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一道利率应用题引起的思考

2022-09-11

在教学“利率”新课后, 我让学生当堂练习了一道计算利息的应用题, 题目是:爸爸妈妈给贝贝存了2000元压岁钱, 存期两年, 年利率为4.68%, 到期一次支取, 支取时应缴纳利息税多少元?大多数学生解答过程为:2000×4.68%×2×5%=9.36 (元) , 从纯计算的角度看上面的解题, 结果非常精确。但从人民币的使用过程看, 这一币值显然不切合实际, 需要用四舍五入取近似值。在订正之余, 反思后, 我有几点感触。

一、数学问题要以生活经验为依托

在上题的订正中, 我让学生把9.36元换成用元、角、分的说法表述出来, 学生立即恍然大悟, 认识到答案脱离生活实际。学生在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近似值中出现的错误也往往是同出一辙。如何改变这种现象?一是要引导学生主动积累生活经验。如让学生放学后亲自到菜市场买菜, 体验到实际生活中, 人们交易必须要用到四舍五入法。二是要创设情境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要有意识的在问题解决之前创设情境铺垫, 或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点拨, 激活已有生活经验为问题的解决所用。

二、数学问题的检验要突破习惯上的定势

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都十分重视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进行检验的良好习惯培养。但往往在有意或无意间渗透给学生的是检验解题方法是否合理、解答步骤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是否准确等常规检验方法, 久而久之学生便形成检验习惯上的一种定势, 正是这样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致使学生的解答远离生活实际, 一旦面对需要根据实际灵活取舍的数学问题就无能为力了。如上题的解答, 一部分学生虽然经过检验, 但还是没有能发现其中的错误。因此, 在训练学生养成检验习惯过程中要突破常规思维的定势, 不要让习惯成为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形成的禁锢。

三、实用的数学要以日常积累为基础

教师须授人以渔, 学数学的目的在于用数学, 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在学校交给学生数学知识, 关键之处还在于教给学生课堂以外的数学, 教给学生在生活中积累数学经验。比如:在房屋装修中, 假如通过计算需要板材300.01平米, 在实际购买时, 必须购回301平米, 甚至310平米。因为估计到实际操作中损耗, 需要用到进一法取值。同样在房屋装修中, 这样的例子却需要用去尾法:在安装窗户防盗钢条时, 假如一根钢条长4.2米, 窗户内高1.2米, 通过计算可以安装4.2÷1.2=3.5 (根) , 可实际操作时却只能取3根。

摘要:一道利率问题引发笔者这样的思考:数学问题要以生活经验为依托;数学问题的检验要突破习惯上的定势;实用的数学要以日常积累为基础;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关键词:数学教学,联系,生活实际

上一篇: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下一篇:论大气雾霾的法律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