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理论课的重要性

2022-08-27

第一篇:思政理论课的重要性

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困境以及对策研究

摘 要:实践教学能让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因此,其历来是大学生思政课程教学的有机构成部分。但当前我国高校在这一领域内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实践资源匮乏,实践经费缺乏,教师经验不足。本文意在对学校、社会资源整合,实践教学内容规范,教学基金、专项经费的设立等进行探索。打破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促进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

以实践操作为基础,以教师指导为前提,学生通过课程实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分析探索、阅读原著等途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知识获取、素质与能力提升,这种综合性教学行为就是大学生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本质涵义。是大学生思政理论课的主要构成部分,想提升教学效果,必需展开实践教学。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权威机构公布的调研结果表明,国内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年龄普通偏低,有超过60%的思政理论课程的老师在40岁以下。在这些教师中,因为大部分人对建国以来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奋斗历程的理解与把握,难以或暂时还未达到相应的深度。他们基本上是从学校毕业,在学校上岗,成为思政理论课教师。也就是说,为数众多的教师事实上是由学理论变成教理论。这就必然导致其相应的实践经验不足。这一课程的大部分教师甚至很长时间没有亲身融入校园之外的社会中,没有培训、考察、参观锻炼机会,从而表现为实践技能不足,对教学效果形成影响,进而从本质上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域内的实践教学难度。而思政理论课的本质特征表现在,现实针对性强、变动性快、政治性强,对于任课的老师来说,必需要具备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及明显的业务能力。同时,这一领域内,教师同样必需全面把握社会发展现状,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新问题、新现象、新情况要及时了解、掌握;对学科动态以及全球相关领域内的重大事件、焦点问题等必需要有效把握其涵义与基本观点倾向。适时亲身融入社会实践,就此增强自身的认识水平、更新理论思维,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唯有如此,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与实际紧密相联,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目标,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指导。

(二)专项经费不足

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的关键在于,没有形成正确的实践教学理念,对课程实践教学的基本功能、意义关注不足。比如,有些人以为,大学生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大多属于现实社会生活层面的普通标准,抑或属于人的内在意识、社会、自然界等层面的一般规律等。进行此类教学,只要把相关理论知识在课堂内让学生阅读理解就行了,不必兴师动众,搞什么社会实践,这样的实践没有现实意义,劳民伤财,也没什么效果。究其本质来看,这些错误观点以为,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外延过大,不像专业课一样,可以在相对较小、固定的实习单位、实验室内展开,必需要有更大范围的课堂,才可以满足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需要,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无疑有更多的困难与困境。因此,对此类实践教学的投入存在一种迟疑或怀疑态度。久而久之,就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投与不投没什么区别。这样的错误思维想要扭转,非常因难。

(三)实践教学基地不足

不少单位以为,让学生到单位搞调查,参加社会实践等,会产生更多经费支出,造成人、财、物力紧张,认为这样是自找麻烦。因此不愿提供实习基地、岗位给大学生。而前文所说的教师经验不足,也难以有效联系到实践场所,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又少之又少。所以,导致这一实践教学基地的存在与使用并不稳定。

三、提升实践教学的措施

(一)设立教学基金与专项经费

开展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会必然产生相应的接待、食宿、门票、交通等方面的费用投入。基于这种现实需要,相关高校、政府机构有必要拔付相应的资金,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领域内的专项经费,而且,必需要实行专款专用,确保实践活动可以如期、全面展开。与此同时,作为教育主导机构,高校必需强化这一课程的教师自身实践投入,让教师先从自身做起,强化教学实践基本功。也就是说,设立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专项基金,指定专人负责这块工作的运行,确保有限的资金能有效的运用于对思政理论课教师的社会考察、社会实践、教学成果奖励、业务进修、经验交流、教学培训等方面。让这一课程的任课教师首先可以全面提升学习能力、增长见闻,提升其教学基本功,以此来与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需要相契合。

(二)整合教学资源,形成教学合力

事实上,提升大学生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水平,如果只依据大学自身的力量,根本难以完成。有必要运用、调动大学校园内的既有教学资源、教学力量。和学校所在地所有能够利用的社会中的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结合,把参观考察、专题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社团活动、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和大学生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全面融合,以此来实现教学实践工作的通盘考虑、综合设计。

(三)设立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稳定的教学基地可以有效保证大学生实践教学需要。因此,学校、政府机构宜与有关单位展开教学合作。把政策、技术提供给相关单位,融入单位发展与人才培养工作;换取单位这一有效的实践基地,服务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需要。以此实现互利互惠。并且,要寻找一种长效机制,确保这些基地的稳定性。对于外语类、师范类专业,学校、政府更有必要牵头,进行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联络,提高成功的可能性。还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亲友所在单位、部门,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从有效性来看,后者的成功可能性更大。而且对于学生的人生安全,实践效果都有良好保障。

四.总结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学生的人生发展、成长具有决定性功能,对正处人生转折期的高校学子而言,至关重要。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增强他们对于社会事件、人生发展关键步骤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与分析能力。提升他们的事非辩别能力。要打破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困境,必需由学校、政府、教师、实践单位等方面多管齐下,如此才能确保这项实践教学工作有效、有序开展。(作者单位:张家口学院)

第二篇:民族文化资源对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论文

摘要: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呈现出了新的变化。高校思想理论课程是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在教材内容上有着一定的科学性和原则性。但每个不同的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差异和文化差异等会出现很多不同的教学资源。对于这些资源,高校应积极的进行应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地方民族文化;资源;高校;思政理论课

将地方民族文化融入到高校的思政理论课程中,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人当地文化和历史背景,强化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下面将对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资源提高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首先应坚持目的性原则。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在世界多元化发展的环境中,我国的意识形态逐渐的受到了西方的影响,也面临着多元化的挑战。而地方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在思政教学中应积极利用地方教学资源,把握教育重点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对地方民族文化资源利用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时也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和教材内容来进行利用,保证地方资源的利用有效性。

(二)针对性原则

在进行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应遵循针对性原则。大学生与其他的学生有所不同,他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地区,在文化和专业等方面都有多不同。积极的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能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要注意应将学生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群体,对于艺术性强的学生可以多采取户外时间的活动,通过体验式来达到强化理论教学的目的。对于理工科的学生则可以利用地方统计数据等知识点来引导学生进行思政理论知识的学习。

(三)创新性原则

在创新性原则中,高校应积极的打破传统常规性思维。只要是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提升的教学资源都可以加以利用。同时应坚持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大学时代是学生形成政治思想素质的重要阶段人,常常会容易受到外界的错误思想诱惑。对此,应将地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相应的变化,达到与时俱进的效果,根据学生的思想变化来进行相应的教育,真正的利用其民族文化资源,让民族文化资源起到最佳的效果。

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提高高校思政理论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将文化转换成为教材

当前我国高校所应用的思政理论教材都是由国家统一进行编写并发放的。有着科学性、统一性等特点,但并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地方特色的学生实际需要。对此,教师可以将思政教学内容与地方民族文化融入到一起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采取案例讲解的方式或是情境再现等方式来进行教学,当中充分的结合当地民族文化,通过生动的历史再现等形式来让学生体验到更加真实的感受。利用真实的情境来进行教学将帮助学生深刻的了解到理论知识的含义,最终提升教学的效果。

(二)将文化引入到研究中

科学研究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素质是十分重要的。要求教师一定要具有相应的民族文化素养,同时重视借鉴国内外的优秀民族文化研究成果[2]。将这些民族文化融入到日常的思政理论教学中去,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应的问题意识,同时能有效的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将民族文化带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全面的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对我国民族复兴的研究,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教师的主动参与

教师是高校思政理论教学中的最直接参与者。教师的参与对地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作为教师应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为地方民族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提供进一步的保障。对此,教师应积极的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生活状态,并撰写研究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地方性教材,满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此外,应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倾听学生的反馈建议,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及时的找到适合学生使用的新的教学资源。

(四)积极展开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校和相关的政府单位应建立起实训基地。教学实践基地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保证高校长久发展和稳定的需要[3]。教学基地的建设是通过具体的商议和规划而形成的,这对学校的未来长久使用将起到重要作用。传统的思政教育过程中由于缺少实践教学的场所,因此高校也比较忽视实践教学。教学基地的成立将围绕学校的思政教育提供稳定的场所,对教育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意义。此外,在实践基地完成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时间活动,通过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高效思政理论教育的教学有效性提升。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思想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教育措施。随着高校思政理论教育课程的改革推进,教学资源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对此,教师应重视起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思政理论知识教育,提高学生在思想上的觉悟,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郭庆.思政理论课教学现状、特色及创新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41—44.

[2]张平增,余友生.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四向度”[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04):52—56.

[3]范俊敏.浅析地方民族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措施[J].科技风,2012(,15):80—84.

第三篇:对专业群建设的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探讨教育论文

摘要:当前,各高职院校为提升内涵、提高教学质量,正加强专业群建设。作为各专业群公共课的思政理论课,应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以适应专业群建设的需要。本文提出教学模式改革的构想:根据不同专业群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调整;与专业基地实践相结合开展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建设一支稳定的专业群对口的专职教师队伍;采取知行合一的综合性考核方法。关键词:专业群;实践教学;专职教师

专业群建设是学校整体水平和基本特色的集中体现,决定了一个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也直接影响和决定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专业群建设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示范性院校建设的重点,也是当前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所在。在这样的背景下迫切需要深化课程改革,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需要构建知识技能模块,优化教学内容。笔者认为,作为各专业群公共课的思政理论课,也应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以适应专业群建设的需要。基于此,提出专业群建设背景下的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构想。

一.根据不同专业群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调整

由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思政理论课的教学首先要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为专业学习和研究服务。所以要不断调整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力求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结合上,寻找最合适的切入点与契合点。

笔者以为,比较合适的契合点便是根据不同专业群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知识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首先,多元智力理论(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智能类型及学习类型的表现,所以个体对思政理论课知识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以教材为唯一教育资源内容的选择方法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多元化的发展。而一个专业群内学生的智能类型是具备一定共性的。这就需要大力开发具有专业和专业群特色的教学内容。唯有如此,教学内容才能最大限度地适应每位学生不同的特点,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其独特的智力特征。其次,每个专业群的学生都面临一定的职业岗位群,而不同的岗位群对学生提出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也是存在差异的。所以,对不同专业群来说,要培养的人才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是有不同偏重的。教学内容也应根据培养目标而有所侧重。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调整上,一是要在尊重教育部统编教材的前提下,紧密结合各专业群的培养目标选取和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需求、用人单位反馈信息以及学生群体职业素养调查反馈为选取教学内容的依据。同时,要对本专业群毕业的学生就业成长做跟踪研究,便于及时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二是要尊重学生的需要,在追求实用性的同时,不忽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求。根据高职学生思想文化、专业和职业特点,针对学生的“问题”和需要提出观点和思想,对学生学习专业和未来从事的工作有用,对学生思想和心理起引导作用,使思政理论课教学真正具有实效性。

同时,在教学形式上,应进行专题化教学。导向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功能,这是其他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引导性教育要配合教学形式的转变,通过专题式教学实现引导性教育。所谓专题化,亦即“问题化”,就是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按照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专题式教学立足教材高于教材,既忠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不以教科书的条款为宗旨,打破原有教材的章节体系限制,选取若干专题进行深入分析地讲授,不面面俱到,对重要或重大问题着力讲深讲透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二、与专业基地实践相结合开展开放式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延伸。近几年来,不少高职院校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和成果。但与此同时,由于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地位和作用、途径和方法等还缺少深入的研究和较为一致的解答,再加上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是学生,面广量大、现有经费有限、现实操作途径缺失等原因,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和运行模式尚需进一步论证和改进。

基于现有条件和有效推进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现实操作的总体考虑,笔者认为只要是既符合实践教学目的要求,又切实可行的形式就要大胆采用。如可以将专业群内实践基地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群,走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之路利用高职院校最为重视的专业建设项目来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这是破解思政课实践教学这个难题的突破口。因为高职院校十分重视专业和专业群实践教学的建设,普遍已建成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遵循“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建设原则,根据不同专业实训运作要求,引入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已经打造出校内实训场所达13万平方米,校内实训(验)室200多个,校外示范基地57个,紧密型基地230余家。思政课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如果把这些专业群实践教学基地纳入到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群中,一来因为专业群实践教学基地来源广泛,数量颇多,可供选择的余地比较大,能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可以解决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内容比较单一集中等问题。二来可以节省经费,高职院校普遍十分重视专业课实践教学,投入大量的经费。如果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相结合,则可以节约大量的经费,减少师生时间和人力的重复耗费。

思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两者的结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首先,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是培育高素质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不可分割的实践教学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前者侧重于以敬业爱岗职业品质为主的德育目标,以发展为主的能力目标和以完善心灵为主的情感目标,教会学生“做’的道理;后者侧重于应有“技能”的培养,教会学生具体的“技能”,把学生培养“成才”。其次,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为人才培养进行思想导航,指明正确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但是它的实现是要落到实处的,要依赖于专业课实践教学“技能”目标的培养和训练过程,否则就只能是一种空想。而专业课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应具有什么技能,需要思政理论教育的正确引导。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解决了为什么而学的问题,学生才会在专业课实践教学中,求真求实,克服一切学习中的困难,认真学习并勇于创新。一个合格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一定是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而这种培养过程是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相互依赖的过程。很难想象,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能训练出具有高技能的专门人而单一的专业课实践教学能培养出有高尚职业道德和操守的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

除了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还应与各部门的服务社会、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和择业就业等活动相结合,与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同时,要认真研究,不断解决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形成一套科学、完整、可操作性强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和有效可行的运行模式。

三、建设一支稳定的专业群对口的专职教师队伍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是提高专业群建设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和根本所在。高职院校处于规模扩张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补充与学生规模的增加不成正比例,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任务过重,而且由于受不分专业群上课的限制,无法结合各专业和专业群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造成教学效果甚微的现状。

第四篇: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态度及实效性调查报告

[前 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它为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并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政治态度奠定基础。“东华理工大学化生材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1121002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调查小组” 主要围绕学生情况、针对主动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态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问题及感受、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以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等几个方面内容,对广大院系同学们关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认知展开随机抽样调查,以准确把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认识和态度,旨在给我们学校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参考和评估依据。

本班共有28人,全班采用分组参与。所设计的调查问卷含有客观题14题、问答题1题,本次调查的问卷共发放100份,随机抽样调查了东华理工大学12级、11级、10级的在校大学生,共回收有效问卷100,回收率达100%。问卷主要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采取不记名方式设计,问卷调查过程中并配以随机访谈取得一手材料。

我们通过讨论分析了如何有效地获取问卷信息,最终采用类似选票计数的方法计算出每一个问题的每个选项的被选中的票数,然后统计出该项在该问题中的比例,依次分析每个问题得到整个分析结果;其次,对于工作量的问题,我们考虑了人手及题量选项数复杂的问题,进行了合理的分配,统计各项的票数;最后组长进行审查及计算各项的概率。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分析工作的每一项,在组长的分工下,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针对学生对问卷的答题情况,经第三小组的同学进行统计和数据分析研究,融合大家的想法于一体,将调查结果和实际分析汇报如下。

[调查结果与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与此次调查的同学中工科、理科、文科比例约为2:2:1。

第一、我校大学生对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评价良好,但自觉学习的兴趣依然不高 从问卷显示结果来看,在100名被调查者中,对”目前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的基本评价”很满意的占13%,较满意的占40%,一般的占33%,不满意的占14%。表明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效果评价比较高。对于提问“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28%的学生认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信念”,33%的学生选择了“认清了现阶段的中国国情”,18%的学生选择了“对考研有帮助”,21%的学生认为“没有收获”。这两题表明我校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比较明确的。然而当问到“你去上思想政治课的表现、听课效果怎样?”时,19%的学生选择了“认真听课做笔记”,31%的学生是“不做笔记,没必要”,30%的学生选择了“边听课边做其他事”,20%的学生是 “不怎么听课”,当然还有20%

的学生经常翘课,这些回答辜负了老师的对我们的期望,似乎老师的努力白费了。

这几组数字说明,我校大学生对新一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是较认可的,对学校整体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评价较高,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在思想、学习等方面有较大收获。但对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主观意向不很明显,大多数学生们的学习乐趣和兴趣都没有被提升上来,学习不够自觉,态度不够端正,没有将自己对思政课的认识在实际体现出来。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被动学习情况,有教师讲课方法需要改进情况,有教材内容需要整编情况,有社会现状的负面影响等等。

第二、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总体评价较高,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生在回答“你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了解途径?”时,37%的学生回答“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21%回答“报纸”,27%选择了“网络新闻”,15%是“电视”,从他们的回答可知,学生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评价是基本满意的。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资力量普遍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均担课量又很重,导致很多人闲暇时间少,与同学交流互动的时间少,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少,因此较多的学生选择了报纸和网络新闻媒体来了解思政理论知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许多高校领导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资力量问题重视不够,学校很少引进政法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造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欠缺、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偏大、职称结构偏高、后继乏人的局面。另一方面,就是学生自身问题,自觉性不够,上课没有认真听讲,不得不以其他方式来学习。

这次的答卷中显示,大学生们相较于专业课,对思想政治课翘课情况是20%经常不去,26%的学生偶尔翘课,37%很少翘课,剩下的翘课率和专业课差不多。而闻到翘课原因时,15%选择“课程内容重复”,34%认为“课程内容空乏”,24%的学生觉得“课程理论性太强,不易理解”,还有27%选择了“老师上课缺乏吸引力”,不少学生选择翘课是认为课程内容空乏,无生活感,还有就是思想政治本身就是偏于理论的课程,理论性比较强自然难以理解,说明了老师没有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上课的关键就是将课本知识讲活来,以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讲解。部分学生翘课是因为老师上课缺乏吸引力,表明老师在思政课程讲解方面还缺乏生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大学生们的“回答”中,不难发现,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要求不低。这就告诉但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有全心全意为学生的热心,要结合广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教学方式,努力激发学生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德才”兼备起来,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当务之急,也是发展之需。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和教材内容基本适合学生需要,但其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改进和加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材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那么学生对课程和教材反映如何?

在回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用案例分析教学时,你比较喜欢哪类案例?”时,35%的学生选择了“社会热点新闻”,19%的学生选择“历史人物、事迹”,23%选择了“生活实例”,剩下选择了“其他”,由此看出学生比较热衷于社会焦点事件。我们分析:教材上在很多重大问题上的阐述都稍嫌笼统,欠缺实质性内容,如果教师不大量展开和深化,大学生们很难有兴趣阅读,甚至有一部分学生直到课程结束时还没有仔细看过书。而且理论性过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功底较差是主要原因。对这两门课程的教材,任课教师需要二次加工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删补,使体系更为完善;亦可采用专题的形式,结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们的知识需求,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做到“因学生施教”,而非“因教材施教”。

另外从调查结果上看,学生所喜欢的案例涉及面极为广博,既有社会热点、历史人物、生活

实例,又涉及其他方面如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等方面。。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对教材进行二次处理时应注意到是否保有了这套教材体系的连贯性、是否保有了知识点的科学性、是否有助益于提升大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第四、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本次调查中大学生对“你最希望教师用哪种教学方式组织教学?”的回答是21%选择“纯粹

理论逻辑推演教学、教师从头讲到尾”,31%的学生选择“教师经常提问,师生交流互动”,24%的学生选择了“主题讨论式学生上台讲解”,24%选择了“每次课程留下时间让同学针对疑惑大胆向任课老师提问”, 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我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是比较超前的,他们希望教师更多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喜欢教师经常提问,与他们的互动交流、讨论式教学,他们更希望自己能够参与到课堂中去,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是他们的愿望和要求。而这些愿望与要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希望几乎完全相同,它也指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方向。而前面谈及学生翘课很可能就是由于课程的强理论性,加之老师与同学的交流互动方面还做得不够,导致学生上课缺乏吸引力,无法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此外,有较少数学生提议要求老师讲课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多用实例讲解以激起同学们

的兴趣;有人建议老师上课多点到并加强上课纪律管理;个别学生建议将此课程改为选修课或取消。从学生方面来讲,不少学生认为应该积极发言,多向老师提社会问题。

通过问卷和分析,作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管部门要认识到,至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师自身应该做到:

1、教师先要转变教育理念,把“教育学生”转为“服务学生”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教师都发现今天的大学生们无论是心理状态,还是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都和80后,70后大不一样,不能再强硬地把自己的想法套到学生们的头上,也就是说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基于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首先树立起“服务学生”的理念,学会尊重学生,并结合不同专业大学生们的需求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强迫他们接受我们的主张,应让他们在宽松、感性的氛围里学习,在学习的欠缺中激发求知欲,进而主动找出事物的真谛。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针对高校大学生们学习兴致不高的原因,结合不同课程内容以及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要提高学习兴趣可以考虑采纳下面几种办法:

把幽默带入课堂,实施趣味教学。从一般角度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气氛应该严肃谨慎,

尤忌信口开河,但这并不等于要我们教师把课讲成生硬呆板的样子。任何环境下,幽默风趣的语言都可以使人摆脱沉闷和尴尬。我们教师在讲课时,不妨多用点幽默效应,以解除师生间的隔阂,避免双方关系弄成僵局,进而有效增强我们为人师者在学生中的亲和力。

把典型带入课堂,实施榜样教学。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在上课一开始,就通过运用生动、鲜明、准确的材料,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把他们的注意力迅速引入课堂,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采用这一方法的关键是使用的材料必须富有典型性,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根据广大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是比较超前的特点,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

调查显示学生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多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教学,要增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多采用讨论式,启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尽量避免“满堂灌”。

4、学校多途径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将自愿选择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内容广泛性和形式多样性相结合;知识性、学术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在活动中,我们大学生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在校内,可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利用各级团学组织和学生社团,开展辩论赛、演讲赛、影视教学资料片观摩、讨论会、社会调查和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在

校外,可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强与博物馆、纪念馆和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开展参观、访问、学术讲座和相关的纪念活动。

[小 结]

总体而言,这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卷调查”活动,为我们掌握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运行状况提供了基本依据,也为下一步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基础材料。我们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教育的新途径,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

***附**

调查结果统计数据表

第五篇:高职院校思政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摘要】教育必须倾听,教育过程中的倾听,是实现师生之间保持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学会倾听后,才能找到引导学生发展的内在依据,才可以使思政工作有的放矢,提高实效性,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而言,倾听更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倾听教育

20世纪初着名的意大利教育专家蒙台梭利认为,学生具备一种自我成长并形成健全人格的生命力,正是这种内在的生命力促使学生不断发展。她还认为,对学生的自发的生命力是进行压制还是引导,是区分教育优劣的分水岭,只有顺应学生内在生命力发展的教育,才会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了解学生、明确他们自身发展的真正需要是成功实施教育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了解、明确学生自身发展的真正需要呢?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的任长松先生在《探究式学习的18个原则》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倾听着的教育”,认为“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倾听和应答的过程”,而在教育过程中“倾听不仅是一种工作手段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教育从倾听开始的理念中透出教育的哲理:教育必须倾听,倾听意味着教育的开端,在某种意义上,倾听就是一种教育的言说,甚至就是一种教育。教育离不开对教育对象的倾听,而在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中,更需引入倾听教育。

一、倾听教育的本质和内涵

教育教学是在教师引领下,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过程,因此,教育要走向对话。所谓对话,是双向的、互动的、平等的。对话平台的两边分别是教师和学生,平台的主人的主语是“我们”而不是“我”和“他”。对话要从了解对方的意图开始,这就首先倾听对方的话语,从中寻找共同的话题,决定讨论的方向和内容。不去倾听,就失去了对话的基础,失去了对话的意义,对话可能成为“独白”,甚至是单方的“训话”。因此,我们可以说,对话是从倾听开始的,倾听是对话的前奏,没有倾听就无法对话,也就无所谓教育。

其实,中国传统教育一直关注“听”。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最重要的特点是因材施教,怎样因材施教?就是先听,先了解学生的特点而后才能“因材”而“施教”。但是,不知何时,教师开始不听了,不屑听了,不会听了,教育双方往往会形成对立关系,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究其原因,在于教师的权威意识造成的话语霸权,消解了学生倾诉,表达的欲望,堵塞了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的渠道。因此,教师要做善于倾听的人,并从倾听开始学会教育,这不仅仅是对思政工作者的要求,也应成为所有教师的共同追求。其实,倾听很简单,就是静静地、耐心地、认真地听,不急不燥,不打断,不忙于下结论性判断地听。因为这是一种方式,所以不能当作是一个简单的形式;因为是方式,所以它是弥散的、渗透的,运用于教育的全过程。

二、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需要引入倾听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生源结构的特殊性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高职生这一特殊去群体迫切需要被倾听

高职生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所产生的新兴群体,其生源具有极大的特殊性。具体而言,高职生生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二是五年一贯制高职录取的初中毕业生;三是对口升入高职的三校生(中专毕业生与技校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在基础教育学段,他们的学习成绩长期处于中下水平。在中国目前的应试教育大背景下,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多次考试失败,他们在自己自我概念尚未形成的成长期,长期游离于老师、同学乃至于家长的积极关注和鼓励之外,从而产生很强的挫败感和自卑心理。这种挫败感和自卑心理往往导致他们的情感和心灵闭锁,不愿意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从而形成了敏感、多疑、高度自负和极度自卑等多重矛盾交织的心理特征,使他们难以被理解也难以被说服。面对这一复杂现状,简单的说服教育、榜样示范等传统教育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高职大学生的需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真正的教育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要想全面了解学生就必须认真倾听学生内心的需求。高职院校大学生鲜明的个性特点需要教育者尤其是思政工作者以倾听的态度和方式去了解、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指导和帮助。

“倾听”教育理念的提出,真正把学生摆在主体性位置,思政工作者从一个说教者,规章制度制定者和维护者,转化为学生内心需要的聆听者,成长成才的陪伴者帮助者和引导者。这一角色的转变以及“倾听”的行为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对学生的尊重关爱。倾听的方式折射出的教育理念具体而言:其一是尊重;其二是信任;其三是虚心。教师的耐心、专注的倾听,常常给学生以鼓励、支持,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受尊重和被信任的内涵。而且“倾听”教育渗透着教师把自己当作受教育者的

理念,折射着虚心听取意见的品质。是教育“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对于普遍自卑敏感,迫切需要被理解被尊重的高职生而言,这种教育方式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需要引入倾听的理念

首先,“倾听”便于思政工作者深入、有效地开展工作。传统的思政管理工作往往是以维护规章制度为准则。重视问题的普遍性,却忽略了产生问题的个性差异性。由于过分强调普遍性、代表性而缺乏针对性,往往使思政管理工作无法深入有效地开展。教育者常常就事论事,强调“王子犯法,与民同罪”,“对事不对人”,一切以标准化的规章制度为准绳,而忽略了每一个“违反纪律者”犯错误的动机、原因、个性等个体差异性。所以,在遇到问题时,教育者往往苦口婆心、滔滔不绝,受教育者表面唯唯喏喏,内心却多有抵触。“倾听”这一教育理念,强调聆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其着眼点不在于问题或规章制度的本身,而在于如何了解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出现问题的深层原因,以最终帮助引导学生成长。高职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缺乏纪律观念和集体意识,他们具有很鲜明的个性特点和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只有采取倾听的教育方式才能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因材而施教。有效避免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为高职思政工作深入有效地开展提供一条可行性途径。

从倾听的结果而言,在思政工作中经常性的多种形式的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看似被动,实则主动。从表面上看,倾听是被动的,而对于有教育意识和教育智慧的教师而言,倾听则是一种主动的行为,他们把倾听当作自己的责任、当作教育的契机,因而,从表面上,倾听是接收过程,但对于善于倾听的教师,倾听则是接收和输出相融合、相交替的过程,倾诉者在倾听者情绪感染下也会成为倾听者。这种倾听、倾诉的互置,形成了对话的平台,此时,倾听真正成为心灵的沟通。这种对话与沟通就是倾听的最高境界和目的。其实,教师和学生就是在倾听与倾诉中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生发了教育的意义。在倾听交流过程中,教师从被动地解决问题到主动的觉察问题、发现问题,进而有的放矢地制定工作思路和策略,预防问题的发生,这种主动探索的方式使思政工作具备了先见性和前瞻性。

三、高职思政工作中的倾听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倾听”态度与习惯的培养

倾听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修养一门艺术。温德尔.霍姆兹说过:“说是属于知识的范畴而听是智慧的特权”。事实上正像心理家波义(BOY)指出的:人们听话的能力比说话的能力要差。作为教育工作者,因为教育职业“传道、授业、解惑”的特殊性以及传统的“师道尊严”,使大部分的教师变成了说教高手,班主任更是如此,“板起面孔训人”似乎成了一般教育工作者的代表性形象。如此以来,学生不愿对老师说真心话甚至对老师的苦口婆心产生强烈的逆反、对抗心理也就不难理解了。所以,作为一名思政工作者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者更应该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养成倾听的态度和习惯,走近”学生进而“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引导。

(二)“倾听”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三)倾听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育的途径和手段 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实现师生之间保持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教育对象并及时发现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倾听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育的途径和手段,是思政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倾听固然重要,但倾听之后如何采取必要的行动和对策,有效的促进、帮助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才是思政工作的重点和中心。 (四)倾听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内涵和素养

倾听不仅是教育技巧更是教师内涵和素养的充分体现。学会倾听,就得静下心来,用一种谦虚的、平和的、包容的心态认真而细心的倾听。如果一边在“倾听”一边又在固执己见,或心情烦躁,或心不在焉,都达不到倾听的目的。对于基础较差、缺乏良好行为习惯的高职生而言,尤其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内涵和素养。

总之,教育过程中的倾听,是实现师生之间保持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白,没有对学生的信赖,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倾听,惟有对学生真诚、信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倾听。对于在成长经历中尤其欠缺被倾听、被欣赏、被肯定的高职生而言,尤其需要倾听教育的滋养。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倾听,教育的另一种言说[J].人民教育,2004,(24). [2]扬钚,林小.聆听与倾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任长松.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2).

上一篇:淘宝客服的工作流程下一篇:停车场划线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