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长寿区农田鼠害调查及防治对策建议

2022-09-10

鼠害是农业生产的一大生物灾害, 常年危害农业生产, 同时对人类健康和社会财产的危害也十分严重。为探索鼠情消长规律和害鼠优势种群, 为鼠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根据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安排, 定点监测, 对长寿区农田鼠害发生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 并对防治策略进行了探讨。

1 调查地点和方法

1.1 调查地点、时间

地点:重庆市长寿区凤城街道桃花村。

调查时间:1995—2005年, 每年从3月或4月开始直至10月结束, 调查7~8个月, 每月在中旬调查1次, 每次调查连续3个晚上, 每晚放夹12 h (18:00~6:00) 。

1.2 调查方法

按照《重庆市农田鼠害监测办法》, 对农田鼠害采用鼠夹法进行调查:以100 m×100 m为1个调查样方, 每样方内放夹50个, 夹间距10 m×20 m, 每次调查300夹次。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发生特点

2.1.1 害鼠密度呈上升趋势

20世纪80年代中期长寿区农村的综合鼠密度一般在5% (百夹捕获率) 以下, 调查表明, 进入90年代中后期害鼠密度大幅度回升, 1995—1999年5年间农田害鼠平均密度 (3—10月) 高达9.8%, 最高达到22.7%;2000年以来, 由于政府将鼠害防治纳入议事日程, 开展了打击制售剧毒急性鼠药专项治理, 推广抗凝血杀鼠剂进行农村统一灭鼠工作, 农田鼠密度上升幅度有所减小, 2000—2005年6年平均农田鼠密度为6.03%, 最高达7.6%, 平均鼠密度比前5年下降3.77% (详见表1) 。

2.1.2 田鼠优势种群调查

十多年监测表明, 害鼠优势种群发生了较大变化, 20世纪90年代末, 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66.8%, 小家鼠占22%, 黑线姬鼠占11.2%;1999—2005年间鼹鼠数量逐年上升为优势鼠种、占88.3%, 最高年达到98.7%, 褐家鼠、黑线姬鼠、小家鼠零星出现, 仅占2%左右 (详见表2) 。

2.1.3 全年鼠情消长规律

根据表1调查统计结果, 绘制出全年鼠情消长规律 (见图1) 。

2.1.4 农田害鼠分布

11年来对长寿区农田害鼠分布情况的观测与有关资料介绍相符, 即农田害鼠分布数量以农舍周围50 m范围内所占比例最高, 农舍周围50~120 m范围内次之, 农舍周围120 m以外仅零星出现。农田害鼠以农户住宅区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

2.1.5 农作物严重

农田鼠害造成农作物严重损失。根据全国农田鼠害发生程度划分标准:轻发生 (鼠密度<3%) , 影响作物产量<0.5%;中偏轻发生 (鼠密度3.1%~5%) , 影响作物产量0.5%~1%;中等发生 (鼠密度5.1%~10%) , 影响作物产量1.1%~3%;中偏重发生 (鼠密度10.1%~15%) , 影响作物产量3.1%~5%;重 (大) 发生 (鼠密度>15%) , 影响作物产量>5%。分析得知, 长寿区1995—2005年11年内, 鼠害中等偏重发生年有2年, 中等发生年有7年, 中偏轻发生年有2年。据此推算, 长寿区鼠害中等偏重发生年粮食产量损失达5797~9350 t, 中等发生年粮食产量损失达2057~5610 t, 中偏轻发生年粮食产量损失达935~1870 t。

据鼠害发生中偏重的1996年春季不完全统计, 鼠害造成损失水稻种子2.4万kg, 占总用种量40.5万kg的5.9%;玉米种子3万kg, 占总用种量的41.6万kg的7.2%;毁苗重播 (栽) 面积174.4 hm2。全区许多地方都出现了成片玉米受害的现象。平均每农户1年内至少要被老鼠吃掉50 kg贮粮。

2.2 主要发生原因分析

2.2.1 鼠类自然繁殖周期规律的影响

据前苏联科学家的研究表明, 鼠类的繁殖能力每隔11年左右有1个高峰,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鼠害大发生以来, 至90年代中期已有十余年, 由于种群大量繁殖, 导致90年代中期 (1995、1996年) 鼠害大发生。近十年来, 鼠密度呈稳定之势, 处于中等或中偏重发生, 若不强化措施, 从今后的气候变化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变等诸因子综合分析, 预计近年鼠害有可能会加重发生。

2.2.2 食料充足, 有利鼠类繁殖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和粮食保护政策的落实, 土地的复种指数得到进一步提高, 粮油、果树及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使鼠类的田间食源由过去的季节性、单一化走向持续性和多样化, 因此, 无论从食物的量或质上, 都大大满足了鼠类的发育和繁殖需求, 加之种植业比较效益低, 田间管理及耕作粗放, 土地撂荒、退耕还林等, 也给鼠类创造了较好的孳生环境。此外, 作物收割不及时或收获后的粗放保管, 也给鼠类的取食提供了良好条件。

2.2.3 天敌种类、数量下降, 自然控制力减弱

鼠类的天敌, 如黄鼠狼、猫头鹰、蛇类等, 由于遭到乱捕乱猎, 使鼠类天敌日渐减少, 有的几乎绝迹。同时, 由于前几年鼠药市场管理混乱、打击不严, 特别是二次中毒严重的氟乙酰胺、磷化锌等剧毒急性鼠药的使用, 使鼠类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鼠害自然控制能力削弱。

2.2.4 气候条件有利于鼠类生存与繁殖

正常情况下, 鼠类的数量变动, 每年3月开始回升, 5月份出现第一次高峰, 6月霉雨, 7、8月份伏旱, 使害鼠数量下降 (1996年的监测结果证明, 连阴雨会使鼠类数量下降;通州市植保站张夕林等研究表明, 高温干旱气候明显抑制农田鼠害的发生和危害) , 9月迅速回升达又一高峰, 11月到次年2月经过冬季低温和缺食考验数量降至最低。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受温室效应影响, 冬季气温偏暖, 有利害鼠安全越冬, 夏季又无明显伏旱期, 有利于害鼠生存和繁殖。

2.2.5 统一灭鼠工作开展难, 鼠密度控制难度较大

虽然近年各级政府将统一灭鼠工作纳入议事日程, 年年提倡开展统一灭鼠, 但由于群众及部分基层组织对统一灭鼠工作认识不足, 统一灭鼠经费筹措极其艰难, 多数村组农户只能是自发地分散灭鼠, 使灭鼠效果参差不齐, 导致鼠密度中等发生, 鼠害未得到有效控制。

3 防治对策

3.1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认识, 充分发动群众, 开展大规模统一灭鼠

3.1.1 加大力度宣传, 提高对鼠害和灭鼠工作的认识

鼠害是一世界性问题,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通报, 每年因鼠害造成的农作物损失, 为世界全部作物总产值的20%;据长寿区历年鼠情监测点多年来对灭鼠效果抽样调查, 全区每年至少因鼠害损失粮食3000余吨, 占全区粮食总产量1%以上, 个别重发田块损失粮食可达20%以上;老鼠还为害牲畜、家禽, 啮食家具等, 干扰人们生活;同时还会携带并传播疾病, 威胁人类健康。所以各级党政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 要把农村灭鼠工作提高到防病、保粮、保稳定, 增加农民收入, 稳定发展农村经济的高度来认识, 集中力量, 抓住有利时期, 搞好灭鼠工作。

3.1.2 充分发动群众, 开展大规模统一灭鼠活动

农村生态环境复杂, 老鼠的迁移性强, 必须发动群众, 每年开展1~2次统一灭鼠, 做到组织发动“五统一” (统一组织领导、统一筹集资金、统一宣传培训、统一鼠药供应、统一配饵投放) , 饵料投放“五不漏” (区不漏镇、镇不漏村、村不漏社、社不漏户、户不漏田) , 提高整体灭鼠效果, 降低灭鼠成本, 减少人、畜中毒事故, 有助于灭鼠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3.2 稳定和完善鼠情监测队伍

鼠情监测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虽然前些年我们在鼠情消长规律、种类变化等方面作了一些观察记载, 但由于近年农业结构调整, 三峡工程蓄水水位上升等所引起的农业生态环境和气候等诸因子的变化, 将导致鼠害发生规律、种类等发生改变, 因此, 应稳定鼠情监测队伍, 完善必要的监测手段, 提高鼠害预报能力, 为防治工作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3.3 综合治理鼠害, 达到动态平衡

3.3.1 加强农业防治, 抑制害鼠繁殖

通过采取精耕细作、减少耕地撂荒、修整田埂、中耕翻地、开挖鼠洞等农业措施, 消除鼠类隐蔽处所, 恶化害鼠的生存环境;及时抢收成熟的粮食作物, 管好储粮和畜禽饲料, 减少害鼠的食物来源, 抑制害鼠的繁殖。

3.3.2 切实保护天敌

采取有力措施, 加强对生物市场和鼠药市场管理, 禁止滥捕乱猎猫头鹰、黄鼬、蛇等害鼠天敌;严禁假冒伪劣和有二次中毒的急性剧毒鼠药销售和使用, 减少对天敌的杀伤, 促进生态平衡, 提高生物制约能力。

3.3.3 科学合理地进行药物灭鼠

药物灭鼠是目前在短时间内降低鼠密度的主要手段, 为了提高灭鼠效果, 应重点处理好以下问题。

3.3.3. 1 灭鼠时间

根据鼠情动态规律, 每年应开展1~2次大规模灭鼠。具体时间应掌握在春季大春作物播种前 (2月底3月初) , 秋季大春作物收获后, 小春作物播种前 (10月份) 。

3.3.3. 2 药物、饵料选择

试验和实践表明, 急性鼠药虽然可以通过捡到死鼠明显展露其灭鼠威力, 容易被农户接受, 但会影响后继老鼠取食, 导致灭鼠效果差;慢性抗凝血杀鼠剂虽然毒力作用缓慢, 但是利于消除害鼠戒心, 害鼠可反复大量取食, 得以保证灭鼠效果, 因此, 选择慢性抗凝血杀鼠剂效果更好。同时, 还应注意灭鼠药剂的交替使用, 避免产生抗药性。在饵料选择上, 室内应以大米为主。

3.3.3. 3 投铒方法

根据农舍周围农田害鼠高于远离农舍的农田害鼠数量分布规律, 在投放毒饵时: (1) 应采用“递减法”进行, 即以院坝为中心, 向外辐射100 m为重点投饵区, 对100 m以外的区域采用投饵量逐渐减少的方式进行毒饵的投放; (2) 实行定向投放, 少量多堆, 有主有次地将毒饵投放在老鼠最容易发觉又不拒食的巢穴集中区域, 力求在鼠洞、鼠路等栖息活动场所对老鼠进行全面围歼。

3.3.3. 4 灭鼠经费

要保证灭鼠效果, 必须采取大规模统一灭鼠, 而统一灭鼠必须解决经费。可根据“谁受益, 谁负担”的原则, 采取多渠道筹集的办法解决灭鼠经费: (1) 政府要把控制鼠害作为一项特殊的防灾减灾工作, 增加对灭鼠工作经费的投入。 (2) 街镇和村社可根据自身经济条件进行补贴, 经济条件好的街镇或村社, 建议灭鼠费用全部由财政或集体经济承担;经济条件较差的乡镇或村社, 建议灭鼠经费由财政或集体经济解决, 饵料由农户自己承担。确保统一灭鼠工作的顺利开展。

摘要: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重庆市长寿区几大园区的建成, 农村常居人口大量减少, 受诸多方面因素影响, 农村未进行大规模统一灭鼠, 导致鼠害日趋严重, 农民反映强烈。为此, 对1995—2005年的调查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为今后鼠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采用系统调查法对农田鼠情消长动态和害鼠种类进行监测结果表明, 农村鼠情消长规律呈明显的双峰型, 鼠密度高峰分别出现在5月和9月;害鼠种类由1995—1998年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66.8%, 到1999—2005年转变为鼹鼠为优势种、占88.3%。建议长寿区害鼠防治时间以春秋两季为宜, 统一开展。

关键词:农田鼠害,鼠情消长规律,害鼠种类,防治对策,重庆市长寿区

上一篇:语用学与翻译下一篇:农村小学课外阅读资源开发与建设的困境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