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区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策略

2022-09-10

重庆市渝北区位于北纬29°34′45″~30°07′24″、东经106°27′30″~106°57′58″, 地处长江、嘉陵江交汇的三角地带, 属三峡库区。全区幅员面积1452 km2, 其中耕地面积3.38万hm2, 海拔高度148~1447 m, 是农业大区。水稻是渝北区4大主产农作物之一, 是渝北区主要大春作物。两山两河两江, 长江、嘉陵江、御临河、后河从境内川流而过, 使渝北区形成了复杂多样、地区差异极大的沿江河谷、浅丘平坝、低山区的地形地貌。全区气候特点为雨量充沛, 多阴雨, 冬暖夏凉, 少霜雪, 多雾重露寡日照。春季气温回升快, 雨水多, 气候多变不稳定;夏季雨量多, 水分蒸发量大;秋季阴雨绵绵。

1 渝北区2005—2014年水稻纹枯病发病情况

根据渝北区植保站对水稻纹枯病的病情调查统计资料, 2005—2014年水稻纹枯病病情变化趋势不规则, 各年份纹枯病发生存在差异。其中, 病株率15%以上的有5年, 占50%, 分别为2007年16.7%, 2009年17.3%, 2011年19.8%, 2013年18.2%, 2014年18.5%, 发病最轻为2008年, 病株率10.7%。由此可见, 纹枯病在渝北区近10年都发病较重。

2 渝北区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分析

2.1 农业生态环境与栽培管理技术

渝北区水稻产区分为早、中、晚熟3种片区, 其中早熟片区占60%以上。由于渝北区大部分地区海拔均在400 m以下, 属于再生稻适宜留蓄区域, 每年再生稻留蓄面积均在1333 hm2以上, 田间稻桩残留量多, 带菌量大, 有利于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同时由于各地水稻的拔节孕穗期差异明显 (5~7 d) , 造成了地区间纹枯病发生情况有较大差异。栽培管理措施、肥水条件是影响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凡是施足底肥, 合理施肥, 增施磷、钾肥, 稻株健壮, 通风透光好的稻田发病轻。如果施氮肥过多、过迟引起稻株徒长, 封林早, 田间郁闭, 株间湿度大, 则发病重。长期灌深水、低洼积水的稻田发病重。浅水灌溉, 干湿交替, 适时晒田, 株间湿度小, 有利于控制纹枯病发展, 栽插密度大, 发病重。近10年渝北区为了错开高温伏旱, 大面积推广旱育秧、旱抛秧, 栽插早、分叶早、封林早, 水稻纹枯病发生早。农业生态环境与栽培管理技术是引起地区间水稻纹枯病病情差异的一个原因。

2.2 品种抗病性

渝北区水稻没有一个高抗纹枯病的品种, 仅有少部分品种具有一定耐病性。渝北区近年的水稻品种布局都以冈优系列、赣优系列、Q优系列和Ⅱ优系列为主。品种间抗病性差异不显著, 而且历年品种布局变化不大, 各品种均较感病。由于渝北区水稻品种布局及各地环境、气候、菌源等差异, 抗病性在部分品种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是各品种都感病, 耐病品种表现不稳定, 品种间纹枯病发生情况差异不显著。因此, 品种抗病性不是引起水稻纹枯病病情差异的主要原因。

2.3 菌源

水稻纹枯病菌源是纹枯病的初次侵染来源, 在菌源量较少时, 它与纹枯病发生呈正相关。水稻纹枯病菌主要在稻田越冬, 在水稻拔节孕穗期适宜的气候条件下, 产生菌丝, 对水稻进行侵染危害。

据统计, 渝北区近10年的水稻纹枯病病株率都在10%以上, 可知菌源量各年均充足, 特别是渝北区每年都留蓄再生稻1333 hm2以上, 田间稻桩残留量大, 而且再生稻稻桩比中稻稻桩的菌核多, 有利于水稻纹枯病发生。因此, 渝北区菌源量充足, 且在拔节孕穗期菌丝成熟度高, 有利于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流行。各年份、地区间的菌源量差异不显著, 菌源不是造成纹枯病病情差异的主要原因。

2.4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引起水稻纹枯病病情差异的最主要原因, 它既影响病源菌的生长、发育、繁殖、侵染和危害, 又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及抗病性, 特别是拔节孕穗期间的雨日、雨量、气温等气象因子与发病关系极为密切。

连续阴雨对水稻纹枯病影响最大, 其次为气温和雨量。气温、雨量、连续阴雨之间相互影响。研究表明, 水稻纹枯病发生主要受水稻拔节孕穗期连续高温高湿天气影响。一般晴天气温高、湿度小, 雨天气温低、湿度大。高温高湿天气, 常表现为暖雨日, 即夜雨白天晴或雨晴交替, 这种气候条件导致水稻纹枯病的大规模发生, 若长时间连续阴雨, 且气温较高 (30℃左右) , 水稻纹枯病发生严重。在水稻整个拔节孕穗期中任何一个阶段遇上连续暖雨日天气, 纹枯病都发生严重。这一规律应用在测报和防治工作中意义重大, 可以根据天气预报对本地区水稻纹枯病的发生程度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以确定有效的防治措施。

水稻纹枯病对温度、湿度的要求较高, 气温18~34℃都可发生, 以22~28℃最适。发病相对湿度70%~97%, 90%以上最适。菌丝生长温度范围18~38℃, 最适温度28~32℃, 病菌侵入寄主的温度范围23~35℃, 最适温度28~32℃。如果湿度满足, 适温下18~24 h就可完成侵染。温度低于10℃, 或高于40℃, 病情停止发展。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 相对湿度越高, 持续时间越长, 发病越重。当田间小气候温度在23~25℃, 相对湿度达97%, 3 d后就有少数植株茎部出现病斑;温度在25~31℃, 湿度达到饱和时, 病害发展最为迅速。

综上所述, 水稻拔节孕穗期的气候条件是决定水稻纹枯发病轻重的关键因素, 也是引起各年份纹枯病病情差异的主要原因。

3 渝北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策略

3.1 根据拔节孕穗期天气预报确定防治田块

渝北区每年的病株率都在10%以上, 发病较重的田块病株率15%以上, 轻病年部分田块发病, 重病年普遍发病, 病情越重的年份, 发病面积也越大, 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因此, 渝北区每年都必须防治水稻纹枯病。不论在拔节期还是孕穗期, 只要遇上30℃左右的连续阴雨日, 就会严重发病, 而且暖雨日越多, 发病越重。因此, 我们可以根据水稻拔节孕穗期的天气情况确定防治田块, 凡是拔节孕穗期遇上30℃左右持续阴雨天气的田块必须及时施药防治。

3.2 根据拔节孕穗期的暖雨日数确定防治次数

水稻拔节孕穗期遇到暖雨日数越多, 特别是连续暖雨日越多, 纹枯病发生就越重。若在拔节期和孕穗期都遇上连续暖雨日, 发生就更加严重, 如2005年。在水稻拔节孕穗期出现1次连续暖雨日, 可在整个生育期施药1次, 防效均在70%以上。发病较轻年份, 施1次药的防效均在70%以上。若在拔节期和孕穗期都遇上连续暖雨日, 施1次药, 防效只有60%左右;防治2次, 防效可达80%左右。因此, 可根据水稻拔节孕穗期的暖雨日数确定防治次数。

3.3 根据连续暖雨日的出现时间确定施药时间

水稻拔节孕穗期内, 在出现连续暖雨日前施药防治效果较好, 其他时间施药防效较差, 若在拔节和孕穗期都出现连续暖雨日, 发病较重的年份, 施药2次防效较好。因此, 可根据连续暖雨日的出现时间来确定施药时间, 是在拔节期施药还是在孕穗期施药, 或是在拔节期和孕穗期各施1次。

4 小结

4.1 渝北区水稻纹枯病的发病规律

在渝北区水稻品种无抗病良种, 菌源充足利于发病, 农业生态环境和栽培技术不能有效控制纹枯病发生的条件下, 水稻拔节孕穗期的气候是决定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最关键的因素。水稻拔节孕穗期, 遇上高温高湿, 尤其是连续暖雨日天气出现, 会导致水稻纹枯病的大范围流行。

4.2 渝北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策略

渝北区水稻纹枯病每年都发生较重, 施药防治是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措施, 防治策略是:水稻拔节孕穗期遇阴雨天气, 特别是连续暖雨日天气, 应在拔节孕穗期的连续暖雨日前施药1次, 第2次施药时间为第1次施药后的7~10 d。

根据渝北区水稻纹枯病的发病规律, 区植保站在做好常规调查外, 还应与区气象局密切联系, 掌握水稻拔节孕穗期间的天气情况, 对纹枯病发生作出及时准确的预报预判, 并及时联系各级相关部门, 落实防治措施, 做到适时适量用药, 确保水稻优质丰产无公害。

摘要:水稻纹枯病是渝北区水稻最主要的流行性病害, 每年都给渝北区水稻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总结渝北区近年水稻纹枯病的发生特点, 分析引起水稻纹枯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农业生态环境、栽培技术、品种抗病性、菌源及气候条件等, 而水稻拔节孕穗期的气候条件是决定纹枯病发病轻重最关键因素。应根据水稻拔节孕穗期的气候情况确定防治措施, 确保渝北区水稻的高产优质。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病规律,防治策略,重庆市渝北区

上一篇:水利灌溉资源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下一篇:慕课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