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道德教育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伦理者与心理者:道德教育中的学生身份研究

摘要:道德教育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是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灵魂,在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学生身份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处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任何时期的学生身份都是构成这个时期学生道德教育和道德发展的关键因素,道德教育无法逃避也不应该忽视道德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身份。因此,本论文试从学生身份为出发点,探讨道德教育中学生身份之“伦理者”与“心理者”的关系。通过理清道德教育中学生“伦理者”与“心理者”身份的界定、作用,结合具体的教育现状,分析道德教育过程中学生身份分裂的原因,并就此提出“伦理者”与“心理者”学生身份相统一的路径,以丰富学校德育理论的研究视野和空间,为当前德育工作者创新道德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考方式。本论文的撰写主要运用了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等,对道德教育中学生身份之“伦理者”与“心理者”展开研究,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重点阐述道德教育的研究现状,“伦理者”与“心理者”学生身份的内涵、相互之间的关系,为后面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是对道德教育中“伦理者”学生身份的概述。通过分析学生身份之“伦理者”的存在依据、本质特征及教育价值,进而探讨其身份的现实建构。第三部分是对“心理者”学生身份的概述。同理,通过厘清学生身份之“心理者”的存在依据、本质特征及教育价值,继而探究如何建构“心理者”学生身份。第四部分主要探讨的是“伦理者”与“心理者”学生身份的分裂。透过其分裂的表现,指出危害,剖析原因,进而深化对道德教育中学生身份的研究。第五部分是对“伦理者”与“心理者”学生身份统一路径的对策探究。通过分析“伦理者”与“心理者”学生身份统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道德教育的内在动力、方法运用和实现机制方面提出“伦理者”与“心理者”学生身份统一之行动路向,为当前道德教育改革提供建设性参考。道德教育是伦理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融合。在道德教育中,学生有“伦理者”与“心理者”的身份。“伦理者”与“心理者”学生身份的统一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道德观念的接受和认可。本论文以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低效”的现实困境为问题导向,对道德教育中“伦理者”与“心理者”学生身份进行研究,较于以往的道德教育探讨,选题有一定的开创性。通过对道德教育中“伦理者”与“心理者”学生身份的关系研究,笔者意在力图拓宽道德教育的研究视域,为道德教育创新改革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伦理者;心理者;道德教育;学生身份

学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 有关道德教育的论述

(二) 有关身份、学生身份的论述

(三) 有关道德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和伦理学基础的论述

(四) 已有研究的评价与启示

三、相关概念概述

(一) 作为学生身份之“伦理者”的界定

(二) 作为学生身份之“心理者”的界定

(三) 作为学生身份之“伦理者”与“心理者”的关系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目的

五、论文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道德教育中作为“伦理者”的学生身份

1.1 “伦理者”学生身份之存在依据

1.1.1 人的社会化类本质要求

1.1.2 学校道德教育的社会伦理导向

1.1.3 个人道德发展的内在规定性

1.2 “伦理者”学生身份之本质特征

1.2.1 多元环境下的价值主体

1.2.2 受动状态下的主体地位

1.2.3 功利与道义并存的价值追求

1.3 “伦理者”学生身份之教育价值

1.3.1 强化学生道德角色的自我认知

1.3.2 激发学生人际交往的善良情感

1.3.3 增强学生日常行为的道德自律

1.3.4 激励学生人生潜能的有效释放

1.4 “伦理者”学生身份之现实建构

1.4.1 教育目的要导人向善以关照伦理生活

1.4.2 教育观念要以人为本以凸显生命关怀

1.4.3 教育实践要民主平等以彰显道德正义

第二章 道德教育中作为“心理者”的学生身份

2.1 “心理者”学生身份之存在依据

2.1.1 学生是作为主观意志的存在

2.1.2 道德教育是道德心理的教育

2.1.3 健康心理是优良道德的存在前提

2.2 “心理者”学生身份之本质特征

2.2.1 心理敏感但不强大

2.2.2 情感丰富但不稳定

2.2.3 认知敏锐但不深刻

2.3 “心理者”学生身份之教育价值

2.3.1 心理空间为学生道德观念的建构注入可塑性

2.3.2 心理需求为学生道德社会化提供主观动力

2.3.3 心理承受力为教师的教育行动提供边界标示

2.4 “心理者”学生身份之现实建构

2.4.1 晓以认知:以道德认知为根基

2.4.2 动以真情:以情感体验为动力

2.4.3 导以践行:以实践体验为关键

2.4.4 励以人格:以人格培育为灵魂

第三章 作为“伦理者”与“心理者”学生身份的分裂

3.1 “伦理者”与“心理者”学生身份分裂的表现

3.1.1 道德目标对心理承受力的过载

3.1.2 道德手段对心理适应力的僭越

3.1.3 道德主体与心理主体的互认困难

3.1.4 道德人格分裂导致心理人格分裂

3.2 “伦理者”与“心理者”学生身份分裂的危害

3.2.1 增加学生的道德不确定性

3.2.2 割裂学生个体发展的完整性

3.2.3 导致学生的自我角色混乱

3.2.4 造成学生的道德价值观错位

3.3 “伦理者”与“心理者”学生身份分裂的原因

3.3.1 伦理学与心理学的学科分野

3.3.2 规范与情感的价值取向差异

3.3.3 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矛盾

3.3.4 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冲突

第四章 作为“伦理者”与“心理者”学生身份的统一

4.1 “伦理者”与“心理者”学生身份统一之必要性

4.1.1 有利于建构基于健康心理的道德价值立场

4.1.2 有利于形成心理愉悦的道德教育氛围

4.1.3 有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道德开放

4.2 “伦理者”与“心理者”学生身份统一之可能性

4.2.1 伦理与心理为主体人的一体构造

4.2.2 伦理与心理本质属性的耦合

4.2.3 伦理学教育方法与心理学教育方法的相互融通

4.3 “伦理者”与“心理者”学生身份统一之行动路向

4.3.1 道德教育的内在动力:道德心理认知与道德情感体验相结合

4.3.2 道德教育的方法运用:外在道德教化与自主心理建构相结合

4.3.3 道德教育的实现机制:外律性道德约束与内在心理激励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野外教学论文提纲下一篇:数学类教育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