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污染突出问题分析与防治对策建议

2023-02-19

2014年12月9—1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从资源环境约束看, 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 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 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 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 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2014年12月22—23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 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 综合施策, 减少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 逐步退出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生产, 推进农业废弃物转化利用, 促进受损生态环境修复治理, 既要有立竿见影的措施, 更要有可持续的制度安排, 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 治标治本多管齐下, 朝着蓝天净水的目标不断前进。

这些年来, 各地加大了城市环境污染和工业环境污染的治理,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农村环境的污染依然是一个重灾区, 欠账多包袱重, 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找准问题, 分析症结, 对症下药, 标本兼治。

1 当前农村环境污染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

我们用不到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 创造了世界奇迹。然而, 正是在农业高速发展过程中, 我们更多地关注的是土地的产出率、使用率, 而对农村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防治力度不够, 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

1.1 工业重金属污染成为环境和人类生存的头号杀手

过去为了加快地方经济发展, 鼓励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全国呈现乡乡点火、村村冒烟的繁荣景象, 乡镇企业对解决地方就业、发展地方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很多乡镇企业规模小, 工艺落后, 设备简陋, 污染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工业生产的重金属、废气、烟尘等, 对周边土壤、农产品造成的影响非常大。工矿业生产造成的主要问题是土壤重金属超标, 全国土壤总超标率为16.1%, 其中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 无机污染物 (主要是重金属) 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数的82.8%。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数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 中重度污染土壤污染大体在333万hm2, 约占全国1.20亿hm2耕地面积的2.8%。近年来, 重金属造成的“镉米”、“癌症村”等污染事件屡有曝光, 严重威胁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

以重庆市为例, 据对该市3.4万多家乡镇企业的调查, 有1.3万家工业企业未进入园区管理, 设施设备简陋, 部分企业环保主体不落实, 存在谎报、瞒报污染物排放的情况。2012年以来, 有1021家工业企业违反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受到行政处罚。近年来,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许多工业废气、废渣和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重庆市铅、汞、镉、铬、砷等5项重金属年排放总量17.621 t, 其中铅1.5158 t、汞0.00209 t、镉0.75281 t、铬13.16945 t、砷2.18088 t。重金属主要对土壤、水体及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进而导致农产品重金属含量超标, 严重威胁自然生态和人民群众健康。不仅对土壤的危害, 还对水环境造成影响, 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2008—2009年, 贵州、湖南、广西、云南、河南、陕西均出现特大重金属污染事件;2010—2011年, 全国重金属污染共发生25起, 其中18起是血铅事件。因受重金属污染影响, 全国已有18个省区市出现“癌症村”。

1.2 农业化学品的过量投放严重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 60年间我国每667 m2土地的化肥施用量从0.3 kg增长到了29 kg, 增加了近100倍。我国用全球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22%的人口, 却使用了全世界30%以上的化肥, 60年间化肥使用增长了100倍, 我国化肥使用量是世界上最高的, 大约5800万t/年, 平均施用量达到29 kg/667 m2, 是国际公认安全上限15 kg/667 m2的1.93倍。全国农药使用量约180万t/年, 农膜使用量约240万t/年。

据云南农业大学测算, 农药仅有0.1%左右作用于目标病虫, 其余99.9%则进入生态系统, 全国每年遭受残留农药污染的作物面积超过6667万hm2, 约占2012年总种植面积的40.8%。

2012年, 重庆市化肥使用总量为96.02万t, 单位面积施用量为28.6 kg/667 m2, 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农药使用量1.95万t, 单位面积使用量0.58 kg/667 m2;地膜使用量3.1万t。按照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排污系数 (氮肥流失率在0.174%~1.848%, 磷肥流失率在0.072%~1.547%;农药流失率在0~0.0065%;地膜残留率在2.6%~33.5%) 计算, 全国每年约有8079 t氮肥、819 t磷肥和429 kg农药随地表径流和地下淋溶流失进入环境, 约3478 t地膜残留在土壤中。

过量的化肥农药使用, 导致耕地土壤结构恶化, 微生物数量和活性降低、养分失调和硝酸盐累积, 大量富营养物质等带入河流, 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在水域富营养化中的贡献率平均已达到30%以上。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研究, 太湖农业面源的氮量占入湖总氮量的77%, 磷占33.4%。低浓度有毒污染物的影响是慢性和长期的, 可能长达数十年乃至数代人。

1.3 规模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污染给人类环境造成极大威胁

随着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 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场已成为当前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全国现有猪、牛、鸡三大类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约430万处, 每年产生粪便约30亿t。农村散养户集中度低, 畜禽粪污基本作有机肥还田, 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但不利于保障公共卫生和人畜健康。随着养殖集约化程度提高, 粪污集中排放, 无法通过环境自净和资源化利用消纳, 规模养殖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突出。表1可作为数据换算参考。

以重庆为例, 根据重庆市环保局有关数据, 2013年该市生猪存栏1502.25万头, 出栏2104.46万头;牛存栏136.66万头, 出栏肉牛59.04万头;羊存栏185.23万头, 出栏227.43万头;家禽存栏1.29亿只, 出栏2.32亿只。重庆市主要畜禽污染物年排放量约8866万t, 其中固体粪便5522万t、尿液3344万t。从畜禽类别来看, 生猪占53.7%、牛占38%、禽占4%, 其他畜禽占4.3%。从利用处理情况来看, 水冲和堆放流失的占总量的12%、不经处理直接利用的占65%、无害化处理的占23%。畜禽粪便对大气、水体、土壤产生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 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破坏土壤理化性状, 影响环境卫生。由于对粪便处置不当, 相当部分养殖场周围紧靠公路、村庄, 粪场散发出非常难闻的气味, 一些地方蚊蝇孳生, 细菌大量繁殖, 疫病传染, 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 老百姓苦不堪言, 过往行人怨声载道, 养殖户自己也深受其害。

1.4 农村生活垃圾及废水的污染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大障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农村生活垃圾呈增长趋势, 特别是随着塑料袋等不可降解包装垃圾增加, 加剧了处理难度。据有关资料显示, 目前我国农村平均每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在0.8~1.0 kg, 照此计算, 2013年全国农村常住人口6.3亿人, 全国每天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约50万t, 全年产生量约2亿t。据调查, 89%的村庄将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后、坑边路旁甚至水源地、泄洪道、村内外池塘, 无人负责垃圾收集与处理, 一些村庄被垃圾包围。重庆市2013年农村常住人口1237万人, 每天产生垃圾近1万t, 年产生量约360万t。重庆市只有8%的村庄建立了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 重庆市824个乡镇, 开展垃圾清运工作的镇街不到一半, 农村垃圾清运处理率约17%。生活垃圾产生量大、成分复杂、危害严重, 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同时, 农村生活污水排放也非常严重, 按照每人每天排放污水80 kg计算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标准) , 按照全国农村常住人口按6.3亿计算, 全国每天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约0.5亿t, 全年排放约184亿t。据调查, 全国96%的村庄没有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设施。重庆市每天排放污水约100万t, 全年排放3.7亿t。据重庆市环保网数据, 重庆市824个乡镇只建成了336座镇级污水处理厂, 其中还有一半未运行, 农村的污水处理率只有21%。农村污水具有产生量大, COD (化学需氧量) 高, 氮、磷及营养盐含量高, 收集处理难度大等特点, 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村镇环境卫生恶化, 水体富营养化, 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1.5 农作物秸秆焚烧污染造成大气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近些年农作物秸秆焚烧已成为影响局部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在粮食主产区。以重庆为例, 2013年重庆市粮食播种面积216.5万hm2, 主要作物秸秆年产量约1089万t, 其中水稻秸秆462万t、玉米秸秆308万t、薯类秸秆148万t、豆类秸秆72万t。据调查重庆市秸秆用作肥料直接还田的占20.2%, 作为饲料的占8.1%, 作为薪柴直接燃烧的占36%, 就地焚烧的占33%, 废弃的占2.7%。秸秆不合理利用不仅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也导致严重的环境危害。由于燃烧秸秆, 使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明显增高, 尤其夜间空气污染程度加重, 导致出现雾霾等天气, 对人体健康和交通安全构成威胁。焚烧秸秆时, 二氧化硫的浓度比平时高出1倍, 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比平时高出3倍, 对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 轻则造成咳嗽、胸闷, 严重时可能使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复发。

2 造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

我国人口众多, 资源短缺,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粗放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 使农业资源生产和环境承载压力加大, 而现行的环保意识、管理体制、治理模式等极不适应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 导致农村污染问题突出。从政府管理角度分析,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重视不够, 环保滞后。

(2) 体制不顺, 责任不明。一是责任主体不明;二是管理存空白, 服务缺失;三是多头管理, 责任分散;四是基层环保体系不健全。

(3) 投入不足, 治理乏力。

(4) 法规缺位, 管控较差。

(5) 技术缺乏, 设备落后。

(6) 宣传不够, 意识不强。

3 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思考与建议

农村环境污染具有面源性、分散性、长期性、多源复杂性及难以监测量化等特点, 不能照搬城市和点源治理模式, 必须针对污染产生、迁移、转化及消减的具体情况, 分类指导。要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在行动上, 要从思想方面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措施上, 要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在政策上, 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环境保护, 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 出台具体、细化、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防治。

3.1 从顶层设计上完善法规体系

3.1.1 构建农村环保法制体系

目前亟需针对新修订《环保法》中加强农村环保公共服务、综合整治、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 以及畜禽养殖、屠宰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内容, 出台可操作性强的法律解释及相关实施细则;抓紧调研制订针对性、指导性、操作性强的专项法规, 如农村环卫管理、农产品产地质量分类、土壤污染防治等相关方面;各省市也应结合新修订《环保法》, 抓紧修订或出台《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整理修订有关农业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优化制度运行环境, 加强农村环保责任追究和执法。

3.1.2 研究制定促进农村环保的系列政策

要加强相关政策的研究制订, 对不适合的政策及时调整, 形成有利于农村环保事业发展的机制体制。调整化肥相关优惠政策。化肥长期以来作为保供给、促增长、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农资, 一直给予生产流通领域及减免税等优惠政策, 无形中促使农户多用化肥。这些有“计划性”特色的优惠政策应逐步取消, 形成化肥价格市场调节机制, 以减少化肥使用。同时, 应设立化肥专项环境保护基金, 用于防治化肥资源过度施用、有机肥推广以及治理环境污染。启动有机肥使用补贴政策。为培肥地力, 减少对化肥的过度依赖, 可对有机肥生产使用进行补贴, 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上海、江苏、北京、山东、吉林等部分省市开展了有机肥推广补贴, 但是从全国来看, 实施补贴政策的范围还很小, 补贴资金也有限。应该从国家层面启动对农户使用有机肥的补贴政策, 资金可以从生态转移支付、取消化肥优惠政策、化肥专项环保基金等中安排。发行生态环保公益彩票。国家为了推动社会福利和体育事业, 1987年发行了福利彩票, 1994年发行了体育彩票。为了推动农村环保事业发展, 弥补财政投入不足, 可参照福彩和体彩的运行方式发行生态环保公益彩票, 每年可为环保投入增加社会投资200亿~300亿元。

3.1.3 理顺农村环保管理机制

农村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是政府公共服务不可推卸的责任, 必须转变认识, 理顺管理体制。要建立城乡统筹协调的环境保护机制, 促进城镇垃圾收运、污水治理系统向乡村延伸, 实现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 科学界定各部门职责职能, 避免交叉重叠和管理缺位。要加快基层环保管理机构建立, 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 形成完善的、长期管用的队伍。要加大农村基层环保管理制度建设, 鼓励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 示范推广先进经验。

3.2 从技术操作上找准标本兼治的路径

3.2.1 发展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在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如何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 如何减少重金属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和水的污染, 使人类走出“疾病、癌症”的阴影, 是当前面临的十分艰巨的问题。实现农业生态文明, 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和治理刻不容缓。要加快推进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工作, 摸清土壤重金属污染底数, 组织开展农产品产地划分和分级管理;要加大重金属污染治理和修复力度, 将重金属污染防治成效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作为干部综合考核评价重要内容;要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惩罚性赔偿机制, 谁污染, 谁赔偿, 谁修复治理, 并将重金属污染修复纳入企业绩效管理;要加强重金属污染源的控制和监管, 强制污染行业和单位开展清洁生产, 建立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动态监测机制和农产品安全预警体系, 从源头上减少重金属污染。

3.2.2 解决好粮食数量上的增产与粮食质量安全的关系

在基本解决温饱后, 如何解决少用化学投入品,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成为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要大力发展农家肥和替代性环保农业投入品, 从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大力扶持集造农家肥和发展高效新型环保农业投入品, 使农民有条件和动力集造使用农家肥和选择环保农业投入品, 从而减少农业化学投入品对农业和农村环境的污染;要加大力度推进测土配方施肥。通过推行科学的施肥技术, 提高化肥养分的利用率, 减少氮磷养分的环境负荷;要积极推进绿色植保技术。着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鼓励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黄板等物理防治方法, 推广生物防除技术, 逐步减少化学农药尤其是高毒农药用量, 降低使用农药带来的环境风险;要建立农业化学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专供专营网络。筛选一批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企业, 设立农业化学投入品专营店, 并向社会挂牌公告。

3.2.3 综合利用畜禽粪便

畜禽粪便是一种污染源, 但它更是一种资源, 如何减少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 重点要加强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 变废为宝、趋利避害, 既保护环境又循环利用资源。要重点支持种养结合的新型农场发展, 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与粪污资源综合利用纳入环境影响评价同步考虑;要鼓励畜禽养殖企业和养殖农户采取沼气利用、生产有机肥等方式合理利用粪污资源, 引导多途径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要进一步加强厌氧发酵技术和沼气综合利用技术推广, 使沼气工程产生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养殖企业投资建设的积极性, 要进一步提高广大干群对农村沼气的认识。

3.2.4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今天, 如何解决农村千家万户生活垃圾污染之困的问题, 如何提高农民文明素质, 已成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要建立城乡一体、统筹收运、集中处理的管理体制, 通过立法手段, 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城市、农村的城乡一体的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 推广“户保洁、组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 保证农村垃圾收运处理制度化、长效化。要加大资金投入, 设立农村垃圾处理专项资金。政府将农村垃圾处理系统纳入农村发展总体规划中, 财政将垃圾收运、垃圾中转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纳入农村公共设施建设预算, 并设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专项资金, 鼓励农民开展生活垃圾收集处理, 改变现行落后的生活垃圾处置方式要探索建立农村垃圾市场化运作机制。坚持政府投入与市场运行相结合的原则, 多渠道寻找融资方式, 引导并鼓励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处置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运营主体企业化, 运行管理市场化, 走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道路。要积极开展农村垃圾综合利用研究, 变废为宝。农村既是垃圾的产生之地, 又是部分垃圾的利用之地, 具备垃圾循环利用的有利条件。农村生活垃圾中有机物比例很高, 如果将垃圾中60%的有机物通过分类, 将部分转为动物饲料, 部分通过沼气转化为燃料, 部分通过沤制转化为肥料, 可以减少农村垃圾收运量30%左右。把农村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 既可以节约生产成本, 又增加有机农副产品的供给, 还可以节约垃圾收运处理成本。

3.2.5 高度重视秸秆的资源化利用

如何将大量的秸秆资源化利用, 转化为农民的经济收入, 如何减少秸秆焚烧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 是农业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人们十天半月可以不坐汽车飞机, 但不能不吃饭, 生活离不开粮食, 生产粮食就得产生大量秸秆。重庆市农作物秸秆利用潜力巨大, 据专家测算, 如果85%的秸秆用作饲料, 按4∶1的比例折算, 可相当于231.4万t饲料用粮;如果用作肥料, 按照还田1000 kg秸秆可增加土壤有机质150 kg, 以85%的秸秆还田, 可增加土壤有机质138.8万t;如果秸秆用于产沼气, 1 t秸秆可产沼气250 m3, 按85%的秸秆用作产沼气, 年可产气23亿m3, 相当于近500万t燃煤的产能, 可供597万户农户使用。要因地制宜制定秸秆利用政策。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 鼓励企业发展秸秆加工业、农民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要进一步加大新能源技术开发力度。推广秸秆沼气、秸秆气化、秸秆成型燃料和秸秆发电等技术, 结合当前分散养殖减少, 农户沼气缺乏原料的现象, 加快农村户用秸秆沼气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提高秸秆能源化利用水平。要大力推广秸秆饲料利用技术。加快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草食牲畜, 推广秸秆氨化、过腹还田利用。要建立秸秆回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形成以市场为基础、政策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农民广泛参与的长效机制。

3.3 从重大项目上安排一批综合防治工程

建立政府主导, 多元投资的农村环保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公益组织参与农村环保事业。加大环保投资尤其是增加农村环保投入, 环保资金分配应打破重城镇重工业的格局, 应按生态文明的贡献率进行分配。将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运行保障和污染专项治理等经费纳入财政环保投资重点。建立农村环保“以奖促治”政策;鼓励有条件地区试点建立农村垃圾、污水收费制度, 鼓励市场化运作。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 要尽快启动实施一批农村环保重大项目。建议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 加快农村清洁工程建设。配合美丽乡村、新农村、生态扶贫搬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项目实施, 加快农村清洁工程建设, 以“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为主要内容, 开展农村生产生活垃圾收集处理, 形成“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输、区县处理”的垃圾收处运体系。 (2) 加强畜禽规模养殖污染治理。通过配套建设沼气工程、还田管网等设施, 商品化生产有机肥, 发展循环农业, 促进畜禽粪污无害化、资源化利用。优先对重庆市近万家没有处理设施的规模养殖场进行治理, 到2017年, 规模养殖场基本完成粪污治理和利用设施。 (3) 大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结合农村生活污水、废弃秸秆、有机垃圾、人畜粪尿无害化处理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建设。提高农村清洁能源比重, 到2017年, 基本实现农村沼气适宜农户的普及, 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提高到20%。进一步完善沼气服务体系, 形成“市有实训基地、县有配送中心、镇有服务站所、村有专管人员”的四有服务体系, 农村沼气使用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 (4) 加强农业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体系, 完善例行监测和应急监测手段, 提高农业环境监测预警能力。 (5) 启动实施农村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应重点在三峡库区流域、重点湖库、次级河流, 实施面源污染综合防治, 纳入国家和市级科研专项, 探索区域性面源污染综合防控技术。 (6) 开展农村环保进校园活动。环保从娃娃抓起, 在农村中小学开设环保课程, 每学期不得少于5个课时环保讲座, 从小培养爱环境的习惯和意识。

3.4 从宣传舆论上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共识

“改造自然, 战胜自然”曾经是家喻户晓的口号, “与天斗其乐无穷, 与地斗其乐无穷, 与人斗其乐无穷”曾经被过去非正常时期奉为战天斗地的英雄主义气概。然而发展中日益显现的问题使我们明白了, “人定胜天”只是一句豪迈口号。要生存, 必须保护自然, 我们更急切地希望修复遭到破坏的自然。过去, 我们对自然占用太多, 破坏得太重, 而现在, 我们需要给自然以修复、疗伤的机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 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群众的广泛参与是环境保护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 应把环保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制度在农村广泛开展, 在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使全社会都理解、重视和参与农村环保工作。

领导干部要树立2个理念:城乡统筹发展理念, 不仅重视城市环保, 也要重视农村环保;预防为主、防治兼顾理念, 要重点从源头控制, 也要加强污染的治理力度。

部门要落实3项职责:监管职责, 要加强部门监管责任落实, 把农村环保问题管起来;服务职责, 部门有责任让农村环保设施运行起来;治理职责, 政府有责任加强对农村环保的治理投入, 让环境好起来。

广大民众要养成3个意识: (1) 责任意识, “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深入人心; (2) 分类意识, 对产生的垃圾应按不同类型进行分类, 便于回收处理; (3) 有偿服务意识, 对垃圾清运、污水处理, 有付费的义务。

摘要:在农业高速发展过程中, 我们更多地关注的是土地的产出率、使用率, 而对农村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防治力度不够, 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工业重金属污染成为环境和人类生存的头号杀手, 农业化学品的过量投放严重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规模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污染给人类环境造成极大威胁, 农村生活垃圾及废水的污染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大障碍, 农作物秸秆焚烧污染造成大气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分析了导致我国农村污染问题突出的客观原因, 以及政府管理角度的6个方面原因。建议必须针对污染产生、迁移、转化及消减的具体情况, 分类指导。要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在行动上, 要从思想方面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措施上, 要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在政策上, 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环境保护, 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 出台具体、细化、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防治。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原因,建议

上一篇: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创新研究下一篇:基于Z评分视角的河南省小微企业贷款定价问题研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