意承保,收取保险费并签发保险单的次日零时起到项目竣工验收合格日止。项目部因各种原因造成工程停顿,可以书面形式向保险公司申请暂时中止保险合同。保险公司审核确认后,保险合同自保险公司接到书面申请的次日零时起中止。在保险合同中止期间发生的保险事故,保险公司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工程重新开工后,投保人可书面申请恢复保险合同效力,自保险公司确认同意后的次日零时起,合同效力恢复,但累计有效保险期间不得超过保险合同对保险期间的约定。工程提前竣工的,保险责任自行终止。

五、各项目部必须在工程开工前将保费交到公司质量安全科,由质量安全科统一办理保险手续。

六、一旦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必须到保险公司指定医院就医。

七、保险责任免除按保险合同规定执行。

八、发生了保险合同约定的伤亡事故后,项目部应及时将事故经过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公司安全科及建设局安监站。由建设局安监站确认伤亡人员情况,并与保险公司议定给付保险金数额。

九、投保人按照下列步骤办理给付手续:

1、仔细阅读保险条款,明确保险责任和保险金给付办法。

2、按条款要求的时间限制,及时通知建设局安监站和保险公司理赔人员。

3、按条款要求的时间限制,及时提供有关的证明材料,并向保险公司提出给付申请。

附:理赔办理程序

1、提出申请 投保人通过书面形式提出申请并在规定的日期内提供以下单证:

A、申请死亡保险金

(1)户口注销证明、死亡证明书(验尸报告)、火化证明书

(2)受益人身份证明

(3)建设局安监站的证明

(4)保险费收据

B、申请伤残保险金:

(1)伤残鉴定证明 (2)住院诊断证明

第三篇:存款保险制度

一.内涵: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 2015年3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改革重要的一步棋,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紧锣密鼓的准备,2014年末时已经把存款保险条例公开征求了意见。2015年5月1日出台。 二.作用:

(一)、 积极:

世界:

1.存款保险制度可有效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维持正常的金融秩序。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频频发生金融风波。金融危机或风暴会严重影响发生国经济的正常运转和社会安定,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巨大冲击。发生国为解决这些金融问题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国际经验表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可行选择之一。由于存款保险机构负有对有问题银行承担保证支付的责任,它必然会对投保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一定的监督、管理,从中发现隐患所在,及时提出建议和警告,以确保各银行都会稳健经营,这实际上增加了一道金融安全网。同时由于存款保险机构可通过对有问题银行提供担保、补贴或融资支持等方式对其进行挽救,或促使其被实力较强的银行兼并,减少社会震荡,会对公众心理产生积极作用,有效防止银行挤兑风潮的发生和蔓延,从而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2.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总体上增强银行信用,提高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

银行作为信用中介,基本特征是高风险性和不稳定性,即银行大部分资金是以负债的形式吸收的机构和个人存款,自有资金只占全部资本的小部分,在经营管理不善或其他因素作用下导致不能按时清偿债务时,就易引起银行信用危机。如果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当实行该制度的银行不能支付存款人的存款时,投保银行可按照保险合同条款从存款保险机构那里获取赔偿或取得资金援助,或被接收、兼并,存款人的存款损失就会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有效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存款保险制度虽然是一种事后补救措施,但它的作用在事前也有体现。当公众知道银行已实行了该制度,即使银行真的出现问题时也会得到相应的赔偿,这从心理上给了他们以安全感,从而可有效降低那种极富传染性的恐慌感,进而减少了对银行体系的挤兑。 3.存款保险制度能促进银行业适度竞争,为公众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

大银行由于其规模和实力往往在吸收存款方面处于优势,而中小银行则处于劣势地位,这就容易形成大银行垄断经营的局面。而垄断是不利于消费者利益的,社会公众获得的利益就会小于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利益。存款保险制度是保护中小银行,促进公平竞争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可使存款者形成一种共识,将存款无论存入大银行还是小银行,该制度对其保护程度都是相同的,因此提供服务的优劣,将成为客户选择存款银行的主要因素。 中国

中国金融业的现状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尚未完全转变,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风险抵御能力较差,在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金融监管手段和方法落伍的背景下,实行强制性存款保险实际上也是对银行业发展的一种强制性保护。 1.在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革新传统观念,提高公众风险意识。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中国的银行储蓄存款不仅没有风险,而且收益可观,一直是人们投资的首选渠道。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破产不仅在理论上已被公众接受,而且在实践中已实施,因此作为经营货币这一特殊商品的商业银行所潜在的风险也应为公众所接受。

2.在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还有利于加强中央银行的监管力度,减轻中央银行的负担。

存款保险的目的要求了存款保险机构要对日常的银行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定期对银行的财务状况进行检查,审查其上报的统计报表和账目。当银行管理不善或经营非法、风险较大的业务时,存款保险机构可以提出警告,勒令整改,帮助银行渡过难关,或促成其它银行的并购,从而实现中央银行的监管意图。

(二)、消极 世界

1.存款保险制度其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它可能诱发道德风险。

一方面,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使得存款者风险意识下降,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实现后可能不顾银行经营风险,将钱存到愿意支付最高存款利息的银行;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风险约束机制也会弱化,在经营活动中就可能为追求高额利润而过度投机。

2.存款保险制度刺激银行承受更多的风险,鼓励银行的冒险行为。

特别是当一家银行出现危机而又没被关闭时,知道一旦遇到麻烦存款保险机构会挽救它们,所有者便用存款保险机构的钱孤注一掷,因为这时全部的风险由承保人承担。这样那些资金实力弱、风险程度高的金融机构会得到实际的好处,而经营稳健的银行会在竞争中受到损害,从而给整个金融体系注入了不稳定因素并增大了银行体系的经营风险。这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本来目的背道而驰。 3.存款保险制度还产生了逆向选择的问题。

在存在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形下,由于风险锁定存款保险,存款人更敢于冒险选择能提供非正常高回报的高风险银行,从而损害经济资源和市场约束的效率。在自愿参加保险和存款保险费率统一的情形下,经营好的银行将会退出存款保险体系,经营不好的银行也要缴纳更高的保险费用,从而威胁到存款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银行体系性风险也将扩大。

4.存款保险制度本身也有成本。

对银行而言,缴纳保险费用将会增加其运营成本,减少利润。对存款人而言,银行会将存款保险的费用间接转移到储户身上。对存款保险机构来说,其也存在自身的运营成本,也有自己的利益,有可能将自身利益置于存款人和纳税人的利益之上,这样处理问题是就会产生利益倾向,从而出现问题。

中国 中国四大国有银行有政府为其做后盾,无偿享受政府提供的保险,为了节省运行成本会不愿加入存款保险体系。如果不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纳入这一体系,那么由于保险基金数额小、范围狭窄,就很难保证银行资金发生大量损失的时候对储户进行赔付,从而导致存款保险制度不能正常运转。

第四篇: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难以推出的原因,在于制度和协调层面,而非技术层面。

首先是保费率的比例难题,这牵扯到银行的具体利益。

除了保费率,各类银行对参保的意愿也不尽相同。

而且从整个银行业来说,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银行需要拿出一笔钱,但现在银行业面临利率市场化压力、收费业务合规调查压力以及不良资产反弹压力,再拿一笔钱就又是一笔新压力。

[1]行政还是商业运作?

其次,存款保险机构的性质与归属成为存款保险制度推出的又一核心难题。存款保险模式的争议主要在存款保险公司是行政性还是纯商业化运作。如果是行政性管理的,有两种选择,一是行政性监管部门模式,一是公司制模式。后者的难处在于公司化如何运作,要不要赋予其监管职能。如果有监管职能是独立于一行三会还是放在其中某个部门之下?

第五篇:航空保险制度

一,航空风险

(1) 航空风险的三个相关因素:自然状态的不确定性,人的主观行为,两者结合的潜在

后果。

(2) 航空风险的三种风险情形:航空器遭遇的正常风险,使航空器的潜在危险变得急迫

的风险或目前危险继续上升的风险,可以排除或控制的损害风险。

(3) 只有第二种才可能列入保险承保的范围。

二,航空保险历史

航空保险的历史

最早的航空保险于1910年出现在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飞机逐渐大型化,飞行事故造成的损失随之增加,20年代以后便出现了以分散风险为主要目的的分保方式和不同公司的保险联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技术和航空知识的发展大大地推动了航空保险事业的发展。二战后,航空保险业日趋国际化,通过分保方式把大型飞机的巨额风险分散给世界多国保险公司承担。一旦发生空难,每家保险公司只承担一小部分经济赔偿责任。航空保险业的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50年代中期至至60年代初起,航空保险以独特的专业形式,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1912年第一张民用航空保险的保险单诞生于英国。

1929年《华沙公约》:规定了承运人的责任限额,它的通过,极大地促进了保险市场承保航空保险业务的积极性。

1933年“英国民用航空保险有限公司”成立,它是英国劳合社外围公司中最大的两个专门承做民用航空保险业务的公司之一。

1934年6月,国际民用航空保险承保人联合会成立,它旨在代表和保护民用航空保险承保人的利益。 中国的航空保险

1974年9月14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我国从事国际航线飞行的飞机( 我国从事国际航线飞行的飞机(包括班机或包机),均需办理保险。 根据这一指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办了飞机保险业务,并于同年9月29日为中国民航出具了中国第一张飞机险保险单,承保了4架三叉戟飞机 架三叉戟飞机。 目前,中国民航的飞机不论是购入的还是租入的都进行了投保。航空保险对促进我国民航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三,航空保险的概念及特点

1、航空保险的概念

保险是一种经济制度,其目的是确保经济生活的安定,解决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后,类似社会救济而建立的共同基金,属于一种集体救济补偿方法。

航空保险是对因各种飞行风险造成的对飞机、旅客人身、财产损失的一种补偿。

为保证空运市场的稳定,航空保险是航空运输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航空保险的概念

航空保险是以民用航空活动中涉及的财产及相关经济利益为保险标的的各种保险的总称。

性质:是一种综合性的保险。

航天保险:航天保险是指为航天产品(包括卫星、航天飞机、运载火箭等)在发射前的制造、运输、安装和发射时以及发射后的轨道运行、使用寿命提供保险保障的综合性财产保险。在国际保险市场上,也被称为一揽子保险。按照保险期限的起讫时间,它分为以下三种:发射前保险。

发射保险

寿命保险

2、航空保险的特点

(1)高价值、高风险,专业性、技术性较强。

(2)再保险和共保必不可少。

(3)险种都具有国际性。

(4)承保条件与国际市场同步。

(5)原保险人与再保险人共同处理赔案。

(6)自愿保险与强制保险相结合,以强制保险为主。

再保险

再保险,是指保险人以其承担的保险责任的一部分或全部为保险标的,向其他保险人转保的保险。

再保险是保险人的保险,也称分保。

保险人进行再保险的目的在于减轻自身负担的风险责任,当发生再保险合同约定的事故合同时,可以从再保险人那里摊回赔款。

在偿付索赔时,分保商或再保险公司通常承担赔付的主要费用。

再保险

我国保险法规定了每一个财险单位必须向中国再保险公司分保20%。

1990年10月2日,三架波音飞机在广州机场碰撞,一架烧毁,一架撞毁,一架撞坏。120多名旅客、7名机组人员死亡,90余名旅客受伤。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承保的三架飞机机身险保额合计8,000万美元,责任险每架飞机最高责任限额7.5亿美元。由于航空事故前三架飞机的机身险各责任险分别以80%、86%的分出额,向伦敦保险市场进行了分保,事故后及时得到了外汇补偿。

共保——共同保险

共同保险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保险人对被保险人共同承担保险责任的保险。

如我国的航意险就是多家保险公司集体共保。

保险公司为避免自身可能承担的巨大支付责任,以及确实保障被保险人的保险利益,航意险往往进行再保险或实行共同保险。

强制保险

强制保险,也叫法定保险。它是国家以法律规定强制实施的保险。这类保险具有全面性,只要在保险范围内,不管被保险人是否自愿都必须投保,保险责任自动产生,并且保险金额也由法律统一规定。

世界各国普遍对航空保险作了强制性要求。如机身险、法定责任险(旅客、行李、货物、邮件及第三者责任险)、机场责任险、航空产品责任险等绝大部分航空保险都是强制保险。

自愿保险

自愿保险是保险人和投保人在自愿的基础上,双方一致同意订立保险合同,建立保险法律关系的行为。(如国内航空运输货物险,航空旅客人身意外伤害险等。)

投保人有自行选择投保与否的权利;保险人对不符合保险条例的投保条件也享有拒绝承保的权利。

通过自愿保险,航空活动的当事人在损害发生后能够及时获得更为全面和充分的经济补偿。

四,航空保险类型

1 约定的航空财产保险。

主要是航空器机身险,航空器机身险指航空器在飞行或滑行中或在地面停航时,被保险航空器的机身、发动机及附件设备的灭失、损坏、失踪以及航空器发生碰撞、跌落、爆炸、失火等不论何种原因而造成航空器的全损或部分损坏,保险人负赔偿责任。

此外,该保险还负责因意外事故或自然灾害引起的航空器的拆卸、重装、运输和清除残骸的费用,也承保航空器发生上述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时,所支付的合理施救费用,但最高不得超过航空器机身保险金额的10%。

2法定的航空责任保险

航空承运人或航空港对旅客伤亡,行李货物损害,地(水)面第三人损害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是一种强制险。

航空承运人法定责任险指航空器在营运过程中(飞行及起降过程中),因意外事故而导致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而应由被保险人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保险人负责赔偿。

这是一种强制保险,它承保的是承运人对旅客、货主或第三者所负的法律责任。包括: 航空旅客运输法定责任险(含行李)、

航空货物运输法定责任险、

航空邮件运输法定责任险、

航空器第三人责任险。

3 航空人身保险

主要包括机组人员意外伤害险、航空旅客人身意外伤害险简称航意险。

意外伤害是指遭受外来的、突发的、非本意的、非疾病的使身体受到伤害的客观事件。保险期限指从被保险人踏入保单上载明的航班班机(或等效班机)的舱门开始到飞抵目的港走出舱门为止。

等效班机是指由于各种原因由航空公司为指定航班所有旅客调整的班机或被保险人经航空公司同意对指定航班变更并且起、始港与原指定航班相同的班机。

我国航空保险的具体险别业务包括:P239

第二节 航空保险法律关系

概念 P239

特点 P240

主体:

保险合同的主体 合同的主体是指在合同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在保险合同中,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人包括四种人: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

按与合同关系的密切程度来分,合同的主体又可以分为当事人和关系人。其中保险人与投保人为保险合同的当事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是保险合同的关系人。

(一)保险合同的当事人

1、保险人

保险人又称承保人,是保险活动中经营保险业务的组织。

在我国,经营保险业务的只能是保险公司,其它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商业保险业务 。我国采取的是公司制,即股份有限公司或国有独资公司的两种形式。

2、投保人

投保人又称要保人,是在保险合同订立时,申请订立保险合同的一方。

投保人是指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并按照保险合同负有支付保险费义务的人。投保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或其他民事主体。

作为投保人的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

(二)保险合同的关系人

1、被保险人

被保险人是指其财产或人身受保险合同保障、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

被保险人应具备的条件: 一是保险合同保障的对象;二是保险事故发生时遭受损害的人;三是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

在财产保险合同中,对被保险人一般没有特殊的资格限制,基本上与对投保人的要求是一致的。但在人身保险合同中,由于人身保险合同是以人的身体和寿命为保险标的的保险,被保险人只能是有生命的自然人。已死亡的人、法人或其他民事法律主体不能成为人身保险的被保险人。

在自然人中,无民事行为能力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均可作为被保险人。但值得注意的是,《保险法》规定,在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保险合同中,除父母为其未成年子女投保人身保险外,不得以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为被保险人,投保人不得为其投保,保险人也不得承保。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指不能通过自己的行为从事民事活动而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法律上从两个方面加以确认: 第一,年龄的规定。年龄十周岁以下。第二,行为能力的规定。不能辨认自己的行为。

2、受益人

受益人是指人身保险合同中由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受益人可以是任何人,没有资格限制。自然人、法人及其他合法经济组织可作为受益人,自然人中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甚至活体胎儿等均可被指定为受益人。

受益人只要符合两个条件即可:

一是应当在保险合同中约定;

二是享有独立的保险金请求权。

在财产保险合同中,因领受赔偿的人多是被保险人本人,一般没有受益人的规定。只有在人身保险合同中才会出现。

受益人的受益权具有以下特点:

①、受益人由被保险人或投保人指定,但投保人指定受益人必须征得被保险人同意。当被保险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时,由其监护人指定受益人。

②受益人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③受益人享受的收益权是一种期得利益,在国外又称等待权。

④ 收益权不能继承,受益人可以放弃收益权但不能行使出售、转让等任何处分的权利。⑤被保险人或投保人可变更受益人,但投保人变更受益人须征得被保险人同意而无须征得保险人同意,只要通知保险人即可。

⑥受益权只能由受益人独享,具有排他性,其他人都无权剥夺或分享受益人的受益权。受益人领取的保险金不是遗产,无需交遗产税,不用抵偿被保险人生前债务。

⑦当受益人先于被保险人死亡、受益人被指定变更、受益人放弃受益权或丧失受益权时,由被保险人的法定继承人领取保险金,并作为遗产处理。

(1)航空器机身保险的除外责任

航空器机身险的除外责任是:

①因战争、敌对行为或武装冲突,投保航空器被劫持或被第三者破坏。

②航空器不符合适航条件而飞行。

③被保险人的故意行为。

④航空器任何部件的自然磨损、制造及机械本身缺陷,以及噪声、污染、放射性沾染造成的损失。除外责任意味着上列情况在保险赔偿范围之外,但有时航空企业又确实需要就某些除外责任的事故进行保险,这时可采取机身附加险的形式获得赔偿。

(2)附加险种如下:

①机身战争险。其前提是被保险人必须首先或同时投保机身险。否则,保险人不单独承保该险种。机身战争险主要用于赔偿由于战争、劫持、敌对行为、武装冲突、罢工、民变、暴动、航空器被扣留、没收或第三者恶意破坏所造成的损失。其除外责任是:发生原子弹、氢弹袭击或其他核武器爆炸。

②责任战争险。由于机身战争险的责任范围引起被保险人对第三者或旅客应负法律责任的费用由保险人负责赔偿。其他内容与机身战争险相同。

③免赔额险。

免赔额是指保险人对每次保险事故免赔一定的损失金额,一般以绝对数表示。由于保险人对每次事故的赔偿金额免赔一定比例的损失金额,所以也叫免赔率。 航空器保险一般都规定免赔额,损失在免赔额之内,被保险人不得向保险人索赔,保险人只负责超过免赔额部分的损失赔偿。免赔额险是针对免赔额部分的保险,以此来降低被保险人对免赔额部分的风险,免赔额险作为机身险的附加险,通常以机型来决定免赔额,然后另行交纳保险费投保。机身险免赔额及退费规定

国际上对各型号飞机免赔额有约定俗成的标准。

关于退费有两种情况:

(1)停航退费。

停航退费的计算方法是按飞行的费率与地面费率之差乘退费比例(如75%或50%),再按停航实际天数,以日比例方式退给被保险人一定比例的退费。其计算公式为:

停航退费=保额×(飞行费率-地面费率)×75%×停航天数/365

如机身险费率为0.8%,地面费率为0.4%,飞机保额3000万美元,退费比例为保费的75%,停航20天,则应退费:

3000万×(0.8%-0.4%)×75%×20/365=4931.51(美元)

如果飞机是因发生保险事故进行修理的,则在修理期间的停航不予办理退费。

(2)年终退费:

年终无赔款,退还当年保费的25%。

赔款<保费的30%时,退还保费15%。

赔款≥保费的30%,不退还保费。

4. 机身险的赔偿处理

(1)全损:按保额且不扣减免赔额赔付

(2)部分受损:按所发生费用,扣除绝对免赔额后予以赔偿。

(3)施救费用:最高不超过保额的10%

(4)其他费用:从出事地运往修理厂的运费;修理后的试飞及检验费用;修好后运往指定底的运费;救助费用。

上一篇:四月思想汇报范文下一篇:时政热点备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