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本科论文

2022-05-12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心理教育本科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我国高职教育历经十多年的发展,从低层次量的规模扩张转向高层次质的内涵发展,从教育与政治经济相互关系的层面分析,高职教育定位在专科层次存在有与我国政治经济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的方面。高职教育学制体系应符合高等教育分类本意,应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相适应。

第一篇:心理教育本科论文

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共同实施高职本科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摘 要 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共同实施高职本科教育是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一些省市自治区已在高职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并取得明显成效。今后,政府应加强统筹协调,深化高职本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高职本科教育的各项配套政策;试点高校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深化校企在本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过程与管理等方面的合作,提高高职本科教育的质量;全社会应为本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氛围。

关键词 本科高校;高职院校;高职本科教育;职业教育

目前,一些省市自治区的高职教育仍全部为专科层次,但高职教育作为完整的高等教育类型,亟需完善本科乃至研究生层次。河南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共同实施的高职本科教育就是现阶段为构建和完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所进行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一、国内外开展高职本科职业教育的实践

(一)国外开展高职本科教育的实践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如美国的普渡大学在1967年开设了市场营销、商业行政管理等高职技术相关专业,学生毕业时可获学士学位证书。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广泛推广“生计教育运动”,促使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形式和内涵上进一步融合,约300所左右的高校相继增设了高职类本科专业。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后,联邦德国开始逐步将一些三年制高职院校升格为四年制应用技术大学,进一步提升了联邦德国的高职教育的办学层次和整体实力。

(二)我国实施高职本科教育的主要途径及模式

主要途径:普通本科高校举办“高职学院”实施本科教育;普通本科高校直接举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举办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一些高水平高职院校的优势或特色专业实施高职本科教育;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合作联合开展并实施高职本科教育。

培养模式:是以湖北为代表的“3+2”培养模式。如湖北工业大学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3年,学习期满后,经考核测试合格,进入普通本科高校进行为期2年的学习[2]。二是以天津和浙江为代表的4年制培养模式。如天津交通职业学院与天津师范大学[3]、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工商大学等实施的本科教育。三是以广东为代表的“2+1+1”、“2+1.5+0.5”培养模式。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采用2+1+1模式[4],即学生在第一至第四学期在本科高校就读,第五至六学期在高职院校就读,第七至第八学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广东嘉应学院与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采用“2+1.5+0.5”培养模式,即学生在第一至第四学期在本科高校就读,第五至七学期在高职院校就读,第八学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二、河南实施高职本科教育的试点院校、基本原则、最终目标及责任划分

試点院校:河南省政府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结合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的意愿与发展定位,确定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试点高校。首批试点的高校多数是正在谋求转型发展的本科高校,试点的高职院校都是国家、省级示范性或骨干高职院校。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2015年河南工业大学与河南化工职业学院等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开始共同实施高职本科教育,具体见表1。

基本原则:一是坚持试点先行与示范引领。二是坚持分类推进与需求导向。按照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对本科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科学定位高校的人才培养类型、服务面向、质量标准要求等,提高高校主动适应人才市场变化的能力、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能力。三是坚持顶层设计和综合改革。加强高职教育顶层设计,增强高职教育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充分发挥省级政府在高职教育改革中的统筹作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融合。

最终目标:引导一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促进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院校或骨干高职院校做大做强;试点高校的就业质量显著提高;服务河南区域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显著增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更加完善。

责任划分:本科高校主要负责招生与录取,学籍管理,毕业证、学位证发放等工作。高职院校主要负责学生学习地点的保障,日常学生管理,日常教学与管理,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性教学及其管理,顶岗实习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等工作。双方共同制定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本科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督。

三、河南省本科高校与高职院共同举办的校本科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

(一)本科专业设置

河南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的本科专业设置既充分发挥了本科高校的专业优势和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又对接了河南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如河南工业大学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为河南省重点学科,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点;河南化工职业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紧缺型人才培养专业、省级骨干专业。根据双方的学科优势和专业优势,2015年共同举办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郑州轻工业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是河南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5];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械一体化专业是河南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省品牌示范重点建设专业、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根据双方的学科和专业优势,2015年共同举办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等,详见表2。

(二)强调学生技能培养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整体思路是以培养河南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的一线本科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通过示范引领、试点推动,促进高职本科教育更加有效、直接地为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服务。

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特点:一是课程模式的职业性。各本科专业开设的课程、学生需要考取的资格证书和所要达到的技能标准三者实现了深度融合。二是教学模式的实践性。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三是注重考核学生的技能。四是突出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特色。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均能以提高本科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注重发展内涵,突出特色,使“企业化教学、职业化教育、素质化培养”的办学模式和“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加强。

四、河南省高职院校实施本科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高职院校本科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试点高职院校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本科专业实施“双师”素质教师制度,有计划安排本科专业课教师到企业一线去考察和学习,提高本科课程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不断提高。支持专业教师通过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及考试,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鼓励教师通过脱产进修、在职学习、顶岗实践、国内访学等形式,提高业务水平和学历层次。河南化工职业学院实施了“充电”“青蓝”“双师”“名师”工程。组织教师参加技能竞赛,以赛促建,把技能竞赛标准与职业岗位要求、行业标准与岗位工作过程紧密对接。通过举办说课比赛等活动,促进教育信息技术在本科教学领域的运用。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

试点高职院校都制定了本科课程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加强对本科课程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有计划有意识地从企业行业聘请一线能工巧匠、高级技术人员和专家担任本科课程兼职教师,建立了一支业务能力强、数量适中、相对稳定的本科课程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承担的实践技能课程的比例不断增加,达 50% 以上。

(二)高职院校本科专业的课程建设

1.本科专业的课程内容

各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密切合作编制本科课程标准,确定本科教学内容。一些教学单位实施以赛促建,把本科学生技能竞赛标准与职业岗位要求、行业标准及工作过程紧密对接。一些本科专业引入行业企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和技术标准开发本科专业课程,将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纳入本科课程。一些本科专业积极进行核心課程教学模式改革,着力构建“校企融通、学做一体”的本科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一些技能课的教学场景放在企业,把以课堂间接传授知识为主的育人环境与直接取得实际能力和经验为主的现实环境有效结合起来,实现了教、学、做三位一体。加大经费投入,试点高职院校正在建设一批实用的本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2.教学方法与手段

优化教学设计,完善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如河南化工职业学院本科课程大力推行基于工作过程、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所有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都进行了项目化教学设计,在专业教学中广泛采用讨论法、案例法、六步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本科课程采用了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突出教师课堂的“教”与学生的“学”和“做”相结合,强化本科学生动手“做”的比重和环节,以“做”促“教”,以“做”促“学”。课程的考核侧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一些课程实施了“考核+技能证书”的考核方式。

(三)高职院校本科教学的管理

1.本科教学的管理规范

高职院校都建立了院系两级本科教学管理体系,成立本科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院系两级教学督导组织。规范本科教学的管理制度,健全了本科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各教学单位制定了严格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监督制度,将教学管理重点放在教学实施过程之中。各校教务处都配备了现代化教务管理系统,构建了教学与管理信息交互和共享的网络化平台,提升了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常亲临本科教学第一线检查、听课;本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对高职院校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和质量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成立由在职教师和退休教师组成的教学督导组,开展听课和评教工作;学生处、教务处负责本科教学质量建设和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各教学单位负责本单位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

(四)高职院校本科课程的实践性教学

1.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高职院校把本科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作为本科专业教学核心环节纳入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整体设置中,主动吸引行业和企业专家共同进行岗位分析,一起确定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使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明确各专业实践课程与项目的实训目标、实训组织、实训时间、实训条件与要求、实训内容、实训程序和实训考核等,落实课程各实训项目的教学内容、教学人员、教学资源、教学要求、时间安排、仪器设备和考核评价等。高职院校把技能竞赛标准与行业标准、工作过程及职场岗位要求紧密对接,积极鼓励本科专业相关教师模拟职业大赛参赛项目,探索出一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本科课程教学模式。

2.实践教学管理

高职院校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本科课程实践教学标准,成立院系两级督导管理体系,建立一支校企结合的本科实践教学团队。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如河南化工职业学院制定《本科实践教学工作规程》制度,成立院系两级、专兼结合的教学督导队伍,建立专职本科实践教学管理队伍,为各本科专业配备专职实践管理人员。

3.实践教学条件

校内实训基地设施完备。如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本科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由32个专业实训室、1个引企入校的4S店和1个驾驶训练考试中心组成。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承担学生基础训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训教学、开展社会培训等任务。河南信誉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投资800余万元在校内建成了集汽车整车销售、配件销售与管理、售后服务、汽车技术服务为一体的4S店,建成了“校中厂”,为校内本科学生提供了真实性生产实习环境,实现了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为营造测量实训环境氛围,培养本科测绘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按照“真实测绘产品、真实作业流程、真实职业氛围”的设计原则,根据校区地形、建筑形式与分布特点,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测绘工程系与河南省测绘工程院共建实训场,共建内容包括实践环节教学实施体系、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实训项目开发、实训场馆环境设计和仪器设备购置论证等。

校外實习基地建设质量高。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本科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由汽车制造厂、汽车销售服务4S店、专业保险评估公司等多家企业组成,主要承担本科专业学生轮岗实习、顶岗实习、毕业生就业及专业课教师学习进修等任务。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科学系先后与深圳深华世纪科技有限公司、中船重工713研究所等多家企业进行全面合作,充分利用企业产品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实施合作项目,形成人才共育、成果共享、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机制,实现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五、河南省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共同实施高职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

本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国家和全社会为其营造良好环境。目前人才培养的内外部环境、现实条件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些联办高校还存在重学历、轻技能的倾向;部分专业设置缺乏市场的适应性,专业建设没有考虑高校本身的专业优势、特色及产业需求;一些高职院校的本科专业师资队伍质量不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质量有待提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和质量与本科专业的需要尚有一定的差距;校企合作缺乏长效运行机制;人才培养的配套制度不够完善。

(二)对策

1.试点高校应成为高职本科教育的积极实践者

联办高校应明晰高职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和改善本科专业设置;深化本科专业课程改革,创新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注重本科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训,强化本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区域现代企业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提升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改进本科教育教学过程,强化本科学生素质培养;高职本科教育应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明确发展定位,建立企业行业共同参与的治理结构;建立与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体系,创新高职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本科专业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促进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本科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积极发挥区域和行业作用,探索研究生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

2.政府应成为高职本科教育的坚强后盾

加强对高职本科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对联办高校的政策支持和指导,搭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逐步扩大联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在试点本科专业建设经费上予以倾斜;积极探索高校分类设置与管理,完善高职本科教育评估体系;加大办学体制改革的支持力度,大力培养本科专业高水平“双师型”专兼职教师。应将联办的本科专业的高水平师资培养纳入省级人才支持项目,支持试点高校本科专业加大海外人才的引进力度,支持试点本科专业的教师国外访学,开展本科专业的国际合作,在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中适当增加试点本科专业教师的选派计划。加大对本科专业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积极促进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试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项目相结合走出去办学;对试点本科专业教师以技术、知识等要素入股的企业应予以政策倾斜和支持,企业对本科专业捐赠的实验实习实训设备、设立的培训基地应依照国家教育捐赠的相关优惠政策规定给以税收优惠;扶持试点高校与企业共同建设本科专业实习实训基地。

3.全社会应积极营造本科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行业企业应积极参与高职本科教育人才的培养;加强政策宣传的力度,坚定高职教育改革的信心,为高职本科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广泛动员各部门、用人单位和专家学者积极参与本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研究;组织新闻媒体及时宣传和报道试点高校共同实施高职本科教育的先进经验。

总之,高职本科教育需要政府部门、联办高校、学生和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构建“多方合作、多元评价、协同育人、共建共享”的长效运行机制,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本科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洪浩.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06(2):117-120.

[2]2015年湖北省高职与本科院校接力培养“3+2”型人才-29个专业招收技能型本科[EB/OL].[2015-04-18].http://www.jz100.com/thread- 614197-1-1.html.

[3]天津:今年启动四年制高职教育改革试点工作[J].教育与职业,2012(7):12.

[4]高金花.今年广东省首试本科高校与高职联合培养本科生[N].信息时报,2013-06-15(A4).

[5]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与郑州轻工业学院联办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EB/OL].[2015-05-29].http://www.haedu.gov.cn/2015/05/29/1432886924378.html.

Study on Undergraduate Leve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mplemented Jointly by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ang Mingjie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colleg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graduate leve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uthor Zhang Mingjie, associate professor of He’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Applied Technology(Zhengzhou 450042)

作者:张明杰

第二篇:高职教育升级为本科教育的思考

摘要:我国高职教育历经十多年的发展,从低层次量的规模扩张转向高层次质的内涵发展,从教育与政治经济相互关系的层面分析,高职教育定位在专科层次存在有与我国政治经济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的方面。高职教育学制体系应符合高等教育分类本意,应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相适应。部分条件具备的高职院校升级为本科院校有助于提高高职教育的生源质量和就业竞争力,有助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本科教育;学制体系;教育与经济发展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正由以低层次、规模扩张为目的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高层次、提升质量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即从追求量的布局转变为追求质的提升,试图让高等教育更加紧密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积极适应这种变化,改变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以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为中心转变,尝试和推行诸如“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高职教育的内涵,推动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但在这种内涵式发展中,其高职教育学制体系给高职教育更深入地改革带来诸多问题。高职教育学制体系在衔接上出现断档,低一级职业教育向高一级高职教育输送人才没有全面连贯的学制设计。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高职教育改革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正视这一问题,务求妥善解决,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制度设计支持,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一、高职教育定位在专科层次的困惑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在办学定位、办学规模和条件、职业人才培养水平、职业师资队伍等方面有了显著提高。有些高职院校与某些普通本科院校差距在拉近,甚至个别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超过了某些普通本科院校。但由于高职教育学制体系定位在专科层次,其在招生就业、财政支持、教师待遇等方面明显不及普通本科院校。甚至学生考入高职院校感觉自己是“二等学生”,就业时感觉是“二等毕业生”,这种高职教育学制体系上“二等化”,使高职院校觉得低人一等,势必影响高职教育发展的积极性。

1.高职教育定位在专科层面不符合教育与外部关系的规律。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滞后性”说明教育优先发展的必要性。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更加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和生产实际的教育类型,应当很好地满足于当前的社会经济生产的需求,也应当着眼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规律,一方面要求教育要适应当前政治经济的需要,另一方面教育要对当前的政治经济有超前的发展,这也是我国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国策的根据所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以专科层次为主在过去是基本符合教育与外部关系规律要求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应向高层次发展,把高职教育定位在专科层面的终极形态,无疑是不符合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纵观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从过去以中等或专科层次为主开始逐渐向上延伸至本科(学士)教育层次乃至硕士研究生教育层次为主。如日本开始规范职业型研究生院的建设,以培养高级职业技术人才;我国台湾地区的高职教育不仅有硕士研究生教育层次,甚至有的已上升至博士研究生層次。我国在硕士研究生教育层次设置的专业学位已经含有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分。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反作用应考虑其学制设计的超前性或前置性,为后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合适的人才,而避免人才供给的“滞后性”。

2.高等教育分类把高职教育定位在专科层面是片面的。一般在高等教育分类中,有人把其分为学术型和职业型(有人还分为研究型和教学型、理论型和应用型等),但没有人把高职教育定位在专科层面。实际上高职教育也是应该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不仅有专科,而且应该有本科乃至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在学制设计上应与普通高等教育互相贯通。目前在我国普通本科院校中,已经有些地方高校将办学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开展供需对接,渗透了职业教育的理念。国外的学术型和职业型高等教育并没有把两者割裂,在学制上也没有设置不可逾越的鸿沟。现实是,我国高职教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满足了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贡献,但其地位却被僵化地定位二流教育、统一控制在专科层次办学,使其在招生就业、学生升学以及工作中的薪金、升职等方面都处于不利的地位。我国高职教育定位在专科层次不是高等教育分类的本意,应该用其本源的和发展的观念改变这种僵化的理解。

3.高职教育定位在专科层次不利于倡导终身学习理念。把高职教育定位在专科教育层面,“堵”住了向上一级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与普通高等教育也没有设计合理通畅的沟通渠道,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其培养的人才在市场机制的竞争中会先天不足的。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又不平衡的现实下,高等教育需要大众化也需要类型多样化,应当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然而,现行学制结构把高职教育定位在专科层次,人为设置了高职院校及其学生上升的空间,把高职教育变成了封闭顶端的教育形态,忽视了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上的需要,与终身学习的理念相悖。虽然高职教育中出台了关于优秀专科生升入本科教育的选拔制度,但能够升入本科学习的学生实属凤毛麟角;虽然我国还有众多继续教育形式,如成人教育、网络教育、高教自考、业余大学等,可以满足某些终身学习的需求,但对大多数高职毕业生来说,不能满足或者不适合他们继续职业学习以及其他继续学习的需要。

二、高职教育升级为本科教育展望

按照一般的理解,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一个持续发展的阶段,而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升级为本科教育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实际上高等学校的发展在一定经济社会时期是可以超常规发展的,比如,1965年建校的英国华威大学,经过不到五十年的发展。我国近代意义的高等教育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办学治校的丰富经验,建国后我国经过长期的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对高等教育也形成了比较成熟制度。目前,我国有些高职院校在办学经费、师资队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实习实训基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升级为本科教育层次的基础。人为主观地、整齐划一地将其定位在专科层次,是对高职教育发展呼唤的忽视,对人们需要高职教育发展的忽视,对高职教育课持续发展不利。

1.高职教育升级为本科教育符合教育分类理论。高等职业教育是区别于学术型、研究型的另一种高等教育类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的高等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按照高等教育分类,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范畴,其内部构成可以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等多个层次。我国目前的高等应用型人才教育一般认为主要在高职层次,当然,许多地方本科院校也在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但仍采用学科型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离职业教育的宗旨还有很远的距离。多样化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教育的层次应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提升。高职教育的层次化既反映了经济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又能满足人们学习的层级需求,也是全球高职教育发展历程的生动体现。

2.高职教育升级为本科教育有助于提高生源质量。高职教育升级为本科教育有助于使高级技能型人才得到社会的认同,提高其社会地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间矛盾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因为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的价值没有真正得到社会应有的认可,人们对本科教育深情相望,不情愿报考高职院校,造成高职院校生源不足、质量不高。实际上,有些学生乐于学习职业教育的专业和技术,有些学生适合技能型的工作,操作能力强,但由于高职教育的“低人一等”,他们不得不选择普通高等教育而放弃乐于学习或适合学习的高职教育。所以,高职教育升级为本科教育不仅能提高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认同感,也能有效提高高技能人才对其自身的认同度。改变重视普通高等教育和轻视高等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引导学生的择校、择专业观念的转变,使乐于参加职业教育和适合职业教育的学生心甘情愿地选择高职教育,有助于提高报考高职院校考生的数量和质量。

3.高职教育升级为本科教育有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初,德国在面临迅速发展的工业化、信息化、服务性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提出综合性大学培养科学中坚,应用技术大学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改革目标,重视应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技术人才的地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是通过普及应用技术本科以上教育来有效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英国以能力为重的技术学院、印度的工程与技术学院和技术大学、法国的科技工程學院等,也都是以技术教育为主、以技能培养为重。通过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应用型人力资源的优势助推生产技术普及和广泛运用,激发生产力的巨大活力,推动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面临转型,政府积极推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社会产业结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应该积极适应这一转变,打通高职教育学制上的瓶颈,设计好职业教育升级体系,为转型后的经济社会培养更多合格人才。

4.部分地区高职教育升级为本科教育条件基本成熟。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迅速提高。在部分发达地区,高职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加快发展。但这种发展不仅是规模的扩张,主要是办学层次和水平的提高、办学内涵的提升。目前,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完成了社会生产的工业化,正在向知识社会大步迈进;很大一大部分地区正在加速工业化,当然还有相当的地区比较落后。这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需要高职教育应有多层次定位,根据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高职教育的层次,使高职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具备了将专科层次高职教育升级为本科教育的条件。

经过多年的发展,一些高职院校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途径、社会服务定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一套招生、培养、就业的可持续有效办学模式,找到了一条健康发展的办学之路。其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办学经费和实习实训等办学条件基本具备了升级为应用型本科层次教育的要求,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在办学实力、办学效益、学生就业等方面超过了不少本科院校。应积极引导那些办学定位明确、办学方向正确、办学条件达标、生源就业较好的高职院校升级为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甚至鼓励探索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当务之急是做好调研,积极先行试点,力争尽快设计出健康完整的高职教育体系,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培养源源不断的合格人才打好基础。

作者简介:侯爱民(1960-),男,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生工作部任职,教育管理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作者:侯爱民

第三篇:保险专业本科教育探析

摘要:保险专业本科教育是保险高等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人才兴业战略的基础和关键。在比较分析武汉地区高校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学科交叉与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校与业界的长效合作机制、加强校际联系、深化教学改革以及适当扩大保险本科招生规模等方面,提出改革发展武汉地区高校保险本科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保险;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引言

2012年6月教育部发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其中第五部分专门针对人才培养和供给结构进行了规划。规划要求加快培养金融、现代物流、高技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急需人才。地方高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普通本科学校要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应用性、实践性的课程,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这些内容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以国家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为研究背景,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依托湖北保险市场的保险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路经研究”的项目组成员对武汉地区5家开设了保险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经济学院以及湖北工业大学的保险本科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武汉地区高校保险本科专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路径。

保险教育既包括正规的学历教育,也包括职业性的继续教育、行业性的资格教育等其他不同形式,其中学历教育是基础,继续教育是核心,资格教育是辅佐。规范性的学历教育是保险教育的主力军,它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博士研究生教育四个不同的教育层次,而本科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起始阶段,为后续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提供原材料;同时,从我国保险专业高等教育的整体格局来看,招生人数、开设的院校数最多的也是保险本科层次。2013年中国教育在线高考填报志愿查询系统显示,全国范围内开设了保险本科专业或设置了保险学方向的高校共有106所。因此,保险专业本科层次的教育水平成为确保保险业专业人才队伍升级换代的基础和关键。

二、武汉地区高校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湖北作为科教大省,保险专业本科教育水平在全国享有一定声誉。目前在武汉地区单独开设了保险本科专业的五所高校中,既有部属重点院校,也有省属重点院校,对比五家高校保险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结合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特色、课程结构及学分比例、招生计划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别,从而形成了武汉地区多层次、全方位、各具特色的保险本科教育体系。

1.人才培养目标都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五家高校尽管办学层次及开设保险专业的时间各不相同,人才培养定位也有差别,但在培养方案中都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五所学校保险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保险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数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反映在人才培养的结果上,就是要求学生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研究创新能力,体现了保险学科应用型、实践性的特征,也显示了本科层次教育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的双重特性。

2.形成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特色。五家高校中,武汉大学实力最强,在保险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形成了全国知名的“武大模式”,是培养保险高级专业人才的摇篮。其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紧密依托保险市场,突出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和财经院校的学科优势,形成了保险专业开放、复合、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其他三所高校中,湖北工业大学和湖北经济学院属于湖北省属二本院校,中南民族大学在湖北等七个省区进入第一批招生,这三所院校在保险本科人才培养方面也在不断探索,但目前还没有完全形成有影响力的人才培养特色。

3.实验与实践教学在课程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保险专业的应用型特征使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这一特征反映在高校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中,则为实验与实践教学课程都占有一定比例,如表1。

表1选择了两所211院校和两所省属普通院校进行了对比。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部属重点院校武汉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实验与实践课程学分占比均在8%左右,反映了211重点院校以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高级研究型人才为主;作为省属重点二本院校的湖北工业大学和湖北经济学院,其课程结构中实验与实践课程学分比例均在14%左右,反映了省属重点院校以培养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这些学校在历次的培养计划修订过程中还会不断加大实验与实践课程比例。

4.招生难以上规模。囿于行业成见,保险本科专业招生一直以来并不太理想,即便是像武汉大学这样的知名高校,以保险为第一专业志愿的学生不足2/3,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被调剂到保险专业的;在谈及对保险的认识时,大部分学生不看好这一专业,即便在经历两年的专业学习之后仍然对该专业持否定态度。五家高校保险专业每年招生计划一般都在40~60人之间,实际招生人数长期保持一个教学班级的规模,很少出现两个以上的教学班级,如表2(武大近年因实行大类招生,故无相关数据)。

5.通过对武汉地区高校保险本科教育现状的调研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武汉地区保险本科教育水平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但是“保险业界人才难求,保险学生工作难找”的供需矛盾仍然存在,保险本科教育仍然存在着以下亟待完善的问题:

(1)教材比较陈旧。目前在高校保险专业的教学中,主干课程均能使用规划教材(或获奖教材、推荐教材),这些教材的编者一般都是学界知名的学者、专家,教材本身的体系以及知识结构是经历了时间检验的。但是由于实践在不断发展,许多知识点及实际做法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由于2009年对《保险法》进行了修订,一些具体的法律条文也随之发生变动,而与保险相关的教材的再版工作却跟进较慢,教材里面的一些内容与实践脱节,很少涉及国内外热点问题。对于这种情况,有些高校的任课教师会自行补充相关最新资料,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2)教学方法比较传统。保险专业实践性很强,仅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日新月异的保险业发展的。因此,各高校的保险专业都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探索。在教学中,增加了实践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运用。但是,传统的理论教学法仍然占主导地位,一些实践教学法也只是起到蜻蜓点水的作用,并不能满足学生对实践认知的需要。学生普遍反映,希望更加深入实践一线去感知、消化理论知识。

(3)具有业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较少。5所高校都非常注重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以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师资力量最强。但是,普遍缺少具有业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的教师居多,因此虽然对学界的前沿动态把握较多,但却没有建立专任教师去业界锻炼实践的有效渠道,只是通过邀请一些已经毕业的在保险界从业的校友给在校学生做一些业界动态的讲座,学生接受的业界最新动态显得不完整。

(4)缺乏学界与业界良性互动的长效保障机制。目前武汉地区保险学术界与业界的合作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层面展开,但双方整体良性互动的长效保障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在这方面,湖北保监局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如在2010年8月份颁布了鄂保监发[2010]49号文《关于推动校企合作促进湖北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但是意见主要是针对保险公司提出了一系列要求,由于没有教育主管部门的参与,对各高校却并不具强制性和约束力,因此各高校参与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三、武汉地区高校保险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九章专门就人才兴业、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进行了长远规划。为此,武汉地区高校保险本科教育需要深化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助力湖北地区保险业“十二五”规划人才兴业目标的全面落实。

1.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实践急需的复合型保险专业人才。当前高校在保险人才培养上主要强调应用型,较少提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事实上,保险商品有其独特的性质,保险经营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因而保险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急需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适销对路的复合型保险专业人才。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点带面,形成高校百花齐放的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我国保险业巨大的发展前景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来支撑,各高校可以在现有教学资源和办学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知名院校带领下,各省属高校也应积极探索各自的保险人才培养特色。比如,湖北工业大学依托其著名的工学背景培养财产保险公司急需的工程、机械、建筑、船舶等复合型人才;中南民族大学依托其多民族办学背景,可以在民族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而为一些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培养保险专业人才,助力少数民族地区的保险业跨越式发展。各高校只有把目光紧盯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各自的人才培养特色,才能真正实现武汉地区保险本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3.加强校际联系,深化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是高校人才培养永恒的主题。在保险本科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开设了保险专业的高校需要齐心协力,加强区域合作,以老带新、以点带面,在保险专业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深化改革和研究,比如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区域性或全国性的教学研讨会、开展区域性的保险专业学生的科技竞赛,等等。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校际联系,共同打造区域性的保险本科教育金字招牌。

4.建立高校学术界与业界的长效合作机制。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是服务经济建设,高校必须走出去,积极与业界形成多层面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在单个高校层面建立与业界的长效合作渠道;另一方面,由各地保险监管当局和教育主管部门联合牵头,建立保险校企合作的长效保障机制。在具体做法上,高校方面,既要有在校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也要派专任教师到企业锻炼;保险企业方面,既要借助高校平台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学历层次,也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联合或者委托高校开展课题研究、市场调查或项目攻关,努力把学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5.适当扩大保险本科专业的招生规模,实现保险销售队伍的升级换代。保险本科专业毕业生一般都愿意从事保险企业内勤管理工作,大多不愿从事保险销售,原因之一就是保险销售人员综合素质良莠不齐,入职门槛低。实现保险业跨越式的持续发展,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保险销售队伍,逐步提高保险销售人员的入职门槛和学历水平。而根据阳光高考网统计的近几年数据,每年保险专业本科毕业生规模只有金融专业的十分之一。2007年的一个粗略统计结果表明,保险业30多万正式员工中本科以上学历只占30%。因此,高校保险专业的本科学历教育应本着服务经济的指导思想,应在调研的基础上适当扩大招生规模,为保险从业人员队伍尤其是营销队伍的升级换代提供人才储备。

当前我国保险业正处于转变生产方式的关键发展阶段,未来较长的一个时期,湖北保险业依然人才短缺,保险公司也依然会求贤若渴,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优秀的营销人才仍然是稀缺资源。武汉地区高校只有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保险专业本科层次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保险本科专业人才在行业内的就业率,才能做大做强武汉地区保险本科人才培养这块金字招牌,才能实现武汉地区高校保险本科教育持续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O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207/139702.html.

[2]冯文丽,赵凯.我国保险人才供求的“两难矛盾”及保险教育创新[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09,(23).

[3]张青枝,魏丽娜.中国高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隐忧与思考[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

[4]武汉大学官方网站[EB/OL].http://www.whu.edu.cn/index.html.

[5]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官方网站[EB/OL].http://www.znufe.edu.cn/.

[6]杨玲.应用型保险人才培养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1).

[7]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EB/OL].http://www.circ.gov.cn/we

b/site0/.

[8]叶安照.高校保险本科专业立体教育教学系统研究[J].保险研究,2010,(6).

(编辑:陈见波)

作者:付钢 刘应元

上一篇:小学教学教育论文下一篇:网络技术基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