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学生作文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

2022-09-12

为了改进作文教学、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和习作能力, 我随机抽取本校学生三至六年级四个班共计212名学生 (其中男生104名、女生108名) 做为样本,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 了解学生写作的态度、命题方式的选择、选材方法、指导需求和存在困难, 然后进行归因分析, 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以作为改进作文教学的参考。

一、小学作文能力现状调查

(一) 小学生对待写作的态度调查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 学生对待写作的态度如表 (一) :

由上表可以看出, 在212名小学生中, 对写作明确表示喜欢者不多, 占24.5%;不喜欢者占75.5%, 调查中了解到, 10.2%害怕、讨厌写作文者属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12.3%应付作文者属于学习态度差的学生, 而占53%的不太喜欢写作文者, 多数属于中等生, 这些同学主动学习的意识差, 积累不够, 碰到自己喜欢的类型则较喜欢, 碰到自己的喜欢的类型则表现出敷衍。

(二) 小学生写作态度原因调查 (表二)

从调查得知: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写作文, 缺乏写作热情。不喜欢写作文的主要原因是写不具体、不生动, 而喜欢写作文的主要原因是能表达思想, 有成就感。能坚持每天写日记的学生为数甚少, 仅占3%, 经常写日记的也不过18.2%。对于作文指导, 大部分学生要求教师列写提纲, 有很强的依赖性。乐意接受老师命题的仅占9%;选择半命题作文的占32%;喜欢自由命题作文的比例高达59%, 自由命题作文受到大多数小学生的欢迎。从学生完成习作的字数上看, 54%的同学在400字以上, 但假、大、空, 缺乏真情实感的较多。

(三) 小学生命题作文中存在的困难

通过调查发现, 学生命题作文中存在困难情况如表 (三) :

命题作文是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规范训练的重要途径, 它要求较严、难度较高, 小学生在此类训练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来自审题、选材、表达等方面。表 (三) 说明在小学生中, 因本人见闻经历少、无话可写者、材料无新意者共计56%;因审题不当者占6%;因表达不清者占18%, 认为作文脱离生活者20%。可以看出, 小学生在命题作文中材料的选择是突出的困难, 其次才是命题、表达和审题

(四) 学生材料来源及观察习惯调查 (表四)

调查结果表明, 学生材料来源是很单一的, 80%的都来自于作文书, 说明生活和学习中的积累还很不足;学生读课外书类型单一, 学生喜欢的类型明显缺乏文学性, 经常读课外书的只占到了55.6%, 不喜欢观察的占到了44.1%, 这几个调查数据恰好说明了学生材料单一的原因。

二、小学生作文能力不强的归因分析

调查表明, 当前小学生作文能力和水平都不够高。表现为:从态度上看, 学生对习作不感兴趣;从内容上看, 学生普遍存在着“无米之炊”的问题;从习惯上看, 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即勤于观察的习惯、善于积累的习惯、编拟提纲的习惯。追踪溯源, 造成这种现状有多方面的原因。

1、心理层面上, 封闭排斥。学生产生作文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 有的来自于教师, 有的来自于自己, 有的来自于家长, 还有的来自于社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主要产生以下三个方面的心理问题:

(1) 惧怕心理。在新课改的教学环境中, 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还是比较严重的, 真心喜欢作文的孩子不多, 大部分学生感到作文难写, 一听到写作文就愁眉苦脸, 双眉紧锁。有些学生作文成绩不够理想, 同学瞧不起, 家长斥责, 使内心异常紧张, 写作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当下一次的习作来临之前, 就会更加紧张, 这样就形成“怕习作”和“习作差”的恶性循环, 产生了惧怕心理。

(2) 自卑心理。一些学生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导致习作水平不高。因此习作时得到的只有低分, 冷落和批评, 从未获得过成功的喜悦, 对习作失去信心, 产生自卑和厌烦心理。一些作文成绩后进生, 由于长期处于受人冷落的境遇中, 对作文自然也就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

(3) 应付心理。有些学生对习作缺乏积极、认真的态度, 敷衍了事。教师对这些学生缺乏具体的指导, 作文时间一到, 一齐收交或没有写完的课后写完再交。这样, 学生本来就很脆弱的写作信心, 就逐渐丧失, 养成东拼西凑贴作文, 胡编乱造糊作文, 作文本拖拖拉拉, 迟迟不交, 产生了应付心理, 走上了被动应付之路。

2、内容层面上, 缺乏丰富的写作材料。古人云:“立言之要在于物”。物即写作材料。没有真实具体的材料, 即使是写作高手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实践证明:材料是表达的第一需要, 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从调查中看出, 学生不善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积累材料, 写作时临时抱佛脚, 从范文书摘抄的大有人在, 这样的作文内容贫乏, 大、假、空的现象严重, 缺乏真情实感。

3、习惯层面上, 不会观察, 无话可写。不会观察”正是作文“无话可说”的症结做在。造成学生“不会观察”的原因是什么呢?

(1) 缺乏深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做任何一件事, 如果有了兴趣, 做事者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学生对观察不感兴趣, 在观察中, 自然敷衍了事, 有“眼”无“心”, 走马观花地看了一圈, 在大脑皮质上留下的表象只是轮廓而已, 有时可能根本没有什么印象, 以致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到作文时, 当然头脑空空, 没有内容可写。

(2) 没有掌握观察方法。 (1) 观察没有目的。多数学生目的不明确, 观察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盲目性。 (2) 观察没有顺序。实际观察中, 学生并没有能很好地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往往是“东一榔头西一棒”, 结果造成作文时思维混乱, 无从下笔, 没有条理。 (3) 观察没有重点。在对事物的全貌有了了解之后, 要抓住重点进行观察。学生在观察中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根本不注意抓住事物的特点细致、深入、反复的观察。

(3) 没有良好的观察习惯。小学生生活阅历浅, 常常为写作文而发愁。但他们的生活又是丰富多采的, 只是在观察顺序、观察细致等观察习惯方面的培养上还有所欠缺。

三、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 全方位引导, 减少学生的心理排斥

1、走进生活, 关注生活。

学生作文经常感到无东西可写。丰富学生生活, 开拓素材来源, 从根本上说, 也是克服学生多种作文心理问题的一剂良方。生活是生生不息的, 每个独特的生命都有独特的生活, 只有引导学生愉快、积极、主动地去接触生活, 体验生活, 感受童真, 丰富他们的写作题材, 才能使得这源头活水酣畅淋漓地流到学生作文的字里行间来。

2、强化阅读, 引导素材积累。

学生提高作文能力的途径是多向的, 其中“阅读”是重要途径之一。我们要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 有计划、有目的地把课外阅读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养成以读促写的习惯, 我们可以注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在班级设立“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读过的书带来, 经过选择以后, 陈列在图书角里, 供大家阅读。 (2) 要求学生每天回家读一篇短文。要读通、读懂。 (3) 在课前组织学生进行积累交流, 值日生课前收集一条名人名言、一个好句子、一个成语故事、一条歇后语、一句名言警句等与全班交流, 让学生在交流的喜悦中逐步体验到积累的乐趣,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关注差异, 分层要求法。

(1) 树立差异意识。差异是教育教学不可回避的真实存在。谁想消灭差异谁就在违背教育规律。差异是个有效资源。班上有的学生擅长叙事, 有的学生擅长写景, 有的学生擅长写物, 有的学生擅长写实……我们不要试图改变学生的“擅长”。写作教学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彼此欣赏、彼此无意识地相互吸纳。 (2) 分层要求。教材中安排的每次习作都有要求, 如果机械地照教材行事, 学生不仅写不出好文章, 而且心理问题会越来越严重。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对作文命题范围及要求实行改造, 变多项要求为单一要求, 实行“高分政策”。

(二) 加强引导, 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1、从兴趣入手。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 是学生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电教媒体一般图、文、声并茂, 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 真实感人的生活场景, 给学生以多种感官的刺激, 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 激发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获得写作的材料。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充满好奇的特点, 有计划、有目的地使学生乐于观察,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春天, 观察花草树木的生长变化;夏天, 观察突变的雷、充满情趣的夏夜和丰富多采的暑假生活。同时, 也要留意身边的变化和事态的发展, 培他们的观察兴趣, 以达到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目的。

2、从方法入手。

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 要教给观察的方法, 让他们有目的地观察, 抓住观察地重点, 使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观察事物, 从而在作文中有条理地表达。我们周围的客观事物, 无论是动的还是静的, 虽然错综复杂, 但都有一定的序。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 有条理地进行观察。

3、从习惯培养入手。

观察习惯的培养, 主要是观察顺序和观察细致的培养。在低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应重视指导学生学会图画, 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 如实物、图片、影片等, 并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在中高年级, 随着年龄的增长, 应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大自然, 观察生活, 观察社会, 从而使他们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三) 完善评价, 强化作文激励机制

1、评价功能的多元化。

我们的作文评价在不忽视鉴定功能的同时, 更应该重视评价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 反思总结功能、积极导向功能, 使学生在评价中产生习作的积极性, 激发写作欲望, 发现潜能。

2、评价主体的互动化。

我们应努力打破以老师为惟一评价主体的传统, 把评价的权利交给每一位学生, 创造出一种充满活力的习作评价环境。如小组内互评、同学间相互推荐等等, 都可以算是有效的习作评价形式。通过创造一种互动式的习作评价局面, 来有效地调动各评价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3、评价语言的情感化。

教师应以淘金的眼光捕捉其中的闪光点, 并根据习作的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其作出富于个性和情感化的评价, 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和进步的喜悦, 产生良性的连锁效应。通过富于情感化的评价, 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使评价成为撬动学生习作兴趣的一根杠杆。

4、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我们不要把每单元一次的书面作文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 各学科重视过程性的评价方法, 重视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定性的收集, 采用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方法, 如在学校橱窗开辟“习作专栏”, 展示精彩习作;推荐学生参加作文竞赛等, 关注学生写作能力的动态发展过程,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上一篇: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初探下一篇:文化创意产业下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