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区农村土地撂荒情况调查及对策

2022-09-27

土地撂荒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重庆市渝北区农业委员会组织力量对农村土地撂荒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 深入农村与党政领导、农技人员、农户、业主开展座谈, 认真分析土地撂荒原因, 一起探讨解决土地撂荒的办法。

1 渝北区土地撂荒情况及特点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重庆市渝北区农村耕地撂荒情况呈现以下特点: (1) 耕地撂荒农户呈上升趋势, 从2010年的7431户, 上升到2014年的9624户, 5年净增2193户; (2) 撂荒年限呈递增趋势, 撂荒2年以上除2010、2012年外均超过50%; (3) 举家外出造成耕地撂荒占40%以上, 是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

2 渝北区农村土地撂荒的原因

2.1 举家外出打工

渝北区处于两江新区核心, 经济发展较快, 农村居民的经济意识较强, 常年外出经商和务工的逐年增多。为了照顾小孩读书和赡养老人, 少数农户甚至举家外出, 致使土地撂荒。

2.2 种植业比较效益差

近些年来, 种子、化肥和农用柴油等农资价格不断上涨, 种粮成本增幅较大, 虽然国家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农资综合、农机具购置等一系列支农惠农补贴政策, 但在很大程度上被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所抵消, 种植业比较效益低下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同时, 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 农民投入了大量的劳力、种子、化肥等, 正常年份尚可有些收益, 若遭遇干旱等自然灾害就亏本, 甚至可能颗粒无收。另一方面, 1个劳动力外出务工日工资80~300元, 年收入在2万~5万元。因此, “弃耕务工”就成为农民的理性选择。

2.3 农村劳动力短缺

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 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特别是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 甚至举家外出, 常年不归, 真正留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80%以上多为60岁以上老人, 不能完全胜任繁重的农业生产, 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缺乏。从调查情况来看, 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不愿务农, 老人因看不惯耕地撂荒而劳作, 但因年龄逐年增大、体力下降, 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2.4 农业基础设施滞后

近年来, 尽管渝北区大力推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但部分农村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农业生产条件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如农田水利设施滞后形成“旱不能灌, 涝不能排”,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耕作效益低, 让农民不易耕种, 只能放弃。调查中, 有的农民说, 由于社路不通, 种植有难度, 收获难度更大, 十分艰辛, 导致不愿耕种造成撂荒。

2.5 农技推广难度较大

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 在家务农的农民年龄大、文化少、技能差, 综合素质普遍较低, 不易接受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即使愿意接受, 也相当有限, 从事农业生产只能采取粗放的经营方式。能耕种多少算多少, 加之部分耕地道路不通、地块错落不平, 狭小分散, 机械无法耕作, 生产效率极为低下。

2.6 其他土地撂荒原因

有的地方雀害等自然灾害严重, 造成有种无收或少收;部分小业主盲目租用土地又没有明确的经营方向, 造成租而不用, 也造成了土地撂荒。另外, 一些待开发的村社, 由于种于不种青苗补偿都一样, 农户不愿意种植投入造成耕地撂荒。

3 渝北区防止耕地撂荒的对策与建议

3.1 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有效遏制土地撂荒

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 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 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 开展土地流转服务, 从根本上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 (1) 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目前外出务工农民不愿退出承包地的主要原因是现在承包地种不种没有负担, 镇街和村两级可以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的土地流转, 依法保障其合法权益; (2) 结合本地实际来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 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在“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下, 对因无力耕种又不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 要确保其收益不少, 引导其采取转包、出租或入股的方式流转, 对自愿交回的承包地和依法收回的承包地, 要尽快重新发包。

3.2 推进经营模式转变,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零星分散的土地经营效益低下, 既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容易造成耕地撂荒。大力培育种植大户经营土地也是解决土地撂荒问题的重要途径。 (1) 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市场主体, 出台激励政策, 鼓励这些市场主体积极接纳农户流出的土地, 进行规模化种植, 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2) 积极引导外出务工和无力耕种的农户以土地股份合作方式, 参与业主经营, 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作为生产要素, 使土地变资产, 经营权股权化, 用土地作为资产或资本, 参与业主经营, 按照市场规律参与竞争, 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

3.3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增加农民收入

按照“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经则经”的原则, 积极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生产经营模式, 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 培育优势产业, 鼓励走多种产业综合经营的路子, 将农民的种植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提高和稳定土地的收益。将减少或避免撂荒与巩固退耕还林还草的成果结合起来, 达到合理解决和充分利用撂荒地的目的。排灌条件不好的土地种植经济林和果树是解决土地撂荒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有效方法。建议出台一些优惠措施, 鼓励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经济林和果树等, 把荒地利用起来, 既改善生态环境, 又增加农民收入。

3.4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增加单位产出

加大对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 调动农技人员服务“三农”、推广良种良法和农机农艺的积极性。大力开展针对撂荒地区的农业技术培训, 抓好良种良法推广, 使之扩大种植面积, 解决广种薄收和增产不增收的问题, 增强解决撂荒地的科技支撑力量, 减少农村隐形撂荒。大力开展针对耕种撂荒地的农业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广泛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 推广高产高效的冬季作物;改革耕作制度, 普遍推广免耕、机械操作技术, 改进耕作方式, 提高土地复种指数。通过加强科技推广运用, 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解决广种薄收和增产不增收的问题。

3.5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增强抗御灾害能力

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撂荒地突出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对各种涉农项目和资金进行整合, 打捆使用, 逐步改善整个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要多渠道、多方位筹集资金, 兴修农田水利, 增强抗灾能力, 实现“旱能灌、涝能排”, 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防止出现新的撂荒。

3.6 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有效遏止土地撂荒

加大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力度, 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保护耕地、恢复撂荒地耕种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增强爱惜土地、种好土地的自觉性。把解决农村耕地撂荒问题摆在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 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采取有力措施, 切实解决农村耕地撂荒问题。对租而未用的土地及时进行清理, 帮助业主找准经营方向, 解决土地撂荒问题。

摘要:调查重庆市渝北区近5年来土地撂荒情况及特点、认真分析土地撂荒原因、探讨解决土地撂荒的办法。

关键词:农村,土地撂荒,重庆市渝北区

上一篇:防喘振调节阀在硝酸四合一机组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下一篇:我国腐败犯罪境外追缴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