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2023-02-20

第一篇:上海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工作总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总体部署,根据高陵区卫健局关于医养结合的工作要求,2019年上半年公寓在医养结合试点工作方面继续探索尝试,将老年人健康评估、日常护理、失能康复、健康管理、中医保健、心理健康、绿色急救、安宁疗护等全方位融合,形成养中有医、医中有养、医养结合的老年人健康管护服务新模式,现将我们半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持续硬件投入、完善服务功能。

1、医务室的硬件改造和设备扩充基本到位。

目前面积达到了90.55m2,其中医护办27.4m2、药房4.75m2、治疗室10m2、输液室48.4m2。日常药品及急救设备均已配备到位。

2、中医养生馆建成并投入使用。

我公寓新建成的中医馆室内面积近100㎡,目前已开展艾灸、熏蒸、中医经络治疗等特色服务项目。我们还聘请原长庆职工医院离退休医师岳志新坐堂问诊,岳大夫擅长中医针灸、按摩、骨科等治疗,对老人常见患有颈椎病、腰椎、偏瘫、失眠等疾病的老人进行按摩、针灸等治疗服务,缓解老人痛苦,得到了家属的一致好评。

3、安宁疗护区建成并投入使用。

在区卫健委的指导下,我们在三楼东区开辟了安宁疗护区,为重症患者提供姑息治疗、临终关怀、心理慰藉等服务,使老人安详而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也极大地缓解了家属焦虑和悲痛的情绪。安宁疗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良好反响,充分验证了我们推行安宁疗护这一项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坚持医养结合、注重服务细节。

1、打造一个提高身体健康素质的活动平台。

在公寓内设立室外、室外的健身活动场地、棋牌室、康复室、活动室、手工室等,组织各类适宜老人的文体活动、每天定时组织开展回春健身操等练习,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打造一个提升健康素养的培训平台。

针对老人需求,邀请医院专家定期在公寓开展老年人防跌倒讲座、老年人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根据季节变化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等健康知识宣传及中药预防,通过开展健康体检、日常巡诊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指导,让老年人提高防病、抗病的能力。定期对老年公寓的老人及员工进行老年人生活知识和急救知识讲座,提升老年人自我保健和急救意识。

3、打造一个健康阳光心态的咨询平台。

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在公寓建立心理咨询室,通过开展音乐疗法、沙盘游戏,针对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生活节奏由原来的紧张、有序转为清闲、松散,社交圈骤然缩小,人际关系发生变化,易产生失落、孤独、怀旧心理、衰老感等心理问题易产生的孤独感、对死亡恐惧、与子女及工作人员沟通不畅、自我感觉老而无用等问题,邀请专家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定期邀请志愿者开展联谊活动,引导老人积极参与,提升老年人的价值感及存在感。

4、完善健康体能评估系统。

建立评估室,对入住老人进行初步评估。初评的项目包括老人的基本资料、生活自理能力、沟通与视听力能力、认知能力等。生活能力评估包括吃饭、大小便、穿衣等日常生活内容,判断老人能不能自己完成,自己有没有感知。我们也会通过对老人的直观感觉和家属提供的信息来进行判断老人的沟通与视听能力,对于老人的认知能力通过认知评估,我们能知道他们的认知程度,看老人能不能听懂我们的问题并给出他认为的正确答案。根据评估结果,我们会对老人确定护理等级,不同的护理等级提供对应的服务项目。

5、完善健康档案信息管理。

在建立老人健康信息档案的基础上,提供健康管理与监测。对每位新入院的老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根据各项检查结果、以及老人生活能力评估和风险评估结果,向公寓护理部反馈老人身体状况,共同对老人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活和医疗照料方案。对每位入住老人每周进行生命体征和身体情况的全面监测,主要包括老人的体温、血压、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对慢性病老人进行常规的诊疗和监测,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6、确保绿色通道快捷畅通。

我们联合长庆职工医院、太和医院、凤城医院等多家医院,在已有的“绿色就诊通道”基础上,达成医疗人才的交流和共享,对突发危重疾病的老人,依托医院120急救点的优势,确保老人能得到及时抢救和转诊。

三、问题与困惑:

1、专业医护人员难招难留。

老年公寓内设医务室需要聘请有医师资格的医生和有护理资格证的护士,养老机构难以给医护人员提供同等的工资福利待遇,同时他们在养老机构从业但无法进行执业注册,政策制约医护人员无法多点执业,对于医护人员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使养老机构难以聘请到符合要求的医护人员。

2、医养结合的政策落实难。

医养结合需要医保体系的支撑,老年公寓推行医务结合首先要解决医务室纳入医保结算问题,现因医保资源有限、政策制约难与医保挂钩,老人就诊费用无法报销,增加了老人经济压力,老人仅在公寓做一些简单、收费低的诊疗,大大制约了老人的医疗需求,导致医务室亏损经营。

综上所述,长庆老年公寓将在上半年工作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医养结合工作制度,完善医养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集医、护、养为一体的保障服务,同时,强化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护理水平,为入住老人提供全天候的医疗卫生服务,保证老人在身体出现不适时,能够及时得到诊治,为其提供高效便利的医疗卫生服务。

第二篇:杭州市鼓励医养结合办养老机构

信息来源:省卫生计生委 发布日期:2014-05-05 浏览次数: 188 字号:[ 大 中 小 ]

日前,杭州市府办出台《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实施意见》,除了给予社会办养老机构在用地用房、投资者收益分配、税费方面优惠,给予床位建设运营经费补助、用工培训补助、金融服务等扶持外,还加大了养医结合扶持力度,鼓励发展护理型养老机构,推动养医融合发展。

该《意见》提出,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重点发展养医结合,以收养失能、半失能、失智老年人为主,并提供长期照护服务(含临终关怀型)的护理型养老机构。鼓励有条件的护理型养老机构设置卫生室、护理站,或与周边医院、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100张床位以上的养老机构应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服务。500张床位以上的社会办养老机构,可设置独立的医疗机构;100张床位以上的社会办养老机构,可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或引进医务室等。

该《意见》要求医疗机构积极支持和发展养老服务。鼓励医疗机构到养老机构设点,开展医疗服务。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工作。鼓励病源萎缩、效益较差的二级医院转型为养老护理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在受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申请20个工作日内完成执业验收,合格的予以执业许可。养老机构内设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符合条件的纳入当地医保定点范围。

在养老队伍建设方面,该《意见》还提出其他优待政策:对毕业于养老服务、康复护理与管理等专业,与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签订5年以上正式劳动合同,符合条件的高等院校、高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给予入职奖补。在杭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累计服务时间满3年以上的护理员(含外地户籍)还可享受住房优惠,可根据不同服务年限向房管部门申请公租房或廉租房,并被纳入优先享受人员范围。(詹雅)

第三篇: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提案

关于加快推进我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建议

养老事业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十八大以来,多项养老领域的重大改革相继出台,当前,我国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往往使老年人在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面临诸多困境,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得不经常往返于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增加费用,也给家属增加了负担。

我区人口总数50万余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11万余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2%,纯老年人家庭人口2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0%。全区各类养老机构共26家,床位在于50张的16家。公办养老机构17家,床位1436张;民办养老机构9家,床位920张;农村养老机构16家,床位1260张。全区各类一级以上医疗机构 20 家,床位1200张,其中公办17家。大部分养老院重视同医疗单位合作,一家单位有发展医养结合意愿。如何解决我区规模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医疗和养老问题,应成为政府相关部门关心关注课题。

为积极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多种方式的结合,使医疗和养老资源共享,两者社会资源互补,促进养老事业发展,建议如下:

1、整合医疗资源,拿出部分病床作养老用,并挂“养老护理院”牌子,使其成为名符其实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确保老年患者的疑难病症和意外情况能得到及时救治,建议主城区内几家医疗机构试推广。

2、支持和帮助民办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联合,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托管并承担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的医疗服务部分,设立医务室或派送医疗团队定期上门服务。

3、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鼓励和支持利用社会闲置的“楼、堂、馆、所”改建为养老场所,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等多种方式,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

4、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养老配套政策,在老年人及养老机构的投融资政策,场地供应、市场准入、人才培养、就业培训、政府补贴、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各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加强监督管理,保障老年产业健康、有序、规范发展。

目前,全国各地医养结合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正如火如荼地深入开展,建议将区政府具备条件的医疗或养老机构作为先试、先行、创新我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示范典型,探索实践、积累经验,为我区养老服务事业做出新贡献。

第四篇:养老产业医养结合要点

1、为区别于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必须联合创立专业、规范、有规模的医疗机构,实现真正意义的“医养结合”。

所谓“医养结合”,是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医养结合”在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医疗康复保健服务,涵盖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

围绕养老公寓和医院为中心,依托护理员和医生为基础,医疗设备、康复设备为辅助,有效解决养老公寓老人的养老及就医问题。

2、“医养结合”具体要求:

1)、信息化管理:通过养老管理系统,记录公寓内老人详细的健康资料、病历信息、体检记录、护理记录,做好日常护理服务工作,建立健康预警机制,及时做好健康预警。当老人发生疾病需要送医和进行日常康复时,公寓医院能实时调取老人所有健康信息,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无缝对接。公寓护理人员也能按照医生专业医嘱实行针对性的护理计划。

2)、休养护理:公寓护理管理系统可以根据公寓老人具体情况,为公寓老人安排相应护理员和护理计划,安排日常护理。并根据特定公寓老人身体具体情况,结合医生医嘱和建议定制专属专业的护理计划。

3)、疾病诊治:公寓老人休养过程中发生初始病情,可以及时转入公寓医院治疗,档案信息实时传输到医院系统,医生根据以往病史和健康数据,准确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并诊治决定是否需要及时转到三甲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4)、医疗康复:公寓老人经医院治疗康复后,需要继续进行医疗康复,护理人员在医生的指导下结合日常休养的护理情况,为老人制定符合老人具体身体状况的护理服务计划,进行康复性护理。

5)、健康咨询:公寓老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休养过程中,随时联系医生和护理人员了解健康信息和护理信息,做到健康护理早知道。

6)、健康检查:日常生活中,通过健康检测设备,包括血压仪、血氧仪、血糖仪、心率仪、人体成分检测仪等,定期检查身体,并上传留存健康数据,形成专属健康档案,展示健康数据变化情况。

第五篇:专访:养老服务如何“医养结合”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会上指出,健康是幸福之基,支持发展养老、健康、教育、文化、体育等服务消费,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

作为两会热点,“养老”获得了诸多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关注。很多人将自己的提案定位在“医养结合”上,观点虽不尽相同大都停留在“引养入医”或“引医进养”层面,即鼓励医疗机构提供养老服务业务或在养老机构中强化医疗体系建设。对此,记者走访了拥有二十余年国内外养老从业经验的益生宜适总顾问高鹏先生。

记者:

中国养老服务模式众说纷纭,养老服务将何去何从;“医养结合”论已然有不少时日,时下未见清晰轮廓,您如何见解? 高鹏:

在谈论养老服务是否需“医养结合”之前,首先应该弄清楚几个常识性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否则会误入歧途,不但浪费国家大量资源、增加老人及家属的经济负担又满足不了老人的实际需求,紊乱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养老服务质量令人堪忧。

1. 老年人的定义是什么?

2. 老年群体的特性是什么?

3. 老年群体的需求是什么?

4. 养老行业困惑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近年世界各国国民健康状况、平均寿命、劳动人口结构、退休年龄等综合因素定义由之前60岁以上改为65岁以上人口为老龄人口,即老年人。被多国采用。

通常老年群体的特性与年龄关系不大,主要与生活经历、身心状态、价值观念、社交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大致可分为四类:积极向上型、被动依赖型、固执过剩型、自身否定型。

老年群体的需求与年龄的关系也不大,与所处状态有关。主要取决于身心健康状态、家庭成员状况、生活行为能力、周围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及个体性差异。

提到老年人,大多数人普遍会认为他们需要护理、需要医疗、需要照顾、需要精神慰藉等种种固有观念是不正确的。恰恰相反,事实上绝大多数老人是属于积极向上型,即:对工作及生活充满热情,同时对兴趣、爱好充满激情,拥有健康感和安定感。亦或是属于固执过剩型,即:对事业全身心投入、生活规律、责任感强、做事严谨,对所取得的成绩尚不满足,追求社会责任和自身价值。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是:希望获得充分发挥自身才能为社会、家庭、亲人做贡献的机会和平台,以便体现自身人生阅历、经历、经验等价值,维护自身人格尊严。在维护健康、预防疾病、预防失能、预防失智等方面欲望强烈,有追求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交愿望等精神需求。

相比之下,需要帮助和照护的老年群体就整体而言属于少数,这个认识至关重要。只有按身心状态划分老年群体去挖掘需求,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精准定位,才能更接近目标,才能更具有针对性。这部分群体虽占比属于少数,但人数众多,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国家政策的支持,还需要有健全的养老服务体系、科学的养老行业发展理念,更需要的是有计划性的培育养老行业专业人才。只有掌握老年群体由于身心各种机能老化给生活带来何种影响的专业知识人才,才是实现养老行业朝着正确方向健康、稳定、科学发展的源泉和保障。

毋庸置疑,无论国家统计部门发布的老龄化人口比例是绝对比还是相对比,我国老龄人口规模庞大已是不争事实,潜在商机令人看好。随着政府鼓励政策陆续出台,以开发商、保险公司为代表的具有获取各种资源能力的大型企业和民营资本蜂拥而至,或以己之长各显神通,或采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等压倒一切之势,纷纷进军养老领域。虽现象可嘉,遗憾的是,由于缺少具有老年期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难以推出适合自身企业并契合老年群体实际需求的本土化养老产品,频频出现投资过大、供求脱节、床位闲置等经营困惑。

诚然,任何行业的兴起,大多会经历盲人摸象阶段的困惑期,养老行业更是如此。因为其服务的核心是给有着

七、八十年生活经历的群体提供适合他们价值观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既要符合传统文化,又要符合生活习惯、身心状态、生活愿望、家属期望等等诉求,绝不是简单的引进、复制、臆断或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能够打造出来。因为养老体系不是孤立的、也不是能凭空打造出来的,而是要根据国家现行社会体系,确立养老服务体系在社会体系当中的位置、重心和比重,制定符合国情的激发养老行业的政策导向,整合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社会资源服务于养老行业,有机的形成养老产业链,才有助于养老产业健康、稳定、科学发展。

基于医疗机构本来就具有针对全社会、覆盖所有人群、满足各类患者救治需求的保障性社会职能。理应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医学科研和临床实践中,用不断提高医疗专业服务水平来保障国民健康和解决疾病给患者的痛苦,尤其是婴幼儿和特殊老年群体。而养老机构很难具备经营医疗机构的能力,内设医疗机构也很难满足老人实际的医疗需求,不但浪费资源、加大养老机构运营成本,还增加老人经济负担,可能阻碍养老行业的健康发展。

为了更好的满足居家养老及机构养老的老人实际医疗需求,充分发挥现有医疗资源价值、医疗机构的社会责任,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更好的弘扬关爱老人的中华传统美德,我们可以在现存医疗机构中开设老年人就诊专用通道,各大医院的特需门诊向老年人开放,增加老年病科室,加大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医疗资源投入和医疗资源配置,并启动社区医疗机构首诊制度,同时覆盖社区及居家养老的医疗需求。养老机构应加强护理员专业培训,并掌握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在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的指导下可注册护士,可经营康复护理院。解放医疗保险覆盖家庭病床和养老机构病床,并将记忆障碍、认知障碍等失智病症纳入医保等举措会更有实际意义。我理解的“医养结合”不是单纯的“引医进养”更不是“引养进医”,而是要彻底解决老年特殊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就医难的问题。为了让老人享有就近、便捷、及时的高质量医疗服务,为了创建健康养老环境、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养老行业的科学发展,作为重要民生工作大力支持并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实乃民之幸、家之幸、国之幸。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会上指出,健康是幸福之基,支持发展养老、健康、教育、文化、体育等服务消费,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

作为两会热点,“养老”获得了诸多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关注。很多人将自己的提案定位在“医养结合”上,观点虽不尽相同大都停留在“引养入医”或“引医进养”层面,即鼓励医疗机构提供养老服务业务或在养老机构中强化医疗体系建设。对此,记者走访了拥有二十余年国内外养老从业经验的益生宜适总顾问高鹏先生。

记者:

中国养老服务模式众说纷纭,养老服务将何去何从;“医养结合”论已然有不少时日,时下未见清晰轮廓,您如何见解? 高鹏:

在谈论养老服务是否需“医养结合”之前,首先应该弄清楚几个常识性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否则会误入歧途,不但浪费国家大量资源、增加老人及家属的经济负担又满足不了老人的实际需求,紊乱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养老服务质量令人堪忧。

1. 老年人的定义是什么?

2. 老年群体的特性是什么?

3. 老年群体的需求是什么?

4. 养老行业困惑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近年世界各国国民健康状况、平均寿命、劳动人口结构、退休年龄等综合因素定义由之前60岁以上改为65岁以上人口为老龄人口,即老年人。被多国采用。

通常老年群体的特性与年龄关系不大,主要与生活经历、身心状态、价值观念、社交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大致可分为四类:积极向上型、被动依赖型、固执过剩型、自身否定型。

老年群体的需求与年龄的关系也不大,与所处状态有关。主要取决于身心健康状态、家庭成员状况、生活行为能力、周围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及个体性差异。

提到老年人,大多数人普遍会认为他们需要护理、需要医疗、需要照顾、需要精神慰藉等种种固有观念是不正确的。恰恰相反,事实上绝大多数老人是属于积极向上型,即:对工作及生活充满热情,同时对兴趣、爱好充满激情,拥有健康感和安定感。亦或是属于固执过剩型,即:对事业全身心投入、生活规律、责任感强、做事严谨,对所取得的成绩尚不满足,追求社会责任和自身价值。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是:希望获得充分发挥自身才能为社会、家庭、亲人做贡献的机会和平台,以便体现自身人生阅历、经历、经验等价值,维护自身人格尊严。在维护健康、预防疾病、预防失能、预防失智等方面欲望强烈,有追求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交愿望等精神需求。

相比之下,需要帮助和照护的老年群体就整体而言属于少数,这个认识至关重要。只有按身心状态划分老年群体去挖掘需求,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精准定位,才能更接近目标,才能更具有针对性。这部分群体虽占比属于少数,但人数众多,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国家政策的支持,还需要有健全的养老服务体系、科学的养老行业发展理念,更需要的是有计划性的培育养老行业专业人才。只有掌握老年群体由于身心各种机能老化给生活带来何种影响的专业知识人才,才是实现养老行业朝着正确方向健康、稳定、科学发展的源泉和保障。

毋庸置疑,无论国家统计部门发布的老龄化人口比例是绝对比还是相对比,我国老龄人口规模庞大已是不争事实,潜在商机令人看好。随着政府鼓励政策陆续出台,以开发商、保险公司为代表的具有获取各种资源能力的大型企业和民营资本蜂拥而至,或以己之长各显神通,或采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等压倒一切之势,纷纷进军养老领域。虽现象可嘉,遗憾的是,由于缺少具有老年期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难以推出适合自身企业并契合老年群体实际需求的本土化养老产品,频频出现投资过大、供求脱节、床位闲置等经营困惑。

诚然,任何行业的兴起,大多会经历盲人摸象阶段的困惑期,养老行业更是如此。因为其服务的核心是给有着

七、八十年生活经历的群体提供适合他们价值观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既要符合传统文化,又要符合生活习惯、身心状态、生活愿望、家属期望等等诉求,绝不是简单的引进、复制、臆断或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能够打造出来。因为养老体系不是孤立的、也不是能凭空打造出来的,而是要根据国家现行社会体系,确立养老服务体系在社会体系当中的位置、重心和比重,制定符合国情的激发养老行业的政策导向,整合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社会资源服务于养老行业,有机的形成养老产业链,才有助于养老产业健康、稳定、科学发展。

基于医疗机构本来就具有针对全社会、覆盖所有人群、满足各类患者救治需求的保障性社会职能。理应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医学科研和临床实践中,用不断提高医疗专业服务水平来保障国民健康和解决疾病给患者的痛苦,尤其是婴幼儿和特殊老年群体。而养老机构很难具备经营医疗机构的能力,内设医疗机构也很难满足老人实际的医疗需求,不但浪费资源、加大养老机构运营成本,还增加老人经济负担,可能阻碍养老行业的健康发展。

为了更好的满足居家养老及机构养老的老人实际医疗需求,充分发挥现有医疗资源价值、医疗机构的社会责任,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更好的弘扬关爱老人的中华传统美德,我们可以在现存医疗机构中开设老年人就诊专用通道,各大医院的特需门诊向老年人开放,增加老年病科室,加大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医疗资源投入和医疗资源配置,并启动社区医疗机构首诊制度,同时覆盖社区及居家养老的医疗需求。养老机构应加强护理员专业培训,并掌握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在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的指导下可注册护士,可经营康复护理院。解放医疗保险覆盖家庭病床和养老机构病床,并将记忆障碍、认知障碍等失智病症纳入医保等举措会更有实际意义。我理解的“医养结合”不是单纯的“引医进养”更不是“引养进医”,而是要彻底解决老年特殊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就医难的问题。为了让老人享有就近、便捷、及时的高质量医疗服务,为了创建健康养老环境、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养老行业的科学发展,作为重要民生工作大力支持并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实乃民之幸、家之幸、国之幸。

文章来源: 中国网

上一篇: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下一篇:社会学理论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