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论文范文

2022-05-10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人与自然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在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人们渴望居住生活环境能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长沙科大佳园社区公园景观设计采用了以竖向、植物景观、材质以及夜景照明等设计手法,并用以整体构图方法和较规整的自由曲线,使花坛、绿地、广场及亭子空间互相渗透,为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增添了力量。

第一篇:人与自然论文范文

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近年来,攸县紧扣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两个重点,统筹城镇和乡村两个区域,运用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两个抓手,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探索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互促共赢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科学引领,增强绿色发展自觉性。坚持理念先行,让绿色发展更入脑入心。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征服自然”理念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理念转变;从“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理念向“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理念转变;从“以物为重”理念向“以人为本”理念转变。坚持规划引领,让生态建设更有章可循。按照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的工作目标,编制完善了县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城湿地公园规划、两江四岸和生态环境功能区等规划,较好地引领了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文明倡导,让群众参与更广泛深入。组织“生态环境观”等十大观念、“攸县精神”大讨论,开展“文明规劝”“小手牵大手,共建新家园”等系列活动,实施打造百家身边舞台、创树百位身边乡贤、评选百位身边好人的“三百工程”,努力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

加快产业转型,增强生态文明支撑力。加快园区攻坚突破。围绕“一区两园”思路,加快攸州工业园、网岭循环经济园开发建设。攸州工业园着力发展和培育食品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网岭循环经济园大力发展煤电能源、建材陶瓷产业。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推进煤矿关闭退出,鼓励支持实施技改扩能,大力发展煤炭洗选精深加工,积极培育煤矸石环保砖和耐火材料等衍生产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21家。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攸县豆腐、麻鸭、米粉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加快旅游商贸升温。引進世界500强沃尔玛,提质改造湘东大市场,建成湘东家居城、湘东汽贸城、农机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深度开发酒埠江旅游资源,攸州国家森林公园批准设立,酒仙湖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攸县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县。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引进桑德环保项目,建设再生资源产业园,探索建立废旧物资处理“回收公司+乡镇回收站+村级回收点+流动回收人员”的运作模式,有效解决生活垃圾处理难题。

着力改善环境,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着力建设生态城市。按照“两江四岸、一城四区”思路,加快城市扩容提质,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品位。全面启动洣水、攸河两江四岸生态保护和区域开发,强力推进以“治污、治水、治采、治餐、治违”为重点的“五治”行动,着力改善城区生态环境。大力开展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建成了洣江风光带、文化园、石山书院、文昌阁、灵龟峰公园等一批市民休闲场所。深入开展“三创四化”活动,城市管理做到了“五个基本不见”,即基本不见行人闯红灯、基本不见城市牛皮癣、基本不见超店铺经营、基本不见车辆乱停乱放、基本不见路面垃圾。着力深化城乡同治。坚持以开展“洁净攸县”大行动为抓手,全面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 90%以上的村组完善了卫生设施,落实了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实现了农村可视范围内不见白色垃圾。着力推进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重点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建成污水处理厂,推行镇区生活污水处理“三级沉淀、自然净化、生物吸收”模式,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100%。着力实施封山育林。全面启动实施封山育林,计划用20年时间,通过“封、造、管”等措施,使森林覆盖率达到62%。

突出机制建设,促进生态建设长效化。建立科学考核机制。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政绩考核范畴,进一步细化、量化对发展两型产业、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等工作的考核。建立硬性约束机制。着力健全区域生态补偿、节能减排、转型升级的硬性约束机制。加大政策倒逼力度,加强环境整治,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步伐,对落后产能痛下决心“关、停、并、转”。建立奖励激励机制。加大财政补贴和激励的力度,对传统产业在设备引进、技术创新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对两型产业项目在征地、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深化校地、校企合作,着力推行一批环保技术应用,推动一批两型产业发展,推进一批生态项目建设。同时,采用预安销号、绩酬挂钩、重奖重罚的办法,充分调动干部和企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龚红果

第二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摘 要:在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人们渴望居住生活环境能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长沙科大佳园社区公园景观设计采用了以竖向、植物景观、材质以及夜景照明等设计手法,并用以整体构图方法和较规整的自由曲线,使花坛、绿地、广场及亭子空间互相渗透,为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增添了力量。

关键词:景观设计;科大佳园;人与自然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城市是一个人类文明的集合体,到处都有“人”的印迹,而最缺的是自然,因而人与大自然产生了距离。人们为了寻求接近大自然的机会,以“人造自然”的方式开展城市绿化。“虽由人作,宛白天开”这句话不论其当时的本意如何,在客观上其实早就告诉了我们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的追求目标和根本任务。

社区公园是指服务于一个居住区的居民,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为居住区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系统。在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居家生活的和谐,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人们也从过去单纯追求室内奢华的装饰转变为如今注重室内外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相互交流,因此也促进了当前社区公园景观设计的蓬勃发展。本文以长沙科大佳园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为例,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社区公园景观设计进行探微。

2 社区公园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发展

2.1社区公园的现状

2.1.1功能完善。首先是社会文化功能:一是提供休憩场所,增进人际交往。二是树立社区形象,建设社区文化;其次是生态功能:净化空气,降噪防尘,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等;再次是经济功能:一是防灾、减灾功能。二是提升周边土地的价值。

2.1.2环境优美。分割空间、美化环境、丰富居民生活、调节小气候、改善卫生条件,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学作用。

2.1.3充公利用空间、见缝插绿。综合考虑社区的景观设计内容,通过各种分析,确保场地用于安全、舒适、健康的居住功能,并见缝插绿。

2.1.4景观特色不明显。国内一些城市社区公园出现千篇一律的景观设计,模仿甚至照搬其他地方的景观设计,既没有个性,又没有城市的文化底蕴,缺乏与历史的联系。

2.1.5多渠道、多方参与建设。目前我国许多社区公园的投资渠道、决策主体比较单一,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不顺畅,公园规模扩大化不太明显,设计手法、现代化、设施档次和种植水平都有待提高。

2.2社区公园的基本设计原则

2.2.1以人为本。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是所有景观成功之作包含的三个方面,显然,大众行为心理是社区公园最该关注的方面。所以,“以人为本”是社区公园设计层面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社区公园区别于其他类型公园的核心.

2.2.2生态性。首先是选用绿色景观照明,选择高效、长寿命、节能光源、灯具和电器附件;其次积极推景观小品中绿色建材的使用,以减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维持生态发展的平衡;再次积极对垃圾回收与资源化。

2.2.3安全性。首先,老年人由于生理特点,容易成为意外受害者,所以,与周围环境能够分而不隔、隔而不绝,以视线和声音等方式来传递空间的联系较为适宜。其次,由于儿童的自我控制力和驾驭力较差,所以其活动场所的布局往往要捧除各种可能发生的不安全因素,也要与个别场所进行一定的隔离。

2.2.4舒适性。舒适性是设计的主要元素之一,近年来,现代主义城市环境景观设计主张创造宜人、有情趣的城市环境空间,同样,要使社区公园的景观易于被居民接受,在心理上拉近与观赏者的距离,就要求景观舒适性适宜。

图1-设计效果图

2.2.5可持续性。社区公园不仅应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物质环境,而且,必须从历史传统、文化习惯等人文因素考虑,使构成景观诸因素,为人们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精神环境,以满足因社会进步而不断变化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2.3社区公园景观设计的新趋势

2.3.1个性化。单纯为做景观而做景观,不顾具体环境,盲目设计了很多不实际的小桥、流水、凉亭、假山、廊柱、花坛、绿地等,或过多地使用瓷砖、花岗岩铺地、花坛等只会造成园林景观的雷同化。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和特色树种,非要把南方的棕榈树移植到北方,就有点牵强了。

2.3.2文化性和参与性。体现不同地域的文化底蕴,强调文化、艺术在绿化、水体、铺地、小品上的应用,加强整个环境空间的观赏及视觉效果。运用现代风格的造景手法,积极引导居民参与到环境景观的设计中来,必定会创造一个更合适居民更能满足居民需要的居住环境,进而提升居民的社区感,

2.3.3保健性。能否提供不受周围环境不良影响的健康生活是评价居住环境优劣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居住小区绿化建设要以新观念、新方法创作形式多样的保健绿地,比如,以中医文化为理念,运用保健植物,创造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居住区。

2.3.4经济性。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与保障,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以经济性原则为重要的设计理念,要求设计能够保障城市的能量流动顺畅、整体能量损失最小、物质利用率最高、废物能够循环利用等,从而促进整个城市系统的功能高效化。

3 长沙科大佳园社区公园景观设计实例分析

3.1项目概况

长沙科大佳园社区公园选址于开福区双拥街和四季化城之间,公园总面积24000m2,绿地面积15814.8m2,健身场地面积1768.3 m2,广场硬质铺装3814m2,游道面积2602.9m2,绿地率65.90%。该项目东临双拥街,西靠四季花城小区,南接科大佳园,北边为栖风路及浏阳河。项目地段交通便利,主要服务对象为科大佳园及附近居民。项目的优势在于临近浏阳河,建成后如同浏阳河绿地系统中的一颗明珠,成为长沙市民又一休闲游览的好去处(图1)。

3.2 设计内容

3.2.1 现状分析

场地现有树木不多,基本为菜地,土质较好,适宜树木生长。整体上空间开阔,但缺乏起伏,立面视线不丰富。针对此种现状,该公园景观设计充分理解场景现状,建造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达到最为理想、更为人情化的互动关系。在“经济、适用、美观”的造园前提下,造山理水,营造一个集文化、休闲、娱乐、体育为一体的、立面景观丰富、休闲游乐设施齐全的高标本社区公园(图2、图3、图4)。

3.2.2 景观设计内容

3.2.2.1竖向设计

景观上通过不同的地形及高差处理形成丰富变化的景观感受空间。

图2-原场地状况

图3-建成后景观

图4-建成后景观

图5-植物景观设计

3.2.2.2植物景观设计

植物设计在整体环境景观构建上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尤其在景观设计及文化意蕴的传递中有着独特的作用。严整而虚实有序的形体结构是“形而下”与“形而上”交流的有效媒介,可以通过树影、声响、叶色等传递大自然的信息。长沙科大佳园社区公园植物景观配置考虑与整体环境氛围的创造、季相时序的变化和不同功能分区对种植的限制和要求。按景观生态学的理论进行布置,建成符合自然生态、群落的景观,同时引入“保健树种”的概念,通过具体的乔、亚乔、灌、亚灌、地被、草、花等相互间的搭配,最大限度地增加绿化率和绿量,提高生态质量。强调植物的季相变化景观,湖南的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在景观创造中充分考虑这一点,在植物材料的使用上突出各季的特色景观。春季的繁华;夏季的浓荫;秋季的绚丽;冬季的苍翠。社区公园绿化种植常绿树种,使整个社区景观四季有绿,四季有景。

在植物配植上,充分考虑了该地土壤特点,植物四季季相更替和色彩搭配,以使在不同的季节形成不同的景致,同时形成稳定、自然的生态植物群落。

整个园区采用充满地方特色的香樟、广玉兰、桂花树等为基调树种,重点地带采用栾树、国槐和银杏等植物搭配营造不同特色的绿色植物空间风格。在整个园区绿化环境设计中,根据各区域的不同位置及使用功能的差异,在植物选址上也以侧重,注重季相变化规律,落叶与常绿、观花与观叶的合理搭配,以及集中与分散的原则,建成符合自然生态,多种乔灌草合理搭配的植物群落。整个设计大量充满现代感的植物造型,其如水流畅的线型,给人视觉上以轻松和愉悦的感觉。科大佳园本着“以人为本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为广大居民打造最舒适的人居环境(图5)。

3.2.2.3材质设计

项目地块园路铺装、亭、廊、条凳等材质的选择尽量满足简洁、环保、生态。如麻石、防腐木、青石板、鹅卵石等,通过材料色彩、质感的对比以及不同的组合拼砌方式,达到自然、朴实、新颖的效果。

3.2.2.4夜景照明设计

夜光照明以弱光为主,组团之间以采用暖色光源,在中心景观轴上的广场采用冷色光源,小径照明选用100w左右的草坪灯,既有利于美化环境,又有利于创造一个宁静安详的氛围。

3.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分区设计

景观采用整体构图方法和较规整的自由曲线,使花坛、绿地、广场及亭子空间互相渗透,形成不同的功能区。根据该项目的设计核心理念,将景观分为四大区,从西到东分别为:文化区、休闲区、游览区、体育区(图6)。

3.3.1 文化区

文化区位于项目最西头区段,以软质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与植物景观交相互应。植物材料的自然属性中蕴育着历史、文化和空间情节,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可以营造文化、意境、独特的空间情调。种植具有观赏性的各类乔木和绚丽夺目的花灌木,人们散心漫步期间,品位蕴涵深刻寓意的雕塑小品使得在心灵与精神上得以净化。在植物的配植上,充分考虑了该地土壤特点,植物四季季相更替和色彩搭配,以使在不同的季节形成不同的景致,同时形成稳定、自然的生态植物群落。

在该区内主要采用的乔木植物有香樟、广玉兰、桂花,并结合搭配乌柏,悬铃木,鹅掌楸等秋色叶植物,丰富了园区的植物色彩,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而灌木植物则主要有紫荆、月季等开花性植物,让人们不管何时在园中都能感受到鸟语花香的环境氛围,并且结合大叶黄杨、金叶女贞、海桐等常绿植物,使得该区在花、叶、果上各有所赏,各有所闻,提升了居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感官界面(图7)。

3.3.2 休闲区

该区域的植物造景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为人们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缓解人们在生活中、工作中的压力。合理利用植物的搭配创造出各种风格的景观群落,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生长茂盛的栾树为主和叶形配植优美的合欢,搭配以流线型的小灌木组团及景石,形成立体感强、层次丰富的植物组景;整个设计大量充满现代感的植物造型,其如水流畅的线型,给人视觉上以轻松和愉悦的感觉。

休闲区运用简约的设计构图手法,主要以植物造景为主,搭配适量的流畅园路,体现休闲功能的座凳等为人们提供休闲散步的地方,使人们在闲暇之于养神蓄目、绿林醉心。简洁的空间形式,既符合现代信息快捷、高效的特点,又蕴含了中国传统的含蓄、宁静(图8)。

3.3.3 娱乐区

娱乐区,中心设计为一娱乐广场,方便人们在此休息、集会,广场以硬质铺地为主,可在此举办同庆活动(图9)。

娱乐区主要是供人们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进行一些轻松休闲的娱乐活动,中心广场的娱乐区以生长茂盛的香樟和国槐形成天然屏障营造半私密空间,结合充满收获希望的银杏,搭配以流行型的海桐球和色彩绚丽的月季,形成立体感强、层次丰富的植物组景;社区公园主要采用郁葱茂盛的树种,如国槐、海桐,能形成天然的屏障,营造半私密空间,人们活动时互不影响,且植物本身也不会影响人们活动的开展,银杏、月季、木槿的采用又增添了植物色彩,还丰富了季相景观的变化。

3.3.4 体育区

体育区位于该项目最东段,布置有两个羽毛球场、一个篮球场和一个健身场地。利于人们工作之余强身健体,丰富业余生活。作为公园的运动场地,主要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户外景观,植物的配置即可起到印制铺装,又可作为场地的分割线,植物多采用简单、易造型多成规则式排布,用简练的线条感来激发人们的活力,给人明快干净的感觉,茂盛葱郁的雪松能形成一道天然的隔音墙,即使热闹的运动场也不会影响到周围人们的休息,而球星的小龙柏能简单明了的将运动场与周围环境分割开来(图10)。

图6-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分区设计

图7-文化区景观

图8-休闲区景观

图9-娱乐区景观

图10-体育区景观

4 评述与总结

以植物绿化为主的长沙科大佳园社区花园本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打造着长沙城市中一处绿色的呼吸孔,极大地改善了局部的小气候环境,它不仅为居住者提供最直接的绿色环境,为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增添了力量,也为长沙市绿地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4.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科大佳园利用地形、树木以及植被创造丰富的自然空间,并为人们所用,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在社区景观中,设计就是对自然要素的再利用与再组织,并形成符合新的使用需求的空间类型。科大佳园景观设计尽可能地提炼并展现自然要素,来塑造与生活最贴近的绿色空间。这虽然是再自然化的过程,但绝不是简单的要素提炼或形式、元素的应用,而是再造符合领土自然演变规律的景观类型的过程。

4.2 追求绿色生活的理念

社区景观的发展趋势也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成为人们打造绿色生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社区是与人们最接近的自然空间,无论是文化区、休闲区、娱乐区还是体育区,科大佳园都为人们提供了最舒心的、最亲近的绿色空间,它们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接影响着居住者生活的质量与身心的发展。绿色生活来源于郁郁葱葱的树木与座凳,来源于花草与广场铺装,也来源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科大佳园社区公园所打造的绿色生活是真正与人们日常活动紧密联系的设计行为,该项目着重体现了社区景观设计的人文价值、生态价值以及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卢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对当前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 2007,(13).

[2]安建国.生态景观设计——寻求一切生命的和谐共存关系[J].城市环境设计,2008,(2).

[3]史清元,孙莹,肖丹.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论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J].科技致富向导,2010,(14).

[4]张瑞睿.滨水景观设计中绿化配置的分析与研究[J].时代报告(下半月),2011,(7).

[5]赵慧宁.顺应自然的景观规划建设[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作者:刘永强

第三篇: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考

摘 要: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事关人类生存,人类社会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生存的保障。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完善治理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观从实践的角度出发阐明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对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提供了指导作用。

关键词:人与自然;关系;马克思主义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焦点,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开启的同时,环境污染导致人类生存的自然界开始状况百出。1987年“可持续发展”思想被提出,人类逐渐意识到了能源危机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得到重视。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我国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也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关系。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强调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战略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引到了全世界学者及普通人的深思。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在《1895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并强调了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依赖。当下,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实践。

1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观

在人类发展史上,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从敬畏自然到利用自然再到尊敬自然,这一态度的转变主要在于人类在与自然相处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地位,并意识到违背自然规律做事必将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人与自然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深刻阐述了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与自然界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并注重从人的实践作用出发来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1.1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依赖

人类从诞生以来就与自然关系密切。从人类起源角度看,无论是“植物演化”还是“动物演化”,人类衍生于自然界这一事实毫无疑问。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对人类的起源也做过相关阐述,在他看来细胞是整个有机界形成的基础,这些细胞分化为“最初的植物”和“最初的动物”,根据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相关论述可以得出,“最初的动物”随着环境的影响不断进化,一部分发展为脊椎动物,获得自我意识的脊椎动物就是人,是大自然的产物。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离不开自然界,水、空气、植物等来源于自然界,一方面,它们作为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是人类活下去的直接物质生活资料,另一方面,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是人意识的一部分。因此,无论是 “肉体生活”还是“精神生活”,人都与自然界密切联系。

从人类实践角度看,人类所从事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在自然界的范围内,并且受到自然的限制,正如马克思所言,自然界是人类劳动实现的场所,没有自然界这个“感性的外部世界”,人类就不能有所作为。自然界提供土地给人类,土地是人类生活的重要资源,它不仅仅生产植物和动物这些必要的生存资料,而且提供人类居住的地方,人类所从事的一切劳动、艺术和科学等活动都是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像鱼与水,人离不开自然,“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自然界不依赖人类而存在,但是人类的生存却不得不依赖自然界。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生动地将自然界对人类的重要性描写为“使用价值的源泉”, 并认为劳动是“自然力”,由于人类劳动所需要的劳动资料归根结底是归自然界所有,而人类把自己当作自然界的所有者,劳动所创造的使用价值借助了自然界的物质资料,这便使劳动成了财富的来源。因此,自然界本身不创造使用价值,但是人类劳动使自然界中的物质资料源源不断地转变为使用价值,这就给自然界赋予了不可低估的价值量,人类也就更加依赖自然。

1.2 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实现方式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旧唯物史观的区别在于实践,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来源于自然界,实践是人与自然的中介,一方面,实践使人与自然分化,使人具有社会属性。人类通过实践活动超越了自然,摆脱了被动的通过接受自然的馈赠而生活的日子,人与人之间不再孤立,相互来往,人越来越依赖于对方。在此同时,人类通过制造各种生产工具、搭建房屋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并且变得善于思考,懂得趋利避害,人越来越成为属人的存在,自然界到处烙上了人的痕迹,正如马克思所言:“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表现为他自己的属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才成为人的属人的存在。”作为类的存在物,人类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使人区别于动物,人的社会属性更加明显,马克思认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 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 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 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另一方面,实践不断实现着人与自然相统一。人类越是靠近文明时代就越离不开自然界,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人对自然界的改造。人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也是对自身的不断改造,从原始人到文明时期的人类,通过一步步对生产工具的改造,人的智力不断增长,人类有了各种各样的观念,人类文明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的。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在自然界中繁衍生存,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实践使人类从自然界中源源不断地获得资源,满足自身的需求,人类也就越来越离不开自然界,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界,同时自然界也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断地回应,实践便成了人与自然沟通交流的“中介者”。

2 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马克思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方面,清晰地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统治不是奴役,“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依靠自然而生存,只有自然充满生机,人类才能充满活力。当下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面积不断减少,海平面的上升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类出现的地方,野生动物就会减少,生物链不再完整。然而生物链中每一个部分都是整个生物链不可缺少的因素,部分的缺失會对整个生物链整体带来严重的后果。从整个自然界的角度看,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部分永远不会成为整体。因此,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课题。

“21世纪是注重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生态文明是我们国家和党发展经济的基础和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关系密切,治理好生态环境是保障人类健康生活,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人与自然关系不仅仅是治理好环境卫生,保护野生动物更是保护自然的重中之重。人类作为动物界中的最高统治者,掌握着生杀大权,许多珍贵的稀有动物都曾遭受了人类的捕杀,这使得有些物种灭亡,最原始的生物链被人类无形的改写,气候环境也随着发生变化,这一切同时影响了人类自身。众所周知地球村是一个大家庭,国与国之家以及人与人之间不可分离,正如世界资源研究所执行副主席马尼希·巴布纳所言,“同舟共济”是当下全世界需秉持的共同理念。如今,“人类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致力于研究自然与人類发展之间的关系,划出最严格的生态红线。

3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意义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不仅事关生态健康,也是人类生存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200周年诞辰大会上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敬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然史与人类发展史本身就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人与自然相处和谐,人类社会才能更好的发展。

3.1 环境保护意识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基石

纵观历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可持续生存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哲学观指示我们要保护生态环境,尊重自然规律,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改善生态环境问题,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是我国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党和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实施了各种方针政策,一方面,以法律为支撑,划定生态红线。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之一,严厉打击破坏生态平衡的犯罪行为。另一方面,以绿色发展理念为中心,开发新能源,发展绿色产业,节约资源,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行。

3.2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桥梁

人与自然关系关乎我国发展,甚至全人类生存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共同维护地球环境清洁是每个地球人的责任。一方面,每个国家每个人都占有并且使用地球上的资源,地球给人提供了生存的物质资料,为了人类后代的长久生存,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各国合作关系,为实现环境保护提供更好的合作基础。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最终目的是实现国家强大、人民生活幸福,治理好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才会更加健康,人民才会拥有健康生活。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是实现人的全面解放,这也包括人类能够自由幸福的生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类幸福的要求,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呼吁全世界的人类联合起来,世界的是一个整体,任何人和国家都不可能孤立,这就要求我们在关乎人类共同财产—环境方面联手共同保护和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3.3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支柱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缓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当代发展理念,“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同时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协同发展,它的提出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念的发展成果。马克思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以自然为基础,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不能违背规律。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样强调,发展要尊重自然,节制性地使用自然资源环境。马克思主义生态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一致性,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要求,善待自然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核心观点,“全面的思维方式,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善待自然的意义在于,倡导我们以系统全面的思维方式,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因此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首先,努力维护生态和谐,维护生物链平衡,把保护野生动物作为重要任务,制定严格的惩戒法规。其次,加强国民素质教育,将可持续发展理念灌输到每一代人的思想中。最后,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都是当代发展的重点,牢牢把握“两山论”,改善自然环境,为实现建设美丽中国,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好基础。

4 结语

当今,人类要思考的不仅仅是如何恢复经济发展,我们更要深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只有治理好自然环境,尊重自然界,才能保障人类的生命健康,人类才能最终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哲学观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哲学观点与具体国情和实际相联系,才能做到理论指导实践,才能从容应对自然生态问题。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正面临严峻的考验与挑战,在发展过程中处理好生态问题是我们长期坚持的基本准则。因此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原则,才能推进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才能促进经济健康平稳的持续发展,确保人民幸福健康。只有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世界各国携手共同治理环境卫生,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共赢,实现全球生态文明,构造人类适宜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叶鑫.马克思生态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8.

[5]何成宁.论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22):67-69.

作者:尹怡曼

上一篇:社区体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安全毕业论文范文