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元素论文范文

2022-05-09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思政元素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在“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从文明自信和职业选择、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饮食礼仪和人际关系、养生文化和哲学理念四个维度进行挖掘,探寻中国饮食文化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内涵,培养烹饪专业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培育肩负历史使命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型人才。

第一篇:思政元素论文范文

如何在理科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

摘要:学生的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而中学阶段正是思维与意识的发展阶段,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各科教师都应承担起育人职责。理科是一门比较突出务实和创新的学科,十分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知识时还要加入理科思想,本文就对如何在理科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进行探讨。

关键词:理科;教学;思政元素

引言

思政元素是我国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的教授——顾骏,提出的教育理念。为的是建立一个全面的育人体系,通过各个学科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效果,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任务。在理科教学中需要教师将自身学科知识与思政元素进行紧密联系起来,潜移默化的加入課程思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1课程思政

在大多数人看来,理科就是深奥的方程式,仅仅重视逻辑思维,可事实并非如此,理科生也重视人文思想。例如制造业,如果缺乏生态保护的意识我们国家会是怎样的?医学生没有人文关怀,那医疗改革会成功吗?艺术类的学生没有美育精神,那还会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吗?课程思政并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需要通过情景契合、内容融合来巧妙引导学生发自内心的一种认同。但是课程思政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这是一个不断反复且长期的过程。

近些年的疫情以成为当下热点新闻,艺术生们通过改编音乐剧,用温暖的歌声向抗击疫情的前线人员表达敬意。被隔离的学生也在激昂澎湃的唱着《歌唱祖国》,舞蹈生将“战疫”作为编舞主题,为自己的毕业交上一场满意的答卷。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们培养成一个个有品格的人,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表达爱祖国的元素。能培养出优秀人才的教师们,在教学中一定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并充分融入思政元素。

2在教学中入思政元素

2.1深入研究教材,建立与思政元素间的联系

教材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师为在理科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首先要充分了解教材内容,找寻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然后放大思政内容,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仔细探究这些知识点,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收到思政教育的熏陶。

以物理教学中自由落体运动为例,教师播放PPT,在同一高度放置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同时下落,哪一个物体下落的更快呢?,大部分同学们就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结论,其他同学也会根据科学理论得出另一结论。接下来可引导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并且发表自己看法。教师可通过现场实验,选取两张一样的纸,把一张揉成一团,二者从同一高度下落,让学生观察谁下落的快,并且说明原因。接下来询问学生,那是经验更科学还是实验的结论更科学呢?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互动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生成批判性精神,让学生观察经验论和权威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小组讨论中增加学生间交流,励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积极探索,勇于提出和别人不同的见解,并根据实验能够总结出所对应的物理规律。

2.2在课堂中有效渗透思政元素

数学学科在人类的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中有效渗透思政元素,将干巴巴的说教转变为热乎乎的教学。以勾股定理为例,教师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勾股定理的形成及发展,播放相关学者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向数学家学习发扬勇于探索和善于观察的精神,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学习乐趣。数学的学习要按照“观察—猜想—实验—总结—验证”这一思路进行,拿出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通过转动可以构成正方形,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面积的数量关系。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加上教师引导可得出初步结论。接下来教室要引导学生思考,将直角三角形换成非等腰直角三角形,接下来通过网格进行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每一个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通过播放课件可验证猜想。教师这时可提出数学家将这种猜想命名为勾股定理,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领悟到勾股定理的内容,并能体验到勾股定理的神器之处。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能力还帮助学生领悟到了数学的逻辑性,大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素质。

教师播放我国周朝数学家将直尺折成直角的实验,帮助学生记忆勾股定理,勾三股四弦五的定理。通过数学学科的教学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我国数学历史的悠久,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鼓励学生要勇担民族振兴的重任。

2.3通过理科优势融入思政教育

理科教学需要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这必然需要实验的辅助。例如物理学科,物理学科的大部分知识理论都是学者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的结论,那么教师可以交实验当做切入思政教育的关键点,教师可通过物理学科的实验优势来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在实验中体会成功与失败的苦和乐,不断磨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学习摩擦力时,教师在导入课程时可通过提问导入,采取问问题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PPT播放汽车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当汽车的发动机关闭后,为什么前进的汽车会停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加上教师的引导,可以得出是收到摩擦力的结论。教师要进一步追问,那么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继续播放PPT,引导学生知道摩擦力与接触面有关,如果接触面是十分光滑的,那还存在摩擦力吗?那如果我倾斜接触地面,那样还会有摩擦力吗?教师引导小组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可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教师把手放在桌面上,向前推动,学生进行模仿感受其中的摩擦力大小,教师可引导学生增加手的力度继续感受摩擦力大小。接下来换一个接触面,把手放在玻璃上,同样向前推进,第二次增加手的力度,感受两次不同的摩擦力,并和把手放在桌面上进行对比。实验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猜想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学生可能会猜测多种因素,例如接触面粗糙程度、物体的质量、物体的运动速度等等,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将各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汇总,得到最终结论。通关物理实验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是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这一理念,帮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强化学生们探索物理主动性。

结语

在新时期的中职理科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需要深入教材建立与思政元素之间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思政元素、通过学科优势融入思政教育等方式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全面推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青.初中化学教师新课导入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18,(69).164.

[2]郭应喜.试析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导入策略[J].文理导航(中旬),2019,(4).42.

[3]金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案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

[4]李玉静.高中思想政治课导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D].河北师范大学,2016.1-42.

作者:哈培孜·胡斯曼

第二篇:课程思政视域下烹饪专业基础课思政内涵元素挖掘

[摘 要] 在“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从文明自信和职业选择、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饮食礼仪和人际关系、养生文化和哲学理念四个维度进行挖掘,探寻中国饮食文化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内涵,培养烹饪专业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培育肩负历史使命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型人才。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育人;饮食文化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实现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统一,共同构建“三全育人”的格局。

中国饮食文化是面向烹饪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囊括了中国饮食原料与菜点制作文化、中国民族和地域饮食文化、中国宴席文化、中国饮食器具文化、中国茶酒文化等内容。在课程思政的大环境下,如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纽带将思政内容融入饮食文化课程中,让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本文试做尝试,挖掘思政元素,探索课程建设新路径。

一、源于实践的文明自信与坚定不移的职业选择

(一)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生活中的头等大事。饮食文化也是一种无比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它与历史学、民俗学、美学等多种学科都有不同程度的关系,是了解一个民族历史的重要途径,正如赵荣光先生所说,“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讲都是一种饮食文化,全面地了解了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也就从一定意义上了解了那个民族的历史。”[1]中国饮食文化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融入了历代中国人的聪明才智,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饮食体系、独树一帜的医食同源理论、精湛绝伦的烹饪操作技艺以及内涵深刻的饮食礼仪规范,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如正孙中山先生提到的,“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2]而烹饪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娴熟的烹饪技能以适应行业的需求,还承担着让新一代烹饪人传承和推广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使命。

(二)烹饪原料丰富多彩,地域特色浓郁深厚

中国地域辽阔,饮食原料丰富,制作工艺多样,节令食俗纷繁复杂,八大菜系风格迥异。利玛窦在游历中国后曾高度评价说,“凡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的东西,无论是衣食或甚至是奇巧与奢侈,在这个王国的境内都有丰富的生产,无需从外国进口。”[3]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南米北面、南甜北咸、南细北粗的巨大差异,各地食物风格迥异。如《世说新语》中载王武子拿羊酪款待陆机,但陆机念念不忘家乡的莼菜,云“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因思念家乡的莼菜和鲈鱼,晋代的张翰更是辞官而归。在文人的世界里,不管是否品尝过这两种食物,莼鲈都成了思乡的情感表达。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增强对中国饮食文化包罗万象的了解,加深对中国地域差距的理解,形象生动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巧妙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萌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愫,实现价值引领,顺利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三)重新认识烹饪行业,坚定烹饪专业的选择

烹饪专业学生主要源于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中职校烹饪学生和对专业不甚了解的普高生,相关研究表明,“专业兴趣越大、对专业认同度越高的学生,职业选择意向越明确,”[4]面对这两类群体,在培养的过程中都需要提高学生对行业和专业的认知水平,不能仅停留在刀工、火候、调味中国烹饪的三大核心技术层面,还需要加强文化层面的引领。

在饮食文化授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课程优势,采取融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为一体的探究式教学方式。除系统展现中国饮食文化的相关内容外,以身边的各类饮食事项为切入点,以专题研究和哲学思考为引导,拉近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距离,坚定文化自信,从而激发其探索和创造的欲望,焕发烹饪职业的生命力,让我们的烹饪教育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轨道上,由技术向科学、文化、艺术教育的方向发展。

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追求卓越的创新意识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了“开展个性化的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受到广泛热议,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已成为全民共识,职业教育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更是重中之重。其中,专注敬业是夯实工匠精神的内核基础,而务实创新则是促进工匠精神发展的内在动力。无论是内核基础还是发展动力,目前中国烹饪都出现了暂时的缺位和缺失的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一)技艺振兴重视不够,国内传承出现缺位

为支持一批具备传承基础和生产规模、有发展前景、有助于带动就业的传统工艺项目,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发布了《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包含纺染织绣、服饰制作、雕刻、编扎、中药炮制等十四个门类,共计383个项目。其中,与人们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食品制作技艺仅有南翔小笼馒头、富春茶点、周村烧饼、德州扒鸡、亓氏酱香源肉食酱5种,涉及上海、江苏、山东三个区域,数量上也仅超过最小众的印刷装裱。传统中国烹饪技艺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更没有深度挖掘其文化价值。“烹饪文化应该是一种科技文化,它和丝绸、瓷器、漆器等中国传统工艺精品一样,所承载的心手相合、人物一体、技进于道的精神诉求是完全相同的。”[5]我们不仅应该给予中国烹饪技艺更多的聚焦,更需要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追求制作工艺的精益求精也是激活中国传统烹饪技艺生命力的必由之路。

(二)文化元素提炼不足,国际非遗出现缺失

自2010年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批准了法国大餐、土耳其小麦粥、韩国越冬泡菜、日本和食等6项世界性的饮食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日本和食所体现的家庭温情,还是韩国烹泡菜所彰显的全民互助与共享氛围,这些内涵表达中国都不缺乏,甚至远远超出。中国饮食文化内涵丰富,无论烹饪技艺,还是中国的茶文化和酒文化等,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缺失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的确是饮食界的憾事。很多饮食文化工作者总结反思中国缺失的原因,有的认为非遗项目不是简单的菜点和烹饪技法,“必须加强立足世界、立足非遗的理解视角和表达视角”,必須加强“来自对饮食文化深层次基因的解读和饮食文化非遗特质的理解”[6]。所以新一代烹饪人不仅需要对中国烹饪要素进行总结,还需要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传播中国饮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

(三)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必然

中国的饮食文献丰富多彩,有专业的烹饪和营养专著,如《吕氏春秋·本味》《饮膳正要》《云林堂饮食制度集》《随园食单》等,就连《诗经》《金瓶梅》《红楼梦》等众多文学作品中也记叙了大量的相关内容。杜甫、苏东坡、陆游、李渔等文人雅士通过不同渠道表达了其饮食文化思想和高雅的人格特点。现当代文化创意融入菜品,仿古宴层出不穷,因而无论是新菜点的出现还是作品的凝练均需要精益求精的不断追求和勇于突破的自我革新精神。

中国烹饪专业培养方式强调师徒传承,但在传承的过程中容易囿于传统,难以创新。杨铭铎先生在对全国中、高职及本科院校烹饪专业培养目标调研时发现,对创新能力有要求的,中职校占43.75%,高职校占72.22%,本科烹饪占88.89%[7]。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将思政内涵有效融入专业的建设,将美食大家作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榜样,在传承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引导学生由依附型人格向自主创新型人格转变,中国饮食文化课程责无旁贷。

三、内涵深刻的饮食礼仪与孝亲敬贤的人际关系

(一)源于饮食的礼仪规范

《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谓,而中国的礼仪规范是最先从饮食活动开启的。食物既是人们的养生之物,又是用以祭祀通灵的工具。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节庆节俗还是婚丧嫁娶、迎来送往,似乎都要通过饮食活动来表达情感和相互交流,也就是俗语中所说的“礼终而宴”。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进食之礼、侍食之礼、待客之礼、丧食之礼等礼仪规范。礼仪规范对协调各种政治和人伦关系以及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在饮食活动中所形成的尊老敬老的饮食习俗和礼仪规范更是影响深远。

(二)尊长孝亲的文化体现

饮食文化中如《礼记·内则》中记:“父母在,朝夕恒食,子妇佐馂,既食恒馂。父没母存,冢子御食,群子妇佐馂如初。旨甘柔滑,孺子馂。”进食的顺序需从父母开始。孝亲进食时,首先要想到老人的饮食习惯,尽量使食物鲜美润滑酥烂,要适口、易嚼易咽、易于消化。《孟子·尽心上》也有类似的记载,如“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在践行养老、尊老的理念。让学生感受尊老敬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现实社交的实际需要

饮食礼仪是一个人在饮食活动中风度、气质等方面的生动体现,饮食活动中人们需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规定。如《礼记·曲礼》中记叙与长者共同进食,要“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传饭,毋放饭,毋流歠,毋咤食,毋齧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了解各民族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禁忌,熟悉各地区的饮食文化差异,对学生来说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医食同源的养生文化与万物共处的哲学理念

(一)注重四季与食物搭配的养生文化

养生之道,莫先于食。《周礼·天官》把四季的饮食要点进行了描述,如“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根据四季的特点,利用食物的特性来调节人体机能。

此外,中国饮食还注重主副食的搭配,《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理论,奠定了现代人饮食结构的基础。《周礼·天官·食医》中强调“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鴈宜麦,鱼宜苽”。养生应该注重食物的搭配,从而实现改善身体或者预防疾病。

(二)适时而食与食饮有节的自我管理

《内经·上古天真论》中提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度百岁乃去。”饮食要控制,不可暴饮暴食,作息要遵循自然的规则,劳逸结合乃养生之道。《素问·生气通天论》亦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暴饮暴食可导致胃肠受损,筋脉受伤,气息逆乱,危害无穷。即使是提倡春酸夏苦秋辛冬咸,也需要适量。否则,过酸则伤肝,过苦则伤心,过甘则伤脾,过辛则伤肺,过咸则伤肾。辩证的思维在中国人的饮食中体现得极为充分,其中富含的哲学理念更能引导学生做好自我管理,饮食有节制、作息有规律。

(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饮食大局观

《礼记·月令》中规定食物要取之有道,如孟春之月,“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毋卵。”《曲礼》篇也提出“国君春田不围泽,大夫不掩群,士不取卵者”。这种对自然的尊重,基于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饮食文化理念,体现了人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的全局观念。

此外,学习饮食文化,理解各地区的饮食差异,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包容和理解,五味调和理念的灌输也有利于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

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人饮食习俗、饮食理念、伦理关系、深厚情感的集中表达,富含思政元素,深入挖掘不仅能传承高超的饮食技艺,更能提炼出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的经典元素。让饮食文化课程隐性融于思政教育,将民族意识、文化自信、创新理念等根植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合力提升烹饪专业学生的个人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赵荣光.中国饮食史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孙中山.建国方略[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1.

[3][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上[M].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4]胡姝,蒋承,朱菲菲.中职学生的职业准备与职业选择:学习动力的中介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0):68-74.

[5]季鸿崑.中餐申遗重在弘扬大国工匠精神[N].中国食品报,2016-11-07(002).

[6]于干千,程小敏.中國饮食文化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研究[J].思想战线,2015,41(2):120-126.

[7]杨铭铎.烹饪教育研究新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

◎编辑 张 慧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notations of Basic Courses for Cooking Maj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HAN Lin-lin

作者:韩琳琳

第三篇:思政元素如何融入《内科学》教学

摘 要: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要充分的利用课堂教学来实现,同时思想政治教学还要坚持不断的改进;其他学科也都要守好这一段渠,种好责任的田,让各个学科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实现系统效应。因此在高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点对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教学的融合发展进行思考,同时还需要对自身的观念和教育能力的提升进行思考,从而实现思想教育和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本文就以此为背景,对思政元素如何融入《内科学》教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思政元素 内科学 教学

在《内科学》中,不仅包含了单纯的生理方面的疾病,同时也包括了心理因素方面的疾病,在传统的内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们都过于重视生理方面的疾病,而忽视了心理因素对身体和疾病的影响,这样就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面对的是一些单纯、冰冷的数据信息。让整个的课堂教学毫无温情可言。而为了更好的营造出有温度的课堂教学,实现内科学和思政理论的同向同性行,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进行分析、研究和实践,并通过不断的实践研究来寻找到更加适合内科学教学的有效方法。

1 思政元素融入《内科学》教学的重要作用

1.1 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渠道

在《内科学》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更好的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教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性问题的回答。现阶段,思想政治是新时期各大高校教育发展过程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高校教育进行不断改革和完善的重要研究方向。在《内科学》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引入到内科学中,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好的培养学生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和思想,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2 实现医术和医德同向同行协调育人的价值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教学中的一门最为基础和非常重要的课程,是实现临床医学基础理论和实践连接的重要桥梁,是医学学生们形成临床医学思维模式和技能的重要的指导性学科。在内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包括了理论性的知识和临床实践教学知识。其中理论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们教授一些关于内科学中常见的疾病和发病的病机、病因以及相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等内容;而临床实践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们教授一些临床技巧和临床疾病辨病辨证、立法、用药、处方、医嘱等。近些年随着医患纠纷事件发生的频率有所增加,社会各界对医生职业道德素养的认同感和信任度有所降低,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医疗环境也并不乐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医学专业的学生们很容易受到社会中不良风气的影响,产生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和一些负面的情绪,所以在内科学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可以有效的提升医学专业学生们的医风和医德水平,在进行医学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和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实现教育融入人心的重要教学目标,为医学专业学生们筑牢思想防线,抵御一些错误的思想和认识,真正的实现医术和医德的同向同行发展。

2 思政元素融入《内科学》教学实践

2.1 提升教师们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认识,实现育人先育己

内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临床医学学科,同时也是一门涉及面广、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性学科。而本学科的教师大多是在一线上的工作者,他们有着非常强的临床工作经验和医疗技术,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加重视技术的教学,以及自身技术的学习和提升,但是因为自身精力的限制,所以在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和素养方面就会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在内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素养教学就会有所欠缺,而把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内科学教学的认识也会出现相应的不足,这样就让内科学的专业知识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实现有效的衔接,学生们的思想政治认识和意识也会出现相应的匮乏。所以在思政元素融入内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内科学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意识和认识,通过业余时间来进行思政元素的学习和积累,可以借助于现代网络学习平台来提升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完善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把思政元素在内科学教学工作中进行有效的衔接和融合,真正的实现育人先育己,为学生们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发挥出自己引领的作用和价值,从而帮助医学专业学生们提升思想政治意识和专业技能。

2.2 完善传统的教学考核方法,通过考核来促进教学的有效统一

内科学课程专业是通过笔试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考核的,而这种考核方式更加重视课程医学知识的学习,而对学生们的自身医德素养、医风素养的培养和掌握并没有实现有效的考核作用,因此造成很多医学专业的学生们对医德和医风的忽视。而在现阶段的教学中,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和认识已经成为了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才兼备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因此在进行内科学教学考核的过程中,要把医风和医德教学融入到专业知识的考核中,实现医德医风和专业知识人文教育考核的同步进行。另外在考核方式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资源来构建其线上和线下同步进行的考核方式,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来模拟和建立一些相关的病例案例来让学生们进行处理,之后对学生们的处理结果来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和考核,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内科学专业的学生实现医风医德和专业技能的同步发展。

2.3 实现理论课程建设和实践课程建设的同向发展

内科学教学中包含着非常多的理论知识点,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却有着课时不足的问题,这对学生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产生了很大的挑战。在传统的内科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过于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教授,对学生们的专业德育教育并不重视,所以在内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把思政元如融入课程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立起课程专业知识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教学目标,通过建立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教学目标来深入的对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衔接,帮助学生们形成一个良好的认识和学习意思。

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在学生们临床实践见习和实习的过程中以患者的实际病情情况来进行医患沟通方式的教学,通过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方式来体现出作为一名医生应该具备哪些思想政治素养,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和教育学生们实现医德医风和医学专业技能的共同发展,在潜移默化中来把思政元素融入到内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和专业教学的同向同行。

3 结语

总之,思政元素和内科学教学的有效融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不仅可以实现三全育人的教学目标,同时还可以实现医风医德和专业知识的同向同行发展,所以在进行内科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实现思政元素的融入和结合,寻找到两者的共同特点,以内科学的教学方向为基础,寻找到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有效途径,为提升学生的医德医风和专业技能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孙瑞.落实内科护理学情感教学目标的行动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20,36(15):2468-2469.

[2] 张玲华,贾建芳.“課程思政”在本科内科护理学中的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20,17(07):611-616.

[3] 李慧,邱银玲,战同霞,魏秀红.课程思政在内科护理学情景模拟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20,35(13):60-62.

[4] 孙吉凤,张淑芳,田小海,等.思政教育在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中的探究和实践[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8):121-122.

[5] 李琦,吕一军.从课程思政视角谈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8.48(11):857-859.

濮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省濮阳市 457000)

作者:武亚芳 黄翠芳

上一篇:文学翻译论文范文下一篇:封面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