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专业论文

2022-05-12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教育心理专业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本文通过对学前教育男生心理特点的调查,对学前教育男生集体和个案的分析,探索适合学前教育男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新途径、新方法,对推进学前教育男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前教育男生的心理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一篇:教育心理专业论文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心理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

〔关键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教育;专业化;心理教师

教师是一个需要终生学习的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我校提出“品正、业精、生爱”的教风,正是为了适应这一趋势。

在教师当中,心理教师是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群体,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新兴教师类型,由于教育主管部门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心理教师从资格认定、工作内容、身份角色、专业定位等方面,目前还存在着很多模糊乃至尴尬的地方。在很多学校,心理教师被边缘化,在教师群体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专业发展得不到保证。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学者孟万金教授在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路。从途径与方法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形成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氛围的立体网络。”

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中,心理教师要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这对心理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心理教师的基本专业素质

1.心理教师的知识结构

心理教师从学历方面,最好具有心理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在心理咨询方面,最好具备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

从知识结构方面,需要综合心理学知识,在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测量等方面要有较为深入的了解。需要具备一定的变态心理学以及心理诊断的知识,能够进行甄别和转介。为了更好地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现有研究成果,对于心理潜能的开发、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具备一定的知识。

2.心理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能够胜任心理活动课的教学工作。

组织团体心理活动:能够以团体方式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心理测量:能够进行必须的测量工作,能够恰当解释测量结果,不滥用测量。

心理咨询:能够开展个体咨询工作。

研究:具备一定的进行行动研究的能力。

转介:知道在恰当的情况下将个案转介给能够处理的专业人士。

沟通与协调:在工作中能够和领导、同事、家长、专业人士等相关人员沟通、协调。

获取资源:善于学习,善于获得工作所需要的资源。

拓展:积极主动,善于在条件不充分、任务不明确的情况下开展和推进工作。

二、心理教师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自身特点与职业要求之间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一个人的个性成熟度、职业素养都有很高的要求,很难有一个人完全具备这些要求。从积极的角度出发,一个心理教师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人格特质、实践经历中的美德、优势和特长,善于把这些个人的特点转化成为专业的素质,从而促进自身在职业生涯中获得发展。

2.教师角色与心理工作者角色之间的关系

教师角色与心理工作者角色之间存在着潜在的不一致。国外学校心理学家是独立开展工作的,并不以教师身份被聘任。也有研究表明,教学经验对于心理工作并无助益,一个人从事教学时间越长,越倾向于对学生作价值判断。从心理动力学角度来说,教师的身份位于人格结构的“超我”阶段,带有社会伦理的要求;而心理工作者的身份位于人格结构的“自我”阶段,不作价值判断,处于中立位置,倾向于帮助学生作出最有利于自身的选择。我国学者指出,在国内具备教师身份的主要好处是便于开展工作,但实际上心理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而是“助学”,更多是一个以合作者、服务者的身份出现。

因此,心理教师的身份是心理工作者。为了适应学校的实际情况,心理教师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在专业设置上作一些妥协和调整,但原则是必须遵守心理工作的职业伦理底线,如以来访者为中心、无条件接纳的态度、为来访者保密等。为了避免两个职业身份发生冲突,心理教师要避免明显的双重身份情况,不宜承担学生的直接管理者的角色,尤其是惩罚措施实施者的角色。

3.心理工作与德育工作的关系

德育是要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德育工作的范式是指导性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心理工作则不同。心理教师的工作是要

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式来改进德育,让德育更加人性化,更加讲究方式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全员德育的要求下,心理的内涵被德育所同化,如果这样就失去了在学校中设立心理教师的意义。

心理工作必须严守它的中立性以及专业设置,心理教师在咨询关系中与来访者建立的是一种平等的、安全的、支持性的、有一定引导性但非指导性的关系。心理工作有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帮助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良好行为,但是达到德育的要求不是心理工作的目标,心理工作的目标只能是为来访者的个人成长需要而服务。

在德育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班主任都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通过培训班主任可以利用心理学的方法来开展班级日常的教育活动,但对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不宜亲自进行。

三、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

1996年,国际学校心理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Psychology)在其年会上通过了关于学校心理学家的定义:“这一名称指的是那些受过心理学与教育专业训练,在学校、家庭以及其他可能发生影响的环境中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心理学服务的专业人员。”

这一概念最接近我国心理教师的概念。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下,“学校心理学家”的概念还不能完全涵盖心理教师的工作半径。作为一名心理教师,也很难面面俱到。在一所学校中,需要多名有不同专长的心理教师作为一个团队服务于全校的学生、教师、家长,而非单打独斗。从教师个人角度,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在以下的一个或几个领域有重点地开展工作,从而使自己能够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1.优秀教师/团体辅导师

心理活动课主要借鉴团体心理辅导的模式,和团体辅导最为接近。具备团体辅导方面个性特点与专业培训的心理教师,可以在教学与团体辅导方面有所突破。培养方式: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相关培训;多听公开课;多做公开课和团体活动并听取反馈意见。

2.心理咨询师

着重发展自己的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水平。在具备基本的心理咨询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某些技术和疗法。适用于中学的,如短程焦点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沙盘游戏疗法、艺术疗法、家庭疗法等。培养方式:参加心理咨询治疗相关培训;经常进行督导。成果评价:案例分析报告,督导评价。

3.培训师

由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全员参与,那么对于更多和学生接触的教师、家长,就需要提供大量的培训,其中重点的是教师培训。由于培训往往采用体验性的,与团体辅导有共通性,作为培训师更重要的是在于给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学者肖川指出,我国教师教育中缺少“条件性知识”,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短板,这些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要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补上这块短板。这是我国心理教师独特的工作任务,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必须。

培养方式:参加学校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相关培训;进行校本科研,了解教师现状。

成果评价:教师校本培训方案,家长校本培训方案。

4.EAP专员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目前有很多调查发现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相当高。要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学校从管理上作出很多调整、协调。这部分的工作,比较类似于企业心理服务(EAP)。

以EAP的专业素质为导向,心理教师需要擅长短程心理辅导,能够为学校管理者提供咨询,为教师提供心理服务。直接服务对象是教师,通过服务教师,间接地服务学生。培养方式:参加EAP相关培训,督导。成果评价:案例分析报告,校本调查研究报告以及建议、方案。

5.生涯规划师

生涯规划属于一种发展性的咨询,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非常一致。心理教师从专业化的发展来说,日趋多元化,职业生涯规划即是其中之一。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学生在目标的引领下,找到和发现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培养方式:参加相关培训,督导;了解本校学生现状;了解职场情况。成果评价: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方案;个别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6.学习潜能开发

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下,不仅要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也需要对引导一般学生以至资优学生如何更好发挥潜能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培养方式:深入掌握多元智能理论以及相关认知心理学理论;进行校本科研。成果评价:个案分析报告,校本科研报告。

四、总结

心理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其在教师中处于特殊地位。在教育工作的共同目标指导下,尊重这一工作的规律性、特殊性,可以更好地发挥这一工作的效果,为学校的发展大局服务。

心理教师从个人角度来说,应该在具备必须的基本素质基础上,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走专业化的道路,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让自己可以在教育领域和心理专业领域得到职业的成功感,获得自己的职业幸福感。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北京,100089)

编辑/于 洪 李益倩 终校/吴九君

作者:孙燕

第二篇: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摘要: 本文通过对学前教育男生心理特点的调查,对学前教育男生集体和个案的分析,探索适合学前教育男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新途径、新方法,对推进学前教育男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前教育男生的心理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学前教育男生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教育

一、课题的提出

在学前教育领域,男教师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本科以上学历的男性师资,主要来源于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受社会环境、传统观念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学生多半都不愿意报考学前教育专业。即使是已经就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学前教育男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有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出现行为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因此,通过对学前教育男生心理特点的调查,对学前教育男生集体和个案的分析,探索适合学前教育男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推进学前教育男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前教育男生的心理素质,具有积极意义。

二、原因分析

(一)学前教育男生心理易感压抑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观念一贯将学前教育视为专属女性的领域。正因为如此,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一般以女生为主,男生可谓凤毛麟角,我校也不例外。调查结果表明,在女性化环境中学习和生活的男生,思维易受束缚,个性易被同化,易产生极大的压抑心理,甚至觉得自己闯进了一个专属于女性的世界。

(二)学前教育男生职业角色易感自卑

从一般意义上说,职业角色经常是性别类型化的,护理、文员、幼儿教师等被视为传统的女性职业,男性一旦进入其中,往往就会招致异样的目光。调查结果表明,我校的学前教育男生只有一个是自己选择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而其他的都是被调剂来的。由于缺乏专业认同感,有的男生担忧自己的学识和能力结构是否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有的男生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目标不明确,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学习,以致学习成绩远远落后于女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使他们感到痛苦万分。

(三)学前教育男生人际关系易感紧张

学前教育男生虽然渴望人际交往,渴望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是在一个女性化的环境氛围中,男生很难找到可以交流的同性朋友。调查结果表明,学前教育男生跟女生交往不多,也较少参加班级的活动,即使参加了活动,也是在活动中较少表现自己,普遍觉得对班集体没有归属感,因此,不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必须独自硬撑着,他们基本上是把自己封闭起来,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封闭心理。

(四)学前教育男生就业前景易感茫然

目前,男性进入学前教育行业以后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的不理想,其所得与社会、家庭和男性自身对个体所需求及其所担负的“责任”之间存在巨大落差。同时,由于我国体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致使幼儿教师社会经济地位不高,社会给予的回报甚少,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大部分男性幼儿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满足感,与他们的心理需求和自尊需求形成了一定的反差,最后导致他们不得不选择转行。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即将毕业的学前教育男生感到就业前景不乐观,调查结果表明,他们毕业后大部分人都不会选择学前教育职业,但要从事别的职业自己又无能为力,从而感到忧心忡忡,焦虑不安。

四、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我们应不定期地与男生沟通,从“自信心培养”、“情感教育”、“合作性训练”等方面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指导,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健康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男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一)制定不同的学习方式

和男生相比,女生具有更为复杂的感知记忆存储能力,而男生则更多地依赖动作和空间机械刺激。当他们同时面对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时,男生就要比女生更容易感到厌烦,也更容易表现出心不在焉的行为。在学习方式的设计上,应倾向于运动、实验操作、参与体验等方式。尊重并依照男生的个性与性别特征,适当开展“性别化”的教学活动。

(二)释放男生的阳刚气质

男生天生爱冒险、爱挑战、爱跑动,这些都与男生体内的雄性激素分泌有关。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适合男生运动的主题,触动男生体内的每一根神经,让他们的特长得以发挥,使得男生们认为学校是一个可以让他们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例如:可将班级、校园文化等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使男生们在向上、高雅的活动中展现自我,发挥特长,克服自卑,树立信心。

(三)优化男生的个性心理

从胎儿起,男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就落后于女生。到了大学,我们发现男生在某些方面的发展仍然落后于女生。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男生在动作发展的精细度、口语表达能力、读写能力等方面都比女生落后。因此,我们要改变不利于男生发展的因素,因性施教,让每一个男生的天性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四)加强男女生的人际交往

经常性的人际交往和交流能使人克服焦虑的心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前教育的男生与班级的女生没有太多的交流,也较少参加班级活动;即使参加的男生,也是在活动中较少表现自己;他们普遍觉得对班集体没有归属感,而这种情况往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慢慢地改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如把男生分配到不同的女生学习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学习问题,加强沟通,缓解男生的心理不适感。

(五)树立男生成才的楷模

男生进入学前教育领域的时间不长,但在各级幼儿园已涌现出不少的优秀男性幼儿教师。因此,我们要让典型引路,定期召开一些座谈会、联谊会等,让在职的男性幼儿教师和男生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解答他们内心的困惑,帮助他们对学前教育的了解。根据男生的特点、爱好和特长,让他们到幼儿园进行深入的教学活动,锻炼他们的能力,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危机感。

(六)认识男生的职业优势

随着幼儿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社会各界都认识到男性幼儿教师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到幼儿园进行见习和实习的学生中,男生往往会受到幼儿的普遍欢迎,他们在心理上更容易与幼儿磨合。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在游戏中,幼儿喜欢围在男生的身边,尽情地玩耍和嬉戏。因此,我们要帮助男生们正确看待自身的优势,树立良好的性别形象,找准未来职业价值的基点。让他们认识到,男性从事学前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是符合教育客观规律的。

男性幼儿教师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选择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作为培养幼儿教师主阵地的高师学前教育,应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措施,帮助营造男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氛围,加强男生的综合素质,为充满活力和挑战的学前教育界输送优秀的男性幼儿教师人才。

参考文献:

[1]于秀丽,任洁,杨文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教探索,2007,(1):125-127.

[2]章明明.大学生心理冲突现状调查[J].高教探索,2007,(2):120-122.

[3]贾玉霞.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7,(8):126-127.

[4]李玉秋.论我国学前教育需求男教师的迫切性[J].台州学院学报,2004,(4):75-78.

基金项目:肇庆学院青年项目《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心理健康教育探索》(编号:0807)。

作者:黄春蕾

第三篇: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市场需求的发展,许多高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 但是,许多高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许多学生带来了很大的消极情绪。 如果这种消极情绪带入未来的工作中,将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影响国家的未来。 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改进研究刻不容缓。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策略

引言

近年来,社会和市场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幼儿园教师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社会对孩子的关注也加强了外界对幼师心理健康的关注度。然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将成为幼师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心理健康也随之成为关注重点。

一、学前教育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性的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大学生不可缺少的教育课程。 通过上课不仅可以解决自己内心的迷茫,还可以有效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在不断学习中改善自己的人格。 在大学教育过程中,由于传统的心理教育理念的影响,组建了相关的心理健康咨询室,配备了比较专业的指导老师,但在进行心理教育时,许多大学仍然把教育重点放在心理问题严重、有消极情绪的学生上,忽视了对所有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是比较繁琐的专业,教师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手工、音乐及各种技能需要熟练、时间少、任务过重的课程安排和要求,致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2)内容没有目的性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区别。 学前教育专业是女生多、男生极少的专业,受男女性别关系的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大多存在人际关系障碍,如何在专业中与数量庞大的女生交往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女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强迫症,对事物要求很严格。 但是,许多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设计没有目的性,通过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整体注入式教学,教学大纲由于传统的一些板块反复利用,教学效果较差。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一)创设积极良好校园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和课堂教育的各个角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达到育人的功能。 首先,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爱护校园里的草一木,将校园里的凉亭、墙面都设计成不同的美感,通过无声的信息传播积极的正能量,让学生在校园里享受环境带来的快乐,更能放松身心,调节压力 其次,营造简单愉快的课堂环境。 教师必须善于以学生为教书育人之本,挖掘学生的优势,给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 例如,教学活动的设计、完美的舞蹈完成、优秀的美术作品,教师必须及时给予学生赞扬,给予学生认可的感觉,激发专业学习的热情和自信。

(2)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学前教育专业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变化,以情感为载体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刺激学生的大脑,增强学生的学习记忆力,并且通过积极探索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来充实和 学生必须加强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学习中成长,为了在技能练习中得到满足,必须发泄负面情緒或有效地排除故障。 学生经常处于愉快的学习状态,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消极的思想,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注意心理学理论的运用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和班级氛围,让学生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 教师可以在班上建立微信群和QQ群,利用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平等、真诚的沟通和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亲自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和分析问题,真正为学生解忧。 教师还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需要,大力开展以学生心理健康为中心、具有亲和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启发和指导学生自主接受心理援助和服务。 教师也要提高自身能力,加强心理素质训练,积极提高自身心理学修养,重视心理学理论的运用和推广。 教师通过举办主题班会和心理健康讲座,可以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律意识,树立和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 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和交流中视学生为平等主体,培养学生正确面对互联网的意识,在日常学习中正确使用手机和网络,为学生正确安排网络和学习的位置,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活动 教师要积极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四)创造丰富活泼的校园文化生活德育

为了使传统德育只重视说教、实效性差的问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首先,由于学前教育学生的特点,他们擅长唱歌跳舞,擅长写作和绘画,走在时尚的前面。 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同学和社会的认可。 他们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希望有足够的机会和场面来表达自己。 这种热情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二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有更多的业余时间,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外时间释放,得到更多的课外追求和心理满足,这也是我们实施德育教育和德育的好机会 因此,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在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实现自己的能力和社会价值,感受自己的成功和荣誉,觉得自己对社会有用,更激发自己的进取精神,激发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使命感。

结束语

总之,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心理现状、职业定位、学校实际情况、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以及以预防和控制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可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积极因素和合理方法,解决学前教育学生的心理问题,使他们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施舒.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J].知识文库,2020(22):13-14.

[2]秦慧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4):124-125.

[3]冯君洪.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J].才智,2018(29):95-96.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547000

作者:黄璇

上一篇:医院后勤管理论文下一篇:大学教师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