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班通对农村初中教学方式影响的研究”研究报告

2022-09-11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略)

二、理论基础及依据

(一)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不应该被看成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通过学生对知识的交流、探究来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教师不再是书本知识的“搬运工”, 而是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工具, 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因特网的飞速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影响。本课题的研究正是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继承和进一步探索。

(二) 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研究证明, 一个基本的记忆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即识记、保持与遗忘、再认或重现。影响识记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信息的呈现方式。信息是通过简单的呈现, 还是结合一定的情境, 通过多种媒体呈现, 学生的识记效果大不相同。研究表明:图、文、声、像并茂的信息呈现, 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较强地刺激学生大脑皮层, 提高记忆能力, 使学生对抽象的知识产生直观形象的认识。

多媒体课件正是充分利用数字处理技术和视听技巧, 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 将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 在辅助教学方面发挥作用。

(三)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重视人类的思维能力、情感体验和主宰自己命运的能力。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他们认为:教育的职能和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精神, 促使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教育, 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1.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 (1)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2) 情感化的师生关系。

2. 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与人本主义的契合主要体现在: (1) 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做到了随时有学习之机、人人有学习之所,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班班通”设施的运用, 为人本主义教学和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 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 这对教师角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拥有者、输出者、高高在上的权威专家的角色, 更大程度上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中介者、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合作者和监督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与学生构成一种伙伴关系, 学生获得学习上的自由, 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研究性、探索式学习。

三、课题界定

本课题研究有三个基本的概念:一是“班班通”:“班班通”是一个融合了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以及教育教学整合等内容的系统工程。我校搭建是“大屏幕电视”+“计算机”的模式, 即以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核心设备, 并配以各种信息展示与交互设备的多媒体教室及配套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二是“农村初中”:信息化技术比较落后的农村初级中学校。三是“教学方式”:指师生在共同活动过程中的某一发展阶段所采用的目的性动作, 包括外显行为和内隐的心理活动。教学方式分为:教师的教授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中使用媒体手段的方式。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003年前, 班班通式的交互式教学设备处于萌芽阶段, 国内研究者对其关注较少。2005年, 随着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 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题, 强调师生的互动, 而班班通式的交互设备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从2008年开始, 有关班班通交互教学的研究开始增多。从中国知网的统计数据看, 2010年前, 大约有45%的研究文章都在研究交互设备优化教学理论方面, 缺乏与实践互动, 缺乏实证研究。教育部门的研究方面呈现两极分化。大学院校的研究重交互设计、分析、实现, 基础教育研究者重班班通在具体学科或者具体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对于班班通应用于初中学校, 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的研究极少。

国外, 班班通式的交互教学设备普及早于我国。比如, 自1997年以来, 英国政府已经在信息与通信技术 (ICT) 领域投入巨资, 推广和使用交互式设备。随着交互式教学设备的逐渐推广和普及, 国外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者针对交互式的功能与特性、教学研究与应用等多个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关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从美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 (ERIC) 的数据来看, 2000年以后, 相关研究报告快速增长, 其中44%的研究都着眼于教学实践。国外相关研究显示, 交互式设备应用于课堂教学, 不仅能够及时呈现教学过程的动态和细节, 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和交互。通过交互式学习, 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所表述的知识和信息。此外, 也有部分研究针对交互式教学设备的作用与效果进行了质疑和反思。由于社会结构的不同, 对于交互式电子设备应用于初中学校, 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的研究基本没有。

五、研究目标及内容

完善学校“班班通”建设和数字校园建设, 整合教育教学资源, 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 形成知识和素材的应用平台。

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尤其是对班班通的应用能力, 让每一个教师能熟练的有效的运用班班通。具体地, 80%的老师能较好地运用班班通中基本功能, 20%老师能熟练地运用班班通中其他功能。

研究“班班通”在教学中对创设情景、突破重难点等方面的正面效果, 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创新思维, 激发情感体验等方面有积极促进作用, 以实现对教学方式的改革和优化。

研究班班通在教学中可能影响学生注意集中程度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扬长避短, 让班班通发挥最大效益。

六、研究对象及范围

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体育、科学等学科。

重点班级:2013级4班、2014级4班、2015级4班。

七、研究方法及运用

调查研究法。调查教师、学生对“班班通”的认识, 在使用“班班通”前及使用过程中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变化等情况。

文献研究法。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已有一些研究成果, 本课题研究在搜集、学习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 以便从文献资料中获得新论据, 找到新视角, 发现新问题, 提出新观点, 形成新认识。

行动研究法。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整合的策略问题, 充分调动学校范围内的资源, 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实际问题。

经验总结法。加强对实验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课堂教学指导, 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 及时、有效地调整管理方法, 对突出的、重要的、有特色和创新的内容进行及时总结、提炼。

教育实验法。采取定量与定性、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方法, 在校内设立实验班与对照班, 对实验对象进行对比研究、总结研究, 进行系统分析, 以增强可比性。

八、研究成果

(一) 学校资源库基本成型

拥有内容完备的多媒体资源是班班通使用的基础, 经教学第一线检验、打造的资源更是宝贵。研究伊始, 学校即决定以骨干教师为核心, 一线教师为主体, 全力打造校本资源库。利用学校服务器作为资源库的载体, 以网络硬盘的形式构建资源库。每一位教师都建立有一个专用帐号, 拥有1G的存储空间。老师可以将自己的教案, 课件、试题上传, 经安全和内容检查后加入到资源库中。虽然每个账号是独立的, 但通过把资源设置为“共享”, 把其他教师设置为“好友”, 可实现教师之间、学科之间、年级组之间的资源共享。经过两年多的时间, 现已存储了500多个课件、500多份教案、200多份试题。这些来自一线教师设计、制作的资源, 从农村初中学生实际出发, 以实际教学需求为考量, 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科学性, 有利于在教和学中为师生所用。

(二) 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完善

在研究过程中, 各部门信息化管理平台逐步完善。学校建设了校园网站, 既有学校管理、政策文件等信息展示, 也有教学资源浏览下载, 更有由学生会建设的学生风采展示等内容, 学生能从班班通设备上随时访问。这既优化了信息传播渠道, 也丰富了校园文化。同时, 在服务器上搭建了教学资源库 (如前述) 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推进了学校常规管理改革的步伐。

(三) 教师培训卓有成效, 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

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是用好班班通, 充分发挥资源作用的关键。为保证有一支适应班班通教学环境的教师队伍, 我校开展了多形式, 多层次的培训活动。自课题研究开展以来, 计有班班通设备使用讲座三次, 优课资源库使用实作二次, 资源的收集处理实作二次, 课件制作培训二次。教师积极参加集中培训, 并主动自学。经过近3年的努力, 100%的教师能够通过网络和资源库搜集需要的素材, 98%的教师能独立制作简单的课件, 98%的教师能按自己的需要加工教学资源, 所有教师都能使用班班通设备上课, 20%的教师能熟练地使用班班通设备的其他辅助教学功能, 如电子白板的使用。10%的老师能够熟练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四) 利用班班通网络推进教学研究活动改革

教研活动方式的改革, 是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助推。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我校充分利用班班通设备进行教研改革。一方面, 老师上研究课、示范课或公开课时, 在教室架设采播设备, 音视频同步传输到中央机房, 利用中央机房的信号放大器, 将课程通过班班通的闭路信号直播到每个班级电视上, 其他教师和学生就可以同步观看课堂教学。另一方面, 研究课通过录编后上传到学校服务器, 教师学生可以在任意有班班通的教室下载, 进行学习或者研究。班班通设备为教学研究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改变了传统的教研模式, 为“网络教研”、“同课异构”比较教学等带来了帮助, 更不用说教师利用班班通网络观看、学习其它学校的优质课、公开课, 这在我校已成常态。

(五) 教学方式的改革稳步推进

激活教学方式的改革, 是班班通使用价值的核心。班班通设备的应用, 改变了我校过去以教师讲解+粉笔板书的传统教学方式, 能够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学科教学。教师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更注重学生多样素质、深层素质的培养, 使得课堂的生成向高效课堂、卓越课堂靠拢。

1. 改信息获取方式。

在数字时代, 知识的载体已不仅仅是一张纸, 它更多的存在于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Internet网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域网络, 它也使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递与资源共享成为可能。通过本课题近3年的研究, 我校教师的备课方式从传统的阅读教材、查阅教参、手工书写变为利用网络电子备课。教师阅读电子教材, 从网上查阅资料, 制作课件, 开展合作备课等等。

2. 改直观演示方式。

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进行形象化教学, 弥补了传统教学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方面的不足, 为课堂教学带来了质的飞跃。适当演示多媒体课件,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 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问题,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可以节省教学时间, 使学生一目了然, 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 把深难的内容通俗化。

3. 改“组织教学”为“创境激趣”。

利用班班通设备, 提供多媒体素材, 变, 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 “组织教学”为“创境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方式产生了有益的补充和升华。多媒体课件或网络视频的运用,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 可以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使他们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进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使学生能被一种不可抵挡的吸引力诱导着学习。

4. 改“讲授知识”为“主动探讨”。

利用班班通设备, 改善教学演示、示范过程, 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探讨”, 节约课堂时间, 拓展课堂空间, 拓宽了知识视野, 方便教师更好地选择学生互动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 提高了课堂效率。

5. 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

班班通让学生免除了一些机械记忆、重复练习的痛苦。学生以自我表现的形式, 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识, 内化成自身素质;另一方面也凸现主体、张扬个性、加强合作, 养成活泼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这一阶段, 主要是在“动”字上下功夫, 要力求做到身动、心动、人人动。教师可以采用或模拟表演, 或对抗辩论, 或演讲朗诵, 或趣味游戏等形式鼓励学生动。学生在动中学, 在学中动, 在自动中战胜自我, 发展自我;在他动中发现不足, 弥补不足。

6. 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

班班通让学生打破书本的局限, 突破经验教训的禁锢。让他们不做知识的奴隶, 不做教师驱赶的绵羊, 着力培养自己求异、求新的创新思维和敢疑、敢闯的创新精神。一堂课的学习活动是否成功, 关键要看这一阶段的质量。因为只有搞好为这一阶段的活动, 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 才能达到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目的。因此, 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做探险队长、突围队长, 打破常规, 运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 学生解答一个问题后, 教师可提问:这是不是最佳办法?此题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换一种说法是否效果更好?这里是否有错误或漏洞?以此鼓励学生质疑书本, 鼓励学生突发奇想, 敢冒风险,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身体力行。

(六) 优化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学习方法

班班通的使用, 多媒体素材的提供, 改善了学生进行表层学习的环境, 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 提高了知识技能习得的效率。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能真正有所思、有所问、有所行。班班通的使用, 省时高效, 让学生的思考、思辨、商议、讨论、练习、实验都有了充足的时间保证, 也有了活动的参考和标准、反馈。

(七) 对班班通负面影响的研究

合理使用是班班通设备发挥作用的保证。多媒体设备也是把双刃剑, 不恰当地使用, 会对教学的效果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降低学生的听课效率。同时, 如对学生的书写、实验操作等要求, 仍然应选择学生实作或传统教学方式。从初中生的实际出发, 不宜满堂使用班班通, 不宜同时提供过多数量、类型的媒体刺激学生感官, 学生思考、讨论时不宜提供音视频分散学生注意力, 这些都会对教学组织造成不良影响。

九、研究影响与效果

课题的研究工作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的信息化进程, 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提升了师生对交互式教学设备使用的认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式的选择, 不在以提高传授知识效率为目的, 而是以提高知识的接受效率, 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为考量。师生以极大的热情实践着新课程改革和“卓越课堂”的研究, 班班通的应用和应用研究为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十、问题与讨论

对已有的资源分年级、分学科、分类型进行整理, 并构建一个资源的检索下载平台, 方便教师使用。购买或定制一些优质素材, 充实到资源库中, 方便教师对资源进行补充和更新完善。

积极使用校校通, 把网络教学方式, 研究如何利用网络推进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评价和学业检查是对课堂教学方式效果的检验, 如何利用班班通设备推动学生评价和学业检查的改革, 今后可进行班级化实验探索。

十一、结论与建议

班班通教学设备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农村中小学迅速普及, 并对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班班通的使用, 从备课开始解放了教师, 使教师更专注于教学过程本身, 从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出发, 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后, 自主性和创新性得到很好的发展。合理使用班班通, 能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附录: (略)

1.前测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一)

2.后测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一)

3.后测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二)

4.参研教师个人获奖统计表

5.参研教师赛课、骨干教师研究课统计表

参考文献

[1] ]石映辉, 杨宗凯, 杨浩:《国外交互式电子白板教育应用研究》, 《中国电化教育》, 2012年5月.

[2] 韩成九:《浅议“班班通”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中国电子商务》, 2013 (10) .

[3] 吴平颐, 范世卫:《我国电子白板研究现状》.

上一篇:市场营销在多元化市场情况下的渠道管理思考下一篇:“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对当代大学生精神危机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