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论文范文

2022-05-13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中国美术史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我国的美术史研究有了近百年的历程,但是在每一个时期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本文主要介绍了民国时期中国的美术史的研究,介绍了美术史研究的初创期、成长期,回顾了每一个时期的美术史研究的内容和特点,研究中国美术史是如何由传统走向现代的。

第一篇:中国美术史论文范文

近代中国美术史研究之日本因素

摘 要: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新时代。随着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史学之牵引、新式美术教育兴起等各因素的推动,中国的美术史研究无可避免地受到了日本和西方艺术思想的影响,在美术史分期、美术史观、写作方法及编撰体例等方面都发生了划时代的重大改变,从而使具有现代形态的中国美术史学得以确立。本文从日本学者的中国美术史论著角度入手,以姜丹书的《美术史》和潘天寿的《中国绘画史》为例,探析近代中国美术史理论研究成果的日本因素。

关键词:中国美术史研究;日本因素;姜丹书;潘天寿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掀起了“西学东渐”的热潮,大批学者奔赴日本和欧美各国学习并向国内引介西方的艺术思想和文化。1868年,日本采取了“明治维新”新政策,除了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果,艺术文化上吸收和兼容西方艺术思想及研究方法也有了重大的进展,并且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赴日本学习较欧美更加方便容易,因此日本成了中国间接吸收西方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桥梁,中国的美术史学研究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了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姜丹书、潘天寿、郑午昌、史岩、俞剑华等诸多美术史研究先行者直接或间接受到了日本和西方近代学术思想和理论观念的影响,撰写了《美术史》《中国绘画史》等美术史论著,开启了美术史研究的新纪元,为我国现代形态的美术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美术史学转型经历了一个吸收、融合和开拓创新的坎坷过程。本文从日本学者的中国美术史论著角度入手,对姜丹书的《美术史》和潘天寿的《中国绘画史》进行考察、梳理,探析日本学者的中国美术史理论研究成果对其的影响。

1 日本学者的中国美术史研究成果

20世纪以来,很多日本学者的中国美术史文章及著作通过“西学东渐”得以被译介到国内,如日本学者大村西崖1901年编写的《东洋美术小史》,1913年中村不折、小鹿青云合著的《支那绘画史》等等,这些研究成果开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美术史学研究之先河,对之后美术史学科在我国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揭开日本学者对中国美术史学研究序幕的当属1901年大村西崖(1867—1927)撰写的《东洋美术史》。该书卷帙浩繁,其内容涵盖中国、日本和印度。当时的天津南开大学秘书陈彬和翻译了此书的中国部分,他认为“虽非全璧,而实全书精神之所寄”。[1]后作为第一部中国美术通史著作《中国美术史》在国内流传,而在当时国内外还没有如此内容丰富、体例完备的研究成果,因此可以说这不仅是20世纪初日本学者研究中国美术史的第一份成果,在历史上亦是第一份具有现代意义的开拓性研究。

当时第一批研究中国美术史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学者还有内藤湖南(1866—1934),他撰写的《支那绘画史》于1938年由东京弘文堂书房出版。从美术史的角度通览全书,该书与大村西崖的《東洋美术史》相比,绘画史方面的立论更加具体和深入。内藤湖南在中国绘画史研究方面采取了形式分析与风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此考证中国绘画史上有争议的作品。这种方法在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于近代中国国情处于危急时刻,中国学者罗振玉逃亡到日本并将中国绘画作品带到日本,其中部分画作为赝品。而当时内藤湖南与罗振玉交往深厚,在绘画收藏方面亦受其影响,因此在《支那绘画史》中不免有鱼目混珠的中国绘画作品插图。这对当时的日本美术界对于中国绘画作品的认识和鉴赏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导致日本艺术家对中国绘画作品的理解有些偏颇,但在一定程度上亦拓宽了当时日本美术界对于中国绘画的视野。因此,即使在内藤湖南的《支那绘画史》之前已有不少美术史著作问世,日本美术界亦认为“《支那绘画史》是近代日本自己撰写的第一本专著”。[2]

还有一部不得不提的中国美术史研究著作,即中村不折(1868—1943)、小鹿青云的《支那绘画史》。中村不折、小鹿青云二人出于研究日本绘画必须先从研究中国绘画开始的原因,撰写了这部以中国绘画史冠名的著作。而他们在编写过程中仅仅参阅了中国美术史一类的书籍大致二十七八页,因此该书的原创性与同期论著相比较高。总体而言,全书平稳地论述了中国美术史、绘画史的起源与发展。这种重描述、轻阐释的论述方式虽然思辨性不强,但提纲挈领。后传入中国,并在国内掀起了第一波美术史研究热潮,姜丹书、陈师曾、潘天寿等众多中国美术史家亦受其影响,他们的美术史、绘画史著述中的日本因素俯拾即是。

2 姜丹书《美术史》中的日本因素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具有现代形态的美术教育事业刚刚起步,教材编写主要集中于译介日本及西方学者的外来美术史论研究成果和整理中国古代传统绘画史知识,后经过我国教育家及美术史学家刻苦钻研,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美术史教材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姜丹书(1885—1962)曾就读于两江师范学堂,由于当时国内师资力量不足,图画手工科等美术专业课教师皆是日本藉,所以即使姜丹书不像同时期的其他学者一样有留学日本的经历,他所受的教育亦是较为正统的日本美术教育,而当时处于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艺术文化思想主要来自西方,这些因素在他的《美术史》中皆有所体现。作为近代以来我国学者中美术史研究的第一人,姜丹书从事艺术教育50余年,著述丰硕,如《美术史》《美术史参考书》《艺用解剖学》等都是国内当时最早的美术史书籍。

出于教学所需,姜丹书在1917年撰写并出版了《美术史》,这部专著解决了当时国内美术史教材短缺的燃眉之急。《美术史》在编写体例上相比传统美术史有了巨大的进步,摆脱了历史的窠臼,不再是简单的史料堆砌和局限于对书画作品的整理,而是包括建筑、雕刻、印章等多个艺术门类。姜丹书从宏观角度编写了《美术史》,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以中国为主的东洋美术史,按照艺术门类划分成建筑、雕刻、绘画、工艺美术共4章;下篇是西洋美术史,按历史发展规律分为上世期、中世期、近世期3个历史时期,这显然是姜丹书受日本学者的中国美术史研究方法——三段分期法的影响。

总的来说,《美术史》将世界美术一分为二,内容繁多庞杂,虽然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创新,但还不能称为美术史研究专著,实为新兴美术教育发展的产物。不可否认的是,在西方艺术思想理论和日本治史方法的指引下,姜丹书尚能脱离传统史学方法的困境,撰写出具有现代意义的《美术史》。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研究在新式美术教育事业的推动下开始进行,《美术史》作为国内第一部美术史教材,填补了国内美术教学教材的空白,亦为当时的美术教育家和美术史家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后来潘天寿《中国绘画史》、滕固《中国美术小史》、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等美术史研究著作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使近代中国美术史论研究有了质的飞跃。姜丹书对近代中国的美术史学科建设可谓有开天辟地之功。

3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中的日本因素

近代日本和西方的美术思想及理论虽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美术史研究的发展,但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也因此受到了冲击。在这个中西文化艺术产生碰撞的时代,为了在汲取引进西方及日本的艺术文化思想精华的同时也能让中国传统文化自立,中国美术教育家潘天寿(1897—1971)于1925年编写了《中国绘画史》。潘天寿的《中国绘画史》论述了从三皇五帝至清代的绘画史,纲目清晰,亦受进化论观念的影响,因此可以说潘天寿的史学观念与时代思潮密切相关,所著的《中国绘画史》是一部紧贴时代的美术史著作。

由于当时中国国情所处的劣势,日本学者在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美术史首开研究之先河,且国内没有编写现代意义上的美术史论的先例,因此潘天寿只能参考和借鉴日本已有的美术史理论和成果。正如潘公凯在1983年重版时的“序言”中所说:“先父潘天寿当时由于国内缺少系统的美术史教材,参酌了《佩文斋书画谱》和中村不折、小鹿青云合著的《支那绘画史》,以黄宾虹、邓实的《美术丛书》为辅,综合整理了数百种中国古代美术史料编写出这本美术史论著。”[3]

潘天寿的《中国绘画史》绪论和中村不折、小鹿青云的《支那绘画史》绪论有不少相似之处,两部著作皆从文化发育说起,西方为意大利半岛,东方则为中国,整体篇幅以叙述中国绘画变迁史为主,虽然潘著的绪论有明显承袭《支那绘画史》绪论的痕迹,但是潘著的绪论对中国绘画史的梳理更加清晰明了,亦不乏自己的体悟和见地。从美术史观来看,潘天寿在《中国绘画史》中采取的分期方法亦参酌了中村不折、小鹿青云《支那绘画史》的三段分期法,二者都是划分为上世史、中世史、近世史。稍有不同的是潘天寿在此基础上对《支那绘画史》“上世史”一章中的古代绘画加入了自己的见地,另成一章古代史,内容包括绘画的起源、夏至秦等中国古代王朝的绘画。虽然两部著作涉及的朝代范围相同,但潘天寿对部分章节进行了改动,并为每个朝代加上了其特有的画论,如此既避免了《支那绘画史》内容稍显简单的弊端,亦能脉络清晰地阐述整个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体现出潘天寿对绘画史独具匠心的见解和擘肌分理的精神。此外,潘天寿并未拘泥于研究美术品与同时代其他文化现象之间的联系,而是放宽视野,对域外美术与本土美术相交融作了深入的研究,他在《中国绘画史》之附文《域外绘画流入中土考略》中通过对中西方绘画交流的考察与梳理,别出心裁地将域外绘画传入中国分为4个时期来叙述,探究中西方绘画不同的深层原因。这是在《支那绘画史》之外的突破与创新。

整体来看,《中国绘画史》在叙述体例、时期划分、理论框架等方面具有进化论史观以及参照借鉴日本研究成果的性质与特征。因为当时处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史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阶段,引进与借鉴西方、日本的中国美术史论著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潘天寿在弃言中早已明说是“学习绘画史,而不是写绘画史”。即使这部绘画史著作在体例、内容等方面沿袭了日本学者中国美术史的史学观点和著史方法,但我们仍然能从中看出潘天寿即使是在西方、日本的艺术思想文化涌入中国时也始终保持清醒,将中国美术放眼于世界艺术大环境之中,并以进化论的观点来统观与理解中国整个艺术史的发展,对民族文化作出了理性判断和继承发扬,同时系统分析了中西方两种文化,并将他们合理地区分开来。

因此,从潘天寿的《中国绘画史》我们可以洞悉,他的美术史学观念和著史思想遵循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并且始终以民族传统为基础,寻求艺术理论中的民族精神。更为可贵的是,他在借鉴、学习,取各家所长时加入了对中国传统美术史的研究,能独立思考、发现新的问题,既提高了国内美术史研究成果的高度,也保持了我国美术史研究自身的特点。潘天寿所处的时代正是中西方艺术文化发生碰撞的时代,在出现有人主张全盘西化而有人盲目排外的两极分化现象时,他既不保守也不冒进,不仅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上迈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一步,也捍卫了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在我国美术理论研究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4 结语

20世纪初期,外来文化与我们本土的文化因“西学东渐”产生了碰撞与火花,一时间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日本学者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在时间上领先于中国,因此中国学者对美术史的研究著述多有编译日本研究成果的性质。即使如此,在日本及西方学者关于中国美术史学理论研究的带动和启发下,我国学者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上挣脱了传统形态美术史观的桎梏,迈出了走向近现代美术史研究关键性的一步。在20世纪研究中國美术史的道路上,这些美术史学家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用现代化的目光并结合传统美术史的特点,重新审视了中国美术史,运用新的史学思想表达文化内涵,在中国美术史理论的研究方面亦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辅国.诸家中国美术史著选汇[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2:688.

[2] 古原宏伸.日本近八十年来的中国绘画史研究[J].新美术,1994(1):69.

[3]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1.

作者简介:于越(1999—),女,江苏盐城人,扬州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近代日本的中国美术史研究及影响。

王莲(1972—),女,江苏扬州人,博士,留美博士后,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近代日本的中国美术史研究及影响。

作者:于越 王莲

第二篇:民国时期中国美术史研究评述

摘要:我国的美术史研究有了近百年的历程,但是在每一个时期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本文主要介绍了民国时期中国的美术史的研究,介绍了美术史研究的初创期、成长期,回顾了每一个时期的美术史研究的内容和特点,研究中国美术史是如何由传统走向现代的。

关键词:美术史 民国 初创期

我国的美术史研究大概经历了3个阶段,即民国时期、1949年-1976年这一时期、1976年以后这3个阶段,其中每一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特點。之所以会分为这三个阶段,主要是因为我国在这三个时期的命运多舛,分别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这些事件把我国的美术史研究隔了起来。进入21世纪以后很多美术史的研究者开始对20世纪美术史研究的一些成果进行分析和定论。目前我国的美术史研究虽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曾经有一些美术史研究的学者称,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快,但是我国的美术史,特别是绘画史在研究上还是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

在民国时期,中国和西方的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下我国的美术史研究也开始慢慢的转型。利用这种机遇使得西方的一些学科意义上的美术史学开始引入中国,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很多的美术史学者和大量的论文及著作,这些著作和论文中的一些研究方法都是前沿的。民国时期的美术史研究承载了晚清时期的传统美术,又为我国现代美术史学的研究和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初创期

民国时期中国的美术史大概可分为两个完整的时期:一是初创期;二是成长期。初创期主要时间段是在民国初到20世纪20年代,在这一时期我国的传统的美术学开始慢慢的向现代美术学转型。这期间美术教育开始慢慢进入课堂,一些新的学校美术教育体系慢慢的建立起来,这其中一些学校开始把美术史教育作为一门学科体系进行研究。美术史学体系建立的初期一些学者开始学习西方的一些美术观念,但是这些学者在意见上是不统一的,这种情况使得我国的美术史的内涵与实际有一定的偏差,在美术史的写作以及教材的编写上中西方的模式以及一些比较传统的观念都显现出来了。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最早研究中国美术史的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日本等,其中最具有代表的要数日本东京的美术学教授大村西崖,他的著作里阐述了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和概况,这也是第一次全面的分析了我国美术史的论述。除了大村西崖以外还有一些美术学者对中国美术学的研究比较深入,例如中村不折、小鹿青云等,这些学者都是在民国时期对中国美术学研究比较深入的学者,同时他们也出版了一些书籍和论文。西方发达国家的波希尔等人也对中国的美术史有所研究,从这一系列的情况来看外国的学者在当时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方面走在最前列,国人当时鉴于国情问题很少有人研究我国的美术史,当时的第一部美术史著作是姜丹所著的《美术史》,这本书也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美术史论。主要是因为我国各大学校美术课缺乏相对应的教材,教育部考虑到当时的情况就注明暂时缺之。姜丹当时是一名美术教师,她看到这种情况以后感觉自己有义务担起这个责任,于是她就刻苦的钻研,通过大量的查阅资料,几年以后才编制而成《美术史》这样一本教材,这不但解决的教材的问题,还成为了我国第一部关于美术史的著作。

以上是对中国美术史在初创时期的一些回顾可以看出在中国美术史的初创时期包括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美术史在内涵上的把握存在一定的差异,很多研究美术史的学者的著作内容不尽相同;第二,这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美术史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学风和文风方面也慢慢的展现出了近代的一些端倪,这主要是晚清时期一些学术风气的延续,还有就是抄袭了国外学者的一些研究成果和模式。晚清时期开始废科举、兴学堂,这一举措也对美术的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中国美术史的初创时期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问题,但是正是由于这些问题才不断的推动着我国美术史的不断前进,为我国的美术史学科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正是由于在初创时期的坚持和努力才带来了我国美术史的蓬勃发展,使得未来20年的我国的美术史朝着一个积极的方向前进。

二、成长期

成长期是1930年到1949年这一个时间段,在这期间中国的美术史发展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这段时间也是我国美术史研究的一个小高潮。在初创期中国美术史的研究由于一些原因与一些新潮观念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在成长期有了很大的改观。这个时期的绘画、美术通史等都产生了很多的代表作,比如潘天寿《中国绘画史》、小鹿青云之《中國绘画史》、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等,与此同时一些新的著作也在不断的问世,这一系列的作品都展示着我国的美术史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惊人的发展速度,其中很多著作至今都享誉全国。中国美术史的初创期的一些成果基本上都是一些通史类著作,包括一些讲义和教材,缺少断代美术史的研究成果。到了1930年以后,随着我国很多美术史学家慢慢的深入研究,他们也开始接触断代美术史研究的工作,在这期间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中最具有代表作的作品有滕固《唐宋绘画史》等。这些成果主要的特点就是对某一个朝代或者某一时期的美术发展进行详细的阐述,这样不但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刻的了解某一个时期中国美术史的发展状况,还能够带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不断的推进。除了以上成果以外,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专题美术,并且发展的速度也非常快,其代表作有《图腾艺术史》,这部作品是岑家梧先生的成名之作。全书主要包括了图腾的装饰、图画、音乐等,同时还深入的描述了图腾艺术的特点以及产生的原因。这部作品对后人的影响很大,被后人称作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专著,在我国美术史的研究历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除了以上作品以外在1931年滕固先生发表了以《关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史的考察》为题目的论文,这篇论文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了我国的院体画和文人画的发展,为美术专题史研究做了铺垫。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又发表了很多论文,这些论文对美术专题史的发展具有空前的贡献,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我国的国画大师傅抱石,傅抱石曾经留学日本,在日本留学期间对于中国美术史论的学习有很大的收获,这主要取决于多学科的交叉,他不仅学到了一些独到的观点,把西方的美术史论以及现代的艺术论相结合起来,同时还把日本的一些绘画知识与中国美术史论相结合,利用这种学科交叉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的美术史。这对于傅抱石来讲无疑是大开眼界,使得自己的理论功底更上一层楼。

他在日本留学期间除了大量的研究外国的一些美术史以外,还翻译了很多外国专家对中国美术史见解的作品。比如《唐宋之绘画》《王摩洁》等,同时还撰写了《中国绘画理论》一书,除了撰写一些书籍以外,针对一些自己的见解他还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在留学日本之前傅抱石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依靠中国古代的一些画史来创作,主要是把这些画作贯穿起来,从而可以突出中国画的特点。但是傅抱石在留学日本以后对以上的作品观点进行了润色,同时他所看到的、接触到的也使他感到豁然开朗。

这一阶段,促使美术史研究成長并成熟起来的,除前人积累的经验外,最重要的莫过于新材料所带给美术史的新气象及新的研究方法带给美术史家的新思路。综观这一时期的中国美术史研究,较之于前一阶段,有以下几个新特点:

其一,美术史的研究范围得以拓展。前一阶段,国人的中国美术史研究与写作尚处于草创期,因而对美术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并不明朗,几部美术史著作的研究范围并不统一,而且大都限于建筑、雕刻、绘画和工艺等有限的领域。20世纪30年代以后出版的美术史著作,却大大拓展了美术史的研究领域,如1934年文心书业社出版的王钧初(胡蛮)的《中国美术的演变》一书,对原始时代的石器、陶器,商周时期的甲骨与青铜器上的图案都进行了较为具体的阐述。

其二,对美术史观和方法论的探求更为自觉。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西方进化论思想的传入及梁启超“新史学”的巨大影响,“进化的美术史观念”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比较盛行。前一时期的陈师曾、潘天寿、郑午昌、滕固等人的美术史研究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进化史观的影响,他们将进化的观念融会到对美术史实的陈述中。进入30年代后,受当时整个社会学术风气的影响,不少学者更加自觉地运用美术进化的理论观念来阐释美术的运动与变迁、发展与进步、联系与规律。

其三,表现出一定的币性化特征。这一时期的美术史著作,已经摆脱前一时期那种单调、刻板的教科书模式,有了较为多样的个性化表现。大到美术史观、研究方法、结构体例、时期划分,小到具体的作品分析、材料取舍、叙述语言,均能见出研究者的个人色彩。无论是傅抱石、秦仲文、郑午昌,还是滕固、史岩、李朴园、胡蛮,单是行文风格上,我们都能感受到其独特的个性魅力。如果以前一时期作为中国美术史范型的初创期,那么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术史著作则在体例、史观、方法、史料以及叙述诸方面均更为精慎严整。这也是为中国美术史研究迎来第一个高潮的具体体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美术史的发展是十分坎坷的,其包括初创期和成长期两个重要的时期,这两个时期的中国美术史发展都具有各自的特點。民国时期的中国美术史是有很多缺陷的,很多史实欠考证,一些著作的论证也不够充分,当然当今发达的社会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有我们总结了民国时期的一些问题才有助于我们对民国时期中国美术史的发展研究,才能不断推动我国的美术史的发展,从而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乔志强.考古学之勃兴与民国时期的中国美术史研究[J].美术学报,2016,(03):74-80.

[2]苏全有,乔志强.民国时期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06):96-99+129.

[3]乔志强.民国时期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齐鲁艺苑,2009,(05):4-8.

[4]申丽花.民国时期中国美术史研究评述[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5]邹建林.民国时期中国美术史撰述的两种模式[J].文艺研究,2008,(01):122-130.

作者:刘春芽

第三篇:西方艺术史观对中国美术史分析

摘 要:中国具有五千年多年的历史,而且还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所以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美术史,就比如中国绘画和书法,都是非常胡煌的存在。到了上世纪,经济的发展,思想的开放,西方艺术的进入,对中国美术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西方的额美术思想和方法以及特点都影响了中国美术史,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不断地趋于国际化。本文就探索西方艺术史观对中国美术史的影响。

关键词:西方艺术史观;中国美术史;影响;分析

引言:中国对于美术的研究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至今已经有了很久远的发展史,在中国的美术发展中更加重视传统,就比如在明朝的画作中可以看见唐朝时的影响,清朝的画作可能会与宋朝的画作具有相似性,是在原有的美术作品上进行临摹创新。因此会发现,中国的美术大多都是在宫廷、学院以及田园山水中的创作。一直发展到上世纪,西方的艺术被传入到中国,随着思想上的开放,人们开始学习西方的艺术,也改变了中国美术的发展新方向。

1. 中国美术史与西方艺术

1.1 中国美术史

中国可以说是最早拥有美术史的国家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画作更多的是描绘的古代宫廷,学院以及山水田园,比如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描绘的北方山水,画出了北方山川的险峻和气势磅礴,画面上表现出了全景式的构图。此外还有唐代的仕女图,比如《簪花仕女图》,还有比较著名的《授经图》《备骑出行图》《步辇图》等等,都是我国美术史的代表作品,同时也展现了我国美术的绘画特点。其中《清明上河图》更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张泽瑞作的,生动的记录了当时中国北宋都城的城市面貌以及当时各阶级人民的生活状况,此画内容丰富,描绘繁多,结构严谨、繁而不乱、段落分明。课件中国具有丰富的美术底蕴,其艺术的展现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醇厚的艺术内涵,而且具有生动的历史痕迹,他更多的是当前时代的描述,比如《授经图》《备骑出行图》《步辇图》都是当时唐代的真实描绘,以及《清明上河图》更是现实的写照。另外中国美术作品也体现出了中国时代下的思想意识,就比如中国古建筑绘画,其布局都是有着一个组织规律,其体现了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从画中就可以看出家中的主要人物等。

1.2 西方艺术

相比较中国美术,西方艺术更具有想象力,挡在鉴赏一篇西方美术作品的时候,往往让人不知所措,只有对西方的艺术发展进行一个解读,才能体验到西方艺术真正内涵和艺术中的人文情怀。西方艺术史的发展可以总结三个时期,分别是古希腊罗马时期,其美术崇尚的是理想主义和写实主义相结合的一个原则,具有庄重、和谐的气息,其代表作就有《刺杀者群像》《阿波罗像》等;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思想文化运动,其艺术思想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完成了中世界至资本主义时代过度,资本主义革命开始,其中有比较著名的就是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第三次是十九世纪,技术和经济上得到了进步,其中艺术的古典艺术被浪漫主义替代,开始向着写实主义发展,其中比较著名的任务就是梵高,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画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

在上世纪,西方艺术引入了中国,中国的画家也开始研究学习西方艺术的手法特点,也让我国的美术史发生了改变,在今天,美术也开始了专业性的研究,就包括了对西方艺术的研究和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在小学高中都设立么术课程。就像高中,美术课程的内容就是对中西的美术进行鉴赏。

2 西方艺术史观对中国美术史研究

从上世纪开始,西方艺术流入中国,中国的美术史也开始发生变化,逐渐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2.1 具体的实例分析

在上世纪,西方艺术史观念和方法被大量的引入到中国,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有腾固、柯律格等,其中腾固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现的,也是现代形态的中国美术史学奠基人,其具有在日本和德国的留学经验,他的中国艺术史写作中就体现了西方艺术的特点,另外是采用西方艺术史观来研究中国艺术史,他就是李朴园在研究中国艺术的时候受到了唯物主义史的影响。此外还有就是在上世纪中后期的英国学者柯律格等一系列西方艺术人员开始了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也就让中国美术史在国外得到了发展。

2.2 西方艺術史观对中国美术史具体影响

2.2.1 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学是西方美术史研究的一种新的方法,在研究的重视作品的艺术的风格分析,管理艺术风格学的研究,最早是在德国留学的腾固将这一史学方法引入了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其中著作了《唐宋绘画史》,就朱咋混个根据风格划分历史时期,将风格作为一个新的划分依据,完全打破朝代的限制,提出可以将唐宋绘画根据其风格分为五个时期,分别是前史至唐初,盛唐,盛唐之后,五代及宋代前期,宋代中期和后期,虽然他这一观点海村子啊很多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不符合实际发展,但是其艺术风格学是真正的引入到了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中,在今天的教学中,把艺术风格也作为其中的一项,不论是对古代美术还是现代美术的鉴赏,都会涉及到对其风格的鉴赏,进一步的了解其内涵。

2.2.2 视觉结构方面

在上世纪,海外华人更是加强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就提出了视觉结构分析,其主要是在中国某一作品断代的时候,就可以从形式结构上来进行分析,根据中国传统画史的特点,从形式结构上来进行分析,鉴定断代作品的相关信息。其中代表人物方闻就从视觉结构方面分析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对艺术风格学进行了新的探讨,对每一时期的画作都进行了一个研究,提出了相关的观点。同时也反对了艺术风格学,提出了其存在的弊端和问题,这一方法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得到了修正和补充,也为传统的只凭借经验坚定中国美术作品进行了一个拓展。

2.2.3 图像艺术

中国的图像艺术具有很久远的历史,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图像艺术,比如在东汉的墓室和祠堂,首次将绘画艺术与礼器艺术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东汉时期的绘画艺术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巫鸿,对东汉美术进行了研究,并且发表了《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起终点就是对图像的一个研究,根据图像来分析其流行和解读人类历史,采用图像的方法分析东汉时期作品的相关装饰的意义。他发现了图像子啊研究中的中啊哟性,并阐述了图像法在没啥事中研究的意义。之后,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也就更加重视图像的研究与判断。

3.结束语

文章主要是探索西方艺术史观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第一部分对西方艺术史和中国美术史进行一个详细的阐述,并且列举了相应的代表作和其特点。第二部分就分析了西方艺术史观对中国美术史的影响,通过实际的案例提出了艺术风格学、视觉结构方法以及图像研究法。

参考文献:

[1]何文婷.西方艺术史观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影响[J].美与时代(中),2017(11):6-7.

[2]杨兰亭.中国美术史研究受西方艺术史观的影响及其对策[J].美术教育研究,2016(03):61.

[3]常宁生.建构与整合——中国艺术史研究与西方艺术史理论[J].艺术学界,2015(02):21-36.

[4]陈池瑜.中国美术史研究受西方艺术史观的影响及其对策——以滕固、李朴园、柯律格、方闻为例[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133-140.

作者:程文

上一篇:药学系本科论文范文下一篇:古建筑保护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