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理论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思政理论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著名的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主张用“对话式教学”代替“解释性教学”。对话式教学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参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需要从传统的单向灌输向双向对话交流转变。其中,教师要真正理解对话精神,理解平等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活力。

第一篇:思政理论论文范文

课程思政理论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

摘要:高中阶段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高中历史教师来说,他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历史的认识,同样也要发挥出历史的育人作用。在新时代的要求下,高中历史也在课程思政理论的基础下进行了教学改革。本文通过分析了当下开展高中历史改革的必要性,为历史教师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提供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课程改革实践;思政理论发展

引言

在教学改革中,高中历史不仅要呈现出学科素养,同样也要发挥育人功能。在这样的要求下,也为高中历史改革提供了一个思路。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关注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样也要体现历史教学的思想性,在课程思政的理论下发挥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思政理论下高中历史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不少学科都进行了相关的改革。而历史教学也不例外,高中历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1.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对于学生来说,高中阶段正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中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在网络技术的不断推进和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作用下,形成了一种多元又开放的社会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也形成了多元的价值观,既有正确的价值观,同样也存在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确的价值观。高中学生分辨能力较差,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对高中历史教师来说,在课程思政理论下不断改革高中历史教学,根据时代的发展融入新鲜元素,通过古今、中西对比,让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1]。

2.提高历史把握能力,发挥育人功能

教育的根本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而在思政因素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通过改革,与实际中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对比中让学生明白“以史明鉴”的意义,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历史把握能力,发挥育人功能。举一个例子,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我国近代历史时,常常会提到近代历史由盛转衰,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会提起背后发生的历史因素,只注意到了客观历史的学习。在进行改革后,要是将近代历史由盛转衰于我国现在的发展联系起来,并通过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家国情怀,历史教学也发挥了育人功能[2]。

3.加强德育教育,提供价值保障

在新课标的不断改革要求下,高中历史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对学生德育素质教育的培养。在我国的教育中,德育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课程思政理论下对高中历史进行改革,将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起来,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也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价值保障[3]。

二、对高中历史教师来说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改革

就当下的发展现状而言,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历史教师必须要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改革。

1.历史教师要提高思政意识,有意发挥价值引导功能

要在课程思政的要求下对高中历史进行改革,历史教师就必须要提高思政意识,在教学中有意发挥价值引导功能。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课后历史作业的布置中,在对价值观的教学时,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历史课堂教学之外,也要要适当的开展课堂延伸教学,可以开展历史讨论活动、辩论赛,让学生对价值的追求进行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4]。

2.创建教学环境,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

在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改革时,教师也要关注到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阶段學习压力大,学习负担也相对较重,如果在教学中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容易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未来的学习。为了提高课堂学习的兴趣,历史教师可以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以五四运动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当年青年学生心中的愤懑与不甘,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完成该堂课的教学。在表演中,学生通过台词以及动作,给学生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进行接下来的教育[5]。

3.深入挖掘历史学科素养

历史教学原本就具有独特的学科属性,以史明鉴,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增长见识,让过去发生的错误不再犯。教师对高中历史课程进行改革,除了要提高历史教学的思想教育能力,也要发挥历史本身的教育能力,深入挖掘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在新时代的要求下,教师在课程思政理论下对高中历史进行改革,既发挥出高中历史教学育人的独特作用,也要发挥历史教学的思想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田海峰,张勇.新疆优秀历史文化融入当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21,31(03):22-25+30.

[2]张双林.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有效性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1).

[3]蔡权.指向学生素养发展的自然科学史教学——以中外历史纲要“近代科学的兴起”和“科学技术新发展”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1(19):14-17.

[4]金铸.高中历史教学中时事政治的融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3):98.

[5]于兰.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高考主观题变革与教学策略[J].创新人才教育,2021(02):56-60.

作者:赵玮彬 樊星

第二篇:高校思政理论教学:从灌输到对话

◆摘  要:著名的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主张用“对话式教学”代替“解释性教学”。对话式教学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参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需要从传统的单向灌输向双向对话交流转变。其中,教师要真正理解对话精神,理解平等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活力。

◆关键词:高校思政;理论教学;灌输;对话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是教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教学生如何做人。其中,教学生正确的行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中之重。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以宣讲客观真理的姿态讲解教材,简单地灌输理论作为现成的结论,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认为,要全面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就必须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从灌输到对话。

一、对话式学习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

1.使用对话式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因此,它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能积极学习。互动学习作为一种教学趋势,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话式教学通过师生互动,给人以清新生动的感觉,充分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学。

2.使用对话式学习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创新彰显差异,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对于创新教学至关重要。学生通过问题思考,只有通过思考才能创新。在教学中运用对话式学习,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地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讨论和辩论,学生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显著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3.使用对话式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Paul Freire 认为对话式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而是“学会识别、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师生对话、同学对话、师生对话、文字对话和自我对话,充分体现互动性、平等性和生产性品格,营造平等、民主、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提升能有效培养学习者的各种积极品质,如独立人格、认真倾听、平等竞争意识、宽容、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等,可以有效克服传统独白的缺点,训练和提高他们的思维,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活动变得更具吸引力。教师必须冲破功利主义,回归真人教育,恢复被无情开除的弟子丰富的人性:“就像一棵树摇一棵树,一朵云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如果教师能够创造符合学习者思维发展规律的互动式学习,同时激活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也能增加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那么教学思想和政治理论课程可以是审美的。

二、论灌输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的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关于灌输的思想,列宁在他的《怎么办》一书中说得很清楚:“工人阶级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塑造工会意识”,“不可能有社会民主意识,这样的意识只能从外界灌输。”在我国发展的这个阶段,虽然社会历史条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进步的意识形态仍然不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自发产生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灌输的原则今天仍然适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灌输是指在课堂教学的同时,通过积极的教育、启发和引导,使大学生在研究和实践中吸收和内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坚持原则的引入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多年来,高校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教育。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对提高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理论道德和法律素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所有制多样化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影响下,社会思潮逐渐多元化。加之西方国家西化的推进和思想的分化,今天的大学生已经被各种各样的思想所包围。人类思想的形成受思想发展规律的支配,政治信仰的确立、思想观念的形成、生活经验的积累,不会从天而降,也不会在头脑中自发产生。至于意识形态,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占据它,就会被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理论占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是在多年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并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和先进思想。对于这一广泛而深刻的理论内容,我们仍然要坚持嫁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原则。

然而,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灌输原则往往被误解为灌输教学方法的一种简单僵化的单向传播,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灌输作为理论教育的一项原则是必要的,但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只关注灌输的形式,甚至将灌输原则过度放大或概括,将灌输原则等同于简单直接的课堂填充教学方法。从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来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基础,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无论如何,外教不能成为学生发展的主要动力。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會学生如何做人,这是简单的灌输永远无法做到的。

如何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深入学生心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中的作用,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方法的转变和学生的转变。师生如何在课堂中进行教学生活,是课堂学习成败的关键,也是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任务的关键。实践证明,对话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方法。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话式教学

(一)对话与对话学习

什么是对话?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话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对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对话。我们每天都与他人互动并与他人对话。对话是对话双方相互了解的过程,是思想交流的活动,是人类和平共处的主要途径,对话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关键词。当今世界,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对话已成为人们交流、沟通和解决问题的必然选择。对话学习是基于对话原理的学习,这是从知识的转移到其构建的学习。它是师生双方通过语言融合和精神交流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民主、平等的前提下,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对话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课堂上师生的存在状态。现代教育学认为,学习实际上是一种交流与合作的活动。学习不是将知识装入学生的头脑中,而是分析和思考问题,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学生的自我想法,以此来获得精神上的成长。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发展不是来自外在的客体,也不是来自主体的内在潜力,而是来自于交流和对话中不断的批判、生成和创新。对话式学习具有显著的生成性特征:它不是精心准备教案的戏剧,而是师生共同的即兴创作和学生的自我建构。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对话和协作产生知识、思想和想法。这种对话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尤为重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正使命是让学生有健全的头脑和心态,让学生有机会学会如何做人,提高在生活中的表现[4]。

(二)教师对教学对话的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话学习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既定教学理念的理解和吸收。由此可见,互动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

一是要学会爱,爱学生胜过爱知识,爱是教育的真谛,几乎所有的老师都知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在很多情况下,老师其实更爱知识,更注重完成所谓的学习任务,而不是学生的成长。要学会爱,老师必须清楚:教育是为了学生,不是知识,人是目的,知识只是手段。这也是教学对话的先决条件。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主要目标是传递知识。知识是教育过程的主宰者,教师是传递知识的工具,学生是获取知识的“容器”。对话学习应该让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而知识让位于对话资源和话题。它是师生对话、碰撞和思想产生的媒介。教师在学习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这种成长不能完全用背诵、听写、考试来衡量和代替。完成某节课的内容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如果无法在对话中得出共同结论也没关系,技能和思维的发展是对话式学习中最卓有成效的结果。

二是要学会尊重,要多尊重。对话基于个人平等和相互尊重。对话空间必须是一个充满自由、民主和活力的空间。在对话式学习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习伙伴和“首要负责人”。只有这样,师生双方才能敞开心扉,相互接纳,自由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差异,尊重学生的幼稚甚至无知,与学生融为一体,让学生想说、肯说、能说。即使学生的理解与正确的理解存在差距甚至冲突,这也是正常的,老师还是要尊重学生。正是因为存在差距,学生才需要教育。这说明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比学生冷漠对待学习要好得多。

三是要学会倾听,多听多说。对话就是向对方展示你的内心世界,展示你独特的观点、独特的理解和独特的人生体验,这对双方都是很大的进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对话,是通过师生之间真诚有效的交流,最终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者的学习助手、促进者和启发者。对话过程不仅是为了教师帮助学生成长,也是为了大家在对话中共同进步。因此,在对话的过程中,不仅要表达一个人的真实认识和态度,还要听取对方的意见。

(三)对话学习的操作策略

在实施互动学习时,教师应根据相关学习内容,在最合适的时间与学生进行对话。特别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对话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认清重点,立主题。教学对话最重要的资源是话题,主题是预先设计的或动态生成的。为了提高教学对话的效果,需要优化主题设计。一切都是预先确定的,如果没有预料到,就会被取消。教学对话还是有前提的,但前提是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展开理论课题,也可以介绍课堂上学生通常关心的重大社会热点话题、重大问题或道德困境。通过对话,学生将加深对不同观点碰撞产生的问题的理解,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解释和克服生命奥秘和世界生存疑惑的解释与超越能力。

二是精心组织和引导对话。对话式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广泛的学生参与。由于在传统课堂学习中,学生的行为更像是“容器”,学生本能地不会主动参与。这就要求教师塑造思维,将自己视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与学生建立平等、友谊与合作的关系,积极领导,精心组织对话,提出潜移默化的建议,启发学生思考。教师要做好扮演次要角色的准备,给学生对话的时间,只在关键时刻激发和引导。当学生对对话有独到的见解时,教师应及时提供反馈并鼓励他们进行深入的对话。

三是把握全局,防止出现局部问题。对话教学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平等地进行对话,但教师在自然启蒙和引导中仍然要注意理解对话的方向。由于发言人数众多,每个人的思维观点都不一样,很容易跑题,分心。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珍惜每个学生的意见,更要注意掌控全局,把握方向。谈话结束时,教师也应及时盘点和反思,以便不断改进。通过对话交流,一方面教师要从理论上向学生解释自己的疑惑,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应该引导大学生实践,引导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分析和处理新历史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各种形式的信息,辨别是非,直面生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成败,不在于老师教了多少,学生读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如何理解,学生的情绪、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以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事实上,任何学生的灵魂最终都是由自己形成的,優秀的老师只会在音乐的陪伴下点燃身边的蜡烛,在学生塑造自己的特定时刻引领学生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也塑造了自己,净化了自己的心灵,意识得到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玉环, 李玉梅, 李劭元. 弗莱雷"对话式教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启示[J].  2021(2018-4):87-90.

[2] 宋灵. 试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基于弗莱雷对话式教学的视角[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 27(002):170-171.

[3] 李玉梅, 李玉环. 对话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研究[J].  2021(2019-4):47-49.

[4] 李玉梅, 李玉环. 对话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研究[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 031(004):47-49.

[5] 邢大海. 对话式教学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启迪与智慧:教育, 2019(005):P.4-4.

作者简介

王苑丁(1994.09—),女,四川省广元市,汉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助教,研究方向:思政。

作者:王苑丁

第三篇: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课程思政初探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工科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普遍重视专业培养,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而忽视“育人”工作的问题,以土木工程专业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课程为例,在分析课程内容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及方法,介绍了课程思政资源建设情况,并确定了课程思政目标及实施方案。

关键词:课程思政;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教学实践

大学阶段是学生迈入社会前的重要过渡期,是决定学生将来在社会上能否安身立命的准备期,所以,在大学阶段,学生不仅需要增加知识储备,同时也需要培养人格、塑造品性和培育公共精神[1]。然而,虽然大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但在情感培育与价值塑造方面却易受外界影响,不能很好地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因此,高校与教育工作者应把握学生成长规律,调適好大学生的内心情感与外在影响间的冲突,帮助其实现自我发展[2]。近年来,一些受过高等教育人士表现出与受教育程度不相适的不良言行更说明了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为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3]。

近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全国高校持续推进和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4-5]。然而,高校工科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普遍重视专业培养,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而忽视“育人”工作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不同的学科、专业、课程在内容与特点方面虽然各不相同,但其培育人才、塑造人格、健全心智的目标是一致的。鉴于此,笔者在已有课程思政研究的基础上[6-8],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历与体会,以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为例,在分析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与方法,最后介绍了该门课程的思政资源建设及教学实践情况,可为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一、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课程特点

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必修课,以培养学生掌握混凝土结构的基本原理,具备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研究开发能力为出发点来构建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主要由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基本构件的承载力计算、变形和裂缝宽度验算、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设计计算以及梁板结构设计组成。其中,构件的承载力计算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与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受压(轴压、偏压)构件承载力计算、受拉(轴拉、偏拉)构件承载力计算、受扭构件承载力计算等[9]。该课程主要存在以下特点:

(1)工程背景强。混凝土结构作为一种量大面广的结构类型,在住宅、公共建筑、工业结构、桥梁、隧道等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中广泛应用。因此,作为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础课程,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课程具有很强的工程背景,且具有确保人民生产生活正常、安全运行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2)实践性强。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的基础,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相关内容均与工程实践密切相关,课堂所学知识均在工程实践中直接体现。

(3)公式多、系数多、条件限制多,部分内容仍处于研究与完善中。作为一门以构件截面设计或配筋计算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公式较多,且多来源于试验,多数属于半理论、半经验公式,从而使各种系数与条件限制也较多。同时,部分内容尚处于研究与发展完善中,具有很强的科研属性。

(4)国际性特征明显。混凝土结构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结构类型,因此,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课程在国内外均属于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国际性。不过,由于各国混凝土、钢筋的类型及材料性能、设计与施工技术水平、可靠度水平、经济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各国在该课程的部分内容上又有所不同。

二、基于课程特点的课程思政原则与方法

(一)课程思政的主要原则

对于一门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设计时要针对课程及章节、知识点的特点,合理、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真正达到课程思政的效果,实现专业知识讲授与育人目标的统一。总的来说,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灵活、自然。首先分析课程及每节课、每个知识点的特点,科学引入或阐发,不突兀、不生搬硬套。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而应站在课程全局去看待课程思政,因为每门课有每门课的特点,都有适合其课程思政的方法与侧重点,即便是同一门课程,不同章节或知识点也有其独特性,在课程思政设计时要灵活、自然。

(2)趣味性。在确定某一章节或知识点的课程思政目标后,在内容组织与形式上要进行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与专业知识学习相得益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政教育。

(3)高效性。作为一门专业课,专业知识的讲授是基础,也是根本,课程思政内容在设计时应不直接影响专业知识的传授。因此,在思政设计时要注意高效性,通过合理的方式巧妙地将专业知识讲授与课程思政结合。

(4)提高学生参与度。结合课程思政目标,通过合理设计,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参与课程思政,引发师生共情。例如,在课外开展相关主题演讲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课程思政效果。

(5)避免教条化。课程思政环节不宜直白、枯燥地直接宣讲思政目标,而是让学生在听讲过程中自觉、自发地进行思想洗礼与心灵冲击,避免教条化,以免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课程思政的主要方法

结合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课程的特点和课程思政原则,笔者认为该门课程可重点从3个方面进行课程思政。

1. 爱国情怀与理想信念教育

作为一门具有明确工程背景、实践性强、国际性特征明显的传统专业课程,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课程的相关内容为爱国情怀与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从课程所学知识的价值、意义以及前沿知识的讲解中,使学生熟悉、理解土木工程专业的价值,增强专业认同感,引导学生抓住国家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树立远大理想,明确职业规划。

(2)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引入典型工程案例,或介绍知名学者、设计大师,通过案例分析、人物介绍等,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与热爱,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通过国际间相关课程的分析比较,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同领域的发展情况,客观了解国内相关理论与技术的先进性或不足之处,增强学生投身专业研究的使命感,鼓励学生把爱国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投身于科技创新、工程实践中。

(4)通过介绍相关理论模型、计算公式的来源,引导学生体会发现与创新之美,激發科研兴趣,鼓励学生投身科学研究,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2. 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教育

土木工程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专业,而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又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因此,在该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态度,为我国工程建设的发展培养高水平从业人员。

(1)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熟悉工作内容与相关要求,明确课堂所学知识在今后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2)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授课内容,通过引入并解读《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及相关制图标准等,使学生意识到严格遵守各种规范与标准的职业要求,增强遵纪守法意识。

(3)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典型的工程事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事故原因,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工程预防措施。在加深所学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

(4)在课堂教学、作业点评等教学环节,注重强调各公式、符号及绘图规范性等细节问题,使学生意识到每个细节都有可能会影响工程质量,引导学生认识到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对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性,养成严谨认真的习惯。

(5)针对构件截面设计或配筋计算等内容,注重设计方案的多样性,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设计方案优化的理念,使学生意识到在实际工程中要综合安全、适用、经济等多方面因素,不断比选可行的设计方案,形成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3. 科技创新教育

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课程是一门随新材料、新技术、新理论而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引入相关理论知识或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设置灵活性的设计题目或创新性思考题,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创新进取的精神。

(1)课堂教学中增设科研思维的解析环节,注重知识发现过程中科研思维、研究方案、分析方法的介绍与讲解,引导学生弄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体会知识的发现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课堂教学中结合讲授的相关内容,注重著名学者科研精神与科研工作的介绍,以及国内外重要科技创新成果的引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3)注重科教融合,将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具体前沿性科研工作引入日常教学,在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所学知识,培养不断探索、热爱科学的精神。

(4)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注重特色培养,引导此类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或参与科研项目,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三、课程思政资源建设与实施

(一)课程思政资源建设

思政教学资源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只有建立既满足课程思政目标,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资源,才能保证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10]。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作为一门专业课,需要结合该课程的特点与课程思政原则及方法,将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要素提炼出来,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素材,在课堂中润物无声地融入。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课程思政资源建设。

(1)典型混凝土结构工程资料库建设。通过网络搜集、实地调研拍照等方式,形成以视频、图片为主要形式的典型混凝土结构工程资料库。

(2)典型混凝土结构工程事故资料库建设。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搜集典型的,由于未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设计或施工而导致的工程事故资料,并纳入课堂教学设计中。

(3)代表性国内外学者、设计大师等相关资料库建设。结合课程教学内容,选择有代表性的、为相关理论或技术作出突出贡献的典型人物,从理想信念、科研思维、技术攻关、职业精神等方面进行资料搜集与整理。

(4)前沿性相关理论或技术资料库建设。针对课程中尚处于研究或有待完善的章节或知识点,以及与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延伸型知识,整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形成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资料。

(5)国内外相关规范条文的整理。针对课堂教学内容,综合国内与国外相关规范,优选相关的典型规范条文,形成补充教案。

(二)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方案

按照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课程的思政原则与方法,结合各部分内容的知识类型及特点[9],基于已建立的思政资源库,笔者针对授课所选用教材[11-12]的每章内容,确定的思政目标及主要方法如表1所示。其中,各章设定的思政目标按其适宜性与重要性程度排序。

除课堂教学外,充分利用试验教学环节、实习及课程设计环节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基于学院与国内大型设计、施工单位建立的30多个教学实习基地,以及开设的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破坏试验、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斜截面破坏试验、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破坏试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交流合作、组织协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和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在钢筋混凝土肋梁楼盖课程设计环节,通过结构施工图的绘制,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专注、创新、细致、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

教学实践表明,通过课程思政化建设与实施,一方面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明显提高;另一方面,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专业认同感,培养其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专业知识讲授与育人目标的统一。

四、结语

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是一项大工程与长期工程,需要每一名专业课任课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为真正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专业课程思政不能采用填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应注重启发性,通过合理、巧妙的设计,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专业课教学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润物无声式的渗透,自然达到育人的目标。本文以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课程为例,在课程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课程思政的原则与方法,介绍了该门课程的思政资源建设情况,并在教学实践中确定了思政目标,可为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杨国斌,龙明忠.课程思政的价值与建设方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15-17.

[2]陈会方,秦桂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9(9):53-55.

[3]陈华栋,苏镠镠.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设计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18-20.

[4]韩宪洲.以课程思政推动立德树人的實践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12-14.

[5]成洪波.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力量[J].中国高等教育,2020(5):35-37.

[6]胡婷婷.探讨如何在《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设计中体现课程思政[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1):38-39.

[7]刘建平,史萍.高校《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56):100-101,109.

[8]李峥.“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探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2):119-121.

[9]王博,李红,吴涛. 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探讨——以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课程教学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1):126-132.

[10]张泳,付君.BIM技术及应用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步骤与方法[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6):125-131.

[11]刘立新,杨万庆. 混凝土结构原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

[12]白国良,王毅红. 混凝土结构设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王博 李红 吴涛

上一篇:职业能力论文范文下一篇:档案建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