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论文范文

2022-05-09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程思政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本文从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立德树人谈起,探讨了目前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着重研究了课程思政的生成路径。

第一篇:课程思政论文范文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

摘要: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协调,是构建“三个完整教育”模式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在教学内容的统筹规划、教学管理的衔接、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方面,二者各自为政,教学评价与激励措施,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各类教学与管理学科要形成协作意识,实现协作管理,实现内容协作,促进教师协作,完善协作评价机制,从而促进思想政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协同效应的形成,实现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教育效果。本文就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引言:教育具有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并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政治理论课。每个课程都具备了育人的功能。教师要全面发掘各门学科的思想政治教学要素和德育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渗透到各门教学知识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了对学生的思维引领与价值导向,从而产生了各种教学和思想政治课的协同教育效应,既是德育应有的内容,又是学校实现德育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二零二零年六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想政治建设指导纲要》,其中明确提出必须抓住课堂建设的“主战场”和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利用课堂的主渠道,把思想政治教学的基本内涵渗入课堂知识中,逐步转变为学习者的内心信仰,并以此取得了持久的教学成效。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意识的内在要求

意识形态是主宰着整个社会的最高统治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主流思想体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稳固与发展,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意识形态领域依然不平静,斗争和竞争有时十分激烈。"尤其是大部分青年对漠不关心,对社会主流思想的质疑与动摇,以及对自身的理论信念的丧失。这些情况都严重威胁到了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改变这个形势,就需要做好政治思想建设。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加强思想建设。意识形态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公众的认可,“人们是否接受或拒绝一种意识形态,不仅关系到意识形态本身,还关系到维护和传播这种意识形态的手段和方法以及承载这种意识形态的载体的形式”。因此,思想建设包括“理论创新和宣传灌输活动”。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解其他专业课需要理论支撑和渠道补充。因此,思想建设需要思想政治课与思想政治课的有机结合。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规律要求

1.积累原则

思想教育的本质是说服教育,即传授者利用主流意识疏导接受者的心理,从而促进其思想、政治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如果接受者想要相信主流意识形态,就需要长期反复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连续的、往复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排课的学期间隔会中断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使学生在早期积累的、更强的信念得以放松。要在这一过程中继续进行思想政治接力教育,发挥强化作用。

2.普遍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儿童形成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感的群体意志。群体意志的形成离不开这样三个基本要素:第一,人数范围要广。社会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群体数量越多,社会规模也就越大,心理暗示力也越强大,思想趋同就越强烈。如果将各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团结起来,对大学生进行更深入、宽领域、更广阔范围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必然会形成更加浓厚的政治思想气氛,进而統一学生个人意志;第二,内容要广泛。意识形态是由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教育、文艺、哲学等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配合,利用了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中各个学科的理论基础,从各个视角阐述了教育思想内容的必然性与合法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越多,其所提供的理论依据也越多,说服力就越强;第三,宣传途径要广。视觉和听觉记忆是人类记忆的最基本形式。了解事件和现象的感觉器官越多,其记忆力也越好。如此,通过教授思想政治课和老师的教学思想政治合作,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教授不同课程的教师就可以利用不同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资源与课堂,携手并进,直达接受者的感官意识,进而增强记忆,从而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

3.重复性原则

记忆心理学认为,记忆——掌握和选择后呈现的材料——会导致相应的判断。如果他们在情感上得到强化,这些判断就会转化为信念。人们的记忆有一条遗忘曲线。人们对某一信息的最初记忆是短期记忆。只有不断重复,不断创造新的遗忘曲线,他们才能把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支离破碎,容易形成短时记忆。为了形成长期记忆,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中的配合,使主流意识在各个课程中以各种方式反复宣传和展示,使受教育者的记忆由短期变为长期,最终使主流意识稳定在人们的记忆中,转化为信仰[1]。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规律要求

思想政治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是内化。思想政治课与思想政治课等课程之间的协调,遵循了思想内化规律的基本特点:一是思想可以适应学习者的信息需要。青少年对社会局势中的各种压力与矛盾产生了忧虑,并渴望掌握相关的政治信息。网络上的真假信息很难辨别。为寻找权威性的答案,学生把注意力投向了课堂。思想政治教学课程和思想政治教学课程相配合,减少了交叉问题,也有利于青少年掌握更广泛一致的信息,形成更加合理的政治判断。二是适应了个人社会化对身份认证的需求。当人们想加入一种既定的社会,在社会中维护自身的生存,并进行各种实践活动时,就应该接受社会的主流思想。所以,接受意识形态的个体社会化的身份认证。透过课程思想政治教学和实践思想政治教学的相互协调作用而形成的强大德育效应,个体能够自觉而不自觉地以社会主流思想为指导准则,从而形成一种有意见、有行为的主体。[2]。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一致性

(一)教学目标一致

“培养谁”、“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期教育的首要任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无论是思想政治课的实施还是思想政治课的实施,都要以这一思想观念为指导,明确教育的方向、模式和效率,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教育目标,社会发展的专业和创新人才。思想政治课与普通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是一致的。都紧紧围绕道德建设和育人这个根本任务,培养学生自觉、有组织、有领导,促进“伟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有效落实,为构建课程思想政治课协同教育体系提供支撑[3]。

(二)承担的责任一致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肩负着德育育人的重任,实行素质教育理念,为社会主义发展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完成教育的使命。作为课程教育的重要思想内容和手段,课程思想政治课要肩负起育人的重任,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重视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使人才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因此,思想政治课的教育责任是: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中发展课程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模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学生发展需要推进教育实施;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主力军作用,拓展和拓宽教育渠道,实施全面、有针对性、全方位的教育模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4]。

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对策

(一)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

一体两翼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模式

在思想政治课与思想政治课协同教育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实施的“一体两翼”教育模式,“一体”即系统讲授、专题教育实践教学的“三位一体”,“两翼”即“研究性+互动型”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構建思想政治课与思想政治课协同教育体系中,要注重“一体两翼”的建设,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质量为核心内容,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实现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协同教育模式。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在进行讲解时可以先三问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它不过时?”然后在进行“皮尔先生遗忘的生产关系”商品“惊险的跳跃”,“发现货币的秘密”“发现资本的秘密”“劳动力为何是特殊商品”等进行详细的教学探索,老师应当利用鲜活的实践素材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再利用问题导向,透彻的学理分析,解答学生的现实困惑。讲清抽象的概念、深奥的道理,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5]。

(二)发挥立德树人协同效应

以《资本论》导读和“经济学原理”为例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成长和生活的领导者,在构建思想政治课与思想政治课协同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高等教育中,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应被视为构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程合作教育体系的基础。从而推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构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协同教育机制。在教师思维观念的转变中,不仅要转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转变全校教师,包括思想政治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的思维观念,从而使全体员工协同开展课程思想政治课与思想政治课的协同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进行《资本论》的讲解时可以先讲解资本的生产过程,例如,商品与货币、资本与剩余价值生产、资本的积累。然后在讲解一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然后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课件播放,播放一些资本主义早期的一些图片以及《资本论》的章节。

以经济学原理为例,在进行经济学原理时可以先讲解一下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前国家的生产目标和生产目的,然后在分析一下具体案例,最后进行讲解一下我国目前的制度保障,例如,公有制,多种所有制[6]。

(三)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在思想政治课与思想政治课协同教育建设中,如何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立足时代、直面现实、扎根实践、钻研理论、坚持真理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老师必须做到育人导向的一致以及时代课题的一致,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才是教育之道[7]。

结束语:深入研究思想政治课和思想政治课协同教学的构建路径,十分必要。这既是建立思想政治课和思想政治课协同教学机制与管理体系的要求,又是进行全面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品质。所以,在学校教学体系中,应当强调课程思想政治教学和思想政治教学之间的协调教育建设,使课程思想政治教学和思想政治教学相结合,以培育学习者的核心素质,从而凸显了课程思想政治教学和思想政治课协同教学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韩喜平,肖杨.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能”与”不能”[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4):131-134.

[2] 杨启莲,郑艳.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构建[J]. 高教学刊,2021,7(16):26-29.

[3] 陈晨.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6):75-76

[4] 关诗雯,袁野,王立地. 涉农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三维进路[J].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3(4):29-32.

[5] 覃海芳. “大思政”视域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 才智,2021(21):61-63.

[6] 林贤明.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内在逻辑和路径探索[J]. 高教学刊,2021(7):193-196.

[7] 沈阳.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4):16-17.

作者简介:

1、梁辉(1969-),女,汉族,黑龙江省讷河市人,现任职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2、李琳颖(1987-)女,汉族,内蒙满洲里市,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政教育,021008。

项目编号:1、“呼伦贝尔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与研究中心”XSXJY202003。2、呼院字[2021]100号,第八届教研课题立项JYZD2021014《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

呼院字[2021]100号,第八届教研课题立项JYZD2021014《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

作者:梁辉 李琳颖

第二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

摘要:本文从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立德树人谈起,探讨了目前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着重研究了课程思政的生成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 问题 ;生成路径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说,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立德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變人、发展人。《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这三者是人生不朽的表现。立德居于人生三不朽之首。我们不会忘记那个寓言般的故事:“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诺贝尔奖获得者卡皮察这样回答:“在幼儿园,我学到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道歉、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幼儿园?最重要的东西?看似矛盾的回答中,这位诺奖获得者道出了教育的根本——立德树人。

曾几何时,高校教育沦为就业教育,我们背离了立德树人的初衷,片面强调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导致一些高校毕业生成为了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钱理群教授曾这样说:所谓“绝对”,是指一己的利益成为他们一切言行的唯一驱动力,为他人、社会所做的一切,都是一种投资;所谓“精致”,是指他们有很高的智商,教养,所做的一切在表面上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同时,他们又惊人的“世故老成”,经常作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最善于利用体制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获取自己的利益,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成员,因此,他们要成为接班人也是顺理成章的。钱理群教授认为:这些人自以为很聪明,却恰恰“聪明反被聪明误”,从个人来说,其实是将自己套在“名利的缰绳”中,是自我的庸俗化;而这样的人,一旦掌握了权力,其对国家、民族的损害,是大大超过那些昏官的。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还会导致一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价值观扭曲,只考虑个人,不考虑社会,只考虑高薪赚钱,不考虑社会整体利益。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包括今天,高职教育在人们的心目里就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是我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的共识。但是,如果在整个高职教育阶段,我们只重技能训练,忽视思想道德的养成,那么我们培养的只能是平庸的没有更高追求,每天做着机械重复事情的工作者。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高职院校,任何时候都应该牢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课程思政理念可以将公共基础课、通识课和专业课纳入育人大格局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发挥到极致。在笔者看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是双向的融合,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情,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融入与之相关的中国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激励学生勇担民族复兴大业重任,争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其他课程教师则应该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适时、适度、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在教育教学中,课程思政实施的主体是教师。但部分教师没有充分领悟习总书记关于课程师政理念的精髓,导致课程思政发展不平衡。有的教师满心排斥,认为有专门的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进行德育教育,专业课上再提课程思政纯粹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有的学校师资力量有限,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过重,有教师年工作量甚至达到800课时以上,加之科研、政治学习过于频繁,此外,还要分出精力应对学校临时分派的各项工作任务。因此没有过多的时间把课程思政理念在日常教学中贯彻实施;有的课程课时设置存在不小的问题,如课时过少,课程内容比较丰富、庞杂,课时与课程不相匹配。人为提高了教师教学的难度,教师要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清楚、明白讲解课程的重点,难点,优化教学设计 甚至是开动脑筋、想一些奇思妙招,让学生在极其有效的时间内,了解课程框架,理清课程脉络,掌握知识要点。但是这样一来无疑会导致教师有心无力,没有时间兼顾课程思政教学要求现象的出现;有的教师学无余力,有课程思政之心,无进行课程思政之力。自身专业知识严重不足,应付日常的教学尚感吃力,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琢磨课程内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职业道德、劳模精神等角度去挖掘思政元素。这种种怪现状导致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怪象频生,有的教师平时若无其事,该咋讲就咋讲,课程思政是什么?不想了解,也不愿了解,只有在听课或者观摩课时才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效果可想而知,更为可怕的是,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阳奉阴违。长此以往,不仅不会发挥在教学中时刻用美好的品德影响、感染学生的作用,反而会起到极坏的示范作用;有的教师则为思政而思政,在讲课的过程中没有把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水乳交融,而是讲完课突兀地加一些政治性的口号。那么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思想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只要把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所谓“课程思政”是政治口号、政治潮流,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二思想政治素养有待提升。主观上认为“课程思政”理念很重要,但是因为政治素养不够,对于思政元素的内涵不了解或者不完全了解;三专业知识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知识不足。“课程思政”对知识结构是否完整有很高的要求,如果欠缺相关知识,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的结合就会很生硬。那么第一点导致不想为,第二点、第三点则导致不能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根据学科要求,由学科专业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共同组成课程思政团队,通过周末大讲堂、研讨会、集体备课等活动,强化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知,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挖掘最合适的思政元素、找寻最恰当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

关于课程思政的生成路径,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一严谨笃学,言传身教。高校教师应对自己严格要求,注意言谈举止,时刻保持思政育人的意识,用高尚的言行、敬业的精神,感染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坚决杜绝言行不一的情况出现。比如课堂上大谈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实际生活中却嗜爱奢侈品;再比如课程内容中融入公平正义的理念,但课堂上却有自己的偏好,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二挖掘思政资源,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 的有机统一。理工类学科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百折不挠、勇于奉献的精神。人文社科类学科则承担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四个自信”的任务。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具体地说,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教材广度深度兼具,思想性很强,本身有非常丰富的思政资源。不需要特别挖掘,就可以对学生起到价值引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比如《新视野大学英语》每一单元都有有一篇关于中国文化的汉译英,通过阅读和完成作业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坚定文化自信。另一种是表面看起来没有思政资源,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群策群力,挖掘思政元素。比如对西方节日的介绍:关于复活节,我们就可以从复活节的来历追溯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残酷性,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关于情人节,我们可以把它和中国的七夕相比较,了解中国诗人对七夕的美好描绘,从而感受中国文化之美,增强文化自信。再比如涉及到西方消费观的有关内容,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引入中国消费观与之相比较,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以《英美文学选读》《鲁滨逊漂流记》片段为例,在这里,我们可以挖掘的思政资源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鲁宾逊在荒岛用极端手段建立自己的殖民统治的经历,管窥一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残酷性,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资本主义崛起之路充满了被殖民者的血与泪,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时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条道路与中国崛起之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国一直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切合中国实际,顺应世界潮流,彰显了社会主义国家“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中华传统美德。二是鲁滨逊惊人的毅力,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心态和百折不挠的精神。鲁宾逊独自一人流落荒岛,最初也悲观绝望, 但他后来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与大自然展开了英勇卓绝的斗争。经过不懈的努力,创造了奇迹。当代大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在个人拼搏的过程中,同样也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应该像鲁滨逊一样敢闯敢拼,积极进取,与残酷的命运作斗争。再以《大学语文》光未然诗歌《黄河大合唱》为例,在这里,我们可以挖掘的思政资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黄河大合唱》用感情丰富的篇章歌颂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顽强的民族精神。抗日战争期间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深重危机,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没有屈服,他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组成了最为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赢得了近代以来最伟大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二是诗人光未然的创新精神。他的诗歌意境大气磅礴、辽阔深邃、动人心魄,注意语言的大众化,易于上口。在艺术上采用朗诵与音乐并重,这是前人所没有的。诗歌的感性色彩很浓,感染力强。诗人很懂音乐,许多句结尾用的韵母易于张口,共鸣强,效果好,展示了一幅幅如泣如诉的画面。三是全诗用八个乐章表现出伟大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讴歌中华儿女顽强斗争、保家卫国、永不服输的必胜之心。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美,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三巧妙设计,润物无声。以《大学英语》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通过灵活多变、风格多样的教学模式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比如可以追踪新闻热点和国内外大事,课前五分钟让学生做新闻发言人,其他同学提出问题,新闻发言人即席作答。也可以根据授课内容,适时地在班级进行英文辩论赛、美文经典诵读、英文古诗词朗诵等活动,引导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独具魅力的文化之美。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PPT讲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比如中美贸易战、精准扶贫对世界脱贫的贡献、中美政治制度的比较、各国应对新冠病毒疫情的不同做法和结果等等,然后由教师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引导学生辨明是非,树立正确的观点,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四固定成果,有效推广。系统总结课程思政集中备课和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成果。组织力量整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编写课程思政实践教材,把专业知识与思政理论有机结合的典型案例转化为立体化教材、网络化资源,推动各门课程更加有温度、有触感、有质量。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对于思政课教师和其他课程主讲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强烈的政治觉悟、较高的政治敏感性、广博的文史哲知识、了解学校主要专业的特点、发展历程、发展过程中的大事记,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发挥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其他课程主讲教师则首先需要熟悉课程内容,对内容理解透彻,讲课时游刃有余,其次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会有能力和精力进行特别的教学设计,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资源,在所讲课程这锅浓汤里加上恰到好处的一把盐,让这锅汤变成真正的有“魔力”的美味。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新华网 h ttp //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2016-12-8.

[2] 马克思. 资本论.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1987.

[3]彭瑞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新丝路(下旬).2020.

[4]蘭州城市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优秀案例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联盟.

课题项目:教育部2020年度职业院校外语教学课程思政研究专项课题 “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WYJZW_2020_200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张朝华(1973.10-),女,汉,陕西蓝田人,陕西警官职业学院思政部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张朝华

第三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摘 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深入贯彻 “三全育人”理念、落实“课程思政”改革的新举措。因此,要深刻理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二者协同育人的关键要素。在此基础上积极构建由领导统筹、课程顶层设计、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参与以及评价监管激励所组成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关键词:三全育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对我国高校来说,“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和目标,也是最根本的任务。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同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3]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出台,再次强调“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贯彻与专业教育过程中。” [4]从以上会议及重要指示可以看出,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各门课程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意味着高校要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点,着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一)思政课程

思政课程,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以下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各门课程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各课程又结合历史,紧跟时代,通过不同的阐述角度和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论教育。

(二)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先“课程”后“思政”,意指在各科专业课或通识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类课程教学中,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进行有机统一,做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5]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家庭美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工匠精神教育、法制观念教育等融入专业课教学,将所有课程的教育性提升到思政教育的高度。这是“课程思政”在教育理念层面的突破,显示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必须融为一体的育人理念。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键要素

1.育人理念协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要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呼应,协同育人,需高校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着眼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一个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整体。立德即培养德性,要培养大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树人即培养才能,要培养大学成为一个具有高素质、掌握一技之长的人才。立德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树人的目的主要通过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来实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二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共同发挥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从而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师队伍协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高校教师虽然专长不同,但教育目标却是一致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教师的职责不仅要传授专业性知识,更要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事。教师是立德树人实施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施和建设最终要靠教师,关键在于教师。高校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只有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共同专注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才能形成育人合力。首先高校党委和教学管理部门站位要高,应从全局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在顶层设计上支持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并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面。”[6]其次,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应提高协同育人认知。一方面,思政教师在讲授思政理论时,必须要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关注最新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要适时地传授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

3.教学内容协同,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一部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同点在于教育内容和侧重点。“思政课程”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上所肩负的责任更多,在内容上所占比重更大,能更系统更全面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思政”则侧重于思想价值引领方面,强调在育人过程中挖掘各专业课、通识课中的思政元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思政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课程思政”中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隐性教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既有各自的主场,又在育人内容上一道形成协同效应,共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增强立德树人合力,提高育人效果。

4.教学方法协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新时代之下,思想政治课程更应该走在时代的前沿,开创新思路,寻找新手段,要有新的作为。不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其他专业课的老师也同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所以,在教育教学方法上需要改革和创新,探索实施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式、探究式、互动式、启发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以经管类学生为例,如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可以结合中央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中关于“活力创新”的案例进行互动教学。纪录片里面用大量篇幅讲述了中国的移动支付、无人零售、共享单车、智慧物流、云计算、大数据等电子商务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中国在数字经济方面的强大实力。大学生可以从中强烈感受到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教师在讲课中可以順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同样,针对经管类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亦可以采用此案例进行互动,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领域的理解,让“中国自信”具有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方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以下简称为《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7]过去由于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方法和途径等方面认识不足,认为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专业课就是教知识、教技术,所以教育的目的和方向并不准确。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思想进行了明确的指导,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将思想政治理论和各学科教学融合,实现了全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8]因此,以《纲要》为行动指南,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联合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守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阵地,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将有利于促进二者育人价值的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强课堂教学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能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离不开方法的正确运用和创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与挑战。世界格局大变革、西方思潮涌入、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性加剧、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等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较为单一,“满堂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已经不能有效解决学生遇到的困惑。为了实现新时代育人要求和目标,一方面要对育人核心课程“思政课”的课程建设体系、教学方法进行思考和改革,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强对思政课以外的各类专业或通识课程的教学改革。“课程思政”立足于专业课程,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于专业课堂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的洗礼,“避免了思政课与专业课育人“两张皮”、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孤岛”现象和困境,有效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创新。” [9]

(三)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助推立德树人目标实现

长期以来,人们对育人渠道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只强调思政课程是育人的主渠道,将重心集中在思政课程中,而忽视了专业课程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三全育人”理念的推进,人们对育人的丰富内涵和育人渠道也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即突出所有的课程都是育人主渠道,而这个主渠道的核心就是思政课。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文件对“课程”、“课堂”、“教书育人”等作出了重要指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强调“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提出了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等七大育人长效机制,其中将 “教书育人”摆在首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着重强调“十大育人体系”需要从以下十个方面去建设: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和组织,其中将课程放在首位,因为它是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早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已经指出,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传播渠道。可见,我们对育人的主渠道需要有一个全局的新认识,避免陷入 “思政课堂主渠道”育人的狭隘认识误区。因此,在坚守思政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地位的同时,充分挖掘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有利于实现立德与树人相统一。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一)构建领导统筹机制

领导高度重视及统筹规划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前提。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要充分发挥党对高校教育工作的引领作用。首先,学校党委牵头,高度重视,提高政治站位,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党委主动作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严密组织,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三全育人”首要工作。其次,学校党委和各二级学院党总支、各基层党支部共同组建“三级联动”工作制。学校党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各二级学院党总支组织、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各基层教师党支部是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一线战斗者。再次,严格执行党的领导干部带头上讲台。党委书记、校长站在“课程思政”教育第一线,带头走进课堂,讲好“主题党课” “开学第一课”、形势与政策专题讲座等,从而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实现“课程思政育人大熔炉”效应。

(二)构建课程顶层设计机制

课程顶层设计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基础。任何课程的改革都需要系统整体设计,否则就会出现“碎片化”局面,而碎片化的课程不利于学生系统全面把握知识构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推进需要充分发挥教学管理部门、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的作用,构建相互补充的教学内容体系。首先,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协调各方关系。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必定涉及一系列教育教学资源和实施环节工作的调度,如协调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搭建思政课老师与专业课老师交流研讨的平台等。这只有在学校管理层的高度重视、积极研究和实践推动过程中,才有可能落实。其次,强化课程建设管理。教学管理层应在充分尊重课程建设规律的前提下,建立课程建設管理制度,规范课程教学。例如,建立“课程思政”指导小组,组织撰写课程改革方案、制定教学大纲、推动相关理论研究、组织开展教师培训、安排“课程思政”改革观摩课、总结教训提炼经验等。

(三)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教师队伍建设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键。教师是立德树人实施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课程思政”的实施最终要靠教师,其建设的关键也在教师。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准确领悟和践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教师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除了要“教书”,更要“育人”,除了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更要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精神导师。其次,各思政课教研室和专业课教研室应进行充分的教研活动,深度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课教师分配到各二级学院相应的教研室,针对教学知识点进行探讨,深入挖掘其思政元素内容,研讨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的方法。再次,高校要整合资源,助力教师队伍建设,搭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学习交流平台。通过“专题研讨”“专题培训”“校外交流”等方式, 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方案、方法进行交流研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政教和专业课教师必须要联动起来,通力协作,组建一支有责任,敢担当,勇创新的教师队伍。

(四)构建学生参与机制

学生积极参与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的对象是学生,育人效果要以学生的获得感和行为实践表现做为检验标准。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下功夫。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结合学生兴趣、爱好特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遴选与专业特点相一致的内容融入专业教育。其次,要在课程教学设计上下功夫。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将理想信念、爱国情怀、道德情操、法治观念等思政内容巧妙地融入到专业课中,让学生顺其自然地受到思想洗礼和熏陶。再次,要在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各专业课教师都要本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创新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师生互动,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需要采用案例、讨论、问答、小组研讨等教学方法,构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与学生互动时,顺势将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合作意识、沟通能力等思政元素融入课堂。

(五)构建评价监管激励机制

评价、监管、激励三者是内在统一的,其实质在于促进人们的行为更加自觉,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施起到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督作用,也是教师反思自己教学行为和管理者进一步激励教师实施课程改革创新的体现。首先,科学评价既有对教师的评价,也有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要同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要对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是单纯评价学生的某一方面,而是对学生素质的各个组成部分及整体水平的评价,如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审美情感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都要进行全方位评价。其次,有效监管是指学校管理层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运行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管,建立监督管理制度。一方面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定期检查“课程思政”实施情况,及时记录工作亮点和疑点。另一方面加强对“课程思政”实施规划推进工作的监督管理,以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始终保持高度融合并不断创新为出发点。再次,在激励保障政策方面,一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有规划地选派教师到“课程思政”建设优秀单位进行考察、研修、专题培训、观摩示范课。二是开展系列比赛活动,激励教师钻研创新,通过比赛活动打造一批典型示范课,培养一批示范带头人。三是建立“课程思政”专项基金,开展“课程思政”课题项目研究,全面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程。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6)[EB/OL].(2016-12-08)[2020-07-30].http://www.gov.cn/xinwen/2016-12/08/content_5145253.html

[3][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EB/OL].(2019-03-18)[2020-07-30].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4][7]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2020)[EB/OL].(2020-05-08)[2020-07-30].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5]高德毅,宗愛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6]李燕敏,李晋玲.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路径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7):58-60.

[8]赵伟,王哲.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9(6):92-94.

[9]马成昌.“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课程教学方法的现象学呈现.[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8):29-33.

责任编辑 韩谦

作者简介:孙贵平,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肇庆教育发展研究院课题“肇庆市职业教育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课题编号:ZQJYY2019093);2020年广东省高职院校思政联盟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研究”(课题编号:GDSZXT_202016)成果

作者:孙贵平

上一篇:建筑采暖论文范文下一篇:传统武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