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就业失业登记制度

2024-04-14

农民就业失业登记制度(通用8篇)

篇1:农民就业失业登记制度

农民就业失业登记制度

一、就业登记

1、登记对象。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现处于就业状态的农村劳动者。包括:

(1)被各类用人单位录用并签订劳动合同的;

(2)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并领取工商营业执照、民办非企业法人证书或者农民经纪人资格证书的;

(3)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事高效农业(渔业)并按月领取劳动报酬的;

(4)家庭劳动力人均承包土地面积达到或超过当地平均水平的;(5)省辖市规定的其他登记对象。

二、失业登记

1、登记对象。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现处于无业或者不充分就业状态的农民劳动者。包括:

(1)年满16周岁,从各类学校毕业、肄业的;(2)与用人单位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

(3)个体工商户业主、私营企业和民办非企业业主停产、破产停止经营的;

(4)农村退役士兵;

(5)刑满释放或者解除劳动教养的;(6)无承包土地的;

(7)家庭劳动力人均承包土地面积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的;(8)省辖市规定的其他对象。

三、享受政策

1、用人单位或者就业农民凭就业登记办理社会保险参保、缴费、转移、接续手续或者享受相应社会保险待遇。

2、登记失业农民凭《就业失业登记证》到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享受优先援助和重点帮扶。有创业意愿的登记失业农民凭《就业失业登记证》享受政府提供的创业培训、政策扶持、创业服务。

农民求职登记制度

一、登记对象

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者。

二、登记流程

1.登记申请。进城农村劳动者持本人身份证,到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进行求职登记,如实填写《农民求职登记表》(见附表4)。登记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知识技能、工作经历、就业现状、求职意向、联系方式等项目,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2.职业指导。登记机构工作人员现场指导求职农民正确填写《农民求职登记表》或《农村失业人员登记表》,逐项核实登记农民个人及求职信息,介绍当前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和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引导登记农民理性求职,合理确定求职岗位和工资福利等待遇。

3.现场匹配。登记机构工作人员现场对登记农民的求职意向和信息库中的招聘单位用工需求进行匹配。

现场匹配不成功的,登记机构工作人员应向登记农民说明情况,将其求职信息录入信息库,一周内再次推荐岗位。

4.跟踪服务。农民求职登记信息有效期为七天。登记机构应当对登记农民进行跟踪服务,及时掌握其就业状况。

四、享受政策

登记求职农民享受与城镇失业人员同等的免费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等就业服务(包括免收门票费、个人求职登记费、介绍成功服务费、微机信息资料查询服务费、档案托管费等)。

农村困难家庭就业援助制度

一、援助对象

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有望,现处于失业状态,并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农村劳动者:1.农村低保家庭;2.农村贫困家庭;3.农村零转移家庭。

二、援助程序

(一)申报。符合申报条件的农民,持户口簿、本人身份证向村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提出申请,填写《农村困难家庭登记表》。未建立村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的,向镇区或村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所提出申请。申报时分别提供以下材料:(1)农村低保家庭劳动者提供民政部门出具的低保证明;(2)农村贫困家庭劳动者提供扶贫部门出具的收入证明;(3)农村零转移家庭劳动者提供村级组织出具的证明。

(二)认定。村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对申报农民身份和申报材料进行初审,符合条件的,将申报材料报镇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所。

镇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所对申报材料进行复核,符合条件的,同时在镇区和行政村公示一周;公示无异议的,7个工作日内将《农村困难家庭劳动力花名册》及申报表等相关材料报送县级劳动就业管理处审核。

县级劳动就业管理处在收到申报材料5个工作日内作出认定意见。符合条件的,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并在就业困难人员类别中注明“农村困难家庭”;不符合条件的,要说明原因和理由。农民到受理其申请的镇区或村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工作机构查询认定结果,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

(三)援助。镇区和村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工作人员上门走访农村困难家庭,了解家庭情况和劳动力的就业要求、培训愿望、个人技能、身体状况、就业去向等基本情况,为农村困难家庭每名劳动者量身制定就业援助方案,开展职业指导,发放就业政策宣传资料

镇区和村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工作人员针对农村困难家庭劳动者特点,分别提供培训援助、岗位援助、政策援助。对缺乏就业技能的,组织到定点培训机构参加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结业后推荐就业;对困难家庭中的大龄劳动者,通过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安置;对有创业愿望的,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扶持。

(四)跟踪。镇区和村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工作人员定期对已就业农村困难家庭进行回访,符合享受相关扶持政策的,及时帮助落实政策;再次失业的,继续提供就业援助。农村困难家庭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再作为援助对象:

(1)实现就业的。(2)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提供的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3次以上的;

(3)因其他原因暂无就业愿望或丧失劳动能力的;

(4)乡镇(街道)或者村(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6个月内与农村困难家庭劳动者无法取得联系的;

(5)省辖市规定的其它情形。

三、享受政策

农村困难家庭劳动者凭《就业失业登记证》享受免费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政策咨询等公共就业服务,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并按照规定享受相应补贴;其中的农村零转移家庭贫困户劳动者凭《就业失业登记证》享受与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同等的优惠扶持政策。

农民创业服务制度

一、服务对象

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创业愿望和创业条件的农村劳动者。包括: 1.返乡创业农民工;

2.就地创业和进城创业农民; 3.农村退役士兵;

4.省辖市规定的农村其他创业人员。

二、服务流程 1.创业登记。

(1)有创业愿望和创业条件的农村劳动者到户籍所在地或常住地县(市、区)、乡镇(街道)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或者村级农民创业指导站,如实填写《农民创业服务登记表》(见附表7)。登记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和就业经历、创业培训意愿、创业意向等方面。

(2)县(市、区)、乡镇(街道)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或者村级农民创业指导站工作人员现场核实《农民创业服务登记表》相关信息,发放农民创业服务宣传单,告知其可享受的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创业政策等事项。对申请参加创业培训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创业培训开班计划,让农村劳动者自愿报名、自主选择参加创业培训的时间、地点和班次。根据报名情况,编排培训计划,出具创业培训通知书。

2.创业培训。

(1)申请创业培训农民持县(市、区)、乡镇(街道)或者村级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出具的创业培训通知书,根据本人培训意愿和当地确定的培训项目,到指定创业培训机构参加创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创业意识、工商知识、税务知识、政策法规、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创业案例分析等基础知识和创业见习、创业实训等操作技能。

(2)创业培训机构对每个参加创业培训的农村劳动者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开展创业培训动员(开班教育),举办创业意识课程培训,指导学员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创业项目。对没有创业想法、不选择创业项目或者参加意识培训不合格的学员,推荐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学习。专家志愿团对参加创业意识培训学员进行再次筛选,确定参加创业计划培训人员。学员接受创业计划课程培训,制定和修改《创业计划书》,创业培训教师初审完善《创业计划书》。

3.项目推介。

县级以上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邀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员、专家学者和工商、税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财政、银行等人员组建专家志愿团,建立创业项目开发、征集、论证、展示和推介制度,面向社会各界征集各类独立经营、连锁经营、合伙经营、合作加盟等适合农民特点的创业项目,建立健全创业项目数据库。乡镇(街道)、村(社区)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和创业培训机构定期举办创业项目展示活动,向有创业意愿和参加创业意识培训的农村劳动者免费推介创业项目。

4.开业指导

专家志愿团审核《创业计划书》并签署意见,创业农村劳动者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完善并实施《创业计划书》。各级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和创业培训机构协助创业农民办理事务代理、工商执照办理、税务登记、财务咨询、融资服务、小额担保贷款手续等事项。县级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每周固定时间召集工商、税务、银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联合办公,现场为创业农村劳动者办理审核手续。符合条件的,即时发放相关证照;不符合条件的,详细说明原因,提供需要补充材料清单,缩短农民创业时间。

5.政策落实。

农村劳动者创业政策落实采取乡镇分别受理、县级集中办理方式。乡镇(街道)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向创业农民介绍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对享受优惠政策申报材料进行初次审核,符合条件的,予以受理,并于7个工作日内汇总上报县级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不符合条件的,要说明原因。县级农民创业指导中心组织相关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自受理后的7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不予批准的,要说明原因。

6.后续跟踪。

各级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和创业培训机构对成功创业农村劳动者实行为期一年的后续跟踪服务,采取专家和创业农民“一对一”挂钩形式,及时了解开业和经营情况,协助解决创业过程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提高农民初次创业成功率和开业后稳定经营率。

三、享受政策

创业农村劳动者按规定享受一次性创业培训补贴。(1)为农民进行创业提供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以及同地、同电、同水等方面的政策支持。(2)对农民创办企业,投资于发经政府认定的公益性岗位,吸纳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建立创业培训和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对参加创业培训并结业的农民,免除反担保。

篇2:农民就业失业登记制度

退工单位名称(签章)

社会保险登记证号:登记日期:年月日

填 表 说 明

1、此表一式四份,市就业管理处二份、用人单位一份、个人档案一份;

2、单位办理退工时请携带单位填妥并盖章的本表、《职工退工通知单》及《职工

养老保险手册》、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原为农民合同制职工需提供户口转入城镇的证明(户口薄复印件或派出所证明);

3、退工职工凭本人居民身份证、居民户口薄、学历证书原件、近期免冠一寸照片

2张、《职工退工通知单》和本表前往户籍所在地劳动保障服务所办理失业登记;

4、此表一式四份,单位保留一份,存入个人档案一份,个人办理失业登记一份,办理失业保险金待遇享受审核一份;

5、失业登记后,失业职工个人档案在职业介绍机构代为保管,一经单位录用,请

携带录用单位介绍信及《就业登记证》来提取档案,结算档案保管费;

6、文化程度指:(1)博士(2)硕士(3)大学(4)大专(5)中专(6)技校

(7)高中(8)职高(9)初中(10)小学及以下;

7、婚姻状况指:(1)未婚(2)已婚(3)丧偶(4)离异(5)其他;

8、特困情况指:(1)4050人员(2)双下岗人员(3)双失业人员(4)享受低保

人员(5)因病因残致困人员(6)刑释人员(7)离异、丧偶且

抚养未成年子女或赡养老人(8)单亲(9)军烈属(10)其他就

业困难人员(可复选);

9、单位性质:(1)企业(2)事业(3)机关(4)社团

10、隶属关系:(1)中央(2)省(自治区、直辖市)(3);市(地)(4)县(市)、区(5)部队属(6)社区(7)其他;

11、经济类型指:(1)国有企业(2)集体企业(3)股份合作企业(4)联营企业

(5)有限责任公司(6)私营企业(7)内资其他企业(8)港、澳、台投资企业(9)外商投资企业(10)其他;

12、行业分类指:(1)农、林、牧、渔业(2)采矿业(3)制造业(4)电力、燃

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建筑业(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

业(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8)批发和零售业(9)

住宿和餐饮业(10)金融业(11)房地产业(12)租赁和商务服

务业(1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4)水利、环境

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6)教育(17)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9)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20)国际组织;

13、退工原因指:(1)合同终止(2)合同解除(3)个人辞职(4)开除、除名(5)

篇3:农民就业失业登记制度

(一)制度缺少理论基础

在对“高学历”失业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主要是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内容为主,导致我国研究的范围比较狭隘,也就不能建立完善的研究体系。例如:有些学者认为,所谓的“高学历”群体,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所以在对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就将“高学历”失业问题放到了就业问题中,进行整体的研究;还有一部分学者只是对供给问题进行研究,忽视了需求的重要性;还有些学者更重视对市场进行研究,导致制度、政策等问题研究较少,更没有对“高学历”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我国研究理论并不能对现有的制度进行支持,制定者在制定内容的过程中只能通过自己了解的限制和发现的问题,进行相关的内容的确定。因此,制度就存在不完善或者存在漏洞的现象,甚至可能缺少严谨性和科学性,从而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以至于“高学历”失业问题不能真正的得到解决。

(二)制度缺失且欠缺系统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现有的就业模式主要以“统包统配”为主,就没有成立相关的就业立法问题,自然不会建立完善的就业法律体系。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对解决国有企业中的下岗人员的就业问题,我国也相继出台了很多政策,保证下岗人员可以有新的工作,或者鼓励下岗人员自主创业。可是这些政策中有很多内容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出台的,所以政策本身就存在很多局限性,此外,我国很多部门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限制。近年来,不论是我国的经济环境还是社会结构都出现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高学历”者在就业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法律来对自身进行保护,我国就业类的法律问题就急于调整。

(三)就业渠道偏窄

通过对我国高学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制度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甚至很多问题都面临着急切的解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体系已经处于转型期,想要让经济发展得到更好的保证,就需要让GDP得到稳定的发展,这些都需要“高学历”人才的推动和促进,生产力的不断转型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只会只增不减。可是我国的现状却事与愿违,我国正处于严重的矛盾之中,企业没有人才可招,而社会中却又有很多“高学历”人才无处可去。由此可见,现有的就业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阻碍。所以,我国应该加快对就业制度的改革。

二、中国“高学历”失业现状的成因

(一)“高校扩招”的历史原因

高校为了自身或一些其他的原因,在不断的进行着扩招,这导致了高校的学生人口基数进一步加大,随着扩招一些本不能进入这些高校的学生也进入到高校的学习当中,也导致了高校学生整体的水平被拉平均,同样在某所高校但是学生之间的差距却相当的大。同时在进入高校的之后,学生在以后寻找工作时,由于带着高校的光环对于普通的工作岗位和待遇又不能满足,期望过高,最后就会导致;高学历的失业现状。而没有进入大学生活的那批人,却已经在社会中积累了一定资源和人脉,也能适应各种各样的工作岗位,最终把有限的就业机会给抢占掉,使高校的毕业的高学历的人更加的无所寻找合适资金并且满意的工作岗位。

(二)“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

我国作为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在传统的行业如农业一直保有和剩余着大量的劳动人口,这些劳动人口在城市中一直处于第一、二产业当中,而我国的产业重心也一直处于第一、二产业。而在这些产业当中对于高学历的人才需求本身就较少,在加上有着如此之多的竞争对手,并且这些竞争对手在除了知识领域以外的方面都很适合第一、二产业,他们更能吃苦耐劳,导致高学历的人反而失去了竞争力。在产业大环境的影响下加之高学历人才对于岗位要求的偏高,而岗位对于劳动力的要求又相对的偏低,直接的导致了高学历人才的无法就业、失业的现状。

(三)“高学历”人才定位不准

这里的定位不准包含了双方两个对立的定位不准确,首先高学历者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高学历者认为自己有着高学历,也就有着高人一等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其他各方面的优秀能力。在就是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定位不准确,使得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过高,并且对于优秀人才的期望也过高,而高学历者往往是达不到企业所期望的那样。由于我国的地区经济差异较大,东部地区的经济水平远远的高于西部,导致很多的高学历人次也都全部的集中到东部地区,使得本来就有限的就业机会变得竞争重重,竞争过大,他们宁愿在东部地区干着与自身技能、专业、能力不合适的工作,也要带在这里,而不愿去西部的能对于自身有更好发展的地区去发展。而在东部地区的由于人才济济,岗位自然对于人才的定位就越发的变高,导致了严重的人才定位不准确的现象。而所谓的高学历人才也因为环境问题而放弃了本能使自己发光发热的地区岗位工作,直接的导致了大量高学历人才的资源浪费也造成了教育的浪费。这些都是由于双方对于人才和自身定位不足导致的,没有充分的认识自己和环境,忽略了自身的专业和能力。

三、“高学历”就业制度的借鉴

(一)积极构建政策制度保障体系

国家根据目前的就业形式和情况以及国家未来的发展规划等为基础,相继的出台了很多的关于高校毕业生、高学历者的就业政策,涉及到就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鼓励各地区的大小企业,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和就业,并且以各种形式的政策辅助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工作。同时也特别的鼓励大学生能够去到偏远的地区、山区以及乡镇等进行就业,对于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在经济上、环境上都给以一定的支持和优惠,对于去掉偏远地区就业和支援的大学生也都进行一定奖励性的政策。不断的完善我国的劳动就业体制和格局,建立了完善的就业体系和相关的支持政策。

(二)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早在2002年就开始针对我国的劳动与就业建立了相关的政策性资金支持,中央财政加大了对于劳动和就业的资金投入。首先就把对于高校的教育投入放在了首位,同时对于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农村等基层就业岗位的高校毕业生给以一定福利和补贴,并且在政策对大学生进行鼓励,鼓励大学生能够多参加社会性的服务工作,优化我国的就业结构。对于贫困家庭的优秀人才和优秀毕业生给以优惠的助学贷款,以及免除很多的相关费用,帮助贫困大学生能够顺利的进入到大学生活。对于专科、技校都有一定学费免除和相关补贴等政策。帮助人人都能上的起学,上的了学,都能拥有一定社会技能,帮助其就业。

对于吸纳这些大学生的优秀企业也都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对企业都有一定优惠政策。同时在全国各地都建立了相关的大学生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基地,帮助大学生能更好的就业和进行创业,对于大学生创业的企业有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项目。到2014年全国财政对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高达9653.65亿元,相比去年增长了12.6%,在就业补助方面支出达513.115亿元,相比2013年增长了15%,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的扩大和持续的增长,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财政都加快了就业补助资金发配和支付的进程和力度,中央政府同时都促地方的各级政府切实的做好就业补助政府的落实工作,保证就业补助政策的有效实施和落实到位。并且由政府建立平台化的人力资源信息网,时刻把控着全国的人力资源信息分部和人力资源市场情况。全面的实施人才复兴计划,为我国的经济复苏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促就业保增长是我国目前经济复苏与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和计划。

(三)全方位落实政策措施

1. 加大对税收政策的扶持。

对创业环境进行不断的优化,鼓励更多的“高学历”人才投入到创业中。政府在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对就业岗位进行不断的增加,保证毕业人员可以有更多的发展岗位,还要对高校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鼓励,让他们积极的投入到创业中,减少过剩的劳动力。同时,出台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保证大学生创业可以更加顺利。

2. 建立企业实习生制度。

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主动和事业单位进联系,为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实习岗位,并安排相关的教师进行定期的指导和反馈,同时开展相关的结业培训模式。对于实习生而言,实习单位可以根据实习的情况给予一定的基本补助,同时对单位实习的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通报。对于形成一定规模的实习单位,政府可以给予单位一定的扶持,建立相关的实习基地,让更多的毕业生可以参与到实习流程中。

四、改善中国“高学历”失业对策

(一)完善市场导向的“高学历”就业机制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保证“高学历”人才可以在市场中得到充分的分配,并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提高市场生产力,保证用人单位和“高学历”人员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并形成良好的用工模式。结合国家中的法律、法规,并根据相关政策进行指引,结合企业生产和经营状况,对需要招聘的人数和条件进行制定;此外,“高学历”人才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对工作单位和工作范围进行选择,除特长生和残疾学生以外,他们都应该具有平等的竞争条件。提高用人单位和“高学历”人员可以在一个工作、公平、透明的环境中,达到真正的双向选择。市场机制的建立,不仅要对用人单位的招生环节和进行体现,还要对人员的分配和流动进行展现。保证新的“高学历”人员可以根据市场实现就业,而就的“高学历”人才或者已经失业的人才,同样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中并实现真正的再就业。

(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根据高校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对创业、就业、在职等模式进行培训,并对再就业的培训模式进行完善。对培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进行增强,保证就业体系网络化的建立和实施。同时,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可以根据培训,从而提高市场适应能力,对自己的职业能力、工作能力及创新能力进行提升。此外,学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开展相关的指导教研体系,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对其就业进行更详细的指导。还可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毕业生的毕业进行正确的指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保证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对可能存在就业问题的学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保证学生就业中的问题可以得到更快的解决。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方式,结合市场和社会中的实际情况,保证培训内容的合理性,对职业培训的模式进不断的创新。还可以对社会资源进行结合,对社会中的培训机构进行更积极的调动,对教育和就业渠道进行扩宽,降低失业情况,对“高学历”人员的素质进行培养,从而更好的提高毕业率。

(三)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法律保障体系

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造成这种原因的主要因素有因为毕业生没有足够的法律意识、社会经验等等,大学生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很可能出现权益被侵犯的情况,在出现问题的时,学生也不会对自身的权益进行维护。对大学就业中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已经关乎到社会和谐和经济稳定的发展,这些都需要政府进行扶持,并对大学生的法律知识进行指导和普及,在受到权益危害时,可以选择用法律进行有效的保护。此外,政府需要明确就业的公平原则,保证“高学历”毕业生在录取的过程中可以享有公平、公正的条件,确保中介机构不会再中从事活动。建立全面的劳动合同制度,保证劳动关系的和谐型。对劳动中的可能出现的争议,建立有效的措施,并通过多种途对劳动中的问题进行解决,加大劳动保障的监管力度。

五、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高学历”失业问题已经急于解决,就压压力也变得更加严重。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高校不断扩招,造成“高学历”人才过剩,就业岗位不足,此外,我国教育处于转型期,许多“高学历”人才并不能满足市场中的需求,造成市场人才缺失,人才过剩的情况。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就业制度存在问题,导致很多“高学历”人才在就业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因此需要对就业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同时需要政府建立完善的政策,减少就业中的问题,提高就业率。

摘要:我国就业压力大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主要关注的问题,其中“高学历”失业现象日益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劳动力等环境因素,其次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能力等因素的影响。“高学历”人才是人力资源中比较重要的组成,他们的成功就业可以有效的推动市场经济。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我国“高学历”失业的原因;(2)我国就业制度问题,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改善我国“高学历”失业问题和制度问题。

关键词:“高学历”失业,就业制度

参考文献

[1]王瑜.高学历失业问题:国际比较与中国实际[J].兰州学刊,2013,03:73—80.

[2]潘石,周凯.关于“高学历失业”的理论分析与对策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209—216.

[3]潘石.中国“高学历失业”研究述评[J].当代经济研究,2011,03:56—61.

[4]刘朝阳.高学历失业群体经济自治社区模式研究——组织力学理论应用研究之一[J].企业经济,2011,07:133—135.

篇4:江苏首推农民就业失业登记制度等

《办法》明确,只要在法定劳动年龄内,被各类用人单位录用并签订劳动合同的: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并领取工商营业执照、民办非企业法人证书或者农民经纪人资格证书的: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事高效农业(渔业)并按月领取劳动报酬的:家庭劳动力人均承包土地面积达到或超过当地平均水平的,或省辖市规定的其他登记对象,都视为就业。可以登记失业的农民为:年龄在16周岁以上,从各类学校毕业、肄业的:与用人单位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个体工商业主、私营企业和民办非企业业主停产、破产停止经营的;农村退役士兵;刑满释放或者解除劳动教养的:无承包土地或者承包土地低于当地平均水平,有就业愿望的适龄人员。

《办法》规定,失业农民可到乡镇(街道)或者村(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享受免费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服务。农村困难家庭人员享受优先援助和重点帮扶,对困难家庭中的大龄劳动者,相关部门将通过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安置,有创业意愿的,给予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扶持。(北京沈建华)

河南省将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河南省政府前不久出台“2010年农业保险工作方案”,对农业保险的品种、范围、责任、金额、保险经营方式、财政补贴、风险控制等内容提出了明确意见。

河南农业保险的品种分别是玉米、小麦、水稻、棉花、奶牛、烟叶等。其中,玉米和奶牛等保险品种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其他保险品种都有明确的区域限定。

根据中央和河南省有关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2010年河南省农业保险费用继续实行财政补贴政策。河南省将根据各地上报的本地种植业保险品种签单完成情况和保费使用进度情况,将省级财政承担的保费补贴资金直接拨付给省级保险经办机构,专账管理,逐年滚存,作为巨灾风险准备金。逐步建立应对巨灾风险的长效机制。

篇5:就业失业登记证

《就业失业登记证》是记载劳动者就业和失业状况、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和接受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的有效凭证。《就业失业登记证》将取代以往的《再就业优惠证》。从2012年1月1日起,《再就业优惠证》停止使用。

《就业失业登记证》适应于男58周岁以下,女48周岁以下,超龄不予办理。办理时需要提供2张二寸相片,1张身份证复印件,填写一份内蒙古人力资源登记表,下岗职工还需提供《再就业优惠证》。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各类企业、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招用劳动者或劳动者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就业和失业登记,适用本办法。

登记失业人员凭《就业失业登记证》申请享受登记失业人员相关就业扶持政策。符合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个体经营人员凭《就业失业登记证》申请享受个体经营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凭所招用人员的《就业失业登记证》申请享受企业吸纳税收优惠政策;符合申领失业保险待遇条件的,按规定,持《就业失业登记证》到所属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待遇审核手续。

据悉,符合以下条件的个体经营人员可申请税收减免优惠:登记失业半年以上人员、零就业家庭或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劳动年龄内的登记失业人员,可持《就业失业登记证》、个体工商户登记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向创业地的税务机关申请减免税。

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可以申请享受税收扶持政策,持减免税申请、《就业失业登记证》和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减免税。

另外,企业当年新招用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就业困难人员,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且缴纳社保,可申请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认定,享受税收减免优惠。

篇6:就业失业登记证

1、求职者的户口本;

2、求职者的身份证;

3、求职者本人近期一寸免冠照片一张;

4、求职者的毕业证及相关证件。

办理程序:

1、需要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城乡劳动力,应持证件到办证所在地职业介绍机构进行求职登记;

(1)填写《求职登记表》,要如实填写本人的年龄、学历、职称、职业资格、专业特长、健康状况等基本情况,并提供相应的证件和证明;

(2)工作人员详细核定求职登记情况和验查各种证件,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

(3)初高中毕业生,凭《就业失业登记证》参加所在地就业前培训,培训合格后由市就业培训中心注册盖章;

(4)市内各区所办的《就业失业登记证》,需到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审核盖章并加盖照片骑缝钢印。

(5)各县(市)所办的《就业失业登记证》,由县(市)劳动就业服务局职业介绍机构直接办理。

2、本市内各辖区的求职者应在本人户口所在区的劳动就业服务局职业介绍机构办理;

3、本市各县(市)的劳动者在本县(市)求职就业的,在本县(市)劳动就业服务的职业介绍机构办理;

4、本市用人单位集体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在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办理。

5、本市各县(区)和外地劳动者,在本市范围内求职就业的,在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办理。办公地址:中国石家庄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槐安西路48号。联系电话:89631829

1、法定劳动年龄内(男16-60周岁,女16-50周岁),有劳动能力,进行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的劳动者和进城求职的农村劳动者,初次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时向户籍所在地县级劳动就业服务局申领。

具有石家庄市常住户口的2011年及以后择业期内无就业经历的普通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失业登记证》发放、使用和管理,按中共石家庄市委办公厅、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实施方案》的通知”(石办字[2011]48号)规定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程序办理。

2、劳动者在申领时,应如实提供本人相关信息和证明材料:

(1)本人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1份。

(2)户口簿(居住证明)。

(3)本人近期二寸免冠照片2张。

(4)本人毕业证书复印件1份。

(5)《〈就业失业登记证〉申领登记表》1份。

(6)具有职业资格、专业技术职务的,提供国家认可的相关证书。

(7)县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8)进行就业登记的,提供本人签订的《劳动合同》、或本人的工商营业执照、或街道社区证明等资料。

进行失业登记的,提供本人的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证明,或注销营业证明、或无工作证明等。

3、县(市)、区劳动就业服务局审查核实提交的个人资料,确定就业、失业状态。县(市)、区劳动就业服务局可委托街道(乡镇)或社区(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或工作站对申领人员状况进行初审。

4、县(市)、区劳动就业服务局将个人资料录入河北省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打印制证,加盖发证部门印章和钢印后发放。

5、符合发放范围且资料齐全的,10个工作日内办结。

6、《就业失业登记证》遗失或损毁的,由本人在市级以上报纸声明。凭登报声明和有效身份证明(处于实现就业状态的还需提供就业单位证明)申请补发。

篇7:就业失业登记暂行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完善就业和失业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原劳动保障部《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劳动保障部令第28号)、《吉林省就业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暂行办法。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或劳动者自主就业办理就业登记,以及失业人员办理失业登记,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用人单位,是指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及招用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就业和失业登记工作。县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以下简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就业和失业登记具体工作。

街道(乡、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务所和社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可以按照职责具体经办就业和失业登记相关工作。

第四条

县级以上残疾人联合会所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委托,负责残疾劳动者的就业和失业登记工作。

第五条

实行全国统一的就业和失业登记证制度。《就业失业登记证》是劳动者就业和失业登记的载体,是记载劳动者就业和失业状况、进行就业和失业登记、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等的合法凭证,全国通用。第二章

失业登记

第六条 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的城镇常住人员,可到户籍所在地的社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申请失业登记;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其他非本地户籍人员在常住地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的,失业后可以到常住地社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申请失业登记。

第七条 失业登记的范围包括下列人员:

(一)年满16周岁,从各类学校毕业、肄业的;

(二)从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各类用人单位失业的;

(三)个体工商户业主或私营企业业主停业、破产停止经营的;

(四)承包土地被征用,符合当地规定条件的;

(五)军人退出现役、且未纳入国家统一安置的;

(六)刑满释放、假释、监外执行或解除劳动教养的;

(七)城镇其他失业人员。

第八条 本地户籍人员进行失业登记时,应由本人填写《吉林省失业人员登记表》(样式见附表1),并提供居民身份证及以下材料:

(一)年满16周岁,从各类学校毕业、肄业的,提供户口簿、毕业证书或学校毕(肄)业证明;

(二)与用人单位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提供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的《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证明书》;

(三)个体工商户业主或私营企业业主停业、破产停止经营的,提供工商行政部门停业证明;()::

(四)军人退出现役、且未纳入国家统一安置的,提供安置部门出具相关证明或证件;

(五)刑满释放、假释、监外执行或解除劳教的,提供司法(公安)部门证明;

(六)承包土地被征用,符合当地规定条件的,提供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征地证明。第九条

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非本地户籍人员进行失业登记时,应由本人填写《吉林省失业人员登记表》,并提供居民身份证、暂住证,以及第八条第二、第三项规定的相关材料。第十条

社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在受理失业登记申请之日起,应在2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的有关情况和材料审核完毕,合格的上报所在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务所。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务所应在8个工作日内为其办结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的相关手续,将证件发到申请人手中。

第十一条 符合省政府规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在进行失业登记时可持相关材料向户籍所在地(或失业登记所在地)社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提出申请,经街道(乡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务所核实,由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审核确认,确定为就业援助对象。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认定的就业援助对象,由县(市、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就业失业登记证》中“就业援助卡”页中注明认定日期、认定的援助对象类别和应享受的就业扶持政策。就业援助对象可凭“就业援助卡”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享受相关政策的具体办法,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二条

登记失业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注销其失业登记:

(一)被用人单位录用的;

(二)从事个体经营或创办企业,并领取工商营业执照的;

(三)已从事有稳定收入的劳动,并且月收入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

(四)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a

(五)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六)入学、服兵役、移居省外境外的;

(七)被判刑收监执行或被劳动教养的;

(八)终止就业要求或无正当理由连续三次不接受公共就业服务部门提供相关服务的;

(九)连续6个月未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联系的;

(十)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非本地户籍登记失业人员暂住登记有效期满,超过60天未续期的。

第十三条 本省户籍登记失业人员在省内迁移户籍的,凭迁入地户口簿和原户籍所在地的《吉林省失业人员登记表》到户籍迁入地社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办理变更登记。社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为其建立登记失业人员档案,没有《就业失业登记证》的,按规定程序为其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已有《就业失业登记证》的,登记备案但无须更换。第十四条

农村进城务工和非本地户籍登记失业人员常住地变更的,凭原常住地的暂住证和《吉林省失业人员登记表》到迁入地社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办理变更登记。第十五条 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做好辖区内失业人员登记工作,完善台帐管理,定期进行跟踪服务,掌握登记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就业愿望、就业状况等情况,准确、及时上报各类统计报表。

第十六条

城镇常住残疾人的失业登记工作,由县级以上残疾人联合会所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负责。残疾人失业登记情况每季度应报送同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具体办法由省残联参照本办法结合残疾人特点另行制定。第三章 就业登记

第十七条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劳动者从事个体经营或者灵活就业的,应当到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就业登记。就业登记包括用人单位录用备案和劳动者申报就业登记。第十八条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应当于录用之日起30日内办理录用备案。录用备案的主要内容包括用人单位录用劳动者基本信息、就业类型、就业时间、订立劳动合同等情况。第十九条

单位录用人员时,由被录用人员填写《录用(招聘)职工表》(样式见附表2),持《录用(招聘)职工表》到本人户籍所在地的街道(乡、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务所办理就业登记。街道(乡、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务所在其《录用(招聘)职工表》和《就业失业登记证》上注明就业登记日期并加盖经办人名章,将相关情况录入其本人《失业登记表》中。《录用(聘用)职工表》和《就业失业登记证》由被录用人员交回用人单位,作为录用备案依据。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到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录用备案。填写《录用职工名册》(样式见附表3)和《用人单位录用人员备案单》(样式见附表4)。《录用(招聘)职工表》作为计算工龄的原始依据存入被录用人员个人档案;《就业失业登记证》由录用单位代为保管,解除劳动关系时返还给本人;《用人单位录用人员备案单》由备案部门存档;《录用职工名册》一式二份,备案机关、用人单位各一份,办理录用备案时需提供以下材料:

(一)被录用人员名单;

(二)劳动合同书;

(三)《录用(招聘)职工表》;

(四)《就业失业登记证》;

(五)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的工种,需提供《职业资格证书》。

第二十一条

从事个体经营和灵活就业的人员,向其户籍所在地街道(乡、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务所申报就业,申报就业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者就业类型、时间和享受扶持政策等。其中,没有失业登记的,应先进行失业登记,发给《就业失业登记证》并记录本次就业情况。

第二十二条

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外省来我省就业人员,进行失业登记后再次就业的,应当到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就业登记,其中,录用备案的《录用(招聘)职工表》加盖公章或从事个体经营和灵活就业的申报就业,均应在其常住地街道(乡、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务所办理。

第四章

《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发放与使用

第二十三条

《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发放范围包括:

(一)进行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的劳动者;

(二)被认定为就业援助对象的劳动者;

(三)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的劳动者。

外国人来华就业,台湾、香港和澳门居民在内地就业,其他法律法规规定有相关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四条

进行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劳动者的《就业失业登记证》,由社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申报,街道(乡、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务所发放,所在县(市、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盖章生效。其中,属于就业援助对象的,按本办法第十一条办理。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登记失业时由常住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非本地户籍人员由常住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具登记失业证明,由原户籍所在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

第二十五条

属于国家规定的就业援助对象,到户籍所在地街道(乡、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务所申报,填写《就业失业登记证申领表》(样式见附表5),申请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街道(乡、镇)核实情况后,将其基本信息打印在《就业失业登记证》上,连同《就业失业登记证申领表》一并报县(市、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认定,符合条件的,县(市、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就业失业登记证》中“就业援助卡”页中注明认定日期、认定的援助对象类别和应享受扶持政策类别。国家规定的就业援助对象范围包括:

(一)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

(二)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人员;

(三)国有企业所办集体企业下岗职工;

(四)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失业1年以上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五)大龄就业困难人员;

(六)残疾人;

(七)零就业家庭成员;

(八)其他。

上述人员中,已进行失业登记的,按本办法第二十四条办理。按省政府规定的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的就业援助对象,上述八类人员中没有包括的,可按“其他”项目填写。第二十六条

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人员中,毕业内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创业的,凭《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仅在毕业适用),向创业地街道(乡、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务所申请取得《就业失业登记证》;毕业内高校毕业生离校后创业的,凭毕业证直接向创业地街道(乡、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务所申领《就业失业登记证》。其余程序手续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五条办理。第二十七条

残疾人《就业失业登记证》由省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到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一领取,县(市、区)残疾人联合会所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发放,并到同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认定就业援助对象并在《就业失业登记证》上盖章生效。

第二十八条

《就业失业登记证》执行全国统一样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一制作、发放。

第二十九条

《就业失业登记证》按行政区划代码全国统一编号。编号由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的机构按规定编制。编号由16位数字组成,1-6位为证件发放机构所在地的县(市、区)行政区划代码;第7、8位为发放机构代码,其中01为县(市、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代码、02以后为发证的街道(乡、镇)代码,由县(市、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编排;第9、10位为发放年份代码;第11-16位为发证机构所在地区该年份发放证书的顺序编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证书编号实行一人一号,补发或换发证书的,证书编号保持不变。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将《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发放机构、申请的程序、手续向社会公布。

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在申请人提出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办结核发《就业失业登记证》手续,并将证件发到申请人手中。

第三十一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首次向劳动者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时,应在《就业失业登记证》上注明证件发放信息、劳动者个人基本信息、就业失业状况信息、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信息等内容。

第三十二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时,应根据情况向发放对象告知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和公共就业服务项目的内容和申请程序。

劳动者在办理失业登记,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手续时,应如实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本人相关信息和证明材料。

第三十三条

持有《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劳动者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接受服务、办理就业登记与失业登记手续和申请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时,应出示《就业失业登记证》。第五章

《就业失业登记证》的管理

第三十四条

《就业失业登记证》实行实名制,限持证者本人使用,不得转借、转让、涂改、伪造。

第三十五条

《就业失业登记证》中相关记录页面记载内容已满的,由原发证机构予以换发。《就业失业登记证》遗失或损毁的,由劳动者本人向原发证机构报损,并以适当方式公示,经原发放机构核实后予以补发。

第三十六条 持有《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劳动者在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学历情况、职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职务情况)、就业与失业状态等发生变化时,应按有关规定持《就业失业登记证》和相关证明材料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相应的信息变更。

第三十七条

《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发放、换发和补发均实行免费。

第三十八条

劳动者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其持有的《就业失业登记证》自动失效并由原发证机关公证后予以注销:

(一)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

(二)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三)移居境外的;

(四)丧失劳动能力的;

(五)死亡的;

(六)依据法律法规应当失效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九条

《就业失业登记证》实行定期审验制度。审验范围为享受扶持政策人员和就业援助对象。每年6-7月,对持有《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中正在享受相关扶持政策的,由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审验,审验合格的,在《就业失业登记证》“其他记载事项”中加盖审验专用章;审验不合格的,注明原因,不再享受相关政策扶持,其中,属于就业援助对象的,应在“就业援助卡”页中标注“退出就业援助对象范围”,并注明退出原因及时间。第四十条

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建立《就业失业登记证》发放基础台帐或计算机数据库,及时、准确记录《就业失业登记证》发放管理信息。第四十一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将《就业失业登记证》发放信息和劳动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信息、就业援助对象认定等信息,以及核发、注销《就业失业登记证》等有关情况,录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由街道(乡、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务所上报,县(市、区)和市(州)逐级汇总报省,省汇总后上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第六章

篇8:农民就业失业登记制度

失业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然产物,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2010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口1168万人, 年末, 全国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08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 摩根大通的测算认为这一数字至少是10%, 超过了7%的国际警戒线。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机构的数据都表明, 目前中国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失业问题不可小觑。失业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其他社会保险制度一样, 具有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社会成员生活需要的功能, 但失业保险最突出的功能是促进失业者再就业。本文将对促进就业作为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未来改革和完善的方向加以讨论。

2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就业促进功能的不足

失业保险, 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或自愿实施的, 由社会集中筹集基金, 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 给予一定物质帮助, 保障其基本生活并促使其再就业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其机理在于社会集中筹集失业保险基金, 通过基金来分散劳动失业风险, 使处于失业状态的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并促使他们再就业。由此可知, 这种制度有两大功能, 一是保障生活, 二是促进就业。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初始, 虽然明确了保障生活和就业促进同时并重的制度方向, 然而从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来看, 其最初建立的目的以及其后的发展演变都是为了顺应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 该制度的定位一直是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出台的, 因此缺乏对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系统制度设计;对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 相关津贴种类很少, 通常只有职业培训补贴费和职业介绍补贴费, 而且待遇也不高。这样的规定不利于推动再就业、帮助失业者迅速找到工作。同时失业保险对引导就业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 对失业者寻求就业的支持力度不足, 定位于国有企业改革配套措施的失业保险制度的具体设计无法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从而与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一根本要求相去甚远, 很大程度上既不能减少广大劳动者的失业风险又不能促进劳动力的再就业。因此从长远的发展来看, 强化失业保险的就业促进功能, 将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紧密衔接, 相互配合联动, 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3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在促进就业取向上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近几年的失业保险运作来看, 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力度不够, 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如下:

3.1 我国失业保险覆盖面狭窄

我国目前的失业保险, 只将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覆盖在参保范围内, 覆盖范围仍然太窄。未将非公有制企业完全纳入失业保险, 大部分大学生、农民工失业群体仍被排除在失业保险制度之外。2009年年底, 我国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1.27亿人, 仅约为城镇就业人员3.13亿人的40%;参保的农民工人数为1643万人, 仅约占2.3亿农民工的7%。这意味着我国城镇仍有很大比例的从业人员在遇到失业风险时得不到失业保险的保护和帮助。

3.2 我国失业保险筹资机制存在缺陷

失业保险金偏重于依靠国家财政的支持, 使国家财政负担加重, 有些企业以各种方式拖欠, 抵制失业保险费的缴纳, 除了当事人认识上存在偏差外, 也因为统一费率制无法体现企业失业率和其保险费缴纳之间的关系, 效益好、失业率低的企业常把失业保险费看做是对效益差、失业率高的企业的无偿补贴。

3.3 我国失业保险金给付设计不科学、支出结构不合理

申领资格审核较宽松, 待遇标准仅与已缴费期限有关。缴费满1年不足5年的, 领取期限最长为12个月;满5年不足10年的, 领取期限最长为18个月;10年以上的, 领取期限最长为24个月。这样会提高失业者保留工资水平, 降低工作搜寻强度, 失业持续时间延长, 缺乏对失业者积极求职的激励, 使得失业保险金对就业的促进功能脆弱。此外, 我国失业保险偏重生活保障, 在促进就业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 不能为有效促进就业提供资金上的保证。

3.4 资金统筹层次较低

多年来, 我国的失业保险金一直采取市 (县) 级统筹管理的方式, 全国没有一套完整的内部运行机制, 不能体现社会互济、风险共担的社会保险原则。截至2009年6月, 我国失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近1400亿元。但由于管理机构分散、管理层次过多, 各地区、部门间难以调剂和集中运营, 造成基金使用效益低下, 妨碍了失业保险的促进就业功能的发挥。

3.5 我国失业保险立法层次较低

我国失业保险立法还不是很完善, 《失业保险条例》只是一个行政法规, 权威性还不够, 还没有上升到全国人大或常务立法的高度, 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和相对完善的法律责任。失业保险工作所依据的多是行政规章, 这就很难发挥法律规范的强制功能, 无法确保失业保险有效实施, 从而直接影响其促进就业功能的发挥。

4 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再就业的措施

4.1 积极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

失业保险应覆盖所有的劳动者, 因为他们都有被暂时排出就业行列的可能。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 我们正面临着城镇失业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扩大的趋势, 应该从促进就业的角度尽可能涵盖多种新的就业方式, 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农民工是产业工人的主体, 尽管目前的制度规定已经将农民合同制工人纳入了覆盖范围, 但实际参保的人数相对较少。因此, 应加大落实工作力度, 尽快将尚未参保的农民合同制工人纳入失业保险覆盖范围。此外, 把完成职业培训或学业、服完义务兵役的青年求职者纳入覆盖范围。当前, 大学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是我国促进就业的重点。尽管这部分人员未曾就业, 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失业者, 但对于他们, 失业保险可实行“先赋予权利, 再履行义务”的政策。

4.2 完善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

失业保险制度发挥作用主要是通过失业保险基金, 特别是基金的筹集和给付环节。

基金筹集问题, 其实就是由谁承担分散失业风险的成本。在市场经济中, 企业是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主体, 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必然要求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作为潜在受益方, 企业负担一部分是理所当然的。然而, 企业负担的失业保险费用实则是企业劳动力成本的一部分, 不应损害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竞争力。所以在一个国家内部, 应该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机制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 并调动劳动者个人积极参与保险, 合理分配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的负担比例, 并不断拓宽失业保险基金筹措的其他社会渠道。

失业保险金给付包括给付种类、给付标准、给付期限等方面。在给付种类和给付标准上, 以适度为原则, 把资金发放同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紧密联系起来, 适当增加能够强化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的支出项目, 如设立青年就业困难补贴和创业资助项目;给付期限会影响失业者的就业心理, 一般来说, 期限越长, 失业者就业动力就越弱, 我国《失业保险条例》规定最长期限为2年, 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失业保险金的承受力都不相适应, 应该适当缩短。此外, 实行失业保险浮动费率, 鼓励雇主尽量减少解雇行为, 保持企业工作岗位的稳定, 以减轻社会失业压力。

4.3 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完善失业保险、低保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

一是尽快建立职业介绍、就业训练、失业保险、生产自救统一共享的信息网络, 确定各自具体的服务内容, 为失业者及时提供信息, 帮助失业者再就业。二是建立失业证、就业训练合格证、生产自救基地工作证相互结合的制度, 促进再就业。三是积极主动地进行超前服务, 尽可能减少失业。

4.4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失业观

失业在劳动者个人的职业生涯中通常只是一个短暂的过渡时期, 大部分劳动者是可以顺利实现再就业, 重新回归劳动力队伍的。然而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 使失业成为劳动能力低下、个人素质较差等评价的贬义词, 也使之成为多数劳动者恐惧并排斥的事物。为此, 必须首先转变对失业的负面评价, 转变劳动者对失业的错误观念, 使劳动者认识到失业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 而是任何人都有可能经历的特殊时期, 才能更好地普及失业保险, 并使之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4.5 加强失业保险制度的法制化

政府作为失业保险的责任主体, 应尽快制定专门的《失业保险法》, 并对各项职能划分、财务管理、资金分配等方面给以明确, 通过加强失业保险的人大立法, 以高位阶的立法统筹失业保险和与其相关的就业促进、失业救济等功能领域, 形成较为完善的失业保险法律法规体系, 当然, 整体立法不可一蹴而就, 可以先建设一些有关失业保险的单项法规, 为失业保险体系形成创造条件, 并加强失业保险法的促进就业功能。建立统一、协调、有序、高效的就业促进型失业保险制度。

摘要:在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制定之初,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从而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更偏重于对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保障, 但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的作用还是相当有限的。本文在针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在就业促进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失业保险制度,就业促进,完善措施

参考文献

[1]邓大松.社会保险[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9.

[2]陈新, 郑雪瑶.我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理论界, 2008 (7) :247-248.

[3]邓小英, 伍学兵.对扩大我国失业保险覆盖面问题的探析[J].特区经济, 2010 (3) :113-114.

上一篇:《孕期营养课堂》承办单位申报通知下一篇:《大国外交》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