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保险制度范文

2022-05-24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制度的使用越来越多。制度一经制定颁布,就对某一岗位或从事某一工作的人员起到约束作用,这是他们行动的标准和依据。那么你真的知道如何制定制度吗?以下是小编收藏的《德国保险制度范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德国保险制度范文

德国保险

德国留学医疗保险不可少

在德国,投保人是可以自由选择私人保险公司和法定保险公司的,而且德国医疗保险是强制性的。保险证明无论在大学注册时或是申请居留许可证都是必须要提供的。所有学生到德国留学必须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医疗保险,这意味着在整个学习期间,必须不间断地支付保险费用。否则,将会被取消学籍。

一、留学生保险规定

如果留学生在30岁以下,或者还没有学满14个学期,因为属于低收入者,将享受法定保险公司专为学生提供的优惠的保险。

大学预科生、客座研究员以及学习语言的学生还有超过30岁或者学满14个学期的留学生不能再享受法定保险,只能参加私人保险公司的保险。不过,德国学生服务组织和私人保险公司签订了协议,确保不能参加法定保险的学生可以享受低廉的保费。详情请点击这里。

二、如何办理保险

1、公立保险公司在每个城市都有办事处,有的在大学里专门设置机构,方便学生办理保险。签了合同以后就每个月自动从账户上扣钱,看病直接到医生那里刷卡就可以了。如果是买私立保险可以自己到保险公司去咨询,觉得合适就可以签合同。

2、留学生也可以到任何一家保险公司自己咨询并办理保险。如:Allgemeine、 Ortskrankenkasse、Techniker Krankenkasse、Barmer Ersatzkasse.Students。比如德国TK保险这种大公司,都有中文服务,完全可以放心的用中文与之进行交流。详情请点击这里。

3、大学里的国际事务办公室可以给外国留学生提供一些保险的信息。

4、德国学生服务组织Deutsches:也会给超过30岁或学满14个学期的留学生提供保险信息。

三、保险卡及保险证明

健康保险卡(Versichertenkarte)是享受健康保险所包含的所有医疗服务和预防措施的凭证。一旦参加保险成为法定健康保险基金的成员,就会寄给你一张保险卡。凭卡看医生享受保险。所以每次去看医生,必须携带并出示保险卡,以便结算费用。

大学生在各高校注册时需要出具医疗保险证明。此医疗保险证明可在注册前向医疗保险公司索取。如果转学到另一所高校就读,也需要提供医疗保险证明。

四、医疗保险的范围

医疗保险的范围很广,主要包括: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及早期诊断;病愈后的身体康复;生病期间的护理;看牙医;妇女孕期及哺乳期待遇;病假工资:当病假超过6周时,投保者可以从医疗保险机构领取相当于基本工资80%的病假补贴,最长为78周等。

五、保费及缴纳

目前,学生的法定保险月费用大约为50欧元。保险费的缴纳可以分月缴纳并采用直接扣帐方式支付。这种缴纳方式给留学生提供了方便,保险费在每月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从银行户头上划出。如果由于大学毕业或中途辍学而不再投保,对提前收取的保险费中的多出部分还可以退还。

六、支付医疗费

参加法定医疗保险后,医疗费用由保险公司支付,医生会直接向患者的医保基金结算,患者不必为结算做任何事情。

参加私人医疗保险的话,一般情况下,患者需要先自己交纳医药费,然后把保险证明,医疗费帐单以及处方原件寄到所投保的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会按照保险协议,支付医疗费。

注意事项:

事先最好了解健康保险的报销范围和个人需支付的费用。保险公司的不同,报销范围和自己需要支付的费用会是不同的,所以应事先了解自己从保险公司可以享受的权利和需支付的费用。保险公司支付部分费用,如医疗和牙科治疗、药物治疗、辅助品、住院、物理治疗、康复治疗。有些辅助费用和一些治疗费必须由患者全额支付。依据自己的财务状况,患者可以免除个人支付的部分,但必须向保险公司申请免除。

七、保外费用:

1、咨询费:当患者第一次看医生时,需要支付10欧元咨询费。这个费用一个季度内有效。

2、值得注意的是在德国许多药品属于处方药,而且法定保险只支付处方药的费用。

AOK法定学生医疗保险

AOK Studentenkrankenversicherung

- 普通留学生及学者在所有德国法定医疗保险公司的医疗保险投保金额均相同。德国国家立法规定,大学生医疗保险费用额为每月56.62欧元,其中包括47.53欧元的医疗保险,7.92欧元的护理保险,此外23岁以上无子女的留学生及学者还需多支付1.17欧元。

注:此费率适用于2006/07年冬季学期和2007年夏季学期。如有调整,您将从AOK学生服务中心及时获得最新信息。

- 每个月的保险费将在第二个月的15 日从您的银行账户中自动划账。

例如,10月份开始受保, 10月份的保险费于11 月15 日从您的银行账户中自动转账。- 受保人在缔结大学生保险合同之后约14 天,将收到一张AOK保险卡。用这张卡可在全德国及欧盟境内看医生。每次看医生时须出示此卡,治疗费用账单将直接由AOK支付。原则上,您去药房取药之前,应先去看医生,由医生开具必要的药物处方。

- 同时AOK为您在投保期间提供免费的家庭成员保险。

- AOK法定学生医疗保险适用于所有将在德国大学学习,年龄不超过30周岁的学生及学者。 - 您就医取药时,有几种必须支付的“附加费用” ,例如:

- 如看医生,每季度需付10 欧元挂号费

- 如住院,每天需交纳10 欧元,每年度交费时间最长为28 天

- 支付药品和包扎用品费用的10%,至少5 欧元,最多10 欧元。

每次所付费用不超过药品/包扎用品的价格。

若您在AOK投保,一个日历年度内没有到药房取处方药或住院,每年将享有最高200欧元的返款优惠! 但若您不幸生病,需要就医取药、住院,都仍完全享受法定学生医疗保险的所有服务。如果,您取药一次或住院一天,AOK将从您200欧元预存返款中扣除20欧元,依此类推,直至扣完所有预存返款为止。

Ersatzkasse TECHNIKER Krankenkasse Allgemeine Ortskrankenkasse AOK Deutsche Angestellten-Krankenkasse 其中(据说)TECHNIKER Krankenkasse 换假牙的自付费用较低◎被保险人约可分为下列几类:

1.年龄超过叁十可决定投保与否,但保费会调高。如决定仍加入保险则最好询问包括上述四以外之保险公司,并评估其费用、承保范围後再作决定

2.未超过叁十岁亦非学生 其中包括语言班学生,保费较高

3.未超过叁十岁之学携带护照、学生证、银行帐户资料。并记得跟保险公司索取免费拿药卡 (Ausweis der Befreiung der Zahlung zu Arznei-,Verband und Heilmittel)

◎德国医疗、药物费用昂贵,建议加入保险比较妥当。如有疾病而欲寻医,最好先在同学间询问,或者自行查阅电话簿找专科医师。看病一般均须先预约时间,然而大部分之医师仍接受当天挂号,只是要等候非常久。同学可常利用保险卡作各项免费检查,如视力、牙齿等。如果是配眼镜,应先去找眼科医师,由医师开Rezept 後再去眼镜店配镜会比较便宜。若没有每年定期检查牙齿的记录,一旦牙齿发生问题,保险公司多不愿给付,而必须自付庞大的医疗费用。故最好养成定期看牙医的习惯◎最好找一位Allgemeine Arzt 当家庭医师

目前AOK有个优惠返款计划,就是跟AOK签一个协议,如果一年时间不住院不看病,可以退款140欧。看一次,扣除20欧,看七次,就得不到这140欧了,依此类推。

第二篇:德国失业保险

1. 该国失业保险制度建立的社会背景(或原因)

2. 其失业保险的内容包括哪些?(把课本上列的五个点展开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3. 该国失业保险的运作状况及社会意义

4. (案例)关于该国大学生失业保险方面的调查或应用 5. 小结与评价

一、德国失业保险的组织机构 1.现行的失业保险机构

德国的失业保险机构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它负责失业保险、失业救济和其它各项资金(如破产补助金和缩短工时补贴)的发放、管理。这个机构的结构一般由五个单位组成。失业保险科。该科下设三个组,基本任务是负责管理失业保险和失业救济以及在职培训和转业培训资金。就业促进资金管理科。这个科主要负责冬季建筑补助金、破产补助金、老年提前退休金、缩短工时补贴、职业培训促进补贴等。儿童基金科。它受政府委托对儿童基金进行管理,负责审批和发放儿童基金。非法就业监督科。主要工作受理各种关于违法就业的投诉,检查各种违法就业行为。所谓非法就业主要是指,没有工作许可的就业、不纳税的就业、逃避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就业、在享受各种社会保险的同时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没有进行申报的就业。调节科。主要接受企业、劳动者反映的一些问题,处理一些违规的工作人员,代表劳动局到劳动法院处理法律纠纷。 2.2000年以后的德国失业保险机构

在德国,失业保险工作和职业介绍工作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按照新的《就业促进法(草案)》,德国目前正在酝酿劳动机构改革,出台了一个名叫“2000年联邦劳动局”的计划。这一改革计划核心就是把失业保险合并到职业介绍部门,将职业介绍员和失业保险工作者组成一个工作队。这样可以方便失业者求职和领取失业保险金,并将使失业保险更多地发挥促进再就业的功能。

二、失业保险

1.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德国的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原则上是作为一种法律的义务,由每个雇主和雇员缴纳。但也有例外,即有些人员是可以免交失业保险费的。《就业促进法》根据宪法和其他有关社会法律及失业保险工作的具体情况,对什么人应该交纳失业保险费和什么人无需交纳保险费都做明确的规定。根据《就业促进法》,以下人员必须交纳失业保险费:除法律有特殊规定之外的所有雇员、义务兵、学徒、在残疾人学校参加培训的年青人、家庭手工业者、海员、领取医疗保险金的人;按照法律规定,以下人员不缴纳失业保险费:政府官员、法官、职业军人、神职人员、短暂就业者、假期打工的大中学生、65岁以上的人、失去工作能力的人、长期不能被职业介绍的人、临时工作的人、进修的外国人。德国的《就业促进法》规定,雇主和雇员有义务向劳动局缴纳失业保险费,标准是全部工作总额的6.5%,由雇主和雇员各承担一半。失业保险基金的缴费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失业状况作相应调整,变化的趋势是逐年增加。德国的失业保险基金是通过雇主代交来筹集的。雇主每月将自己应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和雇员应缴纳的失业保险费一并划拨给医疗保险机构,再由医疗保险机构划给劳动局。

2.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条件。按照德国《就业促进法》的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最基本条件有五项: (1)必须是失业人员。

(2)必须到劳动局进行失业登记。

(3)必须提出申请,要求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4)必须接受职业介绍。

法律规定,如果一个失业者想得到失业保险金或失业救济金,那么他必须接受职业介绍员介绍的“合适的职业”。对什么是“合适的职业”,《就业促进法》授权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了专项法规进行规定。概括地说,“合适的职业”就是失业者可以从事的、法律又允许、劳动力市场又需要的职业。也包括“合适的职业培训”。享受失业保险金和失业救济金的失业者必须定期到负责他的职业介绍员那里去报到,去外地旅行前必须到职业介绍员那里去请假。 (5)必须具有“候补资格”。

所谓候补资格就是说,失业者必须在失业前的一定时期内从事某项工作,并履行了缴纳失业保险费的义务。即在失业前的3年内,累计缴纳失业保险费不少于一年。由于德国劳动者的就业变动性较大,就业形式和类别比较复杂,德国《就业促进法》对就业时间的开始、中断、结束都做了一系列规定。如,第二次失业时以前曾计算过的年限不再计算等等。

3.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期限。《就业促进法》规定,如果失业者具备了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条件,就可能领取失业保险金。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最少期限为78天,即13周(德国的失业保险金按周发放,每周发放时间为6天),最长时间为832天。德国对享受失业保险待遇规定了两个参数,一是履行缴纳失业保险费义务的工作年限,二是年龄。就业时间长,年龄较大的人,缴纳的失业保险费相对要多,因此享受待遇的期限理应长些。按照规定,当一个失业者在自己应享受的失业保险待遇期限之内重新就业,那么在今后7年之内一旦他再次失业,还可以将原来应享受而未享受的期限加上。但两次享受期限相加,不能超过按照规定所应享受的最多的天数。同时,在享受期限上,德国还做了相应的扣除期限的规定,即当失业者由于自身过失而被扣除失业保险金时,也要相应缩短其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期限。 4.失业保险金的标准。德国失业保险金标准的确定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纯工资,二是有无孩子。纯工资的多少依据税收等级来计算。德国的就业者必须纳税,但纳税等级不同(依据其工资收入和赡养人口,共分6级)。有无孩子对享受失业保险金的多少影响极大。如果有至少一个18岁以下的孩子享受的失业保险待遇是纯工资的67%,没有孩子的待遇是60%。德国的《就业促进法》对失业保险待遇享受标准做了很多、很详细的规定,如怎样认定纳税等级、如何计算纯工资等等。德联邦劳动总局设计了一个详细的表格,失业前的收入与失业后应该得到多少失业保险金一目了然。 5.额外收入的扣除。德国《就业促进法》规定,失业者在失业期间从事非全日制工作,仍可领取失业保险金,但工作时间不能超过每周18小时。同时规定,当失业者从事非全日制工作时,要从其应享受的失业保险待遇中扣除一部分额外收入。所谓额外收入就是指失业期间从事非全日制工作而获得的收入。其扣除方法不是简单地从应享受的失业保险待遇中减去所有的额外收入,而是规定了一套非常严格的标准和操作程序。总原则是失业保险金加上额外收入不能超过原纯工资的80%。德国对申报额外收入进行了严格的规定,除了要求失业者必须自觉申报外,还要求企业必须对在本企业中非全日制就业情况进行申报,同时填写收入证明。

6.享受失业保险待遇资格的取消。按照一般的条件,一些失业者是有资格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但他们又由于法律上规定的一些特定的条件,在一定的时间内,这种资格又被取消了。按照《就业促进法》,在下列情况下,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资格被取消: (1)享受工资或有权依法要求工资期间。

在德国,就业关系和劳动关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们之间的区别对失业保险的影响很大。按照《就业促进法》的规定,失去了就业关系就等于失业,而按照劳资协议的规定,在一些情况下,失业者虽然失去了就业关系,但仍然与雇主存在着劳动关系。在劳动关系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失业者有权向雇主要求工资,直到劳动关系解除为止。因此这段时间内,失业者不能享受失业保险金。这就象我们的下岗职工,虽然他们失去了就业关系,但他们还与企业保持着劳动关系,企业还负责他们的基本生活,所以不能享受失业救济一样。 (2)享受休假补助期间。

按照德国劳资协议的规定,劳动者是可以带薪休假的。如果失业者在失业前,由于各种原因而没有休成,那么在其失业后雇主必须为此进行补偿。雇主须按失业者失业前应享受的假期发给工资。在此期间,失业者领取失业保险金的资格是被取消的。 (3)享受其他社会保险待遇期间。

德国的法律规定,一个人不能同时享受两种以上的,具有工资替代作用的社会保险待遇。当失业者享受以下社会保险待遇期间,享受失业保险的资格就要被取消:职业培训补助金、残废人职业培训救济金、医疗保险金、护理医疗保险金、工伤保险金、生育保险金、按照孕产妇保护法所规定的特殊补助、提前退休金、其他法律规定的社会保险金。

7.失业保险的封锁期。在一定的时期内,由于失业者自身的过失,劳动局拒绝发给他所应享受的失业保险待遇,这就叫“失业保险的封锁期”。按照法律规定,在以下情况下,失业者进入“封锁期”。 (1)因为违反劳动合同规定而被解雇。 (2)没有充足的理由自己解除了劳动关系。

(3)为了达到被雇主解雇的目的,而明知故犯,导致被雇主解雇。 (4)拒绝接受职业介绍员介绍的合适的工作。

(5)没有重要的理由而中断劳动局为其安排的职业培训,或由于自身过失被培训单位除名。 德国的《就业促进法》规定,封锁期最少为6周,最长为12周。相应的如果某人进入了封锁期,他享受的失业保险期限就要缩短。在德国还有一种因报到延误,而被扣减失业保险待遇的情况。德国的《就业促进法》规定,凡申请失业保险待遇的失业者,必须按照要求定期(一般3个月)到职业介绍员那里报到。如果失业者没有正当理由而延误报到,就进入“报到延误期”,按照法律规定将减少其两周的失业保险享受期限和扣除两周的失业保险金。在“报道延误期”内,失业者还不到职业介绍员那儿报到,就要加重处罚,享受期限就要被减少6周。

三、失业救济

在德国,失业保险中有两种基金:失业保险金和失业救济金。失业救济对失业保险起着补充作用,它也是一种工资的替代物。失业救济的目的在于使那些无权享受或不能继续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失业者得到失业保护。按照法律规定,失业救济是联邦政府的职责。因此,它的资金来源是联邦政府从税收收入中拨付。联邦政府将这项任务交给联邦劳动局,由联邦劳动局具体实施这项工作。德国的失业救济不同于社会救济。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失业救济是工资的替代物,而社会救济不是;失业救济由联邦政府出资,社会救济由城市政府出资;只有失业者才能享受失业救济,而所有的人都可以申请社会救济。在失业保险之外设立失业救济目的在于:一是出于政治考虑,通过失业救济来保护所有的失业者以保持社会稳定;二是从保护本国经济发展出发,通过失业救济使那些不能享受失业保险的失业者保持一定的购买力;三是通过保护失业者使人力资源得到保护。 1.享受失业救济的条件。

一般条件:一个人如果想获得失业救济,他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是失业者;在劳动局进行了失业登记;提出了失业救济申请;接受职业介绍。与享受失业保险的条件相比,这里少了一个前提,即失业前三年内累计从事一年以上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就业。特殊条件:除了上述四个条件外,符合以下条件,亦可享受失业救济。失业者无权享受失业保险;失业者没有维持生活的经济来源;在过去的一年里至少有一年的身份是雇员;在过去的一年内至少享受过一天的失业保险或类似的保险金;在过去的一年内至少从事过150天就业活动;过去是公务员、法官、军人、义务兵或警察;在过去的一年内因受伤或因病而致残。

2.失业救济金领取的期限。领取失业救济的期限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前享受过失业保险,现在享受期已满,但又没有重新就业。在这种情况下,失业者便可以享受连续性失业救济,这种失业救济没有时间限制。另一种情况是,以前没有缴纳过失业保险费,无权享受失业保险,现在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因为受到法律制裁)而失业了,如公务员、法官等。这种情况下可以享受期限为312天的失业救济。 3.失业救济的标准。失业救济金的标准低于失业保险金的标准。与失业保险一样失业救济的标准亦因有无孩子而有较大区别。有孩子标准为纯工资的57%,没有孩子为53%。

四、享受失业保险和失业救济待遇者的义务。

在德国,享受失业保险或失业救济待遇期间,失业者必须承担一些义务。主要有:

1.报到义务。德国《就业促进法》规定,在享受失业保险和失业救济期间,失业者必须亲自到职业介绍员或劳动局或心理咨询专家处报到。

2.接受就业咨询的义务。由于有些失业者再就业困难,需要通过就业咨询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通过提供咨询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劳动局要求失业者在享受失业保险或失业救济期间,必须按照劳动局要求其参加就业咨询。

3.将社会保险证明和工资税卡交留劳动局的义务。按照德国有关法律规定,劳动局在接受失业者失业保险或失业救济申请时,申请者必须提供社会保险号码和工资税卡。以便劳动局掌握其社会保险缴费和享受待遇情况以及其纳税等级。德国的法律规定,一个人不能同时享受两种以上的社会保险,所以在享受一种保险时必须将他的有关证件留在相应的管理机构。另外,在德国必须有工资税卡,否则就意味着打黑工。税卡由劳动局保留主要是防止失业者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又到其他地方打黑工。

4.与管理机构合作的义务。《就业促进法》规定,失业者在申请、享受失业保险或失业救济期间,一旦在享受条件方面发生了变化,就应立即向劳动局报告,否则,失业保险金或失业救济金就要部分或全部扣除。 5.赔偿义务。法律规定,当失业不正当地获得了失业保险金或失业救济金,一经查实必须退回。

五、雇主在失业保险方面的义务

除了承担为雇员缴纳失业保险费的义务外,雇主在失业保险方面还有以下义务:

1.通报的义务。法律规定雇主必须向劳动局通告下列情况:雇员姓名、国籍的变化;雇员就业的起止日期、就业中断、劳动关系解除;雇员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变化、雇员医疗保险方面的变化;雇员接受职业培训的起止日期;工作地域的变化、岗位变化;为雇员增加工资、一次性支付工资、工资支付中断情况。

2. 每年的12月31日,雇主必须将雇员的下列情况向劳动局通报:雇员的姓名、国籍、出生日期、社会保险号码、企业号码、就业领域、经常性工作岗位、交纳社会保险费情况。雇主还必须把企业经营的变化情况和解雇雇员的情况及时向劳动局通报。2.填写工作证明的义务。法律规定,失业者在申请失业保险金时必须提交工作证明,工作证明由雇主填写。工作证明的主要内容有:工作的起始日期、工资收入情况、失业原因等等。

3.补偿的义务。法律规定雇主对拖交或少交的失业保险费必须进行补偿。

六、享受失业保险和失业救济待遇期间的医疗、护理、事故和养老保险问题

按照德国的法律规定,在享受失业保险或失业救济期间,便自动享受医疗和护理保险,但保险单位必须是公立的医疗保险机构、企业的医疗保险机构等,劳动局为其缴纳保险费用。

失业者在失业期间,如果出现了受伤事故,并到劳动局指定医生处检查治疗,所发生费用由劳动局承担。

如果失业者失业前是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在失业期间劳动局要继续为其缴纳养老保险费。

关于德国青年就业情况的考察报告

2008年10月13日至20日,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组派中国青年代表团一行400人访问德国。代表团此访是落实中德两国总理关于“中德800名青年互访交流倡议”的框架内活动。访问期间,代表团分赴德国16个州,与德国各界青年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以下将结合黑森州的考察情况介绍德国通过“双轨制”教育、就业过渡体系等措施,促进青年就业的做法,以及由此得到的一些体会。

一、德国青年就业受整体就业形势影响

受全球经济滑坡以及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困扰,德国劳动力市场面临较大压力。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今年9月发布最新报告,认为德国经济从今年下半年起步入衰退,并将今明两年增长预期分别从2.1%和1.0%下调至1.9%和0.2%。报告指出,从今年下半年起,德国经济形势较2001-2002年时的衰退更为严峻,今年后两个季度和明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将呈现负增长,衰退期将比原先预料的更长,同时已连续三年下降的失业率将从2009年起重新回升。

德联邦统计局(www.destatis.de)统计结果表明,今年7月,德国失业人数自1月份以来第一次出现回升。7月份失业人数为321万人,失业率达7.7%,其中西部失业率为6.4%,东部为12.8%。

在德国,失业的主要受害者为: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妇女、外国人、年龄较大的职工以及残疾人。近几年来,随着就业岗位的减少和企业内职业培训岗位的缺乏,失业危机也波及到青年群体。主要包括:1.有学习障碍的青少年,辍学、单亲家庭的孩子,吸毒者、有严重疾病的孩子、未婚妈妈等;2.从一般教育体制向职业培训过渡的青年;3.一部分已经完成了职业培训的青年;4.刚毕业的大学生。

在上述四类群体中,大学毕业生的问题相对较轻,一来德国青年主体是中学毕业生而不是大学生;二是大学生的失业率低于普通劳动者,大约为后者的一半。三是未来大学生雇用率会有所增加。

德联邦统计局对2007年的统计表明:在德国,只有一般教育水平的人特别容易失业。德国25至64岁的就业群体中,受教育水平低(只有义务教育且没有职业培训)的失业率为17.7%。有大学、技术高等专科学历或享受过更高的专业培训的这一年龄段的人只有3.7%的失业率。有职业培训或高中毕业证书的失业率为8.2%。

因此,德国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关注的主要群体是弱势青年、问题青年以及中学毕业后无法接受职业培训的青年。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奠定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20世纪20~30年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一方面实行法西斯专制管理,另一方面仍有明显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曾出现福利国家的趋势。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之间紧密相连、相互适应,其发展道路呈现出明显的统一化,并受到国家干预理论的显著影响,在发展中始终遵循着共同责任的基本原则。

德国失业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

王丽华 许春淑

摘要:两德统一后,德国陷入失业的泥潭,成为世界上失业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作为解决失业问题的安全网,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面对经济增长乏力、失业人口居高不下、社会福利支出不堪重负三大难题。施罗德上台后,加大了对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力度,收到较好的效果。中国近几年来的失业率也不断上升,两国都面临迫切解决失业的问题,而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至今还不成熟,不完善。通过分析德国的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吸收其合理成分,为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提供积极的借鉴。

关键词:德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

1. 德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的特点

德国是社会保险制度的发源地,社会保险制度一直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但失业保险制度的出现比其他社会保险制度晚了将近半个世纪。从失业保险制度本身来看,与人的生老病死这种自然状态不同,失业保险的保障对象是有劳动能力并有劳动愿望但无劳动机会者。由于劳动愿望的判断困难,使失业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产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较大。加之失业受大量社会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失业率及变化规律很难预测,不能确定保险金的支付金额。因此,失业保险一般采取公积金的方式,即建立一个基金,以防不时之需。

德国在1927年颁布《失业介绍法和失业保险法》,开始建立失业保险制度;1969年颁布《劳动法》和《职业促进法》,工作的重心由单纯的保险救济转变为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为主,表明该制度进一步发展;1974年的《失业救济条件》则使失业保障更加完善;1994年8月实施的《就业支持法》允许建立私营的职业介绍所,这更有利于减少失业。德国目前使用的失业保险制度是2002年修改后的,它是德国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的基础条件,在降低失业率和促进再就业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其主要特点有:

1. 1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广

在德国,失业保险是强制性的义务险,每个雇员都必须参加,包括家政人员、学徒工和接受培训的人员,在某种情况下,也包括其他群体(如参加职业培训计划的人),其范围相当广。但各种自由职业者、不能被解聘的公务员、年满65岁的雇员、养老金领取者除外。

1.2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有保障

德国的失业保险基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l)雇员缴纳的保险金;(2)雇主缴纳的保险金;(3)联邦政府财政贷款和补贴;(4)其他方面筹集到的资金。失业保险金由雇员和雇主各缴纳一半。雇员应当缴纳一半,由雇主从雇员的工资中扣除,连同雇主自己应当缴纳的一半,一起上交给失业保险机关。若缴纳的保险金和分摊的款项不足以支付所需开支,那么联邦政府将给予补贴〔 1 〕。劳资双方缴纳的保险金,主要用于支付失业保险金。联邦政府用财政贷款和补贴来弥补赤字和失业救助的费用。

1. 3失业保险金的用途广

失业保险金的使用体现在四个方面:保障就业岗位、支付失业救济金、给失业者支付失业保险金和职业促进费用。保障就业岗位主要包括短时工补偿、恶劣天气补贴、生活费用补贴和其他一些促进就业措施的费用。职业促进的费用主要用在劳动市场和就业政策研究、职业介绍和职业咨询等其他促进就业的措施方面。失业救济金主要是用于支付无权享有失业保险金的失业者。失业保险金从失业者正式向劳动局申报之日起开始支付,领取时间的长短根据失业者失业前的工作时间长短和失业者的年龄确定,享受失业保险的待遇是78一8犯天。其中,不满42岁的失业者可领取1年的失业保险金;42岁(包括42岁)以上失业者可领取长达3年的失业保险金。[ 2] 另外,在失业保险金的使用上,有一个显著特点,更加注重对职业培训的财政支出。据统计,有30%多的大工业企业和55%的手工企业自己办职业学校,有95%以上的青年受过免费的职业培训。[3 ]

1. 4失业保险由联邦劳工局统一管理

失业保险与其他保险不同的是,它由政府机构—联邦劳工局承办。所有的失业保险金,包括雇员和雇主上交的部分,都由劳工局统一管理。劳工局负责失业保险金的收取和发放以及对失业者的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除此之外劳工局还负责调查劳动市场情况,制定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联邦劳工局下设 10 个州(大区)一级劳工局;州劳工局下设181个市一级劳工局,主要负责就业替换、职业指导和管理当地的失业保险基金。这种垂直式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形成高度统一,保证高效率运作,充分发挥失业保险的功能。

2德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德国的失业保险制度经过80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世界上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之一。但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失业保险费率过高,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雇主除了支付工人名义工资外,还必须支付工人保险费等工资附加费。德国劳动力成本、价格几乎是世界上最高的,劳动力价格昂贵不但使劳动力转业、流动困难,同时,劳动力成本在产品消耗成本中所占比重的上升,导致一了产品价格上涨,削弱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德国失业保险仍是实行现收现付制的基金筹集模式,高保险费不仅会使雇员实际收入减少,而且会加重企业负担,从而引起投资和消费的减少,而这又易导致经济发展更加缓慢、失业人数增加的恶性循环。

2.2失业保险基金出现严重缺口,威胁社会保险体系的运转,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德国作为“福利国家”其社会保障支出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很高,从1960年的12.3%增长到1980年的23.3 [4] 。而且,福利制度覆盖面很宽,90%以上公民能享受一项或多项福利,在仅仅依靠或主要依靠福利制度生活的社会保障核心保护群体的比重高达50%以上 [5]。 随着德国失业人口的增加,失业保险金支出作为社会福利的一部分也不断增多,从1960年的12.06亿马克上升到1990年的 511 亿马克。

具体来说造成失业保险基金严重缺口的主要原因有:(1)德国失业保险金的用途不断扩大,但失业保险金的来源一直没变。像公务员等稳定就业人群排斥在法定失业保险行列之外,这部分收人颇丰的稳定就业人群没有被强制要求参保,导致了失业保险收人的流失。(2)东、西德统一后,德国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中失业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且社会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造成了适龄人员(主要是从业人员)交纳失业保险金的人数减少,反过来又使保险金的需求增大,从而使财政补贴的数额不断增大,使财政赤字增大。缴费收人与就业率密切相关,近年来,德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全国平均失业率超过11%,部分原东德地区更是高达18%[ 6], 而且从2000年起失业人员的缴费率降为就业人员的一半,导致缴费收人进一步减少。而造成德国失业率较高的原因是:一方面,德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下降导致失业人口增加;其次,过高的失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的惰性,抑制了工作的积极性。因失业保险金和失业救济金都是通过缴费和税收从在职人员收人中取得的,它助长了不劳而获的惰性,使一些失业的人不愿积极寻找就业途径。再者,过高的失业保险金支付和社会救济,促使少数失业者宁肯失业也不愿接受工资水平相对较低的就业职位。

3德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

由于德国实行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这一制度模式对社会保障理念不能不产生影响,从而左右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方向。其倡导者认为: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加大了国民贫富差距,不能保证低收人或无收人公民的基本生活,不利于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中央统制经济模式过分强调平均分配,仅仅保障了国民在普遍低收人水平下的基本生活,限制了有事业心、有才干人群的工作积极性。社会市场经济的内涵是既要让就业者自由工作并通过竞争来激励其工作热情,又要通过国家调节收人分配的权力保障失业者或其他弱者的基本生活能力,达到一种国民整体收人水平都能随着经济发展而相应提高的效果。自德国失业保险制度建立起,就随着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由于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面对经济增长乏力、失业人口居高不下、社会福利支出不堪重负的三大难题,施罗德上台后,加大了对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力度,其主要内容包括:

3.1 减少失业救济金,缩短失业救济金的领取期限

2 003 年,施罗德总理陆续推出了以削减福利和增加就业的“20 10 计划”为主的多项改革措施,包括降低税率、削减失业救济金。对失业者采取“促进加要求”的措施,减少失业救济金,将申领失业救济的时限缩短为12个月;对年满55岁的失业者申领失业救济的时限延长为18个月,该措施在2 006 年生效。2 004 年,合并失业救济与社会救济,称为第二失业金,长期失业者只能领取第二失业金。第二失业金标准比以前的救济金有明显下降,有27%的失业者不能享受失业救济,48%的失业者的收人较之以前有所下降。该项措施出台后,引起了德国劳动市场的强烈反应。

3.2加强职业培训,缩短失业保险金的领取期限,刺激就业增长

从 200 3年9月1日开始实施“促进长期失业者就业”的计划,促进10万名25岁以上的失业者重新就业。止沙卜,还实施为期一年半的促进青年就业和培训计划。但是这些改革措施遇到了强大的阻力,习惯了优厚福利待遇的德国人对政府的改革持有疑虑。从2 00 5年1月开始,失业保险金和社会救济金合为一体,领取者必须无条件接受劳动中介机构介绍的任何合法工作;从2 006 年起,缩短失业金的领取期限,以刺激重新找工作的欲望,失业金最长只能领取12个月,55岁以上领取18个月的失业金截至2 006 年初。同时,改革劳动局,劳动局将由原来以核发失业保险金和社会救济金为主,改为侧重为失业者介绍工作。对于长年失业者将加大促其就业的压力,这些人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劳动介绍机构介绍的任何合法工作,即使其报酬低于平均水平。这种强制性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失业人员依赖社会保险制度的惰性。

从改革的效果看,上述改革措施加上2006年德国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就业增长,缓和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2006 年德国旺盛的出口最终导致基础广泛的国内增长,更为强劲的资本和机械投资以及建筑活动帮助了劳动力市场,共创造了25.8万人新就业,是6年来的最强劲增长。 200 6年9月,德国失业人口为424万人,失业率为 10.1 %,较前月减少13万人,较上年同期减少41万人;10月德国失业人口较上月减少10万人,降至415万;ll月减少9.4万人;12月失业率意外大幅下降,失业人数减少10.8万人,自2002年11月以来首次降至10%以下。失业率的降低为德国调低失业保险费率创造了前提条件。由于2006年更少的薪资贡献于失业保险,劳工局预期2 00 7年会出现47亿欧元的赤字。德国政府将失业保险率由6.5%降至4.2%,为进一步创造就业提供激励。

4德国失业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德国失业保险制度调整的直接原因是减轻政府财政压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其调整趋势是降低失业保险的给付水平,缩短失业保险的给付期限和改变失业保险的给付方式,其目的是通过待遇水平调整和各种就业促进措施刺激失业者再就业,降低某些潜在的低收人者失业时的实有收人对就业实有收人的替代率,避免落人失业陷阱,失去寻找工作的刺激。这对于习惯了高福利的德国人来说是剂苦口良药。可见,失业保险制度的设计意图不是让失业者依赖失业保险而处于自愿的永久失业状态。如果失业保险的给付水平过高(以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费为上下限)、给付时间过长(以失业者愿意寻找工作的时间为参照)、给付方式不当(如先低后高),失业保险制度的作用就会遭到质疑。德国实行高水平的失业保险付出了沉重代价:不但会导致财政负担加重,同时也会引起失业者的消极思想,给失业者的再就业带来不利影响。特别在宏观经济不景气、失业率较高,寻找再就业机会困难的情况下,过高的失业保险对就业的负面作用就更加明显。德国的经验教训对我国有如下启示:

4. 1失业保险给付水平要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低水平,广覆盖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水平必须严格控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如果起点过高,就会骑虎难下,最终给财政背上沉重的包袱。在德国,失业保险是一种强制性的保险,只要收人在 400~5600 马克的雇员,都要参加法定义务失业保险。而我国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很窄,只在国有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实行,相当一部分非国有企业以各种理由拒绝参保,许多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即使参保也只是为部分职工投保。就城镇而言,个体经营者和学生不在保险范围之列,私营企业、农民工基本上也没有失业保险,这就使失业保险缺乏普遍性。所以,我国应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使失业人员的基本的生活得到保障,从而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4.2失业保险费率要适中

德国一直享有很高的失业保障,所以相应的失业保险费缴费率高。近几年来,由于经济的缓慢发展,失业率居高不下,这种高的保险费率不仅给企业增加了成本,而且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因此,我国应从中吸取教训,失业保险费率应与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相反,如果保险费率太低,就不能发挥失业保险的效力,对失业人员不能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

4. 3失业保险应由国家统一管理,减少分散管理带来的混乱

我国目前的失业保险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失业保险金的发放也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现象,失业保险的监管机制尚未有效建立,挪用、挤占失业保险金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对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参保标准多个重要数据统计不准确,统计手段落后,也使得失业保险管理所处理的信息有误,妨碍了失业保险管理的有效性;另外,失业保险基金的运作效率低下,失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为了使失业保障制度实现有效地运行,必须统一失业保障的管理机构和提高管理水平,具体地讲,就是要建立一个由国家统一协调,各级政府的劳动保障部门利用先进的管理水平实施专业管理的分层次的失业保障体制。

4.4应提高失业保险制度在促进就业方面的功能加大职业培训方面的支出,提高劳动者的文化和技能水平。

德国政府对职业培训和就业工作十分重视,一方面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就业门路,创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又以国家投人充足的资金为支撑,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雇用失业者,同时还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工作,为失业人员再就业创造条件。单纯的发放失业保险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因为目前我国的失业人口中大部分是文化水平低和缺乏技术的人,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他们显得束手无策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才能提高他们的劳动素质,使其走上再就业的道路。所以,这就需要政府政策的合理引导,加大对下岗人员职业培训的财政投人,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和技术水平势在必行。

国际在线专稿:据德国《图片报》16日报道,德国著名经济学家表示,德国经济形式回暖,就业形势可观,失业人数和失业率同期下降,经济增长速度平缓向上。

据德国政府统计显示,德国目前人口约为8000万,德国失业人数从去年平均342.3万降至今年的338.2万,下降了4.1万,而据预计2011年该数据还将继续下降为331.3万人;2010年德国就业人员有4012万人,据目前的经济回暖趋势估计,该数据在2011年将扩大为4015万人;2009年的失业率是7.8%,该数据在2011年将下降为7.6%。

第三篇:德国社会保险考察报告(网)

******* 赴德国培训考察报告(草稿)

**********对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及经办管理情况进行了考察。在培训考察期间,全体团员严格遵守各项外事纪律和德方制定的培训考察计划,积极与外方授课人员进行深层交流互动,学习氛围浓厚,展现了社保系统干部的良好形象,得到了外方专家的认可与好评,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学习考察任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培训考察的主要情况

一是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考察培训团成立了班委会和临时党支部,班委会下设了调研学习组、组织管理协调组、安全生活保障组,在考察期间各组组长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细节性的事务逐级分解,具体落实到人,较好的完成了班委会交办的各项任务,确保了考察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是求真务实,学有所获。在德方人员的精心组织下,我们在柏林经济技术交流培训中心听取了拜尔教授对德国经济体制现状和社会保障改革情况的介绍,由泰马博士为我们讲解了德国伤残人员的保险制度;参观了慕尼黑老年培训教育机构;实地走访了阿豪

1

斯小镇的圣弗里德里希养老院。又分别到德国联邦保险总部、行业保险联合会、柏林法定养老保险咨询服务站听取和了解了德国社会保障的历史渊源、发展进程和远期的规划,以及社会保险的经办、管理、服务情况。

三是形式新颖,不拘一格。此次培训考察形式多样,既有现场课堂讲授、幻灯片演示、交流研讨,又有现场观摩、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从理论到实际,从课堂到工作现场,激发了大家自主发问、主动思考,积极学习的热情。团员之间将两国制度差异进行对比,并就各国制度体系的优缺点进行交流研讨。

四是纪律严格,步调一致。在考察、学习、生活期间,全体团员严格遵守外事纪律,尊重外国人的民风与习俗,在与外方人员交往的过程中,做到有礼有节,不卑不亢,在集体行动过程中每名队员都能顾全整体,在吸烟等诸多细节上做到自我节制,维护了考察团队的整体形象。同时,德国同行在工作与生活中的严谨、细致、认真、节俭、诚信的品质也令人有所启迪和感悟。

二、德国养老保险的历史沿革、特点

(一)基本国情

德国全名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位于欧洲西部,首都柏林 ,行政区分为16个州 ,人口数量为8200万 ,宗教信仰为基督教和天主教,国土面积为 35.7万平方公里,自然资源较为贫乏,大部分用于农业生产,但农业人口仅占2.2%左右,德国是全球八大工业国之

2

一,工业产品在世界享有盛誉,西德拥有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线。2011年GDP总值3.62万亿美元 ,人均GDP为3.79万美元,经济总量居欧洲首位、世界第四。雄厚的经济基础为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

1871年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了对付工人运动,于1883年至1889年先后颁布了疾病、工伤、养老保险法案,1911年制订了统一的社会保险法,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正规社会保险制度的发祥地。

一战期间随着德国战败,建立了魏玛共和国,但很快解体。1927年德国颁布了失业保险法,但由于战争赔偿和世界经济危机导致经济萧条和动荡,使德国社会保障制度陷于法西斯专制管理。

二战期间,希特勒上台后为发动战争做准备,在延续了原有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为工人提供了一些福利,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几乎完全崩溃。

二战后,德国社会经济经历了从恢复和重建到快速发展的过程,1949年颁布了新的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制度在德国才逐渐恢复,1976一1989年社会保险制度进入一个调整时期。1990年分裂了41年的德国再次统一,德国社会保障政策也经历一个从快速发展到走向福利国家的趋势,通过1972年、1992年及当前的改革,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

(三)德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

1、德国养老保险体系框架。德国养老保险体系由法定养老保险、

3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商业保险(个人自筹)等多种形式组成。

2、覆盖范围。根据法律规定,所有的工人和职员都参加法定养老保险,法定养老保险覆盖了从业人员的90%,目前全德国参保人员2500万人,退休人员930万人。公务员和法官是国家终身雇佣人员,不参加法定养老保险,有独立的养老保险制度,公务员适用《联邦公务员社会保险法》。农民具有独立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3、基金来源及筹集。法定养老保险为强制性保险,所有的投保人都有义务依法按时缴纳养老保险费。养老保险资金的来源有两个渠道,一个是雇主和雇员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比例各占50%,这是养老保险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另一个是国家财政补贴。

4、筹资模式。从完全积累到现收现付,从1957年开始,基金积累制向现收现付制转变,到1969年彻底实现,现收现付制模式一直保持到现在。

5、给付条件。被保险人必须达到规定的退休年龄和达到缴纳保险费的期限,才有领取养老金的资格。德国规定享受养老金的基本条件为年满65岁,累计缴费35年。

三、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

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和人口低生育率,使德国现收现付制的养老金运行模式已经面临危机,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为了缓解这种状况,德国政府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提高退休年龄。德国现行养老保险法律是2005年新修订的

4

《老年和伤残保险法》,决定从2012年起开始逐步将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由65岁提高至67岁,退休年龄由实际平均60岁提高到63岁,以保证2O3O年养老保险费的交纳不超过工资的22%。

二是提高缴纳比例。为解决交纳人与领取人比例不断下降带来的收支失衡问题,德国养老保险金缴纳比例从1995年的18.6%增长到1999年的19.5%,2009年又增长到19.9%,预计2030年起将达到21.8%,退休人员享受3年大专院校培训的福利待遇将很快被取消。

三是鼓励多种渠道发展养老保险。2002年德国开始实施“里斯特”法案,即德国公民只要同保险公司、银行或基金签订私人退休养老金合同,就可以得到国家的补助,而且补助金额每年都会增加。政府有关部门希望通过这种措施扩大私人养老保险的影响,使这部分养老金近期占到整个养老金的15%,中远期达到25-30%,由现在的补充地位逐步提升到与法定养老保险相近的支柱地位。

四是加大国家财政补贴。在改革中,政府仍然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财政负担要相对稳定。近期每年拿出700亿欧元来补贴养老保险基金,同时把提高的生态税补充到养老基金中。

四、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启示

(一)用垂管的优势健全科学体制

德国社会保险行政机关与社会保险承办机构是完全分开的。联邦政府劳动与社会事务部是政府管理社会保险的最高行政机关,联邦政府设有社会保险管理监督办公室作为具体的管理部门。该办公

5

室隶属于劳动与社会事务部,但不同于劳动与社会事务部的内设机构,有相对的独立性,该办公室工作人员是公务员。德国社会保险承办机构与众不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治管理模式。

德国社会保险机构的所谓自治管理,其含义是参保人通过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社会保险机构的最高决策和管理机关(理事会),实施对社会保险机构的管理,如选举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总裁,通过社会保险机构的报告等。德国的自治管理模式实际上是让社会直接参与管理,而政府退到幕后,通过间接监控方法管理社会保险,如审查和批准社会保险机构的报告和建议,调查社会保险机构的活动等。另外,在比较大的城市设有社会保险咨询和代办机构,隶属于地方政府,主要工作是宣传介绍政策,发放表格,指导填写,代理送达,通告错误等,向市民提供便利。由此可见德国社会保险自治管理模式是基于两个特点,一是由于社保基金完全来自由雇员和雇主,因此,自治模式实现了权责对等的机制,二是自治模式的根本是一种政事分开的模式。

与我省社会保险经办体制相同之处在于,我省的垂直管理模式也是一种政事分开的管理模式。按照权责对等以及十二五期间实现全国统筹的趋势,我省的垂直管理模式将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

一是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上的责任性,有效避免了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保证“上传下达、政令畅通”。 目前,各级地方政府对于中央政令的执行情况并不统一,有的是由于行政能力不足、资源不够等原因达不到要求,有的是从本地区利益出发,习惯

6

了饭来张口的思想,有意降低本地区的标准,以吸引资金向本地区流动。如果社保经办机构对上责任弱化,就会向地方利益因素妥协,届时社保基金新的增支缺口将是巨大的,同时在社会所造成的影响还会产生联动效应,将进一步加剧基金损失,也为社保基金的监管带来沉重压力。

二是实现了权责对等,有利于实现全国统筹后社保基金的顺畅运行。根据十二五规划,社会保险将在五年内实现全国统筹,势必形成一个从中央到地方,从地方到中央的双向基金流动大链条,在上解和下拨过程中上下形成了纵向关系,这种关系是否顺畅,决定了社会保险基金是否能够安全运行,在这个大链条中,最大的风险在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一些处于基金链条的末端的地方政府,难免会产生在全国统筹基金这个大锅里张嘴吃大锅饭的思想,一些地方政府等、靠、要的心态和惰性心态难免会延续和助长。

由于中央的统筹基金届时将成为社会保险系统的核心资产,因此对应的权责在上,而非地方,而垂直管理体制完全符合这种对上负责的权责对应机制,与全国统筹基金纵向链条的运行路径是彼此对应的,因此垂直管理体制有利于全国统筹的施行。这种情况下,社保经办机构负责人考虑更多的则是对上的责任、考虑的是基金的安全与基金的承受压力。对上责任的最大化确保了基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地方本位主义思想的制约性,最大程度降低了社会保险全国统筹基金的安全风险。

7

(二)用战略的思维开展精算决策

在柏林培训期间,拜尔教授等讲课人员运用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演示了各种精算数据,这些精算数据包括了对社会保险各项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对社会及人口各项数据指标的统计分析和计算,根据这些数据为我们讲解德国社会保险改革的动因,简要叙述了待遇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并对未来三十年乃至五十年的社会人口变化趋势、社会保险收支变化趋势等各项指标进行了预测。

精算在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险中已经有百年的历史,在德国不仅在社会保险构建之初就采用精算的方法进行严密的论证,而且在制度运行过程中仍然运用精算方法对制度的可持续性和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与此同时,他们还将评估的结果以年度精算报告的形式向社会公开,让整个社会来监督社会保险制度的运行情况。而近期欧盟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无一例外地运用了精算技术为改革方案提供智力支持。可以说,当今世界范围内社会保险的重大决策都是以精算师们提供的稳健可靠的精算数据为基础的。精算已成为支撑社会保险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技术方法,毫无争议地成为社会保险专业化的重要标志。

目前德国联邦养老保险局有经济学家职位近20个,联邦政府劳动与社会事务部有专门的精算部门,设有首席精算师、研究、评估和统计办公室以及精算办公室等。每季和每年都要出版统计报告。对将来待遇支付能力和人口变化趋势的平衡进行全面的检查评估,其他职能还包括广泛研究短期和长期人口和经济发展趋势,死

8

亡率和生病率分析,向国会和社会公众提供社会保障项目财政研究,为国会有关社会保障立法的制定和修改提供财务影响的证明报告等。

可见精算是全部社会保险政策与规划的基础所在。精算使未来可以预见,精算可以给政策打分,精算可以成为决策者的智囊。我们应该看到,在社会保障领域,精算在制度建设、政策评估、财务预算、风险预警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据是精算的生命,所有的精算分析和研究都是基于数据。随着我省社会保险业务经办的数据得到进一步的积累和集中,尤其是近几年开展的数据质量年活动,使得社会保险基础数据和核心业务数据质量大大提高,这些都为精算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备的基础条件。

在全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背景和人口老龄化加速的情况下,国家将对社会保险加速覆盖和有效保障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对制度可持续性进行评估,如何评价政策制定能否有效提供保障,这都对经办机构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传统的分析方法和手段显然难以满足这些要求,引入精算是必然途径,这与国家提出的精确化管理的方向和目标是一致的。

(三)用良性的机制强化保障能力

德国社会保险采取的是现收现付制度,2011年德国一般养老保险总收入2494亿欧元,总支出2446亿欧元,当年余额为48亿欧元,供养比为2.21:1,预计20年后为 1.18:1,以上这两组数字说明了德国社会保险当前所面临的危机。改革背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

9

加快,德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重问题。特别是东西德统一后,保持整个德国较高的保障水平对现有财政造成很大压力,再加上较高的失业率,现收现付的养老金运行模式面临危机,养老保险制度也陷入困境。所有这些使得德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挑战,迫使他们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

德国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没有设计新的方案取代传统社会保险方案,只是在扩大受保险人范围、调整保险费征收比例、延长退休年龄、鼓励商业保险参与等方面做了政策调整。实践证明,改革后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和经济情况,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这种改革是极为有限的,如PPT所演示改革后的供养比,和缴费费率的前后比较,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可见当前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危机,各项负面的数据指标仍然呈现上升的态势。并且,德国社会民间的承受能力目前已经接近极限,来自民间和工会的压力巨大。尤其是中老年人。他们抱怨自己辛苦工作,缴纳保险费,让上一代人享受了优厚的养老金,到头来自己的待遇却今不如昔。同时,工会长期以来坚决反对降低社会福利的任何改革,这也给政府的改革带来阻力。

与德国相同的是,中国今后几十年最大问题也是要面对伴随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以及基金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早动手,早准备,借鉴德国等社会保障制度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同时也要结合国情,尽量避免西方国家在改革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尽量少走弯路,做到未雨绸缪。

10

1、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机制。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应该从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近期措施,主要是要进一步加强征缴清欠工作,在基金入口关做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认真落实各项任务指标,努力减少当期支付缺口,强化考核机制,强化和完善激励机制,促进扩面征缴工作的顺利进行,把好基金出口关,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审查提前退休人员的待遇资格,对伪造原始依据,通过各种手段提前领取待遇的,要运用《社会保险法》这个法律武器,坚决予以清退、查处,进一步加大离退休人员生存认证力度,加大对冒领现象的清退和查处。

二是中期措施。可以借鉴德国提高缴费比例,延长退休年龄,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等做法,也可以完善企业年金制度,健全商业保险运行机制,运用好社会各种保险,对参加法定保险以外的人群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以分担法定保险所承担的压力,减低政府所承担的责任。但这样的做法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例如:提高缴费比例可引发在职人员贫困,延长退休年龄导致降低国民幸福指数,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会形成新的潜在的增支因素,企业年金实际应用范围有限,商业保险存在着一定的运营风险,如果再连续以这种单纯的方式进行改革,势必导致激化系列矛盾,会诱发而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所以,诸如德国当前的种种措施仅仅是权宜之计,只能适用于某个特定的时段。

三是远期措施。当前,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问题日趋凸显,

11

且经过几年的调待,使离退休人员工资水平大幅度上涨,增支因素日趋严重,如果仍然实行我国现行的部分积累制方式分配社会保险基金,资金将不可避免的出现缺口,因此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来解决包括资金筹集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需要我国从根本上对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改革,开拓新的社会保障基金来源渠道。建议在国家、单位、个人注入的基础上,增加金融机构运营盈利资金的注入。基本思路是创立具有双重职能的金融机构,即:建立国有社会保障银行,除了搞经营外,还须承担社会保障任务,国家运用法制手段确保国有社会保障银行的运营资金来源,资金来源主要是部分国有企业国有存量静态资产、社会保险基金个人账户做实运营部分、部分财政收入、个人存款、及其他社会资金,运用这个具有一定垄断性的国有企业的运营盈利资金,长期注入到社会保险基金之中,承担起社保基金的支付压力。国有社会保障银行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立预筹积累制度,提高社会积累资金的比重,将政府风险和责任减少到最低程度,通过金融形式的预筹制实现对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性改革,确保社保基金不出现任何缺口。

2、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征缴力度。在培训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德国社保经办机构在征缴方面不存在强制性问题,主要依靠国民优良的传统和完善的诚信机制,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建立完备的诚信体系仍然需要几代人付出的努力来实现。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险现行的各种措施强制力不足,仍有相当一部分参保

12

单位存在着申报、缴费行为不规范的问题,少报、瞒报、漏报、拖欠社会保险费的情况在各个地区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在现实情况下,我们仍需建立刚性的制度来规范参保单位的申报缴费行为,因此建议建立与参保单位诚信挂钩的退休人员待遇奖励机制,在退休人员待遇计算中,增设参保单位诚信奖励金,属于当年诚信参保单位的当年退休人员在退休时待遇中可以多计入诚信奖励金,即不违背及时足额支付的原则,又体现了不同诚信度的差别,做到哪个参保单位在社保没诚信,就让他在职工面前没威信,通过这种机制来促动职工对本单位缴费行为的监督,以及对自身权益的维护。

3、政策体系上的制定要体现激励机制。德国长时间高福利导致了收入倒挂,有时失业者的收入受益于各式各样的补贴和福利反而比就业者中的低收入者还多,造成了人们不劳而获思想的滋生,也推高了失业率水平。社会福利开支大增,政府不堪重负,赤字扩大,需要通过发行债券、提高税率等方式缓解,大量的社保资金也挤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所需的资本。在德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过程中,考虑到了降低待遇标准的问题,但引发社会强烈反弹,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社保制度建设的规模和水平要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相适应,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各地区之间的统筹平衡,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在社会保险政策体系上的制定要充分体现激励机制,不可急于求成,盲目冒进,要坚决杜绝“吃大锅饭”的现象。

(四)用长远的眼光建立全息数据

13

目前在全德国乃至全欧洲,实现了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联网,因此德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便捷的从其他部门获取参保人员或非参保人员基本信息,用以审核,或进行精算调研,建立健全这种全息数据体系的过程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

我国社会保险的数据库的基本信息的建立和采集是在一种有限的被动的基础上建立的,只能适应于即时的需求,例如:根据参保和建立个人账户等业务行为的需要,我们仅为参保人员建立基本信息,而社会保险全民覆盖的潜在需求,社会保险战略性精算统计决策的需求,以及未来一个时期业务经办的现实需求,需要我们将全民的数据都纳入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中来,实现动态监管。

建议建立社会保险全息数据库,即将全部中国公民的基本信息纳入到社会保险数据库之中,一是中国境内出生的婴儿一获得出生证明,即强制将其基本信息在社会保险进行基础信息备案登记,其出生证明等原始材料即以影像资料形式留存于社会保险数据库之中,二是需要将参保人员以外的一切其他中国公民全部纳入数据库之中。

一方面,通过建立全息数据,使我们对社会潜在参保情况,未来人口发展变化趋势,摸清家底,并将这种数据结合精算,实时性的予以掌握,并引导各项政策的制定,另一方面,在业务经办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已经成型的基础数据,而在对今后该人员办理各项社会保险业务时,即以出生证明为法定基础信息,档案和身份证出生信息仅供参考,与现有的基本信息采集机制相比,这种

14

出生即有的信息更为客观、准确、权威,也使得业务经办更加主动。

我国人多地广,各个地区发展不均衡,在我国实现全社会的信息共享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且社会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社会保险若需快速发展,占据主动,需在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先行做起,建立起全息数据,形成全息数据的管控机制,扩展社会保险的核心资产,不能守株待兔,等人家送上们来。

(五)用整合的方式兼顾诚信监督

德国在养老保险监督领域,遵循国家立法和自治相结合的原则。经选举产生的雇员和雇主代表对养老保险实行自治管理。自治机构是游离于政府之外的,所有这些机构共同构成了德国养老保险行业联合会(VDR)。这种将政府从直接的管理责任中脱离出来的自治管理模式还形成了有效的、内外结合的监督体系。外部监督机构是政府,内部监督机构是自治机构,从而有力地保障养老保险制度的日常运行。自治组织的管理能力也在不断的实践中变得越来越强大。

德国社会保险的自治管理是一种透明、民主和有效率的社会保险管理模式,一方面自治管理可以充分吸收社会力量,直接减轻政府的管理责任;另一方面,赋予了劳动者和工会参与管监督的权利,是对劳动者保险权益的最大尊重;而且,自治管理有助于政府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责,保证制度运行的效率。

德国社会保险费的征缴不存在强制性的问题,这主要得益于德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和管理体系。该体系将各种与

15

信用相关的社会监督力量结合起来,共同促进社会信用的完善与发展,制约和惩罚失信行为,从而保障雇主正常依法履行参保缴费的义务。

完善的社会诚信机制必须依靠各种力量的有效监督来实现,也只有依靠有效的监督,诚信才能得到认可,西方诚信系统的根本是将监督机制社会化,将监督控制机制与考核评议机制高度细化与整合的结果,监督机制与诚信机制是相互促进互为完善的关系,诚信与监督是支撑社会保障发展的两块基石,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不仅对于防范经办风险、提高资源配臵效率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惩治失信行为提供了法律保障。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金融机构、企业、个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一方面要运用《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武器,继续完善和强化社会保险内部控制与监督制约机制,要加大对社保基金的监管力度,尤其是在我省各个县市一旦实施综合柜员制后,面临着将控制、监督、考核、柜员内部评议(类似于诚信评议)一体化和系统化的问题,即诚信的评议源于考核的结果,考核的结果源于事后监督审计所形成的数据,事后监督审计与业务环节的事中控制又构成了完整的内控机制,有效的内控机制是建立诚信机制的前提,内控机制与诚信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成为促进社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持续运作的有力保障,也是实施综合柜员制经办模式的坚强保障与后盾。

16

另一方面要加强诚信教育,整合社保系统的监督、考核、内控、纪检、政行风建设等资源,促进社保系统内部和外部诚信机制的建立和发展,发挥社会保险内控监督部门、纪检部门在建立社会保险信用体系中的作用,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和对失信行为加强惩治力度,提高参保单位和社会保险内部员工的信用意识,使信用成为社会保险运行中的通行证。因此,应以更开放的姿态鼓励诚信机制的建立与发展,整合现有的内部资源和外部社会资源,推动信用机制的建立,使其在加强对社保基金的监管、规范参保单位自律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六)用尖端的手段实现智能经办

在德国,我们参观了大众汽车的组装生产线,从汽车零配件入口,到整车下线驶出工厂,短短的生产线上,看不见热火朝天一派繁忙的景象,为数不多的几名工人,看上去有几分悠闲,在传送带边上,运送零配件的智能机器人安静而有秩序的忙碌着,流水线末端车身和发动机的组装其主要的工作也是由智能机器人完成的。在这个车间里实现了90%以上的智能化管理、智能化生产,实现了成本最小,差错最小,流程最优,效率最高,劳动强度最低。达到了生产布局结构科学严谨,工艺流程细致无间,产品性能质量最优的效果。高度智能化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模式,令人大开眼界。

目前我省的社会保险系统经办模式经历了专管员制发展阶段、分柜制发展阶段、目前已经初步开始的综合柜员制起步阶段、以及即将迈进的无窗式经办阶段,受德国大众汽车生产智能化的启发,

17

应该预见,随着世界智能技术的日趋成熟,未来的经办模式必将有智能化的手段参与其中,在社会保险无窗式经办模式之后必将是智能化的经办阶段。

在智能化经办阶段,具有高度自主智能的计算机系统将在多个服务领域发挥其优越性,目前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在这方面的产品已经呼之欲出,新一代的计算机在面对服务对象时更具人性化,强大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使其既是社保知识专家,也是心理专家,强大的管理能力和计算能力,使其既可以成为经办者,也可以成为精算信息与决策方案的提供者,不仅面对服务对象进行互动,也面对社会保险管理人员进行互动,未来的经办手段将实现服务智能化、经办智能化、精算智能化、决策智能化、学习智能化。智能化手段的介入最终使我们的服务更加贴心,更加高效,人员投入更低。社会保险的人员结构将由经办服务型人员占主体,转为管理型、维护型、研究型、决策型人员占据主体。

任何一种经办模式都是在上一个经办模式中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与教训后,经历漫长时间的完善和发展,最终实现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德国人之所以在某些方面领先于我们,并非有捷径可走,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重视人才,尊重知识,加上德国人认真、严谨的品质,每一个值得称道的方面都是经过脚踏实地的付出和努力得来的。

我省目前的综合柜员制经办服务模式和网上经办服务模式刚刚起步,也同样需要一个脚踏实地的发展过程,目前在全省推行综合

18

柜员制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如观念转变的问题,统一思想的问题,地区之间发展条件不均衡的问题,我们的综合柜员制仍面临着进一步提高内控力度和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的问题,而网上经办系统与德国全国联网的层次相比,仍然处在一个十分稚嫩的萌芽阶段,综合柜员制经办服务模式与网上经办服务模式,并非是十全十美的产物,他不是静止存在的,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仍需用辩证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综合柜员制经办服务模式和网上经办服务模式是我省社会保险在发展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是为下一个发展阶段奠定基础和积累经验教训的过程。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省当前需要做的是,统一思想,抓好推行综合柜员制的落实,将各个地区在操作过程中反映上来的问题,集中汇总、解决,在开展综合柜员制的过程中要不断积累经验、改进不足,在今明两年内认真落实好三版软件平台的应用,三板平台软件采用业务流的方式,对原有的经办流程进行了优化升级,是符合新时期、新环境下的经办手段,也是符合综合柜员制经办模式下的经办手段,要认真抓好试点单位的试运行与测试工作,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要与综合柜员制环境下的经办模式进行有效的磨合与衔接。加速网上经办系统的二期研发进度,在应用方面要进行细致的组织和精密的筹划,加强对参保单位劳资人员的培训力度,转变其思想观念,使其尽快适应新的经办模式,尽快进入角色,积累网上经办环境下的各种经验性资料,形成《网上经办》操作手册,建立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

19

(七)用扎实的基础加强队伍建设

在德国一个地区级的经办机构负责人,为我们讲解了宏观的、系统的德国社会保险体系,对各项社会经济指标,人口数据,了如指掌,分析到位,这应该是一个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与德国相比,我们各个市县的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还停留在处理具体业务,承担业务经办的层次上,当我们的经办体系,内控体系健全并完备的时候,我们的领导干部,应该做到抓大放小,个人的主要精力和时间除了落实上级的各项政策、决定外,更重要的是研究地区经济运行情况,研究政策、法规、提出合理化建议,对所分管的业务组织人员进行地区级精算,并参与到决策型的事务上来。例如在山东省淄博市,在综合柜员制经办模式下,全部经办权限下放至柜员、专职复核员和大厅主任,其社保经办机构的领导干部不参与具体业务,而是开展调研,提出合理化建议,实施组织人员开展统计分析与决策等事务。我们目前之所以达不到这一点,是由于我们目前经办效率较低,经办环节中高风险业务尚未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

要实现这种转型,需付出大量的代价和艰苦的漫长的努力,一是要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人才培养要体现阶梯性,有些县市工作人员并不少,但是能够干事的人员往往始终是有限的几个人,有的县市中间人才断档情况也不容乐观,我省社会保险需要建立一支高、中、低的阶梯性人才队伍,具体到每个县市,需建立相关的机制对人才应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形成直观的

20

数据,加强专业型、复合型、研究型、领导型人才的建设,确保社保各个领域工作的开展齐头并进,避免出现“拖后腿”的情况,同时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使用、管理和激励机制。二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配比机制,德国参保人员2500万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2.4万员工,平均每个工作人员面对的服务对象为1041人。***省今年全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总覆盖要达到619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80万人和40万人,全省参保总人数共为1139万人,目前我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工作人员共计2100人左右,平均每个工作人员面对的服务对象为5424人,人均工作量为德国人的五倍之多,数量的提高往往是以牺牲经办质量和服务质量为代价的,所以我们应该尽快建立一个常态化的人员配比机制,确保人员数量与社会保险工作量处于一个科学合理的比例,以确保社会保险的经办质量和服务质量。

(八)用公平的理念推动持续发展

社会保险制度与商业保险最本质的区别是其公平性。社会保险以确保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为目标,不论民族、身份、职业、宗教信仰和居住地点。德国以及大多数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基本遵循这一原则。

相比之下,我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公平性不足。一是具体政策和待遇水平在人群之间、地区之间存在差异,社会保险制度部分项目职业相关、部分项目户籍相关,不同的人群享受不同的待遇,

21

于是,全民本应同等享受的社会养老保险权利被分成多种类型,例如:“五七家属工”、厂办大集体、下乡知青、下乡干部、被征地农民、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居保等各种类型的保险,这实际上是把国人分成若干等级,社会保险制度“碎片化”违背了社会保险制度公平性原则;二是在收入分配领域产生了逆效应:地位越高,收入越高,社会保障待遇越好,地位越低,收入越低,社会保障待遇越差,使得这项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受到质疑。三是制度设计的种种缺陷,使得社会保险各项制度运行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如果处理不当,终将影响人人公平享有社会保险服务。

这种局面的出现,虽然有其历史的原因,但主要是因为近期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指导思想存在一个理念问题。如果承认国民具有享受基本风险保障的权利,那么,为社会成员提供社会保险就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如果承认每一个国民具有平等的权利,那么,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险就不应该因户籍、职业和居住地不同而有如此巨大的待遇差异。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国家未来一个时期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应当以控制和缩小群体间待遇差距为目标,降低社会保险职业关联度和户籍关联度,从职业保险走向国民保险,从城市保险走向城乡保险,从人人享有走向人人公平地享有。具体地说,一是要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整合成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浙江省在2009年就已经整合并实现老年人群全覆盖),再积极创造条件,在适当时,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

22

老保险制度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形成全民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阶段的整合,都必须把保障待遇的逐步统一作为核心内容。

我们国家这几年在社会保险领域投入是不少的,但其绩效并没有与投入成正比。这就要求在今后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要以有限的资源为社会成员提供最好的风险保障服务为原则,探索一个由“人人享有”走向“人人公平享有”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九)用民族的美德弘扬特色文化

在德国我们感受至深的是德国的文化,而德国的文化核心是宗教文化,在各种养老机构中,深切的感受到各种宗教力量的参与,在养老院里,虽然有着优雅舒适的环境,老人们颤抖的双手前虽然不乏敬业的职员为其端茶倒水,但是孤寂眼神里却难以掩饰这个高度文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一丝冷漠,老人们虽然多了些许舒适安逸,却少了一份天伦之福。

社会保险所从事的就是老年工作,其本质是一种慈善事业,孝敬父母、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国家特有的区别于西方的特色文化,然而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加剧,这种传统文化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亲情的淡漠呈现一种西化的趋势,这种文化的复兴需要有一个主体和一种力量予以推动,社会保险应该在这方面起到对全社会的引领作用,承担起这种重任,并将其作为社会保险文化核心与精髓。作为社保人,我们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加入社保的每个干部职工做

23

起,对我们的干部职工进行孝敬父母、爱老、敬老的再教育,并营造社会舆论,营造社会氛围,以核心文化为载体,创建多种形式的孝敬父母、爱老敬老的活动。试问,一个不能孝敬父母的社会保险职工,何谈人性化服务,何谈发自内心的服务于社保工作。从每个人做起,从自己的家庭做起,社保人应该用自己孝敬父母、尊老爱老的行动为全社会的年轻一代率先垂范,以此来影响和动员社会,凝聚人心和力量,使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得以复兴和弘扬。孝敬父母、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之一,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天伦之道,而作为西方,将更多的老年人托付于社会和宗教慈善机构的趋势,只能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支流。

总之,德国之行,全体团员感同身受,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丰富了头脑,我国的社会保险虽然起步较晚,但与德国相比,我们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有些方面的制度甚至优于德国,当然,我们更多的看到了差距和不足,德国有着自己的国情与传统,我们不能紧随其后东施效颦,亦步亦趋,我们对外来的理念,应该取其精华,对我们自身应该扬长避短。“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我们应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险,打造一个体现中华民族勤奋、智慧、以爱老敬老为文化核心的社会保险。

*******

24

第四篇:赴德国、匈牙利医疗保险考察报告

2005年8月27日至9月7日,我分会就科研项目《医疗保险筹资与医疗费用宏观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组团赴德国、匈牙利进行考察。先后拜访了德国卫生和健康保险部,德国医院协会、德国保险认证医师协会、AOK保险公司以及匈牙利卫生部,了解了两国医疗保险制度现状,并就我国医疗保险基金征缴和支付存在的问题与两国进行比较和分析。

德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情况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立法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目前该国医疗保险由法定医疗保险和私人医疗保险两大运行系统组成。绝大部分德国人都有义务上保险,其中小部分人可以在私人或法定保险中进行选择。这主要是根据其工作性质和收入多少来决定:公职人员及自由职业者(包括私营业主),以及收入超过一定水平的雇员(2004年税前月收入超过3862.5欧元)可以在法定医疗保险和私人医疗保险之间进行选择,也可以同时参加两种保险。从目前来看,88%的人口(7200万)参加了法定医疗保险,其中有11%的人是在两种保险中自由选择了法定医疗保险,另外还有9%的人参加了私人医疗保险。

法定医疗保险保费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所有保险机构的平均缴纳数额大约为收入的14%,原则上劳资双方各负担一半,但近几年比例有所改变,实际上雇主承担少于雇员的费用。缴费基数设封顶线和保底线,2001年封顶线为3350欧元,2004年调整为3525欧元,保底线在2001年为325欧元,2004年调整为640欧元。对符合条件并参加了法定医疗保险的雇员,其家庭成员(包括无业的配偶,未成年子女)可以一起享受医疗保险的各种待遇。

在德国医疗保险管理职权从两个角度划分:执行者及分级管理。从执行者角度来说,德国的医疗保险由政府部门和自治管理机构共同管理。国家政府部门为各级卫生和医疗保险部门,负责制定酬自己提供医疗服务的法律法规,并对医疗保险管理进行国家监督;自治管理机构为各级联邦共同委员会、法定保险机构协会、医院协会、保险认证医师协会,负责具体实施各项法律规定,制定和完善医疗服务项目目录,保险服务价格、数量和质量的协商、监管。立法者通常给予自治管理机构在法规实施方面较广阔的自行安排组织的空间,由卫生及医疗保险部门对其进行监督。从分级管理角度上说,联邦、州及区的政府部门和自治管理机构责任、权利也各不相同,国家级部门、机构制定政策和目录;各州也参与决策,并统一执行政策和主要管理制度(如医疗服务项目目录)。

在医疗保险管理中有很多技术性问题需要处理,如药品性能和价格比较,确定支付标准,审核诊疗规范,处理医疗纠纷等,为此,德国卫生与健康保险部设立了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从事药品经济学、卫生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为处理技术性问题提供学术依据。

保险机构的竞争异常激烈,其数量由于合并而一直在减少。1989年德国有超过12000家法定医疗保险机构,到2004年只剩下250余家,而且还在不断减少,预计到2015年将剩下不到50家。参加法定保险的人可在各保险机构间进行自由选择。主要在四个层面:价格(保险费),质量(医疗服务),保险程度(范围),服务(热线、分支机构、便捷程度等)。然而保险机构与医院不单独签订协议,而是与医院协会和保险认证医师协会签订协议,因此在医疗服务质量上差别不大;医疗服务项目目录涵盖范围很广,因此在保险程度(范围)上差别也不大。主要是在价格和服务上竞争。保险费根据个人收入进行计算——每个保险机构都有自己的缴费比例。

德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把门诊和住院严格分开的国家。门诊基本是医生自己开设的诊所。医院则有国家、公共福利和私人性质的。在德国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部门都有专科医生及专家,被称之为双重专科结构。比如在德国既有自己开诊所的心脏专科医生,也有在医院心脏科工作的心脏科专家,通常在医院工作的心脏科专家为被聘用的。目前德国卫生体制也正在进行改革,允许开诊所的医生去医院服务,医院的医生出门诊。医生必须在成为医疗保险认可医师协会的成员后,才能够救治医保患者并得到基金支付。

德国法定医疗保险基金征缴、支付

法定医疗保险保费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原则上劳资双方各负担一半,但为了减轻企业负担,有益投资环境,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近几年负担比例有所改变,实际上雇主承担少于雇员承担的费用,雇主平均约为6.6%,雇员为7.4%。

医保按照总额控制来支付门诊费用:一个地区所有的门诊医生有一个总额预算,但对每个诊所或医生不作具体限制。住院费用按照定额办法支付,每个医院根据住院病例数有单独的预算。

最初患者在看病过程中,只要在医疗服务项目目录范围内,就不需要掏一分钱。但近年来政策作了调整,德国开始尝试费用共担机制。患者每开一种药品,将会承担不同程度的费用。根据药品的单价和数量,每种药品个人负担在0至10欧元之间。

2004年医疗保险支出达到1311亿欧元,其中住院支出占最大比例,达到36.3%,

(Mrd为十亿欧元)

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德国医疗保险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德国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广,保障范围大,导致医疗保险费用支出缺乏控制。同时,高科技医疗技术和新药品不断诞生和广泛使用,人口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等,已使各大医疗保险机构每年收取医疗保险费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医疗保险支出的增长速度。1993年以前,医院所有支出都由疾病保险机构负担,93年以后,保险费收入增长低于支出增长,限制了医院费用报销的情况,医院也开始出现赤字。

为此,德国卫生和医疗保险部会同相关自治管理机构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来扩展筹资渠道、紧缩基金支出。

退休人员缴费。德国是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国家,老龄人口的医疗费用也占了全部医疗费用的大部分,因此德国实行退休人员缴费制度。缴费比例为14%,基数为其养老保险金。费用的一半由老年人负担,另外一半直接从养老保险金中扣除。如果原来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无业家庭成员,达到退休年龄后也必须要缴费才能够继续享受医疗保险;

加强对雇员收入的稽核力度。不仅将工资收入计入缴费基数,其他非工资性收入也同时一并计入;

适度提高筹资比例。根据医疗保险支出情况,适度调整筹资比例,最高时达到15.8%,2003年后逐步回落,目前稳定在14%;

结算方式逐步向DRGs过渡,以更科学、合理的结算方式控制医疗费用。1996年以前,保险机构与医院按照定额结算,确定每家医院的平均住院床日费用;1996年至2006年属于过渡阶段,75%的疾病患者采取定额结算,25%的疾病按病种付费,并辅以特殊补贴(急诊或重症的附加费用)。预计到2007-2008年将全面实施DRGs系统按病种付费。尽管病例数量增加,通过合理化改革还是取得了床位的减少和住院治疗时间的缩短。与1990年相比,病例数增加了27亿(18.5%),但平均住院天数缩短了5.8天(39.5%),床位数减少了144,000张(21%);

缩短专利药品的专利保护期。把原来的15年专利保护期缩短为10年,大大降低了药品费用支出。仅一种药品“利比多”,其节省的费用就高达近5千万欧元;

经过以上措施的实施,2002年以后,德国的医疗保险结余赤字情况才得以扭转。

德国的私人医疗保险

德国私人医疗保险作为法定医疗保险的有力补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障了公职人员、私营业主和高收入人群的医疗需求。与法定医疗保险人人相同的缴费比例不同,私人医疗保险需要审核确认参保个人的疾病风险,从而确定缴费数额。而且权利与义务对等,缴一人,保一人。

私人医疗保险公司与法定医疗保险机构一样,通过医院协会与各家医院签订协议。但他们不能直接介入医生诊断过程中,为了防止医生的过渡医疗行为,保险公司行业协会成立了监管委员会,对签订协议医院的医疗行为进行监管、抽查,并对医生进行信用评估。

由于私人医疗保险公司风险很大,为了能够在保险公司之间形成一个互济制度,保险公司共同成立了一个行业风险评估组织——RSA,每年每个私人保险公司上交全年保费的13.8%给RSA作为保险公司的风险调剂金。如果哪家私人保险公司出现风险,RSA将会动用这笔风险调剂金来支援该公司。

匈牙利医疗保险基本情况

匈牙利在1990年以前实施基本国家医疗补贴,此后开始进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至今已经运行15年。

匈牙利实行法定医疗保险。通过法律规定公民要参加医疗保险。1990年起建立社会保险基金。1992年,社会保险基金明确分为两部分,即养老保险基金和医疗保险基金。医疗保险费用作为一个特殊税种,约占工资的11%左右,由税务部门进行征收,然后划拨至医疗保险管理部门。无业人员的医疗费用,由政府预算另行列支。

参保人主要分三类:

1.正常缴纳保险税的居民

2.除保险税外,3.还要购买商业保险的高收入人群

4.不5.缴纳保险税、由国家补贴的困难人群

目前,匈牙利医疗服务主要有3个层次,第一层次:全科医师与家庭医生;第二层次:综合性门诊和专科门诊;第三层次:住院医疗。每个医生都在卫生部和医师协会备案。家庭医生作为“守门人”的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由家庭医生来决定患者是否应去门诊或住院。医院由国家、地区、教会和私人性质,医疗保险根据医院的治疗水平,与医院签订协议。

医疗保险对这三个层次的医疗服务,有着不同的支付手段。对于家庭医生,按照其负责的居民数量领取费用;门诊根据接诊量按病种付费;住院按病种付费,不同疾病有不同的难度系数,类似于点分制付费法。

匈牙利医疗保险基金征缴、支付情况

医疗保险筹资比例为15%,单位承担11%,个人承担4%,自由职业者参加医疗保险要个人全部负担15%的保费。目前全匈牙利约有1000万人,基本都享受医疗保险待遇,但只有390万人缴费。18岁以下儿童、18岁以上大学生以及退休人员可以免费享受医保待遇。无业家属由亲属代替缴费。参保患者发生在医疗保险服务项目范围之内的就医行为不需要承担费用,但按照西方习俗,需要给医务人员小费。除了正常的医疗服务报销外,医疗保险基金还承担以下费用:

2.14岁以下儿童生病,3.父母有权利留一位在家照顾,4.期间工资由基金支付;

5.妇女怀孕期间,6.前后半年由保险补贴个人收入的70%;

7.妇女生育时如果已参保超过6个月,8.等孩子两岁时可得到保险支付每月不9.超过8.3万10.福林(约合830美元)的儿童养育补贴;

11.参保人病退又未达到62岁退休年龄,12.其参保费用由医疗保险承担,13.超过62岁后费用由养老保险部门负担;

由于缴费人少,享受人多,每年支出已达到150亿福林(约合1.5亿美元),单纯的依靠参保人缴费已经无法满足支出的需求。因此匈牙利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开源节流。

1.中央预算对医疗保险进行补贴。每年约40亿福林,2.占到医疗保险支出的25%以上;

3.制药企业的某一药品销售额和销售量达到一定程度后,4.要返还一部分收入给医疗保险基金;

建议

医疗费用的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取决于保险方、供方、需方内部及相互之间的协调,还需要来自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

国内在试点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于199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纳入国家宏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之中,并且制定具体政策付诸实践。但就我国国情而言,尤其在目前医疗服务市场由供方垄断、人口老龄化、经济水平差距明显等现实情况下,上述模式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需要进一步研究。每年我国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增长速度都收入高于增长速度。这是否是规律,如果是,那么目前的筹资方式将不能使医疗保险做到收支平衡,必须要参考和借鉴国外的做法。

德国作为世界上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并有着较为完备的医疗保险体系,匈牙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程与我国较为接近,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这些无疑会对我们进一步推动医疗保险事业发展、完善医疗保险体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依法管理。两国均通过立法来确立主体医疗保险制度,因此在基金征缴、费用支付等有法律作为保障,有法可依,扩面、征缴力度也较大,能够真正做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

退休人员缴费。退休人员的人均医疗费用远远高于在职人员,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退休人员占全部人口比例越来越大,实行退休人员缴费大大缓解了基金的压力。

国家财政补贴。匈牙利的国家财政对没有能力参加保险的困难群体承担责任,同时对医疗保险费用支出给予补贴。既体现了政府责任,又保证了医疗保险基金持续稳定运转。

紧缩费用支出。如缩短专利药品保护期、逐步采取更科学合理的DRGs结算办法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专设机构从事卫生经济、药品经济的理论和技术研究。通过专门的研究机构评估药品性能、价格,研究征缴和支付等问题,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充分发挥社区医生“守门人”的作用。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兼顾社区和各级医院,有效分流病人,减少患者盲目就医和住院,同时加强了疾病预防,有效控制了费用。

鼓励竞争。德国对医疗保险管理实行统一制度,分散管理,鼓励竞争。无论是法定医疗保险和私人医疗保险,均由投保人自由选择,促使每个医疗保险机构搞好服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促进医疗保险制度良性循环。

团长:郝春鹏(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医疗保险分会科研培训部副主任)

团员:高光明(卫生部医政司医疗机构管理处副处长)

谢新儿(江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曹慧昌(山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助理巡视员)

黄志刚(陕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医疗保险处副处长)

黄贵权(深圳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

徐玮(杭州市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

史云(安徽省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2005年9月16日

第五篇:德国法律制度

德国的法律,就传统而论,属于大陆法系,不论在公法和私法方面都继承了罗马法的传统,但也保存了若干日耳曼法的特点。它的全部法律以制定法为主,不仅有体系严整的各种法典,也有大量的单行法规和比较完备的司法制度。

一、 公法

(1)宪法 现行宪法即《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魏玛宪法》的某些原则,而且有些条文直接来自《魏玛宪法》,例如第14条中就包含有《魏玛宪法》第153条的规定:“所有权包含义务。所有权的行使应该符合公众福利。”但是《基本法》在内容和形式上又与《魏玛宪法》有所不同。《基本法》除前言外,共146条,分为11章,分别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 联邦制度、 立法、司法、行政等各个方面。关于基本权利, 第1条宣布:“人的尊严是不可侵犯的。对这种尊严加以尊重和保护是国家的义务。”第26条规定,凡扰乱世界和平、特别是准备发动侵略战争的行为是违宪的。《基本法》还规定了联邦和各州都有立法权,联邦设立总统和两院制的议会,建立责任内阁制。 根据《基本法》,各州法律不得与联邦法律抵触。州和联邦的法律都不得违反联邦宪法。为此,根据《基本法》第9

3、94条和1971年《联邦宪法法院法》,设立联邦宪法法院,主要审理法律违宪问题。

根据《基本法》,各州还有自己的宪法、法律和宪法法院。各州也有普通法院,但最高审判权属联邦。

为实施《基本法》而制定的单行法规,有《关于调整公共结社权利的法律》(1964)、《集会与游行法》(1978)、《政党法》(1967)、《联邦选举法》(1975)、《联邦政府成员法律关系法》(1971)等。

(2)行政法 由联邦和州分别制定、执行。其中一个重要部门是公务员法,规定联邦和州的各级官员、雇员的任免、 升迁和俸给。 主要有《联邦公务员法》(1977)、《联邦公务员俸给法》(1975),这些法律是德国文官制度赖以建立的法律基础。

(3)财政法 规定国家财政活动和金融管理。《联邦和州的财政法原则法》(1969)是这方面最主要的法律。

(4)刑法 联邦共和国成立后,仍继续适用1871年帝国时期的《刑法典》,1969年作了全面修改,先后公布了总则、分则,1975年合并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刑法典》,于1月1日生效。这部《刑法典》实行罪刑法定主义,对各种犯罪行为规定得极为详尽。废除死刑,无期徒刑只适用于发动侵略战争、谋杀、以灭绝种族为目的的杀人等几种个别的罪行。对6个月以下短期自由刑,要求尽量用罚金代替,采取“日数罚金制”。即在法典中不规定罚金数额,法官判决时在法定范围内宣告被告应纳罚金的日数,再根据犯人的情况决定他每日应纳罚金的数额。对于青少年的犯罪,制定了专门的《青少年法院法》,1975年1月1日施行。在确定犯罪、采取措施和处理程序各方面都与一般刑事案件不同,总的精神是对青少年注重教育,原则上不适用自由刑和罚金。作为《刑法典》的特别法的还有《军事刑法》(1974)和《经济刑法简化法》(1975)等。对于未构成刑事犯罪的违法行为,根据《违警法》(1975)规定,由联邦和各州的行政官署(包括警察)处理。

(5)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1975)实行公诉主义;《民事诉讼法》(1950)实行当事人处分主义。《刑罚执行法》于1976年公布,1977年1月1日生效,规定罪犯在服刑期间仍享有一定的基本权利,例如休假、接见亲属、通信、宗教礼拜等。罪犯还可根据情况定期回家,与社会保持接触,以有助于罪犯将来重返社会。

二、私法

(1)民法 1900年生效的《民法典》仍然有效。虽然其中许多条文经过多次修改,但法典的整体没有改变(见《德国民法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基本法》规定的一些原则包括男女平权、提高妻子的地位、改善非婚生子女的地位等, 对《民法典》,特别是第

4、5两编作了重大修改,清除了这部《民法典》中最落后的

部分。

(2)商法 1900年生效的《商法典》也沿用至今,没有重大改变。另外订立的一些单行法,如1889年的《关于营业和经济合作社的法律》、1892年的《有限责任公司法》(1980年修订)和1965年的《股份法》等,其中有《商法典》里未规定的企业形式。

关于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的一些单行法,规定了一些无过失责任的制度。1976年的《共同经营条件权利调整法》对《民法典》第 242条里的诚信原则的运用作了补充。

《民法典施行法》中有一部分是有关涉外法律适用的规定,是国际私法的重要法规。

(3)社会法、劳动法、经济法 德国法律中,除了传统的公法与私法两大部门外,还形成了一些兼有公法与私法性质的法律部门,就是社会法、劳动法和经济法。

(4)社会法 是以社会保险为中心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方面的法律,包括工人的疾病医疗、退休病休、病残保险、儿童补助、住房津贴、学生补助、死亡抚恤以及失业补助和职业介绍等(见资本主义法)。1975年的《社会法法典》是把这个法律部门法典化的一个开端,但只制定了总则部分,而以许多单行法作为分则。其中有1911年的《帝国保险法》等旧法律,也有1961年公布、1977年修订的《青少年福利法》等新法律。

(5)劳动法 从19世纪初逐渐发展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资产阶级力求迅速恢复经济,工人运动也风起云涌,劳动法就在这种阶级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劳动法由工资合同、劳动保护、企业委员会制和工人参与决定权等几方面的一些法律组成,有《工资合同法》(1969)、《保护有职业的母亲法》(1968)、《青工保护法》(1976)、《企业委员会法》(1972)、《雇佣劳动者参与决定法》(1976)等。

社会法和劳动法两个部门不仅有实体法,而且各有其相应的程序法和法院,即社会法院和劳工法院。

(6)经济法 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部门法。联邦德国早就有一些经济部门受国家的干预乃至管理(如铁道),战后为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联邦德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企图对经济加以进一步的干预,使国民经济向着国家要求的方向发展。这就形成了经济法这一新的法律部门。1967年的《促进经济的稳定与增长的法律》(即《稳定法》)与1980年的《反对限制竞争法》(即《卡特尔法》)等,都是这方面的重要法律。

此外,关于保护消费者、知识产权、自然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也都在经济上具有重要意义。

(7)法院组织 从1879年莱比锡最高法院成立以来,已经建成了一个复杂而完备的法院体系,成为联邦德国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法院组织)。

上一篇:党的宣传标语范文下一篇:调查报告北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