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10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政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体系得到了逐步完善。

第一篇:思政教育论文范文

课程思政理念下中职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分析

摘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学校育人的创新发展。中职学校课程思政集中体现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合必然性的价值要求,为学校“专业成才”与“文化育人”发挥着全息性作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下中职学校课程思政面临教师课程思政的观念意识弱化、学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断层以及学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合力不足等实然困境。基于此,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行改革,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分析互联网时代中职思想政治的创新教育路径。

关键词:信息化;中职学校;思想政治;创新路径

引言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课程思政则是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学体系。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必须紧随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努力做出调整,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走向,这样才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思想政治学科是中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中职学校必须转变教学思路,更新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够找到一条合理的思想政治教学发展之路,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信息化时代给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有待提升

处于网络化背景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了很大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早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发展需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参与进来,开展集体教学、课堂知识点讲解以及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等,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学的目的。现阶段,学生有更多的主动权,可以自己去接触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网络上的资源十分丰富,但是信息却是良莠不齐,很多中职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不足,他们很有可能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有一些不法分子会借助互联网向中职生传播一些不利于他们思想和身心发展的信息,这些不良信息会迷惑学生,对学生产生误导,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当中,学生的思想会受到严重的侵害,这无疑加大了思想政治教学的难度。

(二)思想政治教学的方式不够合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学生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借助互联网进行学习已经成为常态,互联网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着很多的优势,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很有帮助。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数选择的教学模式都是口头的讲解和板书,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却存在很多弊端。传统思想政治教学需要借助口述的形式开展,对于教学时间、地点等外在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很难达到一种高效的教学成果。思想政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促进学生思想品质的提升,要让学生朝着社会发展所需的方向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很难达到这一教学目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有通信设备(手机、平板电脑)就能够接通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因此,中职学校必须将思想政治教学和互联网结合起来开展。

二、互联网时代下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策略

(一)注重相关的互聯网教学建设

很多中职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健全,无法发挥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中职学校的管理者必须重视学校教学基础的建设,在资金等方面加大相关的投资力度,结合中职学校自身的发展状况进行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建设。中职学校在加强互联网基础建设的时候,可以同一些有意识的主流互联网公司进行双边合作,中职学校需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提供创意,互联网技术公司则是在技术方面提供支持,合作开发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学软件或者是学习论坛等,让学生在线上进行自主学习。中职学校需要借鉴互联网教学思维,及时总结现阶段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反思教学方面的不足,完善互联网教学体系,除此之外,还需要观察互联网技术在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应用,找寻互联网和思想政治教学结合的有效方式,制订出合理的教学规划,创设良好的思想政治学习环境。

(二)培养课程思政师资队伍,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精准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思政教师,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是中职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应然选择。组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各课程思政教师研究小组,用专家讲座、自主学习、主题研讨等形式,开展党的教育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以及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等系列有关教育的讲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学生核心素养、课程建设理论、课程标准等理论学习与研究。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教师进行思政教育能力的培训,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专业理论水平,以此转变教师“教书”与“育人”两分离的育人观念,改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错误观念,切实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

(三)更新教学方式,提升学习兴趣

中职思想政治教学完全可以借助多媒体开展,利用网络、微博等新的媒介进行教学工作,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学的局限性,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和最新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对于中职生来讲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并且多媒体模式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接受和吸收知识,在此过程中,中职学校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愿意接受的实践活动,将此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例如校园文化活动、社区文化建设等,采取这样的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进来,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落到实处,在锻炼学生的同时帮助学生实现社会价值。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处于互联网模式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是十分有必要的。新时代的到来对中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学校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晓琴.网络时代中职思政工作创新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2):40-41.

[2]谷金星.论互联网条件下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进途径[J].职业,2020(01):74-75.

作者:范英彩

第二篇:基于高校思政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思政教育改革研究

【摘要】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体系得到了逐步完善。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指导下,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不仅针对以往课堂教学形式进行了大力的创新改革,同时还通过扩充教育内容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教学活动开展中,更加重视社会专业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思政教育 高职 理念 教育改革

在胜利召开的十九大会议中,重点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与高校针对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以及谁来培养这些基本性的问题具有直接性关系与内在联系。思政教育属于国家培养合格建设人才与接班人的主要构成部分,有着战略性意义。高职院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重视高职院校生的思想,探寻、构建学生感兴趣的思政教学体系,指引学生树立准确的人生价值观,这对于现今的时代来说非常的重要。

1.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

我国的国家领导人指出,思想政治的相关工作从根本上来说便是如何做人,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关爱学生、服务学生,不断的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性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具、整体综合性的栋梁之才。现时期的思政教育打破过去思政工作的只限于课上理论教学的模式,把思政理论的范围扩大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把思政的教育全面落实到位,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

促进思想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需掌控好两个维度,一是,思政课程的体系建设,另一种是,思政工作的体系建设。思政课程的体系建设重点包括课程的设置和学习内容的设计。思政课程重点强调的是课程和现实生活的紧密关联,课程需要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充分的相互结合。课程的设置需与学生的现实相符,课堂学习内容的设计需综合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实情,通过理论性的教学来扩大学生的整体知识面,通过实践性的教学强化学生的思政素质深度。思政工作的体系构建,分为内部的建设与外部的建设。内部的建设包括学校教授人员的思政教育、各级行政机构与教育机构的相互协同教育、校内文化等的建设。外部的建设包括校园外开发的实践基地、校外活动的组织与协调、同政府中各相关机构的沟通联系等。

2.高职思政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有一种思想认为高职学校的教学重点需放在栽培学生将来的求职技能与职业的实践能力上,对于思想政治的理论课来说需指引学生拥有一个合理的就业思想、提升职业道德的认识。这种以高职学校来增强学生的就业率,学校本身对学生的思政教学并不重视,思政的教学只是趋于表面形式。

2.1不重视思政课的教学

高职学校的教学比较重视功利性,偏向于就业有关的专业课教学,忽略了思政课程的教学地位。高职学校都以就业为主导方向,只注重学生专业性技能方面的培养,在大部分的课程当中思政教学所占的比重比较低,并且学生对其也不重视。很多学生都觉得思政课程比较枯燥,对于就业并没有太大的帮助,致使学生的主动性较低。

2.2忽略个体差异的教学

高职教授人员在思政课的教学当中,其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偏重于以教材为主的教学,在实施大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个体的重视度非常小,只注重教材的分析和讲解,却忽视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

2.3缺少实践课程的教学

思政课其实践性的活动课程比较少或者根本没有并且其创新性也不足。思政课的教师和别的专业课的教师相比较,通常一人需担负多个班级或是整个年组的思政课教学,教学的任务较重、工作量也非常大,在完成了基本的教学任务以后已没有多出的时间与精力再实施实践性课程内容的创新与改革,这也导致思政课教授人员在提升实践课的教学效果虽有探索,但是创新的成效并不明显。

3.推动高职思政教学创新改革的方法

思政教育是屬于综合性和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其融合了社会生活和思政教育两部分内容。对于高职学校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本文综合思政教育的思想,提了以下几点意见。

3.1建立综合性的工作格局

思政教育的进行需建立全方位的格局,增加教学实施的主体。思政教育其正常的进行实施需要有学校各负责人及校领导与相关政府的大力支持。需坚持由党来领导学校的思政教育,注重教育人员其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激励各院校中各个部门统一参加到教学的改革创新过程中,协同统一配合,对资源的配置进行优化。通过院校中全体教育人员的一同努力教育,形成教育的统一力量,为学校的思政教育创建优良的教育条件与环境。改进现时期思政教育只单一靠着一小部分思政授课教师与辅导人员负责的教学和学生生活中思想指导的局面,实现多层次且全方位整体性的校园思政格局。在对校园工作内的工作做好的同时需和政府的相关机构紧密的联系和配合,合理的运用所有能够利用的有效资源,扩大外部思政教育工作的资源规模,给学校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构建优良的外部条件和环境。

3.2丰富教学内容

思政教育其教学模式需在对当前的教育形式优点进行总结的前提下实施开拓创新,使教学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激起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现时期各高校内的思政课重点是以教授人员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讲解为主,教师与实教的主体学生间的互动比较少,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形式对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消极性影响。纯理论性的教学完全占用了思政课的所有课时,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是通过考勤与期末的论文写作来当作学习成果评价的基本标准。这一种较单调的教学方式导致了学生讨厌思政课及感觉思政课没有什么用处的观点。要想转变学生对于思政课学习的态度,一定要从创新教学的方式和评价的机制入手。从教学的活动设计来分析,教师在进行设计教学内容的方案时需科学的配置好理论与实践课的比重,增强思政教学过程中实践课的教学地位。从思政课程的评价机制来分析,教师对于学生的思政课学习效果的评定可分成理论内容的学习与实践课的学习两个部分,增强实践课的教学比重,让思政课更贴近生活化,指引学生让其建立学习思政有用的理念。从教学的内容来分析,思政课上的教学需要重视社会当下的时政热点与关注人民的社会生活、关注学生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使教学的内容源自实际的生活当中,教学的素材与生活紧密相关。思政课的教学其主要目标是保证学生在思政课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的生活当中,切实地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打破思政无用处的思想定格。

3.3有效利用外界资源

良好的运用校园外的合理资源,使思政教学其影响范围扩大,激励学生学习思政的兴趣。高职学校因其特殊性,给高职学生的思政教育学习带来了比较多的优势。思政工作与学校相互合作、学校与各企业间充分的融合,均是学习思政知识的良好平台。教职人员在编制教学的方案过程中,可综合的组织安排学校以外的专业人员或是政府相关机构内的工作人员走进学校来做专题的教授和讲学,丰富思政教学课程的内容。

3.4完善思政课程体系

健全思政课程的体系,其与理论及实践是分不开的。在理论的教学基础上,增加校外的实践活动内容,如此利于减少因过多的理论课而产生的疲惫,激励学生的兴趣。将理论同社会的实际生活相融合,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当中感触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间的密切联系,把无趣的理论内容具体生动化。对于学生自身所存有的思想问题,需充分合理的配置新型的学习因素,突出时代的特点。例如:在实施宣传历史和革命的精神教育时,还可加入适合的挫折教育、感恩的教育及生命的教育等一些优秀的文化,增强优良文化的相接传承。思政教育的改革不可只单一的追求新和追求不同,以往优秀的文化其传承需要高职的教职人员在各种时候均都要持续努力的工作。挫折教育包含对于自身所遭受挫折的排解与抗压的能力,并且还需可以指引他人正面的面对各种挫折,走出窘境。感恩的教育包含对父母感恩,对社会感恩,对国家感恩,对于身边帮助过自己的人感恩等。生命教育会让学生清楚生命的重要意义与宝贵,珍爱与尊重人类与各种生命,考虑生命的存在意义,在实践当中来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需在较长的实践当中感悟挫折教育、感恩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真正意义,需将这些融入到生活中的各个层次当中,要求学校、家庭及社会共同的努力。高职学校需引导学生放开胆量参与进社会的实践活动当中,在实践的锻炼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除了思政课以外,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同样属于思政教育的主要構成部分。职业院校可综合传统的文化和节日开展益于身心良性发展的文化活动,使高职学生在校园内的文化生活更丰富。

4.结束语

总的来说,过去的思政教学当中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内容枯燥无趣与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等不利问题,阻挡了思政教育的良性发展。以时代的发展变化为前提,与社会的新形势相适应,整体的增强思政教学的改革进程。扩大思政课程的教学体系,构建多个组织多个部门的联动立体式整体性的思政教育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思政教育顺应时代的变化应运而生。其可以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郭娟.大学思政教育视域下的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刍议[J].品牌研究,2015(4):214.

[2]刘兴.“大思政”教育格局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1):103-104.

[3]吴宝善.人性化理念指导下高职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分析[J].同行,2016(10):200-201.

作者简介:

叶勤(1990-),男,汉族,广东省雷州市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叶勤

第三篇:探析思政课程建设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价值

[摘 要] 思政教育是当前我国大学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素质教育教学体制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养培养的教育大环境中,思政教育可以说是学校德育的核心。站在教学工作者的角度,从教学方面具体探析思政课程建设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价值,并分享几点思政教育的看法。

[关 键 词] 大学思政;课程建设;工作价值;素质教育

众所周知,在我国当前的整个学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已经完全取代了应试教育原本的地位,整个教学风向也逐渐从以往的应试教育转变为以“育人”为核心的素养教育和能力教育。究其原因,从物质和意识的理论关系层面来看,如哲学所讲,物质决定意识的发展,所以在几十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滋养之下,我们的“引进来”和“走出去”促进了经济的腾飞,带动了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升,各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尤其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大到影响国家发展的各行各业,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都逐步和整个社会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互联网名副其实就像一张“网”,把人类物质和文明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联系在了一起,整个世界发展的协同度更高,那么在这种社会发展大环境下,对于支撑社会发展的人才要求也就相对提升,尤其是对我国来说,经济的腾飞势必需要对应的行业高、精、尖人才作动力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更好的发展,所以学校教育也就不能仅仅关注理论成绩,反而要将目光放到学生身上,挖掘强力,培养个性化能力,从而构建未来每个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个性化素养。

对于素质教育来说,手段是“教书”而目的则是“育人”,并且“教书”和传统意义上的学科理论教学也有着较大的不同,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往往局限于课本知识,而素质教育体制下的“教书”,一方面强调内容的多样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则是强调以学科知识为媒介实现学生理论上素养的提升,而不仅仅是记住所谓的书本知识点。育人,就是素质教育一贯强调的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从而尽可能多地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实现学以致用。本文中我所探究的是大学思政教育,从学校教育制度设置来看,大学教育本身就和基础教育有根本性的区别,大学教育是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引导为先,这种引导不同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为主的引导,是真真切切的“辅助引导”,不论是能力构建还是素养提升基本依靠的是学生自身;并且学校教育引导更多地强调“德育”方面,也就是本文中我们所要集中探究的思政教育。那么这对教师和整个大学来说,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站在立德树人的核心点上,结合素质教育所提出的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加强思政课程的构建,从而发挥其在大学思政教育上的最优价值。以下内容中,我结合自身在教学中针对思政教育的一些研究以及对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分析,谈谈对思政课程构建、思政教育开展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大学思政教育课程设置的背景

从当前大学教育的实践中不难看出,思政教育之所以在素质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今天备受重视,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生命线,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教育背景的多样性上,包括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多样性、学生思想的多样性和大学教育的多样性这三个方面。此部分中我就具体针对每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在思政教育课程构建过程中,明确其重要性,才能进一步挖掘其课程构建的价值。

(一)社会大环境的多样化

就如上文所讲,现代社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不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来看,可谓是日新月异。尤其是经济的发展,正面上所带来的是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滋生了各种功利主义、自私主义的腐败思想,而这些思想往往借助互聯网进行了全面性的传播,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处于无孔不入的状态。总而言之,我们当前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真善美和假恶丑掺杂在一起,也就更加需要人具备辨别能力。

(二)学生思想的多样化

大学教育相对于基础教育来说,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自由和开放,所以学生接触社会大环境的机会更多。而对大学生来说,虽然在生理上已经成年,并且借助信息开放、包容的互联网对整个社会的了解相对于以往年代都要多,并且更“赶潮流”。但是也必须意识到社会并不是纯善的,而是利弊掺杂的,所以结合学生从小到大所成长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人性格偏向来分析,学生的思想是多样化的,并且这种多样化往往也是利弊掺杂的。那么作为教师、作为学校甚至是作为社会,我们有必要在多样化的社会大环境中,在尊重学生思想多样化的前提下,给予学生有力的引导。

(三)大学教育的多样化

就如上文所讲,相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大学教育是更加开放和自由的。这里的开放和自由并不仅仅是指管理上的自由和部分学生思想的自由和开放,实际上更多的是指大学教育本身所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因为相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大学教育培养的直接是毕业后就和社会所接轨的各行业人才,或者培育未来进行某一专业领域深入研究的研究型“种子选手”,所以高素质、高素养、高能力是大学教育所秉持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在当前社会中,以上所提到的“三高”并不仅仅是知识作为支撑,更多是建立在“为人素养”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大学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更强调立德树人,只依赖以往的无体系性教育、人文氛围塑造等是不可能实现教学目标的,思政课程这一专门课程也就成为大学教育的必备。

二、大学思政教育课程构建的价值探究

面对当前素质教育所提出的德育思想,普通的社会大众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这无可厚非,所谓“术业有专攻”。而从教育领域来看,不少教育工作者也会对教育工作中的立德树人认知不清,尤其是低估其价值,进而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程也产生认知误区。那么,针对大学教育,思政课程的构建有哪些价值呢?思政课程的必要性在哪里呢?在此,我就从教师、学生、教学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教师方面

新时期的大学教育中强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养的发展,而作为大学教师,虽然相对于基础教育来说我们在知识教学上给予学生的督促减少,但实际上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却大大提升。并且大学生基本都是处于成年阶段的个体,具备较强的是非判断能力,教师的素养和能力很大程度上也就影响了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所以思政课程建设一个非常大的价值,就是在筹备过程中对教师的锻炼,包括素养和教研能力两个方面。首先,对教师素养的提升来说,思政课程成为大学专门设置的一门课程,那么对思政课的任课教师来说,在教学中要做到高效率教学,那就必须做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论是针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都要做好充分准备,而在此过程中教师自身的素养也会有潜移默化的提升,从而让自身的道德素养、品质等都能够融入言行中,提升教师自身气质,从而给予学生更好的引导。其次,只要涉及课程教学势必需要展开教研,尤其是大学教育具有更大的校本教材编订可操作性,而思政教育目标明确但是过程、内容则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也就给教师自主发挥、创新教研奠定基础,有利于提升教师学科的教研能力。

(二)学生方面

思政课程顾名思义就是思想和政治两个方面,目标直接面对的就是大学生,目的就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尤其是爱国主义,附带塑造学生健康的“三观”和品质。

因而对学生来说,思政课程的建设一方面可以从学生自身的个性入手去优化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就如上文所述,由于成长环境、所受教育、遗传性格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学生个体人格和个性不同,而思政教育不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给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以真善美的优化,尤其是缓解部分学生偏激、消极等负面情绪,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促进学生“三观”的建立,尤其是在“三观”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传承民族精神。因为大学生虽然生理上成熟,但是和社会的直接接触毕竟较少,所以大部分学生在眼界和社会认知上具有很大的不成熟度,如受到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腐蚀导致爱国意识、民族意识薄弱,思政课程的构建,能够通过社会热点事件、历史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三观”的形成,加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教学方面

大学教育涉及的学科更多,需要学生形成的素养和能力更多样性,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学生思想健康、充满正能量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思政教育伴随着大学教育的始终,是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那么思政课程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一方面是设置大学人才培养的底线,另一方面则是作为各学科之间的联动,如通过思政教育课程的设置,进一步去探求其他专业教师、专业学科知识如何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教育,让整个德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激发思政课程的最大价值。

三、大学思政课程教学的创新性探究

创新是当前大学教育改革的主题,所以在思政教育课程设置过程中,我们还要同步探求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创新,进而推动思政教育达到效果最优。

(一)理论课堂创新

大学思政教育依旧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那么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落地”原则,因为思想和政治实际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每个方面,所以课堂理论教学中的例子,尽量选擇社会热点事件,通过主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辩论,甚至是进行自主的现象探究,从而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且设身处地,尽可能避免理论教学容易出现的“喊口号”“洗脑”的教学误区。

(二)注重实践教学

“百闻不如一见,百言不如一练”,思想政治尤其是爱国、奉献等理念,很多大学生都容易觉得假、大、空,所以思政教育中我们还可以适当地设置实践课堂。带领学生真正走入社会实践,如结合学校和合作企业、公益组织等渠道,带领学生参与和爱国有关以及能体现优秀民族品质和精神的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进而获得更贴切的领悟,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

总而言之,从当前大学教育的德育教学调查能够看出,思政教育还存在较多的不足,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就要做到勇气和信心兼具,以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动力,实现教学的创新性探究,从而在思政教育构建过程中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胡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与路径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9(6):88-95.

[2]于祥成.生涯辅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价值探微[J].思想教育研究,2008(6):49-51.

[3]王海威,王伯承.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581(14):33-35.

编辑 郑晓燕

作者:张秀芳

上一篇:初一科技论文范文下一篇:煤矿机电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