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史论文范文

2022-05-13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工艺美术史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中国工艺美术史》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对于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来说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目前,教学手段多局限于课堂讲授结合观看分析幻灯片的方法来完成,课堂沉闷单调,缺少必要的互动性、体验性和真实感。因此,想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参与度。

第一篇:工艺美术史论文范文

莆田工艺美术雕塑

作者:方文桃 李凤强

第二篇:《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思路与方法的创新实践

【摘要】《中国工艺美术史》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对于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来说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目前,教学手段多局限于课堂讲授结合观看分析幻灯片的方法来完成,课堂沉闷单调,缺少必要的互动性、体验性和真实感。因此,想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参与度。本着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课堂革命”,进行翻转课堂、自主学习的大胆实践,以打破讲授式的刻板知识传授方法,破除以教师、课本为主体,放大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环节,并且探索真实情境实践活动的课堂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通过对课程中现存的问题、改革的原因、教学思路与方法创新和评价原则进行探索与实践,对史论课程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课程改革;自主学习;翻转课堂

基金项目:山西工商学院2019年度校级优质课程建设项目。

一、《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概述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课程主要通过介绍我国工艺美术史地发展脉络及风格演变,使学生掌握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大地发展脉络和各个历史时期工艺美术的风格特色,使学生在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选择优秀作品让学生进行赏读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艺术欣赏力,增加感性认识,提高综合素质;并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其设计理念,帮助学生拓宽设计思路。

(一)学生缺乏对《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学习的兴趣

目前,《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还是典型的灌输型课堂,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的现状,仍然是一种被动学习的方式。基本上是以整班教学的模式授课,授课场所就是在固定的教室里进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上,互动环节相对较少,学习方式比较机械化,导致的课堂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不太高。这种常态化的被动听取和学习方式对于学生来说过于枯燥和乏味,久而久之,学生们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来进行课程的学习,也很难对《中国工艺美术史》这门课程提起兴趣。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普遍都有一个很大的误区,那就是大多数的学生都非常注重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尤其是Photoshop、illustrator等设计类的软件学习,他们认为软件的熟练掌握在今后的做图方面可以为自己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的确这种直观影响和产生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但它却是片面的。因此,学生们常常就忽视了对文化内涵的培养与修行。在面对类似《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现在艺术设计史》等史论课程的时候学生们就会表现出不喜欢学、不爱学的情况。我们经常说,一个优秀设计作品的创作,它一定和丰富的文化承载是分不开的。那么,一名合格的设计师必须要具备优秀的文化素质,才能创作出卓越的设计作品。这也正是本科教育中素质培养的重点所在,让学生们毕业后在工作单位能够区别于电脑操作员的关键一环,同时也是将来有望成为一名优秀设计师的根本。没有任何民族文化和底蕴的艺术作品就等于是人类失去了灵魂。

(二)《中国工艺美术史》目前仍然是刻板的应试教学手法

目前,面对理论课期末的试卷考试形式,仍旧是教师在课程中反反复复强调重点,催促学生课下背记知识点的刻板方式来实现。对于史论课程来说琐碎的小知识点是层出不穷,比如历代的新型器物造型、不同朝代的装饰纹样特点以及地理位置和社会背景影响下形成的工艺美术作品风格等等内容相对复杂难记。另外,我国工艺美术史从原始社会开始无论在器物的造型中还是在装饰纹样上都存在大量的生僻字,这些繁杂的词语需要学生们会读、会写、会意,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在应试过程中基本达标。以上所说的这些工艺美术的知识点都需要学生们牢牢掌握,但只依靠每周短短的上课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课程的重点还是需要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在课堂上的学习只是工艺美术引入的一个开始,课下的大量时间才是培养学生对我国工艺美术探究浓厚情趣的关键。

二、《中国工艺美术史》需要改革的原因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目前还是传统的讲授方式进行授课,长期如此理论课程就会变得枯燥无味,学生们也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将会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费力,久而久之学生对理论课程失去了兴趣。学生渐渐从学得费力、被动学习的情况转变到不想学习的恶性结果,那么课堂就会失去了生气。针对这些问题,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进行以教促学、以学促教,学中有教、教中有学,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灵活地变化教与学的新型关系。让课堂变得高效而有乐趣,学生从兴趣中出发,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爱学习、爱钻研的好习惯。

(一)《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教学形式落后

随着时代地发展和进步,我们的课堂也要与时俱进。单一的讲授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们的上课需求,课堂的形式也应该跟随社会地发展不断变化。一成不变的讲和听已经成为过去式,教师要善于抓住当今校内外的文化资源进行课程整改,这才是符合发展的要求。新媒体课堂、实践教学法、互动法、邀请专家讲座、互联网课程等等丰富多样的形式,都能为课所用,让史论课重新绽放课程新的生命力。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增加表演环节、走进美术馆、去博物馆实践、互动小组讨论、电子博物馆参观等等一系列充实的践行活动,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运用科技手段和多样化的教学条件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唤醒学生对史论课的热情。

(二)《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教学内容陈旧

近几年,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材的种类繁多,但是经典优秀的教材相对较少。笔者近两年参与《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教材选择工作,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与要求,经过多方面调查与筛选,选用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田自秉先生编写的《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先生是新中国工艺美术历史和理论研究的重要奠基者之一。本教材内容详实,脉络清晰,作品图片丰富清楚。同时,参考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尚刚老师的《中国工艺美术史》作为补充。并且结合专业特点选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天津理工大学教授苗延荣著作《中国民族艺术设计概论》进行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设计引导。内容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例证充分、阐释透彻、图文并茂,充分发挥图形语言表达功能,便于理解。

由于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时间相对授课时间较早一些,其中有些观点和说法会出现过时陈旧的问题。教师应及时关注考古资料的更新和古墓挖掘新的进展情况,帮助学生们实时整理相关知识内容,确保第一时间能够学习和掌握最新、最正确的相关内容。例如,在讲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中,青铜工艺部分书中对带钩的描述记载说明是:“带钩原是胡服所用。胡服是上褶下袴,便于骑猎,这种服式腰间束一条皮带或丝带,带头有钩便于书拴结,带钩是从北方民族传来的。”但是,根据现在的史料研究证实,带钩早在西周晚期就出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不断增多,在战国时期开始风靡,以后被带头、带扣取代。因此,带钩其实是比战国时期还要早就出现了。它最早发现于山东蓬莱,书中记载与游牧民族有关的观点实则有误。那么,面对历史的考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无时无刻地去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紧跟前沿的考古资讯,教学内容要不断地革新,确保知识内容的正确性。

三、《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思路与方法

(一)注重故事性的课堂引导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可以进行故事性的导入方法。教师将课本中的知识内化分析进行整合归纳,让知识点更加系统调理化,再引入历史发生的相关事件原点中去。这样集合成有意思的故事在新课导入期间进行绘声绘色的讲解,学生们在课堂上听有趣的故事能够大大提高他们的好奇心,从而可以有效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故事导入能更高效地学习重点知识,并且还能给学生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例如,原始社会时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是仰韶文化最为经典的作品,花纹精美,它的实用性是存放逝去孩童尸体的棺材。这一点学生们大多数肯定不知晓,那么将这个作为引入点,在开课前期从彩陶盆的故事和用途出发展开课程内容,会有效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为了将单一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化,在课堂引导中增加图片叙事和相关视频资料播放的环节,能够更形象的、全面的引导学生们去理解和掌握难点知识。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多方面的去体会和感受不同朝代的工艺美术作品变化特点和发展规律。

(二)教学中加强合作组的参与形式

在课堂改革中,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学生们的生性活泼、好动自由的特点,反对刻板僵化、循规蹈矩的形式,可以采用合作组的参与方式来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行为。教学的灵活性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和对新鲜事物地接受程度。将学生进行分组,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讨论、表演、发言等互动环节,让学生作课堂真正的主人,培养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且经过合作组的研究、讨论和分析,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合作小组学习环节锻炼学生们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让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成为学习生活中的基本单元。这样的变化基本能实现翻转课堂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除了合作组讨论,同时增加合作组作业轮流展示环节,这样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分享自己的想法,相互之间组与组的竞争摩擦和讨论学习能够有效激发同学们的研究热情和学习气氛。在课堂上这种充分的辩论是提升自我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课堂汇报展示能促进学生共同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自主学习变成共同学习,破除以教师、课本为主体,放大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学习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个人到合作组再到整个课堂所有人的共同学习和发展,保证让课堂上的每一个人都充满了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例如,工艺美术作品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究竟哪个更重要,这样的题目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实用性和审美性两者之间互相辩证,恰恰能够加深学生们对工艺美术作品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统一的结论。

“合作组”形式的课堂改革就像是一个演说园地,学生们相互之间的讲述和表达就是合作组的学习成果展示,对其他合作组观点的描述、解读、反思以及反驳、分享、交流就是学习成果之间的研究和探索,在无形中能够促使学生们对知识内容的深刻记忆。

(三)加入真实情境实践活动

无论是书本上的内容还是多媒体大屏幕上的知识,总是不能声情并茂、淋漓尽致完整全面地将经典的工艺美术作品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为了增加学生的体验感,满足学生对工艺美术作品的完整认知,课堂的开放性显得尤为重要。将授课场所转变为博物馆、美术馆等地,拿博物馆中真实可见的案例来讲述不同时代的工艺美术作品特点,在实践中印证了理论知识,增加学生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同时加深对作品的记忆。让学生亲身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工艺美术史对于学生来说也变得并不是遥不可及。反而可以真实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工艺美术变得更加亲近、更加鲜活、更加精彩,让学生对《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提高了学习的乐趣。在真实情境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实实在在的面对经典的工艺美术作品,让学生可以仔细观察和总结纹饰样貌和工艺细节处理内容,积极探索我国工艺美术作品的风格和技法。例如,商代的青铜器“鼎”最具代表性,带领学生们去博物馆真真实实地去观察一下商代的鼎身上的纹样特点,饕餮纹、夔纹的具体样子、青铜器的底纹刻花究竟有多深、分铸法衔接部位的细节处理等等。让史论课无形中“活”了起来,让学生们去畅游历史长河,探索其中的奥秘。

在真实的情境中分享授课,可以有效地对学生学习感知、思维发散、问题解决等方面进行引导。在实践过程中,从学生的反映情境里及时发现问题、变换引导方向,这样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同时也拉动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进步的列车。在博物馆中让学生们亲身经历实践活动过程,加深对学习知识的印象,也拓宽了学生对知识储备的视野,增强知识学习的感受和分辨能力。

(四)坚持学习评价原则

在评价方面主要本着两个原则进行,一是激励性。《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知识点多,相对复杂,必须有一个良性的评价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着鼓励的原则,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乐趣,体验到学习分享的喜悦感,让学生爱上学习,喜欢上《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

二是发展性原则,评价的多元化和发展性侧重学生的自身发展情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将学习自我化、合作组化、师生共同化,相互不断学习进步。本着长远发展的眼光,在翻转课堂中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主学习、组内互相学习、课堂师生共同学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课程改革让课堂变得活起来、动起来、内容丰富起來,授课形式进行多样化的探索,授课场所根据课程特性也可以灵活变化。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避免没有实质性的或者空洞无效的学习效果。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在课堂上学会自我学习的能力、发挥自我探索的能动力、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学习中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要从知识核心向学生素养核心转变,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堂生活和状态、表现,力求全面深刻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不要单一化的讲授和被动学习的死规则,展现给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课堂舞台,让每一次上课学生都有所期待,渴望学习中带来的乐趣和享受学习过程中的探索情怀。

参考文献:

[1]李茂春.自本课堂—一种有价值的课堂革命[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2):60-61.

[2]王卉.如何理解“课堂革命”[J].上海教育科研,2018(9):78-80.

[3]别敦荣.大学课堂革命的主要任务、重点、难点和突破口[J].中国高教研究,2019(6):1-7.

[4]刘宁.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8(6):119.

[5]周亚辉,贺炜.“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困境与改革—以民族地区综合性大学为例[J].美术大观,2016(6):172-173.

[6]薛红霞,卢红,肖增英,吴素荣.深化改革 创新育人模式—山西新课程改革十年再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23):49-51.

作者简介:赵敏(1990- ),女,山西省晋中市,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

作者:赵敏

第三篇: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始建于1973年,建有千佛山和长清两个校区,是目前独立设置的公办艺术院校中唯一一所设计类大学。现已形成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社区艺术教育和高中美术教育等多层次办学格局。设有视觉传达设计学院、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服装学院、造型艺术学院、现代手工艺术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应用设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公共课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艺术与设计实践教学中心、创新创业学院(淄博陶瓷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15个教学单位。建有博物馆、美术馆,设有中国民艺研究所、设计策略研究中心、艺术人类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编辑出版学报《设计艺术》、校报《山东工艺美院报》。建有学校网站及“设计·中国”等专业网站。学校是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建设单位、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工程建设单位、山东省2017—2023年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学科设置涉及艺术学、文学、工学、管理学4个学科门类、11个一级学科,构建了以设计学为主导、美术学为基础、相关学科为支撑、传统工艺美术为特色的学科专业布局。设计学为山东省一流学科培育建设学科。设计艺术学、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为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其中设计艺术学为山东省特色重点学科。设计艺术学、艺术学为“泰山学者”岗位。艺术学理论、设计学、美术学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艺术设计、美术为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授权学科领域。

学校坚持“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学校建有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艺术设计、动画、艺术设计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学校4个专业群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以“为人民而设计”为使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并不断优化设计教育“创新与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技术能力”的创新型应用设计人才。

学校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中有哲学社科领军人才、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中国文化名家暨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教学名师、齐鲁文化英才等。同时聘有国内外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及“六艺学者”特聘教授。

学校科研及创作成绩突出。建有“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统手工艺研究基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环境艺术设计综合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近年来,学校承担、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参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手艺农村”等科研及设计项目,作品入选首届“中国设计大展”并获奖;广大师生在“全国美展”等国家级展赛,以及在德国红点概念设计大赛、德国IF国际设计竞赛、美国弹力方程式国际设计锦标赛(简称“FE”)等国际设计大赛中成绩优异。

学校服务社会成果丰硕。近年来,学校发挥专业优势,参与完成北京奥运会官方海报设计、完成第十一届“全运会”视觉形象系统设计,参与完成上海世博會山东馆、韩国丽水世博会山东活动周、中国(深圳)文博会山东展区等设计施工运营工作,完成山东区域发展战略主题展、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世博会中国馆山东活动周等系列重点设计项目,参与完成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相关艺术创意设计任务。学校与山东省十余地市人民政府及浪潮集团、海尔集团等知名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全面开展工业设计、城市规划、文创产业等重点项目合作和智库服务,取得积极成果。学校设有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金种子”孵化器,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创意设计研发、区域经济与文化服务一体化的产教融合发展机制。

学校实施开放办学战略。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机构)建立了广泛的教育合作和国际学术交流关系,与多所大学签订了交流与合作协议,依托丰富的国际合作资源拓展了一系列境外教育合作项目。学校于2005年加入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CUMULUS),2008年加入国际设计理事会(Ico-D),并作为成员举办联盟会议和教育交流活动等。近年来,举办了“中国(济南)当代国际摄影双年展”“中国国际大学生设计双年展”“国际艺术院(校)长高层论坛暨艺术学泰山学者论坛”“泰山学术论坛—艺术学专题暨‘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工艺保护发展’国际论坛”“第二届国际公共艺术奖济南学术研讨会”等重大展览和学术研讨活动,深化学术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学校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学校秉承“天工开物,匠心独运”的校训精神,围绕设计艺术教育特色,切实担负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大学使命,为“设计服务社会,设计引领生活”持续奋进。

上一篇:高级畜牧师论文范文下一篇:副主任医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