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养结合的演讲稿

2024-05-08

关于医养结合的演讲稿(共6篇)

篇1:关于医养结合的演讲稿

关于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提案

万素娟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一些“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多发,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2013年3月北京首个“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双井恭和苑”开始试行,“医养结合”这一新型养老模式进入公众的视野,引起了全市人民的极大关注。新时期,面对逐步递增的老龄化人群,如何将“医+养”结合理念贯穿于日渐凸出的养老服务需求之中,实现医疗和养老合二为一,一举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问题,成为卫生和社会保障部门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

一、正确理解“医养结合”的概念及内涵。所谓“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的充实和提高,是重新审视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关系,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区别于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医养结合”在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医疗康复保健服务,涵盖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

“医养结合”的“医”不等同于医院,它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急性医疗,可以在养老项目中设置医疗室,设置急救设施或是120 急救车,与医院合作开通急救通道,让老人在身体出现异样时得到及时的救助和治疗。第二部分是健康管理,也是“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核心价值所在。第三部分则是康复护理,以养老机构为主体,但需要以医保报销为前提。与一般养老机构相比,“医养结合”服务对象重点面向患有慢性病、易复发病、大病恢复期、残障以及绝症晚期老人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

二、当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存在的难点。

“医养结合”作为一种集“养、医、护”三位为一体的养老模式,在实践推行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医保结算是难点。当前,医疗和养老机构分离很大程度上源于医疗机构可实行医保,而养老机构则不能,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老人‘押床’现象频发,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住不进来。“医养结合”模式推行后,养老院首要解决的是将养老院附属的医务室纳入医保,由此将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现行医保基金账户支付无力大额康复护理费用;二是“套保”现象将频发。有些不需要住院的老年人可能会借“医养结合”长期住院,占用社会医疗资源,损害其他参保人的权益。所以在管理上如何区分好养老和住院的界限,还需研究。与此同时,医院主办养老院的形式,也将会遇到诸多法律障碍。

2、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难度大。以北京为例,2013年全市400家养老机构中,只有62家机构内设医务室,仅36家纳入医保定点,全市3700多家托老所和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只有极少数具备医保定点资格。养老院在向医养机构转型过程中作为一种具备医疗的特殊服务机构,其内设医务室的医疗资质水平应该达到一定的规模程度,不能仅具备吃药打针等简单的医疗服务,应该达到一级医院以上的水平,这样才能解决慢性病老人、大病康复老人、绝症晚期老人的医疗需求,真正发挥出“医养结合”的服务功能。这就是要求具有健全的科室和全面的诊疗项目。从软件方面来讲是,要具备足够数量的有资质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师和护士;从硬件方面来讲是,要有足够的空间、房屋设施和相当水平的医疗器械。这些条件的限制为养老院拓展医疗服务带来了诸多困难。

3、老年医疗护理专用人才短缺。当前我国的护理人力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从医疗机构来看,我国医护比例与国际标准水平比较相差甚远。国际上,医护平均比例为1:2.7,而我国医护比例仅为1:0.61。第六次全国人口表明,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人,预计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按照国际标准,我国需要近1000万名养老护理员。现实情况却是,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只有22万人,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也不过2万多人,绝大多数是没有经过护理专业知识培训的农民工或下岗职工。这与我国几千万名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距甚远,由此同时,由于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其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将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缺乏高素质、专业化的护理员队伍将成为制约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协同发展的共同问题。

三、以健康管理为先导,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医疗和养老合二为一是众多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共同期盼。2013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加强合作;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新时期,大力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1、政府发挥作用,健全“医养结合”要素。“医养结合”涉及民政、卫生、社保等部门职能的交叉区域,涉及一系列体系、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多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借助市场化手段,丰富产品线,满足市场多层次需求,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一是建立和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法律法规和相关促进发展扶植政策;二是投资建立大型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形成引导示范效应;三是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要将政府、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多方主体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解决老龄化带来的难题;四是针对服务对象特点实施,即主要为残障老人、慢性病老人、易复发病老人以及绝症晚期老人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五是明确“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六是制定统一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准入标准。

2、以数字化健康管理为核心,全面推进医疗养老信息化进程。“医养结合”,核心价值是健康管理。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数字化健康管理可以为老人提供实时的健康管理服务,为医护人员提供在线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为卫生管理者提供健康档案实时动态数据,并将三方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大大缓解“医养结合”过程中医护人员不足、医疗资源过度使用等现象,并极大地推动“医养结合”模式的有效实现。一是发挥智能IT服务作用,打造具有医养特色的健康管理系统。可涵盖自我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健康记录等)、健康监测(包括健康指标监测,如血压、血糖、血氧、心电等,智能健康预警,查看健康档案,查看健康常识与健康指导等)、远程医疗协助(包括用药指导、膳食指导、运动指导、慢病病例等)等,实现对个体健康的全程监控。二是加快建立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三是组建“医养结合”信息库,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管理,将老年人信息系统与医疗系统的预约诊疗系统、双向转诊系统、远程会诊系统和健康档案相整合,逐步实现电子信息的调阅、共享功能,并向社会定期公布医保支付额度、均次医疗费用等核心数据,在全社会的监督下不断完善诊疗行为和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

3、加强专业护理员队伍建设。一是要做好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工作,做到集中培训和分批培训相结合,每年培训一定数量的养老护理员。二是要将养老护理员纳入公益性岗位范畴,为养老护理员设立政府特殊岗位补贴,稳步提升养老护理人员工资福利,确保人才“留得住”。

4、探索创新医疗报销机制。一是将健康体检部分纳入基本医疗范畴,从根本上减少医疗投入和盲目过度就医等问题。二是设立强制性护理康复险。调整康复护理相关医疗服务价格,发挥医保付费和医疗服务价格调节供需的杠杆作用。医保基金可以采取按床日、单病种付费等多种复合型付费方式。三是推动商业保险公司与基本医保机构合作。发展多样化的补充保险产品,满足老年人“医养结合”的需求,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选择。

篇2:关于医养结合的演讲稿

根据**市老龄办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底,我市60岁以上户籍人口已达到230.37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2.43%,这意味着5人之中至少有1位是老年人。**人口老龄化程度超过全国平均值,在上海、北京之后,位列全国第三。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我市当前面临的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

一、我市社会养老机构的设置及运行状况

2017年3月,全国老龄办、民政部、国家发改委、人社部、国家卫计委等五部委发布了《“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纲要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市政府于2017年11月印发的《**市“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完善医养结合机制,对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

在我市大力倡导社会力量投入到养老产业的同时,绝大多数医养结合养老企业及机构都面临着医保申报审批周期长、审批手续复杂、医保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困扰。加大了企业负债和亏损运营的周期,严重挫伤了社会养老的积极性。甚至成为阻碍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瓶颈,也无形中为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养老机构设置了门槛。

二、可借鉴的社会养老成功经验

为了鼓励各方投入养老产业,北京已决定为养老机构内开设的医疗机构开辟单独的医保审批渠道。在北京最新公布的新增279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中,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数量高达36家,超过了一成,其中不少都是养老院的医务室等基层医疗机构,这对业界投建养老机构形成不小鼓励。

上海针对越来越迫切的养老需求,根据养老机构住养老人规模和养老机构实际情况,将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分为护理院、门诊部、医务室、护理站四种类型。上海市目前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已经全部纳入医保结算,养老机构设置的护理院将逐步设置4万张具有护理性质的床位。

地处江浙地区的无锡市,为了进一步方便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实现“看小病不出门”,出台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医务室可申请将门诊服务纳入医保定点管理,老人在相关定点养老机构医务室看病可以享受到与在社区门诊看病一样的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提出申请,并可通过绿色通道进行医保定点快速审批。

三、建议

1、应对养老机构内部设里的医疗机构(医务室)实行单独序列医保审批。对符合医疗机构设置标准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相应的审批权限加快完成设置审批和登记工作。对符合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认定条件的,接到其医保定点申请后,人力社保部门按照相应权限及时抓紧办理医保定点审核工作。

2、在医保定点资格的认定标准上,养老机构内部设立的医疗机构(医务室)有优于其他医疗机构的政策倾斜待遇。例如过去对于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申请条件上存在原则上1000米左右范围内无同级同类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在对于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执业时限方面,三级医疗机构须满6个月以上,二级医疗机构须满1年以上,一级医疗机构须满2年以上。而对于养老机构内设立的医疗机构(医务室)申请医保定点,则应完全不受执业时间长短限制,也不受距离现有医保定点医疗机构远近限制,只要符合条件的均可申请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3、对于因医养结合而释放医保审批稀缺资源的优惠政策,为了防止出现某些医疗机构借养老机构的“外壳”获得快速医保审批后,再脱离养老机构自行运转的情况发生。在今后的规定中应做更加严格的要求,对可以进入上述“绿色通道”的医疗机构,必须是养老机构内设立的医疗机构,虽然它们可以辐射养老机构周边地区居民,同时面向机构内外进行服务,但不能脱离养老机构成为独立的医疗机构。这样才能让我市广大老年人群可以最大限度的享受各类社会资源带来的福利。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这说明党中央、国家政府已把应对老龄化问题摆在了很重要的位置,老龄化压力目前已对我国现有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严峻考验。作为社会化养老的一种模式创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能将现代医护技术与居民养老相结合,满足了老年人群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有利于盘活现有的健康和养老服务资源、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带动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应对社会老龄化危机、构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长久之计,希望各级政府给予足够的重视。

【篇二】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有备而老”在国家层面上已经得到高度重视。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干扰者千家万户,在应对老龄化过程中,健康是核心问题,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迫切需要我们为老年人提供综合的、连续的、适宜的医疗服务,而医养结合”模式无疑成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长久之计。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养老、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持续性的照顾服务。

现在医养结合的模式大体有四种1、鼓励原有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2、原有的养老机构可增设医疗服务资源如在养老院内增设医务室,护理站等。3、医疗机构与养老院协议合作4、医养结合走进社区,走进家庭。

一、基本情况

根据民政局统计数据,目前我市符合五保供养对象的老人有4600余人,其中有600位老人分散居住在18所敬老院中,余下4000人为居家养老。2015年10月份我们已经在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进行了医养结合工作试点,到目前为止,丰城卫生院、灵山中心卫生院、华山中心卫生院、温泉卫生院、段泊岚卫生院等根据本院特色和敬老院实际情况,也陆续开展医养结合工作,为居家老人和集中供养老人提供医疗服务,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二、存在的问题

1.供养老人需要住院时陪护问题,老年医疗护理人才短缺。

大多数敬老院工作人员仅有4人,个别的有7人,如果有老人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需要住院,会出现无人陪护的情况。

2.缺少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造成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工资和需要的相关车辆及运行费用难以落实。特别是缺少医保制度的有效支持,很多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因担心费用问题,而不愿选择更好的诊疗方法。

3.医护人员不足。部分乡镇卫生院需要运转120院前急救和门诊两套系统,同时,还需运行中心卫生室,工作强度也随之加大。由于院内年轻医师居多且水平参差不齐,只能支撑日常临床业务。因辖区涉及面过大,如果组织大量医务人员下乡不仅会影响到医院正常业务的开展,也会因医务人员下乡补贴、相关设施等支出致使医院财政负担加大。

4.乡医在对居家养老的五保户进行巡诊后,相关的治疗情况和数据不能及时反馈到医院。目前主要通过电话联系和填写相关登记表,缺乏相关软件,如网络等支持。

三、对策与建议

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集中供养老人服务等方面,不仅需要出台更多激励政策,还应引导社会各界力量的积极参与,把破解养老之忧与有效利用医疗资源结合起来,确保医养结合的可持续发展。

1.建议贯彻《青岛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青岛市民政局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许可工作的通知》(青卫家庭字〔2016〕8号)要求,加快将医疗机构面向老年人开展集中居住和照料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2.建议政府在医养结合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特别是在土地供应、融资服务、税费减免以及财政扶持等方面加大力度。同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医养服务,确保民间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与政府举办的医养结合机构享有相同优惠政策。

3.建议加大医养结合宣传力度,通过开展送医下乡义诊活动,免费向群众发放医养结合宣传资料、提供咨询服务,及时解疑释惑、回应群众关切,从而提高群众对医养结合的知晓率,促进医养结合工作的开展。

4.建议加强医养结合的专业人才保障。与高校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开启人才培养新模式;

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通过招募社会义工、志愿者等方式,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事业中

5以数字化健康管理为核心,推进信息化进程。医养结合的核心是健康管理,加快建立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将老年人信息系统与医疗系统的预约诊疗系统、双向转诊系统、远程会诊系统和健康档案相整合,逐步实现电子信息的调阅与共享。

医养结合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所以要进行很好的制度设计和顶层设计,为应对未来的老龄化高峰奠定基础。

【篇三】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一个极为严峻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2017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约为414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95.8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达到10.8%,而每供养1个老年人所需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从2000年的6.6人减少到2017年的4.1人,养老负担逐年加重。随着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增多,群众对医疗、养老的双重需求日益增加,医养结合也逐步成为一种新的养老模式。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体系如何建设、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如何建设完善等成为我省当前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养老问题的重要着力点。但是,当前医养结合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牵头单位不明确,统筹协调力度不够,扶持政策不到位。

2.医养机构少,覆盖面不广,难以满足群众需求。

3.社会力量投入少,医养结合形式单一,存量医疗资源未整合利用。

4.医护专业人才匮乏,难以满足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需求。

为此,建议:

1.加强政策供给,形成各方合力。一是结合实际,打通养老、医疗和社保的政策通道。根据我省老年人群医疗服务需求和养老、医疗资源分布状况,统筹做好各类医养结合机构,实现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设的有效配置和有机衔接。加强政府主导,明确有关部门职责,分工协作,全面落实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养老机构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联网结算,打通养老、医疗和社保的政策通道。二是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协调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养老服务体系协调建设领导小组是政府整合发改、民政、老龄、卫生、人社、财政、残联等多个部门力量成立的综合领导小组。应积极发挥领导小组作用,加强各部门间的横向联系,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筹实施,协调解决养老事业建设中的有关困难和问题。三是扩大医保支付范围,实现医养结合与医保支付对接。将老年人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中产生的医疗费用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医保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准入标准,包括界定医疗费用的支付项目、报销比例等内容。按照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类型,以服务包的形式量身制定“医”和“养”的付费标准。

2.加强服务供给,促进医养结合。一是鼓励公立医疗机构延伸服务或部分转型。鼓励现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适当增设老年或康复病房,为老年人开辟绿色通道。现有的医院、卫生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结合实际,开辟康复病区,适当增加康复床位,结合中医康复治疗,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二是推进老年人社区健康管理服务。逐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健全辖区内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制度。引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立护理院,开设医疗护理型床位或服务病区,鼓励发展老年医疗护理服务特殊科室,缓解医疗资源紧张局面。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医疗康复功能建设,为小型养老机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互助幸福院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三是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上门服务,对有意愿的老年人建立契约服务关系,开展签约服务。在签约过程中,家庭医生可根据居家养老签约对象的健康评估情况及实际需求,为社区高龄、重病、失能、半失能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巡诊、社区护理、家庭病床等持续有效的个性化“医养结合”服务。

3.加强资本供给,鼓励“公民”共建。一是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养结合医疗机构,并做好布点规划工作。由社会资本举办养老机构,规划布点上应尽可能靠近医疗机构,打造“10分钟医疗服务圈”。这是最理想的医养结合模式,也应成为今后医养结合的重点发展方向。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方便诊治,大大降低成本,同时可以大幅提高效率,这样的设计布局,可为医养结合奠定基础,从空间上突破医养结合的屏障,是最高效务实的结合模式。二是公立民营并举,加快老年医院建设步伐。根据全省老年人口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可以考虑在各市建设1所有一定规模的老年人医养护理院,在各县(市、区)建立1所老年护理院。主要承担失能、半失能、需要长期治疗和康复护理、居家养老有困难等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康复、生活护理方面的照料和关怀,解决这部分老年人的实际困难,也作为完善、提高我省养老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要整合利用好存量医疗资源【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相对空闲的现有资源】,来拓展老年医疗康复服务。

4.加强人才供给,充实专护队伍。一是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职业培训。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主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辅助的社会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队伍,为社会化、职业化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要积极支持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人才。同时开展继续教育和远程医养结合学历教育,并依托院校和养老机构建立实训基地。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培训,养老服务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上岗资格后才能从业。二是建立合理的薪酬保障机制。从薪资水平、薪资结构及福利待遇方面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对符合条件的参加养老护理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签定的人员按规定给予补贴,采取多种方式提升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养老护理队伍中来。

【篇四】

2015年根据中央提出的创新养老服务模式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方案,实行养老机构公建民服务运行模式,同年9月份,县政府与第三方承接主体恒健福利医院签约制定了“医养结合”、“以医优养”和“养老、医疗、康复”三位一体为重点的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养老服务协议,在全省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中迈出了第一步,目前我县已形成“机构集中供养、社区居家养老、农村困难代养”的养老服务格局。

随着我县养老事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入住老人的不断增加,医养结合方面面临的问题和压力也日渐凸显,归纳起来主要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养老人才培养体系发展步伐与养老服务用人需求不同步。养老服务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人才支撑。但从我们目前面临的情况看,一方面,受制于培养机构缺乏等因素,人才队伍建设难。另一方面,养老人才缺口大,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等专业人才的匮乏,导致我们现有的养老服务工作人员队伍结构极不合理。同时,由于养老服务从业者社会地位低,收入不高,留人用人难成为直困扰着问题之一。目前我县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年龄段主要以40-60岁人员组成,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系统的培训,流动性也很大,难以保持一支稳定的团队。受传统择业观念的影响,正规院校毕业的医生、护士、营养师等人才基本没有涉足养老服务行业的意愿,主要也由于他们如果选择了养老行业,不但业务范围变窄,而且工资收入也比不上在医院,缺乏发展前景和岗位吸引力,即使进入了也是频繁流动,队伍不够稳定,同时也造成了养老机构的开支成本的上升。

建议:坚持引育并举,构建完整的养老人才支撑体系。一要抓人才流动。鼓励医疗机构的优秀执业医师和护士到养老机构中进行轮岗服务,并给予相应的特殊岗位补贴;

对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的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进入养老机构就业并签订劳动合同的,工作满一定年限后,给予一次性数额可观的经济补助。二要抓待遇提升。将社会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中的医护人员,纳入卫生计生部门统一管理,在事业编制、薪酬、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公办医疗机构享有同等待遇,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三要抓职业培训。将养老机构负责人和老年护理员纳入政府培训计划,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一些专业的培训机构和有经验的养老机构合作开展人员招聘、培训合作,不断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第二,医养结合审批管理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从目前情况看,养老机构隶属于民政部门管辖,而医疗机构隶属于卫生计生部门管辖,涉及到参加医保及医疗保险费用报销等事宜又由人社部门主管,牵扯到资金保障又与财政部门有关,交叉重叠的部门管理直接导致“医养结合”处于“一家多管”的困境中,部门之间职责界定模糊,容易出现利益纷争、责任推诿等问题,我们认为这是“医养结合”推进缓慢的关键原因之一。

建议:充分整合资源,构建完善的养老机构推进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2015年11月20日,国家卫计委、民政部等八部委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84号),2016年4月8日,民政部、国家卫计委又联合出台了《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许可工作的通知》(民发〔2016〕52号),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快速发展,需要整合多方力量和资源。一要建立健全部门之间统筹联动工作机制。打破民政、卫计、人社三条线分立状态,从根本上解决“养老不医护、治病不养老”的问题。二要建立健全制度保证体系。围绕资金补贴、用地保障、投融资、税收减免等方面,研究出台可操作性、细则完善的政策保障措施。三要优化“医养结合”项目审批环境。对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或医疗机构增设养老服务的,卫计、民政部门要按照首接责任制原则,及时根据各自职责办理审批,不得将彼此审批事项互为审批前置条件,打造“无障碍”审批环境。

【篇五】

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养老问题,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目标战略。

目前我市较为普遍的养老模式仍为传统的家庭养老与社会公益性养老两种,社区养老也有一定发展,但与老龄化相伴而生的一系列问题,使这些养老模式均遇到了挑战。单独依靠家庭来解决大面积、旷日持久的老人照料问题是不可能的;

公益性养老机构目标客群范围狭小,经营方面的灵活性不强;

社区养老则覆盖有限、管理相对单一。

相较之下,“医养结合”在做好传统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养老服务基础上,更加注重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务,是既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等公共服务,也体现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紧密合作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养老和医疗的两方面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协调性和整体性的医养护一体化服务。2013年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7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对推进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相融合提出明确要求,对医养结合工作进行了部署。在这方面,不少地方已探索出许多成功的经验,取得良好效果。通过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的结合,使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并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就显得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规划先行,做好顶层设计。借助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的契机,加快制定出台我市“医养结合”行动方案和实施计划,使之与国家、省相关政策无缝对接。发改委、卫计委、民政、住建等部门要加强行业发展规划引导,把医疗、养老设施作为重要内容科学布局,确保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的落实。大力支持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开设养老机构,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社会资本开设“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把社区医疗机构纳入养老机构组成部分。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要纳入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规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明确养老产业用地性质,制定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土地政策。

二是严格制度,明确服务标准。制定严格的准入退出制度,对建设标准、收费标准及设备配置、医疗水平等方面要有明确要求。将“医养结合”机构的医疗主体业务区的业务及收费纳入医保定点和统筹,执行医疗物价。允许设立一些特许收费项目,让经济基础条件不同的家庭群体按医院提供的服务套餐标准自由选择,形成差异化的服务层次。从公益性角度出发,在“医养结合”等养老机构诸如改扩建工程、税收等方面予以优惠。

三是多措并举,破解资金难题。应鼓励社会资金赞助扶持老年护理事业发展。区分医疗护理与生活护理的收费,医疗护理方面的,按现有标准执行,生活护理方面的,引入市场机制。同时建立和推行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由财政和个人按照一定比例出资,尽快开展政府扶持下的长期护理商业保险,为解决老年人长期护理的费用问题提供制度化保障。

四是适度放开,完善医保制度。对入住医养结合老年护理机构的严重失能半失能老人在现行医保报销的基础上,可设定一定的医疗保险基金报销比例,切实解决经济负担较重老人的实际困难。开设家庭病床,对符合家庭病床认定条件的、居家养老接受日间照料的,相关部门要按照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大报销的额度。发挥商业保险的风险分担作用,积极引导保险公司开发适应“医养结合”需要的护理险、健康险、意外险等多种保险险种。

五是积极引导,加大队伍建设。医养结合的专业机构,必须有一大批专业医护人员。卫生部门要做好人员的统筹安排,对从事养老服务的医护人员,应一视同仁,在职称评定、工作待遇方面,与医疗机构同等对待。让医护人员专心在养老机构工作,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劳动部门应增设老人家政、护理专业等培训内容,强化人才供给。建立多层次培训体系,积极举办养老服务队伍培训班,对相关护理人员、涉老单位有关工作人员、医院护理员、进城务工人员、从事养老服务的下岗再就业人员以及有志于从事家庭健康护理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做到持证上岗。

六是明确责任主体,多方协调配合。医养结合涉及多个部门,需要为主一个部门牵头,建议由卫计部门为主协调,从硬件设施,人员保障,设备运行等方面,给予保障。新增医养结合类公共服务产品优先采取政府购买方式提供。实行更加灵活的政府购买服务支付方式,允许分阶段支付购买服务经费。

【篇六】

**市约有30万人口已逐渐进入老龄化,养老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对生活和生命质量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据调查,约有50%-78%的老年人患有一种或多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如脑血管病、糖尿病、老慢支、骨质疏松,常常导致生活不能自理或只能半自理,而疾病又要反复住院治疗。目前4-2-1家庭模式难以承受赡养老人的压力,对老人来讲,要找一个能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地方更是一个难题。养老机构普遍存在倾向于生活养老,而医疗服务功能缺失。医疗机构又不能养老,因此,建立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去卧室就能享受到专业医疗服务的医养结合养老院很有必要,就此建议如下:

1、政府扶持。民政局、卫生局、社会保障局共同参与支持,鼓励有条件的社会单位创办医院康复相结合的养老机构;

鼓励养老机构在符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有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经审批后内设医疗机构或与附近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合作办院;

鼓励民间资本注入与当地二、三级医院联合办院。

2、在医养结合养老院内成立一个养老康复服务中心,各司其责,医养两条线,一条线负责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病区管理、临床急救、健康咨询、免费体检、治疗、护理、康复训练、培训等医疗工作。另一条线负责老年人的生活、饮食营养、起居、后勤保证。配备专业的医生、护士、康复训练师、营养师、护理员及医疗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正规医院的医疗管理设施配置标准,建立医疗就诊室、急诊抢救室、护理单元、康复训练室、文化娱乐室及优越的居住环境,来完成来年人的晚年生活起居和诊疗护理。

3、加强监管。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养老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对管理人员加强法律法规的培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及法律意识,弘扬社会正能量,引导爱心人士参与奉献对老年人的关怀。重视医疗人员相关法律知识培训学习,切实履行职责,确保医疗质量安全,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依法执业,合理配备医护人员,加强护理管理,优质服务,以满足老年人医疗护理、生活护理的要求。

【篇七】

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的同时,老年人对养老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尤其是伴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对医疗的需求强烈。面对中国当前不可逆转的老龄化问题,从国家到**,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国家政策大背景下,全国各地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摸索和实践,**省老年公寓、南京沐春园护理院等机构展现着旺盛的生命力,越来越多的老人将“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作为自己晚年养老需求的选择。

理由:医养结合可以概括为通过整合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达到医疗养老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以满足不同阶段的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对健康问题不同层次的需求,也可以认为是以提供医疗服务和养护服务为重点,满足老年人实际需求的公共服务。医养结合最终的产品是涵盖医-养-护的多层次、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基本上没有太多的经济负担,很大程度上可以减轻子女的养老负担,获得更加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缓解孤独情绪,使得自身身心健康得到有效保障,这也是“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区别于一般养老院的优势之处。而目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仍处于边摸索边实践阶段,在服务供给内容方面需要完善,因此,笔者结合实际工作并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供给服务的措施建议。

办法措施:应该抓住老年人的普遍迫切的需求点,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尊重和满足老年人个性化的需求。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供给服务提出以下建议。

一、不断完善制度和措施。

一是建立较为完善的服务网络。加强顶层设计,打通部门之间的政策衔接的壁垒,解决医疗、养老、报销归3个不同部门管理的问题,把控“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的准入门槛,通过建立一体化网络平台,通过网上申请,后台审批、线上办理等方式联合办公。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方便的各种服务信息整合、共享,形成互联网+医养结合的多元养老模式,努力建立资源共享、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服务网络,同时可以吸引多层次人、财、物的加入。

二是建立较为完善的制度和公平合理的收费制度。协调有关部门,开通多种医疗费用结算渠道,解决老年人在医疗费用结算方面的困难;

发挥市场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中的作用,避免行政过度干预,合理收费。

三是给予老年人相对独立的空间。在空间上加强空间规划,科学划分公共区域,合理划分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对机构内的外部环境进行美化改造,让老年人拥有相互交流和沟通的空间和相对安静独立的空间,享有更充分的自由活动空间和相对独立的空间。

二、打造更专业的服务。

一是由专业的团队提供服务。由专业管理服务团队提供,有专业水准的服务、健全的科室与诊疗项目,形成专业人才梯队,引入充足的有相关执业资质、专业技术优秀的医生、护士、康复医师、营养师等。在硬件建设方面,要用足够空间来进行机构用房建设和专业仪器的安置。引入第三方监督评价机构,对机构服务开展绩效评价,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

二是科学提供医疗服务。完全自理、基本自理两类更加侧重于“养”层次的服务,半失能和失能失智两类要更加强调于“医”的服务。根据老年人身体情况进行不同层次的护理照料,比如分为若干区域,相近病种、相近健康情况的老年人入住同一区域,进行有针对性的医疗护理照料,尽可能地使老年人在一个房间内得到多种疾病的统一治疗,不应当经常更换管床医生。建立健全老年人健康档案,了解掌握老年人身体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依托三甲医院的优势医疗资源,弥补机构的不足,为老年人治病就医用药提供便利。

三是注重膳食调理。针对老年人的饮食需要,配备专业的营养师,按照日本的养老院标准,应当每300位老人至少配备1名营养师,由营养师根据老年人的身体情况、个人喜好、营养需求,为老年人定制合理的膳食调理计划,制定菜谱,保证每餐营养均衡;

针对老年人个性化的饮食需求,应当适当提供价格优惠、适合老年人口味的营养膳食,例如可以提供自理老人自助用餐、失能老人送餐,推出节日聚会桌餐、营养套餐等。设置订餐服务热线,提供24小时有偿服务。只能服用流食的,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

三、联合多方力量,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一是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自我慰藉。工作人员经常性地与老年人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转移不良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引导他们合理安排空闲时间,主动寻找生活的乐趣,通过读书看报、种花种草、休闲健身、发挥作用等多种方式,让晚年生活丰富起来,充实起来;

引导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妥善处理好与家庭和子女的关系,理解和支持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

二是充分发挥机构的作用,不断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扩大老年人活动场地,规划好活动场地设置,在老年人精神文化活动开展的同时,提供必要人力、物力的支持。注重形式的多样性,集体活动和分散活动相结合,组织好文艺演出、读书看报、琴棋书画、下棋打牌、门球等文体活动。开设各类兴趣班,鼓励老年人学习音乐、书法、国画、插花等。举办老年健康讲座,普及老年保健知识,开展老年保健活动,增强老人的保健能力。工作人员给予老年人经常性的生活关心。增加心理治疗功能,定期对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

三是建立老人、老年人家人、机构之间良性沟通交流机制。开展“好老伴、好子女、好儿媳、好女婿”评选活动和“好家风、和谐家庭”活动。适当组织家属联欢会、座谈会等,让家属和老年人更加放心在院养老。宣传动员老年人子女、亲属学习政策法规、保健知识、家政技能,发挥老年人家庭成员的作用。对家属来院探望老年人的情况,可适当给予优待,比如降低或者减免陪床费用和餐饮费等。机构及时与老年人家人保持联络,及时告知老病情症状。

四、营造良好的氛围,让老人在得到尊重和关心中感受幸福。

工作态度上对老年人的尊重。应耐心、细心,不厌其烦,例如接待听力下降的老年人时就不应按照平时说话的语速和声音来和老年人交流,而应根据情况加大说话的音量,把说话的速度放慢。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应主动上门服务,同时借助电话、信件、网络等多种途径与老年人建立沟通机制,减少其因生理需求无法满足而导致的其他需求无法满足。情感上关心老年人。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心声。对老年人的需求一时不能及时满足的,要及时做好疏导,在重阳节、春节等重要节日节点,开展契合老年人身心需要的活动,营造尊重、关心、爱护老年人的良好风气,让老年人时刻感受到被尊重。

五、鼓励老年人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

为老年人提供发挥作用的机会。动员能够自理的老年人到老年大学中去继续学习深造,并减免部分学费。鼓励亲情教育,促进夫妻互教,儿女帮教,亲任助教。召开老有所为奖励会,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和适当的物质奖励,交流发挥作用的经验;

篇3:关于医养结合的演讲稿

自1990年我国就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2.02亿,占人口总数的14.3%。并且根据联合国人口预测报告分析,到203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养老压力。

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被称为失能老人。在我国两亿多老年人口中,失能老人占据了极大的比例。根据《老龄蓝皮书: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数据,2013年底我国失能老人有3750万左右,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5%。其中,完全失能老人达到1240万人左右,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05%。按照国际通行的ADL标准——“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和洗澡”六项指标,一到两项完成不了的,定义为“轻度失能”;三到四项完成不了的定义为“中度失能”;五到六项完成不了的定义为“重度失能”。完全失能老人中84.3%为轻度失能,5.1%的为中度失能,10.6%的为重度失能。

对于失能老人而言,养老过程中更需要解决的是他们的护理照料问题和医疗问题。这3750多万失能半失能老人是最需要社会关爱的,也是需要国家政策重点支持的对象。如何让这些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话题。为此,“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建设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这实质上表明了国家对医疗和养老结合的新模式——医养结合模式的重视。所谓医养结合模式,主要指将医疗卫生资源引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与养老资源相互融合、促进,以满足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提升养老的整体水平;反映了“持续照料”的养老理念,包括病前疾病预防、病中便捷就医和病后康复护理三个相互关联的阶段。

医养结合模式是我国在养老事业发展中的一个新创举。医养结合,对老年人来说很重要,对于失能老人而言更为必要。医养结合模式能够打开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之间的双向通道,有利于社会资源的自由流动和有效整合,实现1+1>2的最大化利用效果,进而促进我国养老事业的不断发展。

2 失能老人实行医养结合模式的必要性

2.1 失能老人身体残疾加大看病难题

二战后随着医疗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口寿命明显延长。随着寿命的延长,身体机能逐步下降,老年人患病概率也越来越大。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的3.2倍,老年人消耗的医疗费用是全部人口平均水平的1.9倍。超过八成的城乡完全失能老人自报患有慢性病,并且许多患病老人都是患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慢性病,一旦生病以后就需要长期的治疗和康复调理。但是失能老人由于身体上的残疾,患病以后如何去医院就医便成了一个问题。同时,由于他们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或者不能完全自理还需要时刻有人照料,这对于今天多数的“421”家庭模式来说,也会给家庭带来许多困扰和负担。

2.2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遭到前计划生育政策阻碍

受传统文化观念、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我国现阶段以家庭养老为主,这就使得照料老人的责任大多落到了子女及其配偶身上。但是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现如今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失独”家庭,再加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多数年轻人都外出工作,在家的时间很少,无法在父母身边时刻照料他们。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全国城乡失能老人状况研究》发布的数据,城乡完全失能老人中常常感到孤独感的比例分别达到了41.1%和50.9%,城乡完全失能老人具有中度以上抑郁症的比例达到了45.9%。特别是中度和重度完全失能老人的心理抑郁情况更为严重。

这样一来,失能老人的护理照料问题便十分严峻。一方面,子女为了照顾父母需要每天来回奔波或者辞掉工作,这加重了他们的疲劳感和负担。另一方面,面对失能老人,或多或少的会让他们的内心产生抑郁感或者对生命的消极感受,不利于他们的精神健康。除此之外,家人多数是缺乏专业的护理、保健和医疗知识的,这使得他们在日常照料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不科学的地方。比如给失能老人翻身,是需要使用力学原理技巧性完成的,而不是使用蛮力,如果用力不当不仅自己觉得困难,还会给失能老人带来痛苦。

2.3 涉老案件频发,失能老人急需帮助

当今社会涉老案件频发,全国各地的涉老案件发生率不断增加。虽然具体案例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大多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子女不肯赡养老人,导致老人生活窘迫。面对这种情况,失能老人更是无能为力。二是涉老财产纠纷案件日益增多。有的子女侵占老人的财产,还有的子女趁老人生病的时候,将其财产转移到自己的名下,更别谈出钱为失能老人治病养老。三是涉老房产案件增多。有的子女将老年人的房产权作为赡养的条件,有的甚至抢占和强行调换老年人的住房。四是老年人受骗案件增多。位列第一的是以健康为诱饵,以免费体检和免费讲座的形式怂恿老年人购买昂贵而又无效的药品和医疗器材。五是老年人自杀率急剧升高。由于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导致老年人的自杀率随之而上升,这在失能老人身上体现的更加明显。面对这些涉老案件,很多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况且难以应对,对于失能老人更是堪忧。

3 发展失能老人医养结合模式的制约因素

3.1 现阶段不同性质养老机构的供需矛盾

发展医养结合模式,必然需要养老机构随之进行改革。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推进大中型养老机构的医疗设施建设,让它们成为医院和养老院的综合体。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养老机构供给却不能满足这样的改革需求。

我国现阶段养老院的供需是不平衡的,总体来看,养老机构仍处于供小于求的状态。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倡导“90-7-3”的养老模式,即90%的家庭养老,7%的社区养老,3%的机构养老。如果以2013年的老年人口数据为基础,按照3%的比例进行计算,那么进养老机构养老的老人应当为600多万。然而,《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3)》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我国老年人收养机构为42475家,总床位数为493.7万左右,实际入住老年人的人数为307.4万,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为24.4张。其中收养的失能老人大概只占了收养老人的17%。

具体来看,公立养老机构和民营养老机构又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供需现象。民营养老机构和公立养老机构相比,在物业和场所上没有政策优势,在税收减免、医疗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配比上也没有优势。公办养老机构是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建设方面有政府的投入,护理人员的工资由财政拨,同时还有一些社会捐赠。而民营养老机构没有政府的投入,也很难得到社会捐赠和福利资金的支持。尽管国家在政策上也给予了民营养老机构一些优惠和补贴,但是和公办的相比,甚为微小。同时,我国的民营养老机构要么位置偏,要么价格高,要么硬件和服务水平差。所以造成了目前畸形的“剪刀差”情形: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排队排到死”;大量民营养老院则闲置亏损。

养老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或者家庭问题,而是一项社会性事业,在这样一项社会性事业面前,养老机构是不该受到这样的不平等对待的。国家一定要及时出台相应的政策,消除这种现有的不平等待遇,才能够更大程度的刺激民间资本投入到养老建设当中,才能够促进公平竞争和资源的高效利用。

3.2 需求方和供给方面临的资金压力

我国绝大多数的养老机构由于资金的制约,以及建立之初就没有将医疗问题考虑在内,他们在医疗设施和医疗人员的配备方面是空白和不足的。条件好的养老机构也最多只能提供一些极为基础的治疗,而对于老年人常见病症的医疗和康复治疗无能为力。再者,我国现阶段并没有将养老机构内的医疗纳入医保范围之内,这不仅让很多的患病老人不愿选择在养老机构内进行治疗,也抑制了部分养老机构创办和提供医疗服务的想法。

支付能力也是决定失能老人医养结合模式能否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老人只有3.5%。现在大部分老年人不愿意选择入住养老机构,不完全是认识问题,更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支付能力。我国现在大多数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基本上只能够维持每个月的基本养老费用,单靠养老金根本不能入住养老机构。生病以后,面对为数不少的医疗费用许多老人更是无法应对。尽管有家庭的支持,但是由于一些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或者子女人数少,能共同分担责任的人数少,而失能老人的治疗费用高,治疗时间长,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因病致贫的局面。即使将医养结合中的医疗都纳入到现在的基本医保之中,但是除去可以用基本医疗保险报销的共付比例部分以后,失能老人家庭仍然面临很大的资金压力。

3.3 社区照料难以企及

除了家庭养老以外,老年人的第二个选择自然是社区照料中心。然而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的社区照料中心基本只接收健康的老人,对失能老人来说社区照料中心难以指望。近年来,我国各地也不断加大了对社区养老的投入力度,社区养老院离家近,老人们自然也愿意入住在熟悉的社区中心里,但是这对失能老人而言只能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梦想。由于现阶段并没有将社区养老机构内的医疗纳入医保范围之内,这也让很多的患病老人不愿选择入住。同时,因为失能老人的安全风险高,日间照料中心、养老院等服务单位和失能老人之间的权责关系不清晰,如果接收失能老人,可能会承担极大的责任风险和经营风险。由于有这样的后顾之忧,大多数的社区照料中心都不愿意接受失能老人。

3.4 专业医疗、护理人员匮乏

专业的老年护理人员和老年医疗人员缺乏也是发展失能老人医养结合模式的一大制约因素。现在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需要护理员1000万人,但目前持证在岗者仅3万多人,供需缺口非常大。而且一直以来,我国的高等医科院校对于针对老年疾病的专业不够重视,专业人才培养不足。国家对于这方面的政策引导作用也不强,使得现阶段我国的专业老年科医疗人员不足,这会直接制约针对患病失能老人的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

4 发展失能老人医养结合模式的相关建议

就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来看,要想一步实现统一医养结合模式的全覆盖是不容易做到的。我国现阶段关于失能老人的养老医疗服务需求与现实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而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短时间又很难迅速完善,所以现在应该激发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多方潜力。

4.1 合理制定不同等级的医养结合模式

就我国现阶段的国家经济实力、家庭经济状况和养老机构的供需情况来看,让所有的失能老人都进入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是不现实的,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失能老人的失能等级制定不同等级的医养结合护理模式。

根据国际通行的ADL能力鉴定标准,可以将失能老人分为轻度依赖、中度依赖、重度依赖三个等级。其中针对轻度和中度的失能老人,可以实行居家养老或者社区养老,由社区医院或者专业的医生护士定期上门检查、治疗和组织专业护理、康复知识的讲解。让他们在享受到医养结合带来的好处同时,不仅可以节省入住养老院的高额费用支出,还可以让家人们有更多的机会陪在老人身边,给老人带来更多的精神慰藉、安全感和归属感。针对重度失能老人,就应该送入大中型养老机构养老。一方面,因为这样的养老机构有建立老年医疗机构的资金能力和硬件设施建设条件。另一方面,重度失能老人的医疗和护理照料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很多时候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但是我国现阶段专业护理人员又比较缺乏,所以应该物尽其用,让他们首先为这些有更大需要的重度失能老人服务。同时,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进入机构养老的失能老人,专业的医护人员都要针对不同的失能老人,制定不同的养护诊疗方案。医养结合模式下,专业的护理不仅可以减少养老院的护理风险,同时还能减轻失能老人的痛苦。

4.2 引进商业保险

为了让养老机构愿意接收失能老人入住,在对社区养老院或者养老机构进行医养结合改革的时候,应当让失能老人在入住前购买一些商业保险,如意外伤害险等。让商业保险公司和这些养老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三方协商以后,由国家、养老机构和失能老人家庭三方共同出资,按一定比例负担,强制性的为每一位入住的失能老人都购买相应的商业保险。由于失能老人是弱势群体,经济实力不强,在共同出资时,主要还是要依靠国家财政补贴。再者,有关司法部门也要进一步的厘清日间照料中心、养老院等服务单位和失能老人之间的权责关系。降低养老机构可能会承担的责任风险和经营风险,消除养老机构的后顾之忧,它们才能做好打开大门接纳失能老人的心理准备。

在失能老人医养结合模式中建立长期照护保险。老年人由于支付能力不足,所以部分老人对于养老机构的需求只是潜在需求,而不是有效需求。但是如果引进长期照护保险,利用市场的力量,即用长期积累的保险产品来提供充裕的资金,最终就有可能将潜在需求转变为有效需求。在2014年10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直接的提到了:“鼓励老年人投保……长期护理保险……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相关业务”。长期照护保险是按照市场化的保险项目设计,人们在年轻时或者刚退休时购买长期照护保险,让保险公司投资运营产生收益。老人购买保险之后,一旦发生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风险,就由保险机构送入按照一定的资质标准选定加盟的养老机构,享受长期护理服务。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完全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问题,解决许多民营养老院闲置亏损的问题,还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考虑到长期照护保险的价格问题,对于通过购买长期照护保险解决自身完全失能时照护问题的个人,政府可以给予一定政策优惠;对于有一定能力但又不足以购买这项保险的人,可以给予一定补贴;对于低收入的完全失能老人,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帮助。具体的保险额度等要由保险公司根据我国完全失能老人的相关情况进行精算和设计,并且可以从客户的利益出发,考虑为客户设定一些更为人性、更有吸引力的条款。这也是完善我国多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大发展。

4.3 采取多元化措施解决资金问题

在资金方面,一方面需要扩宽资金来源的渠道。国家需要尽快出台吸引民间资本的政策,积极地引入民间资本投资;同时呼吁社会上的慈善团体等为贫困失能老人筹资;再者还可以建立针对失能老人的失能老人医疗养老基金。另一方面除了将社区养老院和专门的养老机构内部的医疗服务纳入基本医保点之中,国家还应当在失能老人的医疗费用上给予更多的优惠。失能老人本身是可以划入残疾人的范围之内的,而且老年病一般而言都是大病,不是伤风感冒之类的小病。因此可以将老年病都纳入大病医疗的范围之中,同时还可以与商业保险相结合。大病医疗保险本就是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融合的一种模式,引入商业保险,不仅有利于监督医疗机构,控制医疗成本,而且一旦老年人发生老年疾病以后,患病老人就可以在基本医保之上更大程度的减轻经济负担。

4.4 培养专业老年医疗人员,发挥中医优势

专业老年医疗人员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既然我们正面临着现在的专业老年医疗人员短缺的问题,也预测到了以后对于老年医疗人员需求会急剧上升,那么从现在开始国家就应该加大政策引导,完善老年医护人员薪酬体系;鼓励并支持职业院校、大专院校以及各高校设置老年护理专业,培养中、高级老年专业护理人才、专业老年医疗人才;鼓励更多的人学习老年医疗知识,为老年医护行业培养一定的储备人员。

调查表明,在老年病当中,多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比如风湿病、冠心病、糖尿病等。而几千年来的历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中医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有很大优势,中医注重长期的调养,对于延缓衰老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都有很好的效果。中医可以通过专业的按摩、推拿、针灸手法,和养生、食疗等方法为失能老人提供丰富有效的中国传统医学方面的服务内容。

4.5 积极疏导失能老人心理问题

对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而言,物质保障是基础需求,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所言,存在感、自尊感和价值感则是更高层次的需求。与普通的正常老年人和健康的年轻人相比,在社会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包括失能老人自己都认为他们是对社会、对家庭无用的人,需要被家人抚养和照顾,生活的尊严已经丧失,还要给家人增加额外的负担。因此这部分失能老人对生活抱有极其悲观的态度。所以在医养结合当中,必须要有专业的心理医师对失能老人进行心理疏导和积极引导。身体治疗和心理治疗“两手抓”,这样才能够保证失能老人的身心健康。

4.6 引入“互联网+”,实现智慧医养结合模式

在医养结合模式中引入“互联网+”,利用先进的IT技术手段将政府、医疗机构、养老机构、个人和家庭连接起来,让医疗服务更及时、更便捷,实现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医疗服务。现在“互联网+”是全社会都在热论的一个话题,各行业也都掀起了“互联网+”的热潮。它之所以如此火热,一部分原因就是它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失能老人由于行动上的不便,使得他们在外出就医或者是发生疾病的时候联系医生有很大的困难。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远程医疗和上门医疗护理是可以便捷实现的。无论是从我国还是从世界范围内来看,选择居家养老的人比例是最高的。因此,针对居家养老的人而言,上门医疗护理就成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居家护理有许多不足之处,许多社区的居家养老也只是负责偶尔上门送点食物或者偶尔上门去探望,时间间隔太长,服务内容简单,不能及时满足老人的需求。如果我国进一步发展上门医疗和远程医疗,就可以为居家的失能老人提供更为高效的医疗护理服务。在未来还可以探索更多的“互联网+”服务项目,比如自助送药等,医院根据患者网络系统的备案,及时对了解患者情况,由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统一负责将药品送到家,为失能老人提供最大程度的方便,极大地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除此之外,智慧养老还可以为老人提供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的服务,比如通过手腕式血压计、手表式GPS等,随时监测老人身体状况,同时还能知晓他们的生活轨迹,发挥“隐形伴侣”的作用。

5 结语

当我们还没有能力将失能老人医养结合制度发展成为一项覆盖全社会的福利制度的时候,就需要对失能老人进行准确的评级,对失能老人家庭的经济状况进行准确的评估,对他们进行精准的救助。依靠国家和社会的力量,帮助最需要帮助的贫困失能老人,让失能老人医养结合的列车不落下任何一个失能老人。

篇4:关于医养结合的现状及理论分析

摘要:本文从医养结合的定义及现状分析,重点结合社会发展的现状,对医养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状况进行实际研究和理论分析,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医养结合;发展;状况

所谓“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的充实和提高,就是重新审视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关系,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区别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既包括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更重要的是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

一、医养结合的困境分析

第一、资金的投入不足,服务主体的参与性不高。根据卫生部2010 年印发的《诊所基本标准》规定,医务室建筑面积不少于40 平方米,设有独立的诊室、治疗室、处置室和输液观察室等场所,可见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的标准和成本相对较高。

第二、服务收费水平偏高,服务内容单一僵化。与普通养老院相比,“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因为其更高层次、专业的医疗服务而导致收费较高,这就与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残疾老年人、患病老年人、高龄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不符。

第三、政府多头管理,政策扶持落实难。普通养老机构归民政部门审批和管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由老龄办组织实施,医疗卫生机构归卫生部门认定和管理,医保报销由社保部门管理。

二、医养结合的理论分析

第一、标准偏好下农户医疗养老保险需求分析

其效用函数为:U(c1,……,ct)=∑Tt=0δtu(ct),该效用函数用以表述农户购买医疗养老保险需求的欲望,其中δ为固定的时间偏好因子。农户从反映医疗养老保险的时间分布、利率、流动性约束、国家政策、周围环境影响及实施效果等方面对医疗养老保险做出相应的判断,并在某个可行性集合中选择一个消费束。

U(c1,……,ct)=A∑Tt=sδt-su(ct)+B对连续束(Cs,……,CT)进行评价,也即是购买医疗养老保险行为的选择上来选择自己需要购买的医疗养老保险,并非是根据当前的政策方针,其中A=ζ;B=∑s-1t=0ζtu(ct)。

第二、非标准偏好下农户医疗养老保险需求分析

效用函数为:U(c1,……,cT;B1,……,BT)=∑Tt=0δtu(ct,Bt),式中,Bt表示在t时期时农户购买医疗养老保险的预算集。将Bt作为u的一个参数就可以将该体系与标准偏好区分开来,其中,农户购买医疗养老保险的预算约束是根据特定的方式进入偏好的,即u(ct,Bt)=v(ct)-[maxc∈Btτ(c)-τ(ct)],其中v(ct)为农户消费效用的流量,τ(ct)为与给定选择相联系的诱惑水平,也即是农户购买医疗养老保险所受到的外界影响,两者都是递增的凹函数,满足一般凹函数的性质。[maxc∈Btτ(c)-τ(ct)]反映的是当农户不能购买其预算集中最具有吸引力的选择时,农户体验到的对该目标集合的不愉快感。

第三、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农户对医疗养老保险需求偏好的理论分析

假定农户可以从接收到的医疗养老保险(m)中获益,函数表达式为B=B(M),其中,B′>0,B″<0。二阶导数小于零的原因是医疗养老保险实施效果的边际效用递减,以及农户购买意愿函数H=H(m)的二阶导数小于零。考虑到这两种影响,我们可以将收益函数重新表述为B(m)=V(H(m))。McGuire(2000)指出,如果收益的绝对风险厌恶程度降低,医疗养老保险m的期望收益就会随着不确定水平(&u)上升。如果农户是基于事后的医疗养老保险效果做出判断,就会产生过多的医疗养老保险需求偏好。这一过度需求可以被看做是农户面对医疗养老保险不确定性时的自我保护。

三、医养结合推进的部分措施

第一、加强设施建设和政策引导。从政府层面上对医养结合进行财政和政策上的支持,从医疗单位角度出发,对所进行的项目中拨出一定的资金对政府进行财政上的支持,对医患进行有条件的帮助,近年来,对医养结合设施的不完善,使得医养结合实施过程中的不彻底,需要政府在一定的政策推广下,设立专门的医院服务机构。

第二、推广医养协作发展,对传统医疗进行完善。现代社会出现更多的复杂情况,使得居民对个人的身体健康更加重视,应当在地理位置上多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一步对医疗保险的帮助空间加大,使得医院在治疗这方面疾病中有更深一步的发展。

第三、医养结合需要结合地域性特点。根据每个地区发展的不同,对医养结合的发展进行进一步的政策引导,需要结合各地地域性的发展现状,对医养结合的地域性进行可行性分析,最终对当地的医养结合做出相对合理的路径选择。(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强 汤哲.多状态生命表法在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人口科学,2002,06.

[2]王晓军 蔡正高.死亡率预测模型的新进展[J].统计研究,2008,09.

[3]Bernheim,B.D.and A.Rangel.Addiction and cue-triggered decision process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4,(94):1558-1590.

篇5:关于医养结合的演讲稿

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5〕84号)、《**省养老与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川办发〔2015〕196号)、《**市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实施意见》(广康养办〔2016〕1号)精神,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工作,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健康养老需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按照整体布局,合理规划,统筹发展,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创新机制的原则,结合实际加强养老机构与各级医疗机构的资源配置衔接,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医、养服务相融合,满足全区老年人基本医疗与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推广老年人健康管理和中医“治未病”理念,保障人人享有适宜的、综合的、连续的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到2020年,随着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医养结合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建立,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医养结合机构建设基本满足本地失能老人入住需求。所有医疗机构开辟老年人医疗救治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

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引进民营资本开展以康复、养老服务为主的中医康复医疗机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全面建设。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积极推行医疗机构开设养老服务

1.推动区级公立医疗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区中医医院开设老年医养结合科,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入住老人在疾病加重期或治疗期进入住院状态、在康复期和病情稳定期转为养老休养状态,既保障了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又满足了老人的医疗康复保健需要。区中医医院作为先行试点机构,要积极探索、借鉴好的模式加以创新,为其他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模式。承担养老机构医务人员培训任务,提高养老机构医务人员诊疗康复服务能力。

2.加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建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基本医疗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模式,主要针对生活自理型老人开展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按照辖区老人们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和经济条件等不同类型的个性化需求,开展老年人入住养老(全托服务)、日间照料服务(日托服务)、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等三种差异化服务模式。

3.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养老服务能力建设。各乡镇卫生院要依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辖区老年人建立健全健康管理服务制度,做好老年人免费体检、保健咨询、健康指标监测和健康信息管理等服务。推行签约服务,与有意愿的老年人建立契约服务关系,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对

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免费提供一次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检、健康指导等健康管理服务。设置老年康养病床,为农村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孤寡老人及政府给养人员提供医养服务。建立康复病床、双向转诊、急诊急救等医疗救治绿色通道,确保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提高老年人生活的信心和尊严,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按照“非禁即入”原则,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并按规定享受国家、省、市、区有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护型、护理型和临终关怀型养老机构以及集中收住失智、精神疾病老年患者的特色养老机构,支持规模化、连锁化运管服务。各类养老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制定价格,收费价格实行公示制,接受老人和社会监督。

(二)不断提升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

5.鼓励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服务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机构,大力推动养老机构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能力。100 张床位以下,不具备开办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要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与相关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医疗协作关系,定期开展医疗保健服务。100张床位以上的养老机构应设立医务室、护理站或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医护人员。规划新建的养老机构,根据条件和需求预留开办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所需的房屋设施,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及诊疗设备。

(三)不断提升医疗机构健康养老服务能力

6.建立医养机构双向转诊机制,畅通老年人就医绿色渠道。借助医疗联合体及对口支援与上级医院建立良好工作关系,通过医联体专家门诊、远程诊疗、对口帮扶等方式吸引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提高基层医养机构服务水平。畅通医养结合机构中老年人双向转诊渠道,及时将病重老人上转至上级医院就诊,在老人病情好转后又下转至基层医养机构进行康复治疗,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目的,同时减少老年人养老费用负担。

7.鼓励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和志愿者服务队定期为老年人开展义诊,其他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依法依规开展养老服务。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支持有相关特长的医师和专业人员在养老机构规范开展疾病预防、营养保健、中医调理养生等非诊疗行为的健康服务。

8.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远程会诊系统建设。实现基层医疗机构远程医疗全覆盖,推动远程医学影像、远程监护、远程会诊等医疗服务向基层卫生机构、各类养老机构延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具备居民健康守护人的能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65岁以上老年人总数的规定比例为慢性老年病患者设置病床,建立老年人30分钟医疗康复养老服务圈。

9.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健康养老中的作用。中医院开设医养结合科,要把中医诊疗、中医治未病、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药康复医疗融入健康养老全过程,全面提升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设立老年病科,逐步增加老年病床位,开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支持养老机构开展融合中医药健康管理理念的老年人医疗、护理、养生、康复服务。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针对老年人慢病防治、养生保健、饮食起居、临床诊疗、康复护理、心理干预等需求,加快研发中医产品。

(四)推进老年人社区健康管理服务

10.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做好老年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老年人健康档案信息动态管理,对辖区内65周岁以上老年人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每年免费提供一次生活方式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健康指导等健康管理服务。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康复功能建设,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l1.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辖区内自愿签约的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及计生特殊家庭的居家老年人提供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上门服务,规范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的医疗和护理服务项目。推进全科团队或家庭医生开展签约服务,为社区(村)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保健护理、健康管理等基本服务。

(五)发展生态医养结合产业

12.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加强中医药大健康养生及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促进中医药产业协调发展。鼓励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和旅游综合体,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旅游乡镇、度假区、文化街、主题酒店,形成一批以健康管理、慢病调理和运动康复为核心,组合康复理疗、养老服务为一体的养生旅游度假服务集团,做大做强医养结合产业。

(六)完善医养结合人才培养机制

13.加强老年人医疗康复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在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方面同其它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技术人员同等对待。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紧缺人才纳入卫生计生人才培训规划。加强与医学院校合作,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咨询、心理干预和社会工作等方面专业人才。鼓励大中专院校和护士专业毕业生到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工作。建立岗前教育、岗中培养、继续教育的培养体系。建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人员进修轮训机制。

(七)推进“互联网+”智慧健康养老事业发展

14.依托信息技术创新医养结合服务。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技术在健康养老服务中的应用。加强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移动医疗服务。依托我区

“卫计e通”建设项目,建立基于“互联网+”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积极利用互联网为老年人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利用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对接,实现医养结合服务数据和医疗、公共服务数据的互联互通,利用医养结合医疗服务信息平台,提供便捷、畅通、可及的医疗信息服务。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医养结合在深化医改、发展养老服务业以及应对人口老龄化等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精准分解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工作责任。

(二)明确部门职责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作,形成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发展的合力。卫生计生部门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开办老年康复医院、护理院和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积极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推进医养结合服务社区化、家庭化,做好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活动的日常监管和医务人员培训工作,提高医务人员诊疗能力。民政部门要把医养结合纳入到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做好医疗卫生机构内设养老机构的准入和管理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完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建设和服务标准,探索建立相应的政策体系,督导相关扶持政策的落实。发改部门要将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卫生计生、民政和发展改革部门要做好养老机构、社区服务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规划衔接,加强在规划和审批等环节的合作,制定完善医养结合机构及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的标准规范并加强监管。财政部门要落实相关投入政策,积极支持医养结合发展。人

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建立支持医养结合长期发展的保险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及时查处违规行为,支持养老服务人才的教育培训。国土资源部门要切实保障医养结合机构的土地供应。城乡规划部门要统筹规划医养结合机构的用地布局。旅游发展部门要将健康旅游特色产品纳入旅游项目推广计划。老龄工作部门要做好入住医养结合机构和接受居家医养服务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工作。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研究制定中医药相关服务标准规范并加强监管,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和服务产品推广,加强中医药健康养老人才培养,做好中医药健康养老工作。

(三)强化督导考核

篇6:关于医养结合的演讲稿

民盟xxx市委

医疗和养老是老年人面临的最重要问题。近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有关工作。“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目前,我国大连、青岛、珠海、温州等城市已经迈出医养结合的步伐,并取得初步成效。

xxx作为国家级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应充分利用市内丰富的疗养资源,大力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充当河北省“医养结合”排头兵。

一、我市“医养结合”工作的发展现状

我市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有47.3万,占总人口15.7%,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且老年人口每年以近3%的速度递增,呈现出高龄化、空巢化的趋势。我市养老机构有33家,床位近1万张。但多数养老机构“老无所医”,只有养老功能,没有医疗康复能力,收养失能老人“力不从心”。老人普遍面临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不能养老的问题。据了解,目前我市只有海港老年病医院、秦冶医院、xxx风湿骨病医院三家民营医院设立养老机构完成申请注册,仅可提

供护理型养老床位200张,缺口显而易见。

二、我市发展“医养结合”工作的条件和优势

1、休疗养资源潜力巨大。我市共有疗养院所近200家,总床位超过5万张,承担着劳模、特定群体、离退休老干部、在职干部职工休养任务,已形成制度并拥有相应的医疗人员和完善的医疗休养设施设备。但受国家机构改革影响,大部分培训疗养机构转为自收自支单位,经营亏损,维持困难,转型迫在眉睫。发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是休疗养院所转型的一条破解之路,可以充分利用休疗养院资源,对具有医疗资质的休疗养院所,发挥其闲置人员和设施作用,加快推进健康养老建设,拓展医养结合新模式,激发其内生动力。

2、我市占据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政策高地。2014年我市被民政部、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改革试点城市意味着可以在土地供应、税费优惠、财政补贴、投融资、人才培养等方面政策制定上先行先试,为推动加快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业提供强大政策支持。

3、生态环境造就异地养老强大吸引力。近几年异地养老逐渐占据老年养老市场。对外地老年人来说,被称为避暑胜地的xxx颇具吸引力。生态环境良好、医养结合的疗养机构健全将成为老年群体异地养老的首选。

三、对我市“医养结合”工作的建议

1、加快推进全市休疗养院所机构改革,使具有医疗资

质疗养院向医养结合养老院转型跨越。借综合改革试点契机,进一步完善相关养老服务扶持政策,优化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对自愿进行医养结合模式的休疗养院所,提供完善的服务和减免政策,在水、电、气等改造和使用上予以最大优惠。

2、建立医养结合工作体制,实现涉及健康养老的民政、卫生、社保三条主线联合,打破医养部门工作壁垒,实现政策协同。建立多方社会资源参与的市场化机制,鼓励福利机构、慈善组织、义工组织等积极介入。

3、出台和完善相关服务标准、设施标准和管理规范标准,制定“医养结合”机构的准入、退出机制,规范“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市场行为,形成宽建严管的监督机制,从而保障养老服务业有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

上一篇:技能考试问题及答案下一篇:【最新】学生自我陈述报告高中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