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毕业论文范文

2022-05-1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政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一、引言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了回应社会的需求,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结合实际条件,不断强化高职毕业生职业核心能力,注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正因为如此,高职思政教育应该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且着力打造一支实践性强的思政教育工作队伍。更进一步说,高职院校应该帮助毕业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理念,以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第一篇:思政毕业论文范文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顶岗实习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工作,然后提出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评价体系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课程思政;毕业生;顶岗实习

该论文为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顶岗实习评价体系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

課题编号:JRS—2021—1089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顶岗实习的管理

(一)积极进行顶岗实习相关课程思政教师体系建构

完善的教师体系对学生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思政课教师队伍主要由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企业的指导专家组成,有效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对顶岗实习课程进行深入探究,分析相关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并将学生的思想作为出发点,充分与企业实习岗位的性质和企业环境进行结合,有效进行思政工作计划和目标的制定,确保学生顺利进行顶岗实习,这为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有效激发学生的事业情怀和热情

在进行教育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党的发展历史进行教学工作,通过熏陶激励学生对事业的热情,鼓励学生树立理想,并将国家的发展与个人进行结合。这样一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顶岗实习工作产生责任感,对未来职业产生热情,高效完成实习任务。

(三)志向高远

要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对我国的民航事业产生热情。学生在进行顶岗实习过程中,应该遵循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虚心向有经验的员工学习,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积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进而对我国的民航事业不断发展进步注入新的力量。

(四)珍惜荣誉

当学生在进行顶岗实习活动过程中,要积极起到引导作用,不断促进学生的格局和品味得到提高,鼓励学生不计个人得失积极与同学协作,具有奉献精神,这也是为学校品牌的树立作出了一份贡献。作为实习生,要坚守工作岗位,认真工作,树立主人翁意识,为企业的发展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五)充分发挥学生具有的骨干作用

将党的积极分子作为核心,积极建构理论学习小组,充分将政治理论和顶岗实习相关内容进行融合。通过政治学习,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团结协作,提高工作完成的效果。同时,通过学生干部这一途径可以有效获得实习的相关信息资源,及时得到反馈,是学生、企业和学校之间交流沟通的主要途径,为学生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六)崇尚工匠精神

在进行实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端正态度,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此外,还要宣传倡导一些先进的人物事迹,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心态,有效避免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确保实习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评价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构建多级多元的评价组织系统

当前的评价主体存在单一的问题,没有相对完善的互动机制,因此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作为各大高校应该将实际情况作为依据,采用三级管理的模式。所谓的三级主要包括三个内容,第一级是教务处,主要的职责是协调管控,及时制定相关的实习管理条例,为学生顺利完成实习工作打好基础,还要严格进行实习计划审核工作。此外,监督室也要与教务处紧密合作,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全过程监控,还要对指导教师进行检查监督,确保实习的质量水平。第二级是实习指导中心,它的主要职责是监管实习的基地和条件等内容,进行考评。第三级是专业教研室,主要针对各院系专业的特点进行实习标准的制定,还要制定相关的实习计划,对实习进行全面监管。除此之外,作为高职院校还要不断健全评价体系,采用企业主评、学校辅评的策略,还要将学生自评和小组之间互评进行有效融合,这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客观地对实习质量进行全面评估。首先,作为顶岗实习企业要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考量。其次,作为实习教师还要将学生在实习期间所完成的相关任务作为评价依据,成为学生实习评估的影响因素之一。同时,还要对学生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情况进行考核,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最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在进行自评和互评过程中,要将这一结果作为评价的补充部分,积极鼓励学生正视自身,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对评价的目的进行了解和掌握,为其今后的发展指引方向,促进学生得到全面提高。这样的评价方式,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能够从多个方面对学生个人成长起到辅助作用,有助于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得到完善,进而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水平。

(二)建立覆盖全程的评价监督系统

就目前的考核而言存在一定的问题,不仅形式单一,而且缺乏一定的监控,作为各大高职院校要不断完善评价体系,有效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进行融合,将校外与校内评价进行结合,还要将自评和他评进行结合,采用多方面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能够有效完善评价监督系统,并根据教学管理的评价指标进行客观评价,整个过程遵循相关的规章制度,严格进行考核,最终从多个角度多个方位,做到有效监控。站在微观的角度来看待评价,能够确保评价的真实和客观,进而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重要功能,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发挥其具有的创造力。不但要遵循评价的相关原则,还要确保评价监督系统得到企业、学生和院校的认可与支持。首先,作为各大高职院校,不仅是顶岗实习的组织者,而且还是具体的实施者,同时也是重要的监督者。所以,成立校级的监督小组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要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监督,对顶岗实习的整个过程做到全面把控。其次,作为企业方面还要委派指导教师和顶岗实习的负责人,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把握,还要了解培养的主要目标,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完成学生的实习工作,有效参与到学生的整个实习过程中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不仅是实习活动的参与者,而且也是最为直接的受益者。他们也应该对教师和企业进行有效监督和评价,对于顶岗实习工作的进行具有直接影响。

(三)构建加权量化的评价指标系统

就当前顶岗实习考核而言,过去传统的评价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作为各大高职院校要充分了解专业特点,明确把握人才的培养目标,积极建构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系统,有效实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建构,三级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各大高校顶岗实习工作的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的三级考核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一级指标是包含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道德素养等相关内容。二级指标是包含的专业技术知识、方法能力、价值观等相关内容。三级指标是包含了实践知识、安全生产知识、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的相关内容。作为高职院校,要根据岗位和专业所具有的特点,进行评价指标制定,还要设立相对的观测节点,对考核内容进行细化,对指标的分值比例进行明确。在进行具体的评价时,可以根据差异化评价方法将各自的加权和作为最终成绩。无论是学校的指导教师还是企业的实习师傅均占有40%的比重,学生的自评和小组互评占10%。无论是哪一种评价方式,都要将观测点作为依据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科学客观地打分,三级指标体系的最终得分就是通过总分进行体现。对于三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而言,无论是哪一个指标都对实习评价体系的基本要素和项目进行涵盖,所以各大院校在进行评价时要根据相关的专业和岗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应用和修正,确保评价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刘海凤,蔡勇斌.校企合作下人才顶岗实习进阶管理探讨[J].上海商业,2021(08):68-70.

作者:赵惠娟 李红云 李炫林 毕然 李向明

第二篇:论高职毕业生实习的思政管理工作

一、引言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了回应社会的需求,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结合实际条件,不断强化高职毕业生职业核心能力,注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正因为如此,高职思政教育应该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且着力打造一支实践性强的思政教育工作队伍。更进一步说,高职院校应该帮助毕业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理念,以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毫无疑义,人才培养是一个漫长的旅程。当前,在整个高职院校的教育过程之中,对于高职毕业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为此,思政教育工作也是十分关键的。

二、高职毕业生实习工作中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现状

实践表明,不少高职院校尚未设立高职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课程。更确切的说,很少有高职院校会积极主动地去普及宣传职业核心能力相关方面的知识。实际上,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和毕业生没有注重培养职业核心能力,过于强调专业教育以及改革。从某种程度上说,思政教育无法很好地把握如何培养高职毕业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主要原因在于:顶层设计缺失。更详细地说,顶层设计缺失促使高职院校无法合理整合校园之内的教育资源。与此同时,“大思政”的优点无法较好地发挥出来。更谈不上,达到令人满意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效应叠加。

三、改善高职毕业生实习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在充分了解高职毕业生实习工作中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足之后,接下来,针对如何对其进行改善,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1)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把被动教育与主动教育结合起来

在学校教学与实践的全部环节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更具体的说,高职院校的思政理论课是由多方合作下,共同完成的。只有在企业与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共同配合下,才能达到预期的实践效果。一般来说,通过定期对思政教师培训,参考实际情况,能够较为有效的制定教学目标,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更进一步说,只有思政教师布置合理的任务,高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乐意、主动去达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正因为如此,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到达实习单位之后,就好像将他们带入了具有明确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内容的教学园地。换句话说,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政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实现思想教育工作时刻跟着我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它。除此之外,运用心理学原理加强高职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容忽视。这里需要明确指出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极大关注。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做好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通常来说,在实习以前,绝大部分高职毕业生感受到具有较大的就业压力。当然,我们应该知道,一些高职毕业生不了解自我发展方向,无法准确地进行自身定位。有鉴于此,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及时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工作。与此同时,高职院校针对毕业生的就业必须做好相应的指导以及培训工作。值得肯定的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经过专门的培训之后,能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遵守职场礼仪。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人际交流技能、面试以及社交技巧有所提升。毫无疑问,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增强适应职场的能力,拥有较好处理职场问题的实际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高职院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高职院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有利于促使高职院校学生寻找满足自身发展的工作岗位,实现人生价值。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论高职毕业生实习的思政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事实上,对于绝大部分高职院校而言,思政教育是其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实践中,极个别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存在缺陷,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职毕业生核心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没有足够的思想认识、顶层设计缺失、分类教育待强化以及师资水平需提高等等。本文在了解高职毕业生实习工作中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足之后,提出了较为有效的应对策略,希望能够对具体的实践工作发挥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长江职业学院)

作者:王一琛

第三篇:中国古代学子的毕业与毕业礼

【关键词】毕业 毕业礼 科举 学制

无论古今,学子们要举行毕业礼,基础是完成学业“毕业”。那么,中国古代的学子如何才能称得上“毕业”呢?古代是否拥有像今天的学生那样严格、固定的学制和毕业期限?古今的毕业礼有何异同?本文将一一论述。

何为“毕业”?古代学子的毕业标准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有一个在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古代学子们并没有明确的毕业期限。夏商时期的学校制度无史料可考,西周“官学”——国学的学制,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有记载,当时的学生八岁进入“小学”学习“六艺”,十五岁入“大学”,培育道德素养、学习“修齐治平”之道。至于学子们何时毕业,《近思录》中说:“古之士者,自十五入学,至四十方仕,中间自有二十五年学,又无利可趋,则所志可知。”这些学子们需经过长达25年的学习生涯,直到四十岁才能踏入仕途,但这并不意味着25年就是固定的毕业期限,因为并非所有“大学”学子都能够步入仕途,相当一部分没有入仕的学子,即使学习的时间足够,也不能算是“毕业”。

西汉武帝时,在都城设立“太学”作为国家最高教育机构,立“五经博士”为教官,教授学生儒家经典。“太学”的学生来源主要有二:一是由太常进行选拔,《汉书·儒林传》载:“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二是各郡县地方高级官员推荐,“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这些学子经荐举进入太学后,每年参加固定的考试,成绩优异者即可取得做官的资格,“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从而顺利“毕业”。结合西周官学与汉代太学不难看出,科举制度出现以前,在政府官学学习的学子们不论年龄长幼,亦不论学习时间长短,从学校毕业的唯一标准就是入仕为官。

隋唐以降,随着科举制度兴起,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也在逐步完善。唐代有六大官学,皆隶属于国子监,对所招收的学生有年龄规定:“凡生,限年十四以上,十九以下。”针对学习不同儒家经典的学子,官学也规定了不同的修习年限,如果学生没有在规定年限内完成学业,将被除名。对于在官学或地方私学就读的广大学子来说,科举是他们进入官场的必由之路。此时,他们毕业的标准由“入仕”转为“及第”,而每一届科举考试也就成为了这些学子们的“毕业考试”。

宋承唐制,在唐代科举的基础上增设殿试一级,学子们只有通过殿试才能真正称之为毕业。明清时期,基本延续了这个标准,而又有其时代特点。此时,考中进士仍是学子“毕业”的正途,但因国子监监生的地位提高,学子们即使没有考中进士,只要进入国子监继续读书并通过考核,也能够取得做官的资格。清代还开设博学鸿词、孝廉方正等制科,作为选拔“非常之才”的不定期、非常规考试。但不变的是,学子们的毕业标准仍是入朝为官。

“毕业”之际:古代学子的毕业礼

中国古代,随着科举制度的成熟及其重要性日益突出,科举中式、入朝为官,成为学子们的毕业标准。对于古代学子而言,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这才算真正“毕业”,是登科学子人生之大事,从学子到学校、官府都视之为举足轻重的大事而欢庆。那么古代学子的毕业礼都包含着哪些庆祝活动呢?自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创设以来,至明清时期,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逐步成型,中国古代学子们的毕业礼也就围绕着这些重要节点展开。

序曲:为举人而设的“鹿鸣宴”。自隋唐到明清,按照科举体制,中国古代学子们通过解试(即乡试)成为举人,并于次年赴京参加省试(明清时称为会试)。在解试放榜后,地方官员便会为这些举子们举行盛大的“鹿鸣宴”,庆贺他们通过解试,同时也预祝他们能够在接下来的省试中“高中”。“鹿鸣宴”是脱胎于周代“乡饮酒礼”的一种宴会形式,这类宴会多演奏《诗经·鹿鸣》以助兴,“鹿鸣宴”之名由此而来。比起传统的、并不十分规范的“乡饮酒礼”,“鹿鸣宴”增加了《诗经》的演奏环节,更具文化品位和“敬老”“尊贤”的文化功能。不过,规模不小的“鹿鸣宴”只是古代学子毕业礼的序曲,重头戏要到会试结束后的放榜之日才拉开帷幕。

正礼:从谢恩、拜谒礼到朝谢、“簪花”。古代进士的“正礼”,近似于今天的毕业典礼,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唐代,在会试放榜后,新科进士要结队拜谢会试主考官以感谢其拔擢之恩。五代人王定保编纂的《唐摭言》记载了初始的唐代学子们谢恩的情形,是一个颇为复杂的拜谢流程:首先,由新科状元带领及第的进士们前往礼部列队而立,报上姓名,等待谢恩。接着,状元在主事的引导下与主司(即主考官)互相行礼并致谢辞,随后学子们依次向主司行拜谢礼。三日后,再行一次拜谢礼,这次主司可以和进士们交谈,并一一指出他对进士们的引荐之处,进士们则对其提携表达感谢之情。新科进士们等到皇帝的敕命下来,就要前往中书省,完成拜见宰相的仪式——过堂。面见宰相的流程与拜谢主考官类似,仍由状元致辞感谢宰相的栽培,随后状元以下的进士们一一报上姓名并致谢意。

宋代,殿试正式成为科举建制。学子们在会试之后还要经过殿试才能正式成为进士。为了防止结党营私,宋代明令禁止新科进士向主考官和宰相谢恩,所有进士及第者均为“天子门生”,此前流行的“谢恩”“过堂”等礼仪也都变为由新科状元率领及第进士上谢恩表,朝谢皇帝。元明清三代基本延续了这一礼仪。明清两代又在进士中选取优良者点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学习。清代,新科进士们先行朝谢,之后前往国子监拜谒祭酒和司业,国子监祭酒和司业则在“彝伦堂”为这些新科进士们举行“簪花”仪式,可视为清代学子的毕业典礼。这与今天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授予学位时的“拨穗”仪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盛宴:種类繁多的宴会礼。在正式、严肃、繁琐的正礼之外,新登科的学子们还会参加同年进士之间的名目繁多的各种“毕业”宴集。一是曲江宴。在唐代,最为出名的“毕业”宴集就是“曲江宴”。它是一种泛称,唐代有相当多的宴会均在曲江岸边举办,各地均有曲江亭,进士们就在亭中举行宴会,其中又以“闻喜宴”和“关宴”最为出名。闻喜宴,是学子们在听闻及第的喜讯后,所举办的庆贺宴会。唐代,闻喜宴主要是及第进士们的私下聚餐,属于民间性质的宴会。但到了五代时期,朝廷开始出资举办闻喜宴。《旧五代史·唐书》记载:“敕新及第进士有闻喜宴,逐年赐钱四十万。”此后,宋代延续了朝廷出资办闻喜宴并予新科进士钱财赏赐的做法。“关宴”则是新科进士在参加最后的“关试”后举办的宴会,也是他们参加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毕业”宴会。“关宴”由学子们自行出资筹办,宴会中众学子往往饮酒斗诗、歌行酒令,将宴会氛围一步步推向高潮。同时,“关宴”也是同年登科的学子之间的告别宴会,蕴含各奔前程的离别之意,故亦称“离宴”,这与现代的毕业宴会有相同之处。

二是琼林宴。宋代出现的“琼林宴”,是专为新科进士们举办的宴会,从“闻喜宴”演变而来。与唐代闻喜宴不同的是,“琼林宴”的规格更高,是皇帝親自参与的“国宴”,因赐宴在著名的“琼林苑”而得名。在“琼林宴”上,新科进士们会将各自的籍贯、三代等情况记录下来,形成类似今日简历一样的档案进行保存。明清时期,多将“琼林宴”称之为“恩荣宴”,其仪式内容基本不变,“琼林宴”的形式得以传承下来。

三是鹰扬宴与会武宴。“曲江宴”“琼林宴”都是专为新科文进士们所举办的“毕业”宴会。同样,武科发榜后也会举行“毕业”宴会进行庆祝。武举乡试发榜后,会举办与“鹿鸣宴”对应的“鹰扬宴”;武举殿试发榜后,则会为新科武进士举办“会武宴”。“鹰扬宴”的得名,出自《诗经·大雅》“维师尚父,时维鹰扬”,称颂姜太公在牧野战场上威武善战,如雄鹰展翅,“鹰扬宴”以此为名,来勉励新科武举人们。“鹰扬宴”的流程与“鹿鸣宴”大致相同。清人吴荣光在其《吾学录》中记载:“武乡试揭晓翼日,燕监射主考执事各官及武举于顺天府,曰鹰扬燕,仪与鹿鸣燕同。”清代还设立“重宴鹰扬”制度,规定武举人中举满六十年,再逢武举乡试,准与新科武举人一同赴鹰扬宴。朝廷赏给花红表里,赐以武衔,以表彰武将们常年戍守边疆的功绩。“会武宴”是专为武进士所设,一般在武举殿试发榜后举行。《吾学录》中记载:“《通礼》武殿试传胪后,燕有事各官暨诸进士于兵部,曰会武燕。既入席,和声署升歌兔罝之章,余仪与荣恩燕同。”“会武宴”上,武进士们一齐咏唱《周南·兔罝》这首格调雄壮而奔放的诗篇,抒发报国之情。“会武宴”的规模、气派远超“鹰扬宴”,其宏大场面可与“琼林宴”媲美。

畅游:远足与踏青。除去宴会,新科进士们结伴游览京城名胜也是毕业礼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唐代,进士放榜多在春季,因此及第的进士们多选择在长安附近踏青。他们通过当时专门办理这类事务的民间组织——“进士团”安排出游活动,最常见的去处就是长安周边的曲江,游览之余还可在曲江之滨举行宴会。唐代的进士还偏爱游览长安郊外的慈恩寺大雁塔,进行“雁塔题名”。在雁塔之下,同年的新科进士们推举擅长题字者进行题名,如果题名者日后成为朝中高官,就需要用朱笔将其重写一遍,以示尊荣。此外,唐代的进士们在曲江宴后,又会“移饮于杏园,行探花之举。”所谓探花,就是在同科进士中选择年纪较轻者作为“两街探花使”,骑马采摘曲江附近或长安各大园林的名花。宋代一度延续了“探花”活动,但神宗熙宁年间还是以“以厚风俗”的理由废止了宴席“探花”的传统。

学子毕业礼:历史、现在与未来

学子毕业,代表着人生一个阶段的结束,同时昭示着下一个阶段的开启。无论古今,毕业都充满着仪式感与庄重感。古代毕业礼重拜谒师长,体现了中国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这一传统延续到今日的毕业典礼上,仍保留了毕业生向教师“献花”、举办“谢师宴”等诸多“谢师”的传统,学子们对师长表示衷心的感谢,师生互道未来珍重,展现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古代学子毕业畅游的传统也沿承了下来,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今天毕业活动重要组成的毕业旅行,对学子开阔眼界、体验多样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当然,我们也要正视古代毕业标准和毕业礼中存在的弊端。古代学子对皇帝的朝谢、对师长的拜谒,流程极其繁琐复杂,这是中国古代礼制以礼仪定人之等差的表现,入朝为官、进士及第者不仅可得隆重表彰、享受盛大的毕业礼,更可获得政治地位,保持世袭门第,形成利益团体、阶层固化,桎梏学子视科举为一切,扭曲学子的人格,产生“范进中举”一类闹剧、悲剧。而且,古代学子毕业礼中的各类宴集讲究排场,极尽奢华,也影响到今天毕业宴会的铺张浪费,都是不可取的。总而言之,从古到今,学子毕业礼虽有变化,但毕业生对师长的感激、对人生未来的憧憬之情传承至今。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赵鸿宇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李昉等:《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②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③吴荣光:《吾学录》,台北:中华书局,1966年。

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⑤黄灵庚、吴战垒主编:《吕祖谦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⑥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责编/李丹妮 美编/杨玲玲

作者:邱涛

上一篇:物流仓储论文范文下一篇:金工实习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