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项目方案

2024-04-11

医养结合项目方案(精选6篇)

篇1:医养结合项目方案

【探讨】社区医院“医养结合”试点项目方案

编者按:这几天***除了关注互联网,在乌镇还通过网络摄像头与两公里外的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的老人们,进行了“隔空”会面;李总理这一年更是明确提出“医养结合”,很多单位和个人开始践行。到底怎么“医养结合”才更符合国情,今天我们给出一个方案。至于实施的瓶颈在哪里?“明眼人”一看便知。前言本文所指社区医院“医养结合”试点,就是选择合适的社区医院增加养老服务项目,交第三方托管。但是,其医疗服务内容仍由当地卫计委监管,养老服务内容由当地民政局监管。看似简单的“医养结合”,其实蕴含丰富内容。

一、项目背景1. 养老服务业现状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老年消费市场初步形成,老龄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总体上看,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健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十分突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有利于保障老年人权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就业,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相关调查发现:养老相关人才缺乏和医疗健康服务内容简单,成为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2. 社区卫生服务现状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服务规模不断扩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条件明显改善,疾病防治能力显著增强,为增进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城市卫生事业发展中还存在优质资源过分向大医院集中,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短缺、服务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群众基本卫生服务需求等问题。这是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2]。在国家政策扶持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速度很快。按照卫生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要求,大部分机构的房屋建筑面积符合标准。而现实,社区医院门可罗雀、冷冷清清、无人问津,床位使用率极低,造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部分资源闲置浪费现象严重。3. 政策基础近年,多个国家和地方文件政策,提及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以实现养老和医疗资源的整合。本小节均为文件原文,节选了一些有利于我们试点项目推进的内容,作为参考。3.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文件,有如下描述:3.1.1 基本原则中提到:a、加大对基层和农村养老服务的投入,充分发挥社区基层组织和服务机构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b、统筹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养老服务与医疗、家政、保险、教育、健身、旅游等相关领域的互动发展。3.1.2 主要任务中提到:a、各地要发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养老服务功能,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站)及社区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功能衔接,提高使用率,发挥综合效益。b、鼓励民间资本对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用于养老服务。3.1.3 其中关于“医养结合”特别提到:a、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各地要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卫生管理部门要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医疗机构要积极支持和发展养老服务。b、要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建立社区医院与老年人家庭医疗契约服务关系,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加快推进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试点。3.1.4 组织领导一节中提到:a、健全工作机制:教育、公安消防、卫生计生、国土、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商务、税务、金融、质检、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b、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国家选择有特点和代表性的区域进行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在财政、金融、用地、税费、人才、技术及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先行先试,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为全国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经验[1]。3.2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文件也有这样描述: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a、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b、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提高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的能力,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鼓励发展日间照料、全托、半托等多种形式的老年人照料服务,逐步丰富和完善服务内容,做好上门巡诊等健康延伸服务[3]。3.3 《关于做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财社[2014]105号文件明确提出:a、坚持需求导向,注重创新机制。以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将政府购买服务与满足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相结合,重点安排与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密切相关的项目,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加大对基层和农村养老服务的支持,并逐步拓展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领域和范围。b、确定购买内容。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内容应突出公共性和公益性,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可持续的原则确定。各地要全面梳理现行由财政支出安排的各类养老服务项目,凡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应按照转变政府职能要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方便可及、价格合理的养老服务。要根据养老服务的性质、对象、特点和地方实际情况,重点选取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养老服务人员培养等方面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工作。c、落实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工作责任。各地要高度重视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要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财政部门牵头、民政等有关职能部门协同、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4]。3.4 相关政策参考 除了上述政策外,还有其他相关政策条文可以找到我们项目的合理合法支持依据。比如: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58号(内容略);理清这些新文件后发现:顶层已经为我们的方案提供了政策保障,不存在人们一直认为的机制不健全的瓶颈。

二、项目介绍1. 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简介社区卫生服务是满足城市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的最佳方式。社区卫生服务作为一种社会公共产品,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政府等渠道投入的人、财、物等社区卫生服务的生产要素组合与使用方式决定了其产出效益,也就是国民健康水平的高低“政府办管”“院办院管”和“市场办管”等模式是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典型模式。1.1“政府办管”模式 “政府办管”模式是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独立法人机构,由政府办政府管,属于政府组建的财政全额拨款公益性事业单位,履行其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等服务功能。该模式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如东莞由各镇街政府成立专门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且多部门参与;北京2006年成立正处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1.2“院办院管”模式 “院办院管”模式是医院通过兼并、收购、政府划拨或者自办等方式取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所有权、经营权等,负责对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财、物进行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举办医院下属的非法人分支机构。该模式以深圳为代表,该市已经在全市范围内实施该模式。从经济所有制看,采取该模式的既有公立医院也有民营医院。公立医院如重庆市第九医院采取此种模式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民营医院如深圳华侨医院举办了五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1.3“市场办管”模式 “市场办管”模式的特点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社会资本投资,自行负责运营管理。美国是此种模式的代表。据2003年卫生部对全国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抽样调查结果,公有制(国有和集体所有)占91.06%,非公所有占8.94%。国家多次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提出在构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过程中,要求打破部门垄断和所有制等界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北京市海淀区2014年将全面推开社会资本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预计2014年将新建3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中社会资本参与的将不少于一半“市场办管”模式对卫生行政部门的医疗卫生服务监管水平要求较高,能做到对其医护人员诊疗规范和用药行为、医保使用等及时监管[5]。由此可见,我们的社区医院“医养结合”试点项目,可以在上述三种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中选择一种,进行整合改进。------2. 已有“医养结合”模式创新“医养结合”新模式,必须了解现有模式作为参考。分述如下[6]:2.1养老机构开设医疗机构 这种模式以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和青岛市福山老年公寓为代表。但是,前者为公立一床难求,后者为民营入住率尚低。2.2医疗机构开设养老机构 这种模式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为代表。但是,这两家均为有实力的三甲医院开设。2.3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 这种模式以中南大学湘雅三院与湖南康乃馨养老机构以及北京康泰医院与颐乐之家敬老院为代表。据了解,这种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比较完美,但仍旧是大型医疗机构和高端养老机构的合作。由此可见,这三种方式共同点,都是“小众化”的“医养结合”模式,而我们希望做的社区医院“医养结合”项目,则想惠及大众,所以,要跳出已有模式的禁锢,寻找新思路。------3. 养老机构内必须设置卫生资源社北京10部委发文《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京民福发〔2014〕321号提出“医养结合“的两个明确:

1、明确结合目标。积极推动医疗和养老资源结合,本市所有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都要具备医疗条件,构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2、明确结合类型。养老机构开展“医养结合”工作,要在满足入住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基础上,充分利用周边医疗服务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合作。根据本机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下面三种形式进行“医养结合”。3.1配套设置 采取内设医务室、卫生所(室)等或引入周边医疗机构分支机构等形式,满足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3.2独立设置 满足不同类型老年人的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可采取申请独立设置康复医院、护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医疗机构的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医疗服务。3.3协议合作 对周边医疗资源丰富,自身难以独立设置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可采取与周边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开辟绿色就诊通道,为入住老年人开展医疗服务[7]。合理的“医养结合”必须打破社区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壁垒,将互相独立、自成系统的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医中有养、养中有医,二者不可截然分开,融为一体更合理可行。------4. “医养结合”新模式探讨本节为方案重点。其实,“医养结合”不是新概念,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而产生。很多地区也有过初步尝试,大多是养老机构内设置医疗服务机构(比如医务室),取得了初步成果。而我们探索的是社区医院增设养老服务功能并由第三方托管的方式。其实,这种模式也有异于某些地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合当地养老机构或资源的方式。4.1社区医院和养老机构资源 自拟表格,说明社区医院与养老机构资源可以互补。社区医院指普通社区医院;养老机构指一般养老院。表格:社区医院和养老机构资源对比资源社区医院养老机构房屋闲置按需建设医生未充分利用缺少护士未充分利用缺少基础医疗设备具备不具备医保一般具备不具备慢病防治能力强弱管理模式呆板灵活社会口碑不好较好托养能力无强生活照料能力弱强政府办管是非全额拨款是部分有补贴监管单位卫计委民政局盈利空间无有入住率不高不高

篇2:医养结合项目方案

@@@医院作为第一批医养结合试点中心,为贯彻落实十九大会议精神,结合@@@市《》文件精神要求,依据相关试点工作内容要求,特制定相关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特色新思想为指导,结合十九大会议精神为指导,充分发挥社区、卫生院等基层卫生的优势,创造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医养结合新模式。

二、工作目标

(一)探索建立与地区需求相关的医养结合工作模式。结合本地区人口特点、经济状况、社会需求,针对医养结合工作的形式内容、人员安排、收费方法、管理制度、流程规范等工作进行深入实践,形成可行的工作模式。

(二)配合政府各部门完成配套扶持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按照省市相关文件,结合我中心的医养结合工作具体情况,配合民政、卫计委等相关部门探索可行的扶持政策,总结经验和做法,落实相关政策精神。保障和推动医养结合工作开展。

三、工作原则

(一)按需服务、由点及面

认真调研居民需求,按需求提供可及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医养结合服务。初期保证工作质量,按不同人群进行部分试点服务,落实工作方案,避免贪多嚼不烂的情况。

(二)实事求是、创新工作

医养结合是新兴养老模式,关系本地区老年人的养老生活,必须要脚踏实地,认真落实各项工作。在此基础之上,也要敢于尝试,勇于创新,探索新模式。

(三)依托政府、认真配合

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要求,紧密配合政府工作,按要求落实各项工作,提供相关数据分析和评价结果反馈,以利于政府调整相关工作部署。

四、实施工作

(一)组织管理

1、成立医养结合中心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区卫计委牵头领导、民政牵头领导 组员:各委办局联系人

2、建立医养结合中心试点工作小组。组

长:(院长)

责: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全面督导各项工作落实。副组长:(办公室主任)

责:负责协助组长,负责统筹协调各组员工作,按计划完成各项工作。组

员:医疗、护理、医保、信息、后勤(各司其职)

3、试点工作办公室设于院办。

(二)工作步骤

1、召开工作动员部署(时间、负责人)

2、进行本地区相关老年人和家属的服务需求调查。(时间、负责人)

3、确定本地区医养结合工作形式和工作内容:慢病管理、康复护理、家床服务和巡诊、日间照护、老年病房、临终缓和治疗(安宁照护)。(时间、负责人)

4、了解医疗、医保、医政相关政策,制定相关工作规范和制度,梳理相关工作流程。(时间、负责人)

5、进行各种养老服务形式的试点运行。(时间、负责人)

6、针对工作质量、满意度、流程运行情况进行阶段性工作总结,针对问题积极整改,不断完善相关工作。同时将结果上报相关委办局。(时间、负责人)

7、形成系统的医养结合工作制度、规范、流程。(时间、负责人)

五、工作要求

(一)思想重视到位

区委区政府将我院设为医养结合工作试点单位,说明对我中心的信任,我中心结合该项工作的现实意义,必须要统一思想,明确任务,认真按文件精神和工作方案落实此项工作。

(二)工作责任到人

各小组成员明确工作职责,带领相关人员,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任务,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积极参与解决问题,完善工作,我院将结合各科室工作情况进行相关绩效考核。

(三)安全保管信息

篇3:医养结合项目方案

一、以人为本的适老化设计理念

兰州重离子医用加速器应用示范区项目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按照“三无”老人、自理老人、介助老人, 介护老人等不同层次分别设置相应的服务设施, 并分为相应功能区, 提高服务效率, 利于合理运营。

(一) 整体布局

设计中按照院区内不同的服务对象和功能作用进行不同分区。主要医疗区包含一期综合楼、PT区和二期病房区, 位于整个院区的东南部, 相对集中布置, 便于医学功能的监护联系;主要医疗区的后勤动力部位于东北角, 减少噪音电磁辐射对于院区的不利影响, 区域内布置两栋服务性高层, 对内可满足内部后期附属用房的使用;肿瘤病房位于整个院区的中部, 便于到达院内各区, 同时减少医护人员的流线距离;疗养养老区位于黄河沿岸风景带附近, 环境良好, 品质优越, 区域内又分为小户型老年公寓的主养护区和高档老年公寓的高档休养区;商业区临近附近居民区, 可同时满足内外部的使用需求, 聚集人气。

(二) 功能区域设计

院区内各功能区域设计坚持共享原则, 联系方便、运作合理, 将医疗保健、休闲娱乐、综合服务设施等按照服务半径设置在合适的距离, 形成变化丰富的游廊式园林空间, 方便了各部分老年人生活休闲之用。

重视老年人“生活、学习、居住、疗养、保健、康复、健身、娱乐、休闲”等各种需求, 按照养老中心的特点, 形成各项服务系统, 如医疗、保健、护理系统, 休闲、娱乐、健身系统, 生活、购物、综合服务系统, 后勤管理系统。各个系统在院区内以实用为原则, 既有集中的服务设施, 又有分散的服务点, 体现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怀。

1. 注重“适老化”

在套型设计、平面功能设计中, 注重细节, 将所有因素均做“适老化”处理, 达到老年人休养使用的自如感, 如考虑居室平面中轮椅的回转, 视线的通透, 休憩场所的设置等。建筑风格以亲切、素雅为主, 采取现代风格, 精致而宜人, 与山水环境充分融洽, 形成傍水而建、错落有致的建筑群落;建筑体量以高层为主, 追求疏密有致的空间效果, 以充分留出绿地、水面等景观环境, 优化园区景观品质, 使老人们有丰富的活动、交往空间;建筑的主要朝向均采用良好的南北朝向, 保证用房的日照和通风, 保障健康的环境。

2.打造山水园林式的景观环境

为使老年人有一个幽静休闲的颐养之所, 设计中充分利用院区内原有地形地貌, 引入水面、绿化、小品、游廊等各种设计元素, 营造出丰富的“山水园林”室内外景观环境。同时注意景观的共享和服务设施的方便可达性, 如活动中心, 小商业街, 餐厅等部分均与风雨廊串联而建, 联系方便。

1.院区全貌图

另外, 注重绿色节能, 采用雨水收集, 利用太阳能等先进节能设施, 创造绿色、高效、现代、宜人的休养园区。院区内部采取洁污分流的模式, 在基地北端专设污物出口, 保证功能运转的合理, 避免不必要的交叉。在交通体系设计中, 坚持严格的“人车分流”和无障碍原则, 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方便老年人生活起居, 引入“风雨廊”和车行外环两大体系, 互不干扰, 方便运行。

2~3.院区规划图, 各功能分区联系方便, 运作合理, 形成丰富的疗廊式园林空间

二、老年公寓的布局特色

院区中的疗养养老区设计了两栋老年公寓, 作为老年人长期居住的区域, 风格上吸收了部分国外的先进设计理念, 并进行了整体性的构思。

(一) 减少住户数量保证私密性

每栋养老公寓建筑中分成了两个独立的单元, 并按照套间布置分别可以安排8 名和6 名住户, 相对于一般建筑每个单元的住户数量有所减少, 避免之间相互干扰, 保证了居住的私密性。

(二) 增设公共交流空间

养老建筑的设计中除了要保证私密性外, 住户间的相互交流也十分必要, 可减轻老年人的孤独感, 帮助预防老年痴呆症。因此在每层的每个单元设计中增设部分活动室, 在下层空间也保留了部分交流活动的共享空间, 可供上层住户统一使用。

(三) 打造绿色建筑

将阳光、绿植、自然风等引入建筑, 可有效减轻老人居住时的心理压力。第一, 尽量将南向布置为居住房间, 北向布置交通核和附属用房, 将更为舒适的朝向提供给住户;第二, 单通道走廊的设置使两侧房间都保证了较为合理的进深, 此外将次要的卫生间、厨房、衣帽间等部分布置在临近走廊的位置, 将卧室和客厅 (起居室) 尽量向外侧布置, 保证采光和通风;第三, 在南北侧的建筑中部设置大量可供休憩的阳台, 大面积开窗使房间内有充足的通风和采光;第四, 在公寓的中间层布置了部分室外绿化阳台, 增加距离地面较远的上层空间的绿色感受, 同时在下层的交流活动空间里也布置了部分花卉培植空间, 让住户享受收获的喜悦。

(四) 无障碍设计

为方便老年人, 从入口处采取无障碍设计, 电梯全部采用医梯设置, 使住户无论步行、轮椅或者使用推床都能无障碍上下行, 卫生间设计均保证1.5m的轮椅回转直径, 可以方便设置为无障碍卫生间。

(五) 灵活改造室内空间

为了适应不同档次的需求, 可以通过简单的改造将套间灵活改造为两个较小的单间。将单间的厨房和卫生间靠近走廊, 卧室靠窗, 组成简单的单间布置形式, 从而增加一倍的房间套数。

4.立面造型效果图

5. 室内空间

三、结束语

兰州重离子医用加速器应用示范区设计, 秉承以人为本的宗旨, 坚持绿色设计原则, 努力营造功能合理、景观优美、山水环绕、可持续运行的宜人场所, 为老年人颐养天年创造最佳环境。

参考文献

[1]高永良.公立医院下属老年护养中心的规划与设计探索[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13.8

[2]高悦, 凌云.医院管理者谈老年医院建设[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11.7

篇4:谨防“医养结合”陷阱

近来,一种被称为“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倡导下大受青睐和推崇。网上对“医养结合”的解释是:这是一种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将护老中心和老年医院相结合,将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这种养老模式乍一看似完美无缺,但却可能因为过于理想化而不切实际。因为医疗服务和社会服务是需要区分清楚的,否则就有可能产生误区,甚至于异变为一个陷阱。

为什么在经济更为发达、社会保障制度更为成熟的发达国家都要把医疗服务和社会服务作出区分,笔者以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医疗服务的人工成本过于昂贵。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专业之一的医生,因为其接受专业训练的时间更长,承担救死扶伤的责任更重,因此相应地在社会分配中得到的回报也会更高。

一个人在健康状况出现问题时,无疑是需要医疗服务的。首先是对身体进行检查,确诊病患,然后就要予以治疗,甚至需要动手术。以上的诊疗过程,一般都是在综合性医院或专科医院进行的。笔者曾经向美国的医学专家请教过,他们认为,美国病人住院的平均时间只有七天,而据说中国病人住院的平均时间要三倍于美国,这在他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无论是医院还是医生,都是稀缺资源,提供服务的成本都非常之高,所以,医院和医生应该尽可能地为更多的人服务,要使医院的病床尽快地轮换。

接下来,对被要求出院的病人就实行了不同的制度安排:一种病人是可以完全痊愈、恢复健康的,因此他们就带着医嘱住进康复医院,在那里得到积极的康复和护理服务,直至恢复健康;另一种病人是不可能完全痊愈的,他们更需要的是日常生活照料,而在医疗方面重在保守地控制病情。针对这两种不同的需要和相应的制度安排,就有了医疗服务和社会服务的区分。从进医院诊断治疗到接受康复护理直至痊愈,都归属于医疗服务;而以日常生活照料为主的,则属于社会服务。作这种区别对待的原因就是要避免医疗服务的高成本。

以上的制度安排是非常有道理的。尤其是对于老人而言,一般情况下,主要是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是为了控制老年病、慢性病病情的发展和尽可能延缓身体机能的衰退和丧失。所以,就毋需将医疗护理放到“更加重要”的地位,因为这会增加可能不必要的服务成本。同时,医疗本身对人恢复健康的影响也不是绝对的,国际经验是其贡献尚不到20%。

或许有人会说,中国医生的人工成本并不贵,看一次病才付多少挂号费?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政府对医疗领域的投入非常吝啬的背景下,采用的是“政策优惠”,譬如用药品加价来转移医生的人工成本,然后在圈内进行再分配。中国的文化传统恰好可以掩饰这种转移。现在有一个坊间流传很广的故事,说国外的医生批评中国同行滥用药物,主要是抗菌素。但按中国传统,病人去医院就是看病拿药,因为中医中药有“有病治病,无病养生”的功能,看医生而不给开药倒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医生的挂号费看来不高,但却转移到药费上去了。直到虚高的药价引发了公众的愤怒,降低药价成了医改的重点。但是医生的人工成本还是需要补充的,于是又有了过度检查等新的转移方式。当过度检查又被盯上时,下一个转移成本的极有可能的目标就是长期照护。尤其是用医保基金来支付长期照护的费用被当作经验暗地里在圈内介绍和推广时,就是一个潜藏的陷阱。

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非常脆弱的,当年重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时,正遇上本来就不太富裕的国家财政被“两个确保”(确保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和确保下岗工人的生活费)弄得捉襟见肘,所以确定的原则就是“绝不搞第三个‘确保”。这造就了此后国家财政吝于投入的“路径依赖”,于是就有了以上所说的种种转移。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国家财政不出血,不向医护人员的人工投资,“看病贵”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尤其是在中度和重度老龄化社会中。医疗服务和社会服务必须区分开来,如果糊里糊涂把对老人的长期照料绕进医保里,入住养老机构费用以医保来支付,将来就麻烦大了。

当然,养老服务机构需要内设有医保资质的医护部门,也需要有具备行医资格的医生和护士,从这个意义上讲“医养结合”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养老服务机构仍然是以生活照料为主,重要的是要落实老人的医保待遇,驻院医护人员的职责是对老人的健康状况进行监视,而真正有大病发生还是要送医院。按医院的模式建设养老服务机构就更是不对了,因为从生活体验和感受上,医院模式毫无疑问是“非宜居”的。

篇5:“医养结合”实施方案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完善老龄人口相关保障体系, 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全面推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有效解决快速增长的老年人群医疗服务需求,经研究,特制定本院医养结合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为目标,以办好人民满意的养老服务事业为宗旨,以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为要求,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养老服务业为导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设置,将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有机结合,实现医养无缝对接,为全县老年人搭建方便快捷、品质优良、普惠实用的新型养老服务平台,提高老年人的养老服务质量。

二、工作目标

探索我院老年医疗护理服务和养老服务结合新模式,通过整合现有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资源,创新运作模式、完善配套政策、加大财政投入、统筹各方资源,满足居家、社区及机构集中养老等老年人群不同层面医疗护理服务需求。全面推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让广大老年人能够及时享受到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目标。

三、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医疗服务。(2017年10月-12月)

进一步摸排全县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状况,建立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制度,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加强老年人健康指标监测和信息管理;确保每年开展的65周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落实到位,保障镇域内65周岁老年人每年都接受至少一次健康体检;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为老年人进行健康生活方式、健康运动、健康饮食等方面的指导,特别是对老年人“三高”、糖尿病等慢性病加强健康教育;将计生特扶对象家庭医生制度落到实处,与特扶对象签订契约,指定一名家庭医生,为特扶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方便特扶老人就医问诊。进一步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人群范围,为辖区内自愿签约的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的居家老年人提供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上门服务,规范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的医疗和护理服务项目。

(二)建立健全医养结合联系制度。(2018年1月)建立健全医养结合联系制度,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的联系,强化医疗康复功能,为县内1家敬老院提供基本医疗康复服务。我院为县域内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报,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及时的医疗问诊、保健咨询、预约就诊、急诊急救等服务;发挥镇卫生院专业医疗特长,定期去敬老院坐诊、出诊,为敬老院内住养老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缓解老年医疗护理供需矛盾突出的现状。

(三)依托明水县敬老院促进居家医养结合发展。(2018年1月-2018年11月)

依托敬老院,以智能信息化养老为平台,建立医、养、护、便等综合服务体系的日间照料中心,通过高质量、高效能、高素质的康复师、护师、生活指导服务队等服务团队,为辖区内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免费上门体检和精神慰藉、养生保健知识培训、康复理疗、文娱活动等贴心服务,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开展医养结合工作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健康老龄化“十三五”规划具体要求,是幸福养老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养老幸福指数的迫切愿望。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密切合作、齐抓共管,根据各自工作职责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推进医养结合,把解决好老年人的疾病预防、治疗和疗养问题作为一项为老服务的民生工程抓实抓好。

(二)加强人员配备,保障经费投入。各科室要结合实际,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同时要优化敬老院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员配备和设施配置,为医养结合工作创造条件;民政、社保、卫生院、计生办等部门要加大对养老、医疗专业服务人才的培训力度,确保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

(三)强化督促指导,确保取得实效。

计生办、民政局等牵头单位在对敬老院、“贴心之家”等养老机构及村(社区)卫生室进行常规指导的基础上,还要不定期对其进行检查抽查,及时发现、整改为老人提供医疗、养护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医养结合工作落实到位,使老年人健康服务得到保障。

明水县中医医院 2017年10月2日

明水县中医医院 “医养结合”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徐成国副组长:穆春河成 员:王晓升赵连海杨秀臣刘仁明崔福兰孙文华陶宝玉

篇6: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和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绿色发展为总取向,突出特色优势,加强政策引导,创新体制机制,挖掘市场潜力,鼓励多元投资,加快构建全市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不断提升中医药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二、总体目标

到20,基本建立涵盖中医药养生保健、健康养老、健康旅游、中药产业、基本医疗、慢性病管理、居家健康服务等为主要业态,内涵丰富、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中医药健康服务成为我市健康服务业的优势领域、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医药健康服务提供能力大幅提升,相关技术和产品研发、制造、流通与消费规模不断壮大,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中医药企业,

重点打造1个集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共同发展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心,使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三、重点任务

(一)中医养生保健。

积极支持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发展。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支持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聘请有资质的中医师提供咨询和调理服务,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为养生保健机构提供规范技术支持,推动我市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创品牌、上规模。大力开发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产品。依托大别山丰富的道地中药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建设一批集中药材加工、炮制、制剂、保健品开发和研究、旅游、养生和养老产业为一体的中药生态产业园区。

拓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范围。发挥中医药行业学会作用,积极实施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技术规范和标准,督促各类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按照规范和标准提供服务。推广太极拳、五禽戏等中医传统运动,开展群众性中医养生保健活动,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大力发展药膳产业,开发药食同用产品,倡导合理饮食调养。积极运用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进智能化中医健康服务产品的使用,为居民提供融中医健康监测、咨询评估、养生调理、跟踪管理于一体,高水平、个性化、便捷化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打造中医药健康管理新模式。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以治未病为核心,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中医药养生保健、治未病保险以及各类医疗保险、疾病保险、护理保险和失能收入损失保险等商业健康保险产品,通过中医健康风险评估、风险干预等方式,提供与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相结合的疾病预防、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等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

专栏1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建设项目

中医养生保健示范区建设项目

沿“茶谷”主要线路, 发挥生态环境优势,突出医养结合,建设集中药材加工、炮制、制剂、保健品开发和研究、旅游、养老为一体的中医养生保健示范区。

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立治未病中心,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设立治未病科,将中医体质辨识纳入医院体检项目。指导专业体检机构开展中医健康体检,提供规范的中医健康干预服务。

(二)中医医疗服务。

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并完善以基层中医药服务为重点、公立中医医院为主导、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中医医院。鼓励开办传统中医门诊部、诊所(含坐堂医诊所),放开规划限制。规范和推进中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具备资质的执业中医师到非公立中医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

开展“三名(名院、名科、名医)”建设,把市中医院打造成“老百姓心目中的中医院”,创建优势突出、疗效显著、社会公认的中医专科(专病),着力培养国家级、省级、市级名中医。

创新中医医院模式。开展集团化和托管试点,加强医疗联合体和中医专科联盟建设,鼓励县级中医医院组建县域医共体,实施县乡村中医药服务一体化管理,提供中医药基本医疗和健康服务,拓宽公立中医医院服务领域。

实施中医馆(国医堂)进社区工程。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设集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中医馆,传授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传播中医药传统文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中医馆建设。

专栏2中医医疗服务建设项目

名院建设项目

市中医院在现有基础上,建设二期综合楼、三期医疗综合楼工程,力争把其打造成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明显、创建全国示范中医院。霍山县中医院创建省级示范中医院和“三乙”中医院,霍邱县中医院创建成“二甲”中医院,金安、裕安区新建二级中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中医科,8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具有中医药服务能力。

大力支持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发展,积极引进中医医疗机构,支持举办医养结合的养老院、护理院,对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给予政策支持。

名科建设项目

在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基础上创建3-5个全国重点中医专科(专病)、1-2个全国示范中医科、15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和25个市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

名医培养项目

支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和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设立1-2个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5-10个省级名老中医工作室,广泛开展市级名中医带徒工作。培养10-15个省级名中医、15-20个市级名中医。

中医馆建设项目

依托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40-50个中医馆,提供规范化中医药服务。

(三)中医特色康复。

支持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拓展服务领域,开展慢性病管理、残疾人康复、工伤康复等服务。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中医医院合作开展中医康复技术服务,推动中医医院与境外机构开展中西医结合康复技术合作。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各类中医康复机构。

专栏3中医特色康复建设项目

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项目

三级中医医院建设康复中心,二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建设康复科。支持各级中医医院与省内外大型康复机构开展中西医结合康复技术合作。

社区、养老机构康复中心建设项目

支持各级中医医院与社区、养老机构合作开展康复中心建设,与残疾人康复中心、民政康复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等机构合作开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

(四)中医药健康养老。

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鼓励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诊室。推动中医医院与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开展合作。

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鼓励二级甲等以上中医医院在养老机构设立老年病区,为养老机构老年病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优先优惠服务。支持养老机构开展融合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的老年人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服务。有条件中医医院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建立医疗契约服务关系,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慢性病管理、保健咨询等服务。

促进中医药与养老产业相结合。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建设1-2家融中医药养生、中药材加工、保健品研发、健身休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养老基地,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专栏4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试点项目

中医医养结合试点项目

在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开展医养结合试点,给予政策、资金支持,探索中医药健康养老的模式和运行机制。支持霍山县中医院建设医疗康复中心,开展医养结合和康复保健服务项目。

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兴办中医养老院、护理院,鼓励其他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医养结合试点。

(五)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

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将中医药知识纳入基础教育相关学科教学内容。中医药机构要定期开展社会开放日活动,让群众参与体质辨识、针灸推拿、中药识别等活动。

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充分利用我市生态旅游资源和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推动中医药产业与旅游产业、农林产业融合发展,在“茶谷”沿线、重要景区景点,依托具有一定中医药产业发展基础的种植培育基地,开发中医药特色旅游线路,促进生态旅游向休闲疗养旅游转型。建设若干个中药种植园,形成一批集中药材种植、加工、制剂、保健品开发与研究、旅游、养生产业为一体的中药养生保健基地。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省级及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大力开发中医药特色旅游商品,打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旅游服务品牌。

专栏5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建设项目

中医药养生旅游基地建设项目

在“茶谷”沿线、重要景区景点,开发中药材特色旅游线路,重点建设响洪甸、佛子岭、万佛湖等大别山湖群为核心的生态养生旅游休闲基地,着力打造黑石渡霍山石斛文化展示中心和太平畈霍山石斛“十里长廊”等大别山国家风景道旅游精品线路。

中医药文化宣传项目

通过中医药科普宣传、中医药文化宣讲等多种形式,提高公众中医养生保健素养。

(六)中药产业发展。

开发利用中药资源。整合国家级、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林下经济扶持项目等专项资金,加大中药材基地建设投入,积极开发利用中药资源。抓住重点特色药材基地的生态化、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建设,以中药材主导品种、特色品种为依托,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打造集约化、规范化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和中药材产业园区,由分散种植向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转变。全力重视野生动植物中药种子资源库和人工种植(养殖)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多个中药材优良品种培育基地、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积极参与省级中药材专业村镇建设,协助做好中药材土地流转、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无公害产品及绿色和有机产品认证、质量安全追溯等工作。推动我市中药材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力培育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加快发展现代中药产业。加大中药材产业的招商力度,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向中药材企业集聚。积极引导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中药材产业化科技水平,提高产品质量。

专栏6中药产业发展项目

道地药材综合开发与利用项目

建设以六安为中心的大别山绿色有机中药材种植、种苗组培基地、栽培基地、研发基地和产品深加工基地,探索建设中药材交易市场。支持市中医院招商引资,建设中药饮片厂和配方颗粒厂建设。

(七)国际交流和服务贸易。

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走出去。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药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建立境外营销网络。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院成立国际医疗部或外宾服务部,在境内为境外消费者提供高端中医医疗保健服务。支持在我市大别山区建设以“康复理疗、养生保健、药膳食疗”为核心的国际养生保健旅游基地,推动涉外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发展。

开展涉外中医药信息服务。积极组织收集整理国外中医药服务和传统医疗需求、准入、政策法规、人员交流等方面信息,为企业提供相关中医药信息咨询服务。组织中医药机构参加境内外中医药服务贸易展会、项目推介会,帮助中医药机构融入国际市场。

发展中药国际贸易。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药物的中药企业在国外同步开展临床研究,扩大中医药老字号和知名品牌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生产,逐步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中医药服务贸易骨干企业。

专栏7中医药国际交流和服务贸易项目

中药服务贸易示范区建设项目

选择九仙尊、回音必、乔康药业、康美来、德源堂等中药企业发展中药国际贸易,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水平,打造中药服务贸易示范区。

涉外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项目

选择有条件的中医机构在我市国际旅游目的地开展涉外中医医疗保健服务。

(八)相关支撑产业发展。

开发中医药健康服务产品。鼓励医疗机构、中药生产企业等相关单位研制便于操作使用、适于家庭或个人的健康检测、监测产品以及自我保健、功能康复等器械产品。

大力发展第三方服务。积极配合省中医药管理局开展第三方质量和安全检验、检测、认证、评估等服务,培育和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认证、医疗管理服务认证等服务评价模式。

开展传统医药知识调查和保护工作,建立传统医药知识评价认证工作机制。完善中药材质量认证体系,建立第三方中药材质量控制中心和流通溯源系统,实现中药种植养殖、流通、饮片生产、消费使用等环节全程贯通追溯,做到“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查、责任可究”。

专栏8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项目

传统知识产权保护与成果转化推广项目

开展民间医药及技术的筛选、验证和推广应用。对特色中药制剂、名老中医验方进行深度开发,研制生产中药新药和保健食品。

中医药健康产品及食品协同创新研发项目

研发适宜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健康食品、饮品及保健设施设备。

第三方平台建设项目

扶持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评估及相应的咨询服务机构,开展质量检测、服务认证、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

成立六安市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领导组,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卫计委、发改委、财政局、民政局、人社局、旅游局、商务局、农委、食药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加强对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领导。领导组下设办公室,承担领导组日常联络和服务工作。组建市中医药管理局,挂靠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医药健康服务,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规划确定的各项重点任务,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各县区要依据本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实施方案。

(二)放宽市场准入,强化政策保障。

对于社会资本举办仅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诊所、门诊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不作布局限制。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只提供经核准的传统中医诊疗服务的中医诊所。

完善补偿机制。各县区要加大对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投入,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落实社会办医各项优惠政策,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疗机构的运行补偿政策,加大对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基本建设等投入。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包)收费,探索建立中医治未病收费标准,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及针灸、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疗法技术纳入基本医保。

加强用地保障。各县区要优先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用地纳入土地利用年度用地计划,优先保障符合产业政策的非营利性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用地。支持利用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地产兴办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项目,可继续使用原划拨土地;对不符合划拨用地条件但连续经营1年以上的,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加大金融支持。支持社会资本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通过有偿方式取得的土地、投资形成的房产、设备等固定资产用于贷款抵押。加大中医药健康服务招商引资力度,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境内外投资。

(三)加强人才培养,强化行业监管。

鼓励支持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增设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专业,在相关专业增设中医药健康服务课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大力开展 “工学一体”就学就业工作。鼓励行业协会与相关院校和培养机构联合培养、培训中医药健康服务专门人才。采取用人单位委托培养、与培训基地合作、政府适当补助等方式,加快推进中医住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行业组织,建立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监管机制,推行属地化管理。建立不良执业记录制度、失信惩戒以及强制退出机制,将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诚信经营和执业情况纳入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引导行业自律。在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引入认证制度,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标准应用。

(四)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上一篇:年度优秀员工演讲稿下一篇:鲁冰花观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