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2024-04-20

物理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精选9篇)

篇1:物理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物理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湟中县多巴教委国寺营学校

魏国平

物理学从学科发展看,是人类在认识与探索自然的过程中通过总结、归纳、抽象验证而逐步建立不断完善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随着人们对大自然认识的逐步深入,成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学科,进一步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锐利武器,在工业、农业和高新科技的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就是说,物理学从学科发展上看是从生产实践中来,并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而得到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物理教学也应着重理论联系实际。

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应该怎样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呢?根据我多年来的教学工作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一、要将“理论联系实际”作为最基本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制定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物理教学中较普遍存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现象还十分严重,黑板实验多,学生动手的机会少,而那些与生产生活及现代科技有关的内容只要高考不考就不讲或少讲。结果学生只学到一些机械零碎和远离生活的理论知识而感到枯燥和乏味。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应将“理论联系实际”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目标加以确定,并迅速贯彻执行。我们要认识到物理教学的任务,既要使学生建立系统的物理知识网络与学科能力,也要使学生具有初步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或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通过物理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物理教学与我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在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中起着重要作用。当然,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时,也不能削弱基础物理理论的教学,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二、将物理问题、练习题实际化

在教学实践中,物理教师要有意地将生产、生活实际中涉及到物理知识的现象转化为物理问题,注意观察生活、收集、整理与物理想关的素材。将生活中的现象转化为物理问题至少应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具有鲜明的生活气息,突出应用背景,并为绝大多数学生所熟悉;二是所需应运的物理知识与能力应与中学生的的知识结构与能力层次想适应。这样的问题可使学生感到物理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自然会激发他们解决这类问题的欲望,一旦他们成功地解决了这类问题,就会进一步感到物理学的作用,从而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强调物理实验让学生眼、手、脑并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物理实验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当今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我们要防止用计算机模拟代替物理实验的倾向。加强物理实验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教师的课堂演示实验。教师应创造条件尽可能地开拓演示实验的时间与空间,提倡运用简单的实验器材演示生动的物理现象,通过多样化的演示实验,创设赏心悦目的物理情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从而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思维,二是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在动手的过程中加深对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与实践能力。

四、要加强物理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以及与社会的联系 不要把物理教学简单地看成单一的课堂教学,要注重物理与其他学科渗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开门教学,将物理教学与其他学科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讲过“远距离输电”后,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变电站,请工程师讲解输电功率电损等知识。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社会活动,从而密切物理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其他学科及社会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使物理教学的空间得到拓展,使学生的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及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篇2:物理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摘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重要原理,就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关键字:把握理论和实际的内在联系、弘扬理论联系实际作风、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体现和根本要求,是党领导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党具有旺盛创造力的关键所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作风。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对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学好理论,是弘扬理论联系实际作风的第一个要素。只有掌握理论、精通理论,才能在理论的指导下正确把握实际和结合。把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做好,首先就要全面深入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精神实质。要按照全会提出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打牢理论功底,努力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同时,要把学习理论与调查研究结合起来,与总结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与学习党的历史、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结合起来,与学习当代经济、科技、文化等知识结合起来。以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敏锐性

和政治鉴别力,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统领各项工作的能力,增强领导干部的执政意识,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水平,增强党的生机和活力。

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学好理论的落脚点。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贯彻落实好四中全会的部署,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一是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着力加强思想理论建设;二是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三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四是着眼于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五是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大力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六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七是加强组织领导,努力构建党建工作新格局,为我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刚刚结束的自治区党委九届十次全会通过的《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与我区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结合起来,对加强和改进我区党的建设作出具体部署。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九届十次全会,必须抓好以下几个结合:一是与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确保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持广西发展良好势头”的目标任务结合起来;二是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高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结合起来;三是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四是与努力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四个模范”结合起来;五是与切实做好维稳工作、创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结合起来;六是

与全力办好各项重大活动、确保达到预期目标结合起来。以党建工作的最新成果不断推动我区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是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项基础工程。笔者认为,在教育活动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深化对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是准确地把握理论和准确地了解实际。理论联系实际的真谛,不是简单的理论加事例。联系实际,需要用事例。但事例必须是真实的、又带有普遍意义的事例。理论和实际的联系,是有着具体的指向性的联系。就人生的价值观而言,重点是联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共产党员人生价值价值上的反映。理论联系实际是双向的过程,既是用理论来说明实际、认识实际、找出规律的过程,也是运用实际材谁理论、丰富理性认识的过程。只有深刻地把握实际的真正内涵,才能搞好理论联系实际。二是把握理论和实际的内在联系,选好结合点。总的来讲,在保持共产党人先进性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点,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党员的思想实际,在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能否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能否真正地当好人民的公仆,真正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规范自己的言行,统一自己的行动。在为群众考虑和办理每一件事情当中,是否想一想,人民会不会答应,支持不支持,愿意不愿意。以及在党员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反映出来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何看待和正确处理国家利益、群众利益和个人

利益三者的关系。共产党人应怎样树立正确的公仆意识,反对和低制拜金主义和腐朽的资产阶级文化的影响,自觉抵制灯红酒绿的影响,把发扬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与自己的长远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认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适应时代潮流,弘扬创业精神。

三是要明确理论联系实际的着眼点,端正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是提高大家的认识能力和坚定理想信念,搞好党的组织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其中最根本的是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切实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抓住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条主线,把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这个主题,明确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个着眼点。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在教育活动中一定要全面落实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务求实效;坚持正面教育,认真好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党内民主,走群众路线;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发挥表率作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情况。要坚决克服联系社会现实多,联系自身现实少;联系别人的问题多,联系自己的问题少;联系浅层次的问题多,联系深层次的问题少等现象。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中,一定要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把先进性教育活动同推动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筹兼顾,切实把自己的事业心、理想信念方面的思想实际,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点。认真查罢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才能达到提高思想觉悟,增强敬业精神,提高执政能力,加强自身建设的目的。大力提高理论水平,大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本质要求,也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方面。

我们历来强调,衡量领导干部理论水平的高低,不仅要看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更要看能不能把所掌握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有效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实际问题。

2009年,我们的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我们既要大力提高理论水平,更要大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认真研究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应对复杂局面能力,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扎扎实实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资料:《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

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

篇3:物理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高职教育依据的是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办学理念, 那么高职高专学院不同专业课程的设置就要服从这样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课程设置要和社会需求挂钩, 高职高专学校设置课程时, 应当了解我们当下社会需求, 这种了解不是泛泛的, 表面上的了解, 而是深入到实际工作中去了解。甚至, 做到参与到实践再回到理论及教学中来, 几个来回, 我们才能对该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定位, 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方法上与培养目标衔接, 才能培养出具有专业实际工作能力, 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的优秀人才。

那么具体到税收专业, 它的课程应当符合哪些社会所需的职业需要, 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考虑及研究的。只有定位准确, 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才能不断更新。

一、税务专业课程设置应当与时俱进

最初税务专业的毕业生都是为税务机关定向培养的, 很多财经类院校设置税收专业就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初税务机关刚刚成立需要大批税务干部, 所以等于订单式培养, 那时, 我们每一届税务专业毕业生税务机关都会接受, 不存在公务员录用问题。直到公务员过渡完成20世纪90年代末, 税务机关开始实行考试录用。在此之前, 我们的专业课很好设置, 就是税务干部应知应会的, 我们开设中国税制, 之前这门课也叫国家税收, 开设税收概论, 税务管理, 纳税检查, 因为税务征管方法转变, 征管查三分离, 纳税检查后又改称纳税稽查, 国际税收, 税务会计等课程。那个时候, 税收专业基本就是为培养国家税务干部设置的, 从而也应证了, 教育就是为社会培养其所需的人才。

从20世纪90年代末, 直到现在, 税务机关和任何一个国际上行政机关一样, 人满为患, 需要补充人员时, 必须经过公务员考试录用。几千个人争夺一个进税务机关的名额。因为即使学习这个这个专业也不一定被税务机关录用, 所以这个专业迅速萎缩, 很多学生不再选择这个专业, 因为主修这个专业毕业后不伦不类, 会计不是会计, 脱离了会计的税法知识也没有用武之地。我们这个专业是否就此没有发展了呢?回答是否定的, 市场经济, 经济主体多元化使得税收成为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最有效手段, 随着税种不断增加, 税收法规制度不断完善, 税制内容越来越复杂, 对企业来说, 按时申报纳税, 准确计算应纳税额, 防止因为财务人员不懂税法造成被罚加大纳税成本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进行必要的税收筹划, 节约纳税成本也是在税收制度复杂化后可行性很高的降低纳税成本的方法。所以, 精通税法的财务人员就成了企业竞相需求的人才。那么税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可以确定。为企业服务, 为企业培养精通税法可以进行税收筹划安排的财务人员。在经济市场化的状态下, 税务专业大有可为。

二、税收专业课的设置必须与实际相联系

(一) 高职高专学校培养的是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

根据社会需要, 税务专业目前培养的人才目标主要为企业需要的精通税收知识的人才, 税收专业开设的课程要符合实际需要, 一是教师要有实践经验, 这样在理论教学上才能生动, 而且带动学生考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 引起学生对实践的兴趣, 给学生指引实践的方向;二是课程要有案例, 从本专业的角度出发, 与课本联系但要选择实例;三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目前的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课程都设有实践课, 搞“工、学、研”, “产、学、研”, 但实践课不要流于形式, 比如税法课, 不能讲完一个税种, 只简单地填写申报表, 学习完税法后, 要掌握哪些企业缴纳什么税、企业的不同行为涉及哪些税。如果可以, 需要从凭证的编制开始, 见识各个税种的报表, 去税务机关申报大厅了解申报程序, 熟知企业设立时的开业税务登记、变更税务登记、注销税务登记等等税务事项。知道企业发生这些涉税事项后到哪里去办理相关业务。

税务专业的“产、学、研”我们曾经实验性地实践过。与当地税务机关联系, 设立实验基地, 然后把毕业生派到各个税务所, 学生开阔了眼界, 但是收获甚微。因为税务人员不了解学生需求, 他不是专职教师, 而学生也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并且, 无法接触到企业账务也无法了解企业财务。

当前的现状是, 必须深入企业, 接触到企业业务, 根据不同业务运用税收知识, 学生的动手能力才能得到锻炼, 才能知道企业需求, 知道自己不足之处需要补充哪些理论知识。这就需要税法知识的融会贯通。也就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 某企业用土地投资设立子公司, 需要交纳哪些税?怎样计算应纳税额, 怎样进行会计处理等等。企业这项行为涉及几个税种, 不能仅仅单一考虑一种税。那么应交的各税如下:用不动产投资联营除房地产开发企业, 该行为都不征营业税, 除子公司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免征土地增值税, 要交纳企业所得税;印花税;被投资方交纳契税。要会计算应交税款还要正确进行账务处理。

(二) 税法是建立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之上的, 脱离了会计知识, 税法就无用武之“力”。

因此, 税务专业学生必须开设财务会计课程, 掌握财务制度, 又因为税法涉及各行各业, 所以税收专业学生要熟悉不同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核算内容, 熟练进行会计核算及会计处理, 在此基础上才能运用税法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所以, 实际上税收专业培养方向应逐渐应定位为税务会计方向, 而不再是为培养税务干部。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到任何企业, 也可以加入中介机构, 从事税务代理、咨询工作。

(三) 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目前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所得税及大部分地方税均实行了网上申报, 所以应当使用相关的教学软件或实物软件教学, 学生工作后才能来之能干, 才能真正做到不与实践脱离。

三、税收专业课的设置充分考虑企业对财务人员的需求

要把税法知识和会计知识结合起来讲授。要教学生用财务人员的知识做账, 用税收专业知识查账。能运用税法知识企业进行税收筹划。不仅准确计算应纳税额, 进行账务处理, 处理涉税事宜, 还能为企业节税。这才是企业急需的财务人员。当然, 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原本就是一种“人”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性、应用性的人才为目的的, 但究其根本仍然是培养人、发展人。只有以“现实的个人”、“有生命的个人”为前提和出发点来关注人, 才具有现实意义, 具有理论魅力。

“能力本位”不仅仅是指职业能力, 我们虽然强调的是职业能力培养, 张扬的却是“人”的全面发展, 即人的体力、智力、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也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强调的“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将其解释为“认知”、“做事”、“共同生活”和“生存”四个要素。这一人才规格在教育实践中, 可以分解为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审美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五个方面。在这五种素质中, 能力素质虽是核心, 但并不能替代或包容其他四种素质, 更不能把能力素质理解为“能力”的全部。

对能力本位的重新审视与把握, 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文化的转型与变革中的一种觉醒, 而且是顺应市场经济需求的一种自然回归。正是在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上的觉醒与回归, 才是高等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发展的魅力所在。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 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 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那么从该目标出发, 税收专业培养人才应适合当前市场经济需要, 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应与培养目标一致, 我们把它定位为税务会计。

关键词:税收专业,培养目标,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谢明荣, 邢邦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7

篇4:数学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一、数学教学运用于实际生活

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店或某队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我还带着他们去学校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希望小学献爱心活动过程中,我就借此东风,让学生把家里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通过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過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

另外,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比如,学习小数时,我带着学生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实际测量时,我带着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并组织学生利用步测方法来计算操场面识等。

经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篇5:联系生活实际  注重创新发展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大家都知道,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启发学生明确每一节课、每一单元的目的和作用,以及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由此让学生产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一、生活是数学的发源地

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练习题,为学生精心创设用数学的情境,使学生体会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

例如教学《估算》这节课,我就设计了“今天我当家”这节活动课,让学生以小松鼠的身份去解决生活中的四个实际问题:广场捐钱、逛公园,吃饭,为妈妈买生日礼物。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极高,都积极去做,经过探究,得出很多种方法,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新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景是引导学生创新发展的最佳途径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同智力因素一样,是决定学习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喜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实物、实例、实景入手,采用动画、活动故事、游戏、操作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自觉地去探索,去发现。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先请学生观察钟表的时针,从1到12,又从1到12,时针不停地转动,出现不断重复的现象,使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和理解“循环”的意义,从而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做好了准备。

三、民主平等和谐的情感环境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家园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失败的根源,在绝大多数的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传统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严重伤害了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而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师生是朋友关系,“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环境对人的影响虽不像对植物那样直接,但那种无形的陶冶作用,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感受到的。所以教师要有一颗爱心,主动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知心人,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在心理安全的情形下积极探索,培养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潜能。

四、启发学生想像,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没有想像就没有创新。创新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要实现超越,就要对现实独具“挑剔”与“批判”的眼光,对周围事物善于发现和捕捉其不正确、不完善的地方。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把鼓励学生质疑作为培养其创新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有的同学问:“为什么2+2=2×2,而3+3不等于3×3呢”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学生的质疑精神,但不马上回答,而是把问题交给大家去思考,经过认真思考,有的学生说:“2+2与2×2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3+3与3×3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3+3表示2个3相加,3×3表示3个3相加,所以“2+2=2×2,3+3不等于3×3”

篇6:理论联系实际与思政课的有效教学

胡卓群, 李 蕾

(江西教育学院, 江西南昌 330029)摘 要: 通过着重研究理论联系实际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关系与意义;寻求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着力点;探讨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方法和说理艺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目标。

关键词: 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054-05 On Applying Theory to Reality and Effective Teach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s

HU Zhuo-qun, LI Lei(Jiang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chang 330029,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emphatically researches the relation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applying theory to reality and effective teach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s;seeks focal point of applying theory to reality and the realizing their effective teaching;discusses th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 and reasoning art of applying theory to reality and

ideological political lessons soas to realize the value goal of the ideological politics theory on teaching.Key Words: apply theory to reality;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s;effective teaching

中央确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05 方案” , 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增强教学针对性, 提高教学有效性, 是新方案的重要目标之一, 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立德树人的重要问题。为此, 我们不仅要深入钻研新教材, 全面把握各门新课程的指导思想、目的要求、基本思路、中心线索和主要内容;更要注重教学 观念的转变, 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说理艺术的探讨。将有效教学理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和方法结合起来, 探索一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创导的学习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贯彻这个原则和方法, 对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教学,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教学观把教学的性质视为一种涉及三维的对话实践教学活动。学生探究和理解教材的含义, 形成新的知识点和新的认识, 这是一种认知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在与同学、教师的互动中, 体验多元见解的碰撞, 是一种通过沟通方式来感受社会交际的社会性实践活动;学生的自我修养, 这是一种反思性、道德性和伦理性的实践活动。这三种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帮助学生成长。因此, 有效教学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正适合三维对话实践活动。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和理解教材, 获取新知识, 形成新认识, 是认知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专题辩论、社会调查、体验多元见解的碰撞, 是感受社会交际的社会性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将所学的理论观点和道德规范, 去观察、分析问题, 去认识反思自己的道德行为, 这是思想、政治、道德性的教学实践活动。这说明了学生已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印入自己的头脑, 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功能, 学生开始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成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活动, 反映了该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 即知、情、信、意、行。它包含着认知规律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从认知规律看, 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是从闻道开始的。它经历着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和运用理论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四个阶段。这是由不知到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从思想政治品德形成来看, 它又必须借助情、意等非智力因素来促进知、信、行的转化。情是把知识转化为信仰的中间环节, 学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有了情感才会产生信仰。意是学生把知识、信仰转化为行为的精神调节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知、情、信、意、行转化的每 一个过程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因此, 理论联系实际,便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这是因为,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 又指导实践, 并在实践中受到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 而是行动的指南。只有理论联系实际, 才能学懂马克思主义理论, 才能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现由知到信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 信仰科学理论, 就必须联系实际。例如, 讲授党的 “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问题时, 首先要阐明这条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历史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次, 要着重讲解这条路线是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批判当时党内领导人严重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错误致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这条路线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讲解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 针对党内一些干部, 由于受林彪、“四人帮” 大搞禁令和制造迷信的影响, 思想僵化影响革命事业前进的状况, 以科学的态度批评了 “两个凡是” , 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并在实事求是的前面加上了解放思想, 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这条思想路线, 指引了广大干部和群众解除思想禁锢, 带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 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前进的道路。讲解江泽民针对我国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又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后面, 增添了与时俱进的新内容, 进一步深化了实事求是的认识, 它指引我们朝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通过联系我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历史实际, 帮助学生认识: 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路线;它是制定和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思想基础;实践证明, 违反这条路线, 革命和建设就会受到挫折, 坚持这条路线, 革命和建设才能取得胜利。有了这种理解, 学生才能实现由知到信的转化。在由信到行的转化过程中, 更离不开理论联系实际。行是 在理论的指导下行动,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学生将所学理论印入自己的头脑, 用以认识、分析和研究事物和现象, 这就需要通过调查研究, 才能作出正 确判断。毛泽东说过, 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 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它的结果, 而不是在他的先头。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则更要在实践中养成和加以检 验。由此可见,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实效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取得教学实效, 必须找准教材中理论的着力点和联系实际的针对性。掌握理论, 是联系实际的前提和基础。不掌握科学理论, 就谈不上联系实际。反之, 不联系实际, 就学不好理论, 就无法运用理论, 理论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是常青的。这说明理论联系实际是对立统一规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要实现这个要求, 就必须找准教材中理论的着力点和联系实际的针对性。“05 方案” 编写的新教材, 在严密的科学体系中, 都有它的理论着力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贯穿教材始终的主线。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贯穿教材的主线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绪论、各章和结束语之中, 都融入了 “八荣八耻”的内容, 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要求, 体现了 “德治” 与 “法治” 的统一, 体现了社会主义 “四有” 新人的根本要求。又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以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逻辑主线。从哲学角度阐述中国化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 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二)贯穿教材理论体系中的主题和核心内容。例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的发展点就是唯物史观、剩 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中, 唯物史观是理论基石, 是在人类思想史上所实现的最伟大的变革;剩余价值学说是理论的根本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是理论的目的和归宿, 抓住了它, 就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核心。[4]又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的主题是: 中华民族面对两大历史任务: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 创造必要的前提。为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而奋斗, 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5](三)教材体系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每本教材的理论体系中都有其重点和难点。它散布在各个章节中。体现在与主线、主题、核心相关的问题上。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科学系统的体系中, 内容非常丰富, 讲课时不可能面面俱到, 就依据其主线和核心要求, 在绪论部分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和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发展历史进程和特点。唯物论、辩证法部分重点讲授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和实践观,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对立统一规律及其在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中的作用。在认识论部分, 着重讲授能动的反映论及其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辩证运动和一般规律, 真理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部分, 都有各自的重点。就教材的每一章而言, 也是各有重点的。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分析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问题, 就应抓住教材提出的 “三信” 问题进行重点讲授, 用比较历史的方法,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教师要在重点问题上投入足够的力量, 深刻挖掘, 形成提示理论问题的比较深入的思路, 才能把问题讲透, 把道理讲出水平来, 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4] 教师在把握教学重点的同时, 还应注意教学的难点。例如 《马克思主义原理》 中的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 特别是它的细节和机制问题, 至今还没有得出确切验证的科学结论, 还在继续研究之中;关于人类社会交往与社会结构产生和形成的关系问题, 在过去的政治课教科书中讲得较少;关于经济结构与物质文明的关系问题, 长期以来, 我们在阐述物质文明时, 只强调物质成果, 不讲物质关系, 是不全面的⋯⋯[4]其它各门课程, 都有它相应的难点。有些问题既是难点又是重点, 因此, 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对取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也是非常重要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针对性, 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又一重要问题。这里所说的针对性主要是指大学生心理特点由此而产生的热点和感兴趣的问题, 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方面影响而产生对理论和现实矛盾的迷惘和困惑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 题, 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 要在理论的体系上下功夫, 要在讲透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上下功夫。帮助他们分清哪些是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判断, 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 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在此基础上, 指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 联系国际国内的大局, 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如马克思主义与当今时代主题,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问题等等, 都是学生非常关心的热点问题。在讲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要注意联系社会流行和鼓吹的 “告别革命”等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 联系大学生经常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如: 帝国主义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怎样评价毛泽东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 如何正确看待革命和建设中的失误?)只有从理论上讲深、讲透、讲好了上述问题, 才能帮助学生解除思想的困惑, 增强对科学理论的可信度,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实效。

在解决了理论联系实际对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作用、重要性和联系哪些实际问题之后,还必须进一步探讨怎样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取得实效的问题。概括起来说, 就是要转变思想、创新方法、提高教学艺术。转变思想, 就是教师要从传统教学观念转变到现代教学观念上来。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上来, 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成才, 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 一切服务于学生发展, 真正实现学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价值主体、动力主体、实践主体、发展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切实从实际出发, 尊重、关爱、理解每一位学生, 把学生的现实状况、精神需求和价值目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依据, 把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和种种困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 课的有效教学。创新教学方法, 我们理解为是适合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各种教学方法, 而不是创造出一种或几种政治课专用的新的方法, 是针对传统教学中先生讲、学生听, 单一的灌输法而言的。当代大学生, 由于各种原因, 对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在以往一段时期里, 他们视政治理论课为 “讲空话、讲套话、讲假话” 的课程, 产生了 “不愿听、不爱学” 的逆反心理, 一开始就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难度。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种认识, 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来扭转。新课程改革以后, 全国各高校都加强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和运用。根据我们听课观察和学习有关材料, 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的方法, 从分析现实问题出发来讲理论。选择一两个现实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来引出相关的理论, 并通过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内在联系, 把运用理论对现实指导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 以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这种以问题引出理论, 用理论分析问题的方法, 是讲理论的有效方法;用讲寓言、故事导入的方法, 即选择与本堂课的基本原理、观点相关的寓言或故事进行讲解, 揭示其与理论、观点相关的内在联系,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原理和观点;课堂提问的方法, 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 设计一些问题, 同学生一起研讨, 实现师生互动, 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性和思维能力;案例分析, 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 精选有关案例, 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分析研究, 提高学生分析研究的能力等等。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结合教学内容, 设计各种专题(如: 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改革前后的变化、三农政策的落实情况、义务教育发展状况以及存在问题与对策等等), 利用节日假期,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和运用, 又提高了学生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根据教材的内容与要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烈士纪念堂、八一起义纪念馆、重大纪念日展览等活动, 激励学生发扬革命传统, 树立振兴中华之志;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献血、助残、扶贫等爱心活动, 培养学生互助、友爱等优良品质。

(三)以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的带有研究性的教学活动。常用的方法是: 专题演讲竞赛、专题辩论、指导学生撰写教学理论或教学方法的文章, 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这些教学活动, 旨在提高学生分析研究问题、语言表达的能力, 加强团结协作精神。

(四)运用新科技各种载体辅助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如制作多媒体课件, 运用网络、影视录像等, 丰富教学内容, 拓宽学生视野, 启迪学生思维。同时也拉近了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师生之间的距离。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又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学习兴趣。以上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都为理论联系实际,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提高教学艺术, 是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通过宣传真理, 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教育的课程, 学生喜不喜欢、愿不愿意学这门课程, 取决于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它决定教学的成效。兴趣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就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怎样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是涉及到教学艺术问题。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 主要表现在说理艺术上。根据我们几十年讲政治课的体验, 主要有四点体会:(一)说理要真实可信。即将理论与事实相结合。论证理论的真实性、可信性。例如, 讲邓小平“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这一理论观点时, 既

要讲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受传统计划经济的约束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来说明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又要讲改革后,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由温饱步入小康。用两方面对比事实,说明了这个理论的真实性, 可信性, 使学生接受这个理论, 相信这个理论。

(二)说理要有针对性, 把教学的重点摆在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有效性是与教学的针对性成正相关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要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 研究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和感到困惑的问题;在实施教学的时候, 头脑中始终要有学生, 了解他们的想法, 并把这些作为教学的重要素材。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 不是简单地迎合学生, 而是针对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用理论去分析、去解说, 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这样, 学生才能确信理论的有用性, 增强学习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取得教学实效。

(三)说理要有层次性, 要循序渐进。即要根据人的认识过程, 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规律, 分层次进行。比如, 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首先应从道德的最低层—— —社会公德说起, 再讲道德的中层—— —职业道德, 在此基础上再讲以 “五爱”为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 然后再引申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共产主义道德。这样, 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道德观念, 自觉地接受道德教育, 注意道德修养与践行。再如理想教育也有层次问题, 即生活理想—— —职业理想—— —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在讲述中, 要阐明个人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 只要不违背社会公德, 是允许各不相同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共同要求,是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共产主义是远大理想, 须经过若干代人的努力奋斗才能实现的, 共产党是应该将这个理想作为终身奋斗目标。这样说才能被学生所接受。

(四)说理要有真情。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融为一体, 用知行统一和表率形象, 争做思想政治理论的优秀传播者, 要像方永刚那样坚信马克思主义, 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 泾渭分明, 立场坚定, 决不模棱两可, 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 用事实揭示真理的巨大力量;要像方永刚那样言行一致, 决不能台上讲的与台下讲的不一样, 心里想的和口里说的不一样, 对自己的要求与对别人的要求不一样。这种 “双重人格” 会损害教育者的形象, 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要像方永刚那样关心爱护学生, 了解学生的需求是什么, 对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 想听什么, 希望知道什么, 把理论讲到学生心里去, 滋润他们的心田, 使政治理论课变成心灵的沟通, 情感的互动和思想的共鸣。体现出教师对真理的热爱, 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事业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他用言行一致的人格力量点燃了真理之火, 照亮了学生的心灵。这样的说理才能使学生信服, 才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7:物理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一切科学研究的起源和归宿,是指导中学各学科教学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也是中学物理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承担的任务。物理学科的相关因素也决定了这一点。

一、物理学科的发展历史

物理学是自然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同其他自然学科一样,它是人们在认识、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分析、归纳、总结、验证而逐步建立起来的。由社会实践而抽象上升为理论,再由理论知识转而指导生产生活实践,物理学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过程中得以不断完善和成熟,可以说物理学的产生发展离不开“理论联系实际”这一规律和原则。

二、物理学科的知识建构

选择与现实生活实践紧密相关的物理知识,选择与实验活动紧密相关的物理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求知与思考的兴趣和欲望,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索奥秘的思维习惯,才能有助于推动物理学科的健康发展。

三、物理学科的教学目的

物理学科的教学同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和目的一样,不但在于传授给学生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更在于教给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任何对人类实践缺乏指导意义的.理论和知识都是呆滞的、缺乏生命力的。

可见,物理学科从产生到发展,再到其终极目标,都离不开“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哲学命题。

但在当前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中,在理论联系实践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第一,现行的中学物理教材和教辅资料,尽管在内容的安排、习题的设计、难易程度的把握等方面,已开始注意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但仍然存在模式化、理想化、抽象化的倾向,缺乏现代意识和生活气息,脱离中学生生活实际。尤其一些辅导资料中的习题,更是缺乏浓厚的物理学科氛围,机械搬用书本知识,弱化了物理学科本身的情趣和吸引力。

第二,从当今物理学科的教学方式和目的来看,在教学过程中,口头描述替代了实验操作,凭空想象替代了观察体验,本可以手、眼、脑并用的趣味教学活动变成了单调枯燥的“满堂灌”;受传统“应试教育”的限制,对解题规范化和答案准确性的要求超过了对物理现象本质认知程度的要求。知识与实践的脱离,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对物理教学的指导意义。要明白,教会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去认识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科教育的宗旨。

2、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基础理论与生活实际之间沟通联系。既能为学科知识构架一个现实环境,突出理论的实践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又能从现实生活入手,设计出渗透学科知识的物理问题,使学生能在饶有兴趣的实践情境中掌握基础理论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收集素材,将理论与实际融会贯通。

3、加强物理实验,通过实验验证理论,运用理论指导实验。首先要加强课堂演示实验,创设赏心悦目的物理实验情境,通过对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思维。其次要开足教材要求的实验操作课程,增加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与创新能力。

篇8:数学教学应注重联系当前生活实际

一、把生活经验数学化

(1) 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同时他们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老师创设情景、设疑引思, 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 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用的经验探索新的知识, 掌握新的本领。例如, 在教学“带分数”这部分内容时, 当讲到把假分数11/5化为251时, 学生小明问道:我认为把11/5改成156, 不也挺好吗?其他学生也疑惑地看着我。我不动声色, 看了看手表, 说:“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我们还是抓紧时间往下学吧, 现在已经是8时70分了。”同学们听后大笑。我故作惊讶, 又看了看手表:“没错呀, 是8时70分了。”同学们笑得更厉害了, 我随即转身在黑板上写出156并在下面画了两条横线, 不作声。只见同学们脸上的笑容慢慢地消失了, 教室里一片寂静。又过了一会, 小明和其他同学一样, 开始慢慢地点头, 笑容又回到了他们脸上。此时, 教师顺势指出, 把带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形式比较合理。这时, 教师适时运用数学中的空白艺术, 欲擒故纵, 巧设情景, 借用反常的生活现象, 从反面迂回, 悟出不合理因素。让学生在笑中发现, 静中思索, 微笑中领悟。

(2) 抓住思维原型, 暴露思维本质。结合数学内容, 尽可能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 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例如, 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 一般教师采用的是认识的方法, 但教师如果从实际出发, 出示一块被打成两部分的三角形玻璃, 问:如果要照原样配一块, 要不要把两块都带去?则可引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原动力。在原动力的推动下, 学生便能积极讨论, 有的判断带第一部分去, 有的判断带第二部分去;有的则说两块都带去。此时, 老师就可以进行引导。此例围绕着一连串的直接思维, 反思、表达、判断, 不断地将数学化问题推向前进, 而这也正是数学教育所追求的。身为数学老师, 应对数学理论、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心中有数, 心中有序,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有效训练。

二、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1) 联系实际, 把教学的内容生活化。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我们应紧紧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从实际生活的例子引入。例如:在教学按比分配应用题的过程中, 可以从二年级和六年级两个友谊班平均分配一块操场的保洁任务入手, 让学生谈对这项任务分配的看法, 来解释平均分配的不合理性;再通过大家讨论, 出主意、想办法, 最后找出合理的分配方法———按比分配的方法。这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公平性、合理性,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意识。

(2) 创设情境, 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问题是抽象的, 数量关系是复杂多变的, 小学生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 为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情境, 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 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

(3) 精心设计, 把枯燥的练习生活化。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方法和手段。但往往学生厌倦做练习, 觉得练习是单调、枯燥、乏味的, 因而就失去了兴趣。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 把枯燥的练习生活化, 赋予它新的生命力。

(4) 沟通联系, 把数学难点生活化。在数学“循环小数”一课时, 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录像。自然美景引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从四个季节更换、周而复始, 获得了对“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接着, 老师启发说:“像这样的事例, 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有的学生说:“每天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 晚上从西边落下;第二天又从东方升起……无穷无尽。”有的学生说:“每个星期, 从星期一、星期二……到星期日, 过了星期日又是星期一、二、三……周而复始, 无穷无尽。……”老师接着说:“那么, 数学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呢?请试算:1÷3、14.2÷22。在计算和讨论中, 学生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含义。学习“循环小数”这一概念, 关键是理解什么是“循环”, 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循环现象, 为“循环小数”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5) 依托生活事例, 把数学思想生活化。如一年级“0的认识”, 根据教材要求要体现以下思想: (1) 零是任何一个确定的量的否定; (2) 零是一个特定的“点” (起点) ; (3) 零是一个确定的数, 它比1小。怎样教学生理解这些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呢?首先, 教学时我们先设计如下题目:巢中有3只小鸟, 飞去1只, 再飞去1只, 又飞去1只, 最后剩下空巢, 空巢里有几只小鸟?“0只”;再设计小朋友投环比赛, 投进1环得1分, 结果小方投进5只得5分, 小明投进3只得3分, ……小勇一只也没投进, 得0分。这样, 就比单纯地说“0就是没有”的含义要丰富多了, 0不仅仅是“没有”, 它是“有”的否定。

(6) 借用生活经验, 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几乎每一个数学问题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 我们就不妨多设计一些开放式的实践活动课, 使学生从“寻找身边的数学”活动中真正体会到数学的用途。例如, 学生在课上发现了减法的运算性质 (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 可以从这个数里依次减去这两个数) 后, 自然就联想到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现象。没等老师问, 就急不可待地说:“我们家买炒菜的肉, 总是一回买一大块, 分几次吃。有时候把一整块先放在冰箱里, 吃一次切一块, 下次再吃再切, 就像从一个数里依次减去几个数;有的时候, 先把一整块肉分切成很多小块冻在冰箱里, 吃的时候是从这些小块里取, 等这些小块都吃完了, 这块肉也就没有了。这就像从一个数里减去几个数的和, 最后都是把这块肉吃没了, 结果都是一样的, 就像减法性质一样。”

这是多么生动的例子啊。在此过程中, 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被架起来了, 同学们听后也纷纷用生活中自己熟悉的例子加以解释和验证。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会了数学知识, 这些被证明了的知识是绝不容易忘记的。长此以往, 我相信学生一定能掌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 独立地进行探索。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 怎么会不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呢?

篇9:中学物理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一、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意义

1.符合学以致用的原则

日常实际生活中,每天多多少少都会遇到与物理学相关的事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当今的物理课堂教学不能太过于抽象,而是要与实际有一定的联系,能够激起学生对于物理学的兴趣。如果学生所学能够联系上实际,学生对于物理学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就会提高。当教学中与实际中的物理知识结合得多了,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运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

2.激发学习兴趣

当我们给学生提出与实际相关的、并且为学生们所熟知的问题时,那么学生就会对这些问题感觉到熟悉,有想要探究一二的兴趣。此时,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的欲望和主动性都会被激发出来。如学习了“连通器”以后,引导学生分析卫生间排水管弯曲部分防止臭气倒流的道理;学习了“电功率、电功”以后,启发学生应用白炽灯已知的电功率和耗电时间粗略测定电度表“走”得是否准等问题。

3.有助于物理思想和方法的培养

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在获取古今中外由前人所总结出来的知识的基础上发展物理思维,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相比之下,后者的意义更加深远些。让学生的观念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而改变,用现代的眼光看待物理知识,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对于当今以及今后社会的重大作用,让其意识到学习物理的重大意义,从而让其对于物理的学习兴趣升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策略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1.要善于将来自生活中所涉及的物理现象转化为物理问题

现在流行的物理习题集及教辅用书很多,但是,绝大多数的物理习题都与实际生活脱离,问题的解决与现实生活缺乏联系。习题的选用只有从实际问题出发,把理想化模型同实际客体密切联系起来,这样的物理问题,才更具有实际意义。

例1:以10m/s的速度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后加速度的大小是6m/s2,求刹车后4s内汽车的位移。要求:想一想答案是否合理,为什么?

例2:若某商场中安装的自动扶梯的倾角为37°,该自动扶梯在电动机的带动下运行,其电动机的工作电压为380V,额定电功率为49kW,自动扶梯的运行速度恒为2m/s,测得自动扶梯空载时,通过电动机的电流为5A,则空载时电动机对自动扶梯的牵引力为多大?若自动扶梯的运行速度与空载还是满载无关,则这台自动扶梯最多可以载客多少人?(设人的平均质量为60kg,g只取10m/s2。)

这两道题型,都和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使得学生的学习与实际生活中的距离有效地被缩短,问题的解决也和实际生活紧密地被联系起来,学生解答问题的欲望被激发。当这类题型被解决之后,学生对于物理的兴趣也就逐渐地高涨起来。

2.要切实加强物理实验,运用实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物理学的进行,一定要以实验为基础。通过物理实验,学生可以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开拓演示实验的时间与空间,创设赏心悦目的物理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要测量一个不规则的、透明物体的折射率,一般来说,可把它磨平,测出入射角和折射角,代入公式即可求得。实际上,加工平面、测准角度都很困难。为此我们把透明物体浸没在油中进行观测。当我们不断改变油的成分,使油的折射率发生变化时可发现,在某种油中,光线直接进入而不发生偏折,透明体的轮廓消失在溶液中,这时溶液的折射率就等于待测透明体的折射率。通过这样的实验,会使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的物理意义理解得更加深刻,也会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到促进的作用。

3.积极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不仅仅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补充,同时也是课堂教学对外的延伸。有计划、有步骤的课外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基础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是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物理课外小组活动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种多样。例如,可以组织物理实验兴趣小组、航模小组、无线电小组、摄影小组、教具制作小组、地震测报小组等等。教师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精心安排,让学生学有所得。

【责编 郭晓莉】

上一篇:过渡句下一篇:有典故寓意的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