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学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思政教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本文分析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因理念落后、师资薄弱、方法滞后等而面临隔绝化、碎片化、模糊化等问题,提出树立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相统一的理念、完善技能考核和育人考评相统一的制度、形成普适原则和精准施策相统一的方法等路径,促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发展,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彰显课程思政的功能。

第一篇:思政教学论文范文

论思政课堂在课堂思政教学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摘 要:思政课堂指利用思政教育的专业知识进行专门的思政教育的课堂,课堂思政则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强调以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在教育教学中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从自身的教学特点来说,思政课教学必须根据其自身的理论优势和系统规范性加强对课堂思政的示范引领,文章在探究思政课示范引领的基础上提出结合本地思政教育文化建设育人品牌的思路,进一步论证了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思政课堂;课堂思政;示范引领

思政课堂指利用思政教育的专业知识进行专门的思政教育的课堂,课堂思政则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强调以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在教育教学中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理清思政课堂和课堂思政的关系,有利于充分发挥思政课堂在课堂思政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 课堂思政概述

(一)课堂思政的含义

课程思政是一种綜合教育理念。该理念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以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在教育教学中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构建教学领域的思政教育体系。

(二)课堂思政的意义

国家的富强、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受教育者要有丰富的学识,更要有优良的思想品德,只有培养更多的品学兼优的人才,以强烈的爱国情怀、热爱生活的端正态度,充满正义的社会担当投身于社会建设的实践,才能满足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三)课堂思政的含义

课堂思政不仅仅是“课堂”和“思政”,更应该是在专业授课时有思政教育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做到“思政教学”与“专业学习”的同向而生、相向而行,教师教学必须直面课堂、直面学生,教师既要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也需要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较高的师德,在教学中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用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人格魅力培养和塑造学生,所以在深入开展课堂思政的相关工作时,教师还得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学习,在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推进课程思政的力度,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使专业课的教学充满正能量的引领,滋养学生的心灵,培养出既有丰富学识又有良好品行的优秀人才。

二、 思政课堂概述

(一)思政课堂的含义

思政课堂是指利用思政教育的专业知识进行专门的思政教育的课堂。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和学校类别,思政课堂针对的学习群体有大、中、小各个群体的学生,当然思政教育也包含国民终身思政教育的要求,文章探究的思政课堂,主要是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从本地的思政教育资源的角度分析思政课开展的现实意义。

(二)思政课堂的意义

思政课堂的有效开展对青年学生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形成时期,相关课程设置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在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下,思政课教学要从“知识为基”向“素养立意”转变,所以要善于利用适当情境进行教学,跳出枯燥的教条桎梏,让学生在情境体会中感同身受,形成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认同,形成科学的精神、理性的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品德修养。

(三)思政课堂的含义

1. 指导思想

思政课的育人功能体现在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将思政课堂的教育功能落实到位。遵义市就提出了“大思政课”的理念,利用当地独有的思政教育文化资源,全面推进全市一体化思政课改革创新、落实“三全育人”,掀起思政育人的氛围,真正培养经得起检验的新一代青少年,培育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2. 总体目标

(1)坚持思政课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融合。思政课显性教育内容非常丰富,可以采取很多的形式呈现,比如学校活动中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团日活动、集队集会等形式属于思政教学的显性内容,学校可以构建相应的德育体系,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显性的参与过程中形成德育认同,充分发挥课堂思政的功能和作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内容;思政课本身的理论体系对课堂思政来说就是有效的隐性引领,不管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层面,都必须对思政本身的教学体系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在各项工作的开展中真正形成“大思政”的工作格局,将思政课的引领作用凸显出来,所以,思政课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并不是机械的割裂开来的,显性中包含了隐性的教育,隐性中彰显了显性的导向,呈现出相互交融的态势,要进行有机的利用和整合。

(2)坚持思政课中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在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中,要强调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思政教学渗透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形成“三全”思政育人体系。学生的成长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综合要素,政治素养是综合素养中最基本最本质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中,就对学生的政治综合素养提出了明确的方向,仅仅依靠课本知识,对思政课教学来说是不够丰富的,全方位的开发思政育人系统,让学生的学习从理论到实践,才能丰富思政教学元素,实现政治引领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

(3)坚持思政课中思政教师和教师思政的有机培养。从思政教师的培养角度来说,不管是理想信念,还是学识内涵,以及理论功底,思政教师都必须要有足够的沉淀和修养,才能应对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师的素养要求,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思政课教育的需要,所以必须加强思政教师的培养力度,打造更多名师型、专家型和教育家型的思政教师队伍。从教师思政的培养角度来说,所有学科的教师都必须加强自我理论素养的提升,一方面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加强思政课理论的学习,掌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思政教学的本领和技巧,成为“学科+思政”的双师型教师。

(4)坚持思政课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协调。通过构建思政教学体系,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思政示范课,如遵义市就开展了系列思政示范课,“思政大课堂”“背篼思政”等系列活动,由党政部门、教育系统、新闻媒体共同协作完成,在全市范围内掀起思政学习的新高潮。通过示范效应,带动一大批精品优质课的形成,其他学科的教学也开始思考与思政教学的融合;通过思政课程带动课程思政的推广与深入,实现了学科之间的有效协调。

三、 思政课堂在课堂思政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统筹作用

思想政治课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树立强烈的爱国情怀,理性地看待社会,树立法治思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高中思想政治课为例,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修订版)中,对学习的模块进行了科学的安排,从必修到选择性必修再到选修,10个模块的内容对不同层次的教学进行了系统的要求,从思政课教师层面来说,既要注重本专业课程的教学,也要注重思政课程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示范引领作用;从学校层面来说,要深挖思政育人资源,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导向引领,发挥思政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统筹作用。

(二)主导作用

在思政课堂的教学中,要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标志性工程,要从“思政大课堂”的教学层面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既要充分提高思政课政治地位,也要增强思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改变传统观念中对思政课的片面认知,比如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等,让思政课的教学能够影响和带动各学科教学中的思政思考,把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发挥思政育人的主导作用。

(三)主体作用

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政课教师是深入推进“思政大课堂”建设的直接实践者、重要贡献者、主要参加者,要主动担当作为、积极思考谋划、强化思政育人研究、创新立德树人方法、丰富铸魂育人手段,将思政元素同校园文化深度融合,传承思政教育基因、讲好思政故事,切实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四、 思政课堂在课堂思政中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思政育人,充分挖掘当地思政教育文化资源、乡村振兴和建设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物、先进典型,推动思政课在形式上、内容上不断改革创新,教育引导师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师的思想引导,让思政教师首先在思想上形成较高的政治素养

思政教师的思想工作,是学校引导教师的思想层面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思政教师从意识形态深处真正能够有职业认同感,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才能在实践工作中切实落实好思想教育工作,所以,关注思政教师培养工作,就是关注思想政治课在本校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全面加强对思政工作的考核督导

加强学校思政工作建设指导力度,将思政工作纳入学校履职考核内容,纳入党建考核重要内容、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体系和教育督导重要内容,在发展规划、资金投入、公共资源使用中优先保障思政课建设和思政课教师的发展需要,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五、 建设本地思政育人品牌

遵义市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革命圣地,1935年元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使遵义蜚声中外、具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红军在遵义活动三个多月,留下了以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红军烈士陵园、毛泽东旧居、李德博古旧居、中华苏维埃银行旧址、娄山关战斗遗址等为代表的众多思政教育遗址遗迹,思政教育文化资源不仅成为思政教育文化的载体,更使学生近距离的接触到思政课丰富的学习素材。因此,我们高中学校要坚持“五育并举”,依托当地思政教育文化资源,结合学校实际,提炼思政课育人内涵,立足大视野、树立大目标,全力建设好思政育人品牌。

(一)组织思政教育课题研究

学校要围绕探究思政教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的现实路径研究主题主线,深挖遵义思政教育文化资源、将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将思政教育元素渗透教学科研、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学生培养等方面的思政教育课题研究,切实发挥遵义思政教育文化资源丰富、思政教育思政育人底蕴深厚的禀赋优势,加强思政教育校本课题项目申报、评审、立项工作,全力开展探索创建思政教学体系、丰富思政育人路径、拓展思政育人渠道等方面的课题研究、论文征集、学术研讨等工作,为创建思政教育思政育人体系、“思政课堂+课堂思政”内涵建设等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理论来源。

(二)开设思政教育讲堂

在学校工作中,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为国育才、为党育人初心使命,用好当地的思政教育文化资源。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思政教育文化景点,如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苟坝会议会址等,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认同革命文化的传承;创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连接,大力推进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学生的学习不仅停留在课堂之内,也渗透到课堂之外,不但在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而且在生活的点滴积累中,都能感受到思政教学的渗透和引领,在学校要形成思政教育资源渗透立德树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思政教育体系新格局,确保思政课建设质量和立德树人成效明显提升。

(三)培养思政教育宣讲队伍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传承思政教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殷切嘱托,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内外结合、专兼结合、上下结合,打造一支高素质、强能力、有规模的思政教育宣讲队伍。组建“思政教育思政讲解团”“思政教师骨干宣讲团”“青年学生思政教育志愿者”和“小小思政教育宣讲员”,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大力宣传“思政教育遵义”,把思政教育故事宣讲好、把转折之城介绍好、把遵义会议精神传承好。

(四)讲述思政教育文化故事

围绕深入开展“长征故事进校园”,全面推进思政教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研工作,搭建思政教育故事宣讲平台,扎实开展青少年思政学习教育,如对抗美援朝退伍老英雄,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邀请他们进学校、进课堂,着力思政教育文化育人,营造“思政教育历史人人学、思政教育书籍人人读、思政教育故事人人讲、思政教育歌曲人人唱、思政教育足迹人人行、思政教育精神人人传”的浓厚氛围。

(五)建设思政教育实践基地

围绕积极拓展思政课建设新格局、完善思政教育思政实践教学机制,学校一方面加强校园思政教育文化实体建设,另一方面,加强与遵义会址纪念馆、苟坝会址、娄山关遗址、四渡赤水纪念馆及各地革命文化、传统文化纪念馆等的合作,有计划地经常性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同时,整合网上教育教学资源,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开展云上思政、创建网上论坛、思政空间等网络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六)開展思政教育研学旅行

围绕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课堂教育为主的单一教育教学模式,着力创建以“教学第一课堂、实践第二课堂、网络新课堂、社会大课堂”为主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积极探索并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研学,如思政教育之旅、重走长征路等活动,让学生在思政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政治学科素养,也通过灵活的教育方式,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切实做到思政教育接地气、有成效。

(七)开发思政教育校本教材

深度发掘遵义本土思政教育文化资源,推进教学方式及教材守正创新。在开足思政课程的前提下,学校要自主组织编写思政教育故事、思政教育诗词、思政教育音乐等在内的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校本教材,组织骨干教师按照校本教材体系开展示范教学,建立相对固定的集体备课机制,让校本教材成为国家统编教材的有益补充,积极传播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家乡的正能量,努力形成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知、情、意、行相统一的鲜明目标导向。

(八)充分发挥思政教育文化的价值引领

以思政教育传承为切入口,让思政课动起来、活起来,深入开展“长征文化进校园展览”“思政教育讲解员评选”“思政教育情景思政课堂”“校园思政教育故事讲述会”等工作,集中展示学校思政工作特色亮点,因地制宜打造思政课特色品牌。

论思政课堂在课堂思政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实际上就是谈思政工作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导向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在物质文明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今天,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更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有利于我们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中国梦的早日实现,所以必须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实践中,进一步的落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思政课堂的示范引领作用。

作者:阳娟

第二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化”探讨

【摘 要】本文分析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因理念落后、师资薄弱、方法滞后等而面临隔绝化、碎片化、模糊化等问题,提出树立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相统一的理念、完善技能考核和育人考评相统一的制度、形成普适原则和精准施策相统一的方法等路径,促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发展,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彰显课程思政的功能。

【关键词】高校 课程思政 思政课 实践教学

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发挥各类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践教学是所有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和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虽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工具、评判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性,但是两者都具有以知化人、“立德树人”的功效。因此,应该利用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和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契合点,将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凸显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思政价值和功能,推进高校各类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就是将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渗入和融入其他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形成高等教育课程立德育人功能的纵向贯通和横向融通的思政格局,凸显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政价值。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既能解决思政课程课时少、内容多、实践教学组织难度大等问题,又能提高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融合度,优化教学资源、节省教学时间、节约办学经费。本文探索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以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增强两者实践教学的黏合度和效果,形成全方位“立德树人”的格局。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隔绝化问题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是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在实践中体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各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而在实践中感悟知识的价值和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求知欲并且在实践中形成相应的岗位认知和要求,奠定职业道德的基础。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各类课程实践教学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在实际的实践教学中,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各类课程实践教学却相互隔绝,思政课实践教学不能有效挖掘和利用学生的专业知识作为教学素材,思政课实践教学没能触及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陷入“自弹自唱”的窘境。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则局限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化,缺乏引导学生理解在实践中感悟知识的力量以及人们在追求知识历程中的人文精神,缺乏引导学生理解在知识技能化中应具备的约束意识和伦理意识,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思政价值和功能受到遮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隔绝化,致使思政课程和各类专业课程无法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地发挥“立德树人”的功效。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碎片化问题

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成长,需要一个连贯性的培养机制作保障。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和各类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必须遵循大学生思想道德成长规律,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依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专业知识基础,设置渐次性、递进性、连续性的模式推进实践教学,从而确保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顺利进行和课程思政功能的彰显,贯通思政课程和各类专业课程的壁垒,丰富和拓展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但是,在实际的实践教学中,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大多局限于思政课程的知识,引导学生将各类专业课程知识运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力度不足,致使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单薄、形式单一、效果不好,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守好责任田异化为只守责任田、管好一段渠异化为只管一段渠;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也仅停留在专业知识应用层面,忽视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道德成长规律,因此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仅仅提高了大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操作水平,各类专业课程知识的发展以及在实践教學中所蕴含的真善美哲理未能得到重视和彰显,即各类专业课程知识的立德塑魂功效受遮蔽或者消解,整个大学阶段的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思政功能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致使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呈现碎片性和个体性状态,拧不成强劲的育人合力。

(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模糊化问题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该以多样化的实践方式和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促使大学生深化对思政课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让他们从多样化的实践方式和多元化的教学内容里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和价值潜力,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但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未必有如此清晰的认知,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要强化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成果,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而各类专业课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技能化,对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思政内涵和价值模糊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学工部门之事,认识不到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立德树人”旨趣和功能。因此,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工作中,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多采用“纯思政”方式,如阅读和观看红色经典、参观革命遗址、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等,此类“纯思政”的单一性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不仅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兴趣,而且还会阻碍大学生接受和应用思政课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内容极为单一,实践教学成为课堂理论教学的翻版,其他专业课程知识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没有一席之地,比如在各类专业课程的工训课、实训课、见习课、实习课等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价值论等无法彰显,各类专业课程被排斥于思政课实践教学之外,课程思政被消解或者遮蔽。

二、成因分析

(一)理念落后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教师必须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才能真正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进行深入和系统的思考,做到既能授予学生知识,又能教学生如何做人。因此,不管是高校思政课程任课教师或是各类专业课程任课教师,都必须力求贯通思政课程和各类专业课程的契合点,做到既履行了“经师”之职,又履行了“人师”之责。实践教学是贯通思政课程和各类专业课程的最佳契合点,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就能将各类专业课程知识迁移和运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促进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协同发展。例如,在建筑类课程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人的能动性、质量互变规律的科学性;在新生军训中引导大学生理解军人保家卫国的艰辛和崇高,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专业见习和实习中引导学生形成职业道德意识,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部分高校教师认为,思想品德教育已有专门的教师、专门的部门、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专业课程教师只需完成知识的灌输即可。思政课教师则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不能掺杂非思政课程元素,否则思政课实践教学就会异化为大杂烩而不伦不类,削弱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和育人功效。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在选择实践教学素材时,潜意识地聚焦于“红色资料”,致使思政课实践教学素材缺乏丰富性和厚重感。

(二)师资薄弱

教师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主体,教师的学历、教学技能、知识结构、学术水平等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具有决定性影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从整体上就是要求所有实践教学活动都挖掘和彰显思政功能,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入各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但是,从总体情况看,高校思政课教师师资力量难以满足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专职思政课教师的师生比与达标要求还存在差距、专职思政课教师中高学历高职称者甚少、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混杂,因此难以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高校各类专业课程教师因其专业背景所限,缺乏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因此,他们在进行专业见习和实习等实践教学进程中,多数仅局限于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缺乏将专业见习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置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内进行思考,缺乏以各類专业课程知识作为引导大学生追求真善美的知识基础的能力,大学生在专业见习和实习等实践中的思政教育难以实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因而遭到阻抗,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难以同向同行、协同发展。

(三)方法滞后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需要思政课教师将实践教学向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迁移,从而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延伸至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凸显思政课程的价值引领和导航功能。在高校,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都会涉及真理的认知、知识的运用、主体的立场、效果的评判等方面,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融入各类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但是,如何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则需要恰当的方法,否则就会南辕北辙或适得其反。这就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有丰富的教学方法,才能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课程思政化”。但是,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多数采用社会调查、观看红色经典资料、社团活动等方法,不可否认,这些方法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但是,从它们与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关系看,这些方法与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标等难成一致;这些方法难以引领各类专业课程教师挖掘实践教学的思政价值和功能,难以让大学生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中体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因方法的缺乏而没能融入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中,课程思政的功效就无法彰显。

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路径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实践教学会因课程研究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要求等因素的差异而存异。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和体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等内涵和意义,由此形成马克思主义立场。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作为引导大学生熟知和运用专业知识的教学环节,亦可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感悟到知识就是力量的真理,并在各类专业课程实践中了解该专业的杰出人物及其事迹,从而在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坚定追求知识和利用专业知识造福人类、促进社会发展的高尚情怀,从而实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目标。因此,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绝非单个教师的一人之力所能,而是应该由理念、制度、方法等路径相互融合促进。

(一)树立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相统一的理念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并非将思政课教学实践的工作负担和工作内容转嫁给各类专业课程教师,而是要丰富和升华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立德树人”功能。高校教师必须树立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相统一的理念,切实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延伸化和拓展化,丰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绝不能关起门来搞思政、自弹自唱和自娱自乐,而是要积极采用各类专业课程的相关知识应用于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让大学生感知课程思政的魅力。各类专业课程教师务必摈弃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专门职责,如果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那必将是“耕了思政课的地而荒了自己的专业田”等错误理念,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丰富内涵,自觉将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统一在实践教学中,尽力在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阐述学科知识的发展脉络,引导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尽力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引导大学生形成不畏艰险、锐意进取、脚踏实地、奉献社会的高尚人格。因此,各类专业课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有的放矢地阐述与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相关的英雄人物,如建筑类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可以讲述詹天佑、茅以升、梁思成等事迹,既拓展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范畴、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自信,又能催发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完善技能考核和育人考评相统一的制度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理解和运用政治理论的重要教学方式,是知行互化的关键环节,其最终旨趣就是促使大学生形成所预设的思想道德。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是专业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操作,旨在促使学生将知识技能化。由此就会形成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迥异的考核和考评制度。因此,要破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困境,就要建立健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技能化考核制度,驱使高校思政课教师充分利用各类专业课程的知识嵌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丰富和拓展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因此就要形成思政课实践教学系统性备课、教案、教学、效果等考评和考核相统一的制度,促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相关制度,驱使各类专业课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职业观和知识伦理,增强大学生的人文意识和夯实他们的人文情怀基础,避免他们异化为知识的工具和技能的机器,引导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思政化,搭建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之思政化,彰显课程思政的功能。由此可见,建立、健全、完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技能考核、育人考评相结合的制度,促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之各类专业课程化和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之思政化,从而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和专业课实践教学的趣味性和效果。

(三)形成普适原则和精准施策相统一的方法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从教学方法论层面,都必须遵循实践教学的普适性原则,将课堂教学的教学成果延伸至社会生活领域进行验证和发展,提升大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运用课堂习得知识分析和破解实践难题的能力。但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教学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阶级性较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更明显和更突出,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更多地侧重于本专业知识的检验和技能的操练。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绝不能以普适性原则取代具体的方法要求,必须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研究对象、教学内容、学科方法等精准施策,才能增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效果。如在医学类课程实践教学中,可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生命观和形成白求恩般的国际共产主義情怀;在涉海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可引导大学生认识“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和树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化学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可引导大学生认知世界的多样性和变化性,认识到化学知识的正向使用和负向使用对人类的影响,树立科学的伦理意识。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必须立足大学生的专业背景,结合他们所学过的专业课程,才能有的放矢地实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各类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则要将实践教学内容置于育人层面谋划,才能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大学生辨别真假、美丑、善恶的能力,由此促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发展。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化”涉及全校学生和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的属性、内容及研究规律,形成整体性、联动性和协调性的教学理念,以大思政理念统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形成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整体性和针对性相统一的方法体系,并且了解和把握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实施步骤、考核方式等与实践教学紧密相关的要素,摈弃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就是单纯的专业知识应用和技能操作的错误理念,牢记和践行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专业课程教学置于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新人的层面进行谋划,彰显课程思政的魅力和真理光芒,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大学生辨别真假、美丑、善恶的能力,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业道德理念,以此促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共融互通,提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注: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化研究与实践”(2020JGB272)

【作者简介】蒙云龙(1974— ),男,壮族,广西崇左人,法学博士,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黎 原)

作者:蒙云龙

第三篇:“课程思政”理念下中职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探析

【摘 要】本文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分析英语教学与思政课教育融合的内涵、可行性、重要意义,提出中职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策略:紧抓教师角色定位,强化思政意识;关注学生职业素养,渗透价值理念教育;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健全多层级工作机制,构筑制度保障。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 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 融合

步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的重要讲话中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与要求,特别提出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活跃阵地来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要利用不同学科课程优势融合思政理论,在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之间形成同向力。在此背景下,教育领域出现了“课程思政”理念,为学校探索思政教学新模式提供了新思路、指明了新方向。中职学校作为承担中职学历学生教育任务的重要力量,应认真领会“课程思政”精神,加强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英语教学与思政课教育融合的内涵

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教育新形势下的重要命题,是对“课程思政”这一概念的具体演绎。“课程思政”概念最早形成于 2014 年,主要指课程教学要高度凝聚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意识,积极挖掘不同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保证学生在具体的学科课程教学中可以接受同等信息量的思政理论教育,从而发挥学科课程在专业技能教学功能之外的思政育人功能。

英语教学作为专业语言课程教学,具有特定的专业技能教学功能与价值,而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就是强调要合理放大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思想素质的积极引导,避免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到更多英语文化后在语言运用中产生崇洋心态,避免学生从意识形态上弱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知与认同。同时,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将最大限度帮助学生用科学的批判性思维,去审视各种文化,尊重优秀文化,摒弃颓废文化,健全人格,增强综合素质。

二、中职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一)中职英语课程归属于公共基础课程。中职英语课程是典型的公共基础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应发挥公共教育职能,即要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铺设学生健康的生活道路。中职英语课程对于中职院校的不同专业而言都是必修课程,这样就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学习较为系统的英语知识,掌握英语的运用技能,增加对世界文化的领略与接纳机会,并以语言为载体感受不同文化的摩擦、碰撞、兼容。可见,中职英语课程既是帮助学生接触世界、了解世界文化的重要工具,也是增强学生文化素养的公共基础人文资源。这正是培养中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与能力所需要的,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融合变得可行。

(二)中职英语课程致力于推动教学改革。在新时代,我国的素质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中职学校也在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寻求更好的提升学生素质与能力的路径。中职英语课程十分注重对教学改革的研究,希望通过优化与创新教学方法来推动教学改革,让学生接受的综合教育可以摆脱时空局限性,而中职学生的思政教育同样积极开辟学生接受思政理论的新场景、新方式,希望在教学改革中发挥育人功效,因此中职英语课程在教学改革中与思政教育目标保持了同一性,验证了两者融合的可行性。

(三)中职英语教学培养目标(立德树人)的依赖性。中职英语教学也有立德树人的重要培养目标,为了能够真正在英语课程教学中达到立德树人效果,就需要认真掌握中职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意识形态建设,使学生掌握批判性思维。这就需要依赖思政教育功能,将思政教育渗透至英语教学中,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对英语知识中世界文化的扬弃。

三、中职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

(一)完善“課程思政”教改命题解题思路。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理念应积极转化为课程教学的内在驱动。中职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对思政教师提出了新的教改命题,即宏观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形成“大思政”视野,有序地将思政教育渗透到英语教学课堂中,为教改命题提交更加完善的新解题思路。

(二)助推语言教育的功能升级。新时代中职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可强化中职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中职英语课程特点鲜明,是面向职业教育、定位培养职业化人才的重要手段。中职学生在接受英语知识学习与技能输入的过程中,会持续关注国外的不同文化、不同意识、不同思想、不同价值观念,随着教师在课堂上对国内与国外文化的对比,引导学生去伪存真、辨善识美,学生所接受的英语教育将发挥更为积极、更具正能量的功能,促进学生使用英语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实现语言教育的功能升级。

(三)合理应对中职学生的发展诉求。中职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能够更合理地应对中职学生的发展诉求。处于新时代的中职学生,接收着更多的信息,他们享受着更好的生活,拥有更加优越的物质条件,分析问题更加客观,更有主见。他们更希望在接受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更了解中国,更了解世界,建立更远大的理想,树立更宏伟的目标,规划更积极的职业发展路径,参与更有意义的社会实践。这些发展诉求是需要以更加稳固、更加积极的思想道德为基础的。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让中职学生的教学活动有了更多的思政元素,将使中职学生更加自信、朝气蓬勃,成就职业人生。

(四)促进中职教师的素质提高。随着中职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中职教师将意识到单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与技能并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还应主动增强理论学习的紧迫感与使命感,在加深对思政内涵理解的基础上,积极完善自我素质,在英语教学中融会贯通各种思政理论,激活智育与德育结合的教学思维,既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信仰保持坚定立场,又客观传递西方文化。

四、中职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策略

(一)准确教师角色定位,强化思政意识。中职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首先要求英语教师要准确定位角色职能,积极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传递正确的思政观念;其次教师要强化自己的思政意识,主动对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展开研究、寻求对策,在需求改善的环节引入思政意识,以合理的教法完成教学,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认可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最后英语教师应在角色定位中调整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建立良性沟通桥梁,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

(二)关注学生职业素养,渗透价值理念教育。很多中职学生的素质依然存在不足,如民族自豪感与使命感淡化,过度追求物质生活。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增加国情、民情教育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政素养基础。英语教师可在每节课的开始阶段让学生用英语演讲一个爱国主题或文化主题,如演讲传统节日、地方美食、国内景点、中国文学著作等内容,从而增强学生职业敏感度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英语教师在结合课程教材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合理丰富教材以外的辅助資料,尽可能完善需要传授给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同时增加更多的教学内容,如增加英语国家的传统习俗、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知识,系统性提供相关的阅读内容,为中职学生提供更多的英语学习机会。此外,解读不同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如在社交礼仪、民族传统、风俗忌讳等方面的差异,并适当为学生解释当出现文化冲击或碰撞时应保持的态度,教导学生始终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保持足够的自信,对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有更多的认识。

(四)拓展教学活动形式,深化思政教育影响。英语教师可在英语教学课堂上设计不同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某些时政话题或历史话题的小组讨论,制作小组调查问题、访谈报告或文献资料收集整理报告等,以多种形式让学生接受思政理论。此外,教师要本着“课程思政”的理念探寻更多的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外化活动,可设计周期性主题活动,如以职业规划为主题组织学生参加外语辩论,或讲述中国故事、红色文化,由学生用英语书写心得、交流感悟。还可以布置课外网络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体会国家发展方针政策,培养家国情怀,深化思政教育影响。

(五)健全多层级工作机制,构筑制度保障。为提高中职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效率,中职学校可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特点,健全学校工作机制,构筑制度保障。首先,健全领导机制,组建以英语教研室为主体的领导小组,力争形成校级、院级、教师级三级领导机制,在全校、各部门、各专业、各班级中营造浓厚的思政教育工作氛围。其次,强化教学资源配套机制,积极推动教改,完善团建,补充经费,转化教研成果,就中职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问题形成更为全面的顶层设计。再次,加强考评机制建设,对教师的思政素养绩效实施考评,推动教学融合。最后,完善督导机制,对英语教师的课堂融合实施情况进行把关,加强反馈和整改优化,推动建立长效机制。

综上所述,中职学生由于自身理论基础薄弱,易受各种思潮冲击,整体思想水平不高,常常迷醉于英语教材所展示的不良的国外文化,非常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中职英语教师应在实施专业教学的同时积极融合思政理论精髓,承担思政教育责任,实现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刚跃,孙瑞娟.高校英语教学“课程思政”有效策略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

[2]顾丹华.中职英语教学与德育的有机融合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21).

[3]张军燕.浅谈中职卫校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的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27).

[4]张小菊.中职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J].校园英语,2017(43).

【作者简介】蓝美新(1973— ),女,瑶族,籍贯广西大化,讲师,现就职于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研究方向为中职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

(责编 王悦之)

作者:蓝美新

上一篇:生态课堂论文范文下一篇:社保资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