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保险制度完善论文

2022-04-20

[摘要]在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制定之初,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从而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更偏重于对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保障,但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的作用还是相当有限的。本文在针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在就业促进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完善措施。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失业保险制度完善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失业保险制度完善论文 篇1:

就业促进视角下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劳动力供求发生严重倾斜,就业结构性变动成为当下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建立具有保障失业者基本生活、帮助失业者高效再就业功能的失业保险制度愈发重要。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成立时间较短,制度尚不完善,在实践中更加注重保障功能而忽视其就业功能。为保证失业保险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从就业促进的视角下对现行失业保险制度进行分析,找到失业保险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一、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运行现状

1.覆盖范围扩大,参保人数上升。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受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推动而逐步扩大。制度建立初期主要实行于国企事业单位,而后为适应经济形式、政策环境的变化,扩大至各私企、民营企业,近年来有少数地区尝试将农民工也纳入保障范围。总体来看,全国范围参保人数从1994年开始逐步稳定上升,数据显示1994年参保人数为7967.8万人,至2017年参保人数增至18784.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50.7万人。农民工参保人数也在不断增加,2007年农民工参与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150万人,至2016年增长至4659万人,平均增长率为19.8%。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失业保险覆盖面正在逐步扩大。

2.失业保险基金收入不断增加。随着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的增加,失业保险基金收入规模不断扩大,但参保人数增速小于基金收入扩大速度,这说明我国失业保险征缴力度在加强。失业保险金支出也在逐年增加,但支出增加的幅度不及收入增度,这说明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可能存在缴费基数过高或者保障力度不足等现象。

3.侧重保障功能,促进就业功能发挥不足。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建立以来,基金支出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领取失业金随之增加,失业保险待遇在逐步上升。但是失业保险制度的就业功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上世纪末,德国就业促进项目支出占失业保险基金总支出的比例就己达到54%,而我国在2010年,用于促进就业的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仅占总支出的7.2%,这说明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失业保险基金在促进就业方面的支出还有待提升。

二、制约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

1.保障范围狭窄。我国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稳步增加,但制度覆盖率仍有待提高。一方面,2017年底我國就业人口为77640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员为18744万人,全国失业保险覆盖率为24.2%,而国际劳动组织规定失业保险最低应覆盖50%的就业人口,由此可见我国失业保险规模远没有达到国际标准。另一方面,我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保障对象以城镇职工为主,近年来为适应经济发展,部分地区尝试将农民工和高校应届毕业生纳入保障范畴,但这些措施并没有在全国普遍实施,农村劳动者、乡镇企业员工、个体户、灵活就业人员等高失业风险群体尚未纳入失业保险保障范围,这违背了失业保险制度的普遍性特征,客观上制约了失业保险制度发挥促进就业功能。

2.给付机制不合理。首先,我国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不合理。参保人员缴费时以其工资收入为缴费基准,但成为失业者后其领取的失业保险金水平与其缴费工资无关,失业保险金给付标准由当地政府确定,一般设置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与最低工资标准之间,这样的制度设计有失公平。有国内学者研究得出,我国的失业保险的支付标准仅达到平均工资的34.9% (均值),东部发达的省市平均工资的替代率很多达不到25%,而在发达国家的失业保险金月标准一般为本人失业前工资的50%~60%,发展中国家一般在失业前本人工资的40%~50%。失业保险金过低无法满足失业者基本生活需要,同样抑制了劳动者的参保热情。其次,失业保险金发放时间过长,发放方式不合理。我国的失业保险金发放特点是“低效益,长时效”,发放期限为24个月,发放方式采用按月等额模式,失业者容易因为过长的给付期限和稳定的失业保险金收入趋于安逸和满足,对失业保险金形成依赖,在失业保险金领取期限中不主动寻求工作。

3.再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首先,我国失业保险就业培训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和完善的管理体系,就业培训机构因资金不足、管理不善等原因,无力针对失业者个人特点设置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单一、培训项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时常发生,失业者难以真正从就业培训中汲取符合自身的有效信息。其次,失业保险职业介绍功能发挥不足。我国的职业介绍服务手段以举办招聘会为主,但招聘会参与企业不确定,无法保证与求职者的个人需求相匹配,求职者通过参加招聘会求职成功的概率较低。

4.缺乏激励措施。我国失业保险给付时间过长且对于失业保险金领取资格的审核较为宽松,这导致部分失业者没有就业欲望却领取失业保险金,这是制度激励不足造成的后果。此外,我国失业保险缺乏经济激励,没有对寻求工作的失业者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部分失业者因经济压力局限于本地区,岗位可选择性小、求职效率低,不仅打击失业者求职热情,也加重了当地的就业压力。而政府对于积极支持再就业政策的企业,的优惠政策只会在特殊时期作为应急措施出台,没有形成固定的优惠措施,不利于鼓励企业长期吸收再就业人员。

三、强化失业保险制度就业功能的对策建议

1. 扩大失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失业保险制度建立的目的是保障所有面临失业风险的劳动者,但在实际运行中,受到经济发展程度、运行成本等因素的制约,制度实际覆盖范围较小。失业保险以高覆盖率作为充分发挥促进就业功能的前提。针对多样化的失业群体,要逐步拓宽制度覆盖范围。扩大我国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可以考虑的路径是:就地域而言,先城市后农村;就行业而言,先工业、服务业,后农业,逐步覆盖至全体有失业风险的劳动者。

2.完善缴费方式。首先,当前我国失业保险缴费费率一刀切、保险金定额发放,制度缺乏弹性,需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特点进行改革。实行差别缴费费率,更符合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运行需要,有利于激励企业参加失业保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失业的作用。其次,还应将缴费时长与缴费费率挂钩,缴费时间越长费率越低,以此降低企业负担,鼓励企业长期参保。

3.建立动态给付模式。我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给付期过长、给付标准缺乏弹性,国外失业保险制度的经验表明,采用递减的支付方式会有更优的效果,即失业保险金随失业时间增长而减少,可以给失业者较多的经济压力,刺激其主动寻找工作,减少失业时间。同时为体现公平效率原则,应将失业者的缴费金额作为失业保险待遇的参考因素。此外,在确定失业保险金待遇时也应适当考虑失业者的家庭负担、经济状况等相关情况。

4.完善再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再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再就业服务质量是帮助失业保险制度发挥促进就业功能的必要途径。首先,提高再就业培训服务质量。职业培训的内容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设置,培训师资应聘请高素质人才,培训机构应完善自身基础设施,为失业者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失业者在培训结束时应进行考核,评估培训效果。同时,参加培训者可对培训课程提出建议,用于后续课程的改进。其次,向劳动者提供高效的职业介绍服务。相关机构应健全信息收集机制,准确收集雇用单位与失业者的信息,针对失业者特点制定出专门的职业规划方案,进行有效的职业介绍,提高再就业效率。

5.建立再就业激励机制。首先,要激励企业吸收再就业人员。政府可通过适当降低失业保险缴费费率等经济性手段减轻吸收再就业人员企业的缴费负担,为企业长期吸收再就业人员创造条件。其次,要鼓励失业者主动就业。对于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人员可免减其创业期间的税费、提供小额免息贷款;对跨区域求职的失业人员发放求职补贴,报销异地求职所需的住宿、交通等必要费用,减轻失业者异地求职成本,以促进劳动力全国性流通,提高再就业效率。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作者:尹艺霖

失业保险制度完善论文 篇2:

我国就业促进型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摘要]在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制定之初,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从而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更偏重于对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保障,但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的作用还是相当有限的。本文在针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在就业促进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失业保险制度;就业促进;完善措施

1、引言

失业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然产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2010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口1168万人,年末,全国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摩根大通的测算认为这一数字至少是10%,超过了7%的国际警戒线。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机构的数据都表明,目前中国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失业问题不可小觑。失业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社会保险制度一样,具有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社会成员生活需要的功能,但失业保险最突出的功能是促进失业者再就业。本文将对促进就业作为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未来改革和完善的方向加以讨论。

2、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就业促进功能的不足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或自愿实施的,由社会集中筹集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给予一定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并促使其再就业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其机理在于社会集中筹集失业保险基金,通过基金来分散劳动失业风险,使处于失业状态的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促使他们再就业。由此可知,这种制度有两大功能,一是保障生活,二是促进就业。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初始,虽然明确了保障生活和就业促进同时并重的制度方向,然而从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来看,其最初建立的目的以及其后的发展演变都是为了顺应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该制度的定位一直是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出台的,因此缺乏对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系统制度设计;对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相关津贴种类很少,通常只有职业培训补贴费和职业介绍补贴费,而且待遇也不高。这样的规定不利于推动再就业、帮助失业者迅速找到工作。同时失业保险对引导就业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对失业者寻求就业的支持力度不足,定位于国有企业改革配套措施的失业保险制度的具体设计无法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从而与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一根本要求相去甚远,很大程度上既不能减少广大劳动者的失业风险又不能促进劳动力的再就业。因此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强化失业保险的就业促进功能,将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紧密衔接,相互配合联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3、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在促进就业取向上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近几年的失业保险运作来看,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力度不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3.1 我国失业保险覆盖面狭窄

我国目前的失业保险,只将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覆盖在参保范围内,覆盖范围仍然太窄。未将非公有制企业完全纳入失业保险,大部分大学生、农民工失业群体仍被排除在失业保险制度之外。2009年年底,我国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1.27亿人,仅约为城镇就业人员3.13亿人的40%;参保的农民工人数为1643万人,仅约占2.3亿农民工的7%。这意味着我国城镇仍有很大比例的从业人员在遇到失业风险时得不到失业保险的保护和帮助。

3.2 我国失业保险筹资机制存在缺陷

失业保险金偏重于依靠国家财政的支持,使国家财政负担加重,有些企业以各种方式拖欠,抵制失业保险费的缴纳,除了当事人认识上存在偏差外,也因为统一费率制无法体现企业失业率和其保险费缴纳之间的关系,效益好、失业率低的企业常把失业保险费看做是对效益差、失业率高的企业的无偿补贴。

3.3 我国失业保险金给付设计不科学、支出结构不合理

申领资格审核较宽松,待遇标准仅与已缴费期限有关。缴费满1年不足5年的,领取期限最长为12个月;满5年不足10年的,领取期限最长为18个月;10年以上的,领取期限最长为24个月。这样会提高失业者保留工资水平,降低工作搜寻强度,失业持续时间延长,缺乏对失业者积极求职的激励,使得失业保险金对就业的促进功能脆弱。此外,我国失业保险偏重生活保障,在促进就业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不能为有效促进就业提供资金上的保证。

3.4 资金统筹层次较低

多年来,我国的失业保险金一直采取市(县)级统筹管理的方式,全国没有一套完整的内部运行机制,不能体现社会互济、风险共担的社会保险原则。截至2009年6月,我国失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近1400亿元。但由于管理机构分散、管理层次过多,各地区、部门间难以调剂和集中运营,造成基金使用效益低下,妨碍了失业保险的促进就业功能的发挥。

3.5 我国失业保险立法层次较低

我国失业保险立法还不是很完善,《失业保险条例》只是一个行政法规,权威性还不够,还没有上升到全国人大或常务立法的高度,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和相对完善的法律责任。失业保险工作所依据的多是行政规章,这就很难发挥法律规范的强制功能,无法确保失业保险有效实施,从而直接影响其促进就业功能的发挥。

4、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再就业的措施

4.1 积极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

失业保险应覆盖所有的劳动者,因为他们都有被暂时排出就业行列的可能。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我们正面临着城镇失业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扩大的趋势,应该从促进就业的角度尽可能涵盖多种新的就业方式,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农民工是产业工人的主体,尽管目前的制度规定已经将农民合同制工人纳入了覆盖范围,但实际参保的人数相对较少。因此,应加大落实工作力度,尽快将尚未参保的农民合同制工人纳入失业保险覆盖范围。此外,把完成职业培训或学业、服完义务兵役的青年求职者纳入覆盖范围。当前,大学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是我国促进就业的重点。尽管这部分人员未曾就业,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失业者,但对于他们,失业保险可实行“先赋予权利,再履行义务”的政策。

4.2 完善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

失业保险制度发挥作用主要是通过失业保险基金,特别是基金的筹集和给付环节。

基金筹集问题,其实就是由谁承担分散失业风险的成本。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主体,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必然要求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作为潜在受益方,企业负担一部分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企业负担的失业保险费用实则是企业劳动力成本的一部分,不应损害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竞争力。所以在一个国家内部,应该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机制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机

制,并调动劳动者个人积极参与保险,合理分配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的负担比例,并不断拓宽失业保险基金筹措的其他社会渠道。

失业保险金给付包括给付种类、给付标准、给付期限等方面。在给付种类和给付标准上,以适度为原则,把资金发放同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紧密联系起来,适当增加能够强化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的支出项目,如设立青年就业困难补贴和创业资助项目;给付期限会影响失业者的就业心理,一般来说,期限越长,失业者就业动力就越弱,我国《失业保险条例》规定最长期限为2年,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失业保险金的承受力都不相适应,应该适当缩短。此外,实行失业保险浮动费率,鼓励雇主尽量减少解雇行为,保持企业工作岗位的稳定,以减轻社会失业压力。

4.3 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完善失业保险、低保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

一是尽快建立职业介绍、就业训练、失业保险、生产自救统一共享的信息网络,确定各自具体的服务内容,为失业者及时提供信息,帮助失业者再就业。二是建立失业证、就业训练合格证、生产自救基地工作证相互结合的制度,促进再就业。三是积极主动地进行超前服务,尽可能减少失业。

4.4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失业观

失业在劳动者个人的职业生涯中通常只是一个短暂的过渡时期,大部分劳动者是可以顺利实现再就业,重新回归劳动力队伍的。然而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失业成为劳动能力低下、个人素质较差等评价的贬义词,也使之成为多数劳动者恐惧并排斥的事物。为此,必须首先转变对失业的负面评价,转变劳动者对失业的错误观念,使劳动者认识到失业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而是任何人都有可能经历的特殊时期,才能更好地普及失业保险,并使之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4.5 加强失业保险制度的法制化

政府作为失业保险的责任主体,应尽快制定专门的《失业保险法》,并对各项职能划分、财务管理、资金分配等方面给以明确,通过加强失业保险的人大立法,以高位阶的立法统筹失业保险和与其相关的就业促进、失业救济等功能领域,形成较为完善的失业保险法律法规体系,当然,整体立法不可一蹴而就,可以先建设一些有关失业保险的单项法规,为失业保险体系形成创造条件,并加强失业保险法的促进就业功能。建立统一、协调、有序、高效的就业促进型失业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邓大松,社会保险[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2]陈新,郑雪瑶,我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理论界,2008(7):247—248.

[3]邓小英,伍学兵,对扩大我国失业保险覆盖面问题的探析[J],特区经济,2010(3):113—114.

[4]孟卫军,借鉴国际经验发挥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功能[J],财会研究.2008(2):74—76.

[作者简介]许晶晶(1987-),女,安徽滁州人,安徽财经大学社会保障学硕士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理论。

作者:许晶晶

失业保险制度完善论文 篇3:

就业人员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摘要】中国的失业保险制度从正式建立开始便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制度本身并不尽完美,失业保险制度在其发挥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我国失业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为基础,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使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失业保险制度 问题 对策

随着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型,我国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失业成为随之而来的一种社会现象。国家通过立法、给予经济补偿的办法,帮助失业者重新就业,健全失业保障制度,这既能对失业人士的生活提供保障,又能促进失业人士再就业。自1986年失业保险制度实行以来,我国失业率呈下降趋势,失业风险不断分散,这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发展的压力。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推进,失业问题又再次变得严峻,本就就不尽完美的失业保险制度逐渐显露出其不足之处,使得失业保险在日常运行中产生许多问题,迫切需要改善和解决。

一、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现状

(一)享受失业社会保险待遇的对象问题

在这方面表现的不足之处是极为严格的资格条件,这表示制度的实施力度受到影响,只有少数失业者才能获得保险金。在国营企业,企业破产的职工、因企业即将破产或整顿的职工、被正常解除劳动合同的人及其他符合条件的职工将无条件享受待业保险。这种规定只覆盖了较少的职工,而对其他类型职工的保障极少。如此一来,整个事业保险制度与现有的经济制度、用人制度形成了矛盾和冲突,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失业社会保险的待遇偏低

中国目前的失业津贴称为失业救济金,即给被救济者提供能维持最低生活标准的食物、衣服等,是一种临时性的救济,而真正的社会保险是为参保者提供能满足基本生活水平的待遇。现有的制度体制把社会保险与社会救济等同起来,且保险资金及计算方法又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险制度,以至于社会失业保险的待遇明显偏低。

(三)失业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来源

《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指出,企业按照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1%缴纳费用是失业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地方财政的补贴及所缴费用产生的利息也是失业保险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失业保险基金收缴很存在很大的漏洞。据估计,按照目前的规定,中国每年筹集到的失业社会保险基金在1亿元以下,这远远不能及时满足失业社会保险费用巨额支出的需要。失业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方法和手段的单一性是导致其不能及时收缴的主要原因。首先,《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的相关条文指出,企业根据其全体职工标准工资总数的1%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对于失业社会保险津贴和其他各项开支是远不够的,更不利于改革失业保险制度。这不利于失业社会保险覆盖面的扩展,也不利于提高失业社会保险的待遇。诚然,现有条文中规定的资金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第二,筹集失业社会保险基金的途径没有完全平衡企业与职工的责任,这不利于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职工责任不能正确履行,这不利于权利与义务平等性的发挥,不利于职工积极参与竞争就业,同时,单一的基金筹措途径直接导致资金入不敷出,从而阻碍失业社会保险事业的长远发展。

二、失业保险的管理现状

(一)失业保险基金收缴困难

我国长期存在失业保险基金申请失真、缴费随意的现象。这种现象导致申请者过分地享受失业保险的权利,却忽视义务的履行。产生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是,一部分效益好的企业谎报职工工资,未能按实进行缴费;另一部分效益欠佳的企业则直接拒绝、拖欠失业保险费用;同时,我国现有的失业保险制度本身存在不少缺陷,一定程度上又无法及时有效地收缴应有费用。这些因素放纵了这些不良现象的發展,终将会影响失业保险制度的稳定、有序发展。

(二)失业保险基金的管控水平有待提高

首先,失业保险基金以所缴费用及存款利息维持制度运行,忽略了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贬值的作用,以致其保值和增值能力较差。其次,失业保险机构没有对参保人员的现状、条件进行合理分析和追踪,且每个地区的失业保险信息不能及时共享,这导致失业保险制度的保险信息管理严重欠缺。再次,基金实施及管理中的管控意识不强,往往存在失业者一方面领取失业保险金,另一方面又领取就业收入的情况。最后,基金的不正当使用,甚至挪用、侵吞情况严重导致失业保险基金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三、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的策略

(一)扩大失业保险制度的作用范围和覆盖面

第一,把失业保险制度的作用由单纯的国有企业推广到其他各种类型的企业,逐步探索发挥失业保险制度效力的方法。第二,逐步放宽失业者申请失业保险的条件,对已经缴纳失业保险金的职工、经政府部门准允的失业者、企业调整造成的职工都要被纳入失业保险对象,享受失业专项资金的救济。

(二)生产自救和转业培训相结合

失业保险制度具有为失业人员创造再就业的条件,要想发挥好这个作用,就必须做好失业者的生产自救和转业培训,只有将工人、企业、社会条件融合起来,建立健全失业者生产自救、转业培训机制,才能充分解决企业失业者这一难题。基于此,我们就为失业者的去向问题建立了一个重要的“缓冲地带”,在这个“缓冲地带”里,失业者可以通过低率贷款等方式接受培训,进行合理自救,以缓解社会矛盾,减轻社会及企业的负担。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生产自救基地和就业培训基地投资和建设,都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以减少或避免无法收回投资的情况发生。

(三)调整当前失业救济金的计发标准

现在施行的失业保险制度把失业者失业前3个月标准工资的50~75%作为计发标准,但是这种计发标准不具操作性,并且这种标准仍然无法满足失业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其实,失业保险是失业者的一种有效投保,所以,即使把社会保险与社会救济,我们也应该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计发标准。初步的想法是设定为当地社会救助水平的120%至150%,对长时间工作、家庭负担重的失业人士要适度提高,由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具体数额。但同时,我们要吸取西方国家的教训,失业救济的标准不能太高,否则不但不利于激发失业者的就业热情,反而会加重国家、企业的经济负担。社会保险制度是众多社会保障机制中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效力的发挥需要其他各社会保障制度配合,扩大对特殊失业人员的灵活处理范围,让这部分人达到基本的生活水平,反映出制度保障生活。

(四)完善失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和监督机制

失业保险制度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这个系统需要具体包括被保险人的就业情况、收支情况、参保人参与推动项目情况、就业信息服务、再就业情况等。因此,相关社会失业保险机构应发挥组织力量,健全各级失业保险机制,及时录入失业信息,跟进参保人员信息,减轻劳动力市场、企业及就业服务机构的压力,提供高质量服务。

(五)调整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结构

一方面,调整失业需要人力资本的参与,但是这种资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许多风险,这就需要政府参与,以宏观调控的方式保证人力资本的投入及其安全;另一方面,就业市场的信息失准,产业需求与工人技术脱节,造成我国体制型、摩擦型和结构型的失业。为降低失业率,减轻未来失业保险基金的负担,必须加大力度开展就业再就业活动。

参考文献

[1]刘汉峰.完善基于就业导向的失业保险制度.教育教学论坛,2014(1).

[2]周勤.浅谈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反思与重构.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4).

[3]王颖.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评估与发展完善.辽宁西学院, 2012(3).

[4]马永堂.让失业保险助力就业 借鉴国外经验 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中国就业,2012(11).

[5]张能强.失业保险制度运行研究.云南财经大学,2011(5).

作者:夏连峰

上一篇:芙蓉镇当代文学论文下一篇:保险制度失业保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